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探讨论文

2022-04-24

前言: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多年来非常重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卫生事业工作稳步推进,成功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南京市首批“江苏省妇幼卫生先进区”等多项省市级荣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主要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具体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探讨论文 篇1:

浅谈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论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 以人为本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不仅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在教育上的改革也是有目共睹。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加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给中国带来了有利的一面但随之而来的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后,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利益,然而也带来了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并影响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的和文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更应该着眼于当今时代,注重本国的现实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当今时代应该围绕着上述的问题去展开研究。

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

党的正确思想理论及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后盾和强有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体系中才能发挥其根本作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前提和指导方向。只有这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才能走正确的道路,不会偏离自己的方向。

我党在创立初期以及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党在组织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和党在黄埔军校和北伐期间就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此期间总结出不少经验。尤其是在建国初期,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共产党在这复杂的环境下,通过轰轰烈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斗争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以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共产国际主义运动。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对自身党风建设上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保持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而进行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是以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3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以为标志的,同时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界点。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并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的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起着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指导性的纲领。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集中起来,就要全面贯彻、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一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为此服务;二是使全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进一步提高,形成健康的社会氛围和精神状态;三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思政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作为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要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都有这重要的意义,并指导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在新世纪的今天面对着各方面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思想、人物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改变,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发展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基本经验,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发展,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思想武装人民的头脑,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应做出相应的创新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它植根于当今中国的深厚土壤,并基于这种独特的实践而形成的特殊的学科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国立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样,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世界眼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崇洋媚外”“盲目借鉴”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对西方相关理论的过于盲目的迷信与依附。在积极吸收国外学者先进思想理论成果的同时,我们有些学者往往未能科学的辨别国外学者思想中的得与失,未能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国外领域的思想理论成果与当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本质属性及现实要求之间的距离,吸取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而是简单盲目的根据这些思想理论中的某些论点、某些主张来指责、评论当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依此理论治理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接轨,走国际化的道路。主张学习借鉴国外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概念从而使中国走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道路。这种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缺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尤其是想从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来寻求到解决和推进中国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推进以及中国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必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等因素构成的系统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教育的力量,促使由于教育对象(指受教育者)的思想现实与教育目标的差异而引起的矛盾.不断朝着社会所期望的目标转化,使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逐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等这几个方面着手创新。

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指思想政治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者所传达给受教育者的内容必须是符合我国新时期的先进的内容,在当今时代必须保持和党的大政方针是一致的,积极宣传有利于国家发展并且必须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但是要谨记内容的创新并不是对内容的彻底改变和否定,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因此应该把创新的内容建立在以经济基础为中心上,全面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增长。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纲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才不会偏移方向。

教育手段的创新,是指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和灵活性的,在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支干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焦点大都体现在教育手段上。教育手段是否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则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教育方法要正确,要紧紧结合新的形势。结合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及他们自身要求来进行”。

教育者的创新,是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在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进过专门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对受教育者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的受教育者教育的程度。此外教育者的个人魅力也对教育者和教育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育这要时刻保持着对思想政治的高度热情,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针政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做事的标准,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也要时刻把握好思想政治的路线,把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当今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从人类出现阶级以来就存在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种客观事实存在。因此,从实际的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纵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还是现实的人的关系,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归根到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还是以人为核心的,人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值得弘扬和培植,是人真正成为自由活动的主体,也是在当今时代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更加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学科。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就是不仅要从社会发展方面来考察强调客观社会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原点,在主观方面也要从主体人的角度来看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与行、被动性与主动性、社会性与主体性就可以辩证地统一起来。

因此立足于人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满足于把人的需要作为主体,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高层次需要。所以先满足于人的基本需要,从关心人这个角度着手。思想政治教育应本着“人”和 尊重人、满足人的不同的需要着手,这才是最关键的。人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并不排斥人对物质方面的需要。因此对人的关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需要各种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尤其是人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关怀。物质需要是人得以延续自己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思想政治的人文关怀应当充分尊重和理解人对其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于人的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的物质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好、发展好人的各方面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们在满足于自身的需求之外要追求更好的精神需求,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达到崇高、真诚、友善的境界。

本文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下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并且阐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观点。但并不表明我们的研究可以忽略研究视野的开阔性、开放性或者世界性。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一体互动的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也应当放眼于世界。我们应该站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研究他们的存在形式,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 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1-12-19(1).

