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通过运用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比较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以及毕业后不同年限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水平,提出高職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建议,为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1:

论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论文着力于探讨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教学实验设计发现,该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能力,然后从激发学習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这几方面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最后总结时介绍了该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师生角色互换;学生能力;意义

伴随教育制度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面临了很大的冲击,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开始逐渐出现在教育行业中,如师生角色互换教育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少学校开始引入这一教学方式,这一模式不仅能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与合作意识,改善当前的教育状况。

一、师生角色互换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家学者们针对教学理念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脱颖而出,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其中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不高,过程简单,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容易被评估,所以它成为了新概念教学的首选。从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概念来看,就是调换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讲台上的主导者,老师成为听课者。本论文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更,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其他学生上课,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讲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方法与对象

本论文通过对教学实验的分析来找出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后学生的整体变化。本次教学实验的参与对象分别为参加计算网络应用技能竞赛的8名学生、想学习但没参加竞赛的学生以及2名带队老师。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主要扮演“讲师”的角色,想学习但没参加竞赛的学生的扮演“听课学生”的角色,2名带队老师主要负责指导“讲师”。

(二)实验目的

为提升参加计算网络应用技能竞赛8名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了周期性较长的项目教学,但长时间的训练让学生变得松散不专注,影响训练的进行;而其他学习该课程的同学也存在兴趣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2名带队老师尝试让参加竞赛的学生开始尝试以“老师”的身份去给没参加竞赛的同学上课,希望通过这样的角色变更,能改善竞赛学生的训练状态,加深8名学生对知识架构的理解,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本次实验,改善听课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步骤

本次教学实验主要经历的以下步骤:

第一、让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自己进行任务分配,准备相关课件(PPT);

第二、学生准备充分后,让他们开始担任“讲师”,以自己的思路给其他学生讲课。带队老师参与当天的课程。在第一次课堂上,“讲师”凭借自己的实验经验,以讲解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其他学生讲课。但由于是第一次以“讲师”的身份站上讲台,经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重难点内容不懂得把握节奏;语言描述缺乏精准度;实验原理讲解不充分;面对学生多次提问就思维混乱,缺乏信心,敷衍了事。

第三、带队老师以“评课”的形式,向“讲师”反馈听课学生对本堂课的看法,听课学生认为让学生担任“讲师”这样的上课形式,他们比较认同,同时听课学生也将第一堂课中存在的不足反馈了出来,如“协议”解释不够清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配置,“讲师”在进行实验配置时解说较少等。

第四、结合听课学生的看法,带队老师让“讲师”对第一堂课进行自我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讲师”明白实验配置原因,但讲不清楚;清楚实验的具体步骤,但没法做到边做边讲;听课学生提问过多会感到紧张,缺乏控场能力;无法列举形象的例子来进行难点的讲解等。

第五、针对“讲师”在第一次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带队老师接下来几天都在听讲课的预演,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让“讲师”要注意实验目的等的讲解;在讲重点内容等要提出问题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难点问题讲解控制速度;PPT讲解时,要结合图片,以便于理解。

第六、让“讲师”持续在实验室中给其他学生演练、排错。带队老师及时给“讲师”们开会,总结他们的训练情况,同时给予他们物质与精神奖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信心。

三、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验结果分析

1.听课学生的变化

在进行此次教学实验前,学生们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该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及格,缺乏主动学习的心理。在老师在进行实验时,很多学生趁机玩手机,没有认真听实验步骤,课堂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作业完成更是敷衍了事。而从此次实验来看,面对和自己同龄的“讲师”,学生们的上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讲师”们上课期间,出现难点问题,学生会主动提出来,让“讲师”再深入解释一下;当“讲师”进行实验时,速度太快,他们会主动提醒讲师控制速度;当讲师提问时,他们会积极的回答。

在采用“师生角色”互换这一模式后,听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从“懒散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心态。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变化,让这些听课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期末考试时,参与听课的学习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比未参加听课学生高20分。

