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趋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法律事件及社会悲剧多见诸于网络及主流媒体,引发大家的担忧,政府机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及教育部门呼吁,各教育管理机构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积极心理状态、焦虑、抑郁三个指标调查了600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以期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心理健康素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1)心理健康素养与积极心理呈显著正相关;除心理健康知识维度与焦虑、抑郁不相关外,心理健康素养总分及其他维度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心理健康素养中的求助行为与自助技能两维度对积极心理状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健康素养对焦虑和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焦虑;抑郁;

基金项目:贵州医科大学2020年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基于心理健康素养视角”(JG202022)

1前言

个体的何种心理素质使得其能够用应对好心理冲突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心理健康素养或许能解答部分答案。与我们以往熟悉的“心理健康素质”有所不同,广义的“心理健康素养”可以定义为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 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涉及到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与原理、心身健康、危机干预、特定心理疾病的识别、心理急救、情绪调节等技能、减少病耻感和心理求助态度等方面。国家卫健委2019年就曾提出,作为“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的第一项结果性指标,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那么,拥有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就能同时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么?这一问题的结论仍有待商榷。有学者在其2018年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意识与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由此,本研究以期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素养是否确实影响心理健康状况, 影响程度如何, 哪些成分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等问题。鉴于学界对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众多,本研究参考崔红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应包括不存在心身症状,同时存在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定义,选择积极心理、焦虑、抑郁三个指标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贵州某高校在校生中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1份,有效回收率为90.2%。其中男性246人,女性295人;大一学生274人,大二学生116人,大三学生151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心理健康素养问卷(MHLq)成人版

采用Dias等人于2018年编制的心理健康素养问卷(Mental 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 MHLq)成人版,问卷由原作者提供并授权使用。该问卷评估了包括包含心理健康与疾病的相关知识、偏见、求助行为和自助技能4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分数越高代表个体心理健康素养越好。该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9。

2.2.2 簡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

采用Keyes编制,尹可丽等人翻译检验的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成人版,该量表共14个题目,考察了个体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自主和掌控环境、社会贡献、社会融合、社会成长、社会接纳等方面内容,采用6级计分,得分越高则积极心理状态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4。

2.2.3 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

广泛性焦虑量表由Spizer等人于2006编制,该量表共7题,采用4级计分,0-4分表示个体无焦虑,随后按等级划分,分数越高则焦虑情绪越高;该量表广泛应用于焦虑障碍的筛查与辅助诊断;其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1。

2.2.4 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

该量表共9个题项,4级记分,0-4分表示个体无抑郁,随后按等级划分,分数越高代表抑郁状态越严重,该量表广泛用于抑郁症的筛查与辅助诊断;其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1。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应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及心理健康状况描述

由于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在国内并无大学生或大学生群体的常模,故将数据与量表得分的理论中值2.5分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处于中上水平,积极心理状态同样与量表的理论中值3分进行比较,大学生积极心理状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详见表1)。对数据频率进行进一步分析,39.6%的个体无焦虑感,48.8%的个体处于轻度焦虑状态,有中重度焦虑感的个体占到了11.6%。无抑郁情绪的个体占比30.8%,51%的个体存在轻度抑郁情绪,另有18.2%的个体存在中重度的抑郁情绪。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分析

使用Pearson积差相关对心理健康素养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心理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显著正相关;除心理健康知识外,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及其余维度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详见表2。

3.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对心理健康状态的回归分析

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心理健康素养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发现心理健康素养中个体的求助行为和自助技能对个体的积极心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详见表3);表明遭遇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愿与行为及心理自助技能的提升将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体诸如自我接纳、生活目标、社会成长、生活满意度等积极心理状态。

使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心理健康素养对焦虑、抑郁的影响,发现心理健康素养对焦虑、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越高,焦虑和抑郁的情况越少。详见表4。

4讨论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素养现状

本次研究中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与樊江霞的研究对比略低,焦虑、抑郁与陈江媛等人的研究相比,抑郁的分相差不大,焦虑得分略高。总体来说,本次研究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以往研究的情况相差不大,同时,结果也有取样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由于心理健康素養现在并无全国大学生常模,使用理论中值的比对方式是有缺陷的,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情况。仅就得分来看,结果相对乐观,推断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次样本中有近一半为医学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内容上大概率会接触到特定心理疾病的识别与诊断的信息,其专业学习背景也更有利于这一类学生降低病耻感,提升求助意愿与行为。

