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公司治理模式的存在与演进往往因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博弈分析的结果表明,博弈初始状态不同,将导致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与演进的路径不同,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呈现多样化特征的各种公司治理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论文 篇1:

两种主要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摘要]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更佳一直是一个引起高度重视和争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的分析和评价得出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治理模式 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和演变受到经济体制、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法律体系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公司治理及其机制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时期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和差异。当前世界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可划分为两种类型:英美市场导向型模式、日德银行导向型模式英美市场导向型模式。

作者:马智琴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论文 篇2:

公司治理模式中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的博弈分析

[摘 要] 公司治理模式的存在与演进往往因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博弈分析的结果表明,博弈初始状态不同,将导致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与演进的路径不同,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呈现多样化特征的各种公司治理模式。

[关键词] 公司治理模式 博弈 演进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类型

从公司制度演进的角度来看,在股份公司产生的初期,公司治理模式以私人股东主导型的模式为主;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时候,经理主导型治理模式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末,该模式达到成熟阶段;而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退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从而开始出现了法人股东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由于赖以存在和运营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法人股东主导型治理模式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又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最典型的有三类:英美模式、日德模式和家族治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和中东欧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开始实行由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这些国家改革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取向,强调市场机制在自我调控基础上自动实现平衡的可能性,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由于权力在政府与市场间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进而引发了公司治理模式的变革,从而又出现了转轨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

不同国家(地区)的公司制度相异,各国(地区)都有与其特异性制度相耦合的公司治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客观世界极为复杂,各国在实践中运行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单一模式,而往往是许多种模式并行,只不过其中的某种模式有所突出而已。下表是四种主要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出,家族治理模式和转轨经济国家治理模式与英美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家族治理模式和转轨经济国家治理模式较英美模式出现的时间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前两者都在借鉴或模仿后者的成功之处,但是呈现出来的却又是与众不同的特征,本文将基于进化博弈论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二、公司治理模式进化博弈分析

进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把博弈理论分析和动态演化过程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理论,最初产生于行为生态学。它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合理解释了生物行为的进化过程。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的提出使这一理论在经济社会领域得到了应用,国外学者如Kandori M、青木昌彦等认为,人类经济社会行为是有限理性个人的动态博弈,是对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化。国内学者如盛昭瀚、蒋德鹏就经济演化过程进行了进化博弈分析,李少斌、高鸿桢则在研究企业家形成问题中采用了进化博弈论方法。在公司治理研究方面,崔浩等(2004)对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所有权的配置进行了进化博弈分析,吴炯(2004)则对英美和日德两种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进化博弈分析。

1.基本假设

由于近些年来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和转轨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我们在这里将对此进行分析。无论是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还是转轨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内部人”具有很大的对公司的控制权。我们可以运用进化博弈的方法对企业所有权在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之间的分配进行分析。假设:

(1)博弈的局中人集合:N={1,2,… ,n}。

(2)每个局中人策略空间:Si,其中i=1,2,…,n。S(i)≡{S1,S2…,Sn}是局中人i的纯策略集为局中人i的混合策略集,其中。

(3)每个局中人的支付函数:Ui,其中i=1,2,…,n。是任意局人,i在局势下的收益。,根据进化博弈思想,可以构建各局中人策略和支付的一般策略型博弈模型为:>。

2.非对称复制动态博弈过程与模型分析

假设,有两类博弈群体,即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分别用A和B表示。两类博弈群体的策略空间为(Ⅰi,Ⅱi),i=A,B。li表示公司治理模式倾向于使用“内部股东”控制,Ⅱi表示公司治理模式倾向于使用“外部股东”控制。根据博弈论的有关方法构建博弈矩阵,如图所示: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博弈初始状态不同,将导致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与演进的路径不同。 Bebchuk 和 Roe(1999)把路径依赖与公司治理联系起来,提出了公司所有权与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他们的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所有权结构型式有着重要的路径依赖根源,这种路径依赖使一个国家的所有权结构型式部分地依赖于早期的型式,当这些国家早先的所有权结构由于不同的环境或历史事件而存在差异时,即使后来经济变得很相似,这些差别也会存续下去。李维安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法律政策的影响三个方面,研究了公司治理模式存在与演进的生存环境。青木昌彦认为,当制度重建时,由参与者的认知能力所决定的主观选择模型继续认同旧的基本制度结构,导致旧制度在新政权中以新的形式延续。因此,无论是上述四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哪一种,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不同,不同国家(地区)的公司治理模式演化只能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所以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呈现多样化特征的各种公司治理模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转轨经济国家虽然实行了私有化制度,并采取了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来进行公司制度的改革,结果却导致公司治理偏离了期望的轨道,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37~241

