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经贸发展论文

2022-04-15

两岸物流业合作,是两岸经济体之间经贸往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意义不仅仅为促进物流业的合作与发展,更为两岸贸易和投资提供物流服务,从而加速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当前,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正在形成,为两岸物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三方物流经贸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方物流经贸发展论文 篇1:

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摘 要: 過去十几年中,物流对企业在市场上能否取胜的决定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而第三方物流在上世纪末的渐渐兴起,促使世界物流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短短几年的初步发展,已经让所有第三方物流经营者尝到了甜头。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该如何把握这难得的机会,对所有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分析了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的良好态势,针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发展策略

1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形式多样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种: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1.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范围和功能不断完善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据调查,我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1.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对象广泛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必将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更多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

1.4 我国运输网络发达,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潜能巨大

首先从运输量看,2008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为53亿吨,而预计到2010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超过60亿吨,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也由2700万标箱增加到1亿标箱。其次从运输网络看,到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高速公路将连接大陆所有省市。最后从市场大环境看,我国目前是世界最富有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是最大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涌向中国,也给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

1.5 我国第三方物流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迅速

从2002年起,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改变传统的物流观念,各企业以客户价值为中心,改造物流设施、全面实施计算机信息管理、致力于发展增值物流服务,提升传统物流业务。我国的一些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也在这个时候诞生,这些企业广泛开展以产权为纽带的兼并联合,实现设施、网络、技术等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龙头企业。

1.6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首先,第三方物流良好发展增加了物流业产值。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完成近2万亿元,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6.5%。中国物流行业有望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2010年产值将达到约1.2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其次,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虽然物流行业在我国仅仅发展了十几年,我国物流产业已经为1676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根据需求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每年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将有100万人以上。

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2.1 宏观条件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1)物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物流需求不足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严重制约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相当多的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因此,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市场占有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物流企业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运输、仓储及货代组织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2)不完善的政策与制度不利于第三方物流发展。

政府采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对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不仅无法适应和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企业的发展。其次,在多头管理、分段管理的体制下,受部门、地方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

2.2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遇到的问题

(1)经营规模较小,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弱。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物流管理比较分散,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缺乏整体物流规划,加上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的增加,物流速度的降低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造成物流环节上的浪费,管理成本加大,因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竞争力不强。

(2)管理制度不健全,专业化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现代管理意识还不够,而且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体制等诸多社会因素的限制,对采用高水平的物流服务还不能马上接受,并且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秩序还不规范,行业道德低下,人们的平等竞争、公平交易意识较弱,企业管理者并不能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经营企业,只能是盲目的要求员工工作,没有起到管理者的作用。

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涉及信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诸多内容,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部物流以及向外延伸的整个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由于我国的物流教育和培训起步较晚,专业物流人才十分缺乏,日益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企业自身的基础设备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础设备都是沿用着传统物流行业的设备,机器老化,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不少工作还得靠人力来完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大大没有达到第三方物流应该达到的物流效率,严重影响了第三方物流进程。

(4)专业化物流方式有限,功能和业务范围单一。

众多物流企业经营网络不合理,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而传统仓储业、运输业则能力过剩,造成浪费。从设施利用率来看,物流企业对库房利用率较高,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不能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实现货源集中、相互配置,导致铁路专线利用率相比国外先进水平还较低,运输工具返程空驶率还相对较高,这大大浪费了部分运力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不仅影响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影响着第三方物流产业经营服务手段、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制约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多数企业没有应用ERP、SCM等流程优化技术、EDI/XMG数据交换技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交换等信息共享和交换技术,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很难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功能。

3 应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困难的策略

3.1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1)调节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政府应该加强调节,让生产商和制造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足够的信任和信心,同时从国有企业抓起,让国有生产企业可以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足够的经营空间,同时带动中小企业。

(2)政府调整政策加快第三方物流发展。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关的作用,制定相关制度及政策,在能吸引国外先进的第三方物流进入中国市场、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能保护好中国自己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要发挥其组织、协调、规划的职能,在经济复苏的时候,着力于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通过一些政策性法规,扶植综合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3.2 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加快发展

