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16

摘要: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是将科学管理与道德涵育緊密结合的有益尝试,它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辈群体及个体认知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论文 篇1:

网络背景下职业高中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时刻牵动着学生的神经。其中,职高学生正处在身心即将成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尤其是现在随处可见又不断更新迭代的智能手机,甚至已经被很多人戏称为当代年轻人的“义肢”。而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可能又不应该完全切断职高学生与互联网和各种工具的关系,怎样避免学生受到太多负面影响,提升其自律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从明确网络影响,引导正视网络和实践积极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我控制,选择能力,研究与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的众多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方面的需求,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职业高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学生会继续深造,还有些学生则会在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而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需要成为兼具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实践技术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再结合当前信息时代的特殊背景,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将是这些学生能否实现自主发展并在未来漫长时光中持续成长的基础。

一、明确网络影响

为了在网络背景下有效培养职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我们首先要明白网络会给他们以及他们的自律能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首先,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网络和手机方便了家长、学校和学生的联系,让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职高学生在学习上需要的信息大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有些网站还会有成套的在线教学课件,或者趣味的知识系列解读视频,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而适当的网络信息浏览乃至网络娱乐也是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放松紧绷的神经。

其次,就是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化设备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非常注意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毕竟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型期的职高学生很可能通过网络及手机等设备沾染上一些不良风气,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负面情绪。有的学生还会沉浸到一时的视觉刺激等所谓的“快乐”之中,变得时刻离不开手机,对学习则逐渐失去兴趣,自律能力被破坏殆尽。造成这些负面影响的原因与职高学生自身成长规律有关,只依靠学生自己很难有效解决,教师必须发挥出作用。

二、引导正视网络

以往并非没有职高教师基于网络背景去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但之所以时常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正视网络以及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一味强调这些事物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的自律能力必须发挥到“极致”,要尽可能地远离网络和手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教师自己就很难不使用手机。最后只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认为教师过于粗暴,脫离现实,“老土”,等等。所以,要想让学生自律,就要让他们学会正视网络,认识到网络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立起理性的思维方式,做出有坚实基础的选择。

现在手机上其实有不少方便的应用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而且界面和操作方式也越来越有趣,应该被教师利用起来。比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手机上的在线翻译软件来查单词;在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前,带领学生在知名的原创型视频网站上寻找视频素材,作为本班要表演的节目的参考。同时,也要通过日常宣传渗透,让学生明白不正确应用网络和手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客观,他们的自律能力建立与成长就有了事实以及切身体验作为基础。

三、实践积极应用

网络背景下学生的自律能力究竟有没有被培养起来,还是要看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刚才所具的例子,都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正确应用网络和手机。但在教师没有关注的时候,学生未必仍然能够保持一样的状态。为了强化教育效果,让学生的自律能力在他们自主地应用网络时也能发挥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进行实践应用,并通过及时分享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准确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变得越来越自律,也让网络和手机能够发挥出越来越多积极的作用。

例如,职高学生很多在毕业之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为了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环境,也为了提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将本专业对应的企业作为对象,鼓励学生利用钉钉等软件建立起模拟的公司组织。今后大家产生沟通需求或其他场合都可以通过这一组织结构进行,模拟正常工作共同的方式、内容和语气等。这种类似“cosplay”的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此类工作应用的充分了解和实践,还能在现实应用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学生在更加正式的“工作”氛围下,也会变得更为自律。

总之,网络背景下培养职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很有必要,但也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和有效的方法,不能盲目蛮干,否则很可能会因为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望大家能够提起重视,不辜负各方面对教育事业的期待。

参考文献:

[1]艾素平.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自律精神培育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2]王龙. 职高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与教育对策探究[J]. 知识文库, 2018(1).

作者:阿瓦古丽?热扎克

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 自律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是将科学管理与道德涵育緊密结合的有益尝试,它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辈群体及个体认知的影响。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培养需要从思想道德自律、行为操守自律、知识学习自律入手,通过树立自律观念、规范自律行为、健全自律公约、净化自律环境、营造自律氛围,促进学生自律能力与高校管理育人能力的“双提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校;管理育人;自律能力

高校学生自律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工程,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管理育人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同时,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作为高校管理育人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是将科学管理与道德内涵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因此,如何将学生自律能力培养与高校管理育人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管理和自律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自律能力培养研究,既能科学界定管理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切实完成与“三全育人”的有效衔接,又能丰富“十大育人体系”的内涵,提高自律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细化其培养路径研究,从而深化和拓展自律能力培养研究内容,发挥“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效性,实现管理育人的本源性。

