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载体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特征和作用,并分析得出,将合适的载体运用到合适的大学生人群中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类型特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载体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载体研究论文 篇1:

师德教育载体研究

摘要: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栋梁的生成地,大学教师是大学的核心,是大学能否办好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师德教育的灵魂。师德教育载体构建要坚持隐性和显性相结合、集中性和经常性相结合、特殊性和普适性相结合、稳定与动态优化相结合的原则,“四有”教师队伍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做到知行统一。

关键词:师德教育;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立国之根本,更是培育民族脊梁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培养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从教育者本身出发,做好示范和榜样的引领带头作用,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而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主要视角,对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培育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师德教育的灵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党和政府都比较注重人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并且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三个倡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价值观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及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公民道德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对于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融合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在当前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具有紧迫性,需要从当代大学生入手,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树立正确观念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这项任务需要自己担当起来,做好示范榜样,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师德在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贵师德”在中国历史上有时间长度,“重师德”在世界上有空间广度。教师在精神影响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可以通过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觉悟,帮助学生建立起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师德有利于社会风尚的形成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实。师德不仅仅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良好品德影响学生,还要能对教育对象的家庭以及社会起到一定的感染作用。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大学生、中小学生等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师德在古代就被广为传颂,例如,孔子就曾讲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艺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足以说明教师的德行在教育中的作用力。

二、师德教育载体构建应秉承的原则

(一)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原则

师德教育载体主要可以分为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高校应将师德师风作为立校之本,不断丰富师德教育载体,多种方式引导教师践行师德做表率。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说教和正面灌输为特征的显性载体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渗透和引导为特征的隐性德育载体由此诞生。师德教育过程中,需要对这两种载体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运用,既要发挥显性载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又要发挥隐性载体的潜移默化作用,以此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拓者和引导者。无形教育和有形教育的结合能够让教师在思想上做到更好的统筹规划,实现立体化构建,做到优势互补,以此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集中性和经常性相结合的原则

集中性和经常性之间的结合是师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两种形态,只有二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目标。经常性教育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教育形态,具有长期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集中教育更是一种相对变化的状态,可以阶段性地进行。师德的经常性教育主要是对教育经验和成效的一种延续和发展;集中教育是经常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强化,只有两者充分地衔接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产生共同的力量才能促进师德教育载体的构建,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准。

(三)特殊性和普适性相结合的原则

师德教育的对象总体上都是教师,但是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基本上在知识的掌握程度、文化背景、社会经验以及心理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导致在师德水平上产生了很大的不同。在师德教育载体的构建过程中,需要秉承特殊性和普适性相结合的原则,利用普适的教育手段和形式,让多数的教师都能清楚师德的教育内容,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信息以及社会作用。但是从个体方面去看,每一个教师还具有特殊性,这就需要因材施教,例如,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教师,要尽量减少使用批评以及否定的教育形式,而是多多采用鼓励性以及肯定性的话语进行教育。另外,还要利用榜样示范的作用去感化教师,使其自主地进行师德品格的增进。

(四)稳定与动态优化相结合的原则

师德教育载体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很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要想保证传统师德教育载体的稳定性就需要对教师师德教育载体进行创新,重点关注师德教育的成果,并检查中间是否存在问题。存在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以免师德教育过程中出现流于形式和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减少空谈理论的现象,让资源和劳动都能够发挥到最优的效果和作用,强化师德教育的质量管理,规范操作,以此提升实际的师德教育效果。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践行中实现师德建设的途径

(一)师德教育载体的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为了进一步实现师德建设的目标,需要不断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要求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切实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也充分说明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新政策的实施者,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以和谐、平等、公平、诚信、友爱等为自己教育的准则,同时也要强化学生在此方面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德建设中的重点应用

首先,教师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基本的、新的出发点,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让自己在此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的优秀工作人员,并且致力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优秀教师的榜样。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的研究,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在一起,充实课堂,充实自己。

其次,先进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境。在校园文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文化建设中,引导教师追求时尚,追求生活之美,并且完善人际交往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平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教师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实践。大力开展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真诚沟通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净化校园风气,例如,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有一个相对民主的环境,改变以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那种严格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风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德教育中的知行统一

