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2022-04-26

本研究随机抽取广东省3所高校500名大学生,通过性观念、性行为、性知识三个方面来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指导。【关键词】性观念;高校思想教育1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西方“性解放”思潮和网络色情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造成严重冲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篇1:

艺术院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艺术学院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现状,为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性健康教育的教学实施和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481名大学生,用青春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试,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艺术学院大学生和非艺术学院大学生在性观念和性态度上有显著性差异,非艺术类大学生在性价值观的表现上更积极和健康;(2)艺术学院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在性态度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女生比男生在对待性的问题的态度上更加正面和积极。结论:非艺术学院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优于艺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学院的女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

【关键词】艺术学院;大学生;性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无论什么原因,性一直让人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我们对性充满好奇和渴望,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对性感到尴尬和罪恶。这种内在的矛盾冲突在人类的社会斗争中一直充分展现着,而性主题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对性的矛盾认识在性教育方面体现得尤其为明显,尽管家长要求学校给予学生应有的性教育,但他们又希望这方面的内容有所限制,以避免学生知道“太多”。有效的性教育提供基于科学研究的真实信息,并且帮助学生有机会认识自身的性行为和修正自己的性价值观。近年来,学者们相继对性健康教育做出各项研究,比如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的调查研究;对大学生产生的性心理问题的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大学生性心理相关课程建设的效果调查,以及如何构建良好的性教育模式的探究等,但对于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少[1-6]。本研究对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探讨提供现实基础,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研究方法

21对象

由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作为主试,通过校园社区网站如百度贴吧和网络在线调查的形式发放问卷,共计调查大学生481人。共发放问卷481份,问卷因有测谎题,删除无效问卷24份,回收有效问卷457份。其中大一学生178人,大二学生144人,大三学生77人,大四学生58人;17岁13人,18岁16人,19岁98人,20岁131人,21岁78人,22岁68人,23岁36人,24岁17人;艺术院校学生289人,包括男生130人,女生159人;非艺术学院大学生168人,包括男生80人,女生88人,其中师范类院校32人,理工科院校25人,医学院7人,综合性院校106人。

22方法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7]:该量表由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郑涌、骆一编制,主要用于对青少年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一共46道题,有38个题目反应性心理健康的状况,8个题目是测谎题。本套量表包括了三个分量表,第一是性认知分量表,包括生理知识和性知识两个因素;第二是性价值观分量表,包括性观念和性态度两个因素;第三个分量表是性适应、性控制力和自身适应三个因素。总体得分越高,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研究证明,该量表的Cronbachα0822,重测信度系数为0856,分半信度系数为0759,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23施测过程

采用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

24数据处理

对问卷一一审查,删除未完成和回答明显不认真的问卷,建立问卷编码系统,对全部问卷进行编码。然后用SPSS for Windows(170)进行录入、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艺术学院与非艺术学院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1中所见,艺术学院大学生和非艺术学院大学生在性观念和性态度上有显著性差异,非艺术类大学生在性价值观的表现上更积极和健康。在性认知和性适应分量表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性心理健康的总体比较上,两类学院的大学生无明显差异,非艺术学院大学生要略好于艺术学院的大学生。

32艺术学院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的差异

从表2可见,艺术学院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在性态度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女生比男生在对待性的问题的态度上更加正面和积极。在其它维度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性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比较上,无明显的差异,但女生比男生的健康程度更好。

33艺术学院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在年龄上的差异

以年龄为自变量,性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在艺术学院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体分析上,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1541,P>005),这说明艺术学院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性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从图1中可得知,18岁到19岁这个阶段,性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下降,19岁到24岁期间出现上升,尽管有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

