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各国在谋求互利共赢,利益共享的同时,也难免会因其维护自身利益而动用各种手段对他国的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近一两年来,中美贸易战可谓愈演愈烈,面对美方的“轮番轰炸”,我国对外贸易无疑收到较大影响,而这其中,作为我国国际贸易重要参与者的跨国公司,也开始面临全新的挑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跨国公司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国公司发展论文 篇1: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进程与现状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初,一些国有外贸企业在海外经营进出口贸易,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性投资比重有所提高。进入90年代后,跨国经营主体进一步多样化。目前,除了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境外投资额增长很快。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为733.3亿美元,建立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投资分布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仅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就达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已达3万多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1800多家,对外劳务合作企业600多家。从2001年开始的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66%,对外承包工程年均增长25%,对外劳务合作年均增长1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境外中资企业(非金融类)的总资产已超过200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177亿美元。另据德意志银行2006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在未来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可能超过20%,并将在2011年达到60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中国的跨国公司群体已经出现。

跨国公司通常以一个国家为基地设立母公司,同时又在其他一个或多个国家设立不同的实体,接受母公司的管理、控制和指挥,从事各种经营活动,这样一种富有高度组织性的巨型企业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科学的管理。发达国家跨国经营具有雄厚的物力、财力、人力等优势,在资金、技术运用上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具有熟练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技术。而我国境外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利,难以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做出灵活的反映,制约了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多为国内母公司的附属公司,在单一目标市场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缺乏组建战略联盟的意识;管理人员的选派被视为照顾或福利,综合素质差,缺乏企业家才能。因此,我国境外投资企业数目虽然可观,却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对于现代跨国企业来说,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市场份额、资本市场市值等规模的大小是挤身于世界级企业的显著标志,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的主要依据是对公司营业收入的规模进行排名。进入美国《商业周刊》的1000家企业,则要根据各企业在股市的市值大小进行排名:企业规模意味着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地位和影响力,若达不到相当的规模,就无从谈及世界级的企业。大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但大而不强,意味着效率低下,同样缺乏竞争力,做强是发展的关键。做大可以通过政府手段加以解决,做强则需要企业内在的实力。因此,大企业应瞄准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找差距,定战略,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上下工夫,提高竞争实力。我国联想、海尔企业国际化战略上的成功,说明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具备冲击世界级企业的潜能。

二、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这说明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

首先,海外投资规模不大,战略优势不明显。据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透露,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FDI的0.5%,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仅占国际工程发包额的2.1%,在外劳务人数仅占国际劳务市场的1.5%,“走出去”的规模仍然偏小。投资项目仍以中小型为主,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虽然已经由2002年的281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48万美元,但与发达国家海外平均投资额约600万美元、大型跨国公司平均投资约6000万美元的规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我国的跨国投资整体水平偏低,规模不大资本不足,尚未形成明显的战略优势,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境外的扩张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海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中国海外投资,在行业结构上,贸易型投资企业比重偏高,制造业投资企业比重才刚刚过半,在地区结构上,投资遍及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虽然投资的区域比较广泛,但对外投资的46.8%集中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明显偏少,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市场布局上的战略意图、战略层次有待进一步凸显;投资方式虽然已经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但经营方式仍比较单一,作为跨国经营中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并购,实施的频率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数据,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到687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投资达4410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63.6%。但目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中新建方式约占78%,而以收购、兼并方式建立的企业仅占22%左右。

第三,海外投资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國公司中逐步成为支柱产业。而我国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因此,尽管我国的跨国经营投资范围广、涉及行业多,“十五”期间也陆续建设了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对外承包工程也向EPC总承包、BOT等更高层次发展,大项目逐渐增多,技术含量逐渐提高,但以贸易性企业及资源开发和加工企业为主的初级格局尚未有根本改观。中国最大海外投资企业的主要投资都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制造加工业,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投资1.12亿美元与澳大利亚合资建立恰那铁矿,首钢总公司斥资1.2亿美元收购秘鲁铁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通过中信加拿大公司与加拿大鲍乐公司、巴瑟斯特公司联手收购了塞尔加纸浆厂等,这些都表明资源开发业仍是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层次和转换速度都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业分布为:资源开发(林业、矿业、渔业)、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建筑承包、医疗保健、旅游服务等领域。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大约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过渡时期,因而尚未形成直接投资的产业体系。

