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发展理性思考论文

2022-04-25

摘要:会计诚信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诚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职业道德,大力弘扬诚信道德观念。因此,本文进行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改善会计诚信现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上市公司发展理性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市公司发展理性思考论文 篇1:

开滦股份公司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面对当前宏观大势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持续成长,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对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的科学实践,从背景条件、实证分析、理论思考等三个方面,研究论述了其所反映的企业转型特征和机理,为推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企业转型实践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能源企业转型;实证分析;理论思考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是有效抗御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引领企业产业集群做精做强、优化产业产品结构的必然选择。企业转型发展的快慢和质量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当前效益,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滦股份”或“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长为集煤、焦、化等为一体的大型能源类上市公司,也是实现成功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企业。其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动因,充分反映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共性价值和特征,对推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企业转型实践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特作一粗浅的总结和分析。

一、开滦股份转型发展的背景分析

开滦股份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开滦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联合中国信达、上海宝钢、中国华融、煤科总院、西南交大共同设立;2004年,首次公开发行15 000万股A股股票挂牌上市;2008年,公开增发5 612万股A股股票上市交易;2009年,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公司价值性指标持续递增,企业总资产达到134亿元,比成立之初增加了10倍;营业收入突破110亿元,比成立之初增长了11倍;企业利润实现12亿元,比成立之初增长了6倍。

1.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理论依据。经济危机的本质是源于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因此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根治危机,而转型升级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机构成和重要载体。企业是产业的组成单元,宏观上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只有通过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的升级和转型才得以实现。企业转型是指企业的重要方面在本质上和模式上的彻底改变。所谓重要方面,就是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重大事项;所谓本质上的改变,是通过量变导致的质变,或是不经过量变而出现的突变;所谓模式上的改变,是指模样和形式的彻底改变。国内经济学专家运用企业要素集成模式(RUC)分析企业转型因素,揭示了企业转型的动因,即异质性要素的结构不合理性促使企业沿着要素结构优化的方向,实现要素结构的优化,导致企业转型,这是企业转型的内生动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异质要素结构必须作出调整,从而要求企业转型。这种转型可能是在本行业内,也可能是跨行业,这是企业转型的外生动因。

2.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和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央统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大局,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河北省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年大变样”等发展思路,唐山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区域经济转型的热烈浪潮。在此形势下,开滦股份充分认识到,顺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潮流,全面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之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企业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3.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企业内因。据测算,煤炭初级产品和深加工的效益相比较,煤炭一级加工(加工为精煤),效益可增加1倍;二级加工(煤焦化)可达到3~5倍;三级加工(精细化工和聚甲醛)则至少增长50倍。开滦股份作为能源型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存在着煤炭资源逐渐减少、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等一系列问题,面临市场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提升的考验。为此,发展产业价值链经济,推动企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型能源化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只有积极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煤炭、焦炭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才能真正把加快企业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使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永葆创造性、突破性和实效性。

二、开滦股份转型发展的科学实践

开滦股份自成立后,坚持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型企业为导向,秉承“聚才聚力,求精求快,回报股东,造福员工”的宗旨,发挥资源优势,强化资本运营,加快煤基产业链延伸和企业转型,兼顾企业与员工、股东、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1.未雨绸缪,蓄势聚能,谋划转型发展新蓝图。在公司组建成立伊始,开滦股份按照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构想,确定了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实施过渡期和试运转两步走战略,在保证和促进生产经营的平稳过渡和有序运转的同时,着眼于公司持续稳健成长,编制了以实现“煤、焦、化”格局为总体发展思路的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内容和保障措施。在不同阶段提出了“首发成功,融资10亿,以快搏强,五年翻番”和“三年‘双百亿’,打造新园区;十年“翻两番”,建设新开滦”的战略目标,研究制定了“以煤炭产业为依托,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发挥资源优势,强化资本运营,加快煤基产业链延伸和企业转型,努力建设21世纪新开滦”的战略构想,为公司在不同阶段的稳健成长明确了定位、选准了方向,为公司转型发展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战略导向。