4.2 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水平与焦虑、抑郁不相关,与以往陈祉妍[2]的结果相似,可能是由于知识的掌握和提高相对容易,而调节自身的焦虑感与抑郁情绪则需要一个过程,造成了知晓知识与运用知识的不同步。在本次研究中,心理健康知识对积极心理健康状态有不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普通大众的意识里,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越多,应当越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结果与常识有一定出入。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心理健康知识总分与自评心理健康状态无显著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究竟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作用机制如何仍需进一步探究。另外,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降低焦虑、抑郁的水平。

本研究发现,遭遇心理困扰时的求助意愿与行为对积极心理的促进作用最大,相似的,陈祉妍在研究中发现心理健康行为与自评心理健康有显著正相关,可能是由于个体对心理问题的积极求助行动,运用更多自我关照的技能,更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明志君,陈祉妍.心理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01):1-12.

[2]陈祉妍,王雅芯,郭菲,章婕,江兰.(2019).国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见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p.220-26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崔红, 王登峰.  (2007)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心理科学进展.15(2):234~240

[4] Dias, P., Campos, L., Almeida, H., & Palha, F.(2018).Mental health literacy in young adults: Adaptation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Research & Public Health, 15(7), 1318.

[5]尹可丽,何嘉梅.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成人版)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5) :388-392.

[6]樊江霞.大学生自我宽恕、集体内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太原:山西大学,2020.

[7]陈江媛,吴冉.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第4期).

作者简介:余露茜(1992-)女,满族,贵州贵阳人,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

作者:余露茜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 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趋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法律事件及社会悲剧多见诸于网络及主流媒体,引发大家的担忧,政府机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及教育部门呼吁,各教育管理机构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试图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问题成因及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等方面对该问题分析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一个概括:

(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5)人格统一和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青年人不仅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更要阳光活力,朝气蓬勃,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所以,青年人的心智发展,心理健康状况日益颇受关注。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也称“心理亚健康”The Mental Subhealth),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也带来了许多社会悲剧。究其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处于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竟争与求稳等冲突与矛盾时表现出的恐慌和欠理性,如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及合理解决,久而久之即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逐步实现抗拒不良诱惑、健全人格、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提升、发展个人创造力等其他能力,所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措施

1.创建良好校风,塑造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开展校园心理咨询,做好心理疏导及干预

校园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程,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与社会心理教育机构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心理健康学科发展动态,共享学术成果,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编撰心理教育读本,张贴宣传画册,刊办黑板报,以及利用学校网络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系统介绍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贴近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引导学生心理适应,介绍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案例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以案说法,以案促学,掀起自我心理健康学习及调试,也不失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和部门,要不断加强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培养理性思维,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日趋成熟,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做好战胜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以饱满的生活热情和学习工作激情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作者:王世荣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

摘要: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江苏省民办高校三江学院图书馆526名大学生读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显示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本文基于民办图书馆的实际馆情,从馆舍环境、馆藏资源、专业馆员、服务品质四个方面,为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90项症状自评量表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因社会变化所承受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其心理健康面临更多危机。阅读是大学生们喜欢的用于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休闲方式,因此高校图书馆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使走进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少,如何富有成效地吸引读者到馆,关注读者心理需求,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资源为读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是图书馆十分关心的重要课题。在图书馆读者研究中,读者心理健康研究是近年来读者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但相关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局限,多数研究以普通高校图书馆读者为主。我国民办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基础薄,资金严重短缺,发展极不平衡,在学术界鲜有关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本文立足于民办高校图书馆领域,以关注读者心理健康为契机,积极倡导图书馆开展维护读者心理健康的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能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民办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江苏省民办高校三江学院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为民办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读者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有效依据。

1、调查概况

1.1 调查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以江苏省民办高校三江学院图书馆的大学生读者为调查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2份,问卷回收率为97.00%,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问卷率为90.38%。本次调查对象覆盖面较广,包括大一至大四学生,兼顾15个院系的文科、理工科专业。

