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心证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自由心证是裁判过程中的认定证据的重要方法。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接受的制度,随着我国司法改革,逐渐被引入我国司法实践领域。如何规定自由心证制度,是我国证据立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自由心证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心证制度研究论文 篇1:

论自由心证的“自由”与“不自由”

摘 要 自由心证制度是证据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法官不再受法律的严格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良心和理性自由地认定证据,法官在证据的认定方面享有相当大的“自由”,但法官的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法官在自由心证的过程中也有“不自由”的地方,需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关键词 自由心证 经验法则

民事案件的事实认定必须以证据为基础。随着人类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发展,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经历了从神示证据制度到法定证据制度再到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演变。自由心证制度是证据制度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认识能力和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自由心证的含义

一般认为,自由心证是指证据的证明力不再由法律预先规定,而由法官在具体案件中依据其良心和理性自由判断各种证据的证明力。所谓“自由”是指法官根据“良心”和“理性”判断证据,不受任何其它的限制和约束。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能否证明案件事实及证明程度如何由法官自由判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相互矛盾时何种证据更为可信仍由法官自由判断。

二、自由心证的合理性

自由心证制度是在反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官认定证据的“自由”是相对于法定证据制度中法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认定证据而言的。一直以来,人们出于对审判权的恐惧和法官恣意的限制,希望法律能够尽可能详细地规定,法官只需要“对号入座”。在法定证据制度中,法律预先规定了各种形式的证据的证明力大小及如何审查判断证据,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没有自由裁量权,不能自由判断和取舍证据,只能机械地适用法律的预先规定。虽然法定证据制度有利于提高法官裁判的规范性、权威性,抑制法官恣意,但法定证据制度在证据认定上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并且违背理性,企图用量化的证据标准来应对现实生活中千变万化的案件事实,完全抑制了法官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法定证据制度的弊端,更加注重人的理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证据认定上赋予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由此自由心证制度逐渐取代了法定证据制度。自由心证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具体体现在:

(一)成文法的局限性。

由于法律规范的普遍性与具体事物特殊性之间的矛盾,立法者不可能采用绝对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规则,为了保证法律规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立法者通常不得不在法律中规定一些概括性、抽象性的条款,这就为司法者的自由裁量创造了空间。 另外,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立法者个人才智的局限,立法者无法制定出没有任何缺陷的法律,法律存在漏洞不可避免,只能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予以弥补。

(二)实现实体正义的需要。

正义是法律实施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之一,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在诉讼法上,实体正义通常指的是裁判结果的公正,而其首要标准就是争执事实的真实再现。 由于诉讼中所审理的案件事实都是过去发生的,完全发现客观事实不现实,只能追求法律上的真实。自由心证制度下,法官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定案件事实,更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认识论要求。

三、自由心证的“自由”

自由心证制度下,法官判断证据享有充分的“自由”,主要体现在:

(一)证据方法的自由。

在自由心证原则下,法律一般不对证据方法做出规定,而证据方法是法官形成事实存在与否的心证而实施证据调查的对象。 证据方法即证据种类,法官为了对待证事实形成心证,对证据方法的选择原则上是自由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各国法律规定的证据方法主要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在事实认定中,法官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几种证据方法来认定案件事实,法律并不强加干涉。

(二)判断证据能力的自由。

证据能力是一个涉及证据关联性的概念,它是指证据材料在法律上被允许作为证据使用的资格和能力。法定证据制度对证据能力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作为法定证据制度的对立物,自由心证必然要求对证据能力不作任何限制。在这一问题上,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存在差异,英美法系因为陪审制度的存在,陪审员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需要对证据能力的规定来指导或约束陪审员,避免陪审员对证据采用和事实认定发生误差。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并没有对证据能力作出过多规定,而是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自由判断证据的证明力。

(三)选择经验法则的自由。

经验法则是法官自由判断证据的重要依据,证据证明力的评价其实就是以生活经验法则为大前提,以具体案件事实的证据为小前提,从而做出该证据具有多大证明力的逻辑三段论推理过程。这要求法官在评价证据证明力时必须遵守经验法则。 经验法则最大的特点就是数量上的无限性和盖然性程度上的无限性。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经验法则,法律根本无法以有限的法律条文来规定无限的经验法则,所以各国自由心证制度都允许法官自由选择经验法则判断证据的证明力。

