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论文

2022-04-28

摘要:当下的高中学科课程仍然是由专家以知识逻辑为背景编制教材,教师根据高考需要进行教学。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师教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教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论文 篇1:

小学数学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要】从现实价值来说,教育活动最直接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成长方向,让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科学的数学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和生活智慧,让学生真正实现长远进步.本文将从“关注学情起点,科学预设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发展,科学整合课程资源”“关注学生需求,科学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认知,科学设计作业结构”“关注学生情感,优化教学评价模式”五个角度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构建生本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构建策略

在过去,小学数学教学体现的教学思想是“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独立设计数学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及让学生短期内掌握全部数学知识,教师通常会选择讲授法,通过单向讲解数学概念的方式传递数学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小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很难真正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而且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养成惰性思维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一、关注学情起点,科学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取得的学习进步的预期,代表学生的认知发展空间.在过去,小学数学教师很少会设计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而是习惯从一个学期的长期教学目标出发,尽最大可能地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全部数学知识.因此传统的教学行为是“灌输式”的教育行为,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听讲,摘抄笔记.教师要想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奋斗方向,否则将很难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很难构建生本课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准确分析学情起点,根据学情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任务,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状态,促使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学习.

如在“倍数与因数”的教学中,笔者客观分析了本班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情况、学情起点与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设计了符合学情特点的数学课时目标任务.笔者认为,五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且他们积累了足够的数学计算经验,能够在问题情境下自主分析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由此迁移相应的数学计算知识,通过自己的数感去分析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但是前提是学生要准确掌握因数、倍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因此,筆者设计了课时教学目标:在特定情境下回忆乘法知识,根据乘法算理认识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掌握数学概念;能够自主回忆乘法与除法的内在关联,积极思考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且能找出在某个取值范围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这三个课时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计算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有效解题,积累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如此,笔者可切实调动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

二、关注学生发展,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实施数学教育的知识素材,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教辅资料为中心,存在“教教材”的现象,一些教师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使其顺利应试.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学教材的知识量是有限的,既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又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而会限制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构建生本课堂的第二个步骤是综合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全面整合课程资源,体现“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确保学生学到有价值的、丰富的数学知识,及时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笔者虽然重视数学教材内容,会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但也会适当开发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使其进行有效学习,开阔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比如,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认为数学知识十分抽象,且不认可数学知识的学习目的与迁移价值.因此,笔者整理了一些数学绘本,让学生阅读绘本故事,使其通过故事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发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另外,笔者会客观分析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整合相应的课程资源.比如,有的学生很有学习天赋,逻辑思维能力发育较好,笔者就整理了一些奥数习题,引导这类学生自主解题,关注他们的解题成效,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潜能.笔者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使其实现异步成长.

三、关注学生需求,科学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教法、学法与教学形式,体现的是师生的教与学关系.教师应该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让学生学会学数学.在过去,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讲解行为,很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不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在生本教育思想中,教师应该切实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尊重每名学生的成长过程,保证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确保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科学地创新教学方法,既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也要全面优化自己的辅助教学作用,优化师生互动模式,完善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就如在“图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综合分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三类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行为,笔者将本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即“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组”“梯形面积推导组”“三角形面积推导组”,然后在各个大组内组建了多个6人学习小组,让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上,笔者带领学生复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面积公式并推导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确保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有的学生将多边形切割成长方形,有的学生直接使用格子纸观察图形面积与图形长、宽、高之间的数量关系.待各小组完成了面积推导任务之后,成员先在组内积极分享,再进行组际交流,最后轮流在数学课上展示探究成果,实现数学表达.这一做法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积累了学习经验.

