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潜力培养论文

2022-04-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下面就是本人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几点看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潜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 篇1:

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策略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大学生学习潜力有较大的作用,本文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按照“激发兴趣、科学设计、专业指导、鼓励创业”的思路探索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设置课程;学习潜力;改革0引言

综观全国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均主张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与提高,注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狠抓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各课程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连续性没有周全地考虑到课程设置中去,致使知识不成体系。[1,2]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属于不同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缺少知识的过渡,应用背景的介绍,致使注重应用的工科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时学习效果不好。专业课程考核由于没有像大学英语全国统一考试、计算机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规范化、统一标准的考试,而是采用任课教师或教研室命题的方式组织考试,试题难易标准难以统一,学生在没有从中学应试教育模式转变过来之前,学生或感觉学习压力太大而感慨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感觉没有足够压力因而学习没有动力。教师们面对学生较普遍地学习风气差、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有教师以“不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专业技术,毕业后去哪儿?”相威胁,逼迫学生学习,但是由于现行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固有的问题、致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学习效果不好,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没有真正掌握足够专业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

本文以2013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结合多年从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经验,探索如何通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来提高大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以供同行们参考。

1专业课程设置

按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通俗的说法是“能够利用现有的电子元件、集成电路设计、组装、调试一个具有特定功能、较高性能指标的电子产品”。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考虑将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全过程中有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成体系,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需要具有连贯性,经过本人所在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同事们的讨论和查阅教学改革文献,确定了以下的课程设置方案,如表1。

表1中第一、二学期安排较少的专业课程,一方面因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德育等公共课程、素质教育课程比较多;另一方面学生得适应大学教育区别与中学教育的特点:课程教学信息量大、知识面广,除了课内学习外还需课外完成一定的阅读和研究,学习方法需要从中学教学模式逐步过渡。《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工具应该让学生首先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等编程技术是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后续《数据结构》《单片机原理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ARM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课程学习中逐步加强,形成程序设计的知识体系;《电路分析》作为电学基础理论首先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在之后的《模拟电子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开关电源原理与设计》《高频电子线路》中进一步应用从而形成模拟电子技术知识体系;《数字电子技术》为《模拟电子技术》的后续课程,也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EDA技术》以数字电路为基础融合硬件电路的软件设计思想,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为数模混合系统,为学生展现现代电子技术的前沿。从第三学期起,按照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互相依赖关系将模拟电子技术体系、数字电子技术体系、程序设计知识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到第六学期末,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的全部知识和技术,可以参加暑假的各项电子类竞赛活动,通过系列的教学、竞赛活动的参与最终达到培养方案的目的。

课程教学设计需要贯彻“激发兴趣、科学设计、专业指导、鼓勵创新”的指导思想,并且将各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譬如,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第一堂课程教学时,向学生简要介绍后续课程与本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本门课程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框架下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精心设计一个应用当该课程的典型教学案例向学生展示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中注意知识和技术使用上的连贯性。例如,在《电路分析》教学中,在讲解完一个理论知识点之后,采用Multisim软件构造与该理论知识点教学案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在后续的《模拟电子技术》《电路CAD》《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同样采用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不知不觉也就掌握了Multisim工具软件(下转第365页)论景观规划与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研究

谷白鸯

(四川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066)摘要:新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们走到任何的环境中都会感受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魅力,国家近些年在提倡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往我们只会在城市中感受景观规划与设计带给我们的生活变化,很少在乡镇、农村感受我们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然而随着国家新政策的制定与影响,我们要学好景观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用我们新的创新模式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高全体国民生存的环境。

关键词:景观规划与设计;必要性;课堂;方法新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我们走到任何的环境中都会感受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魅力,国家近些年在提倡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往我们只会在城市中感受景观规划与设计带给我们的生活变化,很少在乡镇、农村感受我们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然而随着国家新政策的制定与影响,我们要学好景观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用我们新的创新模式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高全体国民生存的环境。

1景观规划与设计定义

景观规划与设计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它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规划,即通过对有关土地以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和解决的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2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从古至今,景观规划与设计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历史当中一直称之为园林艺术,然而随着社会的朝代更替,历史的发展,中国领先的古园林艺术逐渐处于落后的状态,一些以前都是借鉴中国古园林风格的国家逐渐赶上并超越了中国,也就是现在定义的景观设计艺术,随着这个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演变成现在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增强,逐渐对生活中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中国的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逐步得到了发展。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和进步是必然的,然而人们对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审美意识的加强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活中,这个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的审美现象现在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我们国家需要良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来改善我们的国家形象,人民需要良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增添生活的乐趣,环境更是需要我们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达到一个良性的自然发展,让我们的国家更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让我们的自然环境更加良性,这就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3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老师会讲一些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知识,然后拿出一些设计成功的案例,让同学们进行重新设计,针对学生设计的创意性进行评判。模式呆板,不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注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更加忽视了学生具体动手的能力。