第四,海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滞后。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由于宏观管理的无章、无序,造成资本投入失控,加之财务制度、经营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海外企业监管制度不健全,造成了内部风险管理的失控;海外投资立法工作显得滞后和单薄,尤其是海外保险与保证制度,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是空白;海外投资在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部门和地方所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色彩。国内跨国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部门或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仍保持高度控制。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性障碍仍然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采取审批制,过细的产权和人事管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凡此种种,严重影响跨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首先是缺乏全球化的理念和国际化的思维,以及缺少跨国经营和管理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讲,国际化人才是我国跨国企业最稀缺的资源。

三、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思考

1.制定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策划、制定、实施和控制的过程。我国跨国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通盘谋划,合理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战略方案,并加强企业战略的控制。由于不同国家的公司参与全球市场的程度不同,跨国经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产品出口,即公司跨越国家边界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多国经营,即公司在一个以上的国家市场中开展经营活动,每个市场一般被看作是独立的,总部会实施一定程度的控制并对各地经营活动施加影响;全球经营,即公司从整体上选择和利用全球市场机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资源,以实现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目的。采用全球市场战略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出现在如美欧日等广泛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而我国的跨国公司由于国际化经营的历史较短,全球化战略的程度较低,大多处于由多国经营阶段或向全球经营转型的过程当中,因此实施海外经营时应选择目标更为明确的多国市场战略。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海外经营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步过渡到全球市场战略。

2.培育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要在充满风险的国际舞台上竞争,求得生存并不断壮大发展,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企业的研发能力,这是取得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一个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知名品牌,没有独特的研发技术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也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都在5~10%之间,强者高达20~30%,巴斯夫一家的研发人员就超过1万人。目前,世界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又频频进入我国,这对我国的自主研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加强企业的研发体系建设对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显得尤为紧迫。

3.采用渐进式海外发展模式。我国跨国企业一方面人力资源匮乏,缺乏对海外市场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资金实力不足、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因此应采用渐进式海外发展模式,即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代理一产品直接出口——海外代表处——相邻海外分公司——相邻海外子公司——海外建厂——扩大海外市场区域——全球市场。渐进模式是一种从地理和经营方式上逐步演变、循序进入的扩张方式,以提高跨国经营成功率。渐进发展模式有利于不同资源、文化、综合能力的融合、培养与吸收,逐步增强跨国企业实力,从周边国家扩张到欧美发达国家,并最终走向全球。

4.加强跨国经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我国跨国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按照国际市场需求,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尽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的质量管理,加强企业的营销管理,重视信息管理。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遇到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企业蒙受的种种损失,主要是源于不熟悉国际惯例,不能按国际通行的规则开展经营活动,因此企业必须严格遵照国际惯例和规则行事,按国际规范、惯例加强海外分支机构及跨国经营活动的管理。

5.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人才就是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外语和懂得国际市场运作的人才。许多跨国公司的实践证明,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非常关键的因素。我国的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从而成为跨国经营的“短板”,因此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熟练掌握国际商务语言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跨国企业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春兰集团跨国经营的成功就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建春兰学院,吸引国内优秀人才;选派到国外进修:整合全球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本地化等。目前春兰在海外有1000多名外籍人才,这批海外科技精英掌握全球范围内最前沿的技术,成为春兰向世界先进技术挑战的强大后盾,缓解了海外人才不足的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春兰基本解决了国际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保证了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著名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树立国际化视野,移植并孕育跨国公司成长基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竞争中,我国的跨国公司一定會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掌握国际化经营管理和技术的现代化的跨国企业集团!