四、关注学生认知,科学设计作业结构

作业是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设计的习题资源,目的是及时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使其积累数学解题经验.但是,常规的数学作业体现的是“题海战术”,数量多且重复性较强,让学生承受了繁重的学习压力,甚至让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在此状态下,如果学生在解题时出现较多错误,那么可能会丧失学习自信,难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科学地设计作业结构,呈现层次鲜明、数量有限的习题,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总结解题经验,切实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如在“分数乘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客观分析了本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水平的变化,让学生积极思考分数乘法的算理与算法,自主梳理知识线索.接着,笔者通过课堂总结确定了课后習题的重点题型,即计算题、应用题,前者可以锻炼学生对分数乘法算法知识的熟练度,后者可以考查学生对分数乘法算理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记忆.为了实现减负任务,笔者控制了习题数量,保证学生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课后作业.待学生独立做完作业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参与作业订正活动,使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订正作业,积极归纳解题经验,提升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另外,笔者会对小组订正结果进行讲解,监督学生自主整理错题,使学生积极反思解错题的原因,梳理正确的解题思路,积累解题经验,在反思与总结过程中实现发展.

五、关注学生情感,优化教学评价模式

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育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育状态,确保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实现自主学习,发挥情感的辅助教学作用,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改变教学评价结构,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常规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过于依赖考试评价工具,用定量数据去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以便让学生自觉改善数学学习行为.从现实情况来看,在考试评价的直接影响下,学生将很难一直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因为他们会经历学习挫折,并且客观的成绩会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思考考试评价的应用方式,结合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全方位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组织教学评价活动时,笔者通过即时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以便让学生及时内化数学知识,也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积累学习经验.如在“分数除法”知识教学中,笔者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自主探究了分数除法的算法与算理.有的学生主动说自己在课堂上以被动听讲的方式学习分数除法的算法与算理知识,因害怕计算错误、解题错误而拒绝与他人对话,错失了展现自身数学能力的机会,并且主动承诺在下一轮分数除法计算的教学中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自主梳理分数除法的计算步骤.有的学生比较自信,表示自己已经尽力在数学课上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参与课堂问答、数学解题活动,虽然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存在不简洁、不准确的问题,但是这些不影响自己的学习成就感.面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笔者也适当补充了教师评价,以便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另外,在长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引导学生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整理与个人数学学习有关的证明,粘贴重要材料,以便在翻阅记录袋内容时及时回忆数学学习经验.学生认可自己的学习收获,树立学习自信,学会根据个人发展需求去规划数学学习计划.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要,可以切实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让学生实现有效发展,使学生从学习数学变成学会学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课程目标入手,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作业结构;重构教学评价模式,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效构建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永海.浅谈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165.

[2]王杏娜.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小学为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

[3]徐玉军.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8):64-65.

[4]黄友锋.基于发展理论,建构数学生本课堂[J].黑河教育,2017(10):41-42.

作者:王文娟

教师教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论文 篇2:

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实践的整体框架

摘要:当下的高中学科课程仍然是由专家以知识逻辑为背景编制教材,教师根据高考需要进行教学。“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追求通过让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实现以学生逻辑和以知识逻辑两个维度深度融合建构课程,改变传统的“让学生被动学习课程”为“让学生融入课程”和“让课程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和课程一起发展——学生在学科课程建构过程中发展课程,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课程建构;学生参与;核心素养

一、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生命成长的企盼

每个生命体都企盼得到更好的成长,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理应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词。从人的生命成长需要看,教育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个性充分发展——需要学校提供适合自己成长的课程,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建构课程,也需要建构自己的课程。二是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个体的社会化——需要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社会文化,也需要用自己的经验努力促进社会发展。

2.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1)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当下,课程建构以专家为主,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学生也只是课程的享用者。(2)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当下,高中教学以传递知识为主,教师是在教教材,学生也只是在学知识。(3)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失。当下,高中学习以试题训练为主,教师根据高考需要设计好练习,学生完成各项练习,这种训练是“被学习”。

3.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唤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和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未來普通高中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科知识教学,而需要通过学科教学重构课程内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来说,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以大学科观念统整和重构课程内容,且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实现。高中学生参与课程建构正是让他们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整合、学习、教学和评价——培养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构课程。

(二)课题界定

1.课题的基本概念

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到场,参加,参与策划与实施。[1]我们追求的境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策划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课程建构。指主体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等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和全面实践。

2.课题的内涵意蕴

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在教师引导之下,学生围绕“生命成长需要”,带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按照自身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参与学科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资源建设,在参与建构活动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潜能和已有经验建构课程内容,共享同伴生活和经验,促进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科课程,并能延伸探究跨学科课程,形成更加丰富的课程经验,从而让人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需要,形成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让课程得到更好的发展。