4讨论

从表1中可见,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均得分没有超过4分,说明其健康状况一般,这与项传军[8]的研究结果吻合。部分青少年不切实际地实施性行为,没仔细考虑其中的风险。他们往往因为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缺乏正确的性知识以帮助他们发展所需的技能,缺乏对性的理性思考从而做出自己的决定,没有认识到实施性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9]。因此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性知识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可以减少他们在性方面的失误,降低性犯罪率,使得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探讨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我们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通过互动的方式,而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让学生在接受准确性的同时,可以将其个人化更好的运用到自己身上,如何建立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以后的研究者需要思考的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艺术学院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校园文化的灵活性,使他们具有与非艺术学院大学生不同的特点。苏常青[10]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研究发现,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热爱专业,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独立意识强,社会范围狭窄,社会公德意识较强等特征。韩少卿[11]对成都地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内在性需求和婚恋价值观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艺术类大学生对婚姻和恋爱持积极态度,但缺乏责任感;恋爱动机具有多样性,但容易盲从社会潮流;性观念趋于开放,但道德控制力弱。这与表1中的数据分析结果相似,艺术学院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状况要弱于非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尤其体现在性价值观上。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开始脱离家庭的控制,进入大学生活或踏上社会,这个时候他们将遇到一些新的刺激,面临一些新的选择。艺术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思想约束较少,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增加,同时接受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机会也增多。在针对艺术学院大学生开展性教育时,应着重强调让青年人理解和明确自己性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决定。树立正确健康的性价值观,这也成为今后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喻轲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篇2:

当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

本研究随机抽取广东省3所高校500名大学生,通过性观念、性行为、性知识三个方面来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为高校思想教育提供指导。

【关键词】性观念;高校思想教育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西方“性解放”思潮和网络色情信息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造成严重冲击。我国学者早在1987年就开始关注大学生性教育问题,并号召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重视性教育。谢弢等人研究了大学生性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发现具有抑郁、焦虑等心理异常特征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性行为。余红梅等人研究了性心理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越高则学生的性心理健康上水平越低。

国外对性心理的研究也颇为重视,早在1957年Podell等人就开发了性经验量表。Willis对大学生危险性行为和学科成就的关系进行的定性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认同感强、社会支持系统完善和领导力强的学生更具有更高的性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思想教育应关注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发展,本研究力求对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性教育模式。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的选择

该研究的数据来自广东省3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50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237名,女生263名)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9份(其中,男生230份,女生259份)。

2.2 实施过程

(1)用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编制测量问卷,根据专家意见修改问卷并进行预施测,对预施测的结果进行信、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问卷进行适当修改,进而形成问卷的正式施测版本。随机抽取广东省3所不同高校性别、家庭情况的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并通过SPSS17.0将施测结果进行分析。

(2)从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学校内的性教育培训。培训方式选取了传统的课堂式性教育模式和新兴的多媒体性教育模式,其中课堂式性教育模式主要以心理教师讲授为主,而多媒体性教育模式主要通过观看性教育影片、网络微信微博平臺等教育模式。一年后再次对培训组进行平行问卷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与之前没受过性教育时其性观念的差异。

2.3 问卷的设计

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和成熟且适合大学生测量的性观念问卷,因此,本研究所用问卷主要采用自编问卷。本研究的问卷涉及到对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性知识三个方面的调查,以及对影响大学生性观念的因素调查。

性观念的调查包括性欲望、性道德取向、不同性恋观的态度、性行为的态度、性行为动机五个方面。其中性欲望通过性欲望频率和性欲望程度两个部分来考察;性道德取向分为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两个部分;不同性恋观分为同性恋或双性恋、师生恋、忘年恋三个部分;性行的态度分为对“一夜情”、恋爱中性行为、婚后出轨性行为、危险性行为四个部分的态度;性行为动机分为性本能、相互眷恋、性好奇、物质交易、压力释放、从众、自我肯定七个部分。

性行为的调查包括对大学生的性行为现状以及性行为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其中,性行为现状通过性行为总次数、性行为发生频率两个部分来考查。性行为后心理状况分为羞耻感、自责感、厌弃自己或他人、其他不良症状、精神更佳、无变化六个部分。

