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2022-05-01

摘要林权证的实施与发放,能够有效保护和发挥我国森林资源的综合价值,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为促使林权证的登记发放工作顺利进行,分析了我国的林权归属现状以及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提高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质量的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推进林业的健康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林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篇1:

农村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问题探讨

摘 要:林业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开展必要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能够确保其价值的发挥,从而在营造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我国林区大多分布于相对偏远的山区和农村,一方面是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导致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另一方面是基层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森林保护意识,甚至存在偷伐、滥发林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农村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法律的相关问题,探讨实际可行的林业保护措施。

关键词:林业资源;农村地区;法律问题;管理措施

引言:林业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借助于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增加种植资金投入等措施来增加林木数量,更重要的是做好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杜绝滥砍滥伐等破坏性行为。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部有关林业资源管护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农村地区林业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随后从法律角度,提出了加强农村林业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林业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

林业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例如,林区覆盖面积比较大,但是林区周边以及内部道路崎岖不平,甚至没有常规性的公路及设施,管理人员只能徒步进行巡逻,管理效率极低。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地方林业部门的管理设施也比较落后,没有与时俱进的采购现代化的管理和通讯设备,也会增加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难度系数。

2、农民法律意识薄弱

森林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当由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进行管理,并制定每年的林区采伐计划。只有严格执行科学的采伐标准,才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林农提供更加长久的收益。但是由于普法工作不到位,或是部分林农出于个人私利考虑,往往选择性忽视采伐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偷伐、滥伐问题。同时,采伐后的林区没有及时进行养护,导致林木更新速度緩慢,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除了农民法制观念不强外,传统农业经济收入偏低,加上收地方林木加工企业高薪的诱惑,也使得许多林农参加到偷伐林木的队伍中来。

3、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

如上文所说,基于农村林区客观情况的限制,林业资源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而要想真正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详细的管理计划,从而确保各项管理和保护工作得到切实的开展。但是目前来看,仍然有部分林业部门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在开展林业资源管理活动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难以确保整个林区得到普及化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交替不便的地带或是在森林深处,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林业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给林区病虫害或森林火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二、农村林业资源管理

1、强化林政管理

相关部门应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林业管理的基本理念,林业执法部门应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实际效用,通过法律手段加强林业宏观控制。就农村林业产业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引导林农进行科学管理,在保护森林生态的基础上,推广符合商品价值和农村生态价值要求的经济产品。

2、促进农村林业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林业资源档案管理,提高农村林业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应的农村林业信息交流平台,可有效拉近各林业管理主体间的距离,加强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林业管理的科学性。

三、农村林业资源保护实际措施分析

1、制定完善的林业保护制度

制度是确保林业各项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的基础。相关部门应全面加强林业管理制度建设,依据制度进行管理,规范管理人员管理行为,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创建良性的竞争氛围,促使管理人员加强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农村林业管理水平。

2、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护林队伍

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组建相应的护林队伍,护林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身体健康、思想端正并且充分热爱林业事业。组建护林队伍后,应明确护林队伍具体的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最后,需全面落实林业管理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个村、每一个镇均配置有护林员和林业站,形成相应的林业管理网络,以满足林业管理实际要求。

四、农村林业保护法律制度

1、农村林业保护法律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就农村林业管理而言,政策扶持相对较少。集体林权改革之后,相应政策更新速度较为缓慢,森林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多数林农对于林业管理缺乏重视,部分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落实,也限制了农村林业的良心发展。法律制度的缺陷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林业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现在林权流转法规的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不能落实到实际应用中。这是因为林地流转市场的欠缺,没有很好地发展林业市场,不能合理的使用林地资源。

2、农村林业法律制度改进措施

林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林业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林业科学发展。针对我国农村林业法律法规存在问题,相关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完善林权流转制度。就现有林业法律而言,不能有效发挥林权流转的实际效用,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林权流转制度改革,带动林地流转市场发展,以促进农村林业发展;二,加强集体林权法律法规建设。林权改革促進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改革,因此加强集体林权法律法规建设,是当前的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三,加强林农法律意识宣传,提高林农林业保护意识,在林业生态保护基础上,提高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切实提高林农经济收入,从而调动林农管理热情,促进农村林业健康发展。

结语:农业林业作为我国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承载着重要的社会作用、经济作用和生态作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林业管理水平较低,限制了农村林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从林业资源管理和法律法规两方面入手,通过相应的科学调整手段,提高林业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农村林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志峰,祝令辉.保护森林资源行动中暴露出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林业资源管理,2011(05):109-112.

[2] 贾培峰,周晓顺.重点国有林区实行森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1(04):111-115.

