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患者医学信息论文

2022-04-22

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安全管理对社区门诊老年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4—9月门诊输液室的100例输液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中心门诊输液室2016年4—9月的10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输液安全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医学信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年痴呆症患者医学信息论文 篇1:

心理护理联合亲情陪护对老年痴呆症的干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痴呆症患者护理中采取亲情陪护与心理护理结合方式可产生的护理成效。方法:选取老年痴呆症患者98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观察组49例,前者常规护理,后者以心理护理结合亲情陪护实施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前后患者在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评分,分析干预效果差异。结果:实施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态更优,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更高。且两组可比较(P<0.05)。结论:在护理老年痴呆症患者时,采用亲情配合与心理护理相联合的方式,对优化老年痴呆症患者心理状态、提升其认知功能具有积极而明显的干预作用,应在老年痴呆症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此护理模式。

【关键词】老年痴呆症;心理护理;亲情陪护;护理效果评价

老年痴呆症,简称AD,即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老年人群多发病症,发病时间多为老年前期,在该类患者中,常见中枢神经退行表现,患有该病症的患者,通常存在认知功能问题,正常行为能力受到影响,并且相关病症呈进行性发展。关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原因,当前医疗领域研究者们持有不同意见,尚无被统一认可的说法,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AD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并受环境客观影响[1]。该病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不便,患者本人多存在记忆障碍,出现人格变化或行为异常,同时伴随失语、失认等症状。AD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自我管理能力呈梯度下降,失去自我生存能力,通常采用综合治疗手段进行病情干预,使病情进行速度降低,减轻病症表现,但以当前的医疗手段而言,尚无治愈可能性,实施科学治疗,结合高质量护理,可对抑制老年痴呆症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本文随机选取9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为样本,阐述了心理护理与亲情陪护相互配合的护理实施手段,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AD患者98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9例,性别:男/女=27/22;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6.43±7.95)岁;病程(3~7)年,平均病程(5.31±0.47)年;受教育水平:初中22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8例。对照组49例,性别:男/女=28/21,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7.03±8.12)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54±0.63)年;受教育水平:初中23例,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10例。两组患者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AD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心理护理与亲情陪护相互配合的方式实施AD患者护理,护理方法为:(1)入院1w,宣讲AD病症诱因、发病机制,说明该病的进发性过程,使AD患者明确自身当前所处的病程阶段,解释治疗方法,阐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医护人员的方式。借助多元手段加强AD患者认知能力,例如,引导其对日常用品加强记忆,了解自身基本的社会关系,通过情境模拟,锻炼患者的基础行为能力,达成自我认知。(2)入院2w~4w,针对患者对社会关系认知下降的问题,组织亲情互动活动,引导患者认识亲密的家庭成员,回忆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锻炼和强化AD患者的家庭功能。(3)入院5w~6w,通过观看情绪正面、主题昂扬的视频节目,或者播放情绪积极的歌曲等,对患者情绪实施正向影响,通过爱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激发患者的正向情绪体验,使患者以自觉、主动的态度接受治疗并配合医疗手段的实施。(4)日常护理中,加强观察和调节患者的情绪,当患者出现消极情绪倾向时,采取科学手段转移其注意力,引导患者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社交互动,关注新闻时事,拓展患者兴趣,以适当的娱乐方式建立健康的情绪体验。(5)优化住院环境,从环境的舒适度以及情绪影响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病房设置,病房主基调应温馨、轻松,避免使用沉郁或者刺激性的色调,蓝色调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可作为护士服以及装饰颜色使用,选择合适的绿植。AD患者自我护理和行动能力存在障碍,所以在布置病房时应注意避免选择具有尖角或者锋利边缘的材质,以免稍有不慎造成AD患者受伤。(6)向AD患者家属宣导病情基础知识、护理要素以及基本的治疗流程,使家属明确在AD治疗中应主动配合的方向与方式,达成医护人员与家属协同,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家属协商定期沟通时间,制定探病陪护的最低频次,确保家属来访率,避免患者因为长期与家庭脱离而产生情绪波动,对治疗造成消极影响。与AD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其明确亲情陪护的责任与必要性,说明亲情陪护对AD病情缓解的正向影响,通过询问沟通了解患者家属对AD治疗及护理知识的认识程度,根据AD患者情况(包括家庭关系、经济条件等),获得家属同意,制定治疗方案,指导家属采取科学的亲情陪护方式。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HAMA&HAMD)对比两组AD患者护理前后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见表1)。护理实施前,两组差异不具有可比性(P>0.05);护理实施后,两组AD患者心理状态皆得到了改善,观察组AD患者两项评分更低,表明经过护理后,观察组AD患者具有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P<0.05)。见表1。

2.2 认知功能(MMSE)利用MMSE量表对两组AD患者认知功能做出评价(见表2)。护理前,两组不具有可对比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AD患者改善程度更高,且两组可对比(P<0.05)。

