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本科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融学本科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学本科教学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初步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指出了金融学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生;教学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更深度地融人国际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 完善。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个体的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已成为金融活动和金融深化的中心,从而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调整。本文从金融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

1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运用和流动。金融机构的全球化扩张,加之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金融活动日益突破国界与世界融为一体,从而带动了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1.1金融开放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世5年过渡期的结束,特别是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的逐步落实,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压力。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的安全,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能推动我国金融机构和体系能与世界接轨,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能力。

1.2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新学科的出现,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拓宽了高等教育的空间。与此同时,信息传播速度极大的提高,使得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必须要考虑到时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1.3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化给金融学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

近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社会需要大量的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经营者。特别是需要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然而,现时国内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通常都只强调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2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课程设置不辱合理,教材内容不适应金融业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课程体系仍缺乏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和金融学的学习,轻微观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重视金融学与法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更谈不上去设计和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

 2.2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才流失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但是。跟现代金融业发展和社会要求相比,就金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在知识结构、人才层次、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上还不尽台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识不够,对金融学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3重课堂讲授。轻学生主体启发与合作  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身内在的反思和体验是学习者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高校一直都是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结合实际案例。没有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或现实的经济事件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擞趣。

2.4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轻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金融学本科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不需要实验室,往往是重基础理论教学,轻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实验实践教学当成教学活动的补充,甚至是可有可无,这种状况弱化了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在实验实践课程的条件和制度建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内容单一,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的简单模拟,无法反映金融实践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形式僵化,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主动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实验室设备不足。制度建设不健全。

3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通才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化、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和交叉化的发展趋势的基础,创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尽其才。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技能。

3.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

顺应金融理论研究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学、金融经济学、金融效率学等。加强学生对数学

作者:陈敬学

金融学本科教学论文 篇2:

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研究

[摘 要]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一些改革措施实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

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使得金融学科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需要实现宏观和微观金融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同时金融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合理化。尽管包括华侨大学在内的国内高校对金融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仍然存在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无法有效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华侨大学作为中国两所侨校之一,其“一校两生”(即一个学校包括通过国家高考统一录取的内地学生生源和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生生源)的特点,使得本科教学相对国内其他高校更为复杂。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对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建设既符合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趋势及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又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本科金融学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国内高校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国内诸多高校对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金融学科发展开始与国外接轨,但未实现宏、微观金融有效结合

从金融学科的发展看,19世纪以来,国外金融学科主要包括宏观金融分析和微观金融分析两大板块。其中,宏观金融分析主要研究货币的性质或货币价值的决定,包括“货币学”和“银行学”两大体系,相关的教材结合两个方面,构成了“货币银行学”,重点为宏观金融分析。而与宏观分析范式相对应的微观金融分析,则逐渐从货币银行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主要涵盖“公司理财”、“投资学”、“证券市场学”、“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金融工程”等关于公司管理、资产定价、风险分散及管理等更为微观的课程体系。与上述两大课程体系相对应,高校在学科培养上也逐渐形成强调宏观金融的“经济学院模式”和强调微观金融的“商学院模式”两种教学模式。同时,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学科越来越偏重微观方面的分析,宏观金融学则渐渐被纳入宏观经济学的范畴。[1]目前,国外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偏向微观金融。如美国一些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交易和证券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决策判定和心理;澳洲国立大学的金融方向课程包括基金管理、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价值评估、金融数据方法、金融统计、风险资本和权益资本等。由于微观方面金融学课程均需要很强的数理背景,因此很多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均与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紧密结合。由此也体现了这些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数量化特征。[2]

在金融学科的发展上,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早期主要借鉴苏联金融学科的教育模式和相关金融教材,课程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金融学科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1]但传统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仍然倾向于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方面。之后随着国外微观金融理论的不断引进,我国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也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大量安排微观方面的课程,如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固定收益证券、金融经济学等,从而完成了单纯以宏观金融为主到宏观、微观金融相结合的学科转变,缩小了与国外先进金融学科的距离。[2]

但我国金融学科在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实际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尽合理。宏观金融类课程作为传统的金融主导课程,在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已经较为规范,而微观金融课程相关方面相对不成熟,如何设置相应的课程,如何定位这些课程,如何避免与现有课程的交叉与重复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完全解决。二是金融学教学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形势相联系的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代金融体系运行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不能真正理解,在案例方面主要取材于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风险管理等认识不足,也即金融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可应用性。