性知识的调查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选取性知识的条目,筛选出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基本性常识来调查。选取的性知识条目分别是:(1)请问你对男性(女性)生殖器官了解吗?(2)你知道如何卫生护理自己的性器官吗?(3)你了解月经和遗精的形成原因吗?(4)你认为使用某种或几种避孕措施后,就一定能避孕吗?(5)你认为使用避孕措施后会对身体有一定副作用吗?(6)你了解艾滋或其他妇科(男科)疾病传播或发病的影响因素吗?(7)你知道如何在性行为后测验女方是否怀孕吗?(8)你认为打胎会对女方身体造成一定不良影响吗?(9)避孕套、避孕药、计算排卵期、避孕针、避孕贴,你对以上几种避孕方式的了解程度是什么?

3 结果

3.1 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结果

在性欲望方面,回收的489份有效问卷中,有6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曾有过性欲望,其中,有3.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均每周一次性欲望,有40.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均每月曾有过一次性欲望,22.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性欲望的频率少于每月一次。有33.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到目前为止没有过性欲望。另外,有70.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性欲望程度属于较弱,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或可以较容易地转移自己的对性欲望的注意力,有20.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欲望程度属于适中,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进行调节和控制,有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欲望程度属于较强,较难利用自身意志控制。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性欲望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但大学生的性欲望多数较弱,大学生还处于对性欲望的萌芽阶段。在性道德取向方面,有100%的大学生选择了性道德的积极取向。这表明,大学生群体的性思想较好地受到了性欲望的约束,大学生群体的性道德素质普遍较高。但是也不能排除个别学生在问卷调查中为了遵循社会道德取向而作伪。在不同性恋观方面,有87.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接受身边的朋友是同性恋或双性恋,但只有4.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接受自己是同性恋或双性恋。有9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接受身边的朋友和老师是师生恋,有98.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接受师生恋。有9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接受身边的朋友是忘年恋,98.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接受忘年恋。

未经培训的489名大学生样本中对“一夜情”、恋爱中性行为、婚后出轨性行为、危险性行为四种性行为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对“一夜情”、婚后出轨性行为、危险性行为持完全不赞同态度,这和之前对性道德取向的调查结果比较相符合。而有69.1%的大学生并不排斥恋爱中的性行为,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较为开放,婚前禁欲的思想在大学生的性观念中逐渐淡化。在489名大学生有效样本中,随机抽选100名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培训,经过培训的100名大学生中,对“一夜情”持完全不赞同态度的占96%,对恋爱中性行为持完全不赞同态度的占51%,对婚后出轨性行为持完全不赞同态度的占100%,对危险性行为持完全不赞同态度的占94%。这表明,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培训对大学生性行为态度有一定影响,虽然不能改变所有学生的性行为态度,但却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性行为。

489名大学生样本中有124名大学生曾有性行为,对性本能、相互眷恋、性好奇、物质交易、压力释放、从众、自我肯定七个方面的性行为动机的调查结果见表2。其中,有多一半的大学生进行性行为是出于伴侣间彼此相互眷恋,有24.2%的大学生进行性行为是出于性本能。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性行为动机多数为较积极良好的动机。

3.2 大学生性行为调查结果

489名大学生样本中有25.4%的大学生曾有过性行为。其中,有33.9%的大学生平均每周一次性行为,有62.9%的大学生平均每月一次性行为,3.2%的大学生性行为的频率少于每月一次。与上述对大学生性欲望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大学生群体中虽有多一半人曾有过性欲望,但有过性行为的人数却只占四分之一左右,这表明,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因素,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性欲望不容忽视,而又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群体中曾有过性行为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另外,在489名大學生样本中平均每周一次性欲望的学生仅占3.1%,远低于有过性行为的124名大学生中平均每周一次性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这说明,大学生群体整体来说产生性欲望的频率并不高,但有过性行为后的大学生,进行性行为的频率有显著提高。