(1)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企业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有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规模效益。因此必须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才便于更好地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加大第三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是近几年才有全日制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因此,各个物流企业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以满足目前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大专院校进行正规的物流知识与技术学习外,物流人才的培养方法还有在职培训(OJT)、脱产培训(OFF-JI)、自学和工作轮岗等。

(3)完善企业自身的基础设备建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较大的投资,配备企业物流作业所需的基本设施和设备、信息系统、增值服务设施,积极推广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设备、专用运输设施和现代化装卸设备。

(4)企業加强专业化物流的运行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型物流业务是一种简单的基础物流运作模式,实际上这种方式相比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并没有很大的进步。企业应该改善现在的物流运作模式。首先,应该做到联盟型物流,就是第三方物流包括运输、仓储、信息经营者等以契约形式结成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相互间协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其次,企业应该做到综合性物流,进行整体网络设计,即确定每一种设施的数量、地理位置、各自承担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少伟,廖众.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时代经贸,2008.

[2]李晓龙.现代物流企业管理[J].企业物流,2004,(4).

[3]宋柏松,王文刚.基于第三方物流的我国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J].2007,(8).

[4]章国平,李学荣.用现代物流理念改造传统运输企业.工程与管理[J].2007.

[5]赵铁忱.创新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J].现代物流报,2007,(6).

作者:于汶艳

第三方物流经贸发展论文 篇2:

闽台物流业合作的基础与推进策略

两岸物流业合作,是两岸经济体之间经贸往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意义不仅仅为促进物流业的合作与发展,更为两岸贸易和投资提供物流服务,从而加速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当前,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台商投资热潮正在形成,为两岸物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年来,福建省现代物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比起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物流业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闽台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物流业合作前景广阔。福建省要积极发挥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先行先试,推进闽台物流业深化合作,努力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为推进两岸物流产业合作提供示范作用。

一、福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地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福建省物流运行总体形势良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总量持续增长,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五年来,全省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总量逐年加大。(见表一)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31153.31亿元,比2005年增长一倍以上,年均增长23.15%。物流市场的旺盛需求强力拉动物流业务的迅速发展,物流供给能力不断加强。2010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6.62亿吨,较2005年增长63.86%,年均增长12.77%;完成货物周转量2983.52亿吨公里,较2005年增长89.3%,年均增长17.86%;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31亿吨,较2005年增长67.17%,年均增长13.43%;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67.23万标箱,较2005年增长76.09%,年均增长15.22%。201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为1018.01亿元,平均年增长13.4%;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6.31%提高到2010年的6.9%;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16.33%提升到17.4%。可见,福建省现代物流业不断发展,占地区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

2、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

目前,福建省多元化参与发展的现代物流业构架已成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福建省特别是福州和厦門两大城市借助海港、空港、陆路交通枢纽及金融、涉外服务机构等多种优势,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吸引了美国UPS、荷兰TNT邮政集团、丹麦马士基集团、韩国现代、台湾长荣等众多物流企业投资,给福建省现代物流业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此同时,大陆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如中远、中邮、中外运、中铁等也纷纷参与福建物流市场的竞争。近年来,福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2005年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GB/T19680--2005)实施以来,福建省共有各类A级物流企业52家,其中4A级上以物流企业21家;2010年进入大陆物流百强的企业13家,最高排名第11位。

3、物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物流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该比率越低表明物流效率越高,普通消费者所承受的物流成本就越低。数据显示,2010年,福建省社会物流总费用2555.58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7.3%,比200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可见,福建省物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福建省社会物流效率仍有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加快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加大对物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据统计,2010年福建省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504.49亿元,比上年增长33.7%,高于同期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300.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海空港口为枢纽,以铁路海运为主通道,以公路为网络,以内河为辅助的综合运输体系。“两集两散”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厦門港进入大陆集装箱干线港口行列,福州港成为大陆沿海主要港口之一。铁路干线有鹰厦、漳龙、峰福、赣龙、温福等多条出省铁路通道与铁路网相连。己形成“一纵两横”高速公路网主骨架。拥有福州长乐、厦門高崎、泉州晋江、南平武夷山、龙岩冠豸山等5个机场。同时,为推进物流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建设了一批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以福建省为主体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和东部沿海物流通道成为大陆重点建设的九大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之一,福建省物流业的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二、闽台物流业合作的基础分析