一、学生自律能力与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

(一)自律能力的内涵

教育界普遍认为自律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教育者通过自我管理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约束,受教育者主动地吸收到内心,形成自我认知,达到道德自律。自律能力首先作为一种能力,是个体达到某一目标状态所需要的一系列的心理特征。本文所研究的自律能力是指个体能够依据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通过理性思考和认知后自愿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等。高校学生自律能力指的是高校学生以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为基准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他们自主、自发、自愿地去做必须或应该做的事,坚决不做不允许与不应该做的事。

(二)管理育人的内涵

管理活动是开展组织行为必不可少的要素,管理被定义为发挥某些职能,以便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精神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具备计划、组织、协调、决策、控制及创新等基本职能。管理学对“管理”的经典定义是将其看作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而文化内在本质天生就有教育意义,因此,广义上的管理本身就具有育人功能。高校育人是集多种育人方式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管理育人是高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管理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明确提出“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1]。在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管理育人就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为主体的高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开展管理活动,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管理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自律能力培养与管理育人功能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辅助,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为管理提供现实依据和发展条件,其主要内容与育人目标是管理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利于管理的实施。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具实践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中,有利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通过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结合的多种载体与方法,能够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价值观念传递,知识文化熏陶,思想道德渗透,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自律能力培养与管理育人功能的关系。自律能力培养与管理育人功能的关系从根本上揭示的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他律性规范为自律行为把握方向,同时自律是他律的终极目标。当道德教育达到一定程度,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得以升华,道德习惯得以养成,便逐步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管理作为他律的途径和育人的手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律能力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与管理育人功能的发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自律能力培养是管理育人的题中之义,通过管理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高校学生自律意识觉醒,自律行为突显,自律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培养高校学生自律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践行思想道德,增强管理育人的实效性,使管理育人的实施更加顺利,其功能发挥更加及时有效。

二、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的意义

(一)自律能力培养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

人才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步伐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青年大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人才强国的后备军。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网络时代的影响,不良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不断涌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得道德失范行为屡屡出现,这实际上就是自律能力缺失的直接体现。青年大学生的道德一旦失范,不仅无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反而还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破坏者和敌对者。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在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自律能力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圍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中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受传统教育环境与管理约束的影响,高校学生群体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但仍存在信仰危机、学术失信、考试作弊、沉迷游戏、学业荒废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事关“成长成才”的关键问题,“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事关“立德树人”的目标问题。培养自律能力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自觉提高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坚决抵制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和行为,在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下不断自省和纠偏,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三)自律能力培养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教育大会将“德育”置于“五育并举”的首要位置,提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加强品德修养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要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需要具备自律能力,能够在他律的约束下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准则。然而,传统教育以他律性教育为主,学生主体性发展被忽视,道德行为的形成依靠外部力量,但是如果缺少外部力量的强化和固化,就难以形成持续的道德行为,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自律能力培养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三、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

自律能力培养与高校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时代特征息息相关。一方面,社会环境影响自律行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也随之提高,但与此同时,不良思潮的涌入使得高校学生在价值选择时容易陷入误区,产生一些背离道德的利己行为。另一方面,社会进步要求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自律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慎独、自主、自立、自强、自省等是社会进步迫切需要的品质。

(二)学校环境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2]。学校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形成自身道德自律品质的过程,高校教育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学生在品格塑造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显性或隐性教育的影响。校园文化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具有导向、调试、凝聚的作用,校训、大学精神、学习氛围、科研氛围等都对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行为产生影响。

(三)家庭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发于童蒙,启于稚幼,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教育,是真正性格养成、品性端立的根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将家庭环境因素作为影响个体自律能力形成和培养的首要因素。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启蒙作用,即使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其深远持久的影响仍然伴随着学生。

(四)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因内聚力强、关系平等、交流交往广泛且有自己的亚文化等特点,对于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3]相较于师生关系与家庭关系,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流更加直接与亲密,是社会信息获取、价值观塑造、生活目标树立、行为规范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学生自律行为及自律能力的形成,极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一个人的作息习惯会影响到整个宿舍,旷课、抄作业、拖延等行为也会互相效仿。可见,同辈群体接触更为密切,影响更为直接。

(五)个体认知

个体认知是指公共认知层面里由于个体差异而存在的认知不同。无论是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还是同辈群体,这些因素都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对学生的自律行为产生影响的外因,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学生个体的认知才是影响其行为方式的内因。个体认知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其价值选择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自律如何看待,是否选择自律行为都是个体认知作用的结果,个体认知是影响自律行为及自律能力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