(二)教学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但效果不佳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这方面国外高校走在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校就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各国高等学校将其培养目标转向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国外高校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即摆脱了原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如采取交互式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被大量用于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远程通信等先进通迅手段的广泛运用,则将教学进一步扩大到课堂以外。此外,对一些处于比较前沿的课程,国外高校采用若干不同专业教师联合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则主要聘请业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授课,以使学生了解实际业务发展的最新情况及其运作过程。同时,国外高校还纷纷开设了金融教学相关的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由此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3]

当前国内一些高校金融学科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方式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也借鉴了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联合教学等方法。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况。因此,继续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式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仍是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学科教学效率和整体水平的关键举措之一。

二、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华侨大学借鉴国内高校做法,对金融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也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上无法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目前华侨大学金融本科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尽管在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等宏观金融课程基础上,引入了投资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债券投资、公司金融、期货投资等微观金融方面的教材,但微观方面的课程主要以选修为主,其重要性不突出,同时相关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如投资学中涉及金融衍生工具、债券投资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为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而这些内容在金融工程、债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中又出现,甚至在基础课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中也会出现,由此导致有些内容在每门课都讲或者每门课都没讲的现象。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也未实现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分析的有效结合,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为缺乏。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新的方式方法尝试较少或效果不佳。华侨大学在金融教学方式方法上,难以逾越传统教学模式,仍出现主要侧重课题灌输,忽略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的问题,即使一些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也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正在试行的联合教学法,在相应的考试考核机制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由于金融实验室还在筹建中,因此金融实务的模拟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还无法实施。

第三,由于华侨大学的“侨“特色,还面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同时适应境内、境外学生的问题。和其他高校一样,华侨大学金融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境内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所结合的现实问题除了国际热点问题外,主要是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这种设置并不适用于基础较为薄弱以及未来主要回到各自所在地工作的境外学生。同时由于境外学生普遍存在数理基础较差的现象,因此也增加了微观课程的教学难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临着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境内和境外学生的积极参与问题。

三、推进华侨大学金融学本科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应从当前金融学专业经典的课程体系出发,既要保留原有的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为代表的宏观金融类课程内容的教学,又要吸纳国外迅速发展且已是主流的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构建宏、微观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前提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金融学课程体系,课程的总体模式可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如下的课程体系内容:

一是针对基础较好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如想要保研和考研的学生),在宏、微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下,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其计量模型的应用能力,同时设置一套与相关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实验项目,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是对基础一般且主要走向就业岗位的学生(如基础较弱的境外生及其他境内生),可以相对弱化一些过于宏观和理论性的课程要求,强化金融营销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基金等应用性较强、与实际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股票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金融资产风险分析等金融业务的模拟教学。在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学生可以在两类课程体系中自由选择课程,从而既有所侧重又有统一性。

三是结合华侨大学本身的特点,专门设立有关东南亚或境外学生所在地的金融制度、金融案例等方面的课程,主要针对境外生,但境内学生可选修,从而形成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

(二)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金融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更具实证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进行一般的理论分析外,还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推进教与学的互动

按照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采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讲座、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的有效结合,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与学同步互动。具体而言,对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采用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和报告等形式。如在国际金融学教学过程中,在相关理论教授之后,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选择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一个话题,或是国际金融相关新闻、热点问题等,做成PPT,并说明每个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同时每个成员均作简短汇报,而其他学生则参与讨论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充分准备,以应对可能的问题和挑战,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相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对于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微观类课程,具有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采用案例教学、双师型教师授课、聘请实务部门业务人员授课等教学方式。

2.强化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微观类课程,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可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如证券交易模拟、期货交易模拟、银行支付清算模拟等,同时形成实验报告,从而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国际金融学等原来偏向宏观金融分析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也应加入实验教学环节,如在金融实验室中建立外汇交易系统和国际结算等模拟交易系统,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全面的教学实验软件,以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3.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相关的金融学科教育应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才能感受金融业的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为此,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外,还需要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寻求业界合作伙伴,与所在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使这些机构成为学生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境内、境外生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优势比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金融学专业的境外学生,理论基础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理论基础通常较为薄弱,但这些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视野相对开阔,因此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提问内容可偏向可探讨的及与其生活密切联系方面的问题,在对这部分学生的作业要求方面,更多可以案例或讨论的方式,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在保险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港澳台等境外学生,可要求他们查询各自所在地区的保险发展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并以PPT、视频等方式在课堂进行演示,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境外生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境内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作业方面,可以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如对当地车险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保险购买方案设计等。