2.强本固基,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新跨越。围绕构建煤、焦、化综合发展的运营格局,积极应对煤炭市场和焦炭市场供需的变化,科学调整经营方略和工作思路,在煤炭产业着眼构建国内、国外“两大区域”和唐山、山西、加拿大“三大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在煤化工产业构建形成以“三大产业链条”为发展方向的迁安、京唐港、曹妃甸“三大区域布局”,大力推进了总体工作的规范运行和协调发展,煤炭产能实现稳步提升,经营业绩保持稳健增长,煤化工企业和煤化工园区初步建成,以2007年煤化工产品收入首次超过煤炭产品收入为标志,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同时,协调推进京唐港焦化二期及配套的甲醇二期、苯加氫、焦油、干熄焦等五大煤化工项目施工建设,高质量确保了各项目先后顺利投产,企业成长价值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发展,确立了在全省区域内煤化工产业的“领头羊”地位。

3.集中优势,多元发展,推动转型发展再升华。面对省市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形势,开滦股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煤炭、煤基产业协调统筹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可持续和多元化,积极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加快煤化工产业链向高端延伸。2010年,开滦股份一方面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扩张步伐,山西、加拿大区域扩张并购取得初步成效,为企业转型发展积蓄了后劲、筑牢了根基;另一方面,新上马曹妃甸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一期项目、中润园区新的20万吨/年苯加氢项目一期、海港开发区15万吨/年己二酸项目和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等四大新型产业项目,推进京唐港区域焦化资源整合,形成年产

1 000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10万吨粗苯精制、百万吨级煤焦油加工的能力,建成国内综合规模最大、循环产业链最长、节能减排措施最优的独立煤化工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煤化工多元化转型发展模式的典范。

三、开滦股份转型发展的深度思考

开滦股份通过横向衍生式和纵向延伸式转变,在发展战略上从以煤为主的一元发展转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多元扩张,在发展模式上从以产量挖潜为导向转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从着眼企业自身壮大转向融入区域经济的城企互动发展。开滦股份转型发展的实践,是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启示了当前许多能源类企业转型的微观标本意义,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深入总结和思考。

思考一:加强战略引导,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方向航标。企业战略是企业及其所有员工的共有价值和行动纲领,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乎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具有方向性、纲领性、全局性和引领性的根本意义。企业的转型首先是战略的转型,发展战略转型关键在于管理者和员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维、转变发展方式。开滦股份之所以能够成为核心竞争优势显著、经济效益领先、成长能力突出的转型发展典型性企业,正是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和科学发展学习实践活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三年‘双百亿’,打造新园区;十年‘翻两番’,建设新开滦”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了建设“行业示范、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新型现代能源化工企业的新定位。在此战略和思想引导下,坚持以煤炭产业为依托,以煤化工产业为支柱,突出做大做强、做精做细煤化工产业,加快了煤基产业链延伸和企业转型步伐,推进了公司各产业的协调统筹发展,实现了企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增长。

思考二:优化产业格局,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开滦股份按照新型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区位环境优势和上市融资优势,坚持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煤炭基础产业建设、煤化工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和煤基产业链延伸发展,构建形成了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其形成完善的京唐港煤化工园区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被唐山市确定为科学发展绿色模式。其实践充分证明,解决好主要矛盾的问题是从根本上实现企业转型的关键,而发展产业价值链经济、优化产业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则是主要矛盾的关键。产业价值链经济是基于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跨国界、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通过开滦股份发展模式可以看到,发展产业价值链经济不但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关联、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思考三:突出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有力助推。纵观当代各行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对传统能源型企业来讲,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否抓好自主创新这个中心环节,更是成为企业转型成败的关键所在。开滦股份通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贯穿到企业建设和转型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组织实施管理与技术创新,有效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其所属范、吕两个煤矿生产技术工艺已日臻完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内同类矿井先进水平;其所属干熄焦技术全国独此一家,焦化污水深度处理项目成为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工艺,粗苯加氢精制加工规模处于国内单套规模最大、技术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围绕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筹建成立了煤化工研发中心,启动了以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为重点的自主创新活动,为开滦股份掌控煤化工产业关键领域和高端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思考四:绿色循环发展,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企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方针,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予以全面贯彻实施。开滦股份围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以推进资源型企业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纽带,统筹实施,突出重点,积极推进价值链管理、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废弃物梯级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洁净能源和新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摆脱依赖产量增长、依靠资源投入增长的高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2009年,公司重点工程节能量完成16 948吨标煤,所属范、吕两分公司合计完成节能量

