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四个方面。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迅猛,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论文 篇1: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路径研究

【摘要】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首先要清楚何为社会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问题所在,认识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了解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意,从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体系、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法和司法理念、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服务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实践。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 法治化 路径

近十年来,在国家层面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不断被提及、逐渐具体化、细化的政策指令。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十七大报告更加具体地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9年全国政法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再次强调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2012年,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管理网络、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的“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第六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详细阐述了社会管理涉及的各方面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不仅是国家的政策指令,在学术界也掀起了有关其理念、理论和路径等的探索和研究,各省市则开始或小心谨慎或大刀阔斧地实践各种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以及在湖南大胆尝试的法治湖南引起了法学界的热议和持续关注,本文将对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路径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概述

社会管理。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长久积累的社会矛盾,以及新的发展时期出现的新问题,逐渐突出,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因此,社会管理问题成为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充分认识、深入研究、积极解决的问题。

要研究社会管理问题,首先要了解社会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社会管理不是新的发展时期的产物,而是一直存在的概念,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社会管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一般认为,社会管理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政府对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的管理是并行不悖的。①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管理的内涵有了新的维度,即社会管理的主体不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了社会的自我管理,社会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②社会管理的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还包括行政合同、行政给付、行政调解等新的方式。③日益变化的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新的深刻的变化,因此,对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呼吁越来越强烈。

社会管理创新。新的发展时期,新的矛盾凸显,再加上旧的矛盾日积月累逐渐爆发,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协调现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进行社会管理模式的革新。

社会管理创新即是根据现有的社会资源、社会环境,在充分认识、研究现有社会管理的问题、社会矛盾、社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理论、机制、技术和方法等,对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革新,建构能够解决现有社会管理问题、符合社会发展态势的新的社会管理制度的活动过程。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障力量,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法律要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规范和制度支撑,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只有在法律的规范范围内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意。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要解决社会矛盾、满足社会需求,使社会在新的发展时期处于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因此,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法治的有序状态。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必须在法律规范即法治的要求下进行。因而,社会管理创新不仅要在形式上符合法治的要求,在内容上在实质上也要满足法治的规范。唯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健全的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体系、法治规范程序为制度和环境支持,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并发挥持久效果。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路径

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的探索,不仅学者已经进行了很多探讨,而且现实中也有些先行省市在践行。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探讨。

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体系。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已经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律体系。但是,我国仍处在“人治”胜过“法治”的阶段。社会管理的各级法律体系并不完善。

第一,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传统的社会管理强调政府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创新应该从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首先,政府社会管理原来强调的控制和管理的观念应该转变为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观念。④各个省市在符合上位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政府服务规范。如2013年6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政务服务条例》中规定的服务宗旨—促进政务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的建设,并且分别对政务服务的建设、运行和监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其次,优化、软化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行政管理方式不再是以行政命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方式实行,而是采取更民主、更开放、更科学、更平等的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还包括行政合同、行政给付、行政调解等新的方式。⑤如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酒泉市行政程序规定(试行)》对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调解、行政规划、行政应急等行政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行政合同是政府为实现行政目的而与社会组织、公民、法人成立的基于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形成的协议,行政合同的法治化有利于规范行政机关在执行政府采购、政府特许经营、国有资产出售等行政事务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也有利于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依据所述规定维护自己的利益。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的行政目的,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或者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指导、劝告、提醒、建议等非强制性方式,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活动。对行政机关行政指导行为的法治化不仅可以更好地架起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桥梁,而且对行政指导行为具体完备的规范会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的信赖,提高政府及其行政机关行政指导的权威性,更好地实现政府行政指导的目的和效益。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居间协调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相互之间民事纠纷的活动。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相互之间发生的与其行政职权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的活动。行政裁决与行政调解的法治化有利于及时、公平、透明、高效地处理公民、法人、社会组织相互之间的矛盾,减轻司法负担,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自2011年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发起“北京微博发布厅”以来,省级政务微博群相继跟进,“上海发布”、“湖北民生微博服务厅”、“中国广州发布”等,微博成为了各级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回应民生诉求的新渠道,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体现。就此也可以知道,网络社会的外部性、公共性已经体现出自己的力量和作用,成为实体社会、有形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规范网络行为,进行网络实名制,将网络社会的管理纳入社会管理中进行规范化、法治化。