四、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维度

(一)思想道德自律

高校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思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培养入手,以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通过管理和教育的手段,不断训练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人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进行善恶判断、美丑评价、行为选择,在学生的内心确立自律的准则,并通过逐步强化将这些自律准则内化于自身的认知体系中,使自律成为一种必然的、自发的行为。进行思想道德自律培养,就是要在高校学生中全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道德理想教育、道德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道德传统教育,大力普及道德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行为操守自律

自律能力的培养需要内化于心,更需要外化于行,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培养行为操守上的自律是自律品质养成的最直接体现,具体包括行为选择自律、过程控制自律、结果反馈自律等,贯穿于自律行为发生和结束的全过程。这个自律过程的关键在于加强纪律建设和法治教育,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公民,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作为学生,什么行为是违纪行为,在思想上树起“警戒线”,避免做出考试作弊、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违纪违法行为。同时,从加强学生自控能力和责任心的管理着手,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反馈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纪律要求,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排除万难完成任务。

(三)知识学习自律

知识学习是学生的首要职责。与中学不同,大学的知识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師在课堂上的教学与管理,更要依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判断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唯分数论等因素造成的学生学习动机功利化使得对知识学习自律的认知产生偏差。因此,端正知识学习动机,明确知识学习目标,加强知识学习方面的自律对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技能及就业竞争力具有主导作用。就高校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而言,自律既包括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遵守课堂纪律等,也包括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觉践行学习任务,定期检视学习成果等。应从培养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营造浓郁向上的学习风气两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自觉地投入到不断地学习中。

五、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方法与路径

(一)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培养方法

1.内化法。内化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四个步骤:认识理解—评价选择—价值认同—信念确定[4]。内化法是自律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规范通过管理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其形成判断能力,进而选择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方式。(1)加强自律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点、思想观念,通过教学、宣传、活动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学生,使其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认知。(2)培养价值判断选择能

力。当前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多、渠道广、内容杂,各种思想的涌入易使其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培养其甄别能力,才能保证其思想不被误导。

2.外化法。外化指的是学生将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一种习惯的过程。外化一般包括依从和效仿两个阶段。外化法在自律能力培养语境下就是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在内化阶段,学生通过判断甄别对价值观念进行吸收接纳和自我渗透,而如何将内化了的价值观念体现在行为阶段,就需要外化的过程,即需要激励机制引导行为。(1)通过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其行为有章可依;(2)设置学生行为规范的奖惩办法,通过正面刺激和负面刺激,帮助学生树立底线意识;(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自律的外化。

3.固化法。固化是对主体在内化和外化阶段形成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从而使得这种行为更具有稳定性和恒常性的过程。个人道德品格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内化、外化和强化的阶段,但由于人的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思想观念的反复性,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形成固化的道德品格。固化法在自律能力培养中体现的是建立反馈机制的过程。通过意识的渗透内化,行为的实践外化,要能达到自发的行为,就必须不断反复内、外化过程,才能牢固行为习惯。而对于自律能力的最终形成,需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使其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反馈、自我查验,从而将一系列的规章法则变为自己可自发产生的行为准则。

(二)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高校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路径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自律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引导受教育者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换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自律意识的形成和自律观念的树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及人员的管理育人功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学习大学严格的管理制度,适应大学紧张的学习状态,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自律意识;同时,利用各类特殊时间节点,如全国法制宣传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网络诚信宣传日等,开展多形式自律教育活动,增强自律能力培养的效果。

2.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自律行为。规章制度是管理育人的有效工具,是促进自律行为外化的重要载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将思想教育制度与各级管理制度相结合、相匹配,共同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依据与准绳。(1)建立一套既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发展需求,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实现全面发展的规章制度;(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讨论和决策中,保证各项制度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将外在制度压力转化为学生认同的内在自我约束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遵守与执行,使得内化与外化得到良性结合;(3)将制度的执行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渗透到各项学生管理工作中,在特定情境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更加柔性的方式来突出制度的先进性,让更多的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与遵从。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将这种外在的制度约束内化为内在自发的服从需求,自律意识逐渐养成,自律行为逐渐形成,自律能力逐渐提高。