教师的师德建设从整体的概括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知,另一方面为行。知行统一就是教师把一些师德原则和教学规范等转化为自己的主观意识,最后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上需要两个方面的师德建设,首先是立德,其次为行德。立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师头脑中的强化,对此,我国很多教师基本已经接受了这种思想,目前存在问题的是行德,也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教师要做到知行统一就要对每一项内容进行实践,例如,在文明、和谐、友善的落实上。当前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是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从师德出发,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认真落实和秉承价值观中的内容,做到文明、和谐、友善,不能让“人心”丢失,要通过帮助他人,快乐自己,遇到摔倒老人一定要排除他念,主动帮忙,为学生,也为社会群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践行中师德教育的载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阐述了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运用等。这些都是当今时代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坚持的,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每一个教师的努力,为后代做好榜样,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长恩.以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引领艺术类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J].艺术百家,2013,12(z1):320-322.

[2]黄一玲.新媒体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求知导刊,2015,14(7):10-11.

[3]贺梦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学理论,2015,29(12):232-234.

作者:夏建文

教育载体研究论文 篇2:

大学生思想教育载体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类型、特征和作用,并分析得出,将合适的载体运用到合适的大学生人群中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核心。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类型 特征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了。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载体,这些载体有各自的特点、内涵和适应范围,只有深入研究与分析,才能选出合适的载体,不断优化教育效果。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述

载体本身是个科技术语,最早使用于化学领域。本意是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也指传递知识或消息的物质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载体被运用于众多学科。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呢?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

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常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把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的“政治观点”、“主流思想”、“道德观念”等“正能量”,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或媒介传递给接收者,我们把这样的方式或媒介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课堂教学、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电视、广播、网络、校园环境布置等都是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类型

2.1文化载体。

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文化本身的性质与属性决定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狭义的文化主要是由语言、文字、肢体语言、社会规范、价值观等构成,文化本身就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广义的文化包含了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全部。“文化育人载体是指承载文化知识和信息,并成为育人要素的物质构建或理念展示”[2]。伟大哲人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所以,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这一功能,大学文化直接影响学生的气质与综合素质、能力,其育人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并贯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

2.2教育教学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我们也一直强调“第一课堂”的课堂教育教学教育人的功能,它的价值和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政策课上,而且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穿插育人的内容效果往往更好,要充分发挥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

2.3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内容丰富,包含范围很广,高校活动育人使用最多的是实践育人和校园文化活动育人。

实践活动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等部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实施育人工作中要高度重视这个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载体功能,如开展学雷锋活动、植物节活动、“实践见习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与好的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是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众多毕业生毕业多年后都无法忘记的“美好回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程度、学生参与程度都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水平,各个学校也一直致力于开展好各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社团巡礼节”、“大学生辩论赛”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将育人内容融入活动中,真正将“有意义的事做的有意思”。

2.4传媒载体。

传媒载体类型十分广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介”或“媒体”。自从《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次使用它作为术语以来,现在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如电影、广播、报纸、书籍、杂志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与普及,大学生对于网络和虚拟空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的媒体。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的“自媒体”,发布、传播的速度都很快,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传播方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可以看出运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运用新媒体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工作、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新媒体主要有QQ、飞信、人人网、微博、微电影、微信等。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

3.1课堂教育的主体性。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地位是无法改变的,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同时,大学的宗旨是“传道授业解惑”,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所有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思政课、形势政策课、党课还是专业课程,没有单纯只谈专业,不谈其他知识的专业课。好的教师是将专业知识、思政教育、通识教育融为一体的,所以高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做好教师培训,要求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能,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

3.2载体多样,内涵丰富性。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多样,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浓郁的大学氛围、严明的大学制度、严谨的大学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样的媒体等,可以说是“立体式”、“全方位”的开展教育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系中有动态载体也有静态载体;有传统载体也有现代载体;有显载体也有潜载体;有物质载体也有精神载体”。[3]载体多样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载体,内涵丰富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做深、做细打下了基础。

