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模式理论探讨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美国学者内尔提出的“关心教育”理论在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德育工作现状以及心理成因,结合“关心教育”理论探讨了改善德育教育的几点重要思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德育模式理论探讨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育模式理论探讨管理论文 篇1:

构建“三五”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有效性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笔者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中,用构建“三五”德育模式的方法来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一、依据知行合一理论,构建“三五”德育模式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知行合一”理论,强调教育——不论是德育,还是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要经历由知到行的过程,只有形成知与行的统一时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如果把陶氏理论应用到德育领域,依据德育自身发展规律,对陶氏理论进行具体解读和过程分解,可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假如把“知行合一”中的“知”看作涵盖认知、感知、意识三种内涵的具有内隐性的心理活动过程,把“行”看作涵盖试行、养性两种内涵的具有外隐性的身体活动过程,把“统一”看作由认知、感知、意识三种心理活动过程转变为试行、养性两种外显的身體活动的过程,最终使认知、感知、意识、试行、养性形成一个具有完整过程的统一体,那么应用到德育领域的陶氏理论,经过具体解读和分解处理,可以细化成为如下表述:德育只有经历认知、感知、意识、试行、养性五个阶段,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才算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只有经历认知、感知、意识、试行、养性五个阶段,依次开展认知活动、感知活动、意识活动、试行活动、养性活动五类活动,相应地达到认知同化、情绪感化、意识强化、行为显化、性格固化五种目标,才能实现知行合一和心身和谐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的。

这种由知行合一理论的具体解读和过程分解所得到的“五个阶段”“五类活动”“五种目标”就可以构成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简称为“三五”德育模式。

“三五”德育模式如何表达呢?可用概括性语言表达为“知行合一模式”或者“心身发展模式 ”,如下图。

二、“三五”德育模式的解读和模式思想

1.关于模式的解读

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理论框架、科学思想方法、实践思想方式的总和。模式包括三个要义:①模式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凸现科学性。其科学性体现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确定因果,寻找规律。②模式是事物呈现的标准式样,必须凸现形象性。其形象性体现在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或对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或对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③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必须凸现中介性。其中介性体现在模式可向抽象化方向发展,经过归纳成为理论,也可向具体化方向发展,经过演绎成为实践;模式经过证实即可转化成理论,经过充实即可转化为实践,经过应用就可能促进理论和实践发展。

2.关于“三五”德育模式的模式思想

模式思想之一是“模式的中介思想”,旨在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和发挥模式的中介作用,实施“评中介、论两头”的德育评价策略和“抓中介、带两头”的德育推动策略。模式思想之二是“模式的科学思想”,旨在建立“应用逻辑方法处理问题”的思想观念,善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科学思想和科学操作来确定因果,寻找规律,善于从实践经验出发归纳出模式,或从理论观点出发演绎出模式,或从问题解决出发通过假说思想方法提出模式,善用简单化、具体化、假说化策略处理德育问题。模式思想之三是“模式的变化思想”,旨在建立“模式动态变化”的思想观念,善于灵活运用模式,建立模式群和子模式。根据模式的研究对象和对象的范围大小,模式可以分为宏观模式、中观模式、微观模式,而宏观、中观模式可以孕育出众多微观模式,而众多微观模式又可以概括出中观、宏观模式。

三、“三五”德育模式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1.模式应用的一般步骤

首先,解读关键字词。在五类活动中,“认知活动”是以视听方式认识事物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的一种理性认识活动;“感知活动”是以体验方式认识事物价值和自身需要的一种感性认识活动;“意识活动”是以分析方式认识事物包含的思想法则和行为准则的一种法则认识活动;“试行活动”是以训练方式把内在思想法则转变为外在言语,把内在行为准则转变为外在行为表现的一种实践行动;“养性活动”是以修炼方式修正言行,并以磨炼方式锤炼意志的一种养性活动。在“五种目标”中,“认知同化”是指认知活动中知识认可、道理认同和心理接受,“情绪感化”是指情感活动中心理触动、情绪感染和情感接受,“意识强化”是指意识活动中心生倾向、心意确定和意向坚定,“行为显化”是指试行活动中初见行动、校正言行和知行一致,“性格固化”是指养性活动中自主行动、习惯行动和心性定格,或者行动自动化、习惯化、性格化。