4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1)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景观规划与设计,首先学习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设计原则,人体工程学的介入,简单了解景观规划、设计与建筑的结合,城市规划的关系,不同人文文化的影响,时刻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懂得在适度的空间内安排合理、规范的规划与设计。

(2)成功案例的分析。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是一种新的景象的表达。要想学会景观规划与设计,了解成功的案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门课程学习的刚开始,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加强更是学习成功案例的合理之处。学习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掌握设计它的潜规则,学习两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学习它通用的原则,学习三个以上的成功案例,就可以为我们设计成功的案例做好充分的准备。而第一和第二个方面就是和以往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课堂教学大致是一样的。当然学习这两个方面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认识。一种新的材料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一种新的技术可以引来新的科技革命。在景观规划与设计当中,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引用直接让我们视、听觉器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融入其中。更加引起人们精神上的革命,甚至在节约劳动力,新奇景观的出现上奠定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们去不断了解我们的材料市场,时刻关注景观规划与设计当中的新技术的应用,学习新材料和新技术不同阶段的改变,用我们掌握的实际经验来影响我们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为我们的设计服务。

(4)模拟场景,创新思维,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不仅要继承以前的经验,更要给学生开拓思维、创新思维,不仅仅是单纯地做已经做过的设计案例,更是要模拟新的场景,让学生尝试没有出现过的景观规划与设计,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储备的能力来设计我们的景观规划与设計。模拟的场景可以给学生们带来新鲜感,也带来设计方案的无限性,丰富我们在设计中的奇思妙想,拓展我们固有模式的设计方法,不断开拓新的思路,让变化多端的设计改变我们的生活。

(5)提高学生具体的手绘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在很多情况下,大家都是引入计算机绘图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设计,当然计算机绘图确实有其便捷性,但是这样一来,对于一个长期画画学习设计的人来说,就会弱化学生本人具体动手的能力,只会依赖于计算机绘图的方式。因此,在日渐盛行的网络时代,我们要教会学生不能过度依赖计算机和现代科技,还是要鼓励学生加强手绘的培养,学习手绘画图的技巧,这种的方式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其对艺术本身的审美,在适当的时候甚至更便捷于计算机绘图,增加了设计图纸的拟人性,多样性、趣味性。

(6)学习引用中国古园林设计理论。中国的古园林就是现在的景观园林,中国古园林设计的很多传统是非常精辟,无论是借景、障景、隔景都是在中国古园林中常用的手法,它在设计过程中讲究步移景异,变化多端,引人入胜的特点。因此,我们在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要学习中国古园林优秀的地方,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运用到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中。

5小结

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习基础的知识,更要在实际中积累经验。通过景观规划与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研究使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讨如何将这门课程完善,经历“创新——思考——再创新”,完善教学体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人才,在国家新城市建设背景下,让我们培养的景观设计师还人们一个“美”的环境。参考文献:

[1] 梁隐泉,王广友.园林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谷白鸯,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讲师。

作者:陈善荣 杨安生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 篇2:

在历史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创造精神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下面就是本人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几点看法。

一、打开思路,抓住三个“什么”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打好基础知识,抓好历史概念体系。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和特征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它体现历史事物的核心性内容,揭示历史事物的性质和意义,并作概括性的评价。历史概念包括历史人物概念、歷史事件概念等等。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分析,而且要对各种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历史概念体系,形成有机联系的历史知识结构,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与内在规律。

其次要解决“为什么?”,即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原因、性质、意义等内容。如我们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从政治制度看,清政府处在封建社会末期,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英国处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阶段;从经济上看,英国从19世纪上半期已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尚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英国已是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生产,而中国尚处在手工工场阶段,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英国;从科学技术、军事装备看,英国军队使用先进的后膛装弹的来复枪和火炮,而清军则是使用大刀长矛和铜炮,武器装备大为逊色等等。引导学生从矛盾双方的各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个问题就理解的比较全面透彻了。

第三要解决“说明什么?”,即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历史的作用以及掌握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如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对我们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无论是走改良的道路还是辛亥革命的道路,无论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行不通的,挽救民族危亡、振兴民族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上。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以免打退他们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开拓学生思路。

