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5

摘要:针对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步性特点,在工作中,笔者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和不同家庭背景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常见的自卑、惰性、逆反等心理问题作初步探究。关键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90后高职大学生正处于18~24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摘要: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探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设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对社会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且呈上升趋势,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校园管理和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大力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仍然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他们往往将目光集中于心理问题明显的学生而忽略了具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当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到教师的心理辅导已经起不到作用时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介入治疗。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并不完善。首先,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身兼数职,难以将精力集中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弱化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 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方式单一落后,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受课时和场地所限,难以对学生多样化的心理诉求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不高。另外高职院校往往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范围小且实效性差,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这种与实践脱节且形式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3.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担任,专业性不强。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也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人员,但多为兼任或兼职,难以满足和解决学生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全职和兼职心理教师的再培训,很多教师都是岗前培训之后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些掌握有限心理学知识的老师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辅导需求,以致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时,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确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不高。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对策

1. 通过德育教育渗透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教师除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达到教学目的外,还应注重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与学生展开多方面、多渠道交流,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并热爱生命,学会宣泄消極情绪并养成自信乐观的健康人格。其次,高职院校应努力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正视压力和挫折,避免精神空虚,陷入迷茫。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组建社团,举行班级活动,开展社会实践,为避免其陷入孤独自闭的状态创造条件。

2. 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完善保障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必修课体系内,理论结合实践,着重心理教育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同时,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专项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另外,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辅导教师难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培养一批学生骨干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骨干成员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适当帮助或推荐给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最后,高职院校除探索和采用各种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拓展心理咨询渠道来完善心理咨询服务。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应严格落实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以及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增强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其次,高职院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究,鼓励教师了解学习相关学术文献,不断转变创新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高职院校除应加强各级各部门以及全员师生的相互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外,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并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高效的危机干预小组对校园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 运用灵活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参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局限于校园,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体系,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通过教育模式建设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高职大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提供心理健康层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南南.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04.

[2] 吕鸿雁.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04.

作者简介:

陈霞(1981-06),女,汉,湖北随州,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教育、地方社会发展

作者:陈霞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

摘 要:针对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步性特点,在工作中,笔者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和不同家庭背景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常见的自卑、惰性、逆反等心理问题作初步探究。

关键词: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90后高职大学生正处于18~24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生理发育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发育还处在没完全成熟的“心理断乳期”。90后高职大学生接受新兴事物能力比较强,对事物有独特见解。他们常常表现出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渴望独立但依赖性又很强,情感丰富但起伏较大,并且不稳定。根据心理普查结果显示,近30%的90后高职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如何促使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成为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比较分析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揭示他们在心理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及成因。

1 不同类型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1 城镇和农村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调查显示,不同生源地的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农村大学生明显低于城镇大学生。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与生长环境有关。农村物质条件相对欠缺,当农村学生来到新学校后,面对新同学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城镇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比较完善,大多数中小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由专业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另外,父母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城镇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而农村学生的父母意识相对薄弱,对于子女的关心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其心理健康程度重视不够。

1.2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90后高职大学生的差异

根据以往国内研究,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弱于非独生子女。研究报告认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但是根据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素质要优于非独生子女。因为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为了想获得父母更多关心,往往会争着表现自己以赢得父母好感,这容易使孩子产生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而且,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压力相对较大,父母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外出打工者比较多,使得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因而他们易出现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

2 90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1自卑心理

2.1.1升学理想与现实失衡,对前途定位不清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许多90后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好,但是由于考试失误或志愿没填好等原因,最后进入职业院校。他们对前途感到茫然,对所处环境无奈,成天浑浑噩噩。升学理想与现实的失衡,使得这些学生陷入怀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怪圈中,对自己以往的闪光点完全忽视,无限放大自身挫折,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2.1.2因人际交往障碍而产生的自卑心理。90后高职大学生以前从未离家,升入大学以后,如何处理好同舍友、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同学之间在生活习惯、性格和兴趣爱好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朝夕相处又不免会产生矛盾。时间一长,就会因人际交往障碍产生自卑心理。

2.1.3不能正视自身条件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自卑心理。90后高职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不同,在外貌、身材、特长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有些学生不能正视自身条件,盲目同他人对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大众场合一般不会积极发表意见,做事缺乏自信和耐心,情绪波动大,甚至还出现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现象。

