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学改革医学信息论文

2022-04-23

摘要: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学分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新形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配合我校学分制试点改革及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本文总结了我校在长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关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与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学改革医学信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教学改革医学信息论文 篇1:

新时期医学信息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研究

摘 要:21世纪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高新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形成了知识进化的大趋势,传统医学信息教育和信息服务模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新时期的医学信息教育也面临的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透过研究发现,了解当今时期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立足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医学信息教育改革的举措,为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制定我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发展战略,对于推动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学信息教育 人才培养 现状分析 改革研究

一、绪言

新时期,我国医学教育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时期,各医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医学信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体系建设。面对国家在医药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对医学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提出很高的预期,在如此背景下,医学信息教育方面的人才需求必然会不断扩张,对该方面人才素质也有很高的标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医药卫生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信息人才。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医学信息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医学信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如此形势,采取何种教育方式来培养出优秀学员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纵观目前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确实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分析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即针对不足进行教学改革。

二、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学习目标设置不合理

医学信息教育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及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学习医学的相关的基础课程,同时又要很好的学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相关课程,两个课程之间的跨度很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好的结合和利用这两个课程是非常的有难度的,往往不能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两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过于机械,很容易迷失方向,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失去该专业的学习兴趣,不能将所要求的知识很好地整合和掌握。另外,许多高校只是在讲授医学课程的基础上,再讲授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医学信息领域的管理很少涉及,体现不出两个学科的之间的交叉性各自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模式略显单一, 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和大多数学科一样,依然是以教师灌输课程知识为主流,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性操作和理解,生搬硬套教材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乐趣也就被削弱了。充分将计算机信息资源与医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学习与与娱乐的合理配置,是提升上课效率和对专业的较大兴趣的很好的途径。

(三)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空有规模和忽略效益

新时期,面临紧俏的市场需求,很多医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招生规模相当巨大,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效益方面还不是很完善,注重培养人数而忽视专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因此,我们的院校应该在人才需求要专业的高效发展之间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适度控制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建立有效的医学信息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推动医学信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新的教育格局

新时期,我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更多的院校开设了相关的医学信息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和培养人数也在增加,医学信息专业教育体系、医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体系、继续医学信息教育培训体系正在有序的构建,专、本、硕、博的教育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二)医学信息教育更加注重交流与合作

新时期,医学信息教育要求各相关人员树立“开放的意识”,创造“开放的环境”,致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一些院校开始实行教师走出国门,与高水平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 走出校门,到其他大学、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去合作交流; 教师走出自己的“学科领域”,与校内外其他学科的学者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进步。

(三)重视学习国外的医学信息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由于起步较晚,理论水平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开设医学信息教育的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依赖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主要参考传统的文献信息管理,与先进的国际医学信息学教育有一定的差别,理所当然,这些院校开设的医学信息教育在内容上也就有较大的差异,也就离开设国际标准的真正意义的医学信息教育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新时期,加快实现在医学信息教育发面同国际接轨,积极探索医学信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重视医学信息教育的课程和内容的改革。

四、新时期我国医学信息教育的改革途径浅谈

(一)国外先进经验所带来的启示

1、通过对国外先进医学信息教育的研究发现,国外的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层次主要是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将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非常广泛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将该专业课程设置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些,众多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课题也濡要研究生来做。与国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阶段,受制于本科生不够完善的研究视野和知识水平,使得该学科子啊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总是面临较大的瓶颈。使得对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学科教育效益也就不能达标。所以如何提高培养层次也是目前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2、重视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建设

医学信息学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临床信息系统建设、医学情报检索和生物电信号处理等。国外在这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支持,重视研究探索,使得其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社会需要。医学信息教育的发展建设任重道远,深化医学信息教育研究的领导水平,充分发挥发挥中华医学会信息学会在相关领域的领导作用,对整体学科进行合理规划,重视科学研究项目的建立,充分协调医疗机构、研究机构、计算机科技公司的的合作与交流制订学科标准,通过宏观调控使本专业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

(二)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一门学科的很好发展,人才培养机制的良性落实,有赖于师资水平的质量。在医学信息教育方面,师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教师学历的要求,通过培训、与其他院校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师资力量和核心素质。重视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各项相关计划于项目的落实,在培养与引进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保证整体教学结构的高效合理,保障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另外,根据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独特性与相关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编制适宜的教材,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深化同国外机构与院校的沟通与合作,选送一部分教室和相关研究人员出国学习,重视先进医学信息管理方面的理念和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整体水平。

(三)医学信息教育模式改革

目前,我国设置该专业的院校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规模和人数有限,人才培养能力欠缺。因此,一方面我国在专业设置方面,积极探索在医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大学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经过细致评估、认真探讨,严格论证的过程,使得那些具备该前提条件的院校实施该教育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在研究性的医科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增加该专业的深层次培养规模和整体研究水平。通过深层次的教育模式改革,提升整体教育效益,使得医学信息教育人才素质满足社会需要,同国际先进标准相匹配[5]。

参考文献:

[1] 王伟,王丽伟,曹锦丹等.我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7) : 34-36.

