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质量评价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4个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会宁县2009-2018年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镇化质量评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镇化质量评价论文 篇1:

国内城镇化质量评价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城镇化质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论题,学者们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对我国近年来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旨在厘清国内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及相关指标的制定,针对城镇化质量评价提出几点建议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1 城镇化质量概念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200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7.7%,截止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53.73%,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五大战略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发展应“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来说,城镇化质量问题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城镇化质量还不高,城乡二元体系依然存在,所以亟需明确界定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我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以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推进我国城镇化不断向前发展。

城镇化质量是与城镇化数量、速度相对应的概念,当前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质量概念研究大致分成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指城镇化质量的具体涵义包括城镇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等四个方面[2];第二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应包括四个最基本内涵:推进城镇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因子、认识城镇化系统差异的公平因子、度量城镇化系统水平的质量因子,以及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集约因子,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生态环境[3];第三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实质上是城镇现代化水平,它是指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之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与城镇合拍并逐渐融入其中的程度。城镇化质量并不与城镇化水平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城镇化质量的相应提高[4];第四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特指城镇化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从本质内涵上讲,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从构成要素看,城镇化质量又可分为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5]。

十八大之后,相关部门和学者聚焦于以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等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指城镇数目增多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大中小城市及城镇农村,从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提升城市文化、优化城镇化格局,使得城镇生活和谐宜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综上所述,城镇化质量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将其内涵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包括经济、社会、人口、建设与环境等,在城镇化发展初级阶段以此为主。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尤其是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应将人们的主观精神需求上升到主导层面,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2 国内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2.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也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要想更加准确的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首先应确定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原则。根据归纳整理,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见解:

许宏、周应恒通过对云南的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提出应遵循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及数据资料可获得性原则[6]。马军指出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其次是简明性原则,此外还要注意整体完备性[7]。袁晓玲等认为,应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三大原则[8]。城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为了使其指标体系能够体现出城镇化的全貌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赵安顺指出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9]。这些学者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倾向于依据三个原则,较为简单、明了,方便指导后续指标选取工作,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但是指标体系建构原则若过于简单明了,则会降低指标选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所以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要注意所选指标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赵旭认为选择指标既要考虑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所以在设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10]。王琳提出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综合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11]。

马世骁指出指标选取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导向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12]。以赵旭、王琳和马世骁为代表的学者倾向于依据较为复杂的指标体系建构原则,这样有助于选取更加精确和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提高所选取指标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但是会增加指标选取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所以在实际的指标选取过程中,我们要从所研究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依据适当的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综上,可以看出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四个最基本原则,除了这些普遍性原则之外,还可以增加公众参与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就是指将公众的意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注重群众的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并重,体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多样性原则就是指评价指标的选取要遵循当地、当时的客观实际,体现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和“千镇一面”的情况。

2.2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在指标构建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城镇化质量内涵所做的界定,国内学者们选取了合适指标,构建了各自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二级指标体系。李永洁在对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时,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从城镇集聚发展水平、城镇要素流动水平、城镇文明发展水平、城镇生活服务质量、城镇环境建设质量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这6个方面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13]。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测和评比,也是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依据李永洁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2006年广东省建设厅开展了城镇化发展评估工作,对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各方面特征及整体特征进行了评估。北京推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北京市城市现代化指标及国内相关指标,对北京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14]。湖南省规划局从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和社会安定等五个方面,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类是三级指标体系。依据朱洪祥提出的城镇化质量的基本内涵,周艳妮和尹海伟对东营市城镇化质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建构:动力因子、公平因子和质量因子。从而建立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体系[15]。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颇具代表性和被引用较多的观点是叶裕民提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他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城镇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衡量城镇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3大类12个指标,第一类:经济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等4个指标。第二类: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万人拥有医生数、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包括移动电话)等4个指标。第三类:人的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居住面积等指标。而城乡一体化则是指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具体可包括如下4个指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平均利润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16]。他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联系、生产效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出发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评。

第三类是省域和城市尺度指标体系。陈明在对前人相关研究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和城市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环境保护4个一级指标和能源利用、城乡收入差距、财力平衡、国土保护等13个二级指标,据此计算出了我国各省的城镇化质量,得出浙江、江苏和山东位于我国城镇化质量前三位,云南、贵州和甘肃则列在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最后三位;城市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分为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17],依据城市尺度的城镇化指标体系,陈明对宝鸡、扬州和日照这三个城市进行了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得出的分值都较高,因此可以得出三个城市都是城镇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