四、自由心证的“不自由”

自由心证制度下,法官可以自由地判断证据,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恣意妄为。顾培东老师曾指出:“‘自由’解脱了法官心证的某些外在约束,却为法官的任意行为设定了一个合法的前提;心证使法官的良知和判断力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但心证过程的主观性以及法官心证能力的差异无疑将削弱其对客观事实的决定力。” 尽管自由心证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自由心证自身蕴含了不确定的主观因素,如果控制不当,随时可能破坏整个法律制度。这是因为在自由心证制度下,对事实认定的最终标准被寄托在法官的理性上,但是法官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通个体,也不可避免有其感性的一面,也拥有常人那样的感情、意念、欲望、偏见等以及特有的经历、心理素质、价值观念和参差不齐的职业技能,所有这些必然对证据的评价产生种种影响,导致主观的、偏差的认识,进而影响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认识。 因此,绝对化的自由心证从不曾存在过,自由心证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各国的自由心证制度无不是在自由与规制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平衡方式。自由心证所受的规制主要包括:

(一)良心和理性的制约。

从自由心证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官在认定证据的过程中并非绝对的“自由”,法官必须根据“良心”和“理性”审查、判断证据。“良心”指法官的职业道德,“理性”指法官的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理性”是法官认定证据的依据,“良心”则是法官认定证据的道德屏障。法官是项特殊的职业,它关系到国家法律的权威和社会正义的维护,因此它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各国法律对法官的任职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公正廉明、忠于职守、恪守职业道德”等道德方面的要求成为法官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法官在司法裁判中享有的“自由”越多,就越需要法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来约束法官恣意。

法官审理案件基本是以逻辑三段论的形式进行的,即法官首先认定事实(小前提),然后适用法律(大前提),最后作出判决(结论)。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推理的作用至关重要。法官在推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则,逻辑规则虽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但却能保证法律推理过程的公正性,防止法官的恣意。

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经验法则,经验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经验法则是反复发生的一种常态现象,必须能够为普通人普遍体察和接受,而不能仅仅是法官个人的生活经验总结,法官在自由心证过程中绝不能主观臆造经验法则,只能选择适用一般人普遍认可的经验法则。

(二)证据裁判主义和直接言词原则的制约。

证据裁判主义指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该依据有关的证据作出,没有证据不得认定案件事实。直接言词原则是指法官必须在法庭上亲自听取当事人、证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陈述,调查须以当事人双方口头辩论、调查的方式进行。这两项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法官认定证据作出自由心证的前提条件。证据裁判主义要求法官的内心确信必须建立在到案证据的基础之上,直接言词原则要求法官认定事实必须在法官亲自进行审理的基础上进行,这两项原则极大地限制了法官在自由心证过程中的恣意。

(三)证据规则的制约。

在自由心证制度下,法官享有广泛的“自由”,但目前无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都规定了一些证据方面的法律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是关于证据能力方面的,而且与法定证据制度下的证据规则不同,这些规则并不积极、明确的规定哪些事实和材料可以采纳为证据,而是消极地就特定范围内的事实和材料不能成为证据或依法受到限制作出明确规定。 证据规则的存在缩减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幅度,使法官的心证最终建立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之上,有效地限制法官心证的恣意。

(四)心证公开的限制。

在自由心证制度的早期,因为法律没有规定心证公开使得法官进行心证所依据的一些客观标准被掩盖,导致法官在自由心证过程中少了许多忌惮,自由裁量权被滥用。心证公开制度对预防法官的恣意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对法官的自由心证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法官产生一种威慑,使其不能恣意妄为。心证公开制度的核心是心证理由的公开。法官依据到案证据形成内心确信的过程是一个主观活动过程,只有将心证理由公开,当事人与社会公众才能对法官形成心证所依据的法律规则和经验法则进行最终检验。

五、结语

现代自由心证制度下,法官进行自由心证既享有广泛的“自由”又要受到“不自由”的约束。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证据法的起草制定工作,在确立自由心证制度已经形成共识的前提下,我们所要考虑的就是在自由心证制度中“自由”与“不自由”的平衡问题。自由心证制度对法官素质的要求相当高,法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目前我国法官的总体素质还达不到真正职业法官的要求,其在案件审理中的自由心证应该受到更多的限制。因此,在我国的证据法立法中,可以考虑建立相对的自由心证,在对法官的自由心证进行更为严格约束的前提下赋予其相应的自由裁量权。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法学院在职研究生)

注释:

肖建华.民事证据法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378页,第388页.

