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道路现状及策略探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广德市现辖9个乡镇,2019年批准为县级市,区域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96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59.86%,属于典型的皖南山区县。近年来,该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截至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达58.79%,林木绿化率61.75%,活立木蓄积量245.6万立方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林区道路现状及策略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区道路现状及策略探究论文 篇1:

管涔林区森林抚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森林抚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就是通过进行合理科学的抚育经营技术手段,改善林分结构和林木的生长环境,培育高效优质的森林资源,构建健康、稳定、可持续利用的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森林抚育工作的开展,对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森林生态平衡性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管涔林局针对林区森林资源现状,结合森林抚育的基本宗旨,正在不断探索创新森林抚育模式,合理解决森林抚育领域中的现存问题,确保林区森林资源健康稳定。

关键词:管涔林区;森林抚育工作;现存问题;应对策略

管涔山国有林管理局地处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山脉北端,东经111°38′54″~112°33′04″,北纬38°24′34″~39°03′06″之间,经营范围纵跨忻州市的宁武、神池、五寨、岢岚、静乐、原平六县市,南北长70.3km,东西宽78.75km。管涔林区在山西省生态环境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省城太原及汾河走廊的绿色生态屏障,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于改善和优化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管涔林区正在致力于优化森林抚育模式,进一步丰富森林抚育手段与措施,从而达到优化林木生长环境,改善林分结构,构建高效、稳定、优质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

1  管涔林区森林抚育工作的现存问题

目前,管涔林区森林资源存在林分结构单一的现状,林分结构调整工作面临较大的实践难度。由于存在单一的森林资源种类与结构,因此导致森林抚育实施水准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1]。

近些年以来,林区管理部门针对森林抚育模式的优化与完善展开了重点探索,尝试健全森林抚育的实施流程与方式。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森林抚育工作领域仍然表现为相对单一的资源管理与抚育手段,未能真正实现多元化的林区资源管理抚育目标。

2  管涔林区森林抚育工作的完善应对策略

2.1  转变森林抚育模式与思路

森林抚育工作属于管涔林区当前时期的重要工作要点,为了从根本上转变森林抚育实施思路,林区管理部门致力于创新森林抚育理念,对于单一抚育方式进行适当调整[2]。在森林抚育多元化思路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林分、不同森林结构,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手段,分区施策,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目标树”,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益,全力培育景观林和生态林。并且,林区管理部门在开展森林抚育的同时,有机结合林区道路以及防火隔离带建设,进一步健全林区基础设施,切实保障森林抚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林区森林资源的安全。

林区管理部门针对林区单一的林分结构,如果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造与优化,那么最关键的举措就是扭转以往森林抚育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结合林区实际,科学制定森林抚育措施。近年来,管涔林区技术人员全力致力于森林抚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初步探索出适合管涔林区的森林抚育模式,通过实施,进一步优化了林分结构,改善了林木生长环境。

2.2  加强监管,严格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只有在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展现森林抚育的良好实施成效。因此,林区管理机构应当从严管理森林资源,进一步强化资源保护执法力度,加大违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惩戒力度,严防违法破坏林地、森林资源的行为发生,充分发挥森林监管立法的警示意义。

另外,林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一是加强联防联护机制建设,建立局与县、场与乡、站与村的联防联护机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二是密切重视森林火情隐患,定期实施全面的森林火情风险监测[3],严防森林火灾发生;三是动态化监管林木采伐作业全过程。抚育采伐和占地采伐,要严格审批作业设计,全面实行工程质量监督,做到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实现“四无”目标,即:无异地、无越界、无超强度、无超限额采伐。