虽然从两岸货物贸易量考察,福建省的物流市场腹地相对较小,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但以福建具有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福建物流业虽获得长足发展,但与台湾相比,物流水平相对落后,可通过吸引台湾物流企业投资,利用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现代物流发展进程。通过两地物流产业合作的先行先试,一方面可以推动福建物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台湾港口的经济腹地。

1、港口资源互补,具备港口物流合作的基础

从港口群的情况看,福建与台湾港口群的地理距离最近,且福建港湾众多,港口资源丰富。两地有着较好的港口物流合作基础。福建港口与台湾港口的往来与合作由来已久,如台湾基隆港和福州港在货柜、大宗散货业务方面已有多年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两港人员亦有多年良好的互动往来,2008年12月15日两港启动了货运直航,2009年7月13日两港又开通了客运直航试航。《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08—2020年)》中,福建省将沿海港口定位为海峡西岸港口群,与台湾各港口共同形成海峡港口群。规划定位福、厦两港为两岸“三通”的重要口岸,规划发展福州港、厦門港为主要港口,泉州港、莆田港、漳州港、宁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其中,厦門港侧重于成为集装箱干线港,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的物流中心,主要为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未来发展成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另一方面,台湾要打造“亚太营运中心”,离不开与大陆的港口物流合作。大陆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缺乏可供长程船停靠的深水港,香港虽是大陆最主要的外贸进出口货物转运港口,但港口装运能力有限,且地理位置(华南地区除外)、港口费用相对于台湾高。因为闽台两地港口定位层次不同,台湾港口群侧重于远洋运输,福建港口群则侧重于内陆与近洋运输,两岸竞争性较小,台湾港口群可以通过发展两地港口物流功能性垂直分工使得其功能得到提升,有助于高雄转型为自由贸易港,推进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建设,从而实现两地港口物流合作的双赢。

2、闽台一衣带水,具备打造海峡物流圈的便利条件

从打造区域物流合作的层面看,拥有良好的对台政策优势,福建省要成为大陆产品销往台湾的中转基地,区域物流定位要与台湾紧密联系,可以引入台资物流集团共同参与开拓福建物流市场,借助两地紧密的产业联系,开展包括物流企业联盟在内的物流企业合作,培育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主体。福建可利用“三通”后两地“一日生活圈”的优势,在综合条件较好的城市建立两岸物流运筹管理中心,两岸物流人才培训基地等,还可借助两地区位相临、运输联系方式便利等优势,发展有特色的两岸邮包转运中心等项目。

与此同时,福建还应拓展与内陆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成为联结海峡两岸的“物流导体”。从长远看,还应在借助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线基础上,在内陆加工区等生产城市建立相关产业的物流集散设施,加深和完善物流服务能力。

3、福建物流业潜力巨大,具备对台湾物流业外移的承接能力

台湾物流业随着地区经济的增长而不断蓬勃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崛起,台湾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原材料、零配件供应地,物流配送需求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物流配送的发展,其现代物流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近年来,由于受土地、交通、环保等瓶颈制约,台湾物流业竞争不断加剧,产业面临转型挑战,许多物流企业纷纷到海外市场谋求发展机会。

