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执法职业道德环境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要更好地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通过体制创新建立起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会计角色拆分;健全行业自律组织和维权机构;设立并运作好会计公司;会计人员应强化维权意识。【关键词】会计;合法权益;维护我国注册会计师和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环境复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执法职业道德环境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执法职业道德环境分析论文 篇1:

论企业会计造假

摘 要: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行业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会计对一个企业正常运营的决定性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在我国经济不断创造着奇迹的时刻,会计造假行为的出现成为我国经济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法律对会计造假行制裁的力度也在不断的提高。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中的秩序的维护使我们面临的一大道德挑战。

关键词:会计发展 会计造假 职业道德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产品和服务的大量出口,跨国投资的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日益趋于一体化以及技术与信息的快捷传播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依赖和高度融合,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随着企业经济荧幕的的展开,会计行业渐渐走近了人们的视野。

我国自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以来,会计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会计的发展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是具有紧迫的必然性的。从当时的宏观环境分析,中国当时的基本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络活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才能把中国就出水深火热之中,这就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时代背景。在經济上,市场经济的出现带来了企业商品经营的新时代,对会计的需要也是迫在眉睫,这位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时代背景。

会计行业之所以引起如此广大的重视,不仅是因为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还因为它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中心。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已达到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提升到10%左右,对世界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超过20%。这位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安全、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由此可见,会计对一个企业发展的状况起着决定性因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会计结构,不论该企业的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生产服务再出色,都是徒劳。因此会计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者的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决策时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会计工作是企业运行良好的基础。

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会计行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会计行业中,企业对会计的重视也不断增加。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高速的发展,使得会计行业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会计造假比比皆是。

会计造假的出现分析其根本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和社会对会计行业的需求要要求,使得我们会计行业的培训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反而轻视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国家不批的培养会计专业人员的同时,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有其薄弱。拥有会计专业技能的人才在学术上去的成果后直接进入企业,为企业管理者工作。会计人员的薪金利益完全与领导者与所服务企业挂钩,导致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要面临职业操守和上司压力的两难的境地。这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两面性,既有好的起推动作用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使得行业被抑制的一面。

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利用与会计的雇佣关系命令,恐吓或者威胁其服从一切以企业利益为先,要求其进行偷税漏税等违反《会计法》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操作。我国的税收水平照比西方国家的税收水平要略微偏高,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资源的紧缺,垄断企业的出现,跨国公司的发展等都加剧了企业竞争的压力,各个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的增加自己的利润。于是许多公司走上了会计造假的不法之路,不良的造假之风盛行。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惩罚措施,加大了犯罪成本,但是在利益的眼前许多企业仍然执迷不悟。在一些不发的的小型城市,甚至有一些官员不仅没有控制市场经济的秩序,还执法不严与个别企业勾结,倒是经济市场秩序紊乱,给我过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经过初步的历史调查,仅仅因为会计造假而导致企业面临停业和查处的案例在我国甚至国际上都是随处可见的。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安然公司曾是位于美国的能源类公司,2000年披露其营业额达到了1010亿美元的巨额,然而真正是安然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的却是这个曾经拥有了上千亿的巨额财富并且排名世界前列的企业,竟然在2002年几周之内破产,安然承认的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持续多年精心策划的财务造假丑闻震惊世界,在这个列入世界前茅的巨型企业轰然倒台的同时,关于会计造假的相关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经济市场,甚至每一位公民的关注。

因为会计造假根本目的就是为企业赢得高额利润,或者达到预期指标。所以会计造假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想法设法虚加收入

二是想法设法提高负债。想方设法的虚假收入。这类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收入来达到当期不能完成的预计指标。这样的企业一般是指国有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因为国有企业的运行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利益。当企业运行良好,要为管理者进行嘉奖;而企业运营不善是,也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所以企业运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升迁、奖金、股份等直接利益。而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关系当股民对给公司的信心,直接关系到该公司股票的价格。股票价格和顾客对公司的信任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