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日本]川统一郎,中村一郎.民事诉讼法.东京青林书院,1998年版,第237页.

李祖军.自由心证与法官依法独立判断.现代法学.2004年10月第5期.

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程春华.民事证据专论.厦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作者:谢坤河

自由心证制度研究论文 篇2:

论自由心证的“自由”与“不自由”

摘要:自由心证是裁判过程中的认定证据的重要方法。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接受的制度,随着我国司法改革,逐渐被引入我国司法实践领域。如何规定自由心证制度,是我国证据立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讨论心证的自由性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确定其自由判断的内容是什么,此文中认为,自由心证是全方位的自由,不仅仅包括对于证据能力的取舍,也包括对证明力的判断,二者统一于法官对于证明是否达到证明标准的判断中。同时,认为自由心证是相对自由,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自由心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证据;自由心证;制约因素

一、从法定证据制度到自由心证制度

1791年1月18日,法国宪法会议发布训令,正式宜布法官必须以自己的自由心证作为裁判的唯一证据。这标志着同封建专制相结合的法定证据制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由心证制度开始正式确立下来,并被后来的大陆法系的国家所接受并沿用至今。现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对用自由心证的取代法定证据证据的做法达成了共识。所谓自由心证,是指对证据的取舍及证明力的大小及其如何运用,法律不作预先规定,完全交由法官秉诸“良心”、“理性”自由判断,形成内心确信,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1]。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也开始思考,在大力提倡心证制度的同时,如果对心证制度加以适当限制,让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发挥功效。

二、对自由心证制约的必要性

正如前述,自由心证是包含了法官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所以心证过程很容易受到法官的感情、意志甚至偏见影响,如果对只有自由心证制度不加以约束,就会导致法官的恣意擅断,甚至会为司法腐败提供温床。同时,心证中,法官行使的自由裁量权,属于审判权的派生,由于权利的自我膨胀特性,需要监督和制约。因此,虽然名为“自由”心证,但真正自由心证的形成必须同时有一系列的制约和保障措施,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保证自由心证的合理行使。缺少合理制约的自由心证不可能成为现代诉讼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甚至会导致法官的主观恣意。

三、自由心证制约的因素

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自由心证制约因素进行论述:

(一)主观方面

1.审判人员的素质限制。因为法官的价值观念、学识素养、经历经验、情绪等主观因素对事实判断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具体说来应该包括两方面的素质。首先,法律专业素质,尤其在我国现在司法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偏低,严格司法人员从业准入标准对于裁判的公正与司法的权威都有相当的意义。只有充分领会法律条文内在含义和精神实质的法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对道德素养的要求。如果不能够公正、诚实的判断,自由心证就成了颠倒黑白的工具,只有在道德上受人敬仰的人,才能做出令人信服,公平中立的裁判。惟其如此,才能保证自由心证王国的“君王”不会堕落为恣意擅断的“暴君”,而是德才兼备(良心和理性)的“仁君”[5]。

2.逻辑经验法则的限制。法律在裁判过程中所使用的逻辑方法一种技术理性,它集中体现了法官的法学思维法官在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缜密的推理和逻辑的演绎能够帮助法官正确认定事实和使用法律。成功的推理和演绎能够增强裁判结果的社会公信力及司法的权威。美国大法官甚至认为,“法律的生命始终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6]。经验法则强调的是客观感知对人的主观恣意妄为的限制。心证所形成的内心确信并不要求如自然科学的认识那样或哲学终极意义上的必然性而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盖然性[7]。经验法则不仅为法官提供了法律解释、法律适用以及事实认定的基础与依据,而且也为上级审、社会公众等提供了评判法官审判行为与审判结果合理性的客观依据。法律要求法官报告他们依据何种经验法则判断证据,如何判断;其从哪些资料中得到什么样的确信,内心确信形成的过程,在判决中都必须详述理由[8]。

