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

2022-04-24

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 篇1:

试论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

[摘要]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至关重要的场所,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对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模式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作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转变校企合作思想,实现互利双赢;加强实训基地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利用效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建设

[作者简介]杨平(1964— ),女,湖北襄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杨黎星(1955— )男,湖北襄阳人,湖北省委党校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湖北 武汉 43007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学生职业技能需要实践教学来培养。国内外对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做法,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学校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三种模式,三者共同存在,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搭建学生技能实训的平台。

一、实训基地的内涵和模式

1.实训基地的内涵。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实践培训,让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采用综合培训、模拟实际工作项目、模拟经典案例等方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实训是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类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对学生进行技能实际训练的一种方式,目的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为了参加工作。实训基地则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的技能,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一系列要素,包括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等,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选取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等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以达到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一种形式;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高等职业学校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环境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比如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强调高等专业学院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注重与企业开展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政府全额投资建设高水准的实训基地;韩国“产学合作”模式注重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新加坡“教学工厂”培训模式,校企联合开办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

2.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大力发展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训练,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目前,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主导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是由各高职院校自己建立,拥有产权并且为本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的。这类基地从经费来源来看,以学校办学经费为主,部分基地是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的赞助;从功能看,主要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的场所,主要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学功能,此外还有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功能,其中技能教学是最主要的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生产工作的环境,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并按企业专业岗位的基本工作要求,得到综合素质和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2)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主导模式。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由企业举办,为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以提高企业员工技能水平为主的培训基地。企业主导模式通常出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企业急需某方面人才,根据自己的要求培养,企业会全面参与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教学工作,学生入学或到企业实习后即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另一种比较常见,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即学生到企业后,企业结合专业要求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工作,并对其进行管理。在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中,学校派专业教师与企业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协助企业管理学生,对学生的实习作评价。(3)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共同使用和管理,是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的一种主要方式。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合作伙伴关系。如火星时代与北美著名数字艺术学院深入合作,开设影视动画、游戏设计、认证教师培训等课程,使学员在具备过硬的技术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基础上,拥有独立思考解决方案并执行的具体岗位技能。二是订单关系。企业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专业及技能等各方面,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计划,负责招生和教学工作,培养过程中企业提供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形成“学校—培训基地—企业”的方式。如青岛大学与海尔集团合作建立的海尔软件学院,采用订单式培养,学院大部分毕业生在海尔集团就业。三是行业机构委托。行业机构从行业管理和发展角度出发,委托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对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如2007年云南省建设厅委托昆明宏程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建筑与艺术学院等7家单位,负责对昆明地区的建筑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二、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

1.学校和企业观念迥异。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高职院校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目前建设现状看,实训基地的目的就是要为企业输送和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和政府的积极性很高,愿望也十分迫切,而企业的积极性明显较低。这并不表明企业不需要技能人才,相反,企业却出现“技工荒”且矛盾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办学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企业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双方的目标差异,较难找到利益共赢的切入点,所以合作多流于形式,实训基地难以发挥真正作用。这里面主要是观念存在问题:企业是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同样也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如果企业认识不到位,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也就成为无本之源。同样,高职院校若不能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校企合作只能是一厢情愿,难以将实训基地发展壮大。

2.教学科研与实训的脱节。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其功能是根据高职高专的专业实践要求,根据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和计划开出所要求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实验,对理论进行验证实验和培训。实训教学所开的课程应紧扣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而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更倾向于利用实训基地做科学研究项目,忽视其教学的功能。高职院校教师多数不具有实质性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实践环节比较匮乏,实践经验不足,对于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并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的设计和传授与实训内容差异很大,学校不能提供满足学生实训需求的课程,同样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训练。对于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就更难以实现,因此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将国内外新的知识、最新技术和工艺,在实训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实际操作,使他们的技能跟上国际的要求。如此做法,固然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体现到了教材和课程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适合他们以后从事的实际工作。