虚增收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虚构销售业务。指在账面上显示的业务实际上没有发生。一般将收入虚列在应收账款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造假手法。

2.在转销成本时,减少转销额。即以虚假降低成本的方式来虚增利润。

3.利用未达账项。这是企业比较常用的手法。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尤为注意的一个领域。企业的未达账项是指企业单位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经济业务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所形成的一方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因未收到相关凭证,尚未登记入账的事项。

4.应計未计的费用,少列费用可以增加资产。比如机器的折旧。

5.减少固定资产折旧。

6.对银行贷款利息的处理。如果没有足额提取或者不提取贷款利息,会虚增利润。

以上是最为常见的通过虚增收入来增加利润的会计造假形式。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提高负债的方式在账面上减少利润。这样的企业多指非国有企业和市公司。企业为了获得更高额度的利润,通过增加负债的方式来在账面上减少利润,从而偷税漏税达到非法增加营业利润。许多企业违反国家相关税收的制度,或者寻找到法律的漏洞来满足自己经营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通过增加负债来减少利润的形式主要有:

1.将应计入收入的资金计入预收账款。

2.在账面上虚构成本。

3.将不应列入生产成本的金额列入生产成本。比如购买固定资产。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通过虚增负债来进行会计造假的形式。

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市场环境的稳定。带给国家,社会,个人的危害毋庸置疑。我国对于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也在不断的变革中。于此同时也在不断的加大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考核和会计人员爱岗敬意的鼓励。目前的会计资格证试书考试中,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是考生必备的知识储备。同时对于为了坚持职业操守而被高层管理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国家也给予了最强力的保护。这是国家对会计行业道德底线要求的体现,更是对会计行业能过健康发展的期望。

上述问题同样揭示了在我国高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发展实质上并没有紧紧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不论是从国家法律、注册会计师行业、会计行业都应该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彻底的反击。我国的会计师隶属于其工作企业,企业的经营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这造成了会计师会不断面临企业管理者的威逼利诱或者辞职下岗的两难境地。国家应该给予会计师足够的权利使其与独立于企业做到公正严谨的职业操守,而不必有后顾之忧。同样在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也要严于律己,合理的进行风险评估,做到诚信、独立、客观公正。不夸张的说,审计工作是维持会计行业秩序的关键所在。对于报表、总账、明细账、会计凭证、原始凭证中具有的欺骗性、隐瞒性、系统性会计造假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打击作用。会计行业自身也要严于律己,这种律己不仅体现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贯彻,还要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会计的本质,从而避免管理者对会计人员实施压力的尴尬局面。

作者:王释笛 纪海荣

社会执法职业道德环境分析论文 篇2:

会计人员职业环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 要】要更好地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通过体制创新建立起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会计角色拆分;健全行业自律组织和维权机构;设立并运作好会计公司;会计人员应强化维权意识。

【关键词】会计;合法权益;维护

我国注册会计师和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环境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在新旧制度交替、并存的情况下,财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某种程度上财务秩序还比较混乱,并且常常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有时甚至到了必须“打假”的地步。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和社会理应关注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维权,才有利于这一行业的长远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从理论上讲,财务制度作为指导组织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组织内部财会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实际操作时,一些组织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财务数据的处理上“按需分配”。能够在会计信息中人为做假,正说明了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制度化、法律化的刚性约束。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希望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于是常常出现在舆论导向上重效益轻执法的情况。

