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探讨

2022-11-09

一、引言

高校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院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的重视。高校体育运动管理既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又要使得高校体育管理满足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身体锻炼的需求, 尤其是来自不同民族、地域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需求, 这种情况使得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得以形成。

二、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概述

(一) 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内涵

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是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高校师生在俱乐部中可以进行互动, 以达到通过体育活动强身健体和提升体育运动技能的作用。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内涵主要分为体育教学俱乐部和非体育教学俱乐部。在体育教学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主要是针对高校体育的教学需要而设置的。非体育教学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主要是指高校师生的体育健身、运动训练以及体育比赛等需要而设置的。

(二) 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有其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以确保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持续性的良性发展。一是体育俱乐部要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为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根本和归属, 以确保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方向性和发展的性质;二是体育俱乐部要考虑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内在发展需要, 以确保高校体育俱乐部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服务;三是体育俱乐部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因素, 使得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避免受到身体上的伤害。

(三) 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特征

体育教学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特征体现在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 更多地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体育教学俱乐部能有效地发挥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产生积极的作用。

非体育教学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特征体现在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具有学生自主参与的性质, 以及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性质, 有利于形成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非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高校体育专业水准的组织管理形式, 其成果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常见问题

(一) 管理存在不规范, 导致管理与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未同步

一方面, 多数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采纳的是高校集中管理的运营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常态下的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存在不同。一是集中管理模式导致组织与计划出现不全面与不周密的现象;二是集中管理模式的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尚未形成科学化的衡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方式, 并且学生在不同俱乐部间的转换也尚存制度未完善的现象。另一方面,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层面上, 存在俱乐部的管理与俱乐部的发展处于不同步运营的情况, 这种状态不利于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的长期持续性的发展。

(二) 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成为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的瓶颈

一方面, 受到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影响, 导致学生数量激增。另一方面, 高校体育学科与高校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仍处于边缘状态, 导致无论是在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高校对体育学科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会直接的影响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水平。体育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需要学生不断地训练, 而且也需要先进器材的支持, 而高校对体育器材所投入的资金, 会直接地影响到器材的采购数量和更新情况。高校学生人数多, 会出现体育器材使用不足的现象出现。

(三) 发展资金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核心元素

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对其的资金投入。一方面, 高校体育俱乐部所举办的各类比赛活动, 需要一定的经费;另一方面,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日常运营以及运动器材的维修和采购都需要经费的投入。总之, 资金是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发展的核心元素。依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校的供给, 这必然导致发展资金来源单一化问题的出现。

四、构建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 管理理念要先进

管理理念不但会影响到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的长期发展, 而且是其发展完善的基础元素。一方面, 受到社会各个因素的变化和经济市场化发展的趋势, 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也必然会受到理念层面上的影响。另一方面,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管理理念上, 要确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在管理理念上, 既要充分地考虑到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又要兼顾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 高校在体育俱乐部管理理念上还要体现出俱乐部发展理念的点亮, 即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能最大化的发挥出个人的潜能, 以民主的集体智慧来推动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的发展。

(二) 管理制度要完善

一方面, 高校体育实践在不断地丰富其内容与方法, 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步伐。客观上需要对高校体育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以使高校体育制度得以规范化, 以形成对高校体育教科研活动发展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 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不但承担着高校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工作内容, 而且还肩负着推动高校体育活动全面开展的责任。因此, 完善管理制度能起到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工作的实际效率, 能让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工作有章可循, 有依可据, 以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的持续性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管理结构要优化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训练和体育健身等。高校体育俱乐部就是通过不同的结构来落实高校各项体育工作的。一方面,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结构划分上要依据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实际内容, 以服务好高校体育的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另一方面, 高校要对体育俱乐部各个结构实施优化。在体育教学结构中, 要强调体育俱乐部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责任, 以促进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在体育健身结构中, 要适应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需要, 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体育发展, 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 管理方法要科学

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管理方法上要做到科学化。一方面, 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在方法上既涉及到体育专业内容, 又涉及到跨学科的专业内容。这就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在管理方法上形成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 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建立在对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基础之上的。如在推广体育运动方面, 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在方法上, 就要从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层面出发, 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同时, 科学化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方法有助于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高效率。

(五)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高校体育对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涉及到学生管理、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管理、产业管理等方面, 这些就将会造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存在着一些风险因素。高校面对的是许多学生以及学生对应的家庭、地方、社会背景关系, 如果处理不当, 很有可能引发到群体事件, 甚至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层面。要密切关注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风险因素, 留意风险的来源、频率和发生的主要时间节点, 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观察, 不断的提高校俱乐部的风险管理水平, 更好的运营和管理高校俱乐部, 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兴趣, 保障学生的安全, 推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五、结语

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结果。即使受到管理因素、场地器材因素、资金注入的因素制约, 但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管理模式经验的积累, 不断的改进管理理念, 完善管理制度, 优化管理结构, 优化管理方法,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必将发展与完善。

摘要:高校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是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本文在对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剖析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常见问题, 并且尝试性地探索构建体育俱乐部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措施。本文旨在通过体育俱乐部型的管理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的改革, 以更好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俱乐部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昀博, 张冬梅.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模式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8) :192.

[2] 杨鄂平, 张一飞, 孔祥清.对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构成因素的研究——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21 (4) :507-508.

[3] 陈接华.普通高校构建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5 (5) :57-59.

[4] 乔伟.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 2015 (12) .

上一篇:QAM调制系统的FPGA设计与仿真下一篇:集团公司集中整合财务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