(二)客观方面

1.规则的限制。(1)证据裁判规则。任何按键的裁判都是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心证是一种认定事实的方法。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国家的立法中,是明确规定证据能力,但是把证据的证明力交给法官自由的衡量。而衡量证据的证明力大小的前提是证据具有证据能力。证据裁判规则是对法官形成心证、制作裁判过程所作的最基本的限制与规范。证据规则是法官行使心证的限度,在英美法系中,证据规则远比大陆法系的丰富和详尽。在我国的现行立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意见规则、最佳证据规则等内容都亟待建立或完善。以期待用这些证据规则排除部分证据材料,使其无法进入法官心证的范围,以此保证案件事实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法律真实,同时实现法律追求的其他价值目标,例如人权的保障。同时证据裁判规则还能实现监督心证内容和提高心证效率的作用。首先,当事人或负有监督职责的主体如果发现司法裁判人员在心证形成过程中有违反证据规则之事项一般能够比较容易地通过行使异议权或监督权来纠正司法裁判人员的心证错误。其次,很多证据规则例如最佳证据规则能对心证进行指导,而且也可以减少司法人员思考的负担,从而有利于司法裁判人员把精力集中于那些复杂的证据的取舍和判断上#减少诸如品格证据、意见证据等证据的干扰 [9]。(2)直接言辞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直接体现在辩论制度上,法官要保障双方当事人的辩论权,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全面审查案件中出现的资料,能够保证法官以庭审为中心形成真切、客观的心证。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郎·L·富勒所说,每一方当事人对证据的论辩就“好比把钻石稳定于一个角度,使它单独的一面特别惹目”使司法人员的判断过程对诉讼参与人开放,使法官直接聆听当事人的陈述,容许当事人以辩论的形式和内容来拘束司法人员的判断,能减少法官在阅卷审理时候产生的主观臆断和认识偏差,是法官能够察言观色,更好的了解和分析案件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提高心证的质量。(3)证明标准法定化的限制。所谓证明标准,就是指应用证据证明可以使法官达到内心确信的最低限度。作为大陆法系,一般规定“高度盖然性”作为证明的标准,而英美法系的证明标准较低,一般是“盖然性占优”即可以。在日本学界对自由心证的客观化特别的重视,他们把证明标准分为了两个方面:首先法官必须形成无差异达到证明度的心理状态;其次法官依据证据状况所作的判断的证明程度必须达到证明标准[10]。这样的标准就使法官的内心确信不再是纯粹的主观活动,更强调心证的获得与客观事实的联系。

2.制度的限制。(1)司法独立制度。司法能够独立,合议庭能够独立自主的对案件审理和判决,是保证法官能够自由心证的重要外部条件。司法独立,就要保证合议庭能够不受行政机关、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减少和消除行政权力对司法权力的干预和影响。法院作出的判决无论如何都不得被其他组织和个人推翻。不会因为某一个人不喜欢判决结果或认为它是错误的而被否定。法官的人身安全、任职受到保障[11]。这样的独立更侧重于合议庭的独立,同时还包括法院和个体法官的独立。必须同时还受到合议制度以及司法监督制度的制约。(2)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各国民事诉讼法中基本都规定的制度,理论基础在于:任何人都不得做自己的法官。回避制度能够很好的解决诉讼中的角色冲突,有效的防治法官徇私枉法,因为利益的牵扯而影响到心证的公正。从我国回避制度的有关规定而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例如,我国回避的主体缺少法院的整体回避,同时,回避的类型也缺乏指令回避的规定。(3)合议制度。由于心证的过程有很大的非逻辑成分,因此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利。如果把此权利赋予一人,很容易造成权利的擅断。因此,权利分割时是很好的制约机制。“在美国,实行的陪审团审判制度,其要求就更为严格。在Burch v. Louisiana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认为,12人组成的陪审团,可以达成不一致的裁决;但是当陪审团的规模降低为6人时,裁决必须一致通过。”[12]合议制这种群体决策能够集中力量和智慧,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而准确,同时极大的提高的决策的可接受性。也能够增强结论的合法性。这与人类民主的理想是一致的。在我国,合议制的实现存在很大问题,经常是合而不议,甚至案件的情况只有主审法官了解,还有的情况下用审判委员会的意见代替合议庭的审理,这些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4)心证公开制度。自由心证的本质是公开的、开放的心证。边沁认为,在审判程序完全秘密时,法官将是既懒惰又专横。心证的公开能够促使裁判者将其心证的形成和论证过程至于当事人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心证的公开应该包括两方面,心证过程的公开和心证理由的公开。前者主要体现在审判过程中,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公开审判制度的贯彻实施,允许自由旁听。将审理过程置于社会和市民的监督之下。二是在审判过程中释名权和释名义务的应用。在法官与当事人的信息交流中,法官及时、适当地行使释明权、履释明义务,并将自己心证形成的意见告知当事人、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充分进行讨论。

