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维过程研究论文

2022-04-17

王松泉先生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家,其皇皇巨著是我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先生尤其长于语文教育学术理论的构建,在阅读教学领域有独到建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思维过程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论文 篇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之探索与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应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高中语文校本研究要立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突出“研”字,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不断探索中总结新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搞好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对解决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校本教研是对多年来实践经验的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内容不仅仅是统一教学进度、研究怎样教高中语文教材等。更多的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应用高中语文教材、开发高中语文教材;如何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等等。

下面,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内容加以阐述。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校本研究要“研什么”

(一)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高中语文教材”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首先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

新课改实施中,必须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真正从整体上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不仅要真正掌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来进行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与被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更要坚决杜绝以个人好恶来对待高中语文教材的现象。教学中要紧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化“双基”教学和训练,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尽量去掉那些人为的技巧性的东西,避免不分轻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尽量突出学科的本质内容,让学生达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其次,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语文教材。新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编选内容以及习题设计方面较旧高中语文教材有很大不同,总体趋势是理念新、起点高、视角广,体现了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不是让国家高中语文教材来适应你,也不是通过试验单一地让你去“验收”与“通过”高中语文教材,而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语文教材。因此,我们要树立全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观——“高中语文教材是范例”,高中语文教材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本上遵循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安排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眼光来看待高中语文教材,学校要加强“校本研究”,根据校情、教情和学情,对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后习题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创新。

研究高中语文教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切入:①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的,是否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删减;②站在学生的角度,高中语文教材的重难点怎样定位、突破比较合适;③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渗透;④练习的设计如何体现分层教学,促进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⑤高中语文教材呈现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何调整。

(二)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教师”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教师”,即教师主动的反思。在校本教学研究中,教师主动地、持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积极回顾与思考,是确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问题的依据,也是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明确的研究性质。反思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是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活动形式。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下面几方面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与评价:

(1)对学生观的反思。是否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否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2)对质量观的反思。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吗?是否仍把考试分数作为当前评价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

(3)对课程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类型观,以及新型的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观?

(4)对全面发展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的思想?是否认为“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对教学民主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思想?你愿意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相互信赖、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吗?

(6)创新创造观的反思。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否用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去培育和挖掘学生的无限的创造潜能?

(7)教学评价观的反思。是否树立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思想?你还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格外关注吗?

(8)对知识观的反思。你对知识的内涵、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吗?对学校教育的重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着重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了新的理解吗?

(9)对学习观的反思。你是否理解了新的学习观的特点?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有关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有了多少理解?你是否在教学中完全摈弃了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与低效率的被动学习?

其次,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课堂,要注重课堂的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提倡反思性的研究学习,也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实践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三)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学生”

学生的经验与需求是教学的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的掌握不是通过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复制知识。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并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研“学生”,首先应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新课改背景下学生需要的是这样的课堂:

(1)学生课堂上最快乐的事是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释放。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得到激活和提升,在主体之间才能实现意义的相互建构,学生的生活里才会融入新的价值。

(2)学生课堂上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新奇而富有挑战。人生本来就有一种探究的本能,猎奇是学生的本性。提出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过跳跃可以摘到“果子”,学生才有摘取的兴趣。

(3)学生课堂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要面向学生,适应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学生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其次,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研究、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备课时要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

二是学生的生活常识。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境?

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

四是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如何设计才能亲近学生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考查学生利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总之,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二、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一)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加强针对性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要解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还要解决适应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课改实施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选择作为高中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中研究的问题,一般是与语文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那些问题。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务实求新。

加强针对性,就是从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决定教研活动的内容,确定教学研究的内容。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普通高中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材出版机制的变化,打破了全国统一教材的模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是多样化的,内容因高中语文教材版本而异,教师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单纯使用手中的高中语文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模式从此被打破。

为了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开展对作业的研究;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了求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进行教法最优组合实验等等,开展校本研究。

(二)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立足于教研主阵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十分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并且把它们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教育理念不仅要在课程教材文本中得到体现,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研究课堂教学,变革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例如:为了促进语文教学现代化,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应着力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还应注重研究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索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相对独立地去进行再发现与再创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又如:教师照本宣科,刻板的讲授,机械的训练,学生紧张拘束,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教师满堂灌,重结论轻过程,视学生活动于不顾;注入式的教学,课堂没有活力,没有个性和创造;教师的提问缺乏思维价值,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填空式”的问答等等。带着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怎样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的思考,进行研究。

(三)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注重个体的反思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三大支撑点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自我反思,高中语文校本教研将成为一句空话。

主动反思是积极的研究。在校本教学研究中,教师主动地、持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积极回顾与思考,是确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问题的依据,也是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必要条件,具有明确的研究性质。反思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是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活动形式。