[2]万俊毅 欧晓明 苏启林:路径依赖与公司治理模式的多样性[J].美中经济评论,2004.1:7~13

[3]崔 浩 陈晓剑 张道武:共同治理结构下企业所有权配置的进化博弈分析.[J] 运筹与管理,2004,13(6):61~65

[4]吴 炯 彭 飞:公司治理结构演进的进化博弈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2004,18(2):114~11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晓娣

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论文 篇3:

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与重新划分

摘要:不同国家公司治理模式不仅决定于该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角度,可能最主要决定于其传统文化价值和国家政治制度。公司治理机制设计必须基于“私权力”价值观念和与“私权力”价值观念相对应权力制度传统,同时提倡和追求“公权力”价值和相应的制度机制,以实现公司的“联合性”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公司治理模式;趋同;重新划分

文献标识码:B

在资源配置方面企业相对于市场具有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按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取代市场主要是以委托代理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为主的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在市场上交易的成本。公司成为最竞争力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由于公司体制在具有规模和专业化优势的同时,在治理机制上成功地控制了委托代理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一般划分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理论出发点: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持股东价值观的国家,在公司治理问题上更侧重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持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国家,则侧重于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

一部分学者主要从公司所在国家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角度,根据公司治理与企业外部市场关系密切程度分为外部人模式和内部人模式,即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认为绝大部分国家的资本市场都不象英美那样发育完善,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也相对集中,基本都属于德日公司的内部人模式。

也有人认为,还应强调将家族、国有等依靠行政权力控制的公司模式作为公司治理的第三种模式。

二、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趋同

现在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个国家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公司治理的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有趋同的趋势。

公司治理的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各有千秋,并且从某种特定角度看两者也确实像是优劣互补,所以在面临全球竞争的前提下,将两种模式的改进完善一定程度上看作是趋同,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实质上,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都是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相互之间在深层次上是具有明显对立倾向的。

大家知道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可能存在的最大弊病是敌意收购给公司治理带来的不稳定和以股东短期利益为导向形成的经营目标短期化。针对第一方面问题,英美公司采用的措施主要是作为大股东代表公司经营者增大自己的控股比例,增加收购成本和抗拒兼并收购的能力。为了使企业经营目标不受股权高流动性的影响,英美公司则主要采用了引进更多的银行贷款等方式加以解决。而这两方面措施都需要公司利用更多的银行贷款,银行间接资金的大量进入必然带来银行对公司的制约和影响。种种措施虽直接针对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弊端,实际上对该模式的核心优势,如创新精神、冒险意识和决策效率也形成了很大制约。英美公司的目标取向和国家立法的公正仍倾向于公司经营的独立、创新。决不会因噎废食,人云亦云,而所谓的趋同只能是大量改革完善行动的表象。

德国和日本公司股权集中于银行,公司由内部人控制、经营稳定,但也存在公司发展缺乏压力、动力,银行与公司高度依存形成经济泡沫等严重问题。为了增加公司经营的压力和动力,德国特别是日本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广大小股东的利益、重视他们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强调经营者的责任,逐步完善公司经营信息披露制度,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同时也开始重视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方式的探讨,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多元化。但短线投资者与银行大股东的投资目标不同,上述措施必然使得银行、公司以外的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的介入,进一步加大公司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价值的难度,以至于威胁公司内部的整体和谐。所以德国和日本公司在此方面的改革也是非常慎重的,规避各种风险、稳定公司经营和企业内部的整体和谐仍是企业政策和国家立法的底线。

总之,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下具体国家的公司治理都吸收其他国家不同模式的成功经验,对自己的公司治理政策和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但从本质上仍保持着受本国传统价值、文化左右的组织权力模式。

三、“公权力”、“私权力”不同集体权力价值下的公司治理

沿着文化、价值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思路继续前行,我们可以将全世界公司治理模式重新分类,将前面提到的英、美、德等西方文化下持集体权力是“公权力”价值观念的国家的公司治理归为一类,将日本、韩国、中国、东南亚等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持集体权力是“私权力”价值观念的国家的公司治理归为另一类。