四、总结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对于自由心证制度的构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概括性的条文,更重要的在整个民事证据法中的各项制度中都要贯彻保障自由心证和合理制约自由心证的思想,在回避、合议、公开审判等基本制度的规定上,在直接言辞等原则的具体立法上,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在充分发挥心证作用的同时,合理的制约法官的恣意妄为和主观先见。另外,我国现在法官队伍的素质偏低,也影响到自由心证制度功能的发挥,应该大力提高法官的素质,从立法和实践中保证其独立性。

参考文献:

[1]王银洲,张邦铺.论自由心证及其限制[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7.

[2]陈一云.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刘春梅.自由心证制度研究:以民事诉讼为中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梁絮雪.自由心证的解构与建构[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6.

[5]朱光明,李昌盛.论自由心证的约束机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

[6]林洁,曾强.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的制约与保障[J].法学研究,2005.

[7]戴中祥.论现代自由心证的确立及保障和制约措施[J].湖南大学学报,2004.

[8]胡忠惠.经验法则对法官自由心证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

[9]倪业群,陈祖权.自由心证:证据评价方式和标准[J].社会科学家,2004.

[10]李祖军.自由心证与法官依法独立判断[J].现代法学,2004.

[11]陈曾宝,李安.裁判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2]朱光明,李昌盛.论自由心证的约束机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刘鹏飞

自由心证制度研究论文 篇3:

自由心证原则的法律构建与完善

摘要:自由心证作为判断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一项基本诉讼证据制度,在英美法系司法审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在对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运用自由心证主义的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实践中自由心证的运用,法官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目前进行的庭审改革,虽为自由心证的进一步制度化提供了土壤,然而由于适用该原则历史传统的缺失、监督机制的缺乏等问题,自由心证制度要实现仍需要长期的理论探讨以及实践检验。本文根据分析结果以及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自由心证的适用现状,提出了若干司法上的建议。

关键词:自由心证;证据规则;司法监督

一、前言

自由心证起源于欧洲,它最早出现于法国。1791 年法国制宪会议采纳了著名法学家杜波尔的建议,提出了以法官内心确信为基本原则的证据法草案。1808 年,法国《刑事诉讼法》第 342 条规定:“法律不要求审判人员报告他们心证所成立的方法,不给他们预定一定规则,使他们必须借此决定证据的充分性和完全性,法律给他们规定,要集中精神,在自己良心深处探求为了反对被告而提出的证据和被告的辩护手段。”该规定最早赋予了自由心证以法律意义,被认为是自由心证原则的经典表述。

我国传统上采用的是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对自由心证主义的引入存在较大争议。近年来,随着法律思想的进步与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开始逐步重视对自由心证主义的研究,并且出现了以自由心证作为判案依据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被不同的法院参考运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4条:“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适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地进行判断,并公正判断的理由和结果。”的出台表明我国在证据制度中正式引入自由心证原则。

二、自由心证原则案例分析

我国目前正处于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法官的整体素质正在提高,庭审改革正在进行,司法的程序正义正在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正义。这一切都为我国自由心证的运用与实现立法提供了土壤。下面我将从以下案例分析自由心证原则在我国的适用状况。

这是一起借款合同引起的纠纷。①其焦点在于原、被告之间借款合同的真实性即是否存在借款合同关系。重审法官在原、被告双方提供的证据都不足以否定对方证据的情况下,运用理性和智慧以及深厚的法理功底,排除合理怀疑,认定了案件事实,展示了自由心证的功能和效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既强调法官审查判断证据要遵循法定程序、依据法律的规定,同时也强调法官依据法官职业道德和逻辑推理及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进行独立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本案原、被告双方为了支持其诉讼请求都向法院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法官首先根据借条的制作常理、一般的经济规则以及正常的交易习惯,认为原告提供的借条和收条不符合日常惯例,存在诸多疑点,证明力较弱。其次,原告的陈述回避了案件关键,且不符合现在人们的理财习惯,其陈述无法让法官在心中达到确信的程度。再次,法官根据原告提供的证人的身份以及查明的意见相佐的证人证言,认定该证据不具有证明力。最后,在案件重审期间,法院落实了被告提供的其总经理不在场的证据,认定原告提供的证据系虚假。综上所述,法官认为被告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原告所提供的证据,达到了《民事证据规定》的“高度盖然”的证明标准,据此可以认定原被告双方不存在借款合同关系。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三、自由心证原则运用的不足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适用自由心证原则来断案的司法实践,表明我国对于自由心证原则的运用得到了初步的支持和肯定。自由心证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制度,制定严密的证据规则限制法官的自由心证也是英美法系国家的先例,两种经验的杂糅能否在我国产生良好的投射效果还需要长期的理论探讨以及实践的检验。