对此,人们议论比较多的往往是会计人员自我约束方面。诚然,一些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监督意识不到位,以做好帐、管好帐为标准的会计工作考核使内控虚设,让领导者的某种意图左右着自己工作的原则,甚至少数有良知的会计人员也要为守住饭碗而为之。于是,有些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制造会计信息,甚至有的企业及其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完成上级任务、个人出政绩等目的,不惜采取转移收入或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人为调节利润,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报表等违规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上述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责任在于公司的会计人员,实际上,实践中的会计信息的制造和发布不是由会计人员独立完成,而是受到了多方的干预。这种出于各种目的的干预,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披露的完整性与及时性受到了影响,当这样的干预使会计过程偏离正常的轨道时,便产生了信息披露的不规范。一方面,尽管对会计工作早已立了法,会计人员执业的法治性、严肃性已跃然纸上,但是迄今为止会计人员的业务执法地位、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不为社会所广泛承认,仍然把会计人员视为法人代表的私有财产,会计工作听命于单位负责人的随意指挥,会计工作没有执法独立性。甚至我们的某些政府官员依然认为“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会计人员只是企业的雇员”,否认会计人员的监督职权,强调会计“要为单位负责人负责”,使国家最高立法机关赋予会计人员的职权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当单位负责人授意、指挥、强令会计人员违法时,事实上会计人员的工作权利已经受到侵害,然而,按照新《会计法》的规定,对构成刑事犯罪的进行量刑惩处时,只是依据犯罪金额多少,而没有把侵害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权利作为定罪的依据(本来是双重违法),这就等于减轻了单位负责人的罪责。《会计法》只把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事实认定违法,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所谓事实却是给予“穿小鞋”、“软处理”,同时对打击报复的内容没作具体规定。这就说明,会计人员的合法工作权益没有严格的法律保障,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职权在主、客观上被淡化了。

笔者不时听到有会计人员大发感慨:如今会计工作真难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会计人员总是由领导人或者老板直接管理和控制,对于国营企业来说,领导让会计为他作假账以迎合上级要求的数字、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是要求会计没法把企业的钱搞到他自己的腰包里;私营企业的老板让会计为他作假账,则是用以偷税,应付工商行政机构等管理单位,掩盖自己的资金违规行为和生产经营违规行为,甚至是篡改或隐瞒制造贩卖假货的会计记录。如果会计如果不按这些领导和老板们说的去做,就会被领导或老板冷落,或者直接被解雇。

由此可见,如何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业已成为必须重点研究的现实课题。

二、注册会计师和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环境分析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史已有若干年,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数量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幅增加,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涉及注册会计师的经济犯罪屡见不鲜,其中少数注册会计师走上了犯罪道路。但大部分注册会计师能够坚持原则,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也有注册会计师无辜牵连进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中蒙受不白之冤,注册会计师的权益得不到重视和保护。

注册会计师的权益因审计报告受到牵连的事例很多,尤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加上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要想全部发现这些问题比较困难,这不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不够,而是职业环境复杂。目前,因为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在接受处罚的时候,很多情况都会牵连为其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这太不公平。

此外,注册会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权益也应该受到重视。目前,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注册会计师经常会遇到恶意招工、拖欠工资,以及股东之间的利益纠纷等问题,此类问题尤其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经常发生。近几年,屡见注册会计师的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尤其在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主要集中在几方面:一是恶意招工,因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量集中在每年1至4月份,为了压缩成本,中小事务所都集中在此期间招聘,把1至4月份作为员工试用期,让员工做繁重的工作,却给员工微薄的试用工资,而且试用期过后就辞退员工,这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并且严重侵害了注册会计师的权益。二是拖欠注册会计师工资、社保等问题。三是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四是股东之间的利益难以平衡,一旦股东之间发生利益纠纷,注册会计师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一旦出现此类问题,上诉到法院也是得不偿失,注册会计师维权比较困难,所以一般不会选择此种途径,因为维权的成本太高。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环境如此,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环境更令人担忧,尤其民营企业会计人员。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着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企业会计的管理一方面是为了企业的经营活动理财,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还担负着证明企业没有违法违规和违反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经常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做出违法的事情。也许只有企业会计人员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职业处境多么尴尬,其合法权益大体上没有保障。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而会计人员依法行事时,得不到单位负责人的支持,甚至遭受打击报复;当会计人员依法办事,与单位负责人的意图产生分歧时,会计人员越坚持原则,单位负责人越不满;当出现上述情况,会计人员依法向上报告时,单位负责人认为是打“小报告”、“告黑账”等。这些不良现象的结果,一般是以会计人员的失败告终,即使能取得一事一时的胜利,最终也面临着调岗分流,甚至下岗待业,遭受打击报复的厄运,这都导致了做假账、造假账的现象。