7 467吨标煤,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同比下降了7.92吨标煤/万吨原煤,焦化污水深度处理项目深度处理后的污水COD指标可控制在70mg/L以下,年降低COD排放量约105吨,中水回用项目年节约新鲜用水220万吨,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环保、社会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成果共享。

思考五:融入区域经济,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加速路径。经济转型是在在尊重市场原则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多方面合作,深化改革,蓄积能量,推动经济成长。企业作为产业的组成单位之一,如何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是加快转型步伐的有效路径。在河北省和唐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明确提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新形势下,主动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强劲发展,成为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选择。实践证明,开滦股份只有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政策扶植下,全面融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向“大曹妃甸”寻求和拓展发展空间,在区域主导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的双向促进,才能更好地推进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尽快把产业做优做大做强,进而显现公司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企业转型发展是当前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前沿性命题,涉及的理论学科庞杂、实践创新多变,开滦股份实现转型发展反映的只是实践活动的个别特性和微观方面。只有集聚更多的智慧,合力研究解決影响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核心问题,才能完善企业转型理论体系,引导企业科学制定转型战略方案,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新波,张世如 试论转型经济下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构建[J].开发研究,2009,(4):85-87.

[2]刘纯彬,张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初探——山西省太原市的启发[J].城市发展研究,2009,(9):41-47.

[3]冯飞,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廓清能源产业发展思路[J].新经济导刊,2010,(2):89-93.

[4]段文斌,张曦.经济转型与增长的持续性:来自中国的经验[J].社会科学研究,2009,(1):36-42.

[5]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

[6]汪海粟,等.国有无形资产资本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

作者:包 宸

上市公司发展理性思考论文 篇2:

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摘要:会计诚信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诚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加强诚信建设,树立职业道德,大力弘扬诚信道德观念。因此,本文进行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改善会计诚信现象。

关键词:会计;诚信问题;职业道德

1.引言

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会计的核心伦理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不诚信现象日益增多,个别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背叛、欺诈,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因此必须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研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会计诚信缺失的状况。在一般意义上,诚信是一种诚恳、诚恳的品质,可见诚信古已有之。当代社会中,诚信的提法,更多地指道德行为的范畴。在中国,将“廉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个体层面上的基本标准,社会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会计诚信”,这是传统诚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它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立足会计实际,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地处理会计事务,会计诚信问题主要包括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人员舞弊、会计信息不完整等。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些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利用法律漏洞为自己谋取财富,损害了企业、投资者和社会的利益。部分会计师不得为企业伪造会计信息、篡改会计信息、制作虚假财务报表,严重影响行业和社会风气,损害投资者利益,造成会计行业失信,损害投资者利益,打击投资者信心,进而危害经济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亟待解决。

2.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社会性整合作用

会计不诚信不能脱离社会的影响,社会整合效应将其产生的原因大多归结为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心理认为,当人们在内心深处感知、认同并作出集体选择时,他们常常承受来自社会团体的压力,即羊群效应。受制心理是造成会计欺诈的一种麻醉剂。由众行为有多种诱因,其中“离群索居”是导致从众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它将个体逐步推向群体,每一个群体都会接受、喜欢、吸收自己的个性,否则,就会憎恨甚至惩罚它。研究表明,中国的“跟风效应”更加严重,偏见恐惧更加普遍,在当今社会,不乏功利主义者和拜金主义者,这使得社会环境有种种不正之风,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财务丑闻频发,医学教育和卫生存在漏洞,学术造假等令人震惊的背景,对个人来说,遵守原则、抵制偏倚恐惧是非常困难的。近几年来,会计诚信问题频频发生,但是全社会诚信问题比比皆是,会计人员的从众心理导致会计人员追求其基本需求,采取與不良社会风气趋同的做法,这种整合效应也导致了诚信缺失社会背景下的会计诚信现象。

