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2022-04-30

摘要:为保证教育事业长效发展,构建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必须提高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教学评价以教育目标为重要根据,依照科学恰当的标准和有效的技术手段,针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评测。教学评价在高校钢琴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的高校钢琴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根据钢琴教学的要求调整评价方案,体现出教学评价的积极效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艺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艺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篇1:

浅析高校美术课程改革评价及趋向

摘 要: 高校美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评价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改革的目的在于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合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本文首先对高校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作了分析,其次提出了改革评价的可行性途径,促进高校美术课程评价实施过程向科学合理方向发展。

关键词: 高校美术 课程 改革 评价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以超常规、跨越式的模式发展,在这种形势下,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趋势。美术是先于逻辑或超于逻辑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使得美术教育活动表现出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的贯彻与深化,给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和挑战。美术课程改革评价作为美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美术教育既定目标为依据,采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对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必要的检测、比较、分析,并及时取得评价的反馈信息,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从而在整体上调控美术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也能有效保障教育教学活动向既定的目标发展。因此,科学的高校美术评价体系是高校美术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高校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1.高校美术教学课堂的现状。

(1)专业课程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弱的矛盾。

高校的美术专业,很大程度上沿袭以前美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受教案和教学学习习惯的影响,围绕传统模式转,发掘本专业蕴涵的深层次功能的能力弱。教学中没有摆脱以写实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课程中过于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思维僵化,感觉迟钝,也缺乏创新精神,很难激发兴趣。

(2)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教学课时的固定性矛盾。

传统教学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只顾完成本章教学任务,在学生模棱两可之时便急于进入下一章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创作思维方式的培养,使课堂沉闷乏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及学习目标模糊。

2.高校美术教学评价现状。

(1)为评价而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某一阶段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但在实际中,往往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传统教学中存在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意学生获取的成绩的评价,过分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评价,评价具有功利性。考核及其他评价程序用来对每个学生在教育系统中的价值与发展前途产生决定性影响,尤其是作出一些关键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决定。这些决定和等级划分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那种对教学评价认识上的功利、偏差导致教学过程技术化,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反馈效应的滞后也制约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削弱了教学评价的功能。

(2)教学评价理念守旧,评价仅为区分等级。

评价内容往往重考试、轻教育,重技术、轻兴趣,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美术类学生,在他们艺术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更需要对他们取得的突破和投入的精力予以认可。因此,只有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完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要素组成。

(3)评价工作形式化。

教学评价结果要推动促进学习,更要重视反馈反思及调整,从而促进发展,增加评价的信度与效度。“评优”、“末位淘汰”的评价方式很难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和支持,起不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就像学生评价在高校美术教学评价体系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样,大学生对美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具有最深入的认知和最直接的体验的,但它同时又表现出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通常以自己个人的需要或偏好评价教师及教学过程的效果。任课教师为了能得到学生较好评价结果也尽可能迁就学生,迎合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得评价工作仅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其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二、高校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向

1.建立表现性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以质性评价调整量化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领域、价值观作为评价的内容和范围,是美术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适应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美术课程评价应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放、多元和事物的发展程度。艺术创作方式和传播手段趋向多元化,艺术体验方式也趋向多样化。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发散性创作思维等综合素养的学生,而不能只盯着所学专业的技能、技法的优劣。关注学生动态的全面发展过程,关注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获取的创作体验,以及在艺术实践中审美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以一个分数界定学生探索学习结果。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强调对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教学实践开展的功能。

2.建立多主体评价,注重共同参与。

提倡“多主体评价”有助于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策略,发现、发展、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完善主体广泛的评价系列。大学生是具备一定评价能力的群体,他们能够实际参与到美术教学的评价活动中,并能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较客观的评价。要建立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就必须改变目前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理顺评价思路,建立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完善、多元的评价体系,从而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交互活动,从而体现“评价主体互动化”。

3.建立发展性评价,提高教师能力。

高校美术教师由于和学生联系紧密,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美术教师队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练就过硬的专业能力,确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与时俱进,强化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认识水平和信息化运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将美术专业知识放在人文情境中去理解,注重学科性与学生的发展性。

高校美术教师应该是发展中的老师,是能进行适应和调整的不断追求的人,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审美情趣的人。

4.建立个性化引导评价,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高校美术专业作为一个特殊专业,它在课程的设置和人员的构成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这个群体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倡创作思维路径的多向性。强调个性,追求个人风格的确立。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师、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让他们自由发挥,有个性展示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作正确引导。这些个性化引导评价,有利于适应美术专业教学发展要求,有助于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总之,高校美术课程评价观念的转变,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尹少淳,著.走进美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黄河明,主编.现代教育技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4]吴冬声.当前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问题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03).

[5]封永辉.浅析高校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6).