其二,匹配教学内容。“三五”德育模式属于中观模式,只有匹配具体的德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并用具体化策略和分解细化方法充实和丰富模式,才能构成具有操作性的微观教学模式。匹配内容分三个步骤:①确定德育的具体内容。②针对确定的内容,采取具体化策略,把内容分解细化,变成更具体更容易把握的知识点。③围绕关键字词进行“五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怎么变”,先用发散思维和演绎方法设问,然后把思考得到的五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进行分类整理,最后采用收敛思维和归纳方法,得出相关概念和观念、目的和意义、途径和方法、评价和管理、改革和创新五个方面的设想,以便构建微观的教学模式。

其三,匹配教学方法。一般而言,“认知活动”适合运用讲授法和发现法,“感知活动”适合运用感官感知法和情景教学法;“意识活动”适合运用对比分析法和案例教学法;“试行活动”适合运用动作分解图示法、语言行为示范法和尝试教学法;“养性活动”包括修正言行和意志磨炼活动,适合运用言行校正法和意志锻炼法。

其四,匹配双边活动。在德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以后,就要设计“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凸现教学方法的程序性、操作性和互动性。

2.应用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要注重情景教学,触动学生心灵。德育内化的关键是“在学生灵魂深处闹革命”,德育课堂情景设置要由人及己,由己及心,步步深入地触及到学生心灵,通过这种变换情景、步步深入的情景设置方法,把德育推向内化和高潮,起到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要注意短效性和长效性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追求时效性,课外教育讲究长效性。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等有时间限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用“三五”德育模式时宜于设计“小德育活动”,只有把几个“小德育活动”组成某个专题教育的系列活动,才能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德育任务。日常德育有时间和空间作出“长计划、短安排”,适宜设计“大德育活动”,把几个“大德育活动”组成某个专题教育的系列德育活动,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螺旋上升式教育。

三要注重“德育内化”,看重“信、愿、行”。实现德育内化要讲究策略,要借鉴佛家传教、社会传功、企业传销的策略思想。虽然佛教传教、社会传功、企业传销的目的与德育不符,甚至有的危害社会,但是其传播思想和传教策略值得德育学习和借用。例如,“人劝人,集中交流,形成感应场”的佛教法会方式,“人传人,一人传教几十人,实现倍数增长”的传功方式,“人拉人,集中洗脑,掌控思想”的传销方式,都是具有内化功能的已被证明有效的教化策略,都可以为德育所用。当今处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可以借用“微信”“微博”平台,构建起传播德育思想、德育方法、德育内化情景的“德育微信平台”和“德育微博平台”,这是与时俱进的“人传人”“人拉人”“人劝人”的德育方式。这些德育方式可以纳入“三五”德育模式,充实到“五类德育活动”当中,只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也许能够创造出新的德育经验和获得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作者单位:武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严 芳

作者:张增艳

德育模式理论探讨管理论文 篇2:

学会“关心” 方式是关键

摘 要:美国学者内尔提出的“关心教育”理论在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分析了德育工作现状以及心理成因,结合“关心教育”理论探讨了改善德育教育的几点重要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心理特点;关心教育;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提出了以“关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高校辅导员在内尔的“关心”理论上的探索实践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探索一条实效性和社会价值并举的思路,同时也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同行们的指正。

一、德育工作现状以及心理原因分析

内尔·诺丁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笔者非常赞同诺丁斯的教育目的论,德育工作的目的同样是促进个体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从而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持续进步。但是,教育是个双向过程,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是:我们的受教育者必须首先能确切感受到他是被鼓励的、被认可的、被关心的、被人爱的。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者应先思考如何才能让受教者切身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心”,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德育工作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育者;但作为一线工作者,辅导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对德育方式的认知水平在学生德育工作依然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之所以出现德育工作“付出得不到回报”的现象,个中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者和受育者双方“关心”的终极目标不同:教育者关心的是受育者能否循着自己设计好的德育模式按部就班地执行下去;受育者注重的是教育者的德育模式能否有利于自我身心发展的健康和完善。所以,受传统德育观念的影响,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而忽视了“学生”这一德育真正主体的作用。要知道,“人类精神的存在,是以对自己的追求和实现为教育目的的。”无视学生对自我价值追求的这种内在需求,任何道德教育必将无用武之地。诚然,二者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平行线,教育者应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探索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抓准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

二、“关心教育”方式的几点做法

笔者曾在一所民办高校中担任两年的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德育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排斥德育工作开展的现象,甚至有当面嗤鼻、嘲讽者,一度不知所措;后读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深受启发,尝试用内尔的“关心”理念,结合人性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德育工作,果有收效。