3.课题追求的境界

当下的高中学科课程主要由专家根据学科知识特点,以知识逻辑为背景,编制学科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主要体现的是“学科知识结构”。教师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本研究追求的境界是让课程回归学生,以学生为逻辑起点,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认知方式,对教材知识结构进行重构,并对其内容进行丰富和发展,形成体现个性经验的学科课程,在此基础上生发和链接跨学科课程。这一研究不是否定当下知识结构维度的课程编制方式,而是追求学生逻辑和知识逻辑两个维度深度融合的课程建构,使课程内涵更加丰富,形态更加立体化,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课程”为“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融入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和课程一起发展——学生在学科课程建构过程中发展课程,形成自己的核心素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架构

(一)研究目标

1.建构学校学科课程资源平台

通过实践,为学校建构学科课程资源平台,这一平台将成为学校的学科课程资源库,供师生交流互动,为学生展示和学习服务。

2.形成学校学科课程建构文化

通过实践,建构校本的学科课程建构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将学习、教学和学科课程建构融为一体,促进学校形成富有特色的学科课程建构文化。

3.架构学生学科课程学习空间

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在电脑、笔记本和大脑中收集、整理学科知识,形成富有特色的学习资源,为他人学习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平台,促进“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

4.探究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策略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的策略,促进他们成为学科课程的建构者,在课程建构中和课程一起成长。

5.探寻教师指导课程建构策略

通过实践,教师找到指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重构的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程建构的能力,在课程建构中与学生、课程一起成长。

(二)研究理念

1.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形态

学生以何种形态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直接影响课程的质量。我们设计了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五种形态:学生对自身资源的挖掘,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或合作研究课程,学生反思或评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收集整理课程资源。(见图1)

2.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过程

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会经历怎样的过程?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带着自身的思想情感、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方式与教师、文本、环境课程进行“对话”,促进个体、教师、文本、环境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这些课程能够不断“融合”,形成更加丰富、有机统一的课程框架。(见图2)

3.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原则

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生命发展需要和课程建构的需要,初步确定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学科课程建构。二是互动性原则,学生在参与课程建构过程中与其他课程元素之间多向互动。三是创生性原则,学生通过理解课程文本,重新建构课程知识,促进个体经验更新和课程意义的生成。四是差异性原则,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兴趣、成效有较大差异,参与建构方式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定。

(三)研究内容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基本现状

(1)学科课程实施方式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观察和座谈等方式对全校各学科课程实施方式进行调查,从课程建构角度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我校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方式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观察和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我校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方式进行调查,从课程建构角度了解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3)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和方式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课程建构能力考查、听课观察和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我校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和方式进行调查,从课程建构角度了解学生在实验前的课程建构能力和课程建构方式。(4)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和策略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观察和座谈走访等方式对我校教师指导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能力和策略进行调查,从课程建构角度了解教师的课程实施方式。

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操作策略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施方式。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解并提出适合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基本方式。(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路径。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解并提出适合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路径。(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活动流程。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解并提出适合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活动流程。

3.探究学科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1)建构学科课程资源库。按照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需要,建构学校学科课程公共资源库。(2)建构学科课程交流互动平台。按照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需要,建构学生参与学科课程交流互动平台。(3)建构学科课程个人学习空间。按照学生参与课程建构需要,建构学生学科课程的个人学习空间。

三、高中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施

(一)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实践路径

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国家和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制定的,教师和学生只是执行者。学生主要通过参与学科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资源重建实现课程建构。(见图3)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拟设计以下几条路径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

1.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目标建构的策略。传统的课程目标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等制定的。“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目标的建构——学科课程的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学生如何参与建构。(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内容选学的策略。传统的课程内容就是教材,课程实施时只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删哪些课程内容、补充哪些背景知识、拓展哪些生活经验与现代科技等。(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设计的策略。传统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独立实施的。“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设计——设计学生参与学科课程目标建构的策略,课程实施的过程、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策略。

2.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组织策略。传统的课程实施的组织都是由教师进行的。“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组织——让学生自己组织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学习交流。(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实践策略。传统的高中学科课程实施策略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实践——让学生自己实践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交流“共构”。(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反思策略。传统的课程实施的总结更多是教师对知识经验的提炼和归纳。“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应让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反思——让学生自己反思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交流共构的过程、方式和方法。