作者:王明东

跨国公司发展论文 篇2:

中美贸易争端背景下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各国在谋求互利共赢,利益共享的同时,也难免会因其维护自身利益而动用各种手段对他国的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近一两年来,中美贸易战可谓愈演愈烈,面对美方的“轮番轰炸”,我国对外贸易无疑收到较大影响,而这其中,作为我国国际贸易重要参与者的跨国公司,也开始面临全新的挑战。结合大背景,从企业、国家、法律等多个角度对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如何在新形势之下促进跨国公司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跨国公司;国际经济法;风险机制

1 问题的提出

从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可谓愈演愈烈。这一过程中,以美国先后两次对华所发动的“232调查”和“301调查”为典型事件,无不反映出在当今这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诸多开放促进战略之下,美国在经济上对中国的警惕乃至排斥的心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从最初期的艰难探索,拉拢外援,到逐步自力更生,再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入世”,乃至如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都无不体现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一步步发展壮大,而也正是因此,美国感受到了中国对其在经济发展上的压力与威胁,开始对中国“步步紧逼”,其目的是以免其本土经济受到威胁。以钢铁等制造业为例,中国国内的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但海外市场却十分广阔,因此中国便将美国作为重点市场之一,推动钢铁产品的出口以扩大外需,从而谋得利润,而此举无疑直接压制了美国国内的钢铁行业发展,故而为了其自身利益,美国便以贸易战的方式来尽可能地限制中国钢铁产品的涌入,以扭转贸易顺差,进而促进其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中美贸易争端的不断升温,美国对中国一番番的“制裁”也是变本加厉,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国内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各大中型跨国公司,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

“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企业”等,是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业,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因而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的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形式及其所涉及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实际上,“跨国公司”的内涵更多的是一个国际贸易上的定义,而关于其在法律上的定义概念,学界内部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国内商法学者范健将其定义为“以其本国基地为中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并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组织。”由此,无论是选择何种定义,都不难发现,“跨国公司”的区别性特征在于:其一,包含设在两个或以上国家的实体,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其二,在一个决策体系内经营,即能够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其三,各个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相互联系,其中一个或多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社会对于联合国提出的跨国公司定义的这三大要素已基本达成共识。

我国跨国公司始于1979年,全球跨国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我国才刚刚起步。虽然目前取得很大成就,但在某些方面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根据工信部对来自世界30多家跨国公司的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实际考察结果指出,我国32%的关键材料领域依然空白,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及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装备制造领域涉及的关键制造及检测设备95%以上来自国外等诸多客观存在的比较弱势。中美贸易摩擦中我国跨国公司在此领域竞争性不强凸显。

2 原因分析

2.1 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企业,都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拥有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以及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式。随着企业资源的变化以及配置与整合效率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凭借着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动力,一个企业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使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提升。而当代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其所谓核心竞争力,亦应当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当代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为支撑,以高素质的,甚至是高精尖的人才为依托的一个全新的综合能力体系。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已有不少跨国企业在数个领域,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有所进展和突破,但是相较于世界上其他众多发达国家,我国跨国公司的优势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便是我国跨国公司的创新与发展,仍旧未能够彻底、全面地涉及核心、关键领域;以科技领域为例,我国的华为公司虽已初步研发出自己的芯片,且已经拥有自身强大的互联网终端等技术,在全球移动通信领域也占有不小的地位,然而,从此次中美贸易冲突中也不难看出,其诸多技术,归根到底,依然对于美国有一定的依赖性,一旦美国切断对其的一切技术支援和芯片等的核心技术供应,那么其亦将陷入十分艰难,孤立无援的境地。且仅凭华为自身的实力,产生更加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以及推动其自身作为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想必还是会困难重重。推而广之,而这也是我国跨国公司目前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世界经济观之,我国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基本都处于中低端产业链当中,这便造成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中的被动角色,简言之,我国跨国公司极其容易收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也在此次中美贸易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反之,若我国跨国企业拥有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核心技术,那么即便面临外部的重重压力,我国相关企业也依然能够处变不惊。