2.3  注重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提升

林区管理部门要打破传统思维禁锢,发挥创新思维,审时度势,做出改变,树立“多种林分,多種技术,多种模式,多种景观”经营理念,在森林抚育时,要根据不同林分、不同森林结构,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手段,区别对待,科学选择“目标树”,形成既有管涔特色的纯针叶生态长廊,也有别具一格的“怪树林”、“针混复层混交林”、“纯阔林”,最终形成春季荒中绿、夏季满山绿、秋季红黄绿、冬季白中绿的四季分明、多姿多彩的森林景观。另外,林区管理部门要大力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开发林区生态旅游模式,充分依托优质的管涔森林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  结语

经过分析可见,森林抚育的实施成效关键取决于科学的森林抚育模式。因此,林区管理部门要大力开展森林抚育模式探索与研究,科学选择森林抚育模式,总经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做好林区森林资源的抚育工作,确保林区森林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颖.国有林场森林抚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J].现代园艺,2020(8):231-232.

[2] 吕世琪.国有林场在实施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花卉,2018(2):176-177.

[3] 徐丽,郑玲,王红.南京市幕燕森林公园人工林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华东森林经理,2017,31(2):65-67,76.

作者:马凤鸣 魏永跃

林区道路现状及策略探究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做好广德市森林防火工作

摘要:广德市现辖9个乡镇,2019年批准为县级市,区域总面积2165 平方千米,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96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59.86%,属于典型的皖南山区县。近年来,该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截至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达 58.79%,林木绿化率61.75%,活立木蓄积量245.6万立方米。

关键词:做好;广德市;森林防火;工作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工作复杂,建立强有力的森林防火机构是非常必要的。该市虽已建立了市级森林防火指挥和办事机构,但从实际调研来看,县、乡、村三级森林防火机构比较薄弱。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森林防火形势

近几年,该市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防火形势严峻。近三年,共发生森林火警60余起,已全部立案查处。具体表现:一是林下可燃物越来越多,林农上山砍柴减少,林业产业的附加值不高,特别是林下枯死毛竹大幅增加,极易引发树冠火;二是天然林禁伐等保护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丰富,可燃物增多,也易引发森林火灾;三是节假日森林旅游、踏青、祭祀等人员增多,也易造成森林火灾的发生;四是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投入不足,特别是林区道路建设严重不足,生产道路不畅,影响森林火灾的扑救。

二、森林防火现状

1、队伍建设

现有市、乡镇、村、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及部分重点企事业单位各级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45支,队员700人;可划分为:

(1)市级队伍(1支)

市专业森林消防队1支100人,由市公安局特警大队、市消防救援大队、市新杭综合应急救援队组成;

(2)乡镇队伍(9支)

9个乡镇半专业森林消防队9支225人;

(3)重点林业企事业队伍(5支)

市五龙山国有林场1支15人;横山国家森林公园1支15人;安徽润华生态林业有限公司1支15人;安徽振扬生态林业有限公园1支15人;太极洞管委会1支15人。

(4)重点林业村队伍建设(30支)

桃州镇3支30人、新杭镇5支50人、邱村镇3支30人、誓节镇3支30人、柏垫镇4支40人、杨滩镇3支30人、四合乡1支10人、卢村乡6支60人、东亭乡2支20 人,合计300人。

2、经费投入

森林防火工作经费按照年度预算包括:人员经费、办公经费、预防经费、扑救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森林消防器材购置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

目前,市、乡、村经费投入不足。

3、基础设施

由于资金投入有限,目前该市的森林火灾扑救仍以传统风力灭火机、二号工具等为主,扑救机具较为落后,无现代化装备。各乡镇生物防火林带、隔离带、消防水池等建设不足,无法满足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的要求。

4、责任体系

进入森林防火期前,市政府与乡镇、乡镇与各村均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市政府在进入森林防火期前,对全年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但部分乡镇防火工作力度不大、重视不够,属地和行业管理责任未落实到基层。

三、下步工作建议安排

(一)加强队伍建设

1、深入推进专业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

市政府依托新杭镇、邱村镇、柏垫镇及市五龙山国有林场已有的队伍,采取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专业森林消防队,大力推进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实现“市建队、队达标”目标,专业队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内管理,由市防火办统一指挥。