3.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评价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设计的评价。评价学生参与学科课程目标建构、学科课程内容选学、学科课程实施设计的情况。(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评价。评价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实施的组织、实践和反思的情况。(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评价的评价。评价学生对自己参与学科课程设计评价和实施评价的情况。

4.学生参与学科课程重构

(1)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重构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对学科课程重构的方式进行选择和实施——纸质收集、电脑整理、人脑归纳。(2)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重构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问题对学科课程重构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实施——知识架构、策略探究、模型建立、经验整理、错题收集。(3)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重构的策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需要对学科课程重构的策略进行选择和实施——以問题为导向、以知识为载体、以思想为主线、以建模为目的。

(二)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自构方式

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本质是让学生自己以一定的方式理解和建构课程——自己对教师、文本、环境等课程元素进行理解建构,实现课程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意义建构与生成的属性是一种解释性、体验性和感悟性的活动,理解、对话、体验、感悟、批判、反思构成了意义建构与生成的方式。由于这些方式的内在关联性,我们主要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按照理解与对话、体验与感悟、批判与反思这三种方式参与学科课程建构。(见图4)

1.运用理解与对话建构

理解与对话是人类学习、交流和创造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人们虽然一直倡导用理解与对话进行教学,但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因而理解与对话的方式对学科课程建构的价值没有完全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这样的路径引导学生运用“理解与对话”建构学科课程:一是从“文本价值”视角进行理解与对话;二是从“选编意图”视角进行理解与对话;三是从“教学境界”视角进行理解与对话;四是从“学习经验”视角进行理解与对话。

2.运用体验与感悟建构

体验与感悟是个体直接获得知识经验和创造知识经验的重要方式,它们是相伴而生的,个体只要有所体验,就必定会有所感受和体会。多年来,人们虽然一直倡导用体验与感悟进行教学,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体验与感悟,因而体验与感悟的方式对学科课程建构的价值没有完全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这样的路径引导学生运用“体验与感悟”建构学科课程:一是依据个体经验“体验与感悟”知识意义;二是围绕探究问题“体验与感悟”知识形成;三是组织实践活动“体验与感悟”知识价值。

3.运用批判与反思建构

批判与反思是学生对课程进行意义建构的高级形式。多年来,人们一直运用“接受式教学”,很少运用批判与反思进行教学,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与“反思”,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形式。应该说,教学实践中“批判与反思”并没有能够成为学科课程建构的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这样的路径引导学生运用“批判与反思”建构学科课程:一是对知识经验进行“批判与反思”;二是对教学方式进行“批判与反思”。

(三)探究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的活动流程

课程实施是学生参与课程建构的重要环节,学生对课程的建构需要通过课程实施活动实现,采用不同的活动流程对学科课程建构的影响不同。课程实施活动流程的设计主要受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理念决定课程实施活动流程;同时,也受教学逻辑起点选择影响,不同的教学逻辑起点,课程实施活动流程也不尽相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是“自主发展”,高中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便应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下面,我们以“自主建构”为基本理念,分别探究以教材、学材、生活和学生为逻辑起点的课程建构的活动流程。

1.建构以教材为逻辑起点的活动流程

教材是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的重要载体。学科课程的建构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建构。以教材为逻辑起点的建构活动,应让学生参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研究,在探究教材过程中不断建构文本意义,同时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实现学科课程建构。

(1)活动流程

学生自主建构过程:选研教材—自学生疑—学习释疑—练习解难—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引导共构过程:提供资源—了解学情—弄清疑难—点难拨疑—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2)追求境界

其一,追求通过“自问”建构教材,实现学科课程建构。在这一活动流程中,注重让学生以“自问”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自我建构”,且让“自问”贯穿建构过程始终。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自问”过程中参与学科课程建构,教师是在“促问”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

