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论文

2022-04-16

摘要:为了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统计评价的准确性,以川渝区域经济发展为例,研究该区域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方法。针对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提取川渝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量、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模型指标及权重值确定、模型评价指标结果量化。实验证明,新的统计评价方法相比对比方法准确率更高,有效提高了评价精度,统计评价结果更容易被认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论文 篇1:

质量评价理论指导下的河南区域经济管理措施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势头较为迅猛,得到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的关注及重视,但是受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区域贫富悬殊差距越拉越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理论指导作用,就提出具体的经济管理措施进行深入探究,力求为人民谋福祉、协调区域经济矛盾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提高经济管理有效性。

关键词:质量评价理论;区域经济;管理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重量轻质”趋势,促使现有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造成我国区域经济管理相互错位出现一系列区域经济问题,而如何增强区域经济管理水平,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管理批评性吸收相关经济理论,以质量为根本目标实现科学化管理,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管理措施。同时,为了弥补区域经济原有管理模式的不足,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形成公正公平评价协调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公平性评价、协调性评价及居民满意度评价三位一体共存,并且全面分析区域经济管理现状及不足,得出城市演变与经济收益间规律,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能力。鉴于此,本文针对以质量评价理论為指导河南区域经济管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管理现状

从现状来看,河南区域经济管理尚且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问题的存在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的情况下,会大大影响经济管理的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其现状问题加以剖析。总结起来,现状下主要的问题包括:

1.忽略经济管理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全新的发展挑战,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普遍为内在经济基础建设不完善及外在世界经济阻碍等。从国内经济基础设施阻碍角度来看,区域经济质量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发展忽略质量评价理论现状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层面尚未提出相应的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无法形成相应的指标体系,造成区域经济管理工作不到位,反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此外,区域经济长期发展进程中累积大量管理层面问题,导致管理质量无法快速提高,意味着区域经济水平高低直接决定总体经济发展好坏,是衡量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成果的主要指标。

2.产业协调性差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无法脱离区域内各个产业推动作用,意味着区域经济管理质量越高则区域内产业进步及升级速度越快。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产业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协调问题,客观上阻碍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我国地广人稀地域辽阔,各个区域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人口状况及地理条件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性,直接决定各个区域产业结构不尽相同,造成部分区域经济管理产业协调难度等问题。同时,一旦区域经济管理尚未完全掌握区域发展阶段、区域自身优势及区域经济特征时盲目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则无法落实其具体管理流程造成产业发展协调程度较差。例如:以我国亚麻产业为例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无法扭转当前局面,一旦发生经济管理问题直接削弱其发展势头。总之,现状下河南区域经济管理存在产业协调性差的问题,这一问题会影响整体经济水平,因此有必要充分重视起来。

3.管理机制不全

区域经济发展及进步作为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基础,是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的主要途径。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管理质量评价结果参差不齐,其结果参差不齐的原因与区域经济管理机制尚未健全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难以实现秩序化管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管理质量。针对经济管理质量评价结果较低的区域,其区域内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及不负责等问题,客观上降低经济活动效率,对于区域经济效益提高产生不利及深远影响。此外,受自身责任机制不明确的影响,加剧区域经济管理难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管理效率阻碍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总而言之,区域作为国家生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开展区域性综合有效管理,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提高其质量评价结果。

二、以质量评价理论为指导河南区域经济管理措施

由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以不断提高全省居民生活水平及以人为本为主要目标,促使全省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差距间逐步缩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了实现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促使经济落后区域得到快速增长及提升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做好经济落后区域重点整治工作,以保证公共产品公平性为前提条件实现各个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各个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角度来看,部分公共产品供给无法脱离政府支持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换而言之机会是公平的象征。河南区域经济管理尚未使用平均主义方法,侧重于均等分配机会,保证发展起点平等性。

由此可见,机会均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以保证区域内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处于基础之上为前提条件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及机会均等,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同时,综合考虑河南省资源稀缺现状,灵活应用政府调控手段,以区域经济差异性为出发点进行合理调控,妥善处理区域与区域间战略发展间关系,将省域经济纳入国家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积极跳出自身局限,特别是河南省自身经济相对落后,必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组织与其他经济发展快速区域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自身与长三角间经济融合速度,成为长三角领域的重要资源支持。