[3] 吕耀堂,王茂盛.试谈国有林场在实施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林业产业,2016(07):187-188.

作者:张海林

林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篇2:

林权证登记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管理措施探究

摘 要 林权证的实施与发放,能够有效保护和发挥我国森林资源的综合价值,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为促使林权证的登记发放工作顺利进行,分析了我国的林权归属现状以及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提高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质量的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推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林权证登记;林权归属;林业管理

林权在法律意义上指森林、林场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林权证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确定林权,有利于保护林权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在土地流转时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在伐木种植时也便于审批与管理。但当前林权证的登记发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分析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1 我国的林权归属现状

林权的种类较多,根据林地和林木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可以分为林地使用权、林地所有权、森林或林木使用权和森林或林地使用权。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我国的林权归属一直处于不明确的状态,根据《土地改革法》分配给农户个人的林木土地经过农业合作模式转化成为集体林木土地后,个别区域的农民在要求分回原来所属林区时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1]。由于前期的林权归属不明确,同时在进行林权登记与统计时,缺乏细致的调查工作,对所划分的区域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导致在进行管理和开发时遇到了诸多阻碍。特别是在农村,持有自留山证的农户情况就比较复杂,可能会出现几个人共有同一棵树的使用权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和管理,在登记林权时也容易出现纰漏。

2 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权的登记过程比较复杂

林权的登记往往伴随着林地归属权的变化,主要分为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林权关系到个人利益,因此一般需要本人或者法定代表人进行办理,但大部分农村山区的审核过程都较慢,办事效率也较低,且缺乏专业的林地测量人员,审核周期往往长达一个月,甚至更久[2]。权利人如果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时,就需要更多的证明文件和审核过程,严重降低了林权管理工作的效率。当林地服务对象为集体或者公众时,划分重点林区时需要由国务院审批,然后通过国务院下属的林业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再由林业部门进行权属登记,核发相关的证件,因而林权的审批速度也较慢。由于上传下核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多重审批,整个审核过程相对比较复杂,而等级较低的林区进行登记时也需要获得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的审核和批准,且林权登记缺乏专业的组织和机构,因而林权的登记过程比较复杂,审批周期较长。

2.2 林权流转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林权在流转过程中缺乏标准的程序与系统的管理,流转秩序比较混乱,缺乏监督机制,容易产生腐败贪污情况以及不适当的资源开发问题[3]。在往常的林权流转过程中,责任不明确,流转过程中的市场信息不够公开透明,流转双方的价格咨询渠道单一,在进行资产评估和签订合同过程中信息不对等,造成了交易信息混乱,不容易形成稳定的市场环境。因此,积极探索林权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管理将会减少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此外,相关林业部门在林权流转过程中存在责任不明确,缺乏对流转方进行指导和牵引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进行林权流转时,很多都是以口头方式进行传达,缺乏相应的书面文件和规范的合同。因此,应该完善林权流转制度,增加农村地区和各流转人的法律意识,贯彻林业部门的管理责任,以解决林权管理与发放过程中的问题。

3 提高林权证登记发放工作质量的策略

3.1 将林木与林权分开管理

目前,大多数林场种植的林木为杉木,且杉木的作用范围广,经济价值较高,可将杉木的所有权和林间的使用权分开管理,通过承包的方式进行林地使用权的转让,一方面可以让农村的林权持有人获得收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得林权的交易市场更加自由化,促使林业相关部门通过各职能部门确保交易合法。在被承包的林地上可以进行经济种植,能够促进生态林的发展,有利于自然环境的恢复与平衡,也可以通过经济林开发带动商品木材市场发展。将林木与林权分开管理,林权相关部门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只需要审核被承包的林区是否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使林木与林权的价值分离,能够更好地保护林区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同时更好地保障交易人之间的利益。

3.2 制定林权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林业发展时间较短,部分人对林权并不了解,法律意识也非常淡薄,经常会发生非法侵占集体或公众林地资源的现象,同时也存在非法砍伐杉木的情况。因此,应该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来实施和确立基本的法律制度,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来规范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权利[4]。特别是针对部分房地产开发商、旅游资源开发商,林业部门应该加强监督与管理的措施,结合专业的林业法律顾问,制定相关细则,防止在林权发放后林地被过度开发与使用,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保护农村土地人的利益。

3.3 建立系统的林业权属信息档案

林地的林权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林地情况明确。核查林区面积时,相关部门应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测量和核实,如可以根据无人机航拍的地图进行测量,聘请专业的测绘人员绘制林区地图、测量林区面积,并将编测的林区信息进行归档保存,详细记载林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将归档的信息电子化,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共享,明确各项权利,使权利人能够有理可依,有据可查。通过建立系统的信息档案,从而确保林权的完整性与可查性。