3.实训基地建设与利用的矛盾。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建设和利用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一方面,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特别是一些专业实验室需要购置场所和大量的设备,经费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规划不足,筹集各方面资金建成的专业实验室不能满足实践需要,使用率一般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资源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矛盾,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处于两难的境地。高职院校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不同专业中的侧重点不同。由于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特点差异显著,不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工科专业强调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技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因此只要校内实训基地设备齐全,技能实训合理,在校内完成完全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但是对于许多文科专业则不同,文科专业强调社会交际、信息沟通与交流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文科学生需要安排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并配合适宜的实训项目才能获得有效的锻炼。虽然大部分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实际操作中也想这么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如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匮乏,不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而校外实训基地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更难找到实习机会。

4.“双师型”教师不足。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先进完善的实训必备的硬件,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还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来实施。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而,实训基地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学高”“德高”,还要“技高”,不断吸纳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运用实训教学手段,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实训教学经验、较深的理论根底、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而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一直处于匮乏状态,虽然在这为数不多的“双师型”教师中不乏“学高”和“德高”者,但具有真材实料的“技高”者却是少之又少。在理工类实训基地中“双师型”教师多是教师出身,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而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在技艺方面比较纯熟。而文科类“双师型”教师多数是具有一个专业证书,并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仅凭观察和到企业中体验很难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1.转变校企合作思想,实现互利双赢。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该拥有先进、成套的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具备解决企业有关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等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条件,能为社会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应具有对外技术服务的生产功能、管理体制与机制,能使自己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提高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及教学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只有提供能够为企业带来便宜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服务,才能吸引企业投资实训基地建设,升级学校硬件设施,扩大生源,提高知名度。同样,企业也只有认识到技能型人才是自身发展的根本和推动力,是增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才会加强同高职院校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训基地。因此,学校要不断地增强实训基地的功能效益,提高服务水平,才能转变企业的认识观念,更加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

2.加强实训基地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益和服务的水平也就不同。许多高职院校通常是按照学科大类建设实训基地,同时建立实训中心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训和教学计划,形成了以实训中心为内核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学校应尽量完善校内实训基地,配置设备和教师,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技能培训,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对于文科类偏向于交际型的人才培养,学校应尽量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和学校共建的实训基地,或者采用顶岗实习等方式,给文科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必先权衡各方面的资源,做好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

3.形成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利用效率。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和专业实验室使用率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造成了资源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现象。对于专业实验室闲置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分析闲置的原因,对照其建设的目的进行改进。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不足这个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拓展校企合作,开辟新的合作模式,尽量利用企业资源达到实训的目的。高职院校为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组建一支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组织编写针对性强、实用性高且合乎高职学生的实训专业教材和指导书。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应该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师,可以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工艺充分展现给学生,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效果。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需要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为了提高实训基地的实训效果,高职院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建设“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一是高职院校吸纳企业中优秀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聘任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二是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和指导教师;三是根据实训基地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格,技能成熟后担任实训教师。

[参考文献]

[1]叶建亭,熊发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服务高职教育教学[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李滨志,林志则,林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建立广泛的实训基地[J].辽宁高职学报,2001(6).

[3]董学义.关于示范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

[4]彭娟.广东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问题及改革措施[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2010028463.htm,2009—09—01.

[6]金仲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探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

[7]马三生,王立新,张英杰.浅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作者:杨平 杨黎星

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创业生态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缺乏、创业生态系统连接不畅、创业激励难有效果等问题,以及创业认识、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误区,提出高职院校“两课”“三师”“四训”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以及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政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企业及机构协助创业课程构建、高校分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多方联手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生态  创新创业教育  路径