2.2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也导致了各国风险的全球化;在各国对外贸易交往中,极有可能因为一国的内部因素或一个举措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經济上的蝴蝶效应。对于我国的各大跨国公司来说,其风险意识实则较差;在我国,大多数跨国企业的国际风险防范意识都有待提高,进一步看,这一点体现在企业内部的人员素质上,虽然不少跨国企业都拥有相应的精英法律顾问,且其聘用的法务人员,往往能够精通我国国内法律法规和国际商事规范,但其关注点却更多地在于私人商事交往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即他们更多的是帮助企业避免交易双方间的问题,而对外部大环境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以至于使企业在面临来自于外国国家政策措施的干扰、阻碍时,难以促使企业顺利应对并渡过难关;而这一点,也在2019年华为被美国“制裁”事件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展现。

2.3 缺乏相应的健全法律法规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诸多国际商事条约;然而,我国对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也存在着诸多盲区,有些甚至无法较好的与国际接轨;一直以来,我国在涉外商事、国际贸易领域并无太多成文统一的法律规定,如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商事法典,使得我国在处理对外贸易争端之时也往往难以下手;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我国缺乏一部规定进出口管制方面的法律,而也正是因此,导致了我国华为、中兴等在内的多家跨国企业无法较好应对美方的种种制裁措施。此外,我国在处理国际经济争端方面,没有较多的法律依据,以及法律意识的淡化,也时常导致“贸易战”走向了单纯地“政治战”,这也是对于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极为不利的一大因素。

3 应对措施

3.1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

我国早在21世纪初期,党中央便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在当今世界贸易领域得到了充分验证。为此,我国各大跨国公司,应当将侧重点放在技术革新上,著力开拓、培育自身新的发展动力,广泛招纳高精尖人才,以促进技术研发。对于国家层面,亦应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促进技术型、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整体投入的科研经费约占我国GDP的2.19%,由此可见,我国在对于科技研发方面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我国应持续推动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此外,可适当加强对跨国公司的资金支持,以激励各企业的技术研发。

3.2 提高风险意识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全新挑战,各跨国公司也应当加强自身风险意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自己的风险机制;此外,企业亦应当注重相关“抗风险”人才的选拔与任用,建立健全自身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体系。对于国家层面,也应有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监测、预警乃至评估机制,并设立专人、专岗,重点关注、分析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一步讲,可通过建立“应急预案”等方式来实现抗风险体系的建设,以确定当贸易冲突出现之后我们所应当采取的一系列科学应对措施,以此来帮助各个跨国公司最大限度的避免跨国贸易中的风险及由此所遭受的损失。

3.3 完善法律法规

对外贸易,虽以各大企业为活动主体,但归根结底,是由一国政府所主导的。自2018年来,面临美国的轮番制裁,我国也正在加紧逐步订立、形成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其中较为典型的便是我国刚刚颁布出台并已于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然而我国在不少细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出口退税、进出口管制方面,我国的出口退税率的规定还缺乏灵活性,并不足以较好的应对贸易战情形之下我国跨国公司的进出口贸易问题。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也正在起草阶段,相信诸如此类的法律法规,能够使得跨国公司在今后的贸易摩擦事件中更加从容,也使得国家对于他国的种种不利行为有依据加以应对。

4 结语及展望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风险全球化的时代,我国跨国公司也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一直在世界舞台上稳步前进,促和平,谋发展,求双赢,而在这一漫长的进程当中,跨国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而此次中美贸易战,也必将是一个较为长期、一波三折的过程。因此,为了应对新风险,迎接新挑战,促进跨国公司稳步前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国家和跨国企业自身,都应当重视起来,以此为鉴,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确保关键技术,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循序渐进,以此进一步促进我国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更好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国际经济法[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罗锦隆.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1):104.

