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发展区位因素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SWOT分析方法,重点利用SWOT分析方法的框架分析了广州工商学院金融专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根据SWOT分析结果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证券公司发展区位因素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证券公司发展区位因素分析论文 篇1:

泛珠合作背景下深圳“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研究

摘要:香港和珠三角因素是深圳金融发展定位最重要的区位优势。同时,此外深圳也具有建立区域性产业创新金融中心的现实优势。但该定位仍然面临着诸如上海、北京、香港等城市的竞争、国家宏观政策与金融规制的制约以及国际规则的冲击等挑战。以中小板块发展成创业板为契机,实现以创新型区域性产业融资为主、从属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区金融中心,既是深圳金融发展的目标定位也是必然的实现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深圳;深港一体化;泛珠三角;金融中心;定位

一、深圳“金融中心”定位的层次性划分

要正确把握深圳“金融中心地位”的定位,首先要明确深圳的城市定位。因为无论深圳作为一个城市功能的整体定位还是金融业的定位都离不开基于深圳自身所处地理环境和国内国际关系几个层次的把握。第一层次,是深港合作与一体化,即深圳和香港应该紧密融为一体,紧跟香港是深圳发展任何时候都不可丢的第一要义。第二层次,是巩固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深圳是珠江沿岸“小珠三角洲”城市群(含广州、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珠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工业最发达的区域,是深港发展的腹地,也是深圳“北进”的第一站。为此,深圳金融业要首先服务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能在珠三角的激烈竞争中争取市场份额拓展市场空间。第三层次,是深圳要着眼于粤港澳的“大珠三角”。“大珠三角”在经济规模上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其中广东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体,香港和澳门则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所以,深圳的发展定位不能脱离粤港澳这个经济共同体。第四层次,则指包含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的“泛珠三角”。这是深圳金融业发展国内市场所必须要走的一条捷径。泛珠区域仅内地9省GDP总值就占全国的33.3%以上,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所以,“泛珠三角”可以作为深圳“北进”的第二站。而深圳在定位上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深圳要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金融中心城市,必须倚重香港的国际地位不断“南拓”,而深圳南拓的第一步就是东盟。自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签定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影响日益扩大,这无疑为深圳的海外扩张铺设了道路。

二、深圳“金融中心”定位的优势因子

1.深圳的香港因素

深圳毗邻香港,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香港是促进深圳发展的第一要素,深圳金融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香港因素。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都比较自由。香港已连续12年(截至2006年底)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巨额国际资本集散地,每年约有1万亿港元的流动资金可用于投资。从世界金融各领域排名来看,香港均在前列。按市值排名香港交易所2006年为全球第6位,上市集资额(IPO)创下3331.9亿港元的历史纪录,并超越纽约,在全球排名第2位。香港是世界主要银行中心之一,截至2006年底世界前100家大银行中有69家在港营业,银行总资产为83061亿港元。香港是世界上第五大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2004年日平均成交量1022亿美元。世界上第5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心以及亚太地区最大保险市场和亚洲第2大基金管理中心。[1]

香港的经济与金融实力以及国际地位决定了深港合作的前景。深港两地的金融机构可以相互延伸、相互渗透、联为一体,一方面深圳为香港金融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香港为深圳金融业扩充了实力,实现了国际化。所以深圳金融市场的前途,一方面取决于中央政府对金融市场化的决心,也取决于深港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如何挖掘深港合作潜力、打好香港牌是深圳与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在金融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为,只有香港才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它所具有的强大的融资功能和资本运营能力以及金融业的国际水平和影响是内地任何城市都难以达到的。

2.深圳的珠三角或广东因素

珠三角或广东因素并不为深圳所独有,某种意义上广州同样具有这样的因素。但深圳处于珠江的入海口,珠三角是香港、澳门以及深圳发展的腹地和后院。所以深圳金融定位的珠三角因素非常重要。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增长率达13.7%,1998年广东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新加坡,2003年超过了香港,2007年超过台湾。而广东经济最活跃、最发达、最主要部分都集中在珠三角。2003年起珠三角各城市完成的国民生产总值超万亿元,如把港、澳包括在内,大珠三角城市群的GDP占全国的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额约占全国的60%,是全国经济最重要的区域。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区域分工的总体趋势是制造中心向周边市场转移,资金、财务中心、采购中心向中心城市深圳、广州集中。这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利好因子。经济决定金融,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决定了深圳金融业首要的重点区域是珠三角,它包括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惠州、东莞、肇庆等市区。珠三角进而整个广东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腹地。随着粤港合作的增强、港深共建大都会以及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群一小时都市圈的建成,整个大珠三角将成为经济共同体,加之泛珠经济合作的增强,深圳发展的战略空间将得到不断的拓展。