3.4 加强林权意识宣传工作

当前,林权证持有人以及办理林权登记的工作人员对林权的认识不足,对林权的重视度不够,忽视了很多细节问题。因此,应该定期对林权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宣讲林权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工作人员知法、守法,并在工作过程中向人民群众普及相关法律与林权相关的规范制度。此外,林权使用者自身也应该重视各项权利,对于需要登记和接受审查的项目应该积极配合。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林业逐渐体现出其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而林权在流转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林权登记发放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正确认识林权登记的重要性,在准确测量林区面积,规范记载文书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关注各国、各地区的林业发展情况,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不断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同时结合互联网技术,提高登记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穆喜东.当前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应当重视和解决的问题[J].辽宁林业科技,2018(2):66-67,81.

[2] 黄薪燕.集体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建设措施探析[J].山西农经,2018(9):60,62.

[3] 朱莉华,马奔,温亚利.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阶段成效、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148-156.

[4] 蘇西.初探林权登记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案[J].农技服务,2017,34(17):113.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马融清

林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篇3:

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问题探讨

摘要:生态林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振兴经济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文章在分析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对我省生态林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对策

1 黑龙江省生态林业现状

生态林业是林业发展中的新兴概念,至今理论界未有统一的认识。我国学者对生态林业的概念有多种看法,本文认为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为指导,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持续稳定,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达到总体效益最高[1]。生态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林业,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农牧业高产稳产起屏障作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振兴经济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2]。

我国极为重视林业建设。在世纪之初国家对林业生产力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确立了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并将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该工程配合城乡绿化、绿色通道工程在全国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预计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5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生态状况将步入良性循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局部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缓解(如图1、图2所示),因而黑龙江省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林业经营总面积为3439.7万公顷,林业用地总面积为2628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053.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5.2%,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总体来看,黑龙江天然林的比重大,人工林的比重相对较小,天然林中大多是次生林和过伐林,人工林中多是幼龄林和中龄林,成熟林面积少,国有林区中龄林面积占88%、蓄积占80.4%,成熟林面积仅占2.6%、蓄积量占5.7%,小、中、大径材比例不合理,而且品种单一,大兴安岭以落叶松为主体,小兴安岭则以红松为主体,西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多为杨树,珍贵树种较少,如天然红松等针叶树种不足6%。

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讲,黑龙江省林业经济总量不足。全省林业经营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而林业经济总量仅占全省GDP的4.18%;可采伐资源枯竭,每公顷蓄积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工总局和大兴安岭两大林区森林蓄积都出现了负增长;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成分比例大,集体和个私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企业负担沉重,其社会性费用支出占企业利润的87%以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林业“双增”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生态林业建设。从2002年开始,黑龙江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已略有成效。然而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解决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生态林业的发展是本文的目的。

2 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资源监督力度不足

在森林采伐管理方面,无论是森工林区还是地方林业系统都存在超计划生产木材或超商品材限额采伐的问题,一些地方乱伐滥伐森林资源,少数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占用大量林地开采矿产,毁林开荒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案件更是层出不穷,对森林资源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在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方面,个别地方所植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使得林业建设事倍功半。而且生态林业建设成果维护难度较大,有的地方的退耕还林地存在毁林复耕现象。生态公益林中火烧地和采伐地较多,很多地方并非按计划采伐,且伐后未及时更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说明黑龙江省在森林资源监督方面存在极大不足,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2.2 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支持不足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林木的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如用材林。即使经济林如苹果树、柿子树之类的林木在种植之初也需要2—3年的生长时间才可以结出果实。因此林业贷款周期较长,且变数较大,金融机构很难提供贷款,且林业贷款规模小,偿还期限短。自从国家实行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之后,政府相应的为林业生产者取得贷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林业生产贷款基本终止,金融系统只有贷款计划,没有贷款规模,无法落实计划,使得林业生产者贷款困难,国家政策落到了空处。

另外,一个产业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很难形成支柱产业,林业亦如此。在金融扶持林业生产发展上,扶持龙头企业是重中之重。而扶持龙头企业应当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这是目前为实现林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协调

退耕还林是国家为保护林业而制定的政策。国家规定,退耕地的生态林必须占80%以上,这是国家从生态效益角度来考虑的,但是生产者注重的是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两者并不协调。现如今省内很多地方热衷于种植经济林木,如红松,落叶松、马尾松、黄柏、野生核桃树、水曲柳等等,这些经济林木的种植在林业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很多人认为退耕还林只要是种了树,将该区域改为林地就是建设生态林了,没必要非得种植那些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的林木,既占地方又挣不了钱,不适合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国家制定退耕还林的政策是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若林木种植不当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例如:核桃树若发展过快对地表植被有较强的破坏性。在走访中我们看到,很多退耕林在种植经济林木的地方,杂草、野生植物被除得干干净净,地表遭到严重破坏,根本起不到抑制水土流失的作用,这些地方经济效益很显著,但生态效益被严重忽视。