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进程已经启程了,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不过大部分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仍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理论,上升为法律规范,再更好地指导实践。

第二,要完善社会自治组织、社区与公民的社会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中国社会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意识形态、人民组成结构等大不相同,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管理,政府将不堪重负,无以为继。因此,社会管理创新要充分、积极调动社会自治组织、社区和公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潜力,形成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和公民多重社会管理主体的综合社会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备受推崇的“杭州模式”中“社会复合主体”,即以推进社会性项目建设、知识创业、事业发展为目的,社会效益与经营运作相统一,由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不同身份的人员共同参与、主动关联而形成的多层架构、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创业主体,就是这一多重社会管理主体的体现。它不仅减轻了政府管理的负担,而且吸纳更多专业的、具备各领域视角的主体加入,产生了更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也一次次证明社会自治组织、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问题中的自治能力和带头作用。而越是发达的国家,社会自治组织和公民的自我管理、治理的能力发挥的越大,这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因此,完善社会自治组织、社区和公民的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需要建立健全社会自治组织的培育、支持、监管、责任等机制;建立健全社团管理法规,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团体按照法律规范参与社会管理;明确社区的自治职能范围、管理规范程序、责任承担形式等机制;建立健全公民教育法制,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扩大民众参与议事的范围、程度,最大限度地确保公众在国家、政府重大决策中的利益诉求抒发的管道畅通等。

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法和司法理念。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因此,社会管理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要让以白纸黑字呈现的法律条文不变成一纸空文,政府在实行社会管理时需要时刻谨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对政府社会管理行为的法治化完善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保障。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确认等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政府行政执法是政府实行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如《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行政执法程序的一般宗旨、启动程序、调查取证、行政执法决定、期限、行政裁量基准等做了具体规定,体现了职责明晰、当场处理、及时处理、高效处理的特点。行政执法程序的法治化不仅有利于规范政府各级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也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及时、便民地解决社会矛盾。

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便无可挽回。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必然不能缺少司法这一环。各地法院已经对诉讼费用、未成年人审判、诉讼调解、诉讼和解等方面作出了改革。但是,各地诉讼频发,矛盾不断,缺乏法律信仰等现象层出不穷;老百姓不敢惹官司、不相信法院的情况屡见不鲜;司法程序不透明、法官不依法判案、唯长官指令是从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用钱买刑、同命不同价的抱怨和喟叹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造成了人们缺乏法律信仰的表现和判断依据。因此,法官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举措。

案件积累,无法及时解决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司法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在社会转型、矛盾多发时期,应该充分发挥能动司法的效用。将矛盾小、涉及面小、人数少、涉及问题简单的一般民事纠纷尽量在基层解决,积极发动基层自治组织、调解机构采用调解与和解的手段将纠纷化大为小、化小为无。已经进入立案阶段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充分了解案情,知晓原被告双方的利益诉求,积极推动调解。对于上诉的案件,不能采取不理不问的态度,而是要主动进行后续跟踪查问。而且,法院不能避重就轻,将疑难复杂案件拒之门外,使社会矛盾升级,造成信访频发,事态发展无法遏制。另外,要积极倡导法官就地办案、巡回法庭办案,快速、及时解决纠纷,不仅能及时疏导社会矛盾,而且有利于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官形象,重要的是能达到解决一起纠纷,让一片公民收益受教,让法律、法官形象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服务机制。法律服务工作是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事先工作做好了,事后的状况就会越少发生。我国现有的法律服务行业良莠不齐,法律服务机构的无序状态大量存在。需要培育和规范律师事务所,以及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法律素养,形成行业、地区、社区规范,满足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对于法律服务的要求。