[2] 董建成.医学信息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

[3] 尹吉吉.对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2

[4] 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5] 王伟,曹锦丹,王丽伟.医学信息专业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 11)

作者:徐喆 朱晓勃

高等教学改革医学信息论文 篇2:

学分制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学分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新形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配合我校学分制试点改革及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本文总结了我校在长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关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与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主式教学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教学管理制度。19世纪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20世纪后流行于其他国家。目前,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就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湖南省学分制教学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我校较早进行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2006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中我校学生又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历届省、市英语方面的竞赛中曾多次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总结起来,有下面几点。

一、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学分制改革,首先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将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加强英语听说等综合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注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外语绝不是单纯的外语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紧密结合。语言是载体,文化知识是内涵,没有内涵的语言教学必是苍白的、枯燥的、不受欢迎的。外语学习到一定程度,其主要障碍已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我们在改革大学英语课程时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课程调整中,减少原来过多基础课的重复设置, 适当减少语法课的课时,而相应地开设更多提高能力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听、说课程,并增设了一些英语选修课,让学生根椐自己的需要选择实用有效并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进行学习。教材内容和以英美社会文化为主体的视听说教材相结合,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和跨文化交际中能成功地发挥出良好的语言操作能力。另外,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生源的基础差别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每年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英语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每班学生分为高、中、低3个小组,由3名教师分别承担教学任务,采用互对式、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学生水平选择教材,并编写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在指导书中,提出教学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在完成各阶段的教学后,让学生对照目标检查,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进行个别答疑辅导,使之达到目标要求。

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采用灵活多样的自主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按照国家统一编写好的教材和已制定好的大纲和课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后,课时量减少,我们开展以学生自学与老师面授等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堂上,我们有意识地将授课内容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英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指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讲解。如: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不同,中国人所说“西风”指的是寒风,英国对“西风”的联想是温暖的风。为了使学生了解其差异,可向学生讲解:英国是个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受西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从西面吹来的风总是温暖的,而且是春天的信使,所以英国人喜欢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春天的讴歌。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涉及的文化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不致使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流于肤浅,同时学生也学得非常有兴趣。再如在学习HolidaysandSpecialDays时,教师应该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节日向学生大致介绍一下,可先要求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美国的主要节日,然后教师再作补充,向他们介绍某些节日的由来,如感恩节、情人节等,并进一步和中国的节日进行对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的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文化活动,通过观看英文电视、录像、电影以及听电台节目,阅读英文报纸、杂志,特别是阅读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研习英语语言知识,而且也是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和外教主动参加实际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英语水平。总之,随着教改的深入,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自主安排课程设置,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同时要求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他们不仅是自己学习的计划者、激励者、管理者、组织者,而且是他们的建议者和评估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获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地辅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院新教学楼的竣工和投入使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为教学服务的硬件设施更加完善。我们已经开发出了CAI课件,并巳开辟了网上英语课答疑教室和网上习题库。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网上教室进行详细辅导,师生也可以对一些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加深理解,达成共识。英语课习题灵活多样,在课堂上,受学时限制,教师只能对个别典型例题予以精讲,而建立网上习题库,教师可以在网上对于那些综合题以及技巧性强的习题进行详细讲解,举一反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3.改革考试方式

大学英语考试改革是施行学分制所必须进行的一项改革。现行大学考试存在很多弊端:考试目的错位、考试内容片面、考试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素质提高不快、教学效果难以全面评价等等。鉴于此,对考试内容和方式我们做了大胆的改革,考试内容以突出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为目标,以考“活”的知识为重点,试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不是“一考定成败”,而是分阶段进行模块考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面谈、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和讨论问题等等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成绩再结合结课考试成绩,构成考生总成绩。这样避免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的不正常现象。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好英语,必须课内课外齐用功。课堂上,我们往往提出某个议题,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几组,学生围绕议题用英语展开热烈讨论,老师根据每组表现记分,课后写出一篇小论文, 也由老师记分,作为平时成绩。议题有生活知识、风土人情、国际动态、医学信息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外,我们十分重视加强校园英语氛围建设,包括英语俱乐部、英语角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有利条件,将教师课件、教案及英语学习光盘、国外优秀影片等上网,并定期举办英语演讲及各种英语竞赛比如小品、歌唱大赛,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师生同台用英文进行学术论文报告等等。活跃的英语学习气氛,使英语学习进入校园每个角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使得授课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普遍反映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

学分制改革,英语教学由应试教育日益转向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水平首先要提高上去。为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

1.组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汲取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信息应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在教学改革中,更为主动、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改革潮流中应有的作用。

2.鼓励教师在提高实际教学技能的同时,力争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学分制改革中,随时都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或课题要在研究中进行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这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大挑战。例如,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互补性研究,新旧教学模式的比较,课堂设置与应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情感因素与教学效果的关系,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课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于某种自认为可行的新教法在实施一个阶段之后要进行广泛地调研、科学地分析,通过实验来证实该教法是否科学、有效。