3.深圳现实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优势

深圳金融发展现实条件,表现在深圳设立特区以来所铸就的综合发展优势。深圳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中等省份,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表明,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根据深圳市市长许宗衡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达5684亿元,增长15%,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人均GDP达到8619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由于特区的窗口和试验功能以及深圳特殊的地缘优势,使得深圳与国际特别是香港地区的经济金融往来与合作较为密切,金融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高。在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率先在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方面进行了努力,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股票市场,并建立了庞大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群体。2004年深圳市政府《打造中国内地第三大金融中心》报告明确提出,深圳应该“打造建设成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金融中心”。金融业是特区发展名副其实的第一推动力,抛开政治和体制因素,深圳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经具备成为金融中心的条件。[2]随着CEPA协议的签署与实施,泛珠三角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商品和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成立,深圳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另外,深圳金融业的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创新型特点。深圳的民间财富积累和创新冲动是深圳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深圳创业文化的一个表现,是创业中心的文化基础。多年来,深圳已培养了大量的金融人才,造就了一批有思想、有魄力、有实力的金融家群体。深圳证券交易所作为融资创新的平台,为深圳成为创业金融中心提供了最现实的物质基础。90年代后期,在获准成为国家的商业技术成果和产权交易中心之后,深圳亦形成了一个占全国近四成的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机构群体。2004年5月27日中小企业创业板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中小企业板块还将成为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的经济助推器,将为深圳乃至泛珠三角地区注入新的动力源,成为新的经济支撑点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

三、深圳“金融中心”地位的挑战与制约因素

1.其它城市的竞争与挑战

目前,深圳金融中心的地位主要受上海、北京、香港等城市的挑战。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其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比较高,形成了门类多样的工业体系,城市综合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倍。上海作为长三角发展的龙头,在中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决定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举足轻重。上海的各项指标都充分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规模、雄厚的金融实力,呈现出“经济带动金融”的运行模式。相对于深圳的“金融带动经济”上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另外,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需要一个国标金融中心作为国内外经济中心的桥梁和枢纽,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和国际货运中转中心。因此,中国内地在金融方面要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3]北京作为首都是金融监管机构、四大商业银行、国字号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的所在地,其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亦十分牢固。另外,根据GDP水平估算,2007年34个省市直辖市当中,北京证券化率居全国之首,高达1753.87%。[4]而香港作为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国际资本云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自身的特殊优势决定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深圳2004年年末银行存款只有上海、北京的1/3,除了制度创新方面具有优势,其他方面都不如这几个城市。而在珠三角,深圳还面临省城广州的竞争。所以,深圳金融的定位上,不仅国际金融中心困难重重,即便是退求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2.国家宏观政策与金融规制的制约

一方面随着深圳城市功能的成熟,中央基于全国区域发展的通盘考虑,改革试验的职能不会只赋予特区,这样特区的优惠政策将被逐步收回;另一方面,深圳金融的市场化和开放程度越来越多地受制于中央的政策决定。而深圳金融业却恰恰以市场化为其生命力,因此深圳金融市场的前途,取决于中央政府对金融市场化的决心以及中央政府还可能赋予深圳的试验功能。深圳金融面临如何获得中央金融当局许可的困局,因为中央政府管制着任何试图创新金融制度、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许可。同时,一旦中央金融当局全力扶持上海成为其国际金融招牌时,深圳的金融市场地位将会迅速下降。

国家宏观政策对深圳金融定位的实现目前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2000年9月开始证监当局不再允许深交所进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业务,先后关闭了深圳最大的证券公司南方证券公司和最有代表性的民营证券公司代表大鹏证券,这些直接给深圳带来了数年的熊市,使得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群体备受打击。深圳地方政府担心这个新兴的城市会因金融业的衰退而衰落,因而从2001年开始一直努力想要挽救它四面被困的金融体系。但深圳陆续向中央金融当局提出的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以及将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升格为“深圳特区分行”的请求都没有得到批准。中央将全国基金管理中心给予上海,在天津率先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却没有满足条件更好的深圳的同样要求。2004年,深交所被允许在其主板之外开设一个“中小企业板块”作为未来可能开设的创业板的热身,算是给了深圳金融发展的明确定位。借此机会,深圳市政府不得不重新规划其金融业未来,改为建立“建设产业金融中心。”[5]