2、继续加大森林防火半专业队伍建设。

各乡镇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组织本单位或民兵建立半专业森林防火队,人员一般不少于25人。不具备单独建立半专业队条件的,应当与邻近建有半专业森林防火队的单位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半专业森林防火队。市防火办要加强业务指导,强化考核,保持队伍实战能力。半专业队负责本辖区内森林火灾扑救,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森林火险隐患排查。

3、加强村级森林扑火队伍建设。

以部分重点村为单位,建立由村干部牵头,党员带头,村民自愿参与的村级森林扑火队,人员一般不少于10人,具体承担本村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任务,各级财政给予倾斜。

4、完善扑火队伍保险购买机制

要给予群众义务扑救队伍适当的经费补贴,为所有森林火灾专业扑救队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鼓励重点林区乡镇、村和企事业单位为所属的队伍队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完善责任体系

严格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工作方针,进入森林防火期前,召开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层层压实防火责任。完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属地和行业管理职责,尤其要明确乡镇、村及部分职能部门的森林防火职责。

(三)、定期组织培训

一是继续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二是适时组织森林防火演练,全面提高队员整体战斗力,确保一旦出现火情快速反应、迅速出击,实现“打早、打小、打了”。三是继续加强对乡镇、村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业务指导。

(四)、完善考核机制

根据机构改革相关部门职能调整,修订完善森林防火考核办法,围绕责任落实、经费保障、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应急处置等方面细化指标、量化考核、合理赋分,出台完善科学有效的森林防火考核办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投入确保森林消防器材保障到位

各乡镇结合工作實际加大投入,实行专款专用,抽调精干力量定期维护消防设施,重视加强对消防车辆的维护保养,做好扑火器具、扑救物资更新,一旦遇到火情,迅速出击,将火损降到最低,坚决杜绝因森林消防器材不足而导致的森林火灾事故。

2、全面完善森林防火警示标志或设施

针对该市部分森林防火警示设施老化的实际,结合市森林防火工作重点,完善警示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市防火办及各乡镇在进入森林防火期前,及时更新老化的宣传标语与防火标志,积极向林区周边林农广泛宣传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意义,让森林防火意识真正根植于心。

3、扎实推进林火阻隔网络建设。

对全市的生物防火林带进行科学规划,努力提高防控重大森林火灾的能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居民点、易燃易爆品仓库等相关工程设施周围,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周边及农田、道路等林缘地带营造防火林带、开设防火线并建立消防水池。新造林按标准建设防火林带,造林规划及林区各类工程设施建设与各项防火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4、加强气象预警预报,做好森林防火预防

积极加强与市气象部门的联系,预测森林防火期天气形势,在林区建立气象监测站、点,切实做好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刚.加强森林防火安全的策略探讨[j].今日消防,2020-06-28

[2]董莺.探究森林防火工作中的不足和改善措施[j].农家参谋,2020-06-20

作者:张毕武

林区道路现状及策略探究论文 篇3: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处在自然环境之内,其可持续发展在于不断地解决与自然生态间的矛盾问题。其中雨水作为水资源组成部分,必须要对其展开综合处理,既要防止发生城市内涝,也要使其能够在科学手段下不断地进入城市水源体系,保证城市水源供给。这便是“海绵城市”理论的核心,也是其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根本目的。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应用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0.

