支架式教学金融英语论文

2022-04-21

[摘要]数量方法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英合作剑桥商务管理和金融管理证书考试的共同课。课程主要讲述商业及金融环境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统计解释。在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首先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为课后的差异化指导为主;其次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构建教学支架;最后是要坚持应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支架式教学金融英语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支架式教学金融英语论文 篇1:

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初探

摘 要: 国际金融课程属于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必修课。就国际金融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教学模式设计 国际商务硕士 国际金融课程

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高级商务专门人才。而高级国际商务人才应当首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能熟练进行经贸实务操作,擅长国际商务交往。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界定,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导向是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所以其课程教学和学习应采用相对本科或学术硕士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包括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又大致包括:启发教学法或暗示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或探究法、案例教学法、播放教学法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而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三种方式。从上述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看,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及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国际商务硕士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可能应用得更为广泛。

具体到国际金融课程,要想更好地应用上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就该课程的具体教学模式设计而言,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能有利于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性人才的目标。所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传统 “以教为主”模式和建构主义“以学为主”模式的综合。以“以教为主”的模式注重教师教法,以教师“教”为中心,易忽视学生的“学”。而“以学为主”模式正好相反,十分强调学生的“学”,在当前教学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则可以根据国际金融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和国际专业硕士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而,以下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探讨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步:(1)教学设计的公共基础步骤,包括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起点确定和教学内容分析;(2)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的模式,并决定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3)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教学评价。

一、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概述

根据全国国际商务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介绍中的相关内容,国际金融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所培养的是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中就职的高级商务人员,主要从事跨国经营管理、国际营销、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谈判等管理活动。因而,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相关概念、工具、程序、方法并能熟练应用到国际商务管理中。

而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对象特点看,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包括应届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并且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相关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专业跨度较大,未曾接受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事先应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一定了解,实现预估教学对象的专业能力。同时可以在课前或第一次课对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动机、需求和学习基础。

至于国际金融教材的选择,也应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目标相匹配,可以考虑优先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英文教材,并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当然,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语言能力,而是增强学生在国际金融业务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自信心,培养双语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二、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鉴于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是国际商务高级管理人才,与学术硕士和本科生有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国际金融的教学可以立足跨国公司,主要掌握管理一家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国际金融知识。依据这一视角,其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包括:(1)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比如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及国际金融市场;(2)国际金融的基本金融工具的投资及其风险管理,包括外汇和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和管理;(3)全球化融资及国际贸易融资特殊方式和途径等。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适当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货币体系环境的教学,可以教师为中心,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的播放演示,穿插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当然其中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比如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案例加深学生对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汇率制度及其选择的理解。再比如对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负责提供案例和辅助资源、设定相关外汇风险情境及进行指导。这里的案例可以来自教材或其他教学资源,也可以考虑邀请校外实际从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向学生分享案例。而学生则以教师提供的资源为基础,自主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成立不同的虚拟跨国公司,分析特定情境下其所面临的外汇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及转移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然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教师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学生的表现。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模式可以融合贯穿于整个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的教学设计思想。

三、国际商务硕士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

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评价看,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式上看,主要以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具体而言,在课前对学生专业背景进行调查即为教师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国际金融学习准备情况并因材施教。而在整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指导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比如教学过程中穿插的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案例讨论、学生小组作业的展示交流等。通过上述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点和兴趣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微调。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则可以设计相关的学生和教师形成性评价用表。比如在对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进行评价时,除了教师点评之外,还可以让其他小组学生对改组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就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内容、风险管理技术及语言表达进行评分。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小组作业等设计综合考评表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作为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国际金融课程,其教学模式设计应体现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强调实践性和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模式在国际金融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选择以教为主或以学为主,既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70-185.

[2]迈克尔·莫菲特,阿瑟·斯通西尔,大卫·艾特曼.国际金融精要版[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0.

基金项目:1.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号:J2015-11);2.北京服装学院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DJG-1405);3.北京服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JG-1409)。

作者:王洁

支架式教学金融英语论文 篇2:

数量方法课程面向成人教育的教学探索

[摘 要]数量方法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英合作剑桥商务管理和金融管理证书考试的共同课。课程主要讲述商业及金融环境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统计解释。在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首先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为课后的差异化指导为主;其次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构建教学支架;最后是要坚持应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