从省域经济调控角度来看,调控方法与调控手段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及地位,与国家调控手段完全不同,必须制定可行性强的省域经济调控方针及调控政策,妥善处理河南省内不同类型经济区域间关系,以达到争取更多经济效益的目标,强化各个区域经济交往,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做好区域分工,实现区域经济专业化,促使区域间商品需求与发展间由相互依赖关系迈向相互发展阶段,构建二者间经济联系实现共同发展,例如:合理划分省内沿江经济区域充分发挥各个区域间核心作用,利用产业整体规划及产业关联实现产业化及规模化经营,强化农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水平。

由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可视为系统工程无法脱离劳动力及资本流动,而了解人力资本分布层面差异性分析各个区域间市场化程度差异性正确认识农村工业化程度,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客观上要求区域经济狠抓发展重点内容,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促使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经济困难区域。同时,结合现有的城镇格局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经济增长势头快的“点”周围经济发展,以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目标,切忌牺牲部分地区经济带动总体经济发展。

三、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伴随区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个区域间经济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得到多维度及全方位体现,侧重于将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环境生态及科技教育等方面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理论的指导作用,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评价区域,切实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为提供高质量管理措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笔者认为,还有必要结合河南区域实际情况,完善管理体系,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刘国歌.出口产品质量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来自广东出口消费品质量调查的证据[J].宏观质量研究,2017,5(03):17-26.

[2]袁晓玲,景行军,赵志华,徐凤敏.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陕西省1998-201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32(06):42-47.

[3]王晓丹.基于质量评价的区域经济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1):269.

[4]刘莉.基于AHP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18(02):37-42.

作者简介:赵勇(1974.11- ),男,汉族,河南新乡人,本科学历,新乡市城市管理支队大队长,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赵勇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论文 篇2:

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统计评价的准确性,以川渝区域经济发展为例,研究该区域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方法。针对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提取川渝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量、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模型指标及权重值确定、模型评价指标结果量化。实验证明,新的统计评价方法相比对比方法准确率更高,有效提高了评价精度,统计评价结果更容易被认可。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统计评价 区域经济 川渝区域

由于各区域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现实基础、人力资本、开放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统计评价时,大多数的统计评价受到不同区域的特殊发展情况制约,样本采集时稍不注意就会造成统计评价结果的精度难以保证。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控制力度,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而对于在统计评价过程中对数据造假、应付统计评价的行为也应当严格处罚。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统计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先验数据分析和综合调度,分析高质量发展数据,但该方法评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时评估的准确性不高。除此之外,还应当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相应的结果统计评价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从而保证统计评价结果的真实、精确。为此,本文以川渝地区为例,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方法,以期提高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的准确性。

一、川渝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模型设计

构建科学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为依据。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认为,川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增长水平。保持适度增长水平,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二是结构优化。促进结构优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三是效率变革。推进效率变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四是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五是共享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提取统计评价变量

在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川渝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其结果有效性的因素均产生在统计评价的过程中,因此川渝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模型的第一步是提取统计评价变量。

定量变量主要通过统计评价过程中的各项数值记录获取,不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定性变量需要统计评价部门的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不同定性变量以及评价指标对应关系进行取值,需要人为进行评价。

(二)计算统计评价模型指标权重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上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将其作为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2.计算指标权重。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对统计评价模型中各个权重值设定。根据Satty相对重要性,得出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等级集合Q={q1,q2,q3,q4},其中,q1,q2,q3,q4分别代表统计评价指标不重要、略微重要、较为重要、绝对重要,为不同权重等级分别取值为:Q={0,3,6,10},再将定量指标进行比较得到相应矩阵,如公式(1)所示:

公式(1)中,q代表的是为不同定量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等级分配矩阵;n、m代表的是不同权重提取角度下各个影响因素数量[10-11]。在公式(1)的基础上得出定性指标的权重值分布矩阵如公式(2)所示:

公式(2)中,P代表的是不同定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等级分配矩阵;i代表的是待评价对象;j代表的是每个评价对象中的各项评价因素属性值。由于增补矩阵的各行、各列均代表同一指标的评价数值,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在评价前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三)模型评价指标结果量化

由上述可知,在川渝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模型中,分为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两种。首先根据定量变量的统计评价指标对其评价结果进行量化。若在统计评价过程中,出现多次错误标识则将扣分累积。将每项指标的总分记为5分,扣完为止。得出川渝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结果的最终有效性评价分数为:评价结果=5-错误标识扣分。