2.授课学生(讲师)的变化

参加竞赛的8名学生在担任“讲师”前,面对长时间枯燥泛味的训练,他们变得散漫不专注,学生对于自己的弱项也不够了解,没法及时的查漏补缺,训练成绩停滞不前。而当他们以“讲师”的身份进行训练后,在不断准备课件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对所有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形成能用自己语言表达的文档,这个操作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印象,让他们的思路更清晰;在授课和实验演示过程中,面对其他学生的提问,他们的一些知识盲点或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就会被暴露出来,带队老师也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进行指导,“讲师”也能在课下及时进行巩固,而后续的不断演练、排错,形成了“认真的学习——充分的理解——形象的表达——更多的实验——细心地排错——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另一方面,“讲师”的第一次讲课存在很多的不足,而在老师的不断指导和鼓励下,“讲师”授课越来越顺畅,极大地增加他们的信心。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让“讲师”获得了成就感,为了更好的带动听课学生,“讲师”自身在学习上也更加的努力、刻苦,责任感也逐渐增强。最后在广东省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二)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讲师”和学生属于同一年龄或同一层次时,当然坐在下面的学生也可以站上讲台时,“授课者”与“听课者”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为了让自己也能成为讲台上的一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的浓厚。

另一方面,开展新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后,學生会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生要想把课上好,就需要自主学习巩固知识点,虽然在师生角色互换中,教师会不断的鼓励学生,指导学生,但都只是其辅助作用,学生需要自己安排教学思路,自己进行讲解。如果自己不提前学习,提前将知识点搞懂,遇到其他同学提问时,会显得不知所措,授课效果自然也不好。由此看来,该教学模式可以督促学生自主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2.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课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学生本身对知识的掌握就不是很全面,更谈不上系统的了解,再加上没有讲课的实践经验,所以站上讲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当学生克服自己的胆怯,有条不紊的进行授课时,他们会收获到来自老师、同学和朋友的鼓励与表扬,这些鼓励与表扬会让他感到自豪,并获得自信。当一个人克服自己的恐惧,做自己曾经没有做过的事情,那他的意志会变得比以前更坚强。

同时,在本次教学实验中,不同的“讲师”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带队教师在辅导时,会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如面对基础还不牢固的学生,就让他们先查漏补缺;面对基础牢固但执行能力差的学生,就适当地降低要求,先进行力所能及的巩固,再逐渐加大难度并及时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能让他们收获满满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新模式下的“师生角色”互换非常考验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本次教学实验来看,一共有8位学生要充当“讲师”,如果要将这一门课教好,那么这8名学生就必须先学会分工合作,如果他们缺乏合作意识,那么就无法顺利进行授课。“师生角色”互换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会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帮助他们由小我变成大我。同时学生来担任“老师”,学生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有效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在讲台上讲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克服自卑心理,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工作自信心。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让学生担当老师的角色,老师从旁协助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生能力;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本文中的实验中,能够充当“老师”的都是能力优秀的学生,他们能够从容的走上讲台,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够优秀,信心十足,所以他们能够在老师稍加点拨的情况下就轻易征服听课学生,但计算机网络应用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很多学生单理解理论知识就非常费力,如果强行让他们担当老师,进行实践部分的讲解,恐怖会起到反效果,因为他们无法正确的讲解知识点,无法掌握课堂进度,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在面对同学的嘲笑可能会变得更自卑,更不自信。另外,在教学中长期实行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这种模式已经习以为常,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从容的进行角色互换,也很难被这新的教学模式所吸引。该教学方式要进行广泛应用,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针对不同特征的学生要制定对应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有利于该模式的扩展。

作者:钟志权

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2:

COMET职业能力测评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应用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通过运用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比较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以及毕业后不同年限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水平,提出高職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建议,为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COMET职业能力测评  护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对高职护理大二学生、大三学生、毕业一年后与三年后低年制护理人员进行职业能力比较评价,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与现状,分析现行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短板,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开展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测试对象