124名大学生性行为后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见表示3。整体来说,大学生性行为后心理状况较为良好,但也有个别学生会产生极度羞耻感、自责感、厌弃自己或他人等消极心理。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帮助其走出性行为后的心理阴郁。

3.3 大学生性知识调查结果

在查阅众多文献后甄选出9条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性常识,在489名大学生样本中得出调查结果为:(1)有1.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男性(女性)生殖器官十分了解,有52.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男性(女性)生殖器官一般了解,有46%表示自己对男性(女性)生殖器官完全不了解。(2)有9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卫生护理性器官。(3)有24.5%的大学生不了解月经和遗精的形成原因。(4)有88.3%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某种或几种避孕措施后,就一定能避孕。(5)有79.6%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使用避孕措施后是否会对身体有一定副作用。(6)有66.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一点了解艾滋或其他妇科(男科)疾病传播或发病的影响因素,而仅有5.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非常了解艾滋或其他妇科(男科)疾病传播或发病的影响因素。(7)有93.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在性行为后测验女方是否怀孕吗(8)有28.0%的大学生认为打胎会对女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有22.5%的大学生认为打胎不会对女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有49.5% 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是否有不良影响。(9)有84.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避孕套、避孕药、计算排卵期、避孕针、避孕贴等避孕方式了解一点,有18.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上述避孕方式完全不了解,仅有3.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上述避孕方式非常了解。

4 讨论与小结

随着时代发展,大学生的性观念也逐渐变化。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本研究调查了当代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性知识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4.1 针对大学生的性欲望要以疏代堵,有法有度。

有6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曾有过性欲望,表明性欲望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产生性欲望是正常的自然规律,过分压抑自己的本能性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思想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正视自己的性欲望,采取正当的方式释放性欲望,但性欲望的释放既要有正当的方法又要有节度。

4.2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普遍良好,但也不能忽略不良思想对个别学生的侵蚀。

调查中全部大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性道德取向,且对同性恋或双性恋、一夜情、婚后出轨性行为持赞同观点的人数比例较少。高校思想教育既要尊重同性恋、双性恋等个体情况,又要尽量将大学生的性思想朝着积极、常态的主流方向引导。调查也表明,通过对大学生的性观念教育,可以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引导起到一定成效,特别要扩展性教育模式,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如观看性教育影片、网络微信微博平台等新兴的多媒体性教育模式。

4.3 大学生群体性行为比例不高,但需加强对大学生性行为后的心理教育。

调查中有25.4%的大学生曾有过性行为,性行为后多数大学生并没有产生心理负担,但也有个别学生会有羞耻、自责、厌恶感。高校思想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性心理教育,又要点面结合,及时对性行为后产生心理负担的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4 高校思想教育中性知识教育需得到重视

虽然中学有开设心理卫生等相关课程,高校也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或是因为课时少来不及讲性知识、或是因为不重视性知识教育而忽略,大学生中曾接受过较完善的学校性知识教育的人数比例较少,调查结果也显示许多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因此,高校思想教育要力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性知识教育。此外,还可通过性知识专题讲座、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性知识和进行性教育。

参考文献

[1]谢华,彭明芳,赵雪,熊丽娟.大学生性爱观及学校性教育模式的探讨[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04):68-70.

[2]谢弢,蔡龙彪,徐方嵘,何启强.武汉某高校大学生性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5(03):397-398+401.

[3]余红梅,刘延金,蒋生文.大学生性心理健康与其人格特质关系的实证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03):14-17.