学生:资源中求问—自学中生问—释疑中找问—练习中追问—反思中究问—创新中反问

教师:供资中促问—了解中促问—问难中促问—点拨中促问—反思中促问—引导中促问

其二,追求通过“自探”建构教材,实现学科课程建构。在这一活动流程中,注重让学生以“自探”的方式对教材“自我建构”,且让“自探”贯穿建构过程始终:“发现未知—探索未知—解决未知—形成策略—再发现未知……”。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自探”过程中参与学科课程建构,教师是在“促探”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科课程建构。

学生:自生趣—自问—自答—自练—自思—自创

教师:促生趣—促问—促答—促练—促思—促创

(3)适用内容

其一,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其二,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介绍。

2.建构以学材为逻辑起点的活动流程

教学需要将教材结构化、心理化、认知化——把各门学科的教材内容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原来的经验和适合学生探究的形态,这样的过程便是建构“学材”。以“学材”为逻辑起点的建构活动,应让师生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把教材建构成“学材”,然后,再运用“学材”建构知识经验。通过建构“学材”和运用“学材”,促进学生建构学科课程。

(1)活动流程

学生自主建构过程:研究学材—自学探究—对话共构—练习解难—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引导共构过程:编制学材—引导探究—指导共构—点难拨疑—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2)追求境界

其一,在编制“学材”中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编制“学材”中,注重让他们根据需要研究教材和其他相关文本,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拟定学习目标、探究问题、解决策略、实施过程和相关练习。

其二,在探究“学材”中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探究“学材”中,注重让他们根据自己独特理解、个性爱好和知识结构补充“学材内容”,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

其三,在对话“学材”中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对话“学材”中,注重让他们围绕编制和探究“学材”的情況进行对话,尤其注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或体现个性学习方式的内容组织对话,通过对话呈现编制和探究“学材”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适用内容

其一,人文社会学科中知识容易“组块”的内容;其二,自然科学学科中结论适合“探究”的内容。

3.建构以生活為逻辑起点的活动流程

生活本身就是课程,学科课程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和创造就是创建课程。自然和社会生活既是一本丰厚的教材,更是人们变革和发展学科课程的源泉。以生活为逻辑起点的建构,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方式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科课程的建构。

(1)活动流程

学生自主建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引导共构过程:呈现生活—引导推测—指导设计—参与研究—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2)追求境界

其一,从生活中探寻认知路径,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探寻认知路径中,注重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具体实施时,将人的认知路径、科学发现的路径和教学过程有机统一:“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整个教的过程都是为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科学发现方式而教,是为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课程而教。

其二,从生活中探寻实践策略,建构学科课程。学生在探寻实践策略中,注重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通过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建构学科课程。整个教的过程都是为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解决问题策略而教,是为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课程而教。

(3)适用内容

其一,理化生学科中的实验课内容;其二,理化生学科中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内容。

4.建构以事件为逻辑起点的活动流程

课程不只是一些教育情境之外开发出的书面文件,很多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内容与意义。一些学科课程实施可基于学生为逻辑起点建构课程。以学生为逻辑起点的建构活动,应让学生从自己“原有的”或“创生的”生活事件出发,置身于情境性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建课程意义,形成学科课程。

(1)活动流程

学生自主建构过程:发现问题—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开展探究—反思学习—迁移创新

教师引导共构过程:共创事件—引导选题—指导设计—参与研究—反思教学—引导实践

(2)追求境界

其一,让学生在创造课程内容中建构课程。在创造课程内容中,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和设计内容:“事件”由学生创造,“问题”由学生发现,“课题”由学生确定,“方案”由学生设计,“研究”由学生实施,“学习过程”也由学生进行反思,“创新”还由学生实践,所有课程内容都由学生创造。

其二,让学生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建构课程。在实施课程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按课中“生成”进行教学:教师引导创造生活事件后,学生在事件中发现“问题”,然后让他们由“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按方案开展研究、对研究进行反思,最后引导他们进行迁移创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根据学生课堂生成自主实施的。

(3)适用内容

其一,综合实践课程;其二,思想政治课程。

参考文献:

[1]谢淑海.走向学生参与的课程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21.