第一,在认知方面,允许非理性看法存在,强调理性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

民办高校学生人生追求的基本心态是积极、进步的,但也有不少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缺乏理性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对政治、社会现象的看法容易一边倒,自我辨别能力不足。曾在大一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上遇到过这种尴尬:当讲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时,课堂下唏嘘一片,不少同学反驳说我国的社会制度是“一党独裁”、不如西方国家多党执政“民主”,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科技水平才“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对学生的这种推理逻辑,思政教师既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粗暴反驳或用“书本就是权威”来解决问题,否则反而会强化他们的这种错误逻辑,因此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非常关键。笔者首先对他们有这种看法表示理解,然后在他们往往忽视的中国国情和西方政治传统的差异、新中国短期内的快速发展和西方百年发展积累之可比性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就体育比赛中的“公平竞争”原则,向学生提出“起点不一致情况下进行的比赛,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的质问,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针对他们比较欠缺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的特点,德育工作者要注意从他们的认知偏差中寻找突破口,进行理性思路的教育疏导,从而培养他们理性的道德认知能力。

第二,在情感方面,学会换位思考,注重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教育。

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般经历过高考失意的心理低谷,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自己落榜的事实,这种情绪往往在进入民办高校一段时期之后依然存在,但现实又让他们难以自欺。所以,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却又敏感、自卑,易走极端。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连续旷课三天泡在网吧打游戏,告诉同学说自己想体验一下网络猝死的感觉。找到他之后问他为什么要想死,想了解原因,想劝导他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但是他三缄其口,一脸的不耐烦。用尽了各种可能的突破口还无收效之后,我想到了他的母亲,考虑到母亲应该是他在乎的人,就采取激将法质问他,如果他的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会怎样的伤心;结果,他的反应不是我期待中的悔悟,而是怒目相向,仍下一句“你神经病啊”就摔门而去,接下来的四天,再次消失在课堂上。后来,在校方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我深入了解了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教养方式、本人近几年经历,对他的行为表现逐步开始理解,心中对他“不礼貌言语”的怨气也逐渐平息。在了解了他的详细情况之后,我首先为自己的处理问题方式不当和不耐烦态度向他作了真诚道歉,后分别安排他的家人和他进行坦诚、平等的看法交流,消除了他内心对亲人长久以来的不满和误解,他的学习生活也慢慢走上了正规。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认识最深就是辅导员的德育方式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将德育成效的迟缓简单归结为学生“不知好歹”或学生素质的“低人一等”。他们的强烈自尊下掩藏的往往是自卑,但又不愿意被察觉,因此我们常会发现民办高校学生的情绪表现极为敏感,具有很强的心理防卫意识。要做好这样一个群体的德育工作,必须准确把握他们的情感特点,学会真诚和共情,取得他们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开展。

第三,在意志方面,鼓励为主,宽容和耐性并重。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都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但由于自身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意志方面常表现为持久性和受挫能力较弱,容易放弃。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定要有宽容的心态,经常鼓励他们并对他们的反复性具有高度的耐性,否则很容易产生“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果。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身高只有152厘米、头顶爆炸式发型的男生,在班干部竞选的时候执着地竞选班长一职,信誓旦旦地保证会在三个月之内让班风大变样。尽管对他的承诺不敢抱有太多信心,我还是尊重了全班同学选举的结果。任职之后,他的发型和衣着风格都迅速改变,工作上也非常尽心尽责,常有独到建议。但是,由于缺乏和他人沟通的能力、技巧以及个性过于急躁,工作两个月之后其表现就全面下滑,后来主动辞职。问之当班长这几个月来的收获,他的回答令我至今难忘:按常理我没想到你能同意我任班长,这一段时间里您也不断鼓励我、给我提工作建议和思路,您的行为让我彻底领悟到了什么是一视同仁、什么是人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是我们这些学生急需的,却是我以前一直反感的!这次当班长,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感谢老师给了我这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我没有想到自己当初同意他担任班长对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一个“叛逆学生”的内心里竟会有这么多深层的思考!设想如果当初否定他的任职,造成的德育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在行为方面,重在指引,强调意见的参考性而非必然性。

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般个性较强,特别注重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他们在行为上张扬个性、蔑视传统,甚至在工作中也特别注重思路方式的与众不同,而较少考虑施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合他们在知、情、意方面的心理特点,我们不难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所以,简单矫正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权威”;但是作为德育者,看到偏激行为或错误行为不闻不问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辅导员必须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在两者的夹缝当中寻求到最佳平衡点,进而既能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失范,也能让他们自愿地进行自我矫正。他们对权威的蔑视以及自尊心强的特点,促使德育工作者必须避开和他们的正面交锋,因此在其行为方面,重在方向性地引导,并强调建议的参考性而非必然性,否则很可能会遭遇阻抗。