二、实例分析

本文以川渝地区15个城市为样本,选取2018年各项指标值进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便于指标综合,在进行实例评价之前,利用1.2.2和1.3的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和逆指标正向化处理。

(一)计算川渝地区一级指标得分

根据上述计算指标权重方法,计算出的川渝地区15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级评价指标主成分得分排名以及综合水平得分排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得出如下评价分析结果:

增速水平区域差别较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各地区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基本扭转了依靠高投入实现经济扩张的态势,经济发展动能在向创新驱动方式转换,总体而言经济增速水平区域差别较小。重庆、遂宁、绵阳、泸州等地区经济增速水平位居该区域前列,成都、广安、内江等地因为其经济体量较大增速水平得分排名靠中间;自贡、攀枝花、资阳等地区增速水平得分排名靠后,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缩小与其他城市差距,是该地区政府和人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结构优化区域差別较大:由于地理区位、资源配置、区域战略等存在差异,各区域在经济结构优化方面差别显著。效率变革区域不均衡: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各地推动效率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由于科教水平、经济基础、观念文化等不同,区域效率变革的效果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绿色发展区域差异不明显。共享发展区域差异显著。

(二)评价准确率对比结果

在上述实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利用本文统计评价方法和基于SBM-Tobit分位回归的区域行业经济效益差异性研究、基于熵值法的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统计评价方法,统计评价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得到三种方法的评价准确率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文方法评价准确率在96.7%以上。这是由于本文方法在统计评价前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并量化,提升指标评价准确率。

三、结束语

针对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指标统计评价方法。通过研究可知,该方法可以解决以往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模型,进行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指标量化分析,可以提高川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的准确性。在后期的发展中,应加大本文设计方法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中的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1]代浏漪.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和优势研究[J].中国市场,2021(05):17-18.

[2]金凤君,姚作林,陈卓.环南海区域发展特征与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前景[J].地理学报,2021,76(02):428-443.

[3]徐硕嵘,徐娅岚,朱雯婧.对区域经济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1(03):27-28.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作者:代美华

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论文 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评价区域经济质量

[作者简介]徐瑛(1978一),浙江临海人,中国人民大学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分析与评价;陈秀山(1956-),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质量;GDP

[摘 要]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了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在分析了GDP核算在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中的诸多局限后指出,科学发展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科学发展观的三大目标,即社会系统和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保持和谐,区域间(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协调发展,区域内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这三大目标的具体化,就是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经历着明显的经济增长:2004年,所有省(市)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都超过109%;2005年,大多数省份的增长速度略有下降,但除了个别省份,其他省份仍然都高于10%。区域经济呈现出普遍快速的增长,但同时,却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区域经济发展。

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背景下的GDP增长是一种单纯的外延扩张,还是包含着“技术进步”的增长?地区内和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布局面临调整,该怎么评价区域间产业结构相似的现象?是区域间的重复建设、产业同构还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相对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是何种关系,是极化效应为主,还是扩散效应为主?各地对于其他地区的辐射状况如何?如果存在产业扩散,哪些行业正在发生扩散,哪些行业正在发生聚集?另外,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加以体现?

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包含数量增长之外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内容。在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粗放式规模扩张已经走到尽头的今天,必须反思经济发展“数量”之外的各种复杂关系,需要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质量”领域内的相关内容开始成为新的焦点。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内容和价值标准;同时,也为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提供了基本方向。

一、科学发展观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内涵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观的转变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审视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具体而言,科学发展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以实现人的福利增长、人的发展为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最终要落实到“人”上,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为“人”服务的。按照阿马蒂亚·森的观点: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等都是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区域内成员的福利增长是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方面需要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福利的提升要公平地惠及所有成员,而不是为少数人所占有。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能得到保障,使社会发展成果也能为这部分“人”所享受到。

此外,需要从这个最终目的出发,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成果。发展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如果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损坏了人居环境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安全(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那么这种发展和人类的美好愿望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这种所谓的“发展”没有实质意义。

最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了在生产过程中人的作用:在强调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之外,关注“人”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对于生产的影响。另外,如果不能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人”的积极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推动力。