为积极承接台湾物流业外移,“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闽台物流业合作。福建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福建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等。2006年9月,福建省出台《“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将物流业纳入闽台产业对接十大重点行业,提出要着力引进台湾物流企业,为闽台经贸往来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2010年10月,大陆首部为物流业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获得通过。根据条例,福建将鼓励、引导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加强与境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盟。鼓励台湾企业到闽投资建设、经营物流基础设施,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支持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集中区设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鼓励台湾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依托临港工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区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沿海对台贸易市场和主要批发市场以及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商品货物集散中心。同时鼓励、支持福建物流企业与台湾物流企业开展运输、代理、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的分工与协作,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和资金,扩大经营范围,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支持福建物流企业赴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

4、闽台物流业互动频繁,具备拓展物流合作的经验基础

目前,在大陆的台资物流企业以从事货运承揽、船务代理与报关以及“小三通”快递运输的企业约有200—300家,这些企业的规模普遍都较小。然而,在大陆从事3PL(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包括中菲行、连运(大荣货运)、世邦国际、泰益(新竹货运)、泛捷国际、丽婴房物流、捷海、富全物流等规模较大的物流公司,无一在福建设立总部(见表二)。可见台湾的大型物流企业来闽投资相对滞后于其他省份,但近年来,闽台物流业界密切互动,在促进机制建设和产业合作上取得显著成果。

福建省物流协会和台湾全球运筹发展协会交流频繁,继2007年签订了《加强两岸物流合作的协议》后,2009年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闽台物流业交流合作的协议》,就建立协会联席会议会商机制,发挥福州、厦門两个口岸的保税园区优势,促进两岸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和两岸物流信息化资源共享,举办“海峡物流论坛”与闽台物流学术年会,启动福建省赴台物流培训班等方面达成了共识。2009年,台湾基隆港和福州港签署《合作意向书》旨在建立两港互访会商机制,共同研究提高福州一基隆、台北等货柜班轮航线密度的措施,推动福州一基隆之间客滚运输常态化以及加强两港人员互访学习培训等,为闽台物流业合作搭建有利的港口平台。

三、推进闽台物流业合作的策略思考

1、共建台湾海峡港口物流体系

近年来,两岸实现直接“三通”,ECFA签署等,为构建“台湾海峡港口物流圈”带来良好的契机。福建要充分发挥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的政策优势,积极推进在台商投资区和合资企业密集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争取专門设立对台保税物流园区和对台农产品物流加工保税区。要加强闽台特殊海关监管区和管理机构合作,推动两地通关作业管理信息化,互设办事处和实现有关单证互换互认。加强与高雄自由贸易港区等台湾港区合作对接,发展对台保税仓储、贸易采购、配送中转等业务。

2、大力推进两岸物流枢纽建设

21世纪交通运输将形成物流系统综合化,港口不再是运输的终点,而是作为贸易运输(海陆空)链中的一环,融合成为综合枢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构建海峡两岸物流中心,要不断突显福建连接两岸的通道功能,促进闽台两地的配套协调发展,使海、陆、空立体交流网络体系有机结合,提高综合运输周转能力。建设一批连接海峡两岸的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吸引台湾企业服务外包转移,到福建省设立物流中心等。加快建设两岸航运中心,鼓励台湾企业投资参与福建省港口码头建设,争取台湾大宗货物由福建省中转,促进闽台港口联盟发展。拓展两岸集装箱班轮航线、散杂货不定期航线、客运航线,加快发展对台客货运滚装业务,开通福建省沿海港口与台湾主要港口间的双向航线,提升出入境通关速度和服务水平。推进厦門、福州机场成为两岸货运包机新增航点,推动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建设,开辟陆海空相连、多点多线两岸邮路,打造两岸重要邮件交换中心。

3、大力吸引台湾物流业来闽投资

促进福建航运、物流企业到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加强与台湾物流业界的合作交流。鼓励台湾海空航运企业、物流企业来闽投资兴业,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积极鼓励、引导两地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投资、合作、参股等形式,加大物流设施投入,做大做强物流产业。适当降低物流市场准入門槛,优先开放台湾物流企业市场,降低台湾物流企业进入門槛,加强对台湾物流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闽台物流产业合作。