四、深圳“金融中心”定位的目标与实现途径的选择

1.深圳“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影响深圳金融中心定位的因素分析,深圳可以利用中小板块发展为创业板为契机实现其创业融资中心,即将深圳金融市场定位为:以创新为特点的、区域的、产业金融为主的,从属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区金融中心。官方的表述即为《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中所讲的“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以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为主体,以金融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建设创新型区域金融中心”。按照《关于加快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金融业将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发挥地缘优势,立足深圳、依托香港、辐射华南、联通全国,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巩固和提升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6]目标是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其中,产业金融中心是指围绕深圳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面向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促进深圳创业投资发展、金融与产业共同繁荣。金融创新中心是指继续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路径,创新发展机制,使深圳成为新型金融机构的聚集区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是指发挥深圳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市场机制优势,力争把深圳建成为国内外金融信息收集、加工、分析、交易的重要平台和金融研讨、展览、交流的重要城市。金融配套服务中心是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建设,使深圳成为金融数据备份、软件开发、后台业务、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区和金融人才的培训基地,为深圳及周边地区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深圳“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

按照以上的金融定位,深圳一方面要将国内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引导过来同香港联手开拓业务,扩大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腹地;另一方面要引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对内地具有吸引力的资金集散地,成为立足于珠三角、向泛珠三角甚至全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区域产业融资中心。所以,以实现深港一体化为前提,融入粤港澳大经济圈,经由泛珠三角走向全国是深圳金融业实现并夯实其国内区域产业金融中心的必然路径。而国际路线同样需要以深港一体化为前提,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实现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第一步。

由于有了香港的现实地位,所以深圳金融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深港的一体化。在这方面,深港高层进行了持久的努力。2004年6月18日,深港两地政府签署了以《关于加强深港合作的备忘录》为总则的9项合作计划(简称“1+8”合作计划);2005年8月,深圳市市长许宗衡明确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口号;2006年初,深圳市政府在“一号文件”中提出打造“深港创新圈”的设想;2007年5月,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和加强科技合作,包括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使两地形成创新资源集中、创新活跃的区域。目前两地政府已提出推动深港经济、交通、规划、生活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共同建设世界级的“深港国际大都会”。这些构想和努力无疑将对深圳金融定位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坚.香港回归十年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7.

[2]杨兴云.十一五深圳将依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N].经济观察报,2006-01-02.

[3]陈建华.深沪两地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J].经济前沿,2004,(6).

[4]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心.量的巨变质的飞跃[R].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心,2008.

[5]金心异.深圳:夹缝中的金融城市[J].中国企业家,2006,(7).

[6]深圳特区报.关于加快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N].深圳特区报,2006-01-12.

作者:罗海平

证券公司发展区位因素分析论文 篇2:

金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SWOT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SWOT分析方法,重点利用SWOT分析方法的框架分析了广州工商学院金融专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最后根据SWOT分析结果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SWOT 校外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展战略和经营策划领域,国内外经常使用SWOT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H.Weihrich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SWOT模式是经营管理者在工作中客观分析、科学判断的一种有效工具,要求管理者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从而选择最佳战略。优势,是指能使一个组织机构获得战略先机的内部因素,如有利的竞争态势、良好的形象、成本优势等等;劣势,是指难以使组织机构实现战略目标的消极的内部因素,如管理混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等;机会,是指帮助组织机构实现战略目标的外部因素,如新市场、新技术等等;威胁,是指妨碍组织机构实现战略目标的外部因素,如新的竞争对手、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等等。进行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维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战略。本文结合广州工商学院的实例,对金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进行SWOT分析。

二、我院金融专业建设现状

我院金融管理实务专业开设于2008年,现有14个班,共800多名学生。经过近8年的发展,课程体系的设置逐步完善和成熟,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实验实训设备比较完备,拥有两间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实训室和一间证券交易业务模拟实训室。另外,和一些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企业和机构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多间校外实践基地。不过我们也面临着校内实训软硬件设备需要升级、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多、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诸多发展问题。