作者:刘文良

高校艺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篇2:

高校钢琴评价体系的探析

摘要:为保证教育事业长效发展,构建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必须提高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教学评价以教育目标为重要根据,依照科学恰当的标准和有效的技术手段,针对教学过程与结果进行评测。教学评价在高校钢琴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的高校钢琴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根据钢琴教学的要求调整评价方案,体现出教学评价的积极效能。本文着重对高校钢琴评价体系建设的意义、原则和方法进行探究,以便为高校钢琴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关键词:高校 钢琴 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目标,针对教学过程与结果所展开的价值判断,能够为教育决策提供服务和指导。从本质上看,教学评价就是针对教学活动的潜在价值或现实价值进行评价。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有助于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优化教学元素的配置,为教师教学过程的调整和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提供指导。在高校钢琴教学当中,将教学评价作为有效手段,发挥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功能,并对钢琴评价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钢琴教学改革指引方向。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要正确认识钢琴教学评价的功能,在评价活动当中落实有效的原则,确保教学评价科学化开展。

一、高校钢琴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实践当中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从本质上看就是结合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针对各个教学要素、教学过程与教育效果展开价值评判。教学评价具备很强的目的性与计划性,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引导。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高校钢琴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具备以下几个突出功能:一是导向。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上,有助于对教学方向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换句话说,如果在教学评价环节对某个方面特别重视,其着重强调的教学,就会沿着这一方向推进。比方说,面对高校学生钢琴演奏表现力不足的情况,假如在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增加作品理解,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剖析与研究作品,改善和调整以往的认知与行为。二是诊断。诊断功能的含义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评价的结果,剖析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比方说,如果发现学生在某方面有着明显缺陷,就要在教学当中进行有效调整,进而解决问题。三是激励。教学评价会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一定的激励作用,因为教学评价可以让教师看到自己的成绩,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带来信心。

二、高校钢琴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原则

高校钢琴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在科学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支持之下推进落实。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并严格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以免影响到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有效性。一是科学性。科学性原则要求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始终把握教学规律,遵循钢琴教学特征,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功能,避免出现朝令夕改或任意安排的情况,要保证评价体系建设符合科学化原则。还需要增加可操作性,践行先进的教学评价观念,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二是实践性。钢琴教学活动本身就有着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学习和掌握钢琴技能提高演奏能力是钢琴教学的目标。除此以外,艺术实践力不足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钢琴教学当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不少学生在课下练习时表现得非常熟练,但是在公开演奏时却无法做到理想发挥。这表明高校学生的钢琴实践能力是短板。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立钢琴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将实践性原则贯穿全过程,把实践演奏作为评价内容与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钢琴实践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自觉性。三是多元性。在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该坚持多元化原则,真正彰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校钢琴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钢琴评价目标

在高校钢琴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开展教学评价的原因和预期的教学目的。目前,高校钢琴教学评价目标并不明确,针对评价功能的认识也存在片面和模糊的情况。对于高校钢琴教学活动来说,教师在设定评价目标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设置等级目标。虽然开展量化评价并非是终极目标,但却可以迅速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大致水平,既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真实水准,又可以助力教师进行甄别与选拔。二是设置信息反馈目标。教学评价从本质上看也是教学反思的过程,借助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明确目前教学活动的缺陷,给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优化方案。三是设置激励目标。钢琴学习比较漫长,学生的表现只是阶段性成果,因此,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的运用,保证全面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完善钢琴评价内容

在钢琴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当中,评价内容的确定和完善是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指出相应的评价内容,那么评价活动也会失去确切的指向。根据当前高校钢琴教学形势的严峻和全社会对优秀钢琴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在确定教学评价体系时,必须完善钢琴评价内容,保证评价活动的完善性和针对性。首先要把钢琴理论水平作为重要评价内容。长期以来,高校在钢琴教学中都表现出注重技能教学而忽视理论指导的情况,但是钢琴理论是钢琴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得到学生与教师的关注,比如钢琴艺术史,钢琴构造等理论。其次要把钢琴技能作为评价内容。钢琴技能的发展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需要在技能评价上加大研究,给学生制订与学生实际相符的技能标准,实行因材施教。最后要把钢琴实践能力,特别是钢琴伴奏作为评价内容。钢琴学习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训练学生的伴奏技能。

(三)丰富钢琴评价主体

旧的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为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导致评价结果无法满足公正客观和全面的要求。另外,钢琴演奏是艺术创作实践,不同的人对音乐有着不同的感悟,假如教师给出的评价与学生心理预期有着很大距离,则极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在高校钢琴评价体系建设当中,要积极打破以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状态,设置多元化评价主体。比如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都是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前者既能够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能够增强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况的认识。后者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反思各自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一个富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促进钢琴教学的长效发展。

四、结语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并获得了诸多显著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校钢琴教学获得了快速发展。高校钢琴教学虽然在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对教学评价的整体重视程度并不高。教学评价具备极强的诊断、激励等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此,高校在钢琴教学活动当中,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的地位,发挥教学评价功能的同时,指出评价工作开展要遵循的原则与要求,同时注意对评价策略进行创新改进,以便提高高校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烨.高校钢琴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J].音乐大观,2018(13).