社会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合理规划,近年来我国对城市规划尤为重视。自然灾害一直是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限制城市发展步伐。海绵城市的提出将改善城市水灾问题,是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1、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就是指“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循环系统,在下雨时能够自动吸收、积存水资源,形成“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排水”于一体的循环体系,在必要时将积蓄的水资源释放出来。规划设计海绵城市,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效结合人工措施与自然路径,在保证城市防洪排涝稳定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积存雨水,利用雨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在海绵城市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统筹调动自然降水、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协调城市给水、排水各个环节,形成长期、稳定的水资源自动循环过程。现如今,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转型的关键标志之一,我国已经有130多个城市开始了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2、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1)城市建设规范原则。建造海绵城市过程中,需要规范设计,保证工程质量。海绵城市建设虽花费的资金不低,但取得的效果极好。设计建造过程中既要重视整体设计又要保证居民能正常生活,维护居民生存环境。建设过程中结合费用与整体花费的现状,合理使用资金,防止出现因资金问题带来一系列恶劣影响和相关问题。(2)城市规划因地制宜。由于各城市情况不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根据城市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多用于解决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然而各个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所走的建设规划道路也不相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构建针对城市特色的水资源体系。发挥城市优势,杜绝照搬照套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3.1完善水系统的建设

自然水系统包括江河湖海等,自身都有一定的净化能力,海绵城市建设就是加强对自然河流自身净化能力的利用,完善城市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保护自然河流,避免城市内工业污水和人为污染对河流进行破坏,甚至导致水系统崩坏。政府应加大力度管理城市污水排放,对城市现状进行针对性政策处理,提升自然河流自我净化能力,从根本上保护水资源循环系统,确保水系统良好运行。

3.2园林

园林海绵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景观区、水景区、林区、道路、建筑等布局,其中要秉持“水往低处流”原理,将景观区设计到最低处,由核心景观区作为圆心来合理铺设道路,保证道路具有缓坡,利于水在重力下向低处流淌汇集。林区则分布于道路两侧,以及水景区周围。水景区则是将道路、林区、草坪、花卉等渗透净化过的水集中起来形成深浅不一的池塘甚至于湖泊。为了保证林木、草坪、花卉的成活率,建议选用抗旱能力强、吸水多的植物,例如:蒙古韭、紫花醉鱼木、沙冬青、中间锦鸡儿、胡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若是发现经过林区、草坪(下沉式绿地)处理后的水仍然含有过量泥沙以及污染物,需要与湖泊入水口专门设计二次处理设备,例如强型或者弱强型阴阳离子交换树脂便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从成本角度考虑,可选用可反复冲刷洗涤设备。在雨季可以启动储水设备,将经过林木、下沉式绿地处理过的水存积起来,缓解湖泊存水压力,同时该水用在旱季浇灌草坪和树林。

3.3道路

工业化发展不断向前,带来的环境隐患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水污染为各类污染中最为显著,为解决城市洪水问题减轻污染压力,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道路在城市水径中占比较多,是造成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交通建设要求逐渐提高,城市规划应在确保交通正常运行下进行,道路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采取凹式绿化带建设,通过绿化将雨水排入地下,减少路面积水,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绿化带的合理运用不会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直接将雨水汇入地下,合理利用城市内水系统进行水质提升,增加雨水循环使用率。图1为海绵城市道路示例。

3.4居民区

首先要对居民区人数、家庭用水量等进行计算,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栋居民楼的排水系统都具有足够的管径。为了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站压力,可于一定规模的居民区内设计居民污水处理设备。目前该类设备经过改进,采用不锈钢等作为主材,使用寿命可达60年,而整个机械成本不过数千元。通过该设备处理之后的污水进入道路排水系统进入自然水系。或者再次汇集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后,各项指标达标后排放于自然水系。当然,也可以于道路排水系统当中将处理过的居民废水予以利用,浇灌树木草坪以及道路净化。

3.5绿地雨水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海绵体中雨水积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建议要从绿地系统入手,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形成绿化景观与市政设施相协调的城市水循环环境。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情况及绿化分布情况,提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绿地改造工程、景观海绵化工程,搭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加强地表对雨水的积蓄能力,这样既能够净化地表径流水,又能够获得目标降雨积蓄。工作人员还可以依托城市景观工程推动海绵设施建设,比如:以丰富植物群落初步降低地表径流速度;还可以利用地表空间吸纳雨水,打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提升城市地表的雨水调蓄容积;之后借助绿地下方的雨水管渠汇集雨水资源,在旱季补给绿地植物,促进旱季時期的地表地下水循环速度。