责任编辑:丁伟红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ubje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LI Jian-cheng

(Hongze Middle School, Hongze 223100,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key competence

作者:李建成

教师教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论文 篇3: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研学案的有效编写及作用

【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作为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编写研学案,运用研学案导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使学生通过真实的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一方面达到合格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出完美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敢于经受挫折的考验,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态来接受激烈的挑战和竞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我的人生价值,为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本文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研学案的有效编写及作用。

【关键词】研学案;导学;政治学科;素养

根据当前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形势和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从有效编写研学案入手,就如何有效利用研学案导学,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进行深入的探索,希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1.研学案产生的背景

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011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但反思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重于形式,理性缺失,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最终异化为教师“教教案”,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成了老师演出“教案剧”秀场。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德”等误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实施,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改革,从教学改革到课堂改革,从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我们的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课改活跃期。从课堂出发,研究并落实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的学习,研究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进而解放教师,把学习权利真正还给学生,研究如何建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和评价策略,研究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在这些研究中,一个推动高效课堂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研学案”应运而生。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区教育局冯润胜局长提出了“研学后教”的教改思路,其中就指出应以研学案为载体,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研学案”是在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的研究设计并由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既是教师的导案,也学生的学习方案,教师要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2.编写研学案的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研学案的编写要做到脑中有标、心中有学生,手中有资源。

首先,要仔细研读新课标、学标、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与开发”。通过研读新课标、学标,吃透教材,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拓展提升点,找准关键,研究学法,探寻规律,深挖情感因素,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学习目标是备课、教学成功与否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学习目标的编制文字表述尽可能简单、明了,直接指明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有什么能力要提高及什么品质要养成等,而且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他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

其次,要站在学生思维角度编写研学案。在研学案编写的时候,要克服按照适合自己讲课的思路去编写研学案,而是以学生为本,切合学生实际,容量和难度都要适合于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研学案的编写要有梯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研学案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构建互动高效的课堂。

第三,多搜集资源,能与生活实际及其他课程联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生活”研学案的编写,要寻找大量的学生身边资源、学生所关注的事及社会的热点,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积极开发各门学科的相关资源,以生活为过程和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究“回归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堂。

2.2民主性原则

所谓民主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说在编写研学案的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保证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的主动性的提升。学生的民主性只有在研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够真正保证研学案导学模式具备其本身所特有的用途和中介作用。

具体而言,在研学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必须剔除其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而是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研学案的主人之一,定位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之一,保证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研学案的编写不再是以往的教案的翻版或者改良,而是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学习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时刻坚持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确保在研学案的编写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的控制等方面,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拓展性原则

在当前的初中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具备开放博容的教学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研学案设计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以便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在落实课程标准和遵循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内容,将关系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最新的政治知识编写进研学案之中,将这些新鲜知识带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保证整个思想政治课堂变得更加具备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的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教师在研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对于相同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让学生积极表达出自己独立的意见,只有合理“留白”,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在研学案内容设计上合理“留白”,让学生在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的侧重点和理解空白区,从而在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全神贯注的进行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勇于挑战、乐于探索的学习潜力,有利于学生及时有效地把握重点并且突破解决难点。因此,教师在编写研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留白”,最大限度地避免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统统都通过填空题的方式列出来,防止设计的思考题基本上是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

例如:我们做出一些尝试,在研学案中增加了“导读”和“研学”两个部分,“导读”和研学案的正文内容体现了教师的研学,研学案的正文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研学”部分则是体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关注,如我有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等。该研学案的文档页面采用左中右三栏来排版设计,尽量给学生预留了一些空白位置--“留白”,学生可在空白处做笔记或标记,“留白”可以给学生的学习留一定的空间。

2.4实效性原则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研学案”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学习效果怎样”仅是研学案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并非编写研学案的终极目标。因此研学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能自己回答的问题自己回答,能自己归纳的问题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交给学生学习基本原理的结构,内在联系的思维方法等,而不是简单地将相关的甚至关联度非常小的试题进行罗列,将研学案转化为习题集,导致学习方法方面的引导受到挤占。教师在研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出其导学的重要作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研学案的编写中,依据初中思想品德科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自学小结、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巩固练习栏目,引导学生学会有效提取信息,学会分析问题,有效的灵活运用和思维拓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3.研学案的作用

3.1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政治学科素养,巩固基本知识

“研学案导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已经不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在“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简单套用,而是要求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前提之下,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一一的引导解决,讲清楚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讲授,就可以节约出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的思考,这种自主探索的政治学科素养就得以提高。