“公权力”价值观念下的公司治理强调的是在股东或利益相关者范围集体权力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利益的公正分配,强调企业经营权力和经营责任的对应,强调的是对公司权力的监督制约,强调的是将企业经营者个人利益与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协调一致。而“私权力”价值观念下的公司治理强调的是企业内部不同人员在地位、利益方面的差别有序,强调的是公司整体的和谐稳定和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强调的是公司主要所有者、经营者对公司经营活动和公司内部各类人员的统治和控制,暗箱操作是其达到目标、目的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持股东价值观,还是以德国(日本的情况还需具体分析)为代表的持利益相关者价值观的公司治理理论实践,皆是基于组织权力“公权力”价值观念。公司组织权力都应为集体利益服务,而不能、也不允许、努力限制防止以集体权力谋取私利。上述两种治理模式的重要区别是组织成员的资格范围,一个是范围较小的股东,一个是范围较大的利益相关者。当然,这不等于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主要依赖市场、法律和其他公司外部环境和制度来保障实现股东以外的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价值,最起码也是努力防止公司的经营活动侵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家族治理模式是“私权力”价值之下公司治理的典型方式。家族治理模式主要是指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分离,企业与家族合一,企业的主要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的一种治理模式。家族治理模式下,公司的所有权主要控制在由血缘、亲缘和姻缘为纽带组成的家族成员手中,公司的主要经营管理权也主要由家族成员把持,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在家族公司内部不存在治理角度的委托——代理问题和相应的成本代价。家族成员掌控着公司的决策权,公司的重大决策由公司负责人兼家长一人做出。独裁式决策机制也大大减小了公司的具体决策成本代价。家族企业的家长独裁“成功地”解决了西方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集体决策问题,原因不在于我们的成本代价小,正相反,也正是因为东方价值下的组织中委托——代理和集体决策问题的成本代价太大,我们只能“理智地”绕过这个问题。

家族公司从资金角度已失去了社会“合众性”

和“联合性”,已不是典型的公司了。家族企业的统一经营行动是以组织整体凝聚力和竞争力为代价的。

就像西方的公司治理源于西方历史上的政治权力思想价值体制一样,亚洲家族公司的治理机制与东方社会传统宗法制度及其后来转化为的中央集权机制在权力制度、权力价值上也是有渊源关系的。

从公司治理角度,对于公司的最高决策、执行人在公司内部根本就不存在约束、监督的问题和机制。个人利益、家族荣誉和家族成员的尊敬是对公司负责人的主要激励,而家族荣誉和家族成员对公司负责人的尊敬又是个人利益的主要内容,所以公司的经营业绩就是对公司负责人的激励。但是公司的最高负责人担负着对公司其他成员包括家族成员的约束、监督和激励的责任,在家族公司内部也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监督和激励机制,或者叫统治控制机制,以维系公司整体协调和稳定。

日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典型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经理三层结构,名义上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高级经理负责日常经营活动。而实际上是法人大股东相互持股控制公司,大股东委派到公司中的高级经理对公司进行管理。董事会以社长为中心,社长本人还掌握着董事会的人事权,少数外部董事和另设的监事会均在社长的控制之下。日本公司内部治理与美国很相似,基本上是决策机构和业务经营机构合二为一,形成以社长为核心的独裁权力机制。

英国和美国的股东监控机制建立在高度分散的、流动的股权结构基础上,形成了“外部人”模式,或叫做“市场控制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而日本公司的股权则比较集中,在外部机制上看是对大股东失控,在内部机制上看是对大股东的代表社长的失控。因此日本公司经理人员侵害股东和公司利益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就不足为奇了。

公司的凝聚力、竞争力来源于其“联合性”。而我国的组织权力制度和组织中的个人持有典型的“私权力”价值观念,我们的公司更多地表现为统治性,“联合性”比较差。我们的公司权力制度设计必须基于我们的“私权力”价值观念和与“私权力”价值观念相对应权力制度传统,同时提倡和追求“公权力”价值和相应的制度机制,以实现公司的“联合性”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们应当探讨公司内部的平等价值,做到各利益相关者掌握的集体权力无论大小,利益、价值都能得到公正的保障。

(责任编辑:习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周作伟 田也壮

上一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国外现代设计特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