1.2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民办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读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采用广泛应用于心理问题筛查、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调查表主要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方面来测量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SCL 90量表共有90题,每题5个选项,分别记为1~5分,计算各因子平均值,均值范围在1~5分。将均值水平划分为3个等级:1级为因子分≤2分,表示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范围;2级为因子分2~2.99分,表示有轻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3级为因子分3~5分,表示有中重度心理健康问题。

1.3 调查方法

采用纸质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图书馆总馆及分馆各楼层的阅览区、报刊阅览室等地点分别对到馆的大学生读者进行调查。要求被试读者根据实际情况如实作答,现场发放,当场回收。

1.4 数据处理

调研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数据均值分析和t检验分析等。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民办高校大学生SCL-?O调查结果

作为对照数据的SCL 90常模有人群、区域之分,因本次调查对象是江苏省范围的大学生,故选用江苏省大学生SCL 90常模作为对照数据。

通过与江苏省大学生SCL 90常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除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两项低于常模,抑郁一项与常模基本持平以外,该民办高校图书馆大学生读者群的其他6项因子分都高于江苏省大学生常模。根据单样本t检验进一步得知,该图书馆读者群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两项与常模比较差异显著(P

以上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图书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态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造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阶段,处于青春发育中、晚期的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落差性,往往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这是大学生普遍都面临的情形。其次,有学者总结认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涉及到社会评价、学校收费、学校教育服务、学生自身原因、家庭气氛、社会支持水平等6个方面。

2.2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情况

根据SCL 90量表计分方法,对课题研究对象各因子分频数分布进行统计,结果详见表2。

通常认为,9个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分数>/3分,被试者就可能存在中重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经统计,三江学院图书馆读者群中有72名学生至少有一项因子分≥3分,占526名学生的13.69%。以因子分>2分作为判断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筛查标准,就各个因子而言,达到二、三级(阳性指标)的学生人数统计见表2。该图书馆读者心理问题(二级以上)检出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和精神病性、偏执、恐怖、躯体化。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有少数存在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2.3 民办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SCL-90量表得分比较

通过表2、表3数据可以看出,与江苏省大学生SCL 90常模各项因子分相比较,三江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群体在恐怖因子项上,分值偏高(1.37>1.31);毕业生群体偏高的因子分则表现在躯体化(1.38>1.37)、焦虑(1.58>1.56)、恐怖(1.43>1.31)这几个因子上;而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严重的是二、三年级学生群体,绝大部分因子分都高于江苏省大学生常模。根据方差分析进一步得知,三江学院各个年级大学生SCL 90量表各因子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恐怖因子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他因子分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由以上数据说明,该校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不相同的。民办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表现在对全新事物及环境的不适应,从而产生紧张、恐惧感;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群体则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对即将踏入的社会环境深感不安,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多样和复杂,除了平时要照顾好学业,还要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有社交需求。但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数对未来没有很清晰的设想和规划,很多时候感到茫然,容易迷失自己。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方面都逐步发生变化,生理和心理成熟之间的落差性,很容易导致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

2.4 民办高校不同学科大学生SCL-90量表得分比较

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三江学院图书馆读者群中的文科学生和理工科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这2项的因子分上基本持平;文科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这5项因子分高于理工科学生;而理工科学生在偏执、精神病性这2项因子分则高于文科学生。见表4。

数据表明,该图书馆读者群中的文科生比理工科学生更易出现强迫症状,容易忧郁苦闷、焦虑和恐惧;而理工科学生更易偏执。但在差异比较的t检验中发现,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在各因子分上差异均不明显。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读者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差异,除了读者个体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应忽略。我国的高考制度导致了高中教育的文理分科,文、理科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和训练都有所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训练形成的思维方式及学科知识视野大相径庭。一般文科生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更为感性、想象力丰富;理工科学生则表现为逻辑性强,做事严谨。所以,感性的文科生更容易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产生心理问题;而讲究逻辑性的理工科学生更易发生偏执问题。

3、对策与建议

读者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图书馆行业的关注,以人为本、注重读者体验将成为图书馆未来新服务领域的拓展方向。民办高校图书馆与普通高校图书馆相比,在很多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在为读者开拓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时,民办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馆情,量体裁衣,采取切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