(二)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要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统筹、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两类关系:经济系统内的协调,以及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的和谐。其中经济系统内的协调强调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各个区域作为构成国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在强调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关注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和谐。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不是建立在与其他区域冲突的基础上的,应该打破此消彼长的僵局,谋求共同发展。这要求区域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并要求相对发达地区发挥其辐射能力,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投资冲动,各个地区往往在少数几个行业一拥而上,区域间出现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同构,并进而引发区域冲突,E3]E43显然,这种现象是区域经济质量低的表现。另外,区域经济辐射能力也非常重要,不仅是因为该能力体现了一个区域对于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辐射的过程也是该区域经济自身不断吐故纳新、调整提高的过程,反映了一个区域长远发展的能力。因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演变,区域也会产生相应的生命周期。如果一个区域固守原有的优势行业,不能保持创新能力,及时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开拓新的行业领域,则该区域将失去长远发展的空间。对于区域来说,将其发展成熟的产业转移出去,从而为更富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提供生产的空间和资源,是区域经济保持高效率的重要保证。

除协调区域间发展之外,另一对重要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市的工业化使得蓝天成为奢侈品;浙江省成长的烦恼迫使这个经济大省开始寻求资源节约型的增长路径;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因为资源枯竭而陷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松花江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同的发展隐痛,其水污染的治理费用高达100多亿元。自然环境作为人类开展一切活动的外部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乃至生存的前提。如何在人类谋求自身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的路径,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在

区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靠加大资源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将导致难以为继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考虑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这些代价能通过市场价格得以反映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量的资源、环境成本未能进入现有的核算体系。这使得可持续发展虽然口号鲜明,理论研究也相对充分,但是实践操作难度很大。可持续发展应该落实到区域层面,制定出能够切实指导区域发展的原则、方法和标准。

可持续发展问题虽然源于环境问题,但是其内容已经超越了环境的范围,而有更广泛的内涵。其中,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必须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只有以新的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才能使得经济系统从不断的技术创新中汲取持久的活力,使经济增长避免陷入要素投入枯竭的潜在危机。创新、技术进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和希望所在。另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注代际之间的公平,要求处理好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更长远视角的考量,不能拘囿于当前的立场,纠缠于短期的利益争论,而应该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活动的长远、整体利益。

总之,科学发展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但是这些内容不能通过简单的区域经济产出总量、增长速度等指标得以体现。现有的以GDP为核心建立的区域经济评价、考核方法难以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其他相关评价、排名也受到GDP指标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影响。

二、以GDP为核心的区域经济评价难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GDP作为20世纪一个重大的发明,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指标,它以浓缩的形式表现复杂的经济活动成果,高度概括了经济活动的状况。但是GDP核算也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正是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中需要加以克服的:(1)GDP只是一个经济总量的概念,并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结构、效率、技术进步等经济内涵式发展的内容。真正的发展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大再生产,而是人类积累经验,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的过程。GDP指标是结果性的指标,只度量了新增产出的量,并不能体现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特征。生产过程中的产业结构状况、生产效率都没有得到反映,不能描绘该地区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的进程。(2)GDP指标没有说明生产的资源、环境消耗情况,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没有得到体现。绿色GDP核算提供了一个改进的方向,但从当前的实践来看,绿色GDP只反映了环境方面的因素,还不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因素。而且绿色核算本身尚存在需要解决的困难。比如,资源耗减和环境破坏损失定价,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在按界域计算的绿色GDP中加以反映等问题。GDP指标只说明产出多少货物和服务,但是这些产出对于人的福利增进程度是不能体现的。首先,GDP指标只说明了蛋糕有多大,却不能反映蛋糕最后是怎么分配的。而产出如何在成员间进行分配是关系到成员福利的重要环节,收入分配结构会影响福利水平。如果产出不能合理、公平地进行分配,纵然产出在增加,有可能社会总体福利反而下降。其次,GDP指标只是一个客观的度量指标,它并不对产出进行价值判断;只是度量新增加的产出量,而不管这种产出对于人类福利增进的意义。所以GDP核算中会包含一些对于福利没有贡献的活动,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疾病都可能导致产出增加,但是这种增加对于“人类”的福利增进没有什么作用。最后,GDP只是反映了产出总量,并不说明投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不能说明在这个产出水平下,“人”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4)另外,GDP只能反映客观产出的增长速度,但是不能确定合适的增长速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GDP的增长并不是越快越好,GDP增长应该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5)无论是GDP还是绿色GDP,都存在生产活动空间范围的界定问题。GDP只研究一定经济领土内的生产活动总量规模,并不考虑这些经济活动与更广空间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关系。但是事实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有序展开、合理布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过程,不能想像空间格局混乱、低效率的经济系统能产生高效、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列出以上GDP核算的缺陷,并不是要说明GDP指标没有价值,恰恰相反,GDP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只是GDP作为一个单一的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有限,需要更多的指标系统,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区域经济质量。