研学案导学让学生自己学。现代教学思想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又一转变是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掌握、运用、创新知识的转变。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和辨别,逐渐地由单一狭窄的接受教材知识向开放广阔的多学科知识迈进,以开阔眼界、开放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教材为中心,主动学习、探究。我们力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师生两个积极性统一起来。在提出课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我认为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同时,结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参与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是引导学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的有效措施。知识形成过程的选择。教师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在参与中构建知识结构,掌握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

3.2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政治学科素养,掌握基本思维方法

研学案上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可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俗话说的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研学案上,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激发学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达到探究的目的。

通过在研学案上设计一些需要提前复习、预习的内容,让同学们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每一段教材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而讲授知识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能一节课完成,这就需要把一些需要同学们复习预习的内容设计在教案上,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整理、搜集、思考,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学案导学,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思维为主线,不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而且还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政治学科素养。

3.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能力政治学科素养,提高学习的技能

研教学案利用问题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新知识和新问题总是让学生先思考,且设计相应的问题情景辅助学生理解,问题设计力求能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实现对新旧知识的整理与同化,促使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课堂上学生具有了更好的提出问题和梳理问题的空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学案更加丰富和增强了物理的探究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有序思考、动手操作、互帮互助、展开讨论,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并通过自主讨论、合作探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自我检查与评价。

研学案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使其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减少分神的机会。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利用小组成员间的“兵教兵、兵练兵”,积极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再进行适时的自我检查与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另外,研学案还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4有利于提高学生陶冶情操的政治学科素养,感受基本的活动体验

设计研学案、情景问题,配置相关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思维、情感、智慧构成适当的挑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体现面向生活,引导生活的教学理念,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和可读性强的美文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启迪,让学生在活动和道德实践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精神陶冶和人生启迪,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践行的水平和能力。

在“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发现问题,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在“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真正体现出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教师应该恰当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努力发挥出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材料中的问题,并且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4.编写与使用研学案的反思

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经过一个学期研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思品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声嘶力竭的讲、学生昏昏然的听;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饶有兴趣的思考、争先恐后的回答和步步为营的追问,呈现的是同学们时而深思、时而争论、时而发表意见、时而虚心倾听、时而奋笔疾书的场面。研学案导学的优势已开始显露。首先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研学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事先把想要说明或补充的知识写到上面,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同时,课堂上需要延伸和扩充的知识也写在研学案上,加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体现了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动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研学案的使用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则有独立思考、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与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活力。

当然,研学案的编写与运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研学案编写时拘于模式,缺乏创新,备课不重过程,只重结果,只是把课本所学知识简单逻列成问题、填空题;把研学案当成习题篇;运用研学案过程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该讲的不讲,让学生去死啃,形成 “放羊式”,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有的老师完全放手给学生,没有适当的总结和点拨,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提升;有了导学案,学生有了预习,都知道了这节课要讲什么,就可能失去了学习新课的逻辑严谨性,在教师往下引入的时候,学生都知道老师要讲什么,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因而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尤其是优生。课堂学生讨论交流越来越多,练习的时间就明显变少,学生对知识的产生过程了解甚多,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普遍偏弱,怎样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的来说,在研究初中思想政治科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本人立足于有效编写及利用研学案导学,扬长避短突出研学案的优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实践证明,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真正迎合了现阶段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大背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科]

【参考文献】

[1]刘成昌.从“教案”到“研学案”,以备课促教学[J].中国教师,2009,(04).

[2]杨泽英.研学案导学引探自究—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与体会[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01).

[3]杨百良.在政治学科中实施“研学案导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探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

[4]赵贤菊.初中政治创新教学模块投放课例—“启发创新”教学模式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08).

[5]谢芳.初中思想政治课“研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究[D].苏州大学,2008.

[6]李鹤.浅谈初中政治素质教育的实施[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7]韦寿先.积极进行教改尝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学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探索[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

[8]王立敏,马凤龙.创造思维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9]向伟群.在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尝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11).

[10]蔡静秋.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02).

[11]虞花荣.情景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作者:黄敬文

上一篇: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中低压网络站间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