2.2要求层次论

Maslow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身体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如果公司管理层介入,命令会计师作弊并接受领导,他们将面临两种策略,即不管欺诈的代价有多大;坚持的原则是不遵守企业管理秩序,就会面临失业或被排斥,一旦失去工作,就会危及基本需求;一方面,能赢得领导的信任,完成领导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违背职业道德,造成会计不诚实。但是,会计人员的基本需求并未受到威胁,甚至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在会计行为的选择上,很多情况下会计人员难以做出选择。人们在会计活动中追求高层次的要求,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引发会计问题。

2.3有限理性理论

Simon在研究经济组织的决策过程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决策问题理论。在其著作《管理行为》中,人类行为始终处于完全理性与完全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Simon指出,在完全理性的松散假设下,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完全理性地行动,而公众所讨论的是有限理性,包括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不能准确地预测一项活动的结果,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预期目标的了解,根据结果的合理性来完成一项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依靠把整个活动引导到目标上来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所以,在现实中运用“有限理性”时,要注意过程的合理性,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的合理性。只要严格控制每一步活动的要求和规范,使其尽可能地符合程序,最终结果的合理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的职能要求企业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公布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大部分会计信息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由于企业绩效评价要求企业关注财务状况等结果指标,而这些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一种结果,企业倾向于反向,过分注重结果的合理性,忽视或忽视会计信息程序的存在是否规范,操作是否合法。企业管理者在结果偏移与程序理性的偏移中,会逐渐形成结果的理性偏好。在这一点上,会计活动中会出现过分追求理性结果和不诚实行为,企业违反真实经营状况及相关法律法规,伪造会计信息,出现虚假的“理性结果”状态。

2.4合同理论

合同理论源于罗马法,是当事人约定的法律关系协议。在现实中,企业是承载各种资源用户进行资源交易活动的载体。这是一种会计行为在企业中的反映,企业订立合同时,应对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做出明确规定,并严格遵守,形成会计合同。会计总承包合同由国家主管部门有权规定,具体表现为各种制度、政策、准则的制定。因为公共合同没有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为企业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所以,会计合同是一种不完全合同,这种固有的缺陷构成了企业的制度逻辑,根据它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分为隐含合同和显性合同。

2.5现状

通过对会计诚信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企业会计诚信产生的原因:一是通过会计诚信的手段来规避竞争的危害,可见大多数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计量方面都存在舞弊行为,其目的在于制造收益,降低成本,扩大利润,这也与我国相关制度有关。按照中国法律,上市公司可以连续三年停牌,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继续上市,公众不得吸收证券市场资金。按照沪深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在一年内股东权益占注册资本不足一年的,视作特殊处理。所以,在亏损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监管部门发现,常常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暂停上市、退市或退市以及会计造假,造成会计诚信问题。

3.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3.1误导宏观政策决策影响市场秩序

如果不能披露各种企业的会计信息,政府就不可能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会计信息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可靠的会计信息,对国家宏观决策具有指导意义。會计信息失真会严重影响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指标,如GNP、国民收入、GDP等,进而产生错误的统计数据和统计结果,造成决策与现实的偏离,不利于国家发展规划和有关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维护经济秩序必须依靠完善的信用制度。通过低成本、方便的方式,公众能够获得正确的会计信息,从而保证了市场经济活动的每一方都能在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维护市场秩序。由于会计欺诈等不诚信行为的出现,给参与者带来了大量令人不安的信息,误导决策行为,影响了市场的稳定。

3.2提高成本和降低交易效率

会计不诚信的出现,必然导致政府监管成本上升,市场交易成本增大。因为一旦双方怀疑对方的诚实守信,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担心对方能否履行,就会产生心理疏远。要消除这一变化,它们需要各种非交易成本。检验对方的诚信成本,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们不能辨别企业的优劣,决策的困难。举例来说,当股价高于股票价格时,管理层主动发行股票;当股价低于价值时,管理层就会放弃发行,退出证券市场,资金流向弱势企业的“柠檬市场”现象如上所述。在这一点上,外部决策困难,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