2.4 科技应用与推广困难

生态林业建设虽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工作,但其对技术要求较高,且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同,因而对技术的要求也不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作用对生态林业建设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来看,林业科技的应用推广困难。原因如下:1.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现如今,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且科技成果与林业建设实际脱节,现有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缓慢等严重制约了生态林业的发展。另外,林业的生产期长,且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设备老旧后,由于很难取得贷款,设备更新困难。2.种植人员素质较低,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种植大多是体力劳动,种植时的劳动力多是从附近村落召集的农民工,或是就近招募的初高中学历者,造林人员素质较差,粗植滥造、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专业的林业生产者扮演了“监工”的角色,现场匆匆看一眼很难发现问题,致使造林质量差,所植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严重影响了生态林业建设。

3 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问题的对策

3.1 依法治林,加强管护力度

在生态林业建设中造林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取得理想的造林成果,造林成果的取得取决于造林质量,造林质量的提高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造林后管护力度,所谓三分造林七分管护。林业管护的主体是林业主管部门。

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和植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制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林复耕等情况的发生,严格木材采伐、运输和经营管理[3]。与此同时,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林业生产者及周边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林业生态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违法行为的产生。林业监管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事,林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大众现在与将来的生活环境,林业管护人人有责,而且仅靠林业主管部门监管是远远不够的,林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林业管护中来,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 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生态林业投入体系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建立了以公共财政体系为支撑的林业投入体系。按照“分类、分级、突出重点、按需扶持”的原则,将林业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对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全部由公共财政无偿投入,对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林业项目,主要是生态产业和以商品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以政策扶持为主,辅之以资金扶持。因而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尤为重要[4]。

筹措资金需要建立三种机制。一是建立信贷投入机制。该机制应当以现有的林业财政贴息贷款为基础,发展符合生态林业特点的与国际接轨的中长期低息贷款,同时应加大财政贴息扶持力度。二是建立外资参与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的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无偿援助,加大林业的发展步伐,积极争取外资开展林业生态建设。三是建立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林业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各种经营方式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3 提高生产者的生态林业意识

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而林业的发展壮大是建立在生态林业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从生态的角度,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林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林业发展政策,才能搞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而生产者若要做到以上要求,虽然从长期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协调发展,但是在短期内,生产者必然要放弃部分经济利益。很多生产者不了解生态林业,拒绝这么做或阳奉阴违,这就需要林业部门做好做实生态林业的宣传工作,用以提高生产者的生态林业意识。

林业相关部门应广泛运用各种新闻媒体针对什么是生态林业、建设生态林业的优点、如何建设生态林业等等关于生态林业的知识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林业“三生态”、“三地位”的认识,增强发展生态林业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生产者建设生态林业的自觉性,动员生产者参与到生态林业建设中来。在宣传动员中,重点是要向生产者明确说明生态林业建设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优惠政策、优惠贷款制度、财政补贴等各种方法补偿生产者建设生态林业初期的经济亏损,或将之列为鼓励政策,把林业生产者自身利益列为制定林业管理制度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充分调动林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生态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3.4 落实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

林业生态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持。现如今,林业新科技革命刚刚开始,其应当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提高林业科技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攻关,突破生态林业建设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水平;改善技术装备,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另外,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处于初期,经验并不丰富,而国外和国内的部分地区早已经开始建设生态林业。为了避免走别人已经走过的弯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建设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技术的选择要事先确定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林业特点、林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各种要素,采取适度原则,使得引进的技术与黑龙江省的水平、能力相适应,有利于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

人才方面,要重视生态林业建设人才的培养;加强对行业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提高行业培训能力,加大人员培训基地的设备和设施等基础建设,为人员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进一步实施“363”人才强林计划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治邦.认清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把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向科学发展新阶段[J].林业经济,2008,(1):4.

[2] 韦小满.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2011,(10):174-175.

[3] 刘志仁,朱艳丽.黄土高原发展生态林业法律制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39-143.

[4] 欧幸兰.宜章生态林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传播,2010,(20):34.

[5] 杨文辉,王祥生,李冬.永丰县林业生态建设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09,(2):56-58.

作者简介:祝伟友(1971-),男,汉族,黑龙江拜泉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七星泡农场政工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樊雪梅,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就职于吉林大学农学部。

作者:祝伟友 樊雪梅

上一篇:传播失真下的网络新闻传播论文下一篇: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