3 讨论

受到人口老齡化问题的影响,我国AD患者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患有AD病症的老年人将逐渐失去自主行为能力,记忆力病态减退,认知水平严重下降,出现明显的语言障碍,人格发生改变,这些外在表现是因病而发生,所以与正常的年龄带来的退化影响存在较大区别[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居世界首位,占比超过25%,总人数约650万。不仅患者本人受到疾病带来的身心伤害,对家人和社会而言也增加了负担。针对AD患者并无可治愈的治疗方案,但可通过医疗干预缓解病症表现,减缓恶化速度,AD用药包括临床脑功能康复治疗药物、抗抑郁与缓解焦虑症状的药物,以及精神病类功能药物,在药物作用下,对AD患者进行身心调节,在AD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可对患者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影响,降低消极情绪对患者的危害[3]。亲情护理陪护有利于AD患者稳定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优化认知水平,增强治疗配合度,使AD患者表现出更高的依从性。

本次研究显示,实施此种护理模式之后,观察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心理状态被有效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减少,表明该护理模式存在实施必要性并具有推广价值。

综上,以心理护理与亲情陪护相结合的护理方式实施老年痴呆症患者护理,可提升AD患者的认知水平,优化其情绪表现,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减轻家庭负担,在进行老年痴呆症护理时应实施该护理策略,并予以积极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芃,袁富玲,邢效如等.老年痴呆症睡眠障碍与精神行为、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12020,48(06):684-686.

[2]马艳培,刘俊娜.人性化护理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应用效果[J].西藏医药,2020,41(03):96-97.

[3]李春花.浅谈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326-327.

作者简介:杨燕(1973.1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主管护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神志病科护理。

作者:杨燕 王晓玲

老年痴呆症患者医学信息论文 篇2:

输液安全管理对社区老年患者输液安全及满意度影响的研究

摘 要 目的:探讨输液安全管理对社区门诊老年输液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4—9月门诊输液室的100例输液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中心门诊输液室2016年4—9月的10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输液安全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的静脉炎、血管周围淤血、输液滴速不合理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静脉穿刺、输液巡视、输液后处置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安全管理显著减少了社区门诊老年输液患者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输液安全管理;社区门诊输液;输液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

Study of the effect of infusion safety management on the infusion safety and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ZHU Tingfang1, CAI Yan2

(1.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Xujiahu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0, China; 2. Nursing Department of Xujiahu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fusion safety managem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transfusion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 Methods: The simpl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100 transfusion patients in the outpatient transfusion room of Xujiahu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2017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same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100 cases of transfusion patients in the outpatient transfusion room of the Center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2016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fusion safety manage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adverse events, adverse reaction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phlebitis, perivascular congestion and unreasonable infusion spe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venipuncture, infusion inspection and post-infusion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infu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elderly transfusion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 and improve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infusion safety management; community outpatient infusion; infusion adverse event; nursing satisfaction

靜脉输液是社区门诊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也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是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的各种生理、病理特点,输液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1]。据顾艳荭[2]等的研究,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者的重点关注内容。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识别和处理已存在或潜在的输液风险,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中心)门诊自2017年4月以来对门诊老年输液患者实施输液安全管理,并对2016与2017年的门诊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安全指标调查,比较其结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中心门诊输液室2017年4—9月实施输液安全管理的100例输液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意识清醒,思维正常并能进行语言交流;(4)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或功能不全。排除标准:(1)老年痴呆症;(2)罹患心理疾病或精神病;(3)穿刺部位有皮肤问题;(4)双上肢瘫痪患者。选取2016年4—9月实施常规护理的100例输液患者为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同观察组。

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61~90岁,平均(75.5±12.5)岁。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61~88岁,平均(76.2±1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方式包括执行医嘱、按照常规输液流程告知患者输液相关注意事项、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拔针后穿刺部位的护理。

观察组采用输液安全管理模式实施临床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结合中心门诊护理的实际情况,组建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就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由工作10年以上的护士担任小组组长,对科室静脉输液患者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提高输液安全管理的可执行性。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健全安全管理条例、规范静脉输液操作及加强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减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3]。(2)健全输液流程安全管理条例。首先,小组成员积极整理并分析输液室现存问题,定期对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汇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其次,对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如输液前切实做好解释工作、加强护患沟通,规范静脉输液操作,规范药物使用方法,建立应急处置预案以规避或减少血管损伤、输液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后,小组成员将药物性质及滴注速度等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及家属,敦促其遵循医嘱,以免患者擅自调节滴速影响药物疗效、出现药物副作用等不良后果。(3)提高穿刺成功率。社区老年患者多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治疗周期长。合理选择并使用静脉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有重要意义。尽量避免在活动度差、受伤的肢体进行穿刺。穿刺前选择易固定、走向直、充盈度好、回流顺畅的血管为穿刺血管;如遇血管条件特别差的老年患者,尽量安排技术过硬、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4)提升输液安全性。将补液室座椅划分为3个区域,黄色区域为危重患者、吸氧患者;绿色区域为特别关爱、特殊药物使用者;蓝色区域为常规补液区。分区明确提升了护士巡视工作的目的性、目标性。安全管理小组还结合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建立了相应的预警机制,加强质量监测,以从根源上遏制不安全因素。