[2]肖然.高校鋼琴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对策研究[J].神州(下旬刊),2017(01).

[3]朗秋,璧春.关于高师钢琴分级教学的调查与构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17(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教改课题“高等师范院校钢琴课程评价模式改革”(项目编号:XYS16J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谭娜,女,硕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作者:谭娜

高校艺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篇3:

对高校音乐教育人才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考

【摘要】人才评价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和深化,高校也逐渐重视评价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创新,根本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就如何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人才评价模式改革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人才;评价模式;改革

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还存在实践环节薄弱、考试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诸多问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构建教学评价模式新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新体系,打破传统模式的弊端,转变教学观念,以此优化音乐课程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综合评价模式,促进音乐教育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一)重技巧轻理论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有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音乐技巧教学,忽视音乐理论教学,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除此之外,目前有很多高校音乐教育重视口传心授,忽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教学内容陈旧单调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是为一些中小学输送音乐教师,因此教学内容要与当前的时代发展相适应。但是从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现状来看,教学内容依然存在陈旧单调的问题,与现下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学习的音乐作品范围比较窄,钢琴课也只是让学生弹奏一些练习曲,忽视对学生自弹自唱、编配伴奏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非常差,无法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走上岗位也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1]。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明确的掌握,高校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却没有做好这一点,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专才教育”评价方式,对于学生音乐水平检测的次数较少,只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让学生演奏或者演唱一到两首音乐作品,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过于追求弹唱的技术,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2]。

二、构建完善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评价模式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管理

通过前文笔者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造成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没有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评价方式,第二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是推动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教师,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事业提供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音乐老师要抓住时代的发展需求,结合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的技能需求,对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仔细分析,在此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管理,将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音乐老师不仅要会演奏技巧和演唱技巧,还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因此,高校的音乐老师在音乐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和演唱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抱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观念,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传统的“维持型学习”转变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创造型学习”[3]。总而言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完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与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目前有部分高校将一些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照搬过来,导致学生学习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无法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出现学无所用的现象。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借鉴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可以照搬,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及专业特点,区别开来。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学讲究“精”和“深”,而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讲究“全”和“正”。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要求学生演奏或者演唱一些高难度的音乐作品,应当指导学生浏览大量的音乐作品,做到广而全,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音乐信息[4]。在音乐技能课教学中,老师要保证学生的路子正、方法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而且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给中小学生传授的也是正确的指导方法。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大多数还在使用“一对一”的小课模式,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老师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发展需要采用多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大课、小课和小组课有效结合起来。大课主要讲解一些音乐作品、钢琴发展历程、音乐理论知识等,小组课主要是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配合,老师从旁加以辅助和启发,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课则是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通过这种多模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优化课程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极大提高。这种学习方式具有系统性,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技巧,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明确地认识,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音乐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对音乐技巧进行盲目地追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综合素质

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毕业后顺利走上音乐教师的岗位,除了要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音乐实践能力。因此,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音乐基础课教学,还要加强音乐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一个优秀合格的中小学音乐老师,不仅要有课堂教学能力,还要有组织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音乐辅导能力。这就要求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必须要将音乐教学与實践相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以班级为单位,音乐老师指导学生不定期进行自演、自导、自编,每学期末,学校再举办一次汇演,每个班级以一个单位的形式参加。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

第二,将音乐技能教学和学生艺术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以高校的教研室为单位,每学期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演奏会和演唱会,由学生参加,老师从旁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在演奏会或者演唱会上自弹自唱、相互伴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改革考试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改革,高校音乐专业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音乐考试内容,打破传统单一技能考试的弊端,建立综合考试模式。譬如声乐考试,传统考试方法就是在学期末的时候让学生演唱一到两首曲目,不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学校可以改变这种考试方法,在临考之前从教学大纲中随机抽取两首作品让学生演唱,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应试的投机性,还能对老师教学计划的制定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6]。选择的考试不需要太难,重要的是做好对学生演唱技巧的考核。

第二,对于大课的考核,学校可以采取以答辩和论文写作为主的考核方式,并且将该项成绩作为总成绩的60%,另外40%则是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表现情况的反映。

第三,举办一些特色化的全能比赛。过去对学生专业水平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项比赛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可以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及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举办一些全能比赛,使其成为音乐教育专业特色,并将其作为对学生水平和能力进行衡量的标准。除此之外,全能比赛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过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况。

三、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促进高校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高校还是音乐教育专业老师,都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以及音樂教育专业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综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此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顺利改革。

参考文献

[1]靳祯.高校教师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3-15.

[2]程超,包艳宇,韩佳.高校动态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9-20.

[3]于睿,周瑛.高校教师评价体系问题透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08):22-23.

[4]田静,生云龙,杨长青,徐绍莉.国内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变迁历程与阶段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2):17-18.

[5]万有林.多元评价观视野下的高校教师评价[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6):20-22.

[6]倪晗.构建多元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论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5):42-43.

作者简介:常丽文(1971—),女,江苏苏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教育。

作者:常丽文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预设有效答问论文下一篇: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