3.3损害他人利益,阻碍自身发展

会计的失信产生于某些人或群体的信息优势。总体而言,不诚信行为是指某些人通过不正常的渠道将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极有可能从投资者、债权人或竞争者的不完全控制权转向富足的信息资源,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经济掠夺,企业的不诚信将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债权人、竞争者等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债权人的放贷概率和竞争者的正常收益,从而加剧了参与经济的不良心理。这对培育理性投资者、稳定债权人和竞争者是不利的。就企业本身而言,会计不诚信首先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其次,失信企业及其相关人员将受到处罚,面临停业整顿、不从事会计相关职业的可能,阻碍其发展。所以,独立会计的不诚信和强制会计的不诚信,对于企业及其相关人员都是不可取的。

4.防范会计诚信问题的措施

4.1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

上市公司应承担持续信息披露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准确地保证信息的可读性和可靠性。股票市场中的发行者和操作者是信息的持有者,而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则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为此,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使企业阳光下的企业健康运行,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会计人员虚报、编造虚假财务报告的问题比较严重,对会计舞弊的处罚较少,存在会计舞弊的可能性。对财务会计舞弊的处罚力度不够,舞弊成本较低。最新修订的《会计法》加大了对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虚假会计核算、隐瞒或故意破坏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非法从业人员的会计岗位等舞弊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其不能作出或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变更,不得从事会计工作。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向企业收取费用,受委托与企业串通,共同制作虚假财务报表。为此,我们在加强对会计人员和企业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严惩违法行为,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使其顺利运作。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保障。

4.2会计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是防范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本途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实践性、实践性和客观性,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才能防止或杜绝诚信问题的发生。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学生要学习会计职业道德,使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入职后,企业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全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会计诚信档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人员的错误观念。

4.3优化会计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因为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使会计日常开支、账目的处理,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其诚信、正确的价值观滞后。一个好的金融环境需要会计师和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假如会计造假成了一种“时髦”,那么每一个会计都会认为它是“正确的”,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提高会计诚信,不仅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而且要从整体环境上转变,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5.结语

我国会计诚信建设必须以诚信为前提,以诚信为本。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诚信在经济秩序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会计业中体现,会计行业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弄虚作假,切实维护企业和企业的利益。但是,面对巨额资金的诱惑,不少人却做出了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为此,国家和企业必须正确对待这一行为,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会计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良性运行建立完善的保障。

参考文献

黄耀佳.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消费导刊,2019,000(001):176.

王樱萱.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v.36;No.211(06):53-54.

刘贺家,周晶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C]//财金观察(2019年 第2辑). 2020.

王永进.会计诚信问题研究[J].纳税,2020,v.14;No.281(29):93-94.

作者:杨艳

上市公司发展理性思考论文 篇3: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的探讨

摘要:在当前资本市场中,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处理好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上市公司发展的动力机制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阻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理性思考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上市公司的业绩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处理好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的文献来看,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研究:狭义层面是指上市公司自身如何快速健康地成长;广义层面是指上市公司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如何与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和谐统一。[1]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已经从广义层面探索上市公司长期成长的机制,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建立了道一琼斯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综合评价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企业。

目前,对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狭义层面,国外经济学者罗伯特·希金斯(1977)和詹姆斯·范霍恩(1988)都对公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前者将公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的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2]后者将其定义为保持与公司现实和金融市场状况相符合的销售额增长率。[3]而国内学术界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上市公司持续发展不力的成因进行定性分析;二是通过构建一系列评价指标,定量研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能否持续发展。上述研究成果由于评价的指标不一致性,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上市公司战略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

二、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动力机制

1.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借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我们可以把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为如下两层含义:第一,上市公司如何科学地进行规划和管理,在追求的过程中既考虑近期经营业绩,又考虑长期持续的利润增长,提升其竞争优势和市场价值,以使公司保持持久发展的状态;第二,上市公司的发展目标应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一致,努力实现公司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

衡量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较多,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一般被看作是重中之重的财务指标,每股收益是分析每股价值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它突出了分摊到每一份股票上的盈利数额,是股票市场上按市盈率定价的基础。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股本总额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就越多。净资产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是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的财务指标。