3.3实践性突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存在严重依赖关系的,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效果是很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枯燥、“说教式”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所以大学生都比较反感,不愿意认真地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适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效果比较好,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靠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知、检验与认证。

3.4目的性明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它的概念决定了他的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该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我国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相一致。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发现它与其他领域的载体一样,具备承载、传递和互动的功能,是一个教育、互动的平台,是一个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所以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1承载和传递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与其他载体一样,都是具备承载与传递的功能,只是他传递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教育的内容与信息通过载体传递给每个学生。

4.2参与和互动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其他载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他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是教育过程中最佳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是一个中介的功能,把有共同的爱好与需求的学生,通过教育载体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通过“灌输”和“互动”产生共鸣。

4.3无形和创新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状态是“润物无声”的状态,现实中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很强的。我们要通过不同的载体,不同的组织方式,在活动中、在交谈中完成教育过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是无形的,很难通过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来体现,但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载体,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效果是很好的。

载体本身也有自我创新的过程和创新的需求,如现在是网络社会,大学生广泛使用网络完成学习、购物、交流、交友等,我们原来一直使用的“传统媒体”,即报纸、杂志、宣传画册、书籍、电影等,都被以网络、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取代,这也是“媒介”这一载体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们现在提倡高度重视“新媒体”的作用,管理和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同时不放弃“传统媒体”的工作思路。

5.结语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件神圣而高尚的事业,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重要职能与使命,选择和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选择合适的载体对合适的人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升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功能与形态刍议[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9).

[2]李河水.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载体建设及其价值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4).

[3]陈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特征及应用原则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4]邓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5.

作者:劳家仁

教育载体研究论文 篇3:

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实践性教育载体研究

[摘要]要想使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视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突出党员培养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必须结合学生党员的年级特点和成长需要,分重点、分阶段地对他们进行实践性教育。本文将重点讨论高校医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实践性教育载体,以期提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入党后教育;实践性教育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应该说,作为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实践性教育模式既是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实践性教育模式就是把实践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党员发展后的培养过程,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两大载体,结合学生党员的年级特点和成长需要,分重点分阶段进行实践教育,以突出党员培养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等院校医学生入党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年大学生群体是我们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将这一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力推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确保高校学生党员队伍有可观的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要正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党建工作中重入党前的培养教育、轻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导致学生入党前后表现的反差较大。

虽然高校根据发展程序层层把关,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前进行严格考核,不降低要求,尤其是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很严格,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培训,在制度和时间上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供了保障,但少数大学生一旦通过党课考试,就很少再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了,对党的相关政策缺乏及时的了解,政治理论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党员发展后,部分学生党员没有了以前的积极性,他们认为已经入党了,就万事大吉了,对自己不用太多的严格要求了,往往是“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有的表现如普通同学,有的甚至不如普通同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党组织的整体形象。

(二)在发展大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出现发展与实践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忽视了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实践培养与教育,导致学生党员缺乏实践磨练,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不突出。

一个党员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让学生党员接受实践锻炼,打牢实践根底尤为重要。学生入党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完全是一个合格的、标准的党员,就一定能起先鋒模范带头作用。学生的党性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系列的实践锻炼。现实中,由于缺乏党性锻炼的机会,部分党员对自身党员角色意识不强,对艰苦环境和繁重工作缺乏认识,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不足,集体意识不强,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缺乏对集体利益、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只有通过实践锻炼,学生才能自觉的将个人形象与党组织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增强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表率意识,使党性得到锻炼,先进性得到突出发展,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

(三)医学生的临床培养模式导致对医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管理出现松散,难度加大。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医学生的后期培养将会有见习与实习环节。在见习、实习期间,由于见习、实习点分散,学校与各点相互距离远,学生分布广泛以及专升本、考研或求职的压力等,学校对医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管理出现松散,难度加大。在此情形下,自律性差的学生党员就迷失了自我,他们有的不服从见习、实习医院的管理,随便脱离见习、实习岗位而忙于学习,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清,对学校和实习医院布置的任务或通知不能很好地完成和传达,起不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高校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实践性教育载体。