当前,各地政府出台多种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如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等,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依然在高校,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随着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步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高校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本文探索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高校创业生态概念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是以学生为主体,由政府、社会、高校等关联结构及其所处的创业环境共同构成,彼此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有机系统,高校创业生态环境系统的构成如图1所示。在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中,学生是中心,学校、社会(企业、社会机构)、政府(政府、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政策等支持。创业环境包括文化(集体精神和社会规范等)、制度(政策法规等)、其他支持要素(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等)。高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主要负责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社会因素负责提供资金和创新能力实践平台,政府因素负责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偏向于对创业结果的追求,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缺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而目前高职院校中新进教师中大部分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经验。创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数量不足,创业师资培训不到位,造成高职院校创业师资匮乏。在创新创业课程方面,目前大部分院校使用的是通用的创业教材,缺乏本土优质教材,难以在教学中实现对症下药。在创业支持方面,很多院校缺乏必要的创业实践和训练场所和平台,也难以得到创业资金的有效支持。

(二)创业生态系统连接不畅。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一项重要内容,已经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创新创业课程也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列入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已初步构建了校内创业考评体系。然而,在对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专业学生抽样调查中发现,75%的学生对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不甚了解,对于如何申请创业资金也不清楚。可见,政府与学校之间在创业政策传递上存在着短板。

(三)创业激励难有效果。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政策方面宣传不足,并且制定的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在创新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起不到激励效果。教师和学生不愿意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更不愿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投入精力和时间。高职院校教师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资金风险,与其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方面,不如投入到教学等风险较小的方面。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创业认识存在误区。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的调查中,75.2%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或者开个体店铺,50%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意愿的结果,与学校的教育并无太大的关联,可见学生在对创新创业概念的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误区。部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识也停留在提高学生创业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上,仅仅将创业教育关注点放在创业学生身上,忽视对其他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方法上存在误区。创业教育应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训练。高职院校的教育多将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上,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获得了提升,但是却难以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中进行创新。如此浪费了教育资源,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并难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由“主动创业+岗位创业+个人创业”组成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多个层次推进。笔者通过对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的研究发现,尽管各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情况不同,都在进行符合本校的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但各学校的创业教育具有相通点。结合其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情况,笔者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总结为“两课、三师、四训”,如图2所示。“两课”是指创业通识教育课和创业专业教育课,“三师”指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已创业学生形成的创业指导老师,“四训”是指学校的技能实践训练、创业比赛训练、企业实践训练和学生自主创业训练。“实践训练”是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而组织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主要指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实践项目、创业项目等。学生自主创业指学生在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践或者学生个人自主创业。岗位创业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的学习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并且在实习中将这种在学校培养的创新能力应用在工作岗位上的一种创业训练。

(一)“兩课”教育立足专业。通识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专业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两者相互融合,创业教育才会更有成效。在创业通识教育上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及科技发展方向,更多地挖掘创新创业机会。在专业教育上更多地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机会,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专业创新精神。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立足本专业,并形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增加学生创业课程或者增加创业学分,而在于真正地将创业思维和创业元素融入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课外学分为主题的课程体系。

(二)“三师”“三生”重在结合。具体如下:

第一,以创业“双师型”教师为基础,进行创业项目建设。“双师型”教师应主导本专业创业项目建设,新教师作为辅助组成创业校内导师团队。学生可参与导师项目或者依托高校资源进行先期的创业启蒙教育以及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该措施可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联系,减少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脱节,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从而迸发出更多的创业思维火花。

第二,以校企结合为重要方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应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合作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同时选聘企业管理者和政府机构人员到校开展讲座,普及创新创业政策知识,并挑选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根据不同专业,成立不同方向的创业兴趣团队,并邀请企业导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第三,以连帮带制度为辅助进行创业带动。对于具有创客空间的高职院校可建立创业学生交流机制,建立创业学生与在校学生交流机制,并创设创业学生成果展示区,利用优秀创业学生带动在校学生的创业激情。对于无创客空间的学校同样可建立创业学生与在校学生的定期联系制度,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四训”逐步推进。创业教育除了要在专业课程和学校实训中实施,还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和感受到创业氛围。对于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想要获得和本科院校同样的资源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自己创设条件带动学生参与到既有的创业活动中,如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比赛、企业实践训练和学生自主创业训练。各高校可依据自身情况在各开设创业实训课程,通过多元化的创业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一)政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平台和政策支持。政府作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创业政策宣传和推广方面与高校加强沟通和合作。一方面,政府可定期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政策讲座,向广大师生传递最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方针举措等,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及时与高校就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情况进行交流,以便为高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企业及机构协助创业课程构建。出版社与高校加强合作,研发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材,基于高职院校特点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着力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企业应与高职院校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深人才培训和人才输出合作,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企业实践提供平台和指导。