许多企业会计人员反映,相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更大,尤其是民营企业会计人员,受企业高管很大的制约。多数经济犯罪案件中几乎都涉及会计人员,特别是一些涉案企业会计人员经常受到牵连。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想坚持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就很难协调与各个部门的关系,这就很有可能成为企业各个部门众矢之的。企业会计人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还体现在经济犯罪中。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当涉及到会计业务或者会计人员时,往往侦查机关或者审判机关不懂会计,可能会出现错抓错判的情况,会计人员的权益不仅得不到保障,而且还有可能带来牢狱之灾。

社会对会计资料的重视和信任源于会计资料形成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是长期的会计工作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会计工作起源于为主人理财,理财者必须要对主人诚实才能为主人所用,所以理财者要把自己的账做的清楚明白并容易让主人查证,主人为了管好自己的财产,也对理财者的账目进行了一些规定,使得记账者不能作弊。在长期不断的改进中,会计的记账方法越来越科学。但是会计工作必须以真诚作保证,正是因为会计工作必须具有真诚性特点,现代社会管理都把会计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一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是最受重视的工作之一,中国也有会计法等一整套会计法规。然而现实中,国企领导、尤其是私企老板总把会计工作当作企业自己的事,可以任由企业自己编造。如果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监管不到位,某些人就会通过假资料轻而易举的取得他不该得到的利益,以至于相当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依靠做假账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企业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但在维权方面苍白无力,甚至有些根本涉及不到维权,并没有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真正帮助财会人维权。如果这些行业协会能够关注会计人的权益,帮助他们维权,将会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相关对策思考

现代经济活动由二种利益行为所左右,一是个人以及团体经济活动利益行为,另一个是社会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利益行为,这两种利益行为是社会经济活动统一的两个方面,缺少个人和团体的利益行为经济活动就没有活力,缺少社会相互关系的利益行为就没有现代经济社会的统一。相互关系的利益行为需要一定的社会管理来完成,这其中会计管理就最基本的一项内容,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比较重视社会经济活动的活力,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统一重视不足,以至于忽略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利益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不重视会计工作的现象。要更好地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体制创新建立起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秩序混乱,发生大量活生生的经济犯罪事实,严峻地告诉我们:现行在职会计人员归单位所有,其切身利益受制于各单位法人意志,极大地限制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助长了一些单位肆无忌惮地违法违纪,以至大案、要案、窝案和串案严重经济犯罪逐年上升。必须通过体制创新建立起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切实有效地规范市场经济中的法人行为,真正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独立的会计管理机构,通过统管统聘或委派,把分散在全国各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包括管理会计人员)在人事上管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大家才敢说真话,办实事。

(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会计角色拆分

这需要工商、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如下发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文件和允许会计公司设立和运作的文件,同时财政部需要对《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等进行完善,增加财政部门监督会计公司的内容,将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类,会计从业资格分为相应的两类。

(三)健全行业自律组织和维权机构

应成立财务会计协会和管理会计协会,制定各自的执业行为规范,实行自律管理,维护会计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捍卫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与职业形象。建议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维权机构,已经成立的应该发挥其作用,切实帮助注册会计师维权,保护其合法权益。

(四)设立并运作好会计公司

要明确会计公司的性质、职责及其与行政、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收费制度。如何确定收费标准对于会计公司的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避免将收费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而可能产生的会计公司与签约单位合谋做假的情况出现,需要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会同行业自律组织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作为会计公司的收费依据。

(五)会计人员应强化维权意识

会计人员有权要求本企业有关部门、人员认真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如有违反,会计人员有权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或拒绝执行,并向本企业领导报告。对于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欺骗国家等违法乱纪行为,会计人员必须拒绝执行,并向试验区有关部门报告。会计人员有权参与本企业编制财务计划,对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可行性研究,监督经济合同的履行。有权参加本企业的有关生产、经营管理会议。会计人员有权监督、检查本企业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产保管情况。如果有人对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反映情况进行刁难、阻挠,甚至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理当寻求党和政府的保护,应坚定不移地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依法对其做出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于洪江.建议成立会计职业工会 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J].财会通讯,1991(6).