3.6工业区

工业区污水和雨水处理必须要将二者区分开来。工业污水必须经过系列处理且达标之后排放到排水系统内,可将它们通过工业区内的排水系统进入下沉式绿地、林地、草坪当中。这样工业区内在污水处理方面形成了自我消化,避免了其对环境的污染。诚然,有的工业区用水量大,除却本园区植物生长所需之外还会有大量的剩余,此时需要对这些水源进行排水设计,主要是抓住检验关节,确保水质符合国家允许排放标准,之后将其通过管道汇入到道路排水系统当中。

4、海绵城市建设的响应策略

4.1深度推进技术创新

国家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高度重视,技术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首先要从六字箴言:“滞、渗、蓄、净、用、排”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从“排”水技术来看,传统的排水技术都是集中在管网和泵站,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中的“排”水强调的是低影响开发技术,除了要考虑传统的小排水系统,还要关注超标雨水径流的排泄通道、雨水的净化等大排水系统。其次需要注意,在“滞、渗、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南方和北方城市应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南方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需要注重雨水的“蓄”和“排”,来减少径流外排量,北方水资源相对短缺,应更加注重“滞”和“蓄”,主要用于缺水时缓解用水紧张的局面。由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在选择绿化植物时也应当区别对待,但共同的特性是要耐水耐旱,防风防沙。最后,要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使建设的“海绵体”不仅具备六字方针,还能与美观性、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融为一体。

4.2優化生态海绵体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如果城市中的天然海绵体数量较少,可以通过人工建设和改造的形式,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和绿地,以实现对于地下水和蓄洪排涝的良好补充。可以运用如下手段进行城市海绵体建设:首先,园林绿地建设。由于园林和绿地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排污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城市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的雨水蓄积作用,以促进洪水的弹性应变能力提升;其次,打造规模化的城市水系,借助对于大型水网生态建设工程的改造和优化,进行江湖生态模式建设,让城市自然水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最后,需要积极优化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式,借助对传统工业和城市居民建设模式的创新,让传统的绿地布局得到优化和改善,通过下沉式绿地建设,以旧有的建筑面积和成本为前提,让城市绿地的外排雨水量得到切实降低,以促进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此外,还可以让LID措施效果得到充分提升,以促进绿色生态效益提升,借助下凹式和滞留塘等模式,促进绿地景观和雨水设施的有效整合,让绿地的透水面积得到切实提升,通过区域水循环作用,让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4.3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各省各城市都会面临不同的境况,要强化研发中心建设,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海绵城市有效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研发中心,吸引具有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人才或大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前来深入研究,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紧紧依托研发中心实现对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机构分类扶持教育,完成对建设海绵城市工程人员的全面培训,同时引进不同类型人才,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各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与高等院校内部的技术研究所紧密合作,实现对关键技术难题的突破,将企业内部技术人员派往高校加强学习,开阔研究视野,获得新的研究思维,以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语:

海绵城市理论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建设当中转化率并不高,这是源于其属于新理论,而且有关实践也刚刚开始数年而已。故此想要很好地应用这一理论,有必要充分地了解本地的气候、降雨量、目前城市规划水平等客观信息,这样才能保证规划、建设的有的放矢,而非大拆大建。进而言之,其需要考虑到成本、环境效应等,最终做出合理规划,其对于规划者的海绵城市理论素养有一定的挑战性。

参考文献:

[1]吕媛媛.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海河水利,2020(5):25-26.

[2]许可,郭迎新,吕梅,赵晨辰.对完善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体系的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2):1-7.

[3]刘斌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24):100-101.

作者:彭博 陈云涛

上一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论文下一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