3.强化科学管理,健全自律公约。科学管理包括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管理环境的科学性,它是自律能力培养的有效保证。(1)搭建好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联动体系,扮演好学校各部门作为管理规范制定者、学院作为管理活动推进者、班级作为具体要求落实者的角色,各自发挥其管理优势,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自律环境;(2)针对全体学生、团员青年、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毕业生等不同学生群体,围绕诚信考试、防范安全、践行承诺、文明离校等不同教育内容制定自律公约,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律公约体系,引导学生在公约的倡导下,营造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进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3)在做好网络监督管理的同时,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支既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又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高素质队伍,把握舆论方向,传播正向能量,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用网、健康用网,牢牢占领校园网络这块重要的阵地。

4.发挥示范作用,净化自律环境。榜样示范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先进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能够净化学生的思想,鼓舞学生的斗志,激发学生的自律行为。(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宣传革命先烈、历史伟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贡献者等的先进事迹,挖掘他们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中展现出来的自律品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律意识的内驱力;(2)在学生群体中树立道德模范和自律标杆,宣传学生中自律、自强的先进典型,通过同辈群体的感召力,激发广大学生向优秀学生对标看齐的意识,主动践行自律行为;(3)规范学生党员和班团干部的职责,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身份意识和担当意识,积极发挥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表率作用,用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5.弘扬大学文化,营造自律氛围。文化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以集体文化育人,以组织氛围化人。大学文化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上是以大学精神、大学使命为代表的大学文化的最髙层次;中观上是以大学社区文化、制度文化为代表的校园文化的衔接层次,是大学文化的中流砥柱,发挥着将高尚精神与个人道德相结合的中介作用;微观上是以班风、学风及个人的精神面貌代表的校园文化的基础环节。管理育人就是要通过管理手段与各层次的文化要素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收获,形成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进而营造良好的自律氛围。

对基于管理育人视角的学生自律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研究,既能帮助学生将消极被动的思想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规范的言行举止,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又能发挥管理在自律能力培养中的育人功能,实现管理的理念科学化、内容条理化、方法现代化、载体丰满化、评价合理化,从而使学生自律能力与高校管理育人能力得到“双提升”,最终为学校培养“好学生”,为社会培养“好公民”,为国家培养“好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捍东,牟文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机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郑富兴.论学校教育的计划性与不确定性[J].教育研究與    实验,2004,(4).

[3]刘丙元.当代青少年的话语模式及其发展特点[J].中国    青年研究,2015,(11).

[4]王晓燕.当代大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西安    工业大学,2012.

作者:李洁 吴乔 张珊

学生自律能力培养论文 篇3:

高职高专院校贫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与途径

[摘要]阐述高职高专院校贫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教育为先、学习能力第一、自强自立、实践性等五项原则,提出从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搭建实践平台等五个方面培养和提高贫困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 贫困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原则 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其职业素质。承担职业教育的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多方面原因,学生贫困面相对较大。因此,贫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认识到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实行经济救助与职业能力提高相结合,促其自立自强,才是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

一、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份职业所必需的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如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贫困学生大都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知识面窄,接受新信息少,相对来说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下游,学习困难表现相对比较突出,职业能力发展较慢。本来,贫困学生为弥补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锻炼提升自己。而贫困学生又因为经济困难需要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能力素质锻炼活动,甚至课堂学习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导致贫困学生在提升职业能力方面与其他同学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仅仅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救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有效地实现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的缺乏才是他们真正贫困所在。高职高专院校应把贫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思想教育和各种途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持续后劲,努力实现贫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贫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

高职高专院校要把握当前社会发展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把贫困学生打造成为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职业能力的人才。贫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从体现教育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才培养的高度,确立“助学育人”的工作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价值,设计丰富的人本化教育载体,教育其正确对待困难和贫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自我解困;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自我发展自由,组织开展职业能力训练活动,注重对贫困学生获取知识和适应社会需要、胜任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帮扶,使其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以人为本,要从提高贫困学生个人职业能力出发,把国家、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要求与学生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经济解困、就业发展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要激励贫困学生合理参加勤工助学实践活动,获取劳动报酬,实现个人经济上的自助;通过心理、人格的辅导与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其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辅导,培养其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行为,最终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

(二)思想教育为先的原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自信建立等深层次的思想“解困”问题。

贫困学生的生活体验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阴影,社会上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贫富差别这些现实,也导致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自尊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以正确的观念看待自身与他人,甚至丧失了克服困难的信心。一些贫困学生由于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缺乏应付突变和挫折的能力,陷入困境就难以自拔,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怨恨家庭。有的贫困学生陷于对物质利益的狭隘理解之中,将自己的经济贫困看得过重;有的贫困学生思想颓废,行为孤立,不愿承担和履行对集体的义务。因此,只有加强贫困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有效地培养他们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才能帮助贫困学生正视眼前的现实,做到贫而不怨。