[2]贾光宗.必须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994(7).

[3]李连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A].2005年度中国总会计师论文选[C].2006.

[4]牛艳芳.基于信息管理观的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

[5]冉艳.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作者:蒋飒飒

社会执法职业道德环境分析论文 篇3:

论地方政府信用及对策性选择

[摘要]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信用意识的不足使得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当薄弱。地方政府信用危机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进行地方政府信用的构建,而建立地方法治政府、地方有限政府、地方透明政府、地方责任政府势必成为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的对策性选择。

[关键词]地方政府信用;缺失;对策性选择

[作者简介]周世磊,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

一、政府信用的含义

信用指的是信守规则、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孔子特别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认为“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于是信用作为公共伦理范式成为安身立命之本、社会交往准则、国家治理指南。

政府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内容强调言行的客观后果,考量政府行为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同时还要顾及公众和社会对其的看法和态度。这里,我们把政府信用定义为:政府信用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管理活动中能够履行契约而取得的信任。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政府信用就是政府要履行与人民的公共契约、对人民负责,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2)政府信用始终贯穿着政府与民众的利益互动。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合法性的前提条件,而政府对民众讲信用,是保持这种合法性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现状

1.地方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公共政策要有效地发挥其导向、调控以及分配功能,必须具有持续性、系统性。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是对某一时期的社会公共利益作权威性分配;如果朝令夕改,随意改变现行的政策,人为割断政策之间的联系,势必导致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陷入混乱的状态,减损既得利益者现有的合法利益,也会对政策的目标群体的心理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2.地方政府行为公正、公平、公开性不够。有的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上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 缺少必要的程序和步骤;有的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实行政务公开。公开性不够容易导致“行政神秘化”,而这无疑将拉大民众与地方政府的距离。而公平性不够则容易导致民众对地方政府是否真正是受人民委托掌管公共权力产生怀疑,即地方政府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3.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或执行不果。政策执行的效果直接决定政策的效果,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优化执行环境,改善执行方法,落实执行责任以及强化执行力度。然而,在政策的实际推行过程中,令不行、禁不止,政策执行不当、不力、不严等情况屡见不鲜。在制定政策方案的时候“满腔热情、雄心勃勃”,而在政策出台之后却“置之不理、放任不管”。这样,民众就会对地方政府的政策产生不信任,进而对地方政府行为与能力产生不信任,地方政府信用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4.腐败与权力寻租行为。有些地方政府公务人员不讲行政职业道德,不诚实守信,弄虚作假,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有些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利用手中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贪污受贿。由于权力寻租以及由此形成的这些腐败现象致使地方政府信用遭受重创。

(二)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原因

1.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地方政府的职能本来应该定位于提供必要的制度,提供公共产品, 监管市场的运行。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管理型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府万能论”深入人心。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会造成地方政府同时充当“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地方政府管理中的“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大量存在,造成了地方政府失信。

2.功利主义的不良驱动。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公务人员是有着自己利益的“经济人”而非人们想象的仅仅只是“公共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利。因此, 从地方政府整体而言, 对政府本身有利的事情地方政府会千方百计地促成其实施, 对其不利的事情则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 地方政府有从“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变成“利益小团体”的可能性。

3.行政人员任免考察制度的缺陷。现阶段, 在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任免制度上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做法, 自上而下地委派行政人员。在任命委派制的条件下, 因为有组织任免的压力,“对上负责”成了强制性规定, 是硬约束;而“对下负责”则成了道德上的抽象要求, 以良心和责任来维系, 是软约束。在对行政人员的考察上, 往往从指标数字上来考察行政人员的“政绩”, 以此决定其升迁任免。在这种体制的压力下, 造成有的地方政府行政人员弄虚作假, 欺上瞒下。这样的政府和行政人员其信用就可想而知了。