GDP指标本身存在的这些缺陷使得以GDP为核心的区域经济评价、考核体系都显现出相应的局限性。这种考核体系带来的后果是各个地区片面关注经济产出,热衷于各种基于GDP指标构建的排名,争相做大经济规模,却忽略了这种增长背后的区域经济质量提高。一些相对发达的省份开始意识到资源、环境等约束,并产生了一些自发的区域经济质量意识,但是更多的相对落后省份却仍然在重蹈粗放型发展的旧辙。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模式将因为缺乏资源和环境支持而无法长期、稳定的发展。另外,即便是那些已经开始关注区域经济质量的地区,对于区域经济质量仍然缺乏整体的认识,更缺乏进行整体评价的框架和方法。

总之,GDP等传统的、简单的产出评价已经不能真实、完全地反映现实区域经济状况。现实的发展呼吁区域经济质量研究,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虽然散见于各个经济研究领域,却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体系,所以本文提出了一个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框架,试图对于这些问题加以全面系统的分析。

三、构建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发展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数量之外的“质量”要求,如何界定区域经济质量的概念,以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架评价体系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质量的概念

1.区域经济质量概念的理论内涵。

作为“经济质量”的子级概念,“经济增长质量”、“经济运行质量”等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方面的研究中。另外,张连如提出了国民经济素质的概念。这些概念涉及的都是“经济质量”某一方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区域经济质量”和这些概念一样,关注和研究“经济质量”中一部分内容,是“经济质量”概念下的子级概念。区域经济质量和这几个子级概念有重合的地方:比如区域经济质量研究和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样,关注经济增长的效率提升和结构改善;区域经济质量和国民经济素质一样,关注创新能力等体现未来发展潜力的因素。但同时,二者的区别也非常明显,区域经济质量属于区域经济学范畴,区域经济质量概念的特殊限定性来自“区域经济学”本身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特殊性。

艾萨德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结合空间与经济的学科,经济学家所关心的各类问题,只有涉及到

区位、地区、空间等因素时,才成为区域科学家关注的内容”。胡佛则将区域经济学简言之为“空间经济学”。总之,“区域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是一门关于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和区域组织的科学”。与之相对应,区域经济质量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的特殊性也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区域经济以区域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区域的经济活动需要从系统角度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区域经济质量评价要从全局性、相关性、有序性角度研究具体区域的经济功能,要对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区域间关系研究始终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第二,区域经济研究关注空间因素对于生产活动的影响,将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动特征和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从杜能的农业国理论,一直到新经济地理理论,空间一直都是这些理论关注的重点。空间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区域经济学延续始终的研究核心。

总之,因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特定对象和内容,“区域”对“经济质量”——这个除了数量之外无所不包的概念进行了限定,使得区域经济质量研究有了区别于“经济质量”等研究的特殊规定性,研究的专注性加强了。

2.区域经济质量概念的实践内涵。

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对于“区域经济质量”研究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区域经济质量研究相关的概念和内容必须服务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随着资源、环境约束逐步加强,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强调资源节约、“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发展的主流,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开始成为时代鲜明的主题。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必须服务于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区域经济建设的共同目标。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区域经济层面,可以分解出以下三个子目标:区域内部长期健康增长,区域间(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协调发展,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保持和谐。从这些目标出发,区域经济质量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应该与科学发展观保持一致性。

根据以上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的讨论,本文将“区域经济质量”概念界定为区域经济在区域体系内运行的效率、潜力以及和谐性等三方面的特征。效率是指所有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潜力是指一个地区保持长期、稳定、健康增长的可能性;和谐性则是指该区域内部经济结构、社会分配等方面的和谐,以及该区域与外部系统(社会系统内其他区域以及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的和谐。区域经济质量是和“数量”相对应的概念,数量关注财富积累的总量增长;而质量则关注财富积累过程中经济体素质的改善。