3.建立科学的评估与激励制度,激发教师教学与教改热情。原来的教学质量的奖励评审,不重视教学对象的评价,不进行必要的教学效果考察,而仅限于教职工選举、领导评议。其评价结果,也难以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为此,我们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效果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采用公开、透明的评价方法,评出真正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如采取评估表方式,课前发放给学生,课后回收,每张评估表设置多项指标,每个指标赋有不同权重值,最后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分析,形成评估结果。并将日常教学评估与年终教学奖励和其他教学奖励相结合,对评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教师,予以批评。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总结

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新形式下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和趋势。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顺应学分制的特点,在改革中明确课程定位,采取循序渐进、稳健推进的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进行课程设计和学习进度设计,并做好相关规章制度的配套工作。这些问题是学分制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Wardhaugh.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1976.

[2]刘润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李莉.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主题教学模式[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66)671.

作者:唐亚玲 叶自清

高等教学改革医学信息论文 篇3:

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摘要:目的,为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出设想与建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人才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需求、现有医学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结果,卫生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已成为医药卫生行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医疗行业人才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需求急速增加,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需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结论,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卫生信息化;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方便病人获得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做好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和处置的保障。随着医学进步,信息技术、各种研究成果尤其是基因工程逐步应用,医疗卫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将迅速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将对疾病控制、预防、诊断、治疗和自我保健,卫生管理与改革等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同时IT技术、设备性能的提高,价格降低,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逐步形成,信息化已成为卫生管理与服务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撑。

1 信息技术在卫生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对卫生医学人才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1.1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1 医院信息化

2012年对全国3765家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资料,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80%。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快速的应用和发展,LIS系统占39.14%,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5.04%,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占32.99%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化突出的医院,电子病历、全院PACS,移动、无线、PDA、平板电脑、RFID、万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先进的IT技术已经开始应用。

1.1.2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我国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构架由四个方面组成:疾病监测、公共卫生监测、医疗救治、指挥决策。

疾病监测系统 覆盖范围包括疾病控制中心,医疗和其他报告机构。其中包括了常规疫情报告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等。实现了日报、周报、旬报、季报和年报。准确性高,资料全、便于分析。

公共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覆盖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县卫生监督中心。

妇幼保健信息体系 目前主要是医疗卫生服务与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1.1.3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主要有社区卫生行政管理分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分系统及医疗保健接口、双向转诊接口、上传数据接口。核心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到2012年底,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卡通”建设

1.1.4 区域卫生系统

建立社区卫生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

多数省份已建立起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平台。

1.2 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在卫生部的“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未来几年卫生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依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的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

到2015年,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为全国50%的人口办理健康卡和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 健康档案。

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全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三分之一的二级医院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的部分内容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1.3 医疗行业人才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需求

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卫生部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卫生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各类医药卫生院校普遍开设卫生信息化相关课程,有计划地开展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并列入岗位技术达标考核”的要求。

2 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以Windows Xp/win7、Office2003/2010为教学平台,教学内容以满足办公应用为基础。使学生具有以计算机为工具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不能与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既懂医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由于存在地域的差异,入学新生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应用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授课教师均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不懂医学知识,未受过相关医学信息的教育。对卫生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了解甚少。

在医学类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一直以来在各专业的建设中对该课程重视不够,学校对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

3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革的设想

医学信息技术是指用来对医疗保健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医用通讯交流和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的范围很广泛,涵盖医学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的IT技术。根据国际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定义,医学院对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培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病人的资料;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和病人进行交流。因些,医学类院校的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信息技术的教学,包括 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与他人进行交流;二是临床信息系统及社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操作。

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能满足第一方面的教学要求,为使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适应现有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要求对攻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一些设想。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选送授课教师参加“医学信息技术技能”师资培训。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组织教师深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的相关科室了解、学习有关卫生信息化系统的组成、软件使用,充分认识现有卫生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各类软件的使用方法。聘请相关软件的开发人员进行讲座,以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3.2 分层次、分模块教学

针对现有各专业信息技术学时有限的情况,入学后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考试合格的直接获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及学分。并转入《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考试不合格的先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后再转入《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覆盖了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各个分支,包括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社区卫生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区域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可将《医学信息技术》分为若干模块,在对学生授课时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重点教学,其余模块作为了解性介绍。

3.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对现有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时做出相应调整,增加适当的学时以满足《医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制定更适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学习信息化应用中相应模块。

3.5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利用现在较为完善的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通过课件、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方式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

建立模拟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及公共卫生与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

同时建立其它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学习空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4 结束语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随着医改的推进,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医药卫生知识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在医学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M],2011.

[2] 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 2011.

[3]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29-32.

[4] 周爱民,刘艳松,彭剑. 专科层次开设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探讨[J]. 中医药导报, 2009,15(7):106.

[5] 刘燕,何建璋,胡珊,等.邓晶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系列课程设置与改革[J]. 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论文汇编, 2010:143-145.

作者:陈远怀

上一篇: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影文学诗意影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