其次,能够直接制约自由心证的相关制度未能完全确立。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法官在运用自由心证原则的时候相对随意,不需要启动何种程序,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法官在没有充足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受拘束的自由判案,确实存在一些风险。况且就最近出现的一些冤假错案来讲,公众对于司法并没有达到完全十足的信任,在这个时候贸然将自由心证原则立法也是不妥的。

再次,心证的事后监督机制实现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在司法实践中,因对具体个案证据的评判主体不同,检察机关和地方人大等监督机关与法官在评判案件的具体证据上的看法和标准并不一致,这种情况下,真正拥有法定的证据评判权的法官处于被监督、被审查的劣势之中,法官评判证据的自由裁量权被严重侵害。同时,也为不正当地干预司法提供了可能。②另外公开性如法官自己内心确信如何形成,公众如何知晓都存在严重问题。

四、法律的构建与完善

自由心证原则已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不断的被运用,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当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近来也有不少学者提倡自由心证原则的立法问题,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没有自由心证形成和发展传统的国家,且在司法环境不太成熟,法官整体不够精英化的条件下,贸然建立自由心证制度是不科学的。但这不表示我国不可以适用自由心证原则。我们仍然可以从司法的角度对自由心证的实践作出指导和评价。

(一)司法解释的补充

自由心证原则只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出现,但如今全国各地不同的法院法官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自由心证原则。它的内容不是十分的具体明确,对于自由心证的限制和监督更是没有提及。因此有必要对该规定作出相应的司法补充。最高人民法院可根据各地自由心证原则的实践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值得推广的案例作出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地方法院在遇到疑难问题需要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时,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对自由心证原则适用中的相关问题作出司法解释,可以是扩大解释也可以根据社会现状作出限缩解释。

(二)指导性案例的发布

指导性案例对减少“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具有实际意义。2010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第7条赋予了指导性案例“应当参照”的地位。因此,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对于自由心证原则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定期发布的指导性案例中,对运用自由心证原则判案的案例提及甚少。在立法空白与司法解释不足的情况下,指导性案例可以充分起到补充的作用。给予适用自由心证原则的正确引导,让更多的法官更有自信更加科学的去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对滥用自由心证的情况加以管束和制约,避免自由心证原则被违法乱用,成为一些人用此牟利的挡箭牌。

(三)对自由心证原则运用监督的强化

建立完善的心证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机制应该包括法院外部的监督与法院内部的监督。法院外部监督除了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最基本的制度形态就是贯彻审判公开原则,真正实现自由旁听制度,“使法院的审判过程充分暴露在社会公众的视听之下,避免“黑箱作业”。③法院内部的监督,除了民事再审程序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建立统一、科学的错案追究制度,使法官以自由心证为名行枉法裁判之实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制裁。其次,贯彻裁决文书改革,建立判决书公开制度。如果法官能够在裁判文书中展开其心证过程,当事人就能基本了解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思维过程,从而增加对司法裁判的信赖感,同时也能迫使法官在审查证据时能尽到其应有之注意,以实现公开心证之宗旨。

五、结语

考虑到自由心证原则适用的条件和现实基础,目前我国还未对此进行专项立法。对于自由心证原则何时适用、如何适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尤其在对法官内心确信的形成和自由裁量的监督上明显不足,加之我国的司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可以先行在司法上进行补充和指导,待时机成熟之后可以考虑将其引入立法。(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注解:

①参见.《从一起借款合同纠纷看法官的自由心证》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43316.html

②参见王嘎利:《自自由心证原则:历史发展、现实处境》,《理论探索》2007年第1期。

③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作者:郭佳文

上一篇:学生数学素养研究论文下一篇:装备集团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