1.3 观察指标

(1)不良反应:静脉炎、血管周围淤血、导管堵塞和药物外渗。(2)输液不良事件:与穿刺有关投诉、输液滴速不合理、护患沟通不良、巡视不及时及输液后处置不规范的发生率。(3)护理满意度:采用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选项分为很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剔除漏选项目多于3项者,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24.0%)显著低于对照组(54.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观察组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反应率(12.0%)显著低于对照组(48.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患者对输液护理的满意度为很满意90例,较满意8例,不满意2例;对照组患者对安全输液护理的满意度为很满意59例,较满意11例,不满意30例;观察组护理总体满意度(98.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是一种系统的输液专业化管理,是提高医疗机构输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安全管理是静脉输液质量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及医疗机构的声誉[4]。目前,“大病到医院,小病进社区”已经为人们广泛所接受,因此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安全输液管理针对社区医疗机构老年患者的输液现状,以时间为横轴,以门诊输液流程接诊、治疗、用药注意事项、护理、宣教等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社区门诊安全输液监测单。安全输液监测单使护理人员从传统被动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主动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安全护理模式。

本研究将输液安全管理融入到社区门诊输液患者的输液过程中,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输液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输液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1 从促进护患有效沟通入手

社区老年患者年龄较大,普遍存在听力差、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也为护士的核对和沟通工作增加了难度。笔者在进行输液操作前,经常无法准确核对患者身份,无法详细询问过敏史、既往史,同时也会遇到患者记不住下次补液时间和所需物品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简洁易懂的文字图片向患者宣教补液注意事项和输液相关用品;(2)请患者就诊时携带医保卡以便核对其身份、了解病史及医嘱;(3)针对有滴速要求的特殊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告知患者自行调节滴速的弊端,并在输液贴上加注明显标志,以便护士加强巡视。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发现输液中“张冠李戴”、护患沟通不畅、输液滴速不合理等输液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有所降低。

3.2 提升静脉穿刺技巧,合理管理穿刺血管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浅、易滑动,弹性也较差[5];加上其血液黏稠度增高、回血慢、凝血较快等问题[6]导致穿刺难度增加。输液前护士应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针对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选择5号输液器。这样既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能保护静脉血管,更适合于长期进行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7]。其次,秋、冬季是老年患者输液高峰期,针对气温低导致的血管收缩问题,可指导患者在输液前用温热的水浸泡双手及前臂,使其血管充分充盈。通过这些细节管理明显提高了老年患者一次穿刺的成功率。

3.3 提升输液安全性

社区门诊输液量大,患者流动性强,病种复杂,药物种类多,不良反应也更趋于复杂化,因此极易发生输液意外事件。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将整个补液室座椅划分为3个区域,黄色区域为危重患者、吸氧患者;绿色区域为特别关爱、特殊药物使用者;蓝色区域为常规补液区。针对各区域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安排护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巡视。

黄色区域患者病情较重,心、肺功能较差,护士应着重注意患者病情有无变化,补液速度应严格控制在20~40滴/min;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情况,如果患者仍出现胸闷、气急、心慌、出冷汗等症状,立即暂停补液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绿色区域通常会安排抗生素和胸腺肽类药物的输注患者。抗生素静脉给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抗生素使用较为广泛,在使用期间可能会发生很多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8]。护士除了在输液前应询问清楚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及是否为空腹输液之外,在巡视过程中还需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如静脉炎、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等。抗生素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开始应控制在20滴/min,15~20 min后患者无不适反应时可相应调整输液速度为40滴/min[9]。

此外,不定期主动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輸液导管情况,对于患者出现的滴速异常、药物外渗、回血等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协助需要如厕的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等等。通过分级分区管理的有效应用,避免了常规输液管理中老年患者输液潜在风险的发生,降低了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护理人员的投诉率。

综上所述,临床输液安全管理在社区老年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欣欣, 刘仲梅, 张全英, 等. 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 吉林医学, 2006, 27(2): 170-171.

[2] 顾艳荭, 张涛. 医院服务流程再造的研究现状[J]. 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8): 14-16.

[3] 姚晖, 朱建英. 静脉输液安全通路选择的管理方法与效果[J]. 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3): 89-91.

[4] 熊根玉, 涂发妹, 刘忠.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 2016, 22(23): 71-72.