作者简介

刘泽(1988-),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理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1300

作者:刘泽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篇3:

广西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摘 要:[目的]探讨某理工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学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4359名贫困生进行测试分析。[结果]SCL-90、SAS和SDS三个量表的检出率分别为114%、101%和331%;理工大学贫困生在4个量表各因子得分中,男<女(t值均>20,p值均<005),理工科专业在SAS、消极应对、恐怖和其它等项目得分<文科专业(t值分别为-335**,-214*,-232*,-200*),广西区外生源<区内生源(t值均>20,p值均<005),一般贫困和特困生差异均不显著;SCL-90得分低于大学生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低于全国常模外,另外七个因子高于全国常模;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SAS和SDS相关显著,其中SDS与消极应对相关系数最大(r=0603**)。[结论]理工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以抑郁症状为主要表现,女贫困生更需要关注,高校可创新开展以心理扶贫和技能扶贫结合的资助工作,减少消极应对,引导积极应对,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调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育人工程重要环节之一。高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贫困生群体因为其群体的特殊性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但有文献表明[1],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研究数量少、水平低、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文章以广西桂林某理工高校贫困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旨在发现贫困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抽取桂林某理工大学大一、大二、大三的贫困生4831名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359份,有效率为902%。贫困生样本基本信息:男2432人(558%),女1927人(442%);大一1556人(347%),大二1368人(314%),大三1435人(329%);理工科3262人(748%),文科1097人(252%);汉族3135人(719%),壮族985人(226%),其他少数民族239人(55%);一般贫困2620人(601%),特困生1739人(399%);广西区内生源3517人(807%),区外生源842人(193%)。本次研究中,貧困生名单取自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中心《2012-20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分为特困和一般贫困两个贫困级别(占该校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分别约146%、221%)。

1.2方法。由心理咨询中心教师担当测试员,于2013年3月下旬统一安排贫困生在学校计算机房分批次在电脑上进入学校心理测试系统施测,测试总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所用问卷包括:(1)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包括90条目,采用李克特0-4级评分,自评分值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2)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1-4级评分,共20个条目分别对应不同的症状,自评得分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3)抑郁自评量表(SDS):采用1-4级评分,共20个条目分别对应不同的症状,自评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4)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共20条目,1-5级评分,分为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两个成分,各包含10条目,自评得分越高,倾向越明显。所用量表均选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2],信度和效度稳定。

1.3统计分析。将问卷详细反应导出到Excel中,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2.1理工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检出率)

参照有关标准,SDS和SAS量表大于40分,即认为可能有轻度抑郁、焦虑症状表现,分数越高症状表现越严重;SCL-90量表总均分大于2,表示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分数越高越严重。结果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31%,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101%,总体心理健康水平(SCL-90)检出率为114%。中度、重度症状检出率较低(除SDS中度为111%外,其余均<3%)。

2.2理工大学贫困生性别、专业、贫困程度和生源地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理工大学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贫困生,表现在SDS、SAS、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及SCL-90的十个因子上得分均更高且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339**,873***,632***,-204*,773***,696***,496***,1092***,1017***,553***,1285***,399***,561***,874***);在专业上,理工大学贫困生在理工科专业比文科专业在SAS、消极应对、恐怖和其它四个项目上得分更低,且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335**,-214*,-232*,-200*),而在另外几个项目上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贫困程度上,一般贫困和特困生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生源上,广西区内生源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区外生源贫困生,表现在SDS、SAS、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及SCL-90的十个因子上得分均更高且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223*,296**,209*,-271**,358***,284**,337**,481***,431***,205*,489***,333**,440***,365***)。

2.3理工大学贫困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国内常模的比较

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国内常模的比较显示,理工大学贫困生在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3900***,-2784***,-3179***,-5536***,-2541***,-4662***,-2617***,-5984***,-1890***),即理工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与国内常模相比,在躯体化和敌对因子上理工大学贫困生得分更低且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384***,-477**),在另外7个因子上理工大学贫困生得分更高且差异显著(t值分别为2654***,634***,289**,1776***,2291***,520***,3148***)。

作者:邝宏达

上一篇:住宅建筑节能评估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心理认知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