2.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要考查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必须从其发展的动力机制着手。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促进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提出的,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系统,其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介入和强化来完成。动力机制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平衡机制是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强化,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在一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下,通过利益动力和竞争压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函数,其中利益动力起决定性作用。[4]

利益动力是上市公司作为经济人的重要驱动力量,其作用结果直接体现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水平上。由于在理论上,企业上市后,提高了信誉等级、改善了资本结构,具有低风险再融资优势,在把握战略投资机会和吸引战略资源方面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以上因素都会提高上市公司的利益动力。但是在利益动力的驱使下,许多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目的,违法制造虚假发行文件,已上市企业不惜通过关联交易、粉饰报表等手段获取配股增发的资格。这种扭曲了的强烈的利益驱动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着相当比例的经营业绩不理想甚至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

竞争压力体现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在市场压力的作用下,富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存续了下来,缺乏竞争力的则被市场淘汰。竞争力使上市公司通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等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从而使生产、消费消耗更少的社会资源,满足更多消费者或更大程度提高消费者效用。但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竞争压力的作用在上市公司中体现得并不明显。

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使得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低效益的上市公司将会逐渐被淘汰,而智能化、网络化、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将在证券市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5]随着传统产业环境的急剧变化、甚至衰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得不滞留在衰退产业中忍受煎熬,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业绩的成长性和稳定性不够。部分行业上市公司已陷入亏损的深渊,上市公司产业分布或产业结构的非合理性影响了上市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且上市公司多数定位在传统行业和产业升级转移出来的剃度产业,这是一种有悖经济发展要求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上市公司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性也制约了它的发展的持续性。

1.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存在问题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一个真正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否优化合理,直接会影响公司的行为及公司的价值,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大量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了众多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上存在过度的盈利管理行为,其结果是会计信息被歪曲,盈利报告所反映的仅是管理当局的愿望,而不是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由于市场较为看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导致公司经营者在追求经营业绩最大化的同时会忽视各种资源的协调配合。公司上市后,配股又成为上市公司的最佳融资渠道,甚至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争取配股,采取了盈余管理办法,使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受到损害。[6]

2.股权结构的不合理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所有权在公司内的安排。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具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流通股的比重非常低,绝大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二是非流通股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三是流通股过于分散,机构投资者比重过小;四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通常为一家控股公司,而不是自然人。[7]

以上不合理的股本结构导致多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国家干预企业过多,政府职能错位,结果导致政企不分,企业目标政治化,或是出现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无法使得中小股东利益最大化;二是权力过于集中的控股结构刺激和便利了大量的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三是普通股东对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督权力;另外,二级市场上,股票的价格信号和价格形成机制不一致,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异常,阻碍股权市场有效竞争和合理配置资本。

3.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青木昌彦教授较早提出了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相关理论。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内部人控制”现象表现突出。由于内部人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控制和操纵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特别是对内部人的监督权,从而极易出现偏离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最大利益而追求获取私人收益最大化的腐败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内部人控制”一方面表现为董事会被公司经营管理者控制,实现方式主要是经理人员和董事的重合。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事会被政府主管部门控制。董事会本应是所有者的代表,对经理有着监督控制和评价的职责。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董事执行决策听命于政府,而不是基于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发展状况。董事会如果由政府主管部门或由经理人员控制,而不能独立得把控公司的正常运作,就会失去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功能,使其演变成“内部人”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机构。

4.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发展难以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可以拓展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由于上市公司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其可以投资的方向也越来越多。于是上市公司想通过多元化的经济来规避企业的投资风险,但是这也导致其误入盲目投资、过度铺张的陷阱。同时,也让上市公司沉迷其中,2006年股市火爆以来,少数上市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股权投资的收益,其主业收入增长则相当缓慢。事实上,多元化本身并不存在着投资错误的问题,问题在于上市公司涉入过多的投资领域,同时又无法兼顾各个投资成效,造成投资的浪费和经营不善的后果。但是,若只让上市公司只专注某个市场领域,采取专业化经营,也会使得其面临若该领域经营不善而导致的破产风险。因此,上市公司往往在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上难以抉择。最终导致专业化经营的企业缺乏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能力,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又因为专业化程度低而缺乏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在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找到一个协调发展的平衡点,也成为上市公司不断摸索的谜底。