2.2 90后高职大学生的惰性心理

90后高职大学生从小被长辈宠着,学习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没吃过苦,把学习当作是为父母学。对于未来,他们抱无所谓的心态,得过且过,缺乏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心。表面上看这些人过得很轻松,但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会存在内疚、自责、后悔等心理,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问题时只能为难。

2.3 90后高职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90后高职大学生从小生活一帆风顺,当面对学业不良、情感受挫、应聘无望等挫折时,就经不住考验,会出现出恐惧、消极、忧郁等心理现象,轻则影响正常学习生活,重则产生严重心理障碍,有的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综上所述,90后高职大学生由于生长背景的特殊,会存在特殊的心理特点。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好坏判断。在当今社会急速转型的冲击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走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培养工作,引导他们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王莉.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1,(07):30.

[2]周艳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04):84-85.

[3]刘进球,刘薇.90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8-9.

[4]徐远超,姜巧玲,董彦皓.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某二本院校2010级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32):101-105.

作者:黄泓轲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

摘 要 针对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步特点,在工作中笔者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地和不同家庭背景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常见的自卑、惰性、逆反等心理问题作初步探究。

关键词 9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从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甚至更为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而90后高职大学生正处于18到24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生理发育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发育还处在没完全成熟的“心理断乳期”。

1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入学无法适应的问题

入学适应问题在新生中表现比较突出,新生入学后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调适问题。面对新的集体、生活方式和学习状况,一些学生不知所措,加之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容易出现苦闷、彷徨、沮丧等消极心理状态。对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不少新生一时无法接受,因而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迷茫、压抑、焦虑,甚至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据对部分大学新生进行的调查表明,适应能力低下问题普遍存在。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自身家庭环境、受教育情况、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差别很大,以及人格特点的差异与自我调试能力不同,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差别性,新生从“陷入彷徨迷失”到“走出困境”这段时间,部分学生需要2-3个月就可以完成,多数学生则需要半年时间,还有一少部分学生需要更长时间。

(2)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学生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想着要和别人去交往,但有60%的人都认为不知如何与人交往,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36%的大学生性格内向、非常的胆小并害羞害怕到公共场所,更有甚者是8%的学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往。这使得他们感到孤独无助,没有朋友,也没有倾诉对象。同时也为自己的无能害羞而惭愧、郁闷。由此可见,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交际困难的问题,这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新的环境、教学模式不适应,在大学中又很少开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由于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许多人考试不及格,学习的自信心下降,有的还得了考试恐惧症,或产生其他一些问题,造成心理失调。根据调查统计,在大学学习中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概率为32%。缺乏自信心的同学达到36%,还有一些就出现考试恐惧症等现象。特别是那些高成就动机学生始终关注自己的学业水平,目标较高,自己总感到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成绩不够理想,易产生紧张与焦虑的心理。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必须探索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家庭、社会和学校融为一体,各自的教育途径互相独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又互相补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学校教育不是包揽一切的万能教育,不能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机构。国外高职院校都设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并下属于学生生活健康指导中心。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国内高职院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必不可少。同时,这一机构的职能范围较广,主要有: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建立学生档案,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积极开展心理课程、讲座之类的教育活动;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并组织活动;建立心理学知识和辅导网站;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组织心理辅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提高心理辅导队伍的整体水平。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应明确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可明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给予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水平。而根据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可将具体的课程目标定位于通过对学生学校适应、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辅导,增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和整体素质。

其次,应突出课程的活动性。美国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讲授身心健康知识,又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和技能培训。笔者亦倡导这种活动型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以班级为主体展开活动性课程,注重实践,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在活动开展中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可以自我探索、体验、感悟和成长。课程活动形式有情境式、讨论式、游戏式、讲授式和调查测试式等,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角色扮演、课内游戏等融为一体。与此同时,课程评价也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最后,丰富和开发课程资源。教材的编写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突出心理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将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相结合,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建构和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加入课程资源开发中。

参考文献

[1] 胡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2] 樊富珉,王建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彭勇

上一篇:水电站厂房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日本咨询业发展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