三、我院金融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一)优势因素

1.学科优势。我院作为一所立足珠三角地区、面向全国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从设置到现在已经招收和培养了8届学生,为社会输送了近1500名合格的金融实践人才,在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区位优势。我校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经济区,周边有大量的各个类型的金融企业和机构,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广发证券、中天期货等国内国际知名金融企业总部位于珠三角地区,为发挥金融总部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毗邻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信息优势明显,有利于各类金融创新的开展。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和贸易大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大力发展金融业也成为必然的要求。这些年大量的传统金融和创新金融企业和我院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关系,充分体现了区位优势对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3.科研信息交流的优势。广州工商学院升本之后,为加强科研实力,为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措施,比如发表论文和专著的奖励,和多家兄弟院校的财经金融类专业建立学术联系并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另外,每年还派部分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这些都为促进我院金融专业科研实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4.政府和企业支持。随着升本成功已经办学规模和实力的提升,我院得

到了广东省、广州市和花都区等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支持,为我校建立实践基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我们也注重与政府机关、企业合作,与华西证券、海通证券、广州农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创造机会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5.师资力量的优势。我校金融专业拥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所有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绝大部分教师具备“双师”资格,形成了一批高职称、高学历、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拥有丰富的金融业实践经验的科研和教学团队。另外,金融专业的教师在学院的政策框架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金融企业顶岗实践,为企业提供行业技术和方法的指导和培训,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促进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劣势因素

1.我院知名度不够,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知名度首先是由实力决定的,但是和宣传力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我院在广东省民办院校里各项指标名列前茅,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尤其是前年的成功升本,提升了知名度,但是和同类本科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相比,知名度还是有很大差距。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本身各方面实力还不够强大,尤其是科研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还比较少,范围比较窄。另一方面是由于学院的宣传力度不够,广告效应不强,导致我院没有达到与实力相匹配的知名度。因为企业在选择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时,高校的知名度也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因素。而知名度不足,会直接影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2.学院支持不足。由于相比学院的一些老牌专业,金融管理实务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其专业优势和特色尚未显示出来,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任何,因此没有得到学院的足够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这也大大减少了寻求校外合作单位的过程中沟通与合作的机会。

3.部分金融企业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金融企业接收我专业学生实习或者就业,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行为。但是一部分企业对民办院校的学生有偏见,认为学生文化水平不高,纪律性不强,流动性比较大,管理起来困难重重,这样一来性价比不高,所以不愿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四、我院金融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一)机遇

1.政策的支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来实现,具体到产业政策,必须发展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和现代资本市场,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撑。而国家批准在广州市南沙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必然要求金融配套服务的跟进,这对珠三角金融业来说无疑是发展的机遇,这也是我院金融专业建设的重大利好。

2.广州市花都区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我院本部校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由于花都区距离广州城区比较远,传统上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由于花都空港经济带的建设和辐射作用,花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相应的金融行业也快速跟进。比如广州证券前几年率先进驻狮岭镇,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证券等知名证券公司也陆续到花都区设立营业部,这大大方便了我院金融专业就近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3.市场需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而不苏,中国经济经过4万亿投资刺激之后,虽然在经济总量数据上表现不错,但也留下了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等后遗症。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国家为了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带动中国股市经历了一场大牛市,但是由于中国股市的投机性比较强,投资者经验不足,对杠杆投资这一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工具的应用不熟悉,导致2015年6月份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股灾。这一切充分说明,中国金融市场整体的不成熟,而其背后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这也要求国家和金融相关机构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知识在大众中的普及,这种需求也必将带动金融企业与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的合作,这对我院金融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又是一大机遇。

4.专业优势。广州市花都区的高校以工科为背景的较多,设置金融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竞争力相对较小。我校的金融专业相对于兄弟院校设置较早,学院作为花都区为数不多的本科院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也较大,这也是我院建设金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一大优势。

(二)威胁

1.广州市花都区兄弟院校金融专业学历层次较高,某种程度上竞争力较强。我院虽然于2014年6月顺利晋升为本科院校,但是并不是所有专业同时一次性升为本科的,金融专业暂时还是大专层次,目前由于高级职称老师缺乏等原因,金融专业升本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虽然现在的企业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和招聘实习生方面越来越实际,但学历仍然是他们考虑的重要方面。而附近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和白云学院等院校都有本科层次的金融类专业,这给我院金融专业开发校外实践基地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2.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金融工具层出不穷,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也不断推进,金融机构越来越需要既有一定的金融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将经济金融各个模块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而我院金融专业目前属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体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我们也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与金融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显然是不太符合的。

五、我院金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我院综合办学实力,提高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企业在寻找校企合作单位的时候,也是通过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来选择合作高校的。目前我院应趁着升本成功的东风,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以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标准推进各项工作。具体到金融专业,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提高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尽快升级为本科层次的金融专业,这样才能以更高的标准来推进各方面工作,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二)扩大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地理范围