3.1 馆舍环境的改善

在读者心理健康服务中,环境与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一种生气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但是民办高校大多勤俭办学,学校对资金的支出与投入有很严格的把控。图书馆建设在学校的建设项目中,属于必要的、但校方又很不情愿的一笔不小的投入,所以除非必要支出,图书馆很难从学校获得更多建设资金。在读者心理健康服务中,图书馆不太可能争取到太多的资金来改善环境的硬件设施,但在人文气息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图书馆则比较容易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文化符号的展现等手段来改善和提高读者心理服务。图书馆宁静幽雅又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可以平复读者内心的浮躁,引领读者进入愉快、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起到净化读者心境的效果,对读者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所以在读者心理健康服务中,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主要从软环境方面着力进行改善。

3.2 馆藏资源的建设

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很重要的一项任务,资源的建设结构及特色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层次。资源建设需要经费支持,但是民办高校图书馆每年购书经费有限,图书馆要开展富有特色的读者心理健康服务,一种方式可以直接向学校另外申请专项经费,学校在经费不紧张的情况下或许会批准。另一种方式则可采用合作共赢的形式,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配合或辅助学校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院系,深入、广泛地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例如图书馆可以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院系学工部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举办有益身心健康的朗诵,开展读书体验活动等等。在合作中,图书馆可提供场地、设备,并负责组织活动等相关事宜,合作单位则可以在专题资源的采购上提供资金支持。由于目前很多民办高校都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各二级院系及部门都有专门的活动经费,图书馆通过与合作单位举办活动,借助院系及其他部门的力量扩建本馆资源,对于“一穷二白”的民办高校图书馆来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3.3 专业馆员的培养

读者心理健康服务是根据时代变迁、读者需求变化而拓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服务领域,服务内容涉及到除了图书、情报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目前民办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情况不太乐观,员工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了馆长外,其他馆员基本都是年轻人,缺乏人才储备和积淀,出现知识断层,缺乏中坚力量。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做好读者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传统图书馆馆员具备的业务素质远不能满足这项工作的要求。图书馆需要培养相关业务的专业馆员,馆领导应多方面支持馆员,帮助馆员成长,鼓励馆员自我学习,帮助馆员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为馆员提供外出学习机会。馆员自己也可以通过工作和业务合作往来,向邀请来的专家、学者或本校心理咨询专业老师求教,交流学习体会等。这样,馆员可通过多种学习途径重新调整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从业素质,从而保证服务质量。

3.4 服务品质的提升

心理健康服务想要获得读者用户的满意,图书馆首先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特性,掌握读者心理健康状况,并预测读者需求。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为教师大多是外聘的,本校教师数量不多,故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以本专科生为主,与公办高校图书馆相比,其读者群体相对单一。学生除了基本的教学需求外,学校对他们没有科研要求,因此民办高校图书馆在自身定位上应与公办高校图书馆有所区别。对于学生读者,民办高校图书馆可将自己定位为学校的文化中心,通过满足学生的文娱生活需求、自我展示需求、社团活动需求等来吸引学生走进图书馆。

在充分了解读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提下,图书馆应预测读者心理需求,推送相关服务。在读者心理健康服务中,图书馆可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路线,根据各个图书馆的实际馆情,图书馆可以走两条服务路线。第一条服务路线是主动预防。图书馆可针对读者需求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等,如专题朗诵、体验读书活动、书评、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此外,专题资源的推介与导读也十分重要,图书馆可挑选出有益于读者自我成长、自我塑造方面的素质教育类和文娱类的文献,如小说名著、传记文学等文艺类作品,还有哲学类、文化类、艺术类、科普类等休闲读物,可以帮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图书馆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方式为读者增添学习和生活乐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条服务路线是辅助治疗。目前有的公办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阅读疗法服务,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民办高校图书馆可借鉴这些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根据实际馆情开展阅读疗法系列活动,如开辟阅读疗法阅读专区,编制阅读疗法专题书目,加大阅读疗法宣传力度,举办阅读疗法相关讲座等等。阅读疗法专题书目是相关服务的重要环节,图书馆在资源配备上要侧重选择有助于解决读者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资源,如帮助读者解决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类,有关兴趣、态度、信念、意志等方面人生哲理类,以及有益于自我调节的心理保健类读物等等。在辅助治疗路线服务中,图书馆可与院系、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心理辅导老师或咨询老师开展合作,共同为读者搭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作者:陆思霖

上一篇:校园计算机网络论文下一篇:汉语存现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