[2]袁贵仁.加强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报,2002—3-26(BI).

[3]刘建军.实现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

[4]杨国欣,江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5]江泽民论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陈楼小学)

作者:肖成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探讨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卫生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前言: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多年来非常重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卫生事业工作稳步推进,成功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南京市首批“江苏省妇幼卫生先进区”等多项省市级荣誉。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主要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它是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具体化。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依据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系统教育。系统教育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纪律教育等。要把党性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内容贯穿在系统教育之中,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教育有利于帮助人们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使之运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中去,有利于帮助人们增强党性信念,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日常教育。日常教育就是进行当前形势政策教育、利益关系教育、守法教育、业务技术教育等。进行日常教育,对于正确理解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遵守党的纪律、国家法律,培养干部职工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新时期,面对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如何进一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服务,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而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成为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探索新规律,研究新变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变得空前活跃。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1.1由“言不及利”到关注物质利益。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曾经给国人以深刻的影响。它使得人们习惯于“言不及利”,并信奉着“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此思想基础上,多年来在我们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无私奉献教育和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教育方法,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曾极易奏效。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现象,在极大地促进和增强了我国城乡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对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开始由过去的“言不及利”到关注甚至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熏陶下,物质利益的因素已在无形中成为调动卫生事业单位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现实面前,人们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基本物质条件的满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若再繼续简单地沿用“榜样学习”“大会表扬”等精神鼓励的方法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已变得很困难。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为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所接受和欢迎,并收到实效。

1.2.由单纯接受到独立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解放的春风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也促使人们的思想变得空前的活跃。尤其是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使人们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各种信息、思潮和不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开始学会从听到和收到的多种信息中,对国内、外的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思考并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对一些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活跃的思维,使得今天思想政治工作所面对的对象已不再是单纯接受型而变为独立思考型。这无疑在客观上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过去的简单工作模式,而应贴近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的最新信息,特别是对来自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内容本质要及时地给予分析、引导,对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给予正确的解答,从而引导干部、职工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3.由“听话”服从,到要求平等交流。长期以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对于较为单一的“我说你听,我讲你通”式的思想工作模式已习惯于接受。然而今天这种简单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已变得愈来愈难以为广大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所接受。广大干部、职工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思想上的疑惑,更希望进行一些平等的、实事求是的探讨,更喜欢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以理服人而不愿再接受那种“通不通三分钟”式的命令主义的所谓“权威”。这又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团结人、帮助人。采取平等探讨的方式,并运用情感的力量和说理的方法来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二、适应新形势,寻求新方法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的前提下改进内容,又要求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方法。尤其是当前由“四个多样化”所带来的思想问题的多因性、思想活动的多样性、思想行为的多变性和改革开放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开放性,都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在新形势下做出合乎人心、顺乎潮流的全面改进和不断创新。

2.1.要正视人们的物质利益,力戒空洞说教。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党所制定的一切奋斗目标,无一不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这也决定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旦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点和归宿。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对个人利益的实现意识明显增强,而离开物质利益的单纯说教会愈来愈苍白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视人的物质利益,并给予个人利益的实现以合理的途径。要通过建立广泛的激励机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利益机制,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效应。