2019年9月至12月,随机抽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2018级三年制大专4个班的学生共163名(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2017级三年制大专4个班的学生共158名(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毕业一年后护理人员32名、毕业三年后护理人员30名,共383名。其中大二、大三共321名,女生293人,男生28人,平均年龄(20.71±0.62)岁,两个年级护生均为2018年、2017年全国高考统招学生,学制均为三年,且在性别、课程设置、先修课程成绩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毕业一年后护理人员32名、毕业三年后护理人员30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2.26±0.57)岁,毕业于省内不同的高职院校,同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工作,毕业一年后统一参加医院的转正考试,以及两年的规范化培训,其工作环境与教育培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测试工具

由研究者组织护理行业专家和资深护理教师依据COMET模型,编制一套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开放性试题问卷。

1.2.1编制试题库

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确定考核案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同时,由护理行业专家与资深护理教师共同组成试题开发小组,完成含20套试题的开放性试题库并对试题进行小样本预测试。本次考核随机抽取2道开放性试题,分别是脑卒中案例与糖尿病案例,测试时间为120min,要求学生回答测试案例病人的护理内容并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解释措施依据。

1.2.2测试方法

测试前由研究者向测评对象说明测试要求及注意事项,允许测试者携带书籍、指导手册、笔记、手机等入场。测试时,每位被测者在120min内完成一道开放性题目的笔试。为避免时间、人员等因素对测评的影响,同一年级在同一时间点测评,毕业一年与毕业三年的工作人员在医院同一场所同一时间进行测评。同时告知被测者,本次测试成绩纳入学期期中考核(大二)、毕业考核(大三)、医院年终测评的平时考核成绩。

1.3测试结果评价

评分表借鉴赵志群[1],李中玲[2-3]等人的设计,结合护理专业特色,以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中直观性、功能性、持久性、经济性、工作过程导向、环境与社会承受度、家庭与社会文化环境、创造性8个指标为依据,每个指标下设5个评分点,根据完全不满足、基本不满足、基本满足、完全满足的对应关系,各评分点依次计分为“0、1、2、3”分。每一指标总分除以5为该指标的得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评价由一位学校教师与一位具有10年以上中级职称以上的行业专家背对背打分,算出均分,即为学生的COMET职业能力测评成绩。再参照李中玲[2]的换算方法,将每位被测者的得分对应到相应的4个能力级别,进行职业能力级别对位划分。按分数达到应得成绩区间可得分数的50%以上视为通过该项测试。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值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职业能力比较采用雷达图分析,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比较

对高职护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评,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大二、大三学生均为直观性指标得分最高,其中大三学生环境与社会承受度、家庭与社会文化环境得分优于大二,大二学生的功能性与经济性得分高于大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阶段低年制护理人员COMET职业能力测评比较

省内高职院校毕业后一年与三年的护理人员职业能力测评结果(见表2)。

表2显示,毕业三年护理人员的经济性、家庭与社会文化环境、创造性等指标与毕业一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毕业一年护理人员的持久性、工作过程导向等指标与毕业三年比较有差异性。具体职业能力雷达图见图1与图2。

2.3 不同年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传统考评成绩比较

对高职护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传统考评成绩进行比较,大二学生选取第一学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等四门核心课程的平均成绩,大三学生选取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四个科室出科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大三学生的考试成绩优于大二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同阶段低年制护理人员临床综合成绩比较

省内不同高职院校毕业后低年制护理人员的临床综合成绩比较,毕业一年后选取护理综合的转正考核成绩、毕业三年后选取护理案例分析的规范化培训成绩,结果见表4。

表4显示,毕业三年考核成绩显著优于毕业一年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护生与护理人员职业能力不同

COMET模型的能力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名义能力、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设计能力等4个能力级别。测评结果显示,大二、大三学生,毕业一年、毕业三年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以功能性能力与过程性能力为主,设计能力因所属指标的总得分均未超过可得分数的50%以上而未达标,但具体各指标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表1、图1可见,高职护理专业大二、大三学生能力水平主要集中在功能性能力,其次为过程性能力,这与黄金银等[4]的研究结果近似,与陆悦[5]等研究发现极少部分学生达到了设计能力略有差距。可见,现行人才培养注重了知识点、技能点的传授,但在创新创意方面的培养较为薄弱。