(三)高校分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进行创业教育。一是高校可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各学科特点开展实验班教学,探索创新创业培养教育的方法。二是在各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工作室可与学院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创新能力。三是设立创业基地并提供技术、场地和资金支持,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场所和创业指导。四是为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培训和锻炼机会,如参与创业培训、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等。五是为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师提供除工资外的绩效奖金、晋升机会、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等激励措施,增加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激情和动力。六是建立固定的企业导师指导制度,丰富企业导师指导校内创业的方式,如增加企业导师指导校内创业项目、师生合作进行创业项目孵化等。

(四)多方联手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社会、政府和学校可通过开展创业综合报道、树立创业典型、进行创业人物座谈等方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学校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竞赛、企业实践等创业能力提升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邀请优秀企业人员(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和各专业技术能手)到校进行交流,弘扬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是政府、社会、学校共同进行一项教育項目,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考虑创业生态系统的其他因素,如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等.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1)

[2]张东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2)

[3]郎振红.激发高职教师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的政策环境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8(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研究”(2018KY0939);2017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课题“基于创业倾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培养体系狗构建——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172201);2018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改革类课题“面向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店长班为例”(183104)

【作者简介】程 欢(1989—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李爱雄(1982— ),男,湖北仙桃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责编 黎 原)

作者:程欢 李爱雄

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校际整合发展模式的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利用率低的问题,应对实训基地校际资源整合模式加以探讨,因为实施该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实训;资源;模式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制约高职专业发展的“瓶颈”。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有效模式,本文拟对此模式加以探讨。

实训基地建设是制约高职专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训两部分,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操作要实际、仿真,因此满足实训条件往往要克服许多困难。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如企业生产条件、人事安排、住宿环境等,而且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企业是国有的,有义务接纳学生实习。现在的私营企业没有积极性接受学生实习,这也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碰到的共同问题。分析其原因,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必定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对设备的损坏程度比熟练工要大得多,甚至可能造成致命的损害。即使按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要求,挂牌一定数量的实习企业,很多也只是形式而已。因此,学校自建校内实训基地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唯一出路,然而,设备的投入是巨大的,实验实训设施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办学条件,往往成为各院校投入最大的部门。因为要模仿实际企业条件建设,如果以专业学生的人数计算投入产出,是亏本的,而且设备利用率极低,平均每年1~2次,时间1~3个月,从投入产出的经济学角度看,也是不合理的。由此可见,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是制约高职专业发展的“瓶颈”。

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模式

在实训方面,国外有许多办学经验可供借鉴,比如校企联合办学,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与服务等。然而从国内高职院校实训方面的整体来看,尚无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或发展模式,因而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普遍不高,有些从中专升格上来的高职院校实训设备及教学还停留在中专水平,因设备不足,学生分批实训的现象普遍存在。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在高校扩招情况下,实训基地的建设面临巨大的压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过去的经验或国外的模式可能无法照搬或嫁接了,在新时代、新机遇面前,应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开创新的发展思路。

分析了高职实训教学的状况,笔者提出了实训资源校际整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开放式、多方共赢的大平台,主要解决设备投入大、先进程度要求高的实训基地建设问题,即由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将具有相同或相关专业的不同院校的实训设备集中到一处,整合更新,集中投入,形成规模,统一管理的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校际实训资源整合框架图

