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重庆市南岸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分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满足居民心理健康需求、充实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及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现的途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1:

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将 《 弟子规 》 带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摘 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大致会遇到比如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诸多困惑,如果处理得当他们会较为容易度过这一年龄阶段,顺利步入工作岗位走向社会,而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情绪、情感、人格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健康水平。而《弟子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是规范弟子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经典,可以为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更好地面对未来人生规划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管理人员,有必要将《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带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

【关键词】弟子规;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李冉,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大学生为什么需要学习《弟子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设,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五伦关系,即人从出生开始,就自然面临着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长幼、夫妇、朋友、君臣关系,其他人际关系只不过是这五种关系的延伸。这五伦关系不是孔子或某个人制定的,而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尽力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不能逃避更不能违背。如果五伦关系处理和谐,就会带动其他的人际关系互动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为个人身心健康、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弟子规》做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就是一部教导我们行为处事的经典,特别是教给我们怎样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系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同是清朝的贾存仁先生修订改编而成,其理论依据源自孔子《论语》“学而篇”的一句话,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文共1080字,详细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求学上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学习《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对于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培养健全人格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17~22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可以说是一个人身心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体验成熟独立的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感知觉、记忆、思维、创造力以及身体健康发展状况达到了巅峰,而且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也有较高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另一方面又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比如在2014年 3月9日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曾表示:今年邮政部门增加了的一项新业务,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积攒一个周、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的脏衣服邮寄给家里清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曾询问学生是否曾给自己的父母做过一顿饭,有近一半的学生回答没有,特别是男大学生。而且大学生宿舍脏乱差的状况也不符合大学生宿舍管理条例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当前仍然重视知识学习的应试体制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缺陷。而《弟子规》中字字句句就是在教给学生行为处事的规范。比如:《馀力徐文》这一篇章安排在了全文的最后部分,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中落实了前面《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六个部分的内容,才有学习才艺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为学生调整知识与能力结构提供参考标准。

同时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蒲刘岗所做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当代大学生约有27%的人更喜欢独自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现象。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当前有63%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谈恋爱本来是一件正常的现象,可是很多学生在谈恋爱后就把交往对象固定在恋爱对象上,忽略了班级及其他活动,从而大大缩小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弟子规》前六部分内容就是教给我们怎样与父母师长、朋友等人相处的技巧。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大学生又不得不去面对人生发展的关键课题,如学业、择业、恋爱与性、挫折应对等问题。在这种复杂的内外压力下,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失衡甚至是心理危机。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收录的内容大致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大学生人格优化以及生命教育等章节内容。教师可在这些课题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应对人生关键课题的能力。但是这样的教学仍然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理论性太强,实践性和互动性较差,教学形式单调。再者,教材内容编写大多依据比如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等当代西方心理学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体系普遍较难理解且缺乏操作性,一是任课教师如果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很难掌握,二是学生也很难将所学的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管理上。西方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较为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文化基础和行为方式。作为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管理人员,有必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三、如何将《弟子规》带入心理健康课堂

《弟子规》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成功经验,是理论和实践的有力结合,是适合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优秀文化。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被我们淡忘了将近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重新拾起,加以应用。所以,高校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弟子规》的教学带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就尤为重要。大学教师如何将《弟子规》带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1.教师需要学习并落实《弟子规》。《礼记·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教育工作者先要修正自己的品性和心态,才能感化他人。所以,教授学生学习《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教师必须提前深入地研究并落实《弟子规》。要做到深刻研究一部经典,首先就是要做到熟读会背,同时还可以听取专家老师的讲解释义,把《弟子规》里面每一句、每一个字的意思都掌握清楚。教师们可以认真听取《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系列节目中二十多位老师的演讲,这二十多位老师都是在学习了《弟子规》以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后都能够更合理地处理与父母家人之间关系,同时身体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蔡礼旭老师、钟茂森老师对《弟子规》内容讲解浅显易懂,富有教育意义,可以作为教师研究的参考。

其次就要将所学《弟子规》内容落实在生活中。从接触《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开始,笔者就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觉察到自己在做女儿这个角色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因为经典教导做儿女的孝顺自己的父母,至少从三个方面做好: “养父母之身”, “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志”,意思就是说作为儿女的首先要让父母在饮食生活起居方面没有烦恼,其次要让父母心生欢喜、开心快乐,同时还要帮助父母提升精神生活,增加自我修养。反思自己在以前对父母家人就只是考虑到让父母衣食无忧、身体健康,对父母的精神生活没有太多关注。