四、建立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

1.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途径有:(1)利用股份回购改善股本结构。股份回购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期内使公司的负债比率趋于合理,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其盈利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大股东对公司的干预能力,有利于发挥社会股东的监督和决策作用,改善畸形的治理结构。(2)发行可转换债券优化资本结构。可转换债券作为资本结构调整的杠杆,也是债券向股票转换的桥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对有较高负债比率的上市公司,随债权向股权的转化,可以达到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有利于控制公司未来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它还可以协调股权利益和债券利益的关系。

2.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所有权在公司内的安排。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制,又非国际上标准的股份公司的股东所有制,而是股份公司及其控股公司的员工所有制。在我国证券司法的实践中,应当引入“法人人格否认”理念,追究实际控制人损害公众投资人利益的责任。在监管制度中,应明确监管部门对实际控制人的调查和问责。当存在上市公司可能由于实际控制人的幕后操纵而损害公众投资人利益时,应当“撩起法人的面纱”,要求实际控制人进行适当的信息披露,接受“阳光监督”。[8]目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应该真正落实人事、财务和资产“三分开”,全面规范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同时减少关联交易,提高业绩的可靠性。

3.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协作机制

促进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规范控股股东行为、明确股东关系、加快政企分开、减少并杜绝对上市公司决策的直接政府行为,客观上还要把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监事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使监事会可以摆脱来自于公司大股东和董事会的不当控制,增加监事会在行使职权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2)加强监事会的责任。股东会要定期对监事的工作进行考核,对在监督不力下的经营失误造成公司严重损失的,在追究经营者责任的同时,还要由监事会承担连带责任。(3)形成权力分配。我国是在有监事会的情况下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所以需要将独立董事职能与监事会职能分离开来,将独立董事的权限定位于董事会内部监督、事前监督及决策过程监督,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决策或业务的科学性与妥当性,提高决策的公正性与科学性,以制衡经理人员。

4.克服上市公司盲目多元化经营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公司的主业上。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以及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是依靠主业确立的。上市公司在开始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时,必须确保企业主业上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不仅仅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前提,更是企业避免因多元化的风险而遭受灭顶之灾的客观要求。上市公司采用多元化战略的时候,还应该考虑扩展和延伸的业务是否对主业有利,使得主业更具有竞争力。

但许多上市公司热衷于增发、配股,从股市上圈来大把的资金或者获取大量的银行贷款,但圈来钱后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就把这些钱投资于股市、房地产或其它一些与主营业务没有联系、自己也不熟悉的领域,最后导致巨额的投资损失。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就是因盲目多元化而失去生存能力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像万科A、招商银行、贵州茅台等上市公司却因致力于专业化而形成了牢固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的发展潜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基本要素。

总之,上市公司在战略决策时,应该把投资能否提高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率、增加自由现金流量、为公司创造价值作为标准来进行论证和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无效或低效投资,以达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效果,促进上市公司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速建,卢晟.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经济管理,2002,(3).

[2] Higgins,Robert C: How Much Growth Can a Firm Afford Financial Management,1977.

[3] DouglasR.Emery,John D.Finnerty,John D.Stowe:Corporate FinancialManagement,2001.

[4]刘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

[5]邵亚良.金融资源论与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2-06-11

[6]冀文海.上市公司存在六大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 2002-09-10.

[7]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报告(2003)[N].上海证券报,2003-10-28.

[8]安青松.我国上市公司质量问题和改进建议[J].证券市场导报,2004,(3).

Analysis of Effective Way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ZHENG Ya-wu

(Harmng Institute of Fujiang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

Aabstracts: In the current capital market,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continue to improve profitability, but also many of the problems.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dynamic mechanism, and further examine the mea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las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impeding the listed compan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作者:郑亚伍

上一篇:国外工程项目物资管理论文下一篇: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