二、高校医学生入党后的实践性教育载体

不论是五年制的本科教育、七年制的本硕连读教育还是八年制的本硕博连读教育的医学生,我们应尝试通过学生党员发展后的实践性教育载体,并时刻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指导,根据学生党员的年级特点,分阶段有重点的落实好实践教育环节。现以五年制医学本科为例,来探讨高校医学生入党后的实践性教育载体。

(一)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校期间,本着学生党员要为同学、班级、学校、社区、社会等服务的理念,积极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内容,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

1、以班级为单位,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员责任岗”。为了推进学生党建进公寓,把学生公寓当作学生党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公寓中建立“学生党员责任岗”很有必要。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的学生党员负责自己班的学生公寓,激励学生党员参与本班学生公寓建设,开展“我是党员,向我看齐,请你监督”活动。“学生党员责任岗”的设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党员先进性意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党员与同学的相互了解与友谊,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公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龙头作用。

2、以年级支部为单位,在学生公寓设立“学生党员接待室”。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年级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各年级学生宿舍区设立“学生党员接待室”很有必要。接待室的职责有两个,一是对各班的公寓“学生党员责任岗”进行管理和监督,二是接受同学咨询。接待室有学生党员轮流值班,可以配有必要的思想政治学习材料供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党员文摘》、《大学生》等。接待室值班党员~方面对各班的学生党员责任岗的落实情况有所记录,另一方面,和前来咨询的同学进行交流,密切联系广大同学,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同学的意见和要求。接待室在教育和管理学生党员、发展新党员方面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在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方面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以每个辅导员为单位,建立班级工作“学生党员助理辅导员制”。学生党员助理辅导员在年级党支部教育和管理下以所在班级为单位协助辅导员工作。助理辅导员的职责是: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在宿舍和班内,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同学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信息,及时对有关信息进行整理;加强日常管理,督促同学严格遵守学校有关学习和生活制度;发现并及时报告突发性事件。通过

“学生党员助理辅导员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党员的威信,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了党组织在班级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4、以年级支部为单位,在学校附近的街道社区设立“学生党员服务岗”。学生党员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最基础的义诊健康咨询,开展“我是党员,有困难请找我”活动,这是利用所学回馈社会、增强党性、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这一岗位的设立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提供平台,为大学生党员增长才干、积累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提供实践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5、以学院党委或党总支为单位,举办学生党员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三下乡”活动,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直接与群众接触,加深对中国国情认识,体察民情,增长才干。实践证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党员与人民群众在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思想得到升华。此项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党员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大四、大五学生见习、实习期间,本着学生党员要为见习、实习点上的同学和见习、实习医院服务的理念,除了在学生公寓继续设立“学生党员责任岗”以外,我们应根据见习、实习学生的特点,以见习、实习医院为实践阵地,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

1、对学生党员委以重任。通过让学生党员担任见习、实习队长,完善见习、实习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責任感。

学校对见习、实习学生一般采取双重管理:一方面是学校——教务处——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见习、实习队长——见习、实习学生;另一方面是见习、实习医院——医务科(科教科)——见习、实习队长——见习、实习学生,二者的交汇点就在见习、实习队长这一层面。因此,由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学生党员来担任见习、实习队长,就会在上传下达、具体执行、信息反馈等各个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辅导员要定期与见习、实习队长通过电话、网络等,了解见习、实习学生的遵规守纪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在见习、实习医院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执勤岗”,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员佩戴身份标识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员示范岗”成员由党员自我申请和支部民主推选相结合的方式选出,经公示后,佩戴统一印制的胸牌上岗,带头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为群众作示范,为和谐添力量”,同时接受科室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对于不合格的撤销其示范岗的资格。“党员执勤岗”由点上的学生党员轮流执勤,喊响“我是党员,请你监督”的口号,主动热情为病人、为基层医院服务,自觉接受监督,形成“一岗一面旗,多岗带全局”的良好局面,从而有力地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社会和谐。

作者:刘德林

上一篇: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学生潜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