教师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要体现教学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并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深度,还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教材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并思考问题,不仅能促进其把握方向,便于掌握重点难点,落实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我在《鸦片战争》一章的教学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叫鸦片战争?为何鸦片与战争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鸦片输入有何危害?林则徐禁烟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对林则徐有何评价?鸦片战争分哪两个阶段?中国爱国军民与清政府腐朽官僚在英国侵略者面前采取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鸦片战争的必然结果是什么?联系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论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影响,我还出了两道思考题:①联系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形势与革命任务的变化,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何在?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如果能让学生对教材分类扼要概括,宏观把握,就能思路清晰,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系化,解答问题也就能自觉地把史实与史论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习路径多途并举,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发式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还需要学生在选择具体学习路径时多途并举,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事实上,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学生能够在选择学习路径时多途并举,才能提高学生持久的自主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或者学会多少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欲达此目的,就必须要求教师切实加强学法指导。传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等均揭示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之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才谈得上初步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学生是否具有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不同历史现象和事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例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单元,从表面上看,各节的内容相对独立,但每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却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只有切实做到引导学生采取联系的方法分析、思考,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创见

历史教师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思索,质疑问难,发表创见。为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问“为什么?”“对不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补充看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如学习商鞅变法时,我就启发学生:你对变法中的“禁止弃农经商”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其中的重视农业应予肯定,因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应以农业为基础,但反对经商,会妨碍经济发展,对生产力发展不利。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上就是本人在十几年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总结,不足之处请指正。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作者:王琳

学生潜力培养论文 篇3:

挖掘体育教学潜力,培养学生创造力

摘要: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场地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挖掘;体育教学;潜力;培养;创造力

“创新不仅是国家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与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民族禀赋”。在当前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并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重要位置。创新的主要目地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明确指出了,要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转变当前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所以在教学的实施当中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不断对体育教学的形式进行创新,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设计新颖的场地

体育教学之所存在的主要魅力,就是因为它不仅能消除学生心理的压抑与束缚,还能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以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体育教学实施当中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运动环境,这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发展与创造力的重要前提。体育学科具有空间大、转移频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好这些客观环境的优势来增强体育教学的氛围。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和学生一起去做一些美观大方的图形或是清晰的线条以增添体育教学的美感,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热情。

二、设计丰富的体育游戏

在体育教学当中,通过设计丰富的体育游戏不仅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游戏还可以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通过参与丰富的体育游戏,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双面提高。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对体育游戏的多样性设计,要引入一些具有深刻的寓意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富有挑战性体育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设计多种体育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日而成的它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积累、不断摸索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开放式教育法

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教会学生锻炼比带学生锻炼更为的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设计当中,教师不要过于集中、统得过死,要做到“松弛有度、形散神不散”。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越出了教师所设计教学轨道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以开放式的教育思想来教育学生。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做到少批评多鼓励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来做主,去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评价,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觉得学生的观点有用可以尝试采取学生的观点,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自编自导教育法

自编自导教育法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采用自编自导的方法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主导权力,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了学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具体实施方式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教师要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当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基础上,然后让学生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去自行创编体育教学的内容。第二步是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将自编的内容实践出来,并对学生自编的内容进行评价。由于整个教学内容都是让学生们自编自导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出来的积极性会很高,会大大活跃体育教学课堂的气氛,同时学生不仅创新思想到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也会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大多数的体育动作需要教师亲自给学生做示范,甚至有的动作可能需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无数次的反复示范,学生才能彻底明白与领悟到动作的要领。在体育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让体育教师提前录制好教学视频,在教学时采用视频重复播放的形式让学生仔细观看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对于难度较高的动作还可以采用多种角度以及慢放的形式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来学生会看的更加清楚与细腻。多媒体教学法以其生动形象的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等,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能让学生更便捷更直接地学习到每一个动作的要领,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四)比赛教学法

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团体的合作才能完成,在体育教学当中通过实施比赛教学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团队意识,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置身于集体之中,当团队获得了胜利,整个集体的每一位成员都能享受到荣誉;当然如果失败了,每一个集体成员也都需要进行自我反省,比赛教学法的实施能激发出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能让学生在跟对手的斗智斗勇当中潜移默化形成创新创造的能力。

四、小结

体育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其它教学科目难以实现与难以具备的,这需要学校以及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空间,在教学当中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才能让体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玥.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 (04).

[2]叶上雄.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0 (02).

[3]李鹰.办学特色要服务于学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 (08).

[4]庄佳骝.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育导刊,2000 (01).

作者:严冰

上一篇:教育载体研究论文下一篇:植物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