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就离不开学习。对于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学习,我们提倡反思性的研究学习,也就是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实践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思考如何达到以下几点转化: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3)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4)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这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5)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6)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课程实施中,许多深层次问题,必须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应用性课题研究来解决。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能体现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性、计划性、实效性,促进实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将语文教学中发生的真实问题概括、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另一方面,选准带有方向性的教改课题与科研课题,积极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由研究的目的、解决的问题、具备的条件决定,力求每项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都做到有理论、有实践、有反思、有总结、有论文,使高中语文校本教研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特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作者单位: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作者:程鸣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论文 篇2:

王松泉写作教学思想试论

王松泉先生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家,其皇皇巨著是我国教育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先生尤其长于语文教育学术理论的构建,在阅读教学领域有独到建树。对于先生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述颇多,我先前因做中学主体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曾前去向先生讨教,先生赠我数本专著,并与曾祥芹先生一起介绍我加入中国阅读学会,我因而得以比较全面地阅读了先生的学术专著,接受先生学术思想的滋养。近年来,我又专注于中学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研究,亦欲再从先生的思想里获得营养,所以再次研读先生的著作。先生虽然致力于阅读教学研究,没有对写作教学写出宏论大著,但我从他的文章著作中的言论里,发现他的语文教学思想中渗透着写作教学思想的因素,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足以启示后学。

一、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在关于语文究竟姓什么的热烈讨论中,王先生提出了鲜明的观点:“我主张‘语言派’和‘文学派’互相兼容,‘工具论’和‘人文论’辩证统一。究竟是什么派、什么论?一言以蔽之,我是‘语文派’,主张素养论。”并指出“语文学科是专门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人文学科,培养语文素质就是一种语文素养过程。因此,语文学科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素养过程。”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是毋容置疑的。语文素质究竟包括哪些呢?语文学科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那么到底要培养哪些内容呢?王先生指出:“它指的是热爱祖国语文文字,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正确的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纯正的审美情趣、辩证的思想方法、健康的个性与人格,并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等等。”这里的“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直接大部分地体现在写作能力方面,也就是王先生在多处说过的“读写听说思”中的“写”和“说”。不仅如此,“写”和“说”的过程又体现着“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感情和“正确的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纯正的审美情趣、辩证的思想方法、健康的个性与人格”,以及“文化修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等,尤其是写好文章说好话,规范地写和说。正是“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的要求。因此,写作教学活动是语文素养培养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也可以说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一项活动。

其实,阅读也离不开写作。阅读理解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写来呈现;思维的成果在相当的层面上要用写来反映,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阅读也是在为写做一些奠基工作,如积累思想、积累美感、借鉴技巧、学习语言等等。王松泉先生认为“语文是工具,因此以学习语文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当然也是工具性学科。”但又“不能简单地视为‘工具’”。语文“包含着三大主要部分:一部分是关于语言的‘声’和‘形’的训练;一部分是关于语文运用的规律以及成功地运用语言的典范的言语作品。另一部分是关于读、写、听、说、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这三部分内容,一般都不是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教学的,而是以大量的优秀言语作品作为例子或凭借来指导学习语文,学习有关语文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实践也确实证明,读、写、听、说、思,本身就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分开来说或者分开来训练,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或者在相对独立的时间段里,侧重有所区别而已。如果说“说”与“写”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表现出一些差别,其它三项实在是很难分开的。如果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输出,阅读是内化,写作是表现,那么,阅读与写作本身合二为一的关系就不言自明了。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写作课没有固定的课时,没有比较理想而又影响大的教材,现行的写作教材一般附着在阅读课文后面,似乎是一种“陪衬”,教学实际中,往往视阅读课文教学为“硬任务”,而写作教学则是补缀的“软任务”。特别是高考阅卷中存在的客观缺陷,使得有不少人认为“写作教不教都一样”,学生的写作素养过程实际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不稳合的。重读王先生的教学思想,重新认识写作教学、重视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写作教学要处理好理论与写作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间的关系

写作是一种技艺性的活动,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说其是技艺,是强调它的操作格局性和可以学习性;说其是思维活动,是强调它在本质上是脑力活动,有着内隐性和复杂性。学会写作,不仅需要实践操作的历练,而且需要多方面知识和思想的积累与提升。写作教学的难点很多,需要教师费尽心机去解决。有的课堂,教师给学生一篇文章,要学生模仿,学生读来读去,连模仿什么也不知道,教师的指导也总觉得隔着一层;也常听教师要求学生写得新颖一点,说得深刻一点,语言连贯一点等等,究竟怎样才算新颖、深刻、连贯,怎样才能新颖、深刻、连贯,这些拦路虎横在学生面前,也横在老师面前。我们常感到写作指导捉襟见肘,欠缺实效,这正与写作教学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教好写作课,对教师的要求是复合性高难度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写作知识,有很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积累,以及写作教学理论积累,还要有写作实践能力。这种综合程度远远高于别的学科。光有知识不行,仅有实践也不行,王先生说:“语文知识具有局限性,它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理论修养。语文知识固然重要,掌握知识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它,就无从指导学生。”同样,写作知识很重要,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写作教学规律无以凭借,教师无法具体指导学生学习写作;但是写作知识不能代替写作教学理论修养,照本宣科把知识推给学生,肯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教好写作课,自然应该具有写作学的知识积累,也必须有写作教学理论的修养。