郝华勇纵观已有的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发现研究对象多为同一级别城市比较,对省域尺度城镇化质量研究较少。因此,他建构了一个包含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和统筹城乡的7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对东部10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比较,计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省域城镇化质量得分多数高于全国水平,并提出不同类型省市在“十二五”城镇化进程中应有所侧重,兼顾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18]。

陈明和郝华勇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建立,针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研究尺度,提出不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出发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指标选取充分结合了不同级别城市、城镇特点与实际情况,梳理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应积极关注研究对象尺度问题,从不同尺度出发会得到不同评价结果。

从当前的国内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结合了当前我国发展实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选取指标涵盖面较为广泛,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有一定程度涉及,且具有较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当前评价指标选取更加侧重于客观评价,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等,对于主观评价指标选取量大大低于客观评价指标,与新型城镇化要求不相符。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应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上升为主导需求,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增加主观评价指标比重,如增加居民生活满意度、人均住房实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

3 小结与展望

3.1 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科学化

当前学者们在选取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时普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以上仅仅是评价城镇化质量的几个基本原则,当然还有其他原则,如系统性、发展性等原则。这些原则的内容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固定僵化的。所以今后在选取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时,不能照搬已有研究成果,应遵循当地、当时的客观实际,体现时代发展需求,科学制定评价原则。

3.2 拓宽城镇化质量研究视角

总体看来,当前国内在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研究视角上过于片面单一,评价视角大多集中在评价对象本身,对城镇化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缺乏将两个尺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的研究和多区域的比较分析,且研究常常偏向于某些特定的城镇,缺乏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视角出发进行相关思考,多样性和代表性欠缺。在城镇化质量内涵方面,许多学者均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阐释。此外,既有研究通常在对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缺乏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趋势分析,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发掘。

在后续研究中,应引入多元化研究视角,从社会学、经济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视角出发,结合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对其进行研究,加强研究深度,注重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趋势分析。并且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交融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19]。

3.3 主客观结合进行评价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当前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选取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所占比重极小,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指标选取方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在人。且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对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

所以在今后城镇化指标选取上要注重作为主体“人”的主观感受,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主客观结合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引下,适应高收入市民社会的挑战,以此提高城镇化质量。

3.4 完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关于城镇化质量尚未形成一个合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这不仅表现在城镇化质量内涵、城镇化质量研究视角等问题上,还表现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不健全的评价体系,会导致评价研究结论千差万别甚至相互矛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质量评价应用与推广价值,所以应不断完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今后相关研究中,应更为注重主体“人”的主观感受,拓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选取范围和城镇化质量的研究视角,并运用多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更为科学、准确、全面的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以此推动我国城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5] 赵明月,张伟.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R].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6.

[2] 张春梅.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11):12-14.

[3] 朱洪祥.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5):37-44.

[4] 童华胜,陈俊玲.城镇化质量若干问题初探[J].台声·新视角,2005,(6):199-201.

[6] 许宏,周应恒.云南城市化质量动态评价[J].云南社会科学,2009,(5)115-118.

[7] 马军.城镇化水平的度量及评价[J].改革新思维,2010,(10):17-18.

[8] 袁晓玲,王霄.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38-45.

[9] 赵安顺.对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2001,(5):70.

[10] 赵旭.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889-892.

[11] 王琳.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济南为例[J].价值工程,2011,(2):154.

[12] 马世骁.城镇化水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7):273.

[13] 李永洁.城镇化发展评估方法及其实践——以广东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2):19-21.

[14] 欣欣.北京推出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J].城市规划通讯,2005,(23):6.

[15] 周艳妮,尹海伟.东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04-206.

[16] 叶裕民.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17] 陈明.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M].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10):7-9.

[18] 郝华勇.城镇化质量的差异评价与提升对策——以东部10省市为例[J].经济探讨,2012,(6):52-54.

[19] 杨眉.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原则及路径[J].城市问题,2012,(8):28-29.