[关键词]数量方法;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

数量方法(课程代码00799)是中英合作剑桥商务管理和金融管理证书考试的共同课。数量方法的课程体系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于1999年引入我国,共包括16门课程,其中商务管理证书和金融管理证书的共同课8门(数量方法、会计学、经济学、商务英语、财务管理、商务交流、管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与环境),专业课各4门(商务管理专业课:商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和人力资源管理; 金融管理专业课: 金融法、金融概论、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该考试面向的是高中基础的自考学生,每年举办两次。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不仅可以取得相应的剑桥商务管理证书或剑桥金融管理证书,还可以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专学历。在该考试所涉及的所有16门课程中,数量方法被公认为是最难的课程之一, 统考的通过率整体上也一直相对较低。为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 2013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重新修订了数量方法的考试大纲,并组编了新的配套指定教材。[1]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对成教数量方法课程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本文结合成人教育和数量方法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谈一谈数量方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量方法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广泛,大纲要求的考核内容从数据的收集到指数共九章。课程涉及的内容属于统计学范畴,但与统计学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数量方法更加强调对商业和金融环境中实际问题的数学处理和统计解释。因为课程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这也是课程的难点之所在。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数量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首先,学生数学基础差异较大。本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高中基础的成教在职学员,不同于全日制大学生要通过高考的统一选拔,成教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而数量方法课程的连续型随机变量会涉及积分知识,回归分析部分会涉及导数知识,这些内容有些同学学过,有些同学没学过。这为集中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其次,存在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数量方法的内容非常丰富。按大纲的要求,讲授数量方法考核范围的全部内容需108学时,另外还需要学员每周10个小时共约180小时的自学和训练。而实践中,因学员往返不便等原因,这个学时要求远远无法达到。课程教学较为普遍的模式还是实行考前的集中授课,集中教学的时间一般也只有60学时左右,教学内容多与实际授课时间少的矛盾较为突出。

再次,存在知识点的逻辑性与课程学习的连贯性问题。数量方法课程一些知识点之间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前面的内容往往是后续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只有学好了第三章随机事件与概率的知识,才可能理解第四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内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为一个知识点不理解而导致后续内容学不下去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愿意提问,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问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关键。

最后,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不可否认,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最关心的问题是最后能否通过数量方法的全国统一考试。甚至,一些教学点也把统考的通过率作为评价这门课程教学的唯一指标。但是,之所以要学习这门课还是因为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因此,使学生掌握数量方法的应用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与学生应试的要求统一起来,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以上只是数量方法课程教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除此之外,当然也有成人教育所普遍存在的出勤和作业等教学管理上的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研究领域提出的较有影响的教学方法诸如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就有十余种。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因材施教。如果我们把这个成语中“材”的本意(资质)引申开来,那么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教学的对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对成教数量方法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上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也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欢迎。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为课后的差异化指导为主。成教学员一方面基础差异较大,集中授课只能照顾到多数同学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基本是工作日上班,周末才有时间来听课,集中授课的学时过长对成教学员来说也确实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指导结合起来,对个别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课后个别指导。这样课堂上就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大幅压缩课堂教学的时间。这个措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看能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遇到学习问题时愿意提问,并确保所有的提问都能得到及时的满意的指导和解答。为此,我们在数量方法课程主页专门开辟了在线答疑板块,并建立了课程学习的QQ群,以便学生通过手机和网络随时都可以提问和交流。值得说明的是,实施这个措施的主要障碍是如何考核教师工作量的问题。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具体可参照网络教学的考核办法来解决。

其次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构建教学支架。支架教学法[2](Scaffolding Instruction)来源于建构主义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帮助学生实现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过渡。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把数量方法每章的内容按知识点结构图、重点难点解析、典型例题和自测题等几个板块重新组织,专门编写了课程配套的同步辅导与训练[3],其中,重点难点解析是对知识点的分解,知识点结构图是对知识点的融合,而典型例题和自测题是对知识点的巩固。我们可以讲解分组数据的方差为例来说明支架教学法在数量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理解分组数据方差的公式,需要先把这个知识点分解为:“已知数据的方差”和“分组数据的估计”,然后通过问题支架或范例支架引入要解决的问题。比如: 某班级有30名同学,身高在140~150cm的有12人,150~160cm的有18人,如何估算该班同学身高的方差?这里因为具体数据未知,处在学生的實际发展水平的已知方差公式就不适用了。学生自然会想到先要把分组中的数据估算出来,具体如何来估算呢?当然是用组中值来代表各组的数据最合理。因此,原问题就转化为可用已知公式求解的数据集

的方差问题。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分组数据方差的求法,根本不需死记分组数据方差的公式。按类似的处理,数量方法课程中关于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分析等所涉及的一系列公式都可以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得到。当然,对不同类型知识点的讲解需要构建不同的教学支架。不同于严谨的逻辑证明,这种方法的本质是教师引导下的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实践表明,数量方法课程采用这种支架式的教学,配合针对性的练习,差异化的指导,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是要坚持应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这里的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课程考核范围内的数量方法在解题上的应用(按大纲要求,识记,理解和应用在考核中占比分别为20%,30%和50%),其二是考核范围之外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者关系密切,其一是其二的理想化的简化模型,但从考核范围内的简单应用到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往往还需要借助工具支架来完成。数量方法的新版指定教材[1]相比于原版[4]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分析工具的介绍,即每章附加有利用EXCEL数据分析的典型案例。但这部分内容不在考核范围内,考虑到还有学时紧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略去不讲呢?我们主张,数量方法课程应坚持应用为导向,对这部分内容只需很少学时的课堂操作演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可以用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来验算,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我们对数量方法课程教学的一些初步探索和思考,相关课程尤其是电子商务自考本科专业的数量方法(课程代码:00994)也可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宝仁.数量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9):62-63.