根据王先生的思想,我们可以推想到写作教学问题的三方面。第一,写作知识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基础。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写作知识诟病很多,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的课堂多有否定。把写作课教成写作知识传授课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必然是离不开知识的,就写作教学而言,我们不可以一味地传授写作知识,但作为教师不能不掌握比较完整的写作知识,并不断地研究和总结写作知识,为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奠定基础。没有知识的或者没有理论指导的写作实践可能是盲目的蛮干,与科学的教学实践不相符。写作教学应该有写作知识。第二,写作教学还必须有写作教学理论,教师必须有写作教学理论素养。有了写作知识或者写作教学经验,怎样把这些知识或经验传递给学生,是需要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师教好写作课,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必须不断研究写作理论,熟练运用写作理论,按照科学的理论去组织教学、组织实践。写作教学理论之于写作教学实践,犹如食物之于人的力气,人吃了食物,吸收了营养,化为一种体力,就可以使用体力搬动东西,但我们就不能直接用食物来搬动东西。第三,写作知识和写作教学理论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写作教学需要多练,应该是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多练,是有规律有限度的多练,而不是盲目的多练。写作教学要多读,应该是有规律的读,是指导学生按规律领悟,能够吸收其思想,借鉴其语言、技法的读。

王先生说:“教学经验也具有局限性,它也不能代替教学理论修养。参加工作以后自然会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是很宝贵的。但这种经验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没有普遍意义的狭隘经验。要使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要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正确,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无不有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积累经验,还应当善于运用科学理论来总结经验,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语文教学理论修养。”以此来观照写作教学,可以明确三点。第一,需要积累写作教学经验,包括自己写的经验和教学生写的经验。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写作,不仅表现在写作指导上的针对性强,而且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整体、连贯、精粹、深刻。但是,仅仅自己会写,却不一定能够会教学生写。有些人很善于写文章,但不会教学生写文章,原因之一是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教学理论的修炼。自己会写,又有教的经验,才是教好写作的基础条件。第二,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经验和教学经验,需要有自觉的行为意志。固然,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了,会有自然的经验积累,但是这与有意识的积累相比,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自觉积累意识,才会自己去实践写作、会想办法把写作课上好、会动脑筋使学生学会写作。第三,教师对自己的写作经验,要善于总结,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反过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循环往复中,写作教学逐步逼近自由王国的境界。

王先生还说:“教学技能也具有局限性,同样不能代替教学理论修养。”“教学的技能技巧只有符合科学的规律才会有效。”“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只有以教学理论为指导,才能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相反,玩弄技巧,违背规律,就必然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写作教学。就写作教学而言,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教师教学技能的进一步修炼和写作教学理论的修养都是处在亟待大力推进的阶段,能够形成独特的写作教学艺术的教师还不多。

“如果光学理论,缺乏实践,不联系实际,同样不可能具有语文教学的理论修养。只有认真学习理论,又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理论修养水平。”我们应该按照王先生的教导,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思考、验证、补充和完善理论,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追求写作教学的高效境界,实现写作教学的理想目标。

三、写作教学也要研究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如前所述,写作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都还远远没有解决。松泉先生说:“有的老师学富五车,也想教好学生,但就是提不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里面就有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学等一系列问题。”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王先生的话提出了三个问题,就写作教学而言,为什么要教写作是属于目的观的问题,写作教学要教什么是属于内容观的问题,写作教学应该怎么教是属于方法观的问题。三个问题是写作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弄清这三个问题,把这三个问题研究透彻,我们的写作教学才有希望进入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

我们为什么要教写作?回答也大约有三类:一是“为高考”,故其写作教学只是围绕高考作文试题转,围绕高考作文技法动,甚至“高考作文28秘招”之类的教辅图书大行其道,但我对这类图书颇有微词。写作能力是实实在在地训练出来的,而不是搞投机取巧骗来的。二是“为培养学生写小说散文”,其写作教学是以培养作家为旨归的,而其要求特高,其失败感也特强。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作家,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作家。为培养作家而教学写作,就把写作教学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只能让写作教学严重脱离社会需要的实际。三是“为生命而写作”。这个口号很时髦也很震撼人心,但是我一直对这种说法感到害怕。所谓生命语文、生命写作,总是显得那么大而无当,我以为这些名词,其实是时代喜浮夸、好大话的产物,与文学界盛行“宏大叙事”有渊源关系。