三、结论

在民办高校的德育实际工作过程中,“关心”不应仅停留在对含义的理解和接受上,更要注重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这种“关心”。作为德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转变传统工作思路,将“关心”学生真正关心的东西,使学生感受“被关心”、学会“关心自我”进而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作为道德教育新思路,德育切入点要实现从“如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到“学生能接受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推进德育的真正推进”的转变,充分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运用科学的德育方法,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和稳定的德育氛围,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王坤庆著:《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作者简介:曹军,1979-,女,江苏人,上海理工大学专职辅导员,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学历,从事学生党建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曹 军

德育模式理论探讨管理论文 篇3: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1.理论研究不够,育人实效性差

目前,无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模式、理念及管理队伍素质等,都缺乏更深、更系统的理论探讨,缺乏先进的理念指导,很难再进一步向更深、更广发展。不能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地评估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规范。虽然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人力、物力、机制等诸方面因素,育人实效性较差。

2.政治信仰迷茫,道德行为失常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引发社会全面深刻的变化。其一,经济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革,使得原有道德规范失去调节作用;其二,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现实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未完全确立和成熟完善,出现道德真空状态;其三,全球一体化,外来的各种文化、多元化观念、多种生活方式,加剧了学生的道德困惑;其四,社会上的各种腐败丑恶现象的影响等,使得当前学生中少数人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结果导致思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混乱、道德行为失常。

3.精神压力较大,心理健康欠佳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20.9%的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33.3%。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等诸多压力和冲突面前,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压力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孤独、苦闷、情绪低落、冷漠、困惑和厌倦等。

4.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缺乏

当前,在学生城信教育环境方面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严重影响了学校对学生开展的诚信教育,导致学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失信情况在部分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严重。如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找借口缺课、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人,没有社会责任感。

5.机构体系不科学,队伍建设薄弱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多维系统,是一个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三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管理机构、育人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学校总体工作而言是想起来必要、讲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但由于学校对该工作的重视不够,导致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人员数量有待增加,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待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吸引力和激励保障机制等。

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为内涵和方向。因此,通过深化思想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精神品位的提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社会变革与挑战,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1.领导高度重视,形成集体合力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而且还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学术氛围。针对学生思想中存在困惑和问题,作为学校的组织者、管理者,学校领导班子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实际情况,把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当作学校发展、民族复兴、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时代性和民族意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实效性的特点,统筹规划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工作目标。各级党政部门要与学校通力合作,综合治理形成一个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重塑道德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

道德理想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追求,在价值追求体系中处于首要的地位,能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个体讲,它可以给人提供人生奋斗的目标和精神支柱;从国家和民族讲,它可以成为伟大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道德理想能有效地控制人生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是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的灵魂和核心,无此就易导致信念缺失、价值追求扭曲、道德失衡等不良行为。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切实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社会的多元价值观进行独立分析,以解决理想信念上的困惑和彷徨、盲目和浮躁。二是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重点是使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不为社会上纷乱的现象和理论所迷惑。三是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信念。

3.创新工作方法,提高育人效果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德育工作在传承和发挥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特别要强调时代感,在针对性、实施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是当今加强德育工作的重点。为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不断创造新理论、充实新内容的基础上,真正从工作方法上进一步创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科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精心组织全面反映马列主义、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弘扬民族精神、反映社会时代特点的科学教材体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标准化。学校要以战略高度和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专兼职教师密切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管理机制和网络,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绩效管理、人员晋升、业务考核有机结合,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一个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工作平台。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精品化。学校要结合时代特点,用现代化的手段,先进的活动方式,与时俱进,把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民族精神等贯穿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之中,使之成为品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广泛参与,自我教育。

4.科学定位,实现自我认同

“以人为本”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当前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冲突,诚实守信与道德缺失以及自我对社会认知能力欠缺等问题,在适应社会、人际沟通、承受压力和挫折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贯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激励,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和选择权。学校要在教育教学中设置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爱岗、道德高尚的专业人员及服务设施,大力开展有益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活动。

5.统一评估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构建长效育人机制,学校主管部门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和量化细则,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评估体系,采取一票否决制,从而激发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切实做好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完善、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充实政治思想教育的专业队伍,增加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经费,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内容与发展空间的适度弹性和张力,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创新与个性化,调动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合行.走向文化深处.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3] 杨东平.大学精神.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 刘大卫,刘哲,金其强,宋晓华.33.3%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亟待关注.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陈国庆)

作者:冉 冉 孔德博 王建永

上一篇:创新能力培养通信工程论文下一篇:高职护理专业心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