[5] 文学敏.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J]. 临床护理杂志, 2005, 4(3): 56.

[6] 官娣.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选择及保护措施[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32(8): 7908.

[7] 李蕾, 许辉.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4): 311-312.

[8] 方香淑, 朱春莲, 金玉子, 等. 利用护理程序对门诊输液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用药指导[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12): 46-47.

[9] 张克智, 朱骏生. 老年人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及其不良反应[J]. 实用老年医学, 1996, 10(1): 24-25.

作者:朱婷芳 蔡燕

老年痴呆症患者医学信息论文 篇3:

心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预后影响探讨

【摘要】 目的 对老年痴呆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并观察预后疗效 方法 将96例出现老年痴呆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扛抑郁治疗、康复治疗、常规抗脑卒中药物治疗;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多一项心理干预。两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 FMA )[1]、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 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FA)[2]、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结果 对照组在FMA、BI、NFA、HAMD数据明显劣于观察组(P<0.05),由于对照组没有心理干预治疗,导致其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发病率很高3为,如果不及时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有着相当大的损伤,但如果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病状,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心理干预;老年痴呆症;预后影响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据数据显示,我国退休人群中,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超过500万,全球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数为2000万。其中,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等级,患者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焦虑症。大部分患者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着异常的表现,甚至会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老年痴呆症患者96例,分别采用心理干预治疗和常规标准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情况如下:男50例,女46例;年龄59-89岁,平均年龄为69.79±3.69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及其以下66人,高中24人,大学及其以上6人;患病时间为3-14月,平均病程为7.23±1.32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痴呆分型标准要求,从行为和心理状态都被确证为痴呆症。患者在性别人数、年龄、文化程度、患病时间上无明显差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脑部思维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等,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1.2.1.1 进行各种训练,训练过程中在尊重患者的前提下,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鼓励患者家属多来医院看望患者,以此消除或者减少患者的孤独感。患者的各方面心理需求都会极力满足,患者的情绪在心理干预下得到平和,并且还减少了患者冠心病或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几率。

1.2.1.2 以温和、善良、有爱的态度护理患者,关心患者积极主动,极力维护患者自尊心,时刻跟踪患者心理变化。当患者心情有异常时,一定会要询问其原因,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除患者的心结。

1.2.2 脑部思维训练

1.2.2.1 帮助患者进行智力锻炼,比如患者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图片,物体进行对外界事物的识别,让患者从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做起,给予其更多的信心,还可以通过每天和患者一起散步加强对社会的认知。

1.2.2.2 帮助患者加强记忆力方面的思维训练[4],让患者知道每天在医院都有哪些常规治疗,并且让患者在语言,环境,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更多的训练,反复通过语言和动作学习和训练刺激记忆力。如果患者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医护人员应在患者独自尝试认知的过程中给予帮助,防止患者自尊心溃散。

1.2.3 生活能力训练

1.2.3.1 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和患者一起规划日常作息时间[3],使饮食有规律性,帮助患者防止便秘发生,养成按时间排便的好习惯。提醒患者在早饭后一定要排便,因为早餐时间之后,胃部经过多次蠕动和结肠反射,会使得排泄物增多。

1.2.3.2 鼓励患者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比如加强腹部肌肉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排泄;多次进行手部锻炼,可以帮助患者刺激大脑,有利于脑部神经的恢复;同时可以陪同患者一起散步或者慢跑,身体运动都有助于患者大脑机能的恢复。

1.3观察指标

12周的治疗后,分别使用对患者进行测定。观察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 FMA )、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 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FA)、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 检验,规定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 FMA )、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 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FA)、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观察组和对照组都相比治疗前有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明显各项评分数据更优于对照组(附表1)。

3讨论

老年痴呆症作为一种功能性障碍疾病是日常生活质量的一个极大影响因素,会导致患者的生活生理和社会交际能力衰退,并且目前老年痴呆症无法有效治疗,所以,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是对患者生活水平的最后保障。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脑部思维训练、生活能力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头脑以及肢体的灵活性,启发患者,促使患者多用脑,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老年痴呆症的发展速度。

从附表1可以得知,患者在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后,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有着明显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察组对患者进行了积极的头脑训练,周全的管理方式,有效的心理护理,患者的自我锻炼,护士的协同照顾,这些方面都是的患者的自信心增强,患者的内心世界得到满足,情绪波动也会大大减少,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对老年痴呆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可以使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个人生活水平方面得到提升,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延长了患者的寿命,在临床治疗康复上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德生.老年性痴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5-301

[2]孙建萍.老年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33 .

[3]苏晓玲.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15(3):112-113

[4]Lindar.老年性痴呆的焦虑症:发病率和伴随疾病月.医学信息,2000,13(8):45.4

作者:陆晓密

上一篇:基于传输技术的通信工程论文下一篇:视觉语言角度下招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