2.教师需要将学习《弟子规》的感悟与学生分享。教师在生活中学习并落实《弟子规》后会有很多感悟,特别是在与父母、长辈、同事、邻里等关系方面发生不少改变。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与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弟子规》后的感悟。笔者发现在听取教师的感悟后,学生们也开始慢慢学会了觉悟自己过去与人相处的模式不够合理,从而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愿意与像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后,有两位学生走到笔者面前,先是对笔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后说:“感恩老师让我们学习《弟子规》,我们非常受益。”有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分享,自己从接触了《弟子规》,听取专家老师的演讲以后,懂得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前自己很不懂事,很久也想不起来给父母通一次电话,现在每天都问候父母,也尽力让父母开心快乐,父母很欣喜看到自己的这些变化。有的学生分享,自己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以前,生活技能非常缺乏,从学习了传统文化后,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的生活技能,现在很多事情都能应付得来,人也变得利索多了,回到家里也能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还有的学生分享,自己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以前,不懂得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发生矛盾,人际关系一团糟,自己每天心情也不好。从学习了传统文化后,开始懂得了用一颗真诚、感恩之心对待周围所有人,现在与人相处的能力在慢慢提高。

每次听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进步,看到学生们脸上绽放出来的真诚的笑容,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也一次次地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要更加精深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编辑:郝婵)

作者:李冉

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2: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现途径研究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重庆市南岸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分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满足居民心理健康需求、充实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及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社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服务;调查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5.110

所谓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心身两方面疾病的目的。具体地说,社区心理卫生的宗旨在于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的正常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保持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身心的正常发展;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病态人格、精神发育迟滞;消除引起心理压力和各种不良心理的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纵深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面临的学习、工作、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大,对于健康心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居民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也应运而生。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工具

本研究参考何华敏、胡春梅、胡媛艳等关于“重庆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调查问卷”,结合重庆市南岸区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和增改,最终形成了“南岸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调查”共10个项目的问卷作为调查工具。

1.2 调查对象

利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及社区调研的机会,运用“南岸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对南岸区37个社区进行了调查,收集到389份问卷,其中:社区工作者81名,一般居民301名;男性163名,女性226名;20~49岁125名,50岁以上有264名。

1.3 数据统计

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分析

2.1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度不高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总体了解较少,知晓度不高。调查发现,对“您觉得心理问题是病吗”,仅有18%(70名)选择A“不是病” (包括社区干部),有36%(140名)选择B“神经病”,有46%(179名)选择C“精神病”;问及“您知道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73%(284名)的人没听说过,17%(66名)的人听说过但记不得是哪一天,仅有10%(39名)的人知道是10月10日,说明居民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知之甚少。

2.2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大

调查中虽然仅有2%(8名)的人接受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但发现居民对心理健康需求较大。比如在问及“您觉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必要吗”,所有被调查对象(389名)均回答有必要;通过走访发现,大多数居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社区很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较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2.3 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较少

调查发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开展次数不多且形式较为单一。37个被调查社区中,仅有48%的社区(18个)开展了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在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主要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19%的社区(7个)举办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更换1~2次/年),8%的社区(3个)开展了心理健康咨询或辅导活动(1~2次/年)。通过访谈发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或心理辅导活动,主要是针对特殊群体比如劳释人员、残疾人员等,很少针对全体社区居民进行全员式辅导。

2.4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较少

调查发现,南岸区大部分社区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服务机构。14%的社区(5个)没有专门设置心理辅导室,67%的社区(25个)将心理健康辅导室与其他办公室合在一起,仅有19%的社区(7个)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室。说明专门的、专业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还不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5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不足

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调查发现,81qo的社区(30个)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19qo的社区(7个)社区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其中8010的社区(3个)引进了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到社区工作队伍中,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服务日常工作,11%。的社区(4个)虽然自己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但是他们与附近的大学或有心理健康服务团队的机构合作,聘请这些机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作为社区兼职工作人员,固定时间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不定期在社区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根据居民需求进行预约)。