2.2.要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长期以来,那种传统的“大呼隆”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早已为广大干部、职工所厌倦,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发挥,也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所欢迎,就必须坚决地摆脱形式主义的羁绊,使之从脱离实际的“远”、“空”、“浮”向贴近干部、职工的“近”、“实”、“深”转变。要尽量以简便易行、生动活泼、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搞活做实,并注意把职工关心的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欢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要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力戒“居高临下”的“训”与“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人们自主意识的普遍增强,以往那种“我说你听”简单的工作方法正在逐渐失去市场并愈来愈与时代的要求不符。为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顺应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力求在充分调动“个体”积极性的前提下促进“群体”素质的提高和进步,而不能用一个模式来规范人的发展。同时,在工作中还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使人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正因为如此,以“情感交流”为特色的“双向交流”,应当成为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的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就是利用干部、职工的情感特点,从激发情感入手,并把各种道理寓于情感交流之中,使职工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从而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以理服人,就是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职工从思想认识的深处意识到对与错,是与非,由此产生对劝说道理的信服,从而形成共识。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必须从关心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从效果上看,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努力做职工的有心人、知心人、热心人,以一颗真诚火热的心去感化每一位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

3.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同时,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针对职工关心的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专业、不同职务分别进行,做到因人制宜。

3.3、要注意方式、方法。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要注意方式、方法。首先,领导要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觉牢牢构筑起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先进典型,运用先进典型,来激励广大的干部、职工,通过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教育引导作用;三要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激励和发扬正气,形成团结、拼搏、进取的局面。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4.1、坚持教育为先,打牢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是基础。各部门和科室要坚持把加强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抓紧抓好,引导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科学思想,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区妇幼保健事业工作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其次是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全所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努力做到依法行医,秉公服务,文明办事。同时,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开展妇幼保健职业道德演讲、论坛、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引导妇保所干部职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律能力,积极倡导全所干部职工讲职业道德,守职业纪律,尽职业责任,创职业文明,争做热爱妇保工作的奉献者,文明高效的服务者,全力塑造服务型妇保的新形象。

4.2、坚持开拓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日趋繁重,难度加大。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所以,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的手段、形式和内容。同时,要紧扣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鼓动和疏导作用,保证干部、职工队伍思想稳定,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3、坚持整体推进,使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运行机制、机构队伍、阵地载体等许多方面,并与体制改革、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综合作用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抓住根本是思想政治工作之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要深入贯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使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工作置身于全局,服务于全局,应当进行整体部署,不能单打一。既要发挥所领导机关的作用,又要依靠各部门各科室的力量,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既要更新教育内容,又要改进方式、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既要健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完善载体和建设阵地。同时,要下大力抓好基层建设,心要操在基层,劲要使在基层,注意解决基层工作困难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切实提高卫生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生活质量,打牢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4.4、坚持制度创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的制度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可靠保证。一要健全組织领导机构。认真落实“一岗两责”,健全检查考核制度,把工作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落实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二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人员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工作效果反馈制度等各项制度。三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选派政治强、业务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加强学习培训和岗位交流,改善政工干部的知识结构,使政工干部成为讲政治、懂业务、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5、坚持依靠组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面对社会生活日益发生的不断变化,要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全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依靠党组织的力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针对不同个人的思想问题,耐心疏导,具体帮助,消除疑虑,解决问题,振奋精神,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组织和队伍网络。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管理之中,渗透到全所各项工作之中,努力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的新格局。

作者:仇克香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探讨论文 篇3: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思想理论渊源

[内容提要]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共同体”“世界历史”思想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思想理论渊源。对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思想理论渊源的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渊源;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平外交