责任编辑:王凌宇

作者:陈俊峰 朱小小

城镇化质量评价论文 篇2:

基于熵值法的甘肃省会宁县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摘 要: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4个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会宁县2009-2018年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得出结论:会宁县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整体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会宁县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相对最高,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会宁县经济城镇化质量次之,但发展速度相对最高;会宁县人口城镇化及空间城镇化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且发展水平相当,增长速度缓慢。

关键词:会宁县; 城镇化质量评价; 熵值法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和重要增长极。其中,以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中提出“我国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化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提升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1]”。因此促进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持续健康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我们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城镇化质量方面的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质量评价的关注度颇高。其中,陈明星[2]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内涵出发将城镇化划分为四个类型,并利用熵值法对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分析;蓝庆新[3]等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熵值法,从城镇的自身发展、推进效率以及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31个指标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马德功[4]等从经济、人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西部12省市进行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李林[5]等人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来对广东省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大部分学者从人口、经济等方面选取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并通过主观赋值法或客观赋值法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在城镇化质量评价内容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方面,研究大多集中于采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对国家、省域、区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因此本文以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运用熵值法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对会宁县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的认识,也对推动其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环境概况

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隶属于白银市,县城距离省会兰州150公里。位于北纬35°24′至36°26′、东经104°29′至105°31′之间,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和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川区相邻,总面积为6439km2。会宁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整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自古就是一个干旱少雨、地瘠民贫的地方,素有“苦甲天下”之称。

1.2社会经济概况

会宁县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名县,也是国内远近闻名的西北教育名县,全县现辖24个镇、4个乡,县政府驻地会师镇。全县总人口57.61万人,常住人口为54.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24万人,占29.96%。至2017年,会宁县实现生产总值62.76亿元,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为落后,经济总量在白银市各区县中排名最低。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更加综合客观地分析会宁县的城镇化质量水平,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进而得出会宁县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熵值法评价权重具体方法如下:

2.2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构建

文中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8年《会宁县统计年鉴》《白银市统计年鉴》及《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3.结果分析

3.1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并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会宁县的具体情况以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遵循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相关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领域选取17个指标对2009-2018年会宁县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及分析。

3.2会宁县城镇化质量评价

本节基于熵值法,对会宁县总体城镇化及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的指标进行客观权重加权处理,计算出会宁县近十年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及各子系统得分。

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首先,会宁县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综合城镇化水平从0.0641上升到0.1346,年均增速为7.7%,说明会宁县虽然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城镇化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其次,会宁县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差异较大,表现为社会城鎮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城镇化水平次之,空间和人口城镇化质量水平则较低。然后,会宁县各类城镇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近十年增长速率分别为3.12%、10.12%、6.0%、7.88%,即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长速度最快,社会城镇化水平以及空间城镇化水平提高速度仍然加快,人口城镇化质量水平虽然增加,但是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说明会宁县城镇化发展格局有待逐步改善。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本文对会宁县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会宁县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整体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发展过程存在不平衡问题。会宁县社会城镇化质量水平相比于其他城镇化最高,且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与会宁县是“状元县”相关,教育的发展不仅使得教育投入占比增加,同时,可见会宁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高。

会宁县经济城镇化质量次之,但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城镇化最高,可见会宁县虽然受限于自身因素,其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但是近年来由于会宁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等使得其第一产业得以发展;其次,得益于其优良的教育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使其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4.2建议

本文在对会宁县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会宁县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在城镇化发展方面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会宁县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教育设施布局,积极推进素质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合理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引入“生活圈居住区”概念。第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战略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打造绿色产业基地;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与教育资源优势,发展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第三,合理规划各类用地,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居住用地利用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发展布局,实现各区域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联动互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

[2]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3]蓝庆新,刘昭洁,彭一然.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基于2003-2014 年31个省市的空间差异研究[J]南方经济,2017,36(1):111-126.

[4]马德功,王建英.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体制改革,2016,36(2):54-60

[5]李林,黄云霞.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测评研究[J]经济师,2017,33(6):172-175

[6]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作者:韩泽瑜 庞钰 戴尚

城镇化质量评价论文 篇3: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摘 要: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视角,从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质量等四个维度设计了20个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对2013年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极不平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应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纳入京津冀城市群大格局,优化城镇化布局。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河北省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2012年提高了1.16%;河北省城镇化率为48.12%,比2012年提高了1.32%。虽然河北省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6%,但仍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61%。此外,据河北省社科院周伟文推算,把在城市打工但未实现身份和福利转变的农民工去除,河北省真实的城镇化率仅约为33%。由此看出,河北省城镇化并未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都存在不足。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属东部沿海经济较不发达省份之一。河北省应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视角出发,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对2013年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的依据。