结果还发现大二护生考虑经济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要优于大三护生,分析原因可能与大三护生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多、扩展与综合后,反而出现单因素考虑欠周全的状况。两个年级的传统考核成绩相比,大三护生成绩高于大二,这与常规教学规律一致,随着学制递增,学生能力尤其是过程性能力不断提升。

表2、图2显示,创造性指标得分毕业三年者显著高于毕业一年的护理人员,推测与现医院实施护理岗位能级管理有关[6-7]。护生毕业后经一年的试用,通过转正考试获得N1级,从新手到成长期护士,掌握了各项基础护理技能,尚需加强专科理论知识、沟通协调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等,而N2级护理人员在N1级的基础上,经历了护士规范化培训,能独立分管危重患者,参与带教和管理工作,并关注其职业发展方向[8],故在实际工作中更具有同理心,更愿积极思考、改革创新,以求解除患者病痛。但毕业一年的护理人员过程性能力更强,与刚步入工作岗位,以系统性框架知识为主有一定的关系。从传统考试成绩来看,毕业三年的考核成绩显著优于毕业一年的成绩,这与毕业一年的转正考试,沿袭传统考试突出标准性为主,而毕业三年的案例测试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护理人员更易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作答,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在人才培养中,应增加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加强案例教学,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3.2 基于COMET测评结果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经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试,可反映出学生所需职业岗位和护理行业、企业需求间的差距和要求。故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增强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为提升人岗匹配度及高职护生就业能力奠定基础。

遵循从生手到护理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在职教专家、行业及高职院校的多方协作下,召开护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具10年以上护理工作经历的专家10位,且均具有从普通护士成长为护士长的经历。采用头脑风暴与专题研讨法,从护理工作领域中筛选出对职业成长有较大帮助的实际工作任务,经归纳合并,梳理出门诊护理、急诊护理等14项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成学习领域,再由学习领域转换成专业学习课程。按照护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护理生涯成长规律及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国家教学标准、行业职业标准及用人要求,构建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融入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职业元素,逐渐培养学生职业认知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3.3 基于COMET测评结果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

据测评结果,发现学生存有知识学习与职业关联度欠强、系统全面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较薄弱等问题。专业注重校企合作,校院共同制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建共管人才質量监控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新职业理论为指导,开展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过程性知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以临床真实工作环境为学习环境,院校共建“临床护理学院”;以行业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为依据,提档改造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仿真医院”,内设“仿真病房”“仿真ICU”“仿真手术室”等。将教学场所置入或改造成有学习功能的工作场所,放置或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中,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完成与护理行业真实工作相一致的工作任务,达到“工学结合”的终极目标。开展围绕COMET测评指标设计的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工作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达成度[9-10]。

注重教师的社会实践与行业工作经历,引进工作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护理精英充实教师队伍,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尤其在实习实训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反馈,助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COMET测评打破了传统的考核评价方法,学生可自由发挥,更注重对知识技能的整体把握、情感态度、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等全方位的考察,可为护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可对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做出评价,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实证基础,还可使课程和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改革目标更明確。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庄榕霞.COMET,给职业能力一把评价尺[N].中国教育报.2013-10-15.

[2]李中玲.基于KOMET测评技术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田甜,庄榕霞.KOMET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测评方案的有效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6(15):31-37.

[4]黄金银,陈井芳,宁香香,等.基于COMET模型的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老年照护能力评价[J].浙江医学教育,2017(3):1-4.

[5]陆悦,李明子,赵志群.基于COMET模型的职业能力测评及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0):1310-1314.

[6]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nhc.gov.cn/cms-search/xxgk/getManu scriptXxgk.htm?id=54600,2012-05-04.