[作者简介] 张俊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在人类社会面临大变革大调整的特殊时期,正确分析把握世界形势发展变化,针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引发的新问题新挑战,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新思想。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21世纪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这一理念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接受和认同,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作出了明确界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8-59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任何思想理念都不是凭空提出的,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渊源。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在继承和发展中華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外交思想理念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不懈追求。深入挖掘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思想理论渊源,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核,充分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最深沉、最根本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影响力和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为我们看待今天的世界提供了智慧,为破解当下的难题提供了启迪。习近平十分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关于人类前途和社会愿景的思想元素,为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提供了丰沃的滋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习近平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中国很早就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并世代相传。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对大同理想进行了详尽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达了至高至善的政治理想,成为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近代以来,康有为、孙中山都十分推崇并深刻论述了“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为人们刻画和描绘了崇高而理想的政治目标、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天下情怀,体现了人类孜孜不倦的美好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思想的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同”就是对大同理想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和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并进一步阐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在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特别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一次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此向世人重申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日渐被国际社会赞赏和接受。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的创新发展

“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重要思想。中国有着悠久深厚的和谐共生相长的思想,推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处事原则。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世界之美在于其多样性的和谐共存,认为差异是事物和世界发展的动力,提倡“人与人、国与国在拥有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同时彼此间要开放包容、和谐共处”[3]。中国人自古重视“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美美与共”的和谐共生世界观,并将其推广到国与国关系的处理上,提出“协和万邦”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和而不同”思想,如“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夫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顺从乃安,此琴瑟一声也,荡而除之,则官省事简,二也。”(《三国志·夏侯玄传》)。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合”思想有着精深的理解。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习近平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和合”思想:“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4]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当代国际关系的处理上,强调:“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5]544“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5]544在尊重世界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深刻地体现了普惠共享、合作共赢、互学互鉴的共生精神。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传统儒家“忠恕”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仁’的最简明扼要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人’。‘仁’就是在社会生活和人与人的相处中,必须要有对‘他人’的一种同情心,要时时处处想到别人的利益和要求。”[6]“忠恕”思想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宗旨。“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HYPERLINK"https://www.baidu.com/s?wd=%E5%B7%B1%E6%AC%B2%E7%AB%8B%E8%80%8C%E7%AB%8B%E4%BA%B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t"_blank",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大学》)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儒家“忠”的思想。根据孔子的意思,“忠”就是有仁爱之心,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帮助他人能立,只要自己想达,便也帮助他人能达。[7]所谓“恕”,就是《论语·颜渊》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指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与他人。孔子把“忠恕”思想作为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以此作为为人、为政的根本准则,并一以贯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与“忠恕”思想相近的思想。比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强调:“天之道,利而不害”,“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提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习近平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4]面对当今不确定的世界,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8]514。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的思想。另外,习近平在阐述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时多次强调:“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8]423“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8]514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恕”的思想。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继承了儒家的“忠恕”思想,并将其推广提升到促进全人类共荣共存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爱精神和世界情怀。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与发展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共同体的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体体现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世界历史、共同体的一系列论述中,是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渊源。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挑战,在新时代作出的理论创新。

1.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

人的本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与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人学思想根本对立,马克思是基于唯物主义的立场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人和把握人的。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提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9]1这种观点表达的是马克思后来一直坚持的唯物主义立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考察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指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实践的类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9]46。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开始从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出发来解释人以及人的世界。如果将这种活动进一步具体化,便是其后在1845年提出的实践的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而是试图直观抽象地把握人的本质,把人看作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56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澄清了黑格尔关于人的“类”名称和费尔巴哈的“一般人”概念。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表明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出发点和第一要素是人,根本目的是为了全体的人,依靠的具体手段是人与人的共同合作,旨在实现全人类的发展和幸福,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运用与升华。

2.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遵循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尽管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共同体的概念,但是他通过批判以德国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德国国家哲学,实质上揭露了当时德国国家这个共同体的落后和虚伪。马克思指出:“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9]8-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冒充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形式,提出“全人类的解放”“社会的普遍解放”“解放整个社会”和消除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9]119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9]119。在马克思看来,生产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存在,而且生产本身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在这些著作中提出的“人类社会”“社会化的人类”“交往”等概念,有着深厚的共同体底蕴。在《共产党宣言》的最后,马克思充满激情地论述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294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共同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真正共同体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真正共同体的具体举措,“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10],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的遵循和创新。