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途径探索

3.1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

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知晓度不高,不了解如何预防、如何调节、如何治疗心理疾病。一些居民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存在偏差,习惯于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调查中发现,居民们认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但真正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需要求助心理咨询师时,他们还是难以接受,怕别人认为是神经病,不敢求助心理医生。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社区要聘请心理健康专业的人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将居民必须知晓的心理健康知识、必须具有的心理健康意识讲清讲透,使居民易于掌握、便于理解,从而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让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社区可以通过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印发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分发居民手中,让心理健康知识人脑人心。围绕重要的国际纪念日,比如“世界睡眠日”“国际幸福日”“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社区可组织居民参与节日宣传、知识竞赛、游园活动等,寓教于乐,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3.2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满足居民心理健康需求

调查中显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相当大,仅仅依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远远不够,社区必须结合本社区居民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形式多样、接受性好、居民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比如针对幼儿可以开展视动统合训练、视听统合训练、注意力训练;针对青少年,可以开展学习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训练、音乐表达情绪训练、音乐心理训练、青春期心理辅导;针对中老年人,可以开展中老年心理健康与保健等;也可以根据心理问题的领域和类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压力应对、人际关系调适、婚姻家庭治疗、情绪表达与调节等心理服务模块。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可以采取个体咨询、团体辅导、拓展训练、家庭系统排列、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各种形式,以满足居民对心理健康的不同需求。

3.3 广泛引进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充实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之所以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调查中发现,4/5的社区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这些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几乎没有实质性开展。通过访谈发现,一些社区将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混为一谈,他们的居民如果出现心理问题,社区不是派心理专业人员进行调节,而是派思想积极的共产党员去做思想工作,偶尔可能会收到一定效果,但是长此以往,对居民健康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要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必须引进心理专业人员,负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日常工作,建立结构合理的专家网络,组织案例会诊或督导。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队伍,除专职人员外,还要聘请兼职专家,如社会工作者、精神医师、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督导师等。社区可以多种方式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队伍,一是到高校招聘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大学生充实到心理健康服务队伍;二是聘请医院、学校、咨询机构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定期为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三是积极吸引有社会工作经验、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经验的社会志愿者参与到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来;四是鼓励、引导一些经心理辅导治疗而恢复健康的人员和有一定心理知识素养、富有责任感的热心居民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3.4 大力扶持社区心理健康机构,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据了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较少的主要原因是:领导没能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心理健康服务运行经费、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没有足够的工作场地等。通过问卷发现,社区居民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最重要的五个措施依次为:各级领导重视(89%)、上级经费保障(78%)、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及设施(71%)、提高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69%)和丰富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57%)。

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区和谐稳定,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关注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事关重大,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工作经费、设施场地、专业队伍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

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人手,切实加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一是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社会化的福利服务事业,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各级政府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功能,加大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经费投入,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预防、治疗、档案的建立、病情调查监测、人员培训等方面。二是给予必要的政策法规保障。为避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建议政府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法规体系,明确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职责、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标准、经费管理、人员设置、人员管理、人员培训等,规范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活动的开展。三是给予必要的人员队伍保障。在走访中发现,社区工作者普遍反映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社区工作留不住人,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大量存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更是如此,迫于工作任务、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导致这些人无法扎根社区。建议政府通过相关措施,如设置专门的编制、提高工资待遇、给社区工作者减负等措施,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一支真正能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四是给予组织机构的支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仅靠社区层面远远不够,建议构建民政部门、街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形成三级共享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包括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相互增派、心理健康服务活动的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共同享有等。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包括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卫生服务人员,在三级网络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互派;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进行资源共享,尽可能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无限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作者:郑红渠

心理健康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摘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心理科学与社会互动达成社会和谐的必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成都理工大学多年的实践为例,从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不同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期待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建构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1]。心理健康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预防或消除症状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成为高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把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和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本文期望通过我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从而探求推动必然、应然走向实然,面向未然的力量,能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基础。

1.必然: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然性

必然,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由此决定的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必定如此的趋向[3]。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大学培养目标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是高校发展和完善社会支持和援助系统的必然,也是心理科学与社会互动达成社会和谐的必然。

1.1 构建和谐社会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对和谐社会特征的全面认识,更从我国现实出发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期望。

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稳定的社会心理机制,这既需要社会成员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也取决于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生力军和中坚分子,大学生更需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特征,因此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健康服务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充分发挥心理学优势,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对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成为指导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宏观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基础,而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1.2 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

以人为本是服务最本質的价值,以人为本用于教育界表述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于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恋爱、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失衡表现突出,危害到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大学校园出现一些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随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升温。