(三)学习能力第一的原则。知识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学习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时代的职业供求、职业结构、职业活动等日新月异,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贫困学生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实时反映能力,对新知识的即时吸收、分析和加工能力,知识的迅速更新能力。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在大学最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理论等的内在联系,学会怎样学习,促进对学习的爱好。要鼓励学生并创造条件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团体活动、讲座、通识选修课等,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个人职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强调个人发展,自知、自尊和信心,以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培养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使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我们期望的未来。”

(四)自强自立的原则。自强自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学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贫困学生更需要自立自强的精神。康有为在《政论集》中讲到:“人不自立,则惟有无耻而已。”自强自立精神要求贫困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积极进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并能充分利用各项有利条件,顽强拼搏,克服经济困难,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现实条件下,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及心理压力,贫困学生通常会在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受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各高校要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敢于承担责任,自立、自强、自信、自尊,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要教育学生摒除“等、靠、要”的思想,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正确看待社会、个人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也不要把它看成“施舍”,应把它当做自己奋起的精神动力,不断成长进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政府的关爱,回报社会。贫困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动机的形成对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要以理性的头脑认真分析自己目前和未来的处境,了解造成目前自身境遇的真正原因,激发产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需求,最终努力形成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动机。

(五)实践性的原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式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只有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才会发生有效的学习。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贫困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培养贫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是学生顺利就业的要求,更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

二、培养贫困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贫困观。针对贫困学生敏感、忧虑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要及时掌握贫困学生家庭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关心,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帮助。学校要通过“两课”教学、形势政策讲座、报告会、校内外媒体等途径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勤奋进取,做到“人穷志不穷”。进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讨论会等,通过心理调适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以增强耐挫折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把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要加强诚信教育,鼓励贫困学生树立信用观念,加强自律意识,珍惜个人信用,以自己的诚实取信于社会。要加强感恩教育,鼓励贫困学生乐观向上,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为社会积极作贡献,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孟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让贫困学生认识到贫穷是一种动力,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眼前的困难与人生发展的关系——战胜贫困,那贫困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和人生的宝贵财富,若因贫穷丧志,一无所成,那贫穷就是人生的耻辱。要培养贫困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在困境中不迷失自己,肯定自己,磨炼自己,振作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战胜挫折,获得成功。

(二)加强对贫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其建立“职业认同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筹划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相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而且关系到他们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和主动进行训练的动力。高校要为贫困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贫困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客观地自我剖析和定位。在把握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引导贫困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目标,编制相应的学习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目标作出合理的安排,通过扎实的学习和实践,逐步适应社会,达到胜任职业要求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贫困学生还要加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建立职业认同感。因为对于专业不了解,就很难找准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学习就会缺乏动力,学业、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就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储备。只有建立了职业认同感,才能对所学专业领域的T作感兴趣,才能有长期投身其中的愿望,才有可能主动发展、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加强辅导,提高贫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职业能力,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要引导贫困学生正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学习日的,勤于实践,坚定立志成才的信念,激发其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要注重运用开放、探究、合作、启发式教学,激活贫困学生的学习需要,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增强贫困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提高学习效率。要在广大师生中开展“1+1”结对子活动,为贫困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方面的障碍。露贴近社会现实与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按照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使贫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锻炼职业能力和提高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贫困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贫困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大比重开设创新型实践课程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课程,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广泛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基地,训练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系中国联通模拟营销公司,引进中国联通规范化管理模式,总经理、部门经理都由学生担任,老师指导,开展各种形式的营销、公关策划,突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多层次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集群,聘用企业经验丰富的人员来给学生授课,担任学生的校外指导老师。贫困学生在基地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带领参与实际项目运作,部分课程通过结合项目实际,改造成项目课程并在基地开展教学,教学充分贴近工作实际,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拓展贫困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校应主动搭建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方面,系统提升贫困学生的个人能力,拓展贫困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后劲。要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由单一的劳务型向技能型、知识型、创业型转变,使贫困学生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体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宏观驾驭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而让其体会到自立自强后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行动自主性。要争取社会爱心援助,投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和激发贫困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学会以民主、合作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检验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锻炼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贫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把握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总体需求趋势,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资助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提高职业能力为重点,把贫困学生打造成为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职业能力的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ZZ023)

[作者简介]吴江萍(1967-),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责编 黎原)

作者:吴江萍

上一篇:儿童电影稳步发展论文下一篇:我国高职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