培养法律宣传队伍深入基层宣讲法律知识和弘扬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法律信仰。将与民生、公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带入基层、细致讲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更好地、更持久地构建法治文明。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积极倡导各地各高校法学院建立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室,满足当地公民的法律诉求和解决一般纠纷。培养法律援助小组深入基层,将基层矛盾就地解决、及时解决,建立鼓励律师进行法律援助的奖励和补助机制。

结语

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政府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已经扬帆启程,有些先行者省市已经起到带头作用,但社会管理是实践活动,还需要进行实践活动的绩效评价才能确定是否可行和有益。社会自治组织和公民的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途径需要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逐步完善。司法能动性作用的良好发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力、物力以及实践经验的投入和积累。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投入和各方人士的持续努力。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一夕即成的,仍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持续关注和研究。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本文系2012年度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研究—基于沙坪坝区的实证分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QDX2012B—019)

【注释】

①杨立新,侯琦:“试论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问题”,《党政十部论坛》,2010年第12期,第53~55页。

②④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与政府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的杭州经验与启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第55~61页。

③⑤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法学论坛》,2010年第6期,第6页。

责编/ 许国荣(实习)

作者:黄伦宽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论文 篇2:

强化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考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四个方面。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迅猛,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视角,探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如何加强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建设问题,着重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和矛盾,进而提出加强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政府职能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分化、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安全事故频发等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最突出、人民群众最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当香港《文汇报》记者问到温家宝总理在任期内对什么事情最痛心时,温家宝总理说:“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说到底,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在相当长时期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不到位有关。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强化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一)在当代,政府的作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世界各地,政府正在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些事情。”在我国,政府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尤其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确定并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职能,就成为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迫切任务。

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是政府职能最一般的概括。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就被界定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书中指出:“如果一个政府不进行公正正规的管理,商业和制造业很少能长期繁荣,人们对其拥有的财产也没有安全感,合同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政府出于对宪法的遵从和满足公民基本权利与公平分配的需要,必须对某些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公共物品予以提供,这体现了政府的基本作用。”在他看来,政府应尽的义务包括:“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犯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设施。”

例如,在没有制定关于产权的法律制约之前,人们的财富来源可能是通过掠夺来的,只要有力量,就能任意剥夺其他人的财富。这样,人们一心只想着怎么通过比如抢夺、偷盗的方法来获得财富。试想,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人们怎么会有心思来考虑如何能让自己的生产更加有效,如何生产会获得更多的产品。然而,在政府制定了关于产权的法律之后,抢夺、偷盗等行为是被禁止的,抢夺、偷盗者将受到严厉的惩处。于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掠夺的机会降到最低。法律保护每个人拥有和使用自己财产的权利,“每个人只能从自己的劳动创新成果中获得利益。这就应验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论断,由于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导致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公共物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国家安全、社会治安、教育卫生、交通通信等。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非排他性”,即一旦存在,人人都能享用,比如路灯亮了,行人都得到照明:二是“非竞争性”,就是一个人的消费和收益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和受益,比如,一个国家的国防事业保卫了整个国家的安全,不会因为人口的变化受到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很少的,大量的是“准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有“排他性”,比如公路和桥梁虽然平时可以由许多人共同享用,而如果出现交通阻塞,就意味着阻止了其他人的享用。公共物品因其固有的这些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属于私人投资领域,其提供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政府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供电、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和公共教育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进行大量直接投资,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的一个基本方面是社会管理。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复杂的分工、交易系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得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分层化、社会关系复杂化。但市场机制在解决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难以解决全社会范围的失业、养老、工伤事故、医疗保健及扶贫助弱等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必须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各项社会政策,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对各阶层的收入和财产再分配加以调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协调和稳定发展。