21世纪初,教育部连续出台两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5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精神,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促使心理健康工作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介绍引进走向开展本土化研究,从无序化走向规范化,由一般咨询模式向学生发展模式和全程化教育模式转化。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提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从“心理咨询与治疗”到“心理健康教育”,再到“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这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强调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1.3 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示范。

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历史。美国心理健康服务开始发展时,首先把目光投向弱智、脑功能障碍的儿童身上,以后则重视复员军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今天其活动领域已从乳幼儿一直到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展示了人生全方位的临床心理学服务研究和实践[4]。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建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服务等完善的服务体系,具有“学校重视,专业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导向”等特点。

在建设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和地区现已有的许多引人瞩目的成功理论、方法与体系都值得借鉴,但只有当它们与本国文化和国情相融合之后才能显现其适宜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本土化应当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来研究和规划心理健康服务,来学习和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经验,整合一切有效元素,为我所用[5]。

2.应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体框架

应然即“应该如此”,应然从本质上说是对“必然”的自觉意识,是对事物现实价值的肯定,暗示对某种价值的期盼,是一种对事物规律掌握的预期的证实[6]。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学校教育活动行为之“应当”,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体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按照科学理性探求心理健康服务的应然性,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

应然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在工作实践中尝试搭建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主体框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目标。

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心理健康服务要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其目标是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在成长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提供与成长有关的心理援助。

2.2 服务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运用心理科学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系统家庭治疗等理论,结合国情和高校特点,科学有效地贴近学生,为学生服务。既有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的实证定量研究,又要重视主观体验和个体差异的定性研究,使心理健康服务充满生机和活力。

2.2.2 系统性原则。心理健康服务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一种服务,应切实把它纳入到学校工作的总系统中,坚持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建立分年级和分类相结合、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系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2.2.3 教育、预防和咨询相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服务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预防服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帮助有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2.2.4 助人自助原则。服务最终目的是通过助人以达到学生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服务中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从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健康意识,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2.3 服务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范围包括学习状况、心理发展、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2.3.1 通过心理测量,了解学生团体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追踪监测和服务。

2.3.2 开设心理课程和讲座,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知识,重视心理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我,积累成长的体验和方法,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服务的效益。

2.3.3 以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对学生个体和团体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工作压力、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给予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环境,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4 尽早识别各类心理障碍如癔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以及各类异常心理,转介到医院,并配合医院的治疗进行心理恢复辅导。

2.3.5 针对学生特殊个体和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提供各种恢复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和危机干预服务,。

2.4 服务工作网络。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的重点是形成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具体建立健全三级工作网络和三级服务支持网络[7]。

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网络——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专业机构;二级工作网络——各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三级工作网络——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和班级心理委员。

三级服务支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是课程和活动,主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素质。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朋辈辅导作用。

心理咨询体系的核心是咨询辅导,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学会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回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咨询体系相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言,具有治疗性、恰当的咨询关系、私密性和专业伦理规范等特点。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关键是建立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的机制,制定了心理异常和危机情况层层报告制度和处置预案,积极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把危险性降到最低。

3.实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践探索

应然是指在可能的条件下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实然则是事物的现实展开,是事物的具体时空的真实存在。实然视觉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通过实践探索,努力达到应然层面的目标与实然层面的过程的统一。

3.1 工作网络为平台,做好“三个密切结合”。

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队伍构建了我校服务工作网络平台。服务工作机构的完善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由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形成三级工作网络:一级为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二级为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医院、保卫处和学生公寓等;三级为学生班级或寝室和学生心理发展协会等。

工作机制的完善是保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工作中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值班咨询与测量常规工作制度(试行)》、《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工作人员守则》、《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咨询室管理规定》及《成都理工大学网络心理咨询工作守则》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使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创办13年,以正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养了一支学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骨干队伍,其中中国心理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1名,具有国家执业资格心理咨询师8名,目前一批年轻的博硕士生正在成长起来。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内国际心理咨询培训与学术交流;定期接受专业督导;每月一次的内部相互督导和个案讨论,以提高咨询员间的相互支持和业务水平。

在完善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努力做好“三个密切结合”:

专兼心理健康服务教师职密切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有专职教师8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天为学生提供服务,兼职教师30余名,分别在学校职能部门、各学院、醫院、保卫处和公寓工作,专兼职教师共同协调,定时在四个咨询点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服务与学生工作密切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与校学生工作密切配合,整合力量,密切关注学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服务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院密切结合。一方面中心的专职教师实施责任制,每位老师负责几个学院,直接面向学院提供服务,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对各学院的学生工作专职干部及公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分调动各学院的积极性。中心与学院一起根据各学院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3.2 心理健康教育为魂,为服务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渠道。我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就业指导与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类课程共达到40余门,每学年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人次达几千人次,使全体大学生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在开设课程、讲座的同时,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如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展开心理剧表演、心理图片和心理漫画展、心理影片点评、心理知识竞赛等,即把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活动相结合,心理课程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深入到学生中,实现了“以活动促教育”的目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

3.3 咨询服务为本,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服务观。

我校心理健康服务涵盖与大学生有关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心理健康调查服务、心理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心理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等五个组成部分,将日常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创新化,整合在服务体系中。

3.3.1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服务:每年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测,进行邀请咨询和追踪服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和团体的需求,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和诊断,运用心理学专业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法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

3.3.2 心理咨询服务:我校投资50万建立了心理咨询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生物反馈法、音乐治疗、沙盘治疗、催眠、宣泄等服务,将心理咨询与训练的理论和技术运用服务中。512地震发生后,中心及时为受心理困扰的学生个人和群体,提供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网上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中心每学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推出各具特色的学生心理服务项目。及时识别各类心理障碍和异常心理学生,转介到校医院和华西医科大心理卫生中心,并配合医院的治疗进行心理辅导。

3.3.3 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测评,协助学生了解个人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开发潜能,创造自己的人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3.4 网络心理服务体系:创办学校心理网站,心理网站设置网上咨询、心理百科、心理保健、校园心理等系列服务项目板块,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3.3.5 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学校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通过主动性前瞻性的干预,减少问题的发生和困扰。研究危机状态的特殊心理特点,深入研究预防、处理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具体操作方案,进行创伤辅导。

我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按阶段划分为预防系统、干预系统和善后系统。预防系统分为宣教、预警、监控三个子系统;干预系统分为信息通报、紧急评估、紧急干预、转介四个子系统;善后系统包括处理、总结两个子系统(见图1)。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编制了《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发给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知识宣传和危机干预讲座,让老师和学生学会识别危机,提高危机应对技能,使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资源。制定了心理异常和危机情况层层报告制度和处置预案,各学院在学生会下设立心理部,建立心理委员督察制度,负责关注和汇报班级中日常的心理健康情况,定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及时上报危机情况,几年来及时避免了多起危机事件的发生。

3.4 心理科学研究为翼,以科研促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了生命教育研究所、心理测评研究所、情绪管理研究所和社会与性心理研究所,开展高校心理服务的应用性研究,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20多项,各项课题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新思路,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4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高度凝炼为“一个主渠道,两个有力支撑,三个密切结合,四大特色”的模式,获得了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奖,2007来获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集体,2008年我校“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研究和实施”获省第十一次高等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未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面临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是长期、艰巨而充满希望的,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大力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制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配套措施,使心理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要从为学生服务扩展到为教职员工,再进一步扩展到社区,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落到实处。

4.2 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技术体系,引进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通过研究和实践进行中国化理论的再创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及高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和技术。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督导机制,督导制是一种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督促、指导的制度,包括咨询员上岗前的职业培训、认证、监管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上岗后的指导与监管,加强伦理规范的建設,确保道德操守的实施,维持专业化的行为,使从业人员走向正规的职业化发展,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4.3 建立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涵盖心理健康服务过程、服务成效、服务行为等评估要素,涉及服务计划、服务活动、服务记录等服务过程指标,服务者自我认同、服务对象满意度、学生心理改善等服务成效指标,关系导向行为和任务导向行为的服务行为指标,并建立评估结果反馈机制[8]。

综上所述,从“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不同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和实践,以期使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融合,从高校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到社区性心理服务机构的建设,最后发展为全国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必然在社会变革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P2~5

[2] 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 P145~149

[3] 郑永扣.实然•必然•应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P31~35

[4] 徐大真.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P5~8

[5] 徐华春.黄希庭 国外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7.4 P1006~1009

[6] 顾云虎.应然与实然两种视角下的学力研究[J]上海教育,2001.9 P32~39

[7] 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P97~100

[8] 石秀英、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8 P15~20

作者:郭朝辉 许若兰 陈 琳

上一篇:行政强制的程序研究论文下一篇:我国完善下的民商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