4、建立闽台物流合作协调机制

区域性物流合作,需要有通畅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当前,两地必须加强沟通协调,制订有关规章,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航运市场,率先进行海上保安、渔权保护、外海工程作业安全监视等服务系统建设,保护台湾海峡地区船舶的航行安全,增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海上搜救能力。要以民间交流为主,积极推动福建省物流协会与台湾物流协会对接,建立闽台物流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制定物流产业政策,以及两岸物流合作等有关事宜。充分发挥海峡物流合作发展中心作用,为两岸物流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并发布项目招商信息,提供物流最新科技与信息化成果,构建双方物流人才培训及交流渠道,做好项目跟踪。

5、加强两岸物流人才培训合作

发展物流业的关键在于人才,应提高物流专业人才数量及质量。一是加大物流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支出,积极引进专业物流人才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鼓励福建省物流协会和台湾全球运筹发展协会,采取多种形式在两地开展在职培训。三是鼓励闽台高校互动发展,加快培养物流专业人士。四是加强学术交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两地专家学者和业者开展互访,交流物流业先进做法、经验和最新信息,加强物流优化方案、电子商务、仓储配送技术、供应链管理研究,促进物流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转化。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洁)

作者:苏美祥

第三方物流经贸发展论文 篇3:

网购中第三方物流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购物规模已经达到12741亿元,网络交易的迅速发展带动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崛起,第三方物流给网络购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越来越多的网络购物纠纷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为物流因素导致的纠纷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网络购物中第三方物流的法律问题,为人们的网购提供一定的法律帮助。

关键词:网购第三方物流法律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选择网络购物的群体原来越多,网购以其优惠的价格、便捷的物流服务而吸引着广大的消费者,但是由于物流因素导致的货物丢失现象也比价普遍,据淘宝网最新的调查数据,87%的网购消费者对物流服务感到不满意,物流存在丢失货物、损坏货物的现象,而对此种现象,网络卖家与物流企业就相互推卸责任,造成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失,因此在网络购物越来越流行的趋势下,研究网购第三方物流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对网购中第三方物流法律的规定

关于对网购的立法关注起源于1998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讲话,分析与总结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与网络购物第三方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总共有362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有:《合同法》、《刑法》、《民法》、《电子签名法》等等,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关于网络购物中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更多的是体现在以行政手段和政府决策等进行规定,而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依据现存的各种法律,其主要是对网购中物流企业的法律参考作用,并不是专门针对网络购物中第三方物流的法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电子商务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尽快建立专门针对网络购物第三方物流的法律法规,以此维护网络购物的良好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2网购中第三方物流存在的法律问题研究

之所以造成当前网购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主要是因为我国关于网络购物中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规定还存在许多不健全的地方,导致不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法律约束,其主要表现在:

2.1我國法律中对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性质没有明确规定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丰富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种类,第三方物流不仅仅提供传统的运输业务,还提供信息管理、委托代理、咨询服务等业务,这就决定了第三方物流纠纷出现概率比较大而且非常的复杂,第三方物流提供的物流服务是网络销售卖家与物流企业依据相关的合同规定而开展的一种业务,但是我国《合同法》却对网络物流合同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结果在发生网购第三方物流纠纷时就会导致不知采取哪条法律条款,而依据《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第三方物流合同当事人的约定可以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但是由于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是依附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结果导致合同的内容非常的混乱。

2.2网络购物纠纷的管辖权难以确定

网络购物纠纷的管辖权难以确定不仅仅体现在网络销售卖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还体现在网购买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一是网络销售卖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纠纷管辖权难以确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因为合同纠纷引起的诉讼管辖具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法律行驶管辖权,对于发生在实务交易合同的纠纷很容易确定管辖权,而对于因为网购而引起的纠纷则很难确定具体的管辖权:被告的主体很难确定,基于网络环境中的交易,其主要是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因此在完成交易以后,不知道交易的真实身份的现象在网购中非常的普遍,而且基于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监管制度的缺失,导致一些网络销售卖家利用虚假的信息进行商品销售,这样一来在发生纠纷时很难追查到销售者的信息。以此也就不能准确地确定具体的管辖法院。网络纠纷中的履行地很难确定。借助于网络从事的交易合同存在着很大的虚拟性,因为物流企业开展的业务来自全国各地,其从事的业务依据就是派货单上的信息,这样一来一旦货物上的信息出现错误就会导致难以确定具体的合同履行地;二是在网购中因为货物丢失或者损坏而出现纠纷的现象非常的普遍,而对于此种纠纷,消费者可以按照侵权纠纷提起诉讼,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一因为侵权纠纷的管辖权是依据法人或者组织的场所,但是由于物流企业在一旦出现纠纷后,他们就会玩消失,导致消费者的权利没有办法得到保障。