政府必须担负起处理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利益、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责任,这就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政府社会管理中的“社会”指的是与经济领域相对应的社会领域,或与国家相对应的市民社会;简而言之,指的是在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那部分社会事务。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旨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着眼于收入分配调节、社会关系的调整、社会结构整合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社会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政府承担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职能。”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十分广泛。具体地说,这些职能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领域: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等。从实践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实践的具体领域各不相同,但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基本的社会管理领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就业管理、食品药品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保障体系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公共交通管理等。

(二)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的阶层、结构、运转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正在产生深刻的变化,需要政府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构建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冲突化解和社会秩序维持的机制,均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相互协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

治久安。这是因为,“经济繁荣并不必然或自动导致社会稳定。从我国历史来看,严重的社会危机往往发生在经济繁荣期;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不公平、不公正的增长可能因为社会危机而停滞、衰退甚至崩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已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发展期”或“矛盾凸显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由于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的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处理不当,矛盾激化,会引起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需要特别强调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逐步消除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各自的利益必然带来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必然导致政治诉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传统类型的社会问题如传染病、自然灾害等依然构成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全的威胁,而在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还不断涌现一些需要面对的失业、贫富分化、生产事故、劳资冲突和刑事犯罪等社会问题。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控制机制、整合机制正在趋于解体,而新的体系与机制尚未完善并充分发挥作用,所以诱发和加剧了一些特殊类型的风险,如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越轨乃至犯罪激增、传染病控制难度加大、族群冲突加剧、道德失范、信任危机和控制失灵等。

当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劳动就业、公共安全、社会公平、弱势群体、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相当突出。作为社会稳定与社会风险重要指标的联名信增加率、集体上访增加率等指标不断上升,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风险加剧的时期。据报道,2003年北京市信访办受理群众联名信2000余件,签名人数17万令人次,同比分别增加了8%和18%;集体上访1059批4万余人次,同比分别增加了11%和46%。北京市各区县、局总公司受理群众联名信2800余件,签名人数21万余人次:集体上访4600余批9万余人次,均比2002年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使得政府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政府开始日益重视社会管理方面的改革。温家宝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政府职能定位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将社会管理明确定义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表明防范和治理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安全、协调发展,已经逐步上升成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选择。

(三)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社会冲突和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履行方面的缺陷,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强化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当前尤其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

首先,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由于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等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主要靠经济基础的自发缓慢演变而成,而必须主要靠政府外力推动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而来。这必然导致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生产者角色过重,而作为安排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弱化。

在公共领域,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与生产是有明显区别的。在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看来,提供是指通过集体机制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数量与质量、生产与融资方式、管制方式等问题作出决策,即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安排和监管;生产则是指“将投入变成产出的更加技术化的过程,制造一个产品,或者在许多情况下给予一项服务。”政府必然是绝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不一定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者。在目前,我国政府必须有效地实现其安排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尽量减少其生产者的角色,更好地利用市场这种高效机制来进行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在充满竞争与选择的市场经济时代,有效的社会管理必须依赖于有效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完善。

事实上,在当代,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利益,而社会管理的主体构成也从传统的国家或政府(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扩展到了所有的公共部门(国家或政府、第三部门、非盈利组织或中介组织等)以及公民个人,社会管理变成一种包括政府管理在内的全社会的“多中心主体”的开放式公共治理。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是现代公共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政府应重视从社会体制中开发和培育社会管理的“合作”力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构建以“善治”为主导的和谐社会。

必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管理部门的专业化建设,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互相协作;明确与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模式;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其次,应强化关键的管理职能,解决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温家宝同志指出:“社会管理就是通过社会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来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强化以下几项关键的社会管理职能:一是强化收入分配职能,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政府应制定公平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三是强化卫生服务职能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四是强化人口与环境管理职能,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官员和普通人一样具有“经济人”的特性。以此为基点,公共选择理论家把政治舞台模拟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上对不同决策的反应。公共选择理论家认为,由于内部激励机制的缺失,使得公共部门官员缺乏金钱上的动机来追求高效率,但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却拥有其他目标,包括追求预算的最大化。政府社会管理应该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加强政府社会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正确、有效、规范的法律法规,重视行政执法,提高执法队伍的法制观念和执法能力,用法律方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用制度约束政府管理行为,完善政府制定政策的规则和程序,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政策应该体现社会性、公平性、同一性与协调性,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政府社会管理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最后,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应该从“重管制、轻服务”向“管制”与“服务”并重转变,以法律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取代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领域,倡导政府机构“为质量而竞争”;采用更多的企业管理手段来改造执行机构,提高管理的效率;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的原则;适应政府信息化的要求,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社会管理主体(政府)与客体(公众)之间更为广泛全面的信息交流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责任编辑 杜妍妍