虽然区域经济质量的评价不同于区域经济数量的评价,但是二者并不是截然可分的。首先,质量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数量的指标上,以数量指标的形式来反映。比如区域经济辐射能力,我们无论是通过商品贸易的规模来衡量,还是通过产业扩散程度来测度,最后都必须借助数量指标来实现。其次,有些指标本身就难以明确界定为是经济质量指标还是经济数量指标。比如人均GDP作为数量指标是无可争议的,因为它反映了经济最终产出数量。但是如果考虑到“人”是生产投入的要素之一,则这个指标也可以用来反映要素的使用效率,该指标也体现了经济质量的内容。

(二)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三个目标既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又体现了区域经济的特殊视角,这三大目标确定的内在逻辑是:首先关注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的关系,其次关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区域)之间的关系,最后评价各个区域内的生产活动情况。这三大目标之间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再单纯关注数量,而是更为关注系统运行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这些质量内容。比如,我们更关注增长方式而不是增长率;更关注收入水平而不是产出水平。三大目标的具体化就是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目标一:社会系统和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保持和谐。

社会系统只有和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保持和谐,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不顾及资源、环境消耗的盲目发展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只有强调“代价”对于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约束,人类的生产活动才能趋向理性。要探究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的和谐关系,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来加以体现。绿色GDP核算试图将资源和环境的耗减成本从生产活动成果中扣除,就是将这种代价或者说成本内化,以反映真正增加的财富。

目标二:区域间(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协调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必须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和互相推动,即统筹区域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空间地域广阔的国家,如何建立健康、和谐的地区间关系是十分重大的经济、政治命题。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十分巨大,而且短期内没有消除的可能,如何协调区域间的利益关系是敏感而现实的话题。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不应该以频繁、强烈的区域冲突为特征,而应该与其他区域保持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另外,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调整也是各个“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区域间经济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产业活动在空间上有序展开。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涉及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次都有所体现。在区域间产业结构配置、区域辐射关系以及区域间资源、环境代价等问题上,都可能因为缺乏统筹规划而产生不和谐的隐患。比如区域间产业结构缺乏衔接,导致冲突;又比如在跨区域的能源调配中,关于资源、环境代价合理补偿问题产生分歧。

目标三:区域内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具体到一个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问题时,区域经济质量的提高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不能仅关注区域经济的数量增长,应该注重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以及生产成果对于地区内部成员福利提升的意义。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带来效率提升,仅仅依靠投入增长,将难以维持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因为区域经济缺乏长久增长的动力。另外,如果生产成果不能合理分配以提高成员的福利,则经济系统难以长期、健康的循环,最终会被来自经济系统内部的压力比如消费,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所干扰,甚至陷入危机。

如以三维空间加以表现,健康的经济系统内,技术水平、投入、产出三者之间应该呈现螺旋上升关系。随着技术水平提高,要素投入的种类、数量、质量也随之提高,产出水平增加;产出水平增加(经济发展)有助于新技术开发活动开展……如此循环往复上升。如果技术水平上升停滞,则只剩下两维空间内的水平扩张,不能实现经济质量层次的提升。

以上通过三大目标具体化确定的评价内容,可以由下述六个方面加以体现,并构成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即:区域经济效率、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区域经济辐射能力、区域经济福利、区域经济发展代价。其中,区域经济效率、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区域经济福利四部分主要评价区域内的生产活动情况,区域经济辐射能力部分则关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子级区域间的协调程度,而发展代价研究则试图体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一环境系统的和谐关系。

有必要说明两点:首先,这六个部分与三大区域经济质量内容的对应并不像上文介绍的那样泾渭分明。区域经济结构状况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自身的发展水平,还会影响该区域和其他区域的关系。区域经济福利评价既要关注区域内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要关注区域间的收入分配。而发展代价问题则不仅探讨了区域自身的发展代价,还研究了因为发展代价引发的区域间利益冲突。其次,这六个方面相互间存在影响,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比如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效率、区域发展代价和区域辐射能力都有影响:当各个产业的效率存在差异时,区域产业结构会影响区域总体效率;当各个产业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强度不同时,区域产业结构会影响区域总体的资源、环境代价;而区域间产业结构状况对于区域间各种辐射“流”(特别是贸易流)和区域产业扩散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

综上,区域经济质量评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实现对于区域经济的全面、系统评价。利用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全面地评价区域经济质量,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供正确的解决途径。

[责任编辑 陈翔云]

作者:徐 瑛 陈秀山

上一篇:区域经济均衡政策论文下一篇:宏观经济调控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