首先,政府应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扶持。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计所辖区域的高职院校实训投入较高专业的情况,对相关学校的实训资源加以整合,进行宏观引导、协调和推动。管理部门的协调推动中间人的角色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资源重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将资源整合形成全新的实训体系。结合有相同专业的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会同行业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各校专业带头人及实训部门,共同制定实训培养方案、实训课程标准等,并据此将实训资源整合、重组。这一过程不是将分散的、不成规模的设备简单地集中到一处,而是将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实训的软、硬件资源,通过剔除劣质资源、抛弃落后的管理模式、吸纳引进优质要素,形成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训运作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不仅可使分散的、水平相对较低的设备形成强大的、成规模的实训培养环境,降低各校的办学成本,提高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能够将人才需求紧缺的专业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迅速满足人才市场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再次,要形成开放的系统,提升专业实训基地发展的内在动力。整合后的实训基地可以从事生产、加工、对外服务,包括培训、考证、技术孵化等,紧贴行业发展,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而且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设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促进实训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采用新的运行管理模式。整合后的实训基地的日常运作与管理,除了要制定具体的运作程序、管理条例、编排实训计划、实训时间表等,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外,运作模式与管理方法必须采用全新的理念,与时代同步,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打造实训基地的品牌,吸引更多学校的合作加盟。

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同样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中都有开设,尤其是热门专业,实训内容与要求也大致相差无几,而且办学管理归口相对统一,因此实行校际资源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必要性

可为国家节省办学投资如果同样的专业每所学校都要建实训基地,同样的设备、仪器就要重复投入。另外,一个学校单独投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实训基地,投入也很大(相对一个学校),而且设备更新也很缓慢,学生训练的技能到就业时已经过时了。资金往往是限制实训基地建设先进性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问题也在于此。设备的投入也限制了招生的数量。实行校际资源整合,集中投入,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办学的投资风险例如数控技术专业,集中在某高职院校投资建实训基地,可避免各校重复投入,将几所院校相关专业在一年内分段安排实训时间,可提高设备利用率。从另一个角度看,热门专业几年后可能会冷下来,新的专业又会出现,因而也降低了开设专业的投资风险。

可变竞争为合作,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统一实训标准,可为行业提供更高水平的毕业生,从学生教育质量上做强,各校在专业发展方面是有竞争的,实训亦然。资金投入几乎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共同问题,这一共同问题只有共同解决,才能出现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双赢局面。

可使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化、专门化资源整合可以集中力量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宗旨的,应以行业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突出其仿真性、超前性和开放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该院工业实训中心的功能要求是: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研发、生产与新技术推广。并要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新技术推广中心、培训中心及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

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便于学生校际交流专业教师在整合后的实训中心定期流动教学,接触行业最新的技能训练,可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学生通过实训这一平台,可接触到不同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拓展视野,全面发展。

(二)可行性

近两年的高校扩招使得很多学校置地扩校,场地是充足的;

办学水平评估标准是国家统一的,在实训方面,每个院校为了达标都有采取有效解决方法的积极性;

公立学校占主流,管理归口相对较统一,便于教育管理部门统一计划、操作与协调;

学生异地实训,对于学生管理、宿舍安排等事宜,只要计划合理,较之去企业实习几乎不存在问题;

实训基地在设备投入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可以对外承揽一些加工业务,甚至可以打造自有品牌,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设备的功效;

可以拓展内涵,对实训基地实施二次开发。树立品牌,面向社会,实训基地可接待外校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也可以承接培训任务等。培训可面向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

实训资源校际整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建设发展,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连锁经营的模式进行扩展,统一培养方案,统一实训标准,统一资格考证,共享规模效益,通过统一实现规模扩大,通过规模扩大实现更大的统一。可以紧贴行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运营机制,保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民芳.刍议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3):120-121.

[2]马三生,陈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6(2):161-162.

[3]姜小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39-42.

[4]朱涛.加强管理 拓展内涵 实现对实训基地的二次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

[5]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单国旗.零缺陷复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曲志涛(1963—),男,哈尔滨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作者:曲志涛

上一篇:课堂教学管理初中数学论文下一篇:快乐教学下的高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