[3]范健,王建文.公司法[M].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4]张雪.国际投资法下跨国公司法律规则[J].法制视点,2014,(5):141.

作者:熊文浡

跨国公司发展论文 篇3: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跨国公司发展浅析

引言:中国跨国公司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企业结构欠合理规模较小,企业融资困难,企业缺少法律意识,股权控制的弱化,跨国委托-代理链条过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所在,为此,我认为,我国跨国企业可以实行股权改革,加强监督管理,优化企业制度,加快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十七大会议上,就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加大经济转型进程并加大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力度,增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能力,并强调了扩过企业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国家将推行相对应的政策扶持能够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发展,提高我国品牌以及企业在国际间的影响力。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的跨国公司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69家企业位列其中。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大多数是中国大型国企。中国跨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跨国企业经营格局欠合理,规模较小,企业融资困难。目前我国贸易型境外企业比重过多,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境外企业、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加起来也仅占对外投资总额的30%多。目前我国企业所进行的海外投资规模较小,且技术含量不高,主要集中在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几个行业,现阶段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資的能力。大多数海外企业仅是国内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经营业务很难展开。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融资困难。

二、有些企业对于法律并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开展的活动行为普遍缺少法律的规范,对于相关的法律规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常常导致面对纠纷问题无法应对的情况。当前我国企业在熟练掌握法律、通晓业务、具备管理能力、外语水平教强的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这是制约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境外投资活动的重要因素。管理手段落后,高层次的跨国经营人才匮乏,受技术和资金的局限,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优势,加之信息不灵和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使许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步履维艰。

三、腐败现象严重。有调查显示。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几年间,企业职务犯罪频繁发生,并呈现出愈发严重的发展姿态。较为严重的外逃事件年均就达到了几十起。假如针对这一现象不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制止,那么将会令经理人员更加的有恃无恐,这对于经济发展将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四、文化冲突。由于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务活动,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成为跨国公司面临的一大问题。各国的民族优越感,语言障碍,和宗教习俗的不同也给跨国公司的管理和经营带来了困难,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常常令跨国公司头痛,而母公司又似乎是鞭长莫及。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股权分散化改革,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中国跨国公司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母公司的治理母公司治理的典型问题是一股独大下的内部人控制,因此首先需要进行股权分散化改革,适当引入其他投资者,尝试发展法人持股和机构持股。股权分散化改革有利于避免大股东控制以及大股东控制所带来的内部人控制,有利于实现小股东权益的保护。独立董事是董事会的一员能够较为充分的了解公司经营状况,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二)政府加强法律建设,规范公司行为。美国1977年就制定了《反海外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以下简称FCPA),该法一直被视为全球反海外腐败的先驱和标杆。面对中国跨国公司的腐败现象,首先要先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然后,应该加强监督,明确责任。

(三)作为企业而言,要加大先进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展进程,加快自身的创新,提升自身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并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中逐渐的转换自身的运营制度。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品牌形象的管理与维护工作,确保对外营销产品的质量问题,提升自身品牌的可辨识度,加大自身在国际市场间所占据的比重单位,并逐步的提高所具备的市场竞争优势。

(四)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使生产本土化,管理本土化,市场本土化,减少文化障碍,促进贸易发展。

相信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不断改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将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赵玲.中国跨国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J].中国外资,2011(18).

[2]周新军.中国跨国公司治理:模式比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37).

[3]王志乐.中国跨国公司需要强化合规经营[J].亚太经济,2012(4).

[4]张隽青.中国跨国公司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Z1).

[5]周新德.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2).

[6]刘晶晶.中国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战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5).

[7]汤锦春.中国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7(9).

[8]符绍丽.浅析中国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12(2).

[9]胡飞.加快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意义及战略选择[J].科技经济市场,2009(5).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作者:张菲

上一篇:信贷形势分析论文下一篇:高铁城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