[3] 朱坤平,刘剑平.数量方法同步辅导与训练[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4] 钱小军.数量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朱坤平 刘剑平

支架式教学金融英语论文 篇3: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提出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和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和竞赛研究模拟实践四个模块,建立多层次模块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指出应该从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打造实践教师团队、加强软硬件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来实现该教学体系。

关键词:模拟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多层次;多模块

一、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国际贸易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在教法上,还没有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从理论高度充分认识模拟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系统设计模拟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内容,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专业鲜明特色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二、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传统教学理念的一个较大的弊端是: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构建新型的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设计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以下方面:第一,实践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以丰富性和关联性为指导,构建跨学科的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提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平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第四,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2.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基本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规律,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我们构建了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综合、学科综合、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并分别对应课内模拟实践、独立模拟实践、开放模拟实践和竞赛研究模拟实践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层次、课内实践模块。基础知识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低级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课内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课内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属专业基础知识加深和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是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国际贸易专业所涉及的诸多专业技能都需要在课内进行模拟实验,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商品期货、金融风险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生通过课内实验能够进一步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有助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②专业综合层次、独立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个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独立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独立实践教学是在课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时量,加大实践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在实验室中为学生模拟真实的进出口场景而设立的独立实验课。目前我专业已经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国际贸易谈判模拟、外贸单证制作与审核、国际商务综合模拟等,引进了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SimTrade外贸教学系统和南北外贸教学系统等软件,并且为独立实验课开设了专门的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③学科综合层次、开放实践模块。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企业和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多元化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金融、法律、管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调查表明,83%的企业对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好。学科综合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开放实践教学模块,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打破各学科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线,通过开放实践完成经管类学科知识的整合。开放实践模块主要包括:①大一到大三每年暑假小学期的暑期专业社会实训。其中大一和大二的暑期实训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三的暑期实训是要求学生深入外贸企业,参与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在国际市场的第一线掌握学科综合技能,培养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②依托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的远程功能,使我校学生与国内外其他院校学生之间进行远程互动教学,开展国际化商务谈判。其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谈判能力和国际商务业务能力。④创新实践层次、竞赛研究模块。创新实践层次是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在课程群设计上体现为竞争研究模块,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竞争研究模块主要包括:①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相关竞赛,如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全校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全国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通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等。这类实验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拟定研究题目,要求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思考,提出研究创意和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教师与学生讨论研究方案,学生独立完成科研过程,并自行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条件

1.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突出采用了支架式教学方法和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按照支架式教学思想,把国际贸易谈判实验依据国际商务标准合同谈判的顺序条款依次展开。教师像导演一样,协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学习主体。我们在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中广泛应用了情境式教学方法。我们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和专门的商务综合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的外贸业务环境,让学生扮演进出口商、工厂、进出口国银行、海关、商检等外贸业务环节中的各种角色,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2.打造优良的实验教学队伍。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模块化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队伍不能仅仅由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构成,它还应该包括实验中心实验教师、跨专业跨学科实验指导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应根据分层次、跨学科实践教学的需要,打造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团队。

3.加强和完善模拟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设备建设。完善的模拟实验教学软硬件设备是模拟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软件是指各种外贸实习平台建设,硬件是指实验室环境建设。具体来讲,外贸实习平台建设是指:精心选择和引进先进适用的实验教学软件;编写实验教材,规范和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实验报告范本等;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与网络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开放、协作、动态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实验室环境建设是指:多方争取经费、改善实验教学设备条件;紧密跟踪先进的实验教学管理技术;采用门禁、刷卡、远程监控等技术,增加开放实验项目数等。

当前社会在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实践层面都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拟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育介质和载体。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为培养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实现多学科的融合,打破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界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手段和环境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变化,多层次模块化模拟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峰,熊胜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5).

[2]周权锁,赵海燕,凌婉婷,等.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3]马青,林永慈,邓炜,等.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求状况分析[J].时代经贸,2012,(18).

[4]盛艳,张伟平.系统方法视域下的支架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

[5]吴疆,陈瑛.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金项目:面向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的《外贸单证制作与审核(双语)》课程改革研究;北方工业大学教改(课建)基金项目:基于模拟实践教学的大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国贸专业为例

作者:邓炜,丁娟娟,白小伟

上一篇:新时期财务管理策略论文下一篇:后金融危机国航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