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此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2]由此看出,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内在质量的提升,即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向提升质量内涵转变。过去我国城镇化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过去我国城镇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现在需要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①。

在正确领悟新型城镇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应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以人为本。河北省应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元目标协调推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2)统筹协调。河北省应把城市和农村纳入一个整体,统一进行规划和建设;借助工业化来推进城乡资源和产业的合理聚集,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促进产业融入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3)提高发展质量。河北省应努力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城乡居住条件;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相关研究概述

自新型城镇化概念正式提出后,2012年,曾志伟 等构建了一个包含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三个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体系,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4]。杨雪 等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城乡发展动力、质量、公平等三个维度,设计了15个二级指标,提出了一套新型城镇化测评的指标体系[5]。2013年,何平 等建立了一套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他们从人口就业、公共安全、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设计了29个二级指标,并评价分析了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6]。牛晓春等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他们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陕西省10个省辖市进行了实证分析[7]。郭照庄 等从廊坊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一套包含人口、环境、经济、生活、社会等五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的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并对廊坊各县(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为廊坊市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8]。杨惠珍从城镇化质量内涵出发,并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民生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和谐等六个维度,选取21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套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0个省市2011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结果看,其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9]。2014年,吕丹 等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本质,从人口城镇化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生态环境支持指数等五个方面设计一级指标,同时,又设计了55个具体指标,并力求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所突破,重构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改进熵值法对大连市2008—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10]。2015年,沈宏超 等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六个维度(27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套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11]。王际宇 等从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解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之上,从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23个具体指标),建立了一套评价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根据2013年数据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水平,为我国地方政府更加科学合理发展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依据和建议[12]。

(二)指标选取

本着全面性、综合性、数字化、易收集、精简性等原则,在参考上述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应有之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质量等四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来测度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如表1所示)。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的选取

在指标设计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2014河北经济年鉴》提供的河北省11市数据并将其输入统计软件SPSS16.0,得出五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15-16]。

此外,由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1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专利授权量、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万人拥有小学在校学生数、每万人卫生机构数、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每万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每万人拥有公交数量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1解释为社会服务指标;主成分2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失业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万人拥有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万人拥有小学在校学生数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2解释为经济实力指标;主成分3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3解释为城乡和谐发展指标;主成分4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专利授权量、单位GDP能耗、城市道路面积、每万人卫生机构数、每万人拥有公交数量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4解释为环境指标;主成分5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城镇失业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万人拥有小学在校学生数、每万人卫生机构数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5解释为社会稳定指标。

(二)计算综合得分

本文用变量F1、F2、F3、F4、F5表示五个主成分,F表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标,变量Xi为第i个指标。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给出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得出本文的主成分得分公式如下:

F1=0.225X1+0.144X2+0.149X3+0.293X4+0.188X5+0.284X6+0.295X7-0.035X8-0.057X9+0.036X10-0.02X11+0.194X12+0.174X13+0.281X14+0.241X15+0.215X16+0.312X17+0.31X18+0.3X19+0.278X20

F2=0.219X1+0.427X2+0.218X3+0.049X4-0.139X5+0.071X6-0.049X7+0.183X8+0.171X9-0.279X10+0.342X11+0.332X12+0.363X13-0.216X14-0.258X15-0.166X16-0.072X17-0.116X18+0.096X19-0.157X20

F3=-0.177X1-0.014X2+0.332X3-0.09X4+0.131X5-0.007X6-0.009X7+0.596X8+0.598X9+0.074X10-0.026X11-0.251X12-0.061X13+0.063X14+0.048X15+0.155X16+0.048X17+0.086X18-0.046X19+0.071X20

F4=0.311X1+0.151X2-0.225X3-0.256X4+0.581X5+0.013X6-0.232X7+0.083X8-0.066X9+0.074X10-0.177X11+0.072X12+0.193X13-0.067X14+0.014X15+0.402X16-0.069X17-0.008X18-0.157X19-0.294X20

F5=0.271X1-0.024X2-0.084X3-0.042X4+0.1X5+0.308X6+0.154X7+0.113X8-0.059X9+0.647X10+0.421X11-0.086X12-0.181X13-0.095X14-0.222X15-0.233X16+0.01X17+0.023X18-0.147X19+0.049X20