三、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的环境分析

(一)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的有利环境

1.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底蕴为地方政府信用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古往今来,以“仁”“敬”“诚”“信”为基本内容的职业道德,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行为准则,成为新时期加强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地方政府信用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而地方政府信用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核心。因此,加强地方政府信用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3.党和国家制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为地方政府信用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分别写进党章和宪法,赋予党的最高纲领和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充分反映了党的意志。政府信用作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手段,被提升到由党的最高纲领和国家根本大法保证实施的政治高度,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政治保障。

(二)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的不利环境

1.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失信、个人信用意识淡薄等因素成为建立政府信用体系的桎梏,地方政府信用的构建只能在这种社会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

2.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我国的法律建设还很不完善,与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比较缺乏。有关行政法律、规章较为抽象, 规范性和操作性差, 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 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屡见不鲜。

3.契约意识和信用精神仍很淡薄。政府信用的思想来源于近代西方的社会契约理论。17 、18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着重说明国家是人们由于理性驱使,为摆脱无序争夺状态而寻求有组织和平生活而相互订立的一种社会契约。在契约理念的驱动下,诚实守信成为西方社会的价值准则。但是我国一直缺乏契约精神,相应的信用意识也十分淡薄。

四、建构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的对策性选择

(一) 严格依法行政, 构建地方法治政府

美国法学家福勒认为:“法治的实质必定是在对公众发生作用时,政府应忠实地运用预先宣布的应由公众遵守并决定其权利义务的规则,如果法治不是这个意思,它就毫无意义。”哈耶克也认为:“行政权的行使,应受法律的限制;行政机关的组织及作为,都应该以宪法或法律为依据,不得任意扩张组织,或擅断越权。这就是‘依法行政’。”法治意味着一种治理状态或秩序,在这一治理状态中,法律之于政府权力具有优先的、至上的权威。建设法治型政府实际上就是实行法治行政或依法执政。把政府纳入法治的轨道,明确了政府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减少决策的失误,从而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因此,建设地方法治型政府,就是要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这是重构公众对地方政府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地方有限政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 地方政府职责不清,管了大量本来可以由市场、企业和个人可以做好的事情, 成了典型的全能型政府。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应该是:(1)按照市场对政府职能的要求, 深化机构改革, 建立健全按职能定岗、按岗位定机构、定编、定人、定薪的机制。(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精简各级政府公文, 转变会议模式, 努力改善政府的行政决策方式。政府的基本职能应转变到建立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框架, 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劳务, 保护自然环境和发展教育, 维护竞争、反对垄断上来。

(三)推行政务公开, 构建地方透明政府

地方政府行政信用重塑的重点在于建设以公众为本位的地方透明政府。政府因公众的权能委托而产生,毫无疑问,公众必须拥有面对代理人的知情权。因而, 地方政府必须及时、透明地向公众提供有关政府决策、财务、人事等方面的信息,并在发生公共危机时,将相关信息向公众公布。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这样做的结果无疑增强了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沟通。在此基础上,公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信也必然得到加强。

(四)完善监督机制, 构建地方责任政府

权力和责任从来就是相对而言的,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当前, 行政监督应坚持一般监督与专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纵向监督与横向监督相结合的原则;经常性监督、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要考虑把行政监督和行政官员的任免结合起来, 对行政人员信用不佳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对滥用权力、违背信用的官员追究其道义、政治、行政直至法律责任。唯有如此, 才足以保证行政人员的责任感, 树立“信用至上”的观念, 从而更好地做到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徐和隆.冲突与互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和平.论政府信用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3,(1).

[4]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7).

[5]刘松山.论政府诚信[J].中国法学,2003,(4).

[6]向丽.对我国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J] .经济前沿,2002,(6).

作者:周世磊

上一篇:音乐与体育视角下舞蹈教学论文下一篇:城乡一体化农民工社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