究竟中学写作教学为什么而教?王松泉先生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教,就是为使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形成而教。如此而言,但凡学生现在和将来需要运用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来交际交流的基础性奠定所需要的东西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教学内容。而我们目前感到困惑和急需要研究的则是这些内容有哪些,怎样排列这些内容,怎样来教学这些内容。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千百万语文教师和语

文研究者合力研究。这些研究,包括松泉先生所指出的关于写作教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系列,写作教学理论系列。写作陈述性知识要解决中学阶段需要的静态的写作基本知识,诸如主题、立意、结构、语言等等;写作程序性知识,要解决中学写作教学写作过程的有关知识问题,诸如文章的产生过程,行文的思路清理等等;策略性知识要解决的是写作策略(包括选题、选材、选语)和教学策略(即怎么教,如教学思想、教学技法等)问题。这是松泉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精诚合作、倾力为之。

怎么教,是需要下大力气研究的。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三个,一是按照怎样的“序”来教,二是用怎样的“法”来教,三是拿什么样的“料”来教。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怎样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内动力,怎样把文章的思维过程“拆开了”让学生看得见、仿得会;怎样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发现“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从“仿照”走向“创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

王松泉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丰厚博大的,对写作教学的启示也远远不止这些。他对写作教学的思想贡献,一是表现在显性的研究著述中,一是表现在自身的写作功力上。先生写作的不论是皇皇大著,还是精粹短文,无不在告诉我们:写作是重要的,写作是愉快的,写作是有技巧的,写作是需要学习的。先生的自身实践也在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教好写作,既需要有厚实的学养,也需要不断地投入实践,既要具有专业理论修养,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写作经验与教学经验。我们当朝着王先生这个标杆努力前行。

————————

注释:

①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②王松泉:《语文课程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中学]

作者:纪 勇

语文思维过程研究论文 篇3:

一本颇具开拓意义的语文教育研究专著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是一本颇具开拓创新意义的语文教育研究专著,它的出版必将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该书围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这一中职语文课程的中心目标,通过总结新时期以来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在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一书的开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书是目前可以读到的第一本中职语文教育研究专著。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中的母语教育课程。百余年来,各类语文教育研究专著的出版层出不穷,但据不完全了解,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中职语文教育的著作出版。在国家教育规划中,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规模已与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而在现实中,处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核心地位的中职语文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受社会关注的程度则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除了职业教育后发展之外,主要是在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头脑中,中职语文非主流语文教育课程,出现问题完全可以参照高中语文操作。因此,多少年来,很少有专家以中职语文教育研究为己任。本书的出版填补了现代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这一空白,它的出版问世必将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职语文教育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

第二,该书是现代语文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在中职语文研究领域中的一次全新尝试。

现代教育中,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教育领导部门牵头课程改革,提出改革意见,制定教学大纲;出版社负责教材改革,落实大纲精神,组织编写教材;各地教研机构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学好大纲,用好教材,实现课程既定目标。一般情况下,三方面人员“术业有专攻”,相互之间很难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更谈不上建立起紧密的内在联系。业内早有人士指出,科学建设语文课程一定要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三方面相互协调配合进行,但真正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的,目前还未曾听说。

本书作者为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进行了这样的第一次尝试。基本做法是:课程改革,为了实现调整后的课程目标——“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开发研制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教学内容;教材改革,为了全面落实并体现课程改革既定内容,设计构建中职语文新的教材编写体系;教法改革,根据课程改革和新的教材编写体系需要,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

第三,该书“突出职教特色”,对中职语文教育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全面探索。

作者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围绕“突出职教特色”,在课程、教材、教学三方面均提出了创新举措。

一是课程改革。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但是调整后的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落到实处,普遍还是照搬传统高中语文的课程理念。作者以开发研制新课程内容为目的,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思维习惯。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调整后,课程内容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必然会对中职语文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产生实质影响,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职语文教材建设水平,有利于广大教师探索新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顺应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由教学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运用的大趋势。

二是教材改革。沿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思维习惯的课程改革思路,作者构建起了以正确表达思维过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九项表达能力”为系统主线,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中职语文教材基础语文序列。这一序列的创新意义主要有三:其一,符合中职语文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等相关要素的需要;其二,开发研制出能够体现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由教学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的运用——的程序性知识;其三,具有比较强的系统性。

三是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革,不能有任何一方偏废。作者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相关各方需要,也初步构建了一种中职语文教育新的单元教学模式。单元教学法传入我国已近百年,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其特点及长处显而易见。作者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要素需要,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适宜中职语文课程的单元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值得我们在新一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实际尝试和进一步探索改革。

作者:郑浩 冀丽萍

上一篇: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论文下一篇:高中教育质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