作者:陈文博

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论文 篇3:

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为

[摘要] 社会管理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社会建设的重点工程,社会、经济双转型中矛盾和冲突的不断激化是社会管理创新出台的背景,社会管理法治化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就应当对社会管理创新在法制保障方面有所作为,同时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检察机关自身的属性又决定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当前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强调源于特殊的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公民对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国家面临着体制和结构的双重转型,因此,社会管理必须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这显示出中央政府对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二、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检察机关能否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否属于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首先要厘清的认识问题。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概括起来说,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的条件下,对现行社会管理理念、方法和机制进行改造、改进、改革,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以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及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符合检察权的内在属性

从广义的社会管理职能来讲,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我国属于司法机关范畴,检察机关是国家政权架构与社会治理格局中存在的一条救济权利、保障安全、稳定秩序的制度通道,人民的法律要求可以进入这条通道获得救济,各种冲突也可以融入其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检察权同时也是法的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是通过向社会拓展正义促进社会秩序及其变迁的张力结构。作为政治系统中发展着的一个部分,检察权随着社会秩序的生成和变迁,已经不仅仅是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使公民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还原的内在机制,而且已成为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主导性变量和动力资源,影响和决定着社会政治的实际进程和方式。从狭义上的社会管理职能上来讲,检察机关不是社会管理的直接主体,但是,检察机关在我国的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有相对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公诉部门可以对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侦查监督部门可以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监所检察部门可以对刑罚执行活动以及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监督,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可以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及其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反贪污贿赂部门、反渎职侵权部门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还可以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被监督者中除人民法院属于司法机关外,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和行政机关还都具有明确的社会管理职权。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相对于被监督对象而言是具有一定法律强力的外部监督,对于被监督机关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规范被监督机关的内部管理。所以无论是从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社会管理来讲,检察机关都具有社会管理职能。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对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检察机关虽然并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者,必然有责任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主动应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水平,以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检察监督与社会公共管理具有价值上的趋同性

良好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以法律秩序和规范为支持,以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主体的行动井然有序。法律是社会公共管理的载体也是客体,使社会公共管理在法律领域的表现,必须通过立法赋予司法机关的权力对涉及规范法律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立法的目的和法律的价值。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和必要保障,检察机关自产生之日起就作为广义的政府范畴参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为整个社会运行提供法制,秩序和公正的保障。应该说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方式,从管理的本质而言,是一种间接的方式。它是通过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来间接地实现对社会的管理。不断强化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功能,是法治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检察制度和社会公共管理制度共同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内涵虽然不同,但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着共同的追求 。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徑

上文中论述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检察机关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如何才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管理格局,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关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表述。党委统领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法治的保障这每一个方面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哪些事情要加强政府监管,哪些事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降低管理成本,哪些事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自治,哪些事情要引入市场机制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诸此等等,都需要在理论上弄清楚、在实践中落实到位。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也许就是所谓“顶层设计”。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也要在这个顶层设计的框架内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

(一)立足检察职能,依托依法办案,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打好基础

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不断提高执法办案的工作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执法办案是履行一切检察职能的本源和归宿,也是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所以,检察机关只有在立足检察职能的基础上,依托依法办案,不断创新服务人民群众的体制机制,才能使其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是侦查批捕、审查起诉、民行检察等检察职能领域,通过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风险化解机制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长效机制来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加大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风险预警评估,通过评估,对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案件要提前提出风险化解的预案,明确风险化解主体的职责,风险化解的流程和风险化解的后续保障。对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案件,要完善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相互衔接、协作配合的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对在执法办案中发现的青少年犯罪、老年人犯罪等其他轻度危害社会的人和行为要在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诉、刑事和解、青少年前科消灭方面做出优先考虑。