[7]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EB/OL].http://www.nhc.gov.cn/yzygj/s3593/201201/5d494a1dd2104029878f01dc2568be04.shtml,2011-12-31.

[8]糜群,宋应群.能级不同的护士对分层培训的感受分析[J].当代护士,2021,(2):152-154.

[9]陈伟珍.职业能力测评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8(10):194-197.

[10]陈伟珍,李晓红.机电类专业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0(1):182-183.

作者:王岚 黄利全 楼宏强 胡爱招 李群力

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篇3:

高中语文课堂问题有效设计与学生能力培养

摘要:问题设计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问题设计的有效、高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和对文本的理解,师生互动中能很好的暴露出学生思考的偏差、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更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准确的捕捉信息、提炼要点、概括总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抓住课上的提问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實践,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有效设计;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问题是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一问一答中既能训练学生在考试中的答题能力,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达到高中教学的目的,又能利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走进学生内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善于从宏观上驾驭文本,高度重视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储备、整理和提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标,针对不同文本,在讲授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典故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可以以评书讲解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的方式来做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在分析烛之武性格的时候,也许学生对“夜缒而出”的感触不是很大,可以先播放《赘婿》从城墙上“缒”的片段再结合冯梦龙中《东周列国志》的“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跟学生交代圉正类似《西游记》里的弼马温一职),如果此刻问一下学生“如果你是烛之武,在你七十岁的时候敢让人给你拴上绳子从城墙上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三层楼那么高往下送吗?”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是怀有一颗多么爱国的心啊才勇敢的“夜缒而出”,因此不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怎么的清高、不懂得营销自己像毛遂那样懂得自荐,但我们必须向他高贵的灵魂致敬时,学生鼓起掌来。这样问题的设计就会让学生对烛之武这一人物的义、勇、智佩服的五体投地因而增加学习热情,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要“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绝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在整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小狗包弟》讲解中,对于文革时期学生很陌生,所以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感情理解上有困难,问题的设置就应围绕课本本身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可以设计问题如“在表现文革时期的文章中,为什么作者不去写一些大事件却写小狗包弟的故事”, “小狗包弟为什么被送上解剖台” ,“为什么小狗包弟必须死”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就会联想到是社会原因--文革,文革时期连一条小狗的命运作为主人的作者都不能主宰,最后让小狗包弟悲惨的死去,更何况是人的命运呢,文章的中心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就突显出来了。

三、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精巧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而且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教育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教与学的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语文课要想获得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善教者不是奉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并自己生发出新的问题并能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孔雀东南飞》,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诗的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作者安排他们殉情的顺序为什么不是让焦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让刘兰芝“举身赴清池”?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短暂思考之后自然能得出焦仲卿有自己的纠结,他拥有儿子和丈夫的双重身份,既要尽孝,又要忠于爱情,只有刘芝兰“赴清池”他才能幻想破灭勇于反抗以争自由。本节课的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就悄然实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四、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活”。

教无定法,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教师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拉近学生、教师之间的距离,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

《归园田居》可以围绕“归”来发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循序渐进体悟诗人陶渊明的“厌弃官场,超脱自然”。

《陈情表》可以通过分析诗句中敬辞、谦辞分析作者李密对君主的敬仰,以说服君主让自己尽孝在前、尽忠在后的拳拳之心。

《鸿门宴》可以从项羽语言“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五、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实”。

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课堂设置问题和布置作业的原则是少而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一节课都有必须解决的问题,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具体针对某一个重点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哪怕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真的理解该问题设计思考的角度,真正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采薇》一文学习完之后可以设计针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情景扩写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内容,感受诗人情感,把握借景抒情中反衬的手法。且布置作业必检查,检查作业必反馈。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首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语文教学应该是一幅画,水墨丹青有空白;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描绘出世界的绚烂,勾勒出生活的缤纷,唱出生命的旋律,通过设计问题来提高学生能力,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

参考文献:

[1]钱海燕.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65.

[2]滕国彬.论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中学语文》.2019

作者:孟为

上一篇:语文作文德育论文下一篇:计算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