以前我院金融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广州地区,只有少量的其他地区的校企合作企业,这一方面是因为我院本部所在地为广州市,另一方面是到外地开发校企合作企业的资金等条件不足,导致教师开发校企合作企业的意愿不强。现在,我院在佛山三水校区的各项建设有序推进,相信对佛山、中山、江门地区的辐射效应将逐渐显现,在这几个地区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也将逐步开展。

(三)学院应加大对金融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

一是学院校企合作和就业部门应和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趋势下涌现出的很多小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合作需求。二是学院应给予为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做出贡献的老师和学生以更多的激励,这样师生才有更大的积极性推进这项工作。三是学院应奖励校外实践基地的工作成效突出的企业方指导老师,以激励他们在学生工作和实习中给予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爱邦.SWOT分析法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2]龚小军.作为战略研究一般分析方法的SWOT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3).

[3]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SWOT分析[J].职教论坛,2004,(10).

[4]刘广东,董兴林.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SWOT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

[5]张颖昆.探索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4).

[6]李志刚,李国瑞.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4,(7).

作者简介:师堂明(1983-),男,汉族,河南周口人,任职于广州工商学院,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作者:师堂明

证券公司发展区位因素分析论文 篇3:

吸引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对策

摘要:随着河南省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流入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不断增多,但和其他省市相比,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本文旨在寻求吸引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对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时间序列数据 政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进入不仅缓解了河南省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同时对于提高河南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增加外资投入,招商引资逐渐成为近几年河南省政府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主要从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发展等因素入手,对如何吸引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1 不断扩大河南省的市场规模

河南省是第一人口大省,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其经济发展速度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中处于较后位置。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与河南省巨大的人口相对应,并没有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规模,潜在市场规模也不容乐观,所以扩大市场规模,加快经济增长是河南省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任务。

河南省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煤,食盐,金矿资源。借助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河南省应加快以这些自然资源为依托产业的发展,并将这些产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带动地区的发展,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例如八朝古都洛阳的龙门石窟、牡丹花会、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云台山、嵩山少林寺等等。这些景区所在的城市应该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因为旅游业不仅可以为本地区获得巨大的收入,而且还具有产业扩散效应,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以此为连动带动餐饮业,金融业,及食品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再波及其它产业,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机会随着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自然也会增加。

2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建立金融产业集群。各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服务与支持,形成金融产业集群必将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河南省的名片”之称的郑东新区,正在规划兴建“国家级金融区CBD”。省内五大国有银行及许多股份制银行都将该行在河南省的分行建于此,一些外资银行也正打算进入该地区;各大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等也开始向这里进军。这一金融产业集群的建成,必将对河南省的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力。省政府应尽全力打造河南省CBD金融街,吸纳国内外金融巨头及金融相关服务机构入住,构筑企业项目与资本对接的平台,实现金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放松金融市场监管,放松利率管制,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并以此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刺激消费时,利率政策比信贷政策更有效。一方面,由于金融抑制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商业银行都会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大企业和上市企业”发放贷款,中小企业和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基本不会得到满足,使得信贷政策传导受阻,河南省也不例外。另一方面,河南省居民大部分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政策可以很有效地影响居民从存款中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利率政策还决定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之和。

3 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河南省吸引FDI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本优势,所以河南省必须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随着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发展,物价在不断上升,河南省的工资水平也在迅速增长,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逐渐减弱。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河南省只有加快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河南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人口大省。再加上近年来外商在河南省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是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行业。但是现阶段河南省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有关部门必须大力实施人才策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环境,用政策留人,用产业引人,用综合竞争培养人。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

对于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来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条件。在区位优势基础上,河南省政府应大力推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额,硬环境的建设作为重要工程来完成,有长远眼光,做好全面发展规划。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投资期长,投资效益不明显,风险较大。因此一直以来河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以政府投资为主,投资主体的单一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较慢。根据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通过转让和出让一定年份的使用权来募集资金,或者吸进国外实力强,资质高的投资者来河南投资开发新项目,也可以解决资金短缺,并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推进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推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应该是改革的重点。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形成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交通、通讯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相郁,朴英姬.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分析:城市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06(2):35-45.

[2]温治明.中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劣势分析[J].统计与理财,2006(1):8-10.

[3]董伶俐.河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J].经济经纬,2008(5):61-64.

作者:尹苗苗 吕玉花

上一篇: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下一篇:EWB软件高频电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