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世界历史思想。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等思想家的唯心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世界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日益由民族的、地域的历史向世界的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分工的日益扩大化、交往的日益普遍化等基础上来考察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9]88同时,他们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普遍交往,“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9]86,人成了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交往方式的极大扩展,形成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的物质生产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就连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这就是说,“世界历史不仅是共产主义的实现机制,还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他把世界历史思想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架起了通过世界历史实现共产主义之桥,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元素”[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基于经验的历史事实和科学的历史规律对历史的发展作出的科学预测。在全球化已然成为事实并继续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的动因、进程和结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发展,以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为科学依据,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与走向,深刻地分析了人类生存环境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复杂且不确定的现实,超越了西方中心论,致力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发展共存,極大地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那种致力于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旨趣和世界情怀。[12]7

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外交主张的弘扬与深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反对弱肉强食的国际交往“丛林法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把和平共处作为中国外交的核心思想和旗帜,并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国的外交思想有不同的表述和发展,但和平共处一直都是基本原则。根据这一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外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弘扬和深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外交思想主张,提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8]346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明确地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体现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责任担当。

1. 坚持了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

中华民族始终崇尚和平,在长期的交往实践中,孕育了丰富的关于和平的思想。中国自古便不是从对立、冲突、斗争的角度来看待万物的,自然也就不认同诸如“文明冲突”“国强必霸”“历史终结”之类的观点。“和为贵”“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和平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行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并倡导:“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3]后来在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这个原则最终被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相继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迅速打开了外交局面,打破了敌对势力企图封锁孤立扼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迅速被亚洲国家和其他国家接受,并被1970年和1974年联合国大会宣言接受,极大地推动了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此成为中国外交思想的核心价值而固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以和平共处为主要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久弥新。中国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宪法,将其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在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2014年,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中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坚持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8]130-136

2. 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人类共同愿望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的战略选择和奋斗目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决定的,同时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不称霸,抵制苏联和美国的霸权主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外交思想的底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邓小平在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世界的基础上,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判断。冷战结束后,江泽民针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在邓小平提出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4]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个场合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格局演变趋势进行了深刻分析,强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依然没变,并对其内涵和实现方式进行了新的阐释。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15]

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58这是我们党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着重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1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打造一个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世界,体现了中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共同发展的外交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并将通过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 发展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追求

中国自古就有豐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主张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合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呼吁亚非国家“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17]。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全面阐述了坚持包容精神,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8]356的理念。2009年9月,胡锦涛在第六十四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强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继续携手并进,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努力。”[19]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重申了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2014年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指出:“中国人民从自身经历中形成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我们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8]95

和谐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世界繁荣的条件。习近平指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20]同样,“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5]52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内涵,其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追求。

4. 深化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新主张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新主张。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会见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时明确提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1]进入新世纪,江泽民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丰富和发展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等主张。在与智利总统拉戈斯会谈时,江泽民强调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8]52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外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在顺应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的基础上,将其上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智慧,其最终目标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高度契合,是对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总之,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鲜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三个思想理论渊源,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也是对这三方面思想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严谨的理论逻辑,也是伟大的实践指导。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一定能够破解国际关系调整面临的时代难题,最终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全球治理目标,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12]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3] 傅守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文明自觉[J].求索,2017(3):15.

[4]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 罗国杰.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J].道德与文明,2012(1):7.

[7]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50.

[8]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劉伟.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发展的新境界[N].学习时报,2018-01-03(A2).

[11] 张奎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深远意义[J].哲学动态,2013(10):7.

[12] 吴潜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5).

[13] 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63.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6.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47.

[16]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择(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51.

[18]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9] 胡锦涛在第六十四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共同应对各种挑战[N].人民日报,2009-09-25(1).

[20]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2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2.

(编辑:杨峻岭)

作者:张俊华

上一篇:信息化核科研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群众路线阳光行政执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