2.3网购纠纷中的举证比较难

在出现纠纷时,如果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时,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由于网络购物中,货物销售方与物流企业都会签订一份物流运输合同,虽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他们之间的合同不再以纸质的形式,而是以单子文件的形式储存在电脑中,而且在双方完成交易后,他们之间的货款等都会以银行电子转账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来网络系统中的消费明细就可以作为证据,但是数据电文证据有被他人篡改的可能,以此其一般不被法院作为原始证据,或者直接证据,最后导致这因为证据的难以收集而导致诉讼失败。同时第三方物流在运输货物完成以后,其交付给消费者时出现的问题,卖家也很难找出证据证明货物是在运输的过程中损坏的。

2.4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责任缺失

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责任从其接受运输货物开始到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结束,期间发生的所有问题由第三方物流承担责任,但是《合同法》也规定了物流企业免责的一些现象。但是基于网络购物的现实需要,网购货物的卖家并不是在完成网络交易后才将货物发送给第三方物流,而是直接将货物存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内,在完成网络交易后,直接让物流企业发货,因此想要确定具体的网络购物中货物卖家与物流企业的交付时间与发货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同时我国《合同法》中关于保管合同与运输合同中的相关责任制度适用于网购第三方物流中也具有片面性。

3网购中第三方物流存在法律问题的应对措施

3.1明确网购中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性质

首先要确定网购中第三方物流属于无名合同,因此为完善网购第三方物流的法律性质,笔者认为应该将此种合同以新型的法律关系确定,以此将其纳入到有名合同管理范畴,以此将其作为单独的民事纠纷处理,从而促进第三方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确定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法律地位。基于当前第三方物流职能的丰富,因此应该根据第三方物流提供职能的变化而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地位判断,这种依据第三方物流环节进行法律地位的判断也是在司法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形式,尤其是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的情况下。

3.2明确网购第三方物流的诉讼管辖权

网购纠纷法律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第三方诉讼管辖权很难确定,因为在出现网络第三方纠纷时,消费者在向物流企业提出索赔时,他们会将责任推给卖家,而卖家则会将责任推到一些到物流企业中,因此处于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建立网络环境下合同纠纷和侵权诉讼管辖法院的法院,应该包括消费者所在地的法院,这样一来既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诉讼成本,也可以强化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督,有利于及时地将合同纠纷解决掉。

3.3加强对第三方物流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首先我国相关法律对物流企业的操作过程和运输工具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避免出现因为物流企业的不当行为给货物造成的损失,我国法律要对每个物流运输细节进行监管,保证在法律侵权行为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府部门要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制度,比如河北省唐山市就依托曹妃甸工业港提出了构建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从而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第三方物流的监管,为电子商务货物销售卖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长期合作营造宽松的氛围,构建信誉社会。

3.4提高物流法律法规的普及度,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物流法律法规的普及度不仅是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物流数据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为有效普及物流法律制度,规范物流企业的行为必须要依托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员负责执行,向物流企业传播法律意识,解决物流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使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招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1).

[2]张智博.我国第三方物流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2(04).

[3]杨婵钰.浅析我国网购中第三方物流的法律问题[J].河南科技,2013(02).

作者简介:薛庆辉(1974-),男,福建莆田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薛庆辉

上一篇: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论文下一篇:俄罗斯高校声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