F=0.516 09F1+0.219 96F2+0.118 03F3+0.075 11F4+0.070 81F5

通过上述公式,本文首先计算出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然后再计算出11市综合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所示结果,我们可知,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石家庄、唐山、邯郸、廊坊、沧州、秦皇岛、张家口、承德、邢台、衡水、保定。此外,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总得分从2.622到-3.415,表明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极不平衡。这既与各市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有关,也与各市的城镇化理念、城市定位、城市管理水平有关。

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聚类分析

由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地区性差异较大,为此,本文利用SPSSl6.0统计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一步对河北省11市进行分类。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现状及其所属的群类,使每一地区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城镇化战略,以期提升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结果,我们可知,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地区:石家庄市和唐山市。考虑到石家庄市和唐山市在人口集聚和交通区位方面的显著优势,应进一步提升这两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还应加快这两个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充分发挥其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具体来看,河北省应借助石家庄市商贸物流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使其成为辐射华北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最终将石家庄市打造成为冀中南区域中心。同时,河北省应进一步强化唐山的冀北区域中心职能,积极推进唐山现代临港制造业基地建设[13]。

第二类地区:承德市、张家口市、沧州市、邢台市、邯郸市。承德市、张家口市由于地处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生态涵养、休闲旅游及农副产品供应是两地应承担的主体功能;两地应以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功能为主要抓手。此外,对张家口市来说,应以与北京联合申报冬奥会为契机,将其打造成为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沧州市应借力亚欧大陆桥新起点的战略区位优势、黄骅的港口条件以及沿海丰富的资源条件,将其打造成为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港口物流枢纽[13]。邯郸市、邢台市应借助冀中南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的契机,加强与中原经济区的合作、发展,努力成为中原经济区与首都经济圈交流的纽带。

第三类地区:秦皇岛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应立足于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抓住北戴河新区开发建设机遇,打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城市。廊坊市应凭借“京津走廊”的区位优势,借助北京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的有利东风,加快推进距北京50~100公里的固安、三河、霸州等地区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将其建设成为京津发展带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第四类地区:保定市、衡水市。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重点提升高碑店、涿州、白沟等重点城镇的产业承载能力,逐步推进国家低碳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电谷和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衡水市应充分发挥其作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作用,在不断提升城市质量内涵的同时提升城市规模实力,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城市群中节点城市所具有的带动作用[3,13]。

五、结论

2013年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极不平衡,由高到低依次为石家庄、唐山、邯郸、廊坊、沧州、秦皇岛、张家口、承德、邢台、衡水、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契机,河北省提升各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如下:(1)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河北省应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放宽城镇户籍限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真正融入城镇。力争到2020年,河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2)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河北省应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污染企业与落后产能,着力打造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同时,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的就业问题。此外,河北省应以编制县(市)域为单元的城乡总体规划为推手,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并确保财政资金支出持续、稳步增加,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3)纳入京津冀城市群大格局,优化城镇化布局。河北省应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培育壮大一批重点城镇,促进发展要素向城镇集聚,构筑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此外,河北省还应加强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最终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目的[3,14]。

注释:

①此定义引自好搜百科http://baike.haosou.com/doc/5369090-5604934.html。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3]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全文)[EB/OL].http://www.he.xinhuanet.com/news/2014-04/11/c_1110193601.htm.

[4]曾志伟,汤放华,易纯,等. 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2(3):11-15.

[5]孙雪,杨文香,何佳.新型城镇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研究[J].地下水,2012(3):124-126.

[6]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2013(6):11-18.

[7]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 10个省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3):355-363.

[8]郭照庄,孙月芳,张翠莲.廊坊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4):32-35.

[9]杨惠珍.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65-67.

[10]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J].财经问题研究,2014(9):72-78.

[11]沈宏超,洪功翔.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412-418.

[12]王际宇,易辉,郭丽环.中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6):64-66.

[13]马树强,金浩,张贵,等.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J].中国经济报告,2015(10):100-104.

[14]河北新型城镇化路线图绘就纳入京津冀城市群[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40411/1402

18772783.shtml.

[15]河北经济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16]马国庆.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关 华

作者:王冬年 盛静 王欢

上一篇:云计算电子政务论文下一篇:电工学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