二是在刑罚执行检察职能领域,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在押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的体制机制来助推社会管理。加大对减刑、假释等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检察,通过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督促监管民警依法规范执法,促进监管场所秩序稳定;积极探索参与社区矫正监督的新模式。尤其要注意未成年人矫正对象的监督教育和管理,要积极与社区组织、家庭成员、学校、司法、公安、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加强协调配合,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中来。

三是在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的检察职能领域,通过不断完善创新严厉打击腐败犯罪、渎职犯罪、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助推社会管理创新。要大力推进“侦查一体化”建设,使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在执法办案中都能把挖掘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作为自己应有的职责。通过整合侦查力量,加大职务犯罪侦查力度,为督促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即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进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做出贡献。在预防职能领域,通过职务犯罪检察宣传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有效纠正社会管理部门履职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堵塞漏洞、健全管理制度的建议,推动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进而促进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

(二)延伸检察职能,服务地区发展,找准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一是将检察职能延伸到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创新。其一是参与社区矫正对象服务管理。检察官要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办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服务管理,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上的困难,通过温和说理感化的方式加强管理;其二是参与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管理;其三是推进社区法律服务与咨询活动。通过对房屋拆迁、旧房改造、拖欠工资等危害民生的法律诉求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

二是将检察职能延伸到企业,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手段。其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坚持走访辖区内的重点企业,提供法律咨询,讲授法律知识,对合同诈骗、侵害商业秘密等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案释法,引导企业及其管理人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合法竞争。其二是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促進企业规范生产经营管理。检察机关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职能作用,优化案件审理资源,设立审理涉企案件专案组,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力度,重拳打击侵财性犯罪,为企业建设提供健康环境。其三是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为地方企业发展营造健康、清廉的政务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案件工作力度,在履行好检察职能的同时要主动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发案企业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活动,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企业内部经济犯罪案件的产生。

三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创新。互联网不仅仅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媒体,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指导下,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三)拓展新型监督职能,为推动检察监督从诉讼监督向社会监督转变

一是要积极服务于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检察院应通过诉讼监督,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致力于推动各行各业的社会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目前正在构建的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基本内容的大调解体系中,检察机关不仅要通过检察和解、服判息诉等监督行为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应积极延伸职能,多种形式地发挥制度构建作用,推动大调解体系的建设步伐。

二是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应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注重突出民生重点,密切关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国有资产流失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大调查力度,提出解决方案,并持续跟踪调查报告的落实情况,使相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推动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当然,在开展社会调查中,为避免检察权代替行政权,或对当事方的权利过分干涉,检察机关应注意开展社会调查工作的方式方法,属于检察职能范畴的,以督促、支持民事或行政诉讼来保护公共利益,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属于检察职能之外的,则通过与相关权力部门或职能部门的交接或转换,间接发挥社会调查的作用。

三是积极开展巡回检察工作,延伸法律监督的触角。检察机关由于没有基层派出机构,与群众近距离接触少,多年来,履行检察职能开展法律监督的渠道主要依靠审查案卷、群众控告举报和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来进行。在基层设立巡回检察工作站开展巡回检察,是广大群众能够近距离接触检察机关,了解检察工作,有效解决了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悬空”、“短腿”、“被动”的问题。进一步延伸了法律监督的触角,拓宽了法律监督的渠道。巡回检察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基层、引向一线,将过去法律监督案件线索主要依靠审查案卷、接受群众控告、举报、申诉获取的被动局面,变为主动出击,寻找、掌握法律监督线索,为有效惩治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检察机关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推动工作发展贯穿始终,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张晓明 黄瑜

上一篇:消费信贷风险防范论文下一篇:司法行政复议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