此外,要使前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发挥效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如使用课题讨论或报告的教学方式,若没有明确将其纳入考核范畴中,一些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而有必要将学生的这些表现纳入考核机制中,激励其积极参与。具体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作业、出勤、期末考试的比重,如15%、15%、70%。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在期末考试的设置上也应体现学生个性化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对于境外学生而言,在考核方面可以采取如设置较为简单的附加题的方式,降低要求,从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总之,在国内外前沿院校的办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前述改革措施,以期能够构建起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注重实践性和定量化,并具有华侨大学特色的金融教学课程体系,以奠定学生扎实而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激活课堂气氛,形成具有综合性、前瞻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教学特征,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 注 释 ]

[1] 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2] 戴晓凤.中外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5).

[3] 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叶芳

金融学本科教学论文 篇3:

金融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措施

摘 要: 本文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材改革、加强案例教学、增加实验课程、进行实践教学,以及改进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结局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教学 问题 改革措施

金融业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迅速增长,该领域的精英人才收入远远高于其他领域。随之而来的,金融专业也成为各高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急剧增加,录取分数逐年提高,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大。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听起来专业是对口的,但是能力却和社会的需求不对口。这个主要的原因是高效的金融教学没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比较严重地和现实脱节。因此,改革现行的金融学本科教学,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金融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问题。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高校的金融学课程设置,主要偏重于宏观金融。课程设置主要是以中央银行学、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国际金融学为代表。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固然重要,可以了解熟悉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可能更适合于将来毕业之后进入人民银行体系或者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学生的工作,但能够进入这些部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进入企业、具体金融机构的学生来说,应用性不强。这些微观部门所需要的比如公司理财、风险定价、资本运作等内容,课程则设置相应太少,有的干脆就不开设这些课程。

2.教材问题。

教材市场本身比较混乱,不像国外,只有大师级的人才能够出教材,并且把写一本教材视为一生的荣誉。在我国典型的则是几个教授请几个研究生,找一堆书,把这些书里面的内容拼凑一下,然后花一些钱找个出版社出版,再利用其关系资源,把这些书出售给相关的学生,从中获取个人利益。这些书的质量就可想而知。整个教材没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体系,一部分和一部分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材前后出现矛盾,甚至在整编其他教材内容的时候,由于不求甚解,把不该精简掉的精简了,导致书中错误连连。最为普遍的是,在整编教材的时候,为了防止抄袭的嫌疑,有些把国外教材里面精华的内容比如经典的案例、详尽的解释和说明都删去了。剩下的大多是广义、狭义的概念,作用、特征、意义,等等,这样的教材不可能培养出现代金融所需要的人才。

3.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金融学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高校金融学的教学,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不重视对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往往缺乏合适的案例,也不能够结合当时经济状况和金融现实,让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分析,仅仅是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有些高校虽然具有试验实践的硬件条件,如金融投资方面的模拟应用软件,但使用率并不高。而实际上随着金融业发展,新金融产品出现,社会需要的是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措施

1.精选教材,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金融学教材,最好是选择国外比较经典的原版教材,只需把其中的案例改换成中国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和中国的实际相符合。同时要设置一整套体系完整的教材,教材之间不得交叉重复,教材内容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显然,这样的工作,不是一个学校,甚至几个学校能够完成的事情,这需要教育部统一的安排、组织,但是这很容易使部分官员从中谋取个人私利,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出版等工作公开透明。学校可根据院校的不同与培养方向的不同,编写不同的教材。

就课程设置方面,对有些课程应该删减合并。比如,现在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在学习《金融学概论》,这门课程应该从金融学专业中去掉,因为后面学习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是和《金融学概论》里面的内容重复的,《金融学概论》,应该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

而对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这些课程应该精简合并,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专题来讲。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重在学习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原理的课程,这些原理在任何金融学课程里面都是通用的。而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公司理财、金融工程、证券投资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2.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用理论化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促使他们理解理论,掌握理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设计好分析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使理论和实际能够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推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加实验课的教学。

金融学科主要是为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一定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依靠实验教学。以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教学软件为支撑的实验教学能真实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对学生认识金融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运行,以及银行的基本业务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罗斯·米勒.实验经济学:如何构建完美的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徐国平.网络中的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

[4]冯新力.专家学者研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2,(06).

[5]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作者:李增福

上一篇:建筑科技英语的论文下一篇:养老金投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