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2022-05-12

第一篇: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歌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研究

摘要:歌剧表演属于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背景音乐搞活气氛,并通过人物塑造的方式演绎剧情。在歌剧演出中,舞台上的演员不仅要有一定的音乐演唱水平,还要具有扎实的表演能力,能够有效通过多种方法根据人物配置塑造相关形象。本文首先分析歌剧艺术表演概念,随后阐述其发展历程,最后深入研究相关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关键词:歌剧表演 人物形象 概念

一、引言

与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歌剧表演艺术的相关过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内容、情节和人物情感都处于丰富水平,是一种情节饱满的艺术类型,因此深受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通常情况下,歌剧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利用大量的理论知识,严谨设计剧情结构,保证情节的合理性,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服装。这表明了歌剧艺术创作整体较为复杂,其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演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表演者不仅需要保证演唱的准确性,还必须通过声音、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传达歌剧人物的饱满情感。因此,在进行表演前,表演者必须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准确捕捉人物形象,达到提升舞台效果的目标。

剧本属于歌剧表演艺术的核心,在整体演绎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将唱腔和戏曲进行有效结合,完整实现导演编剧的构思,我国歌剧主要以戏剧与歌唱结合的方法进行表演。与西方歌剧美声唱法、现实主义结合的方式不同,中国的歌剧表演一直采用两种不同的表演方式。[1]例如我国民族歌剧中包含传统戏曲唱腔、民族唱腔,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戏剧景象表演形式。另一种形式是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歌剧表演,结合美声唱法与写实内容所形成的表演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于其他高度写实的表演内容,我国的歌剧表演能够基于戏剧本身,体现出题材的高度写实,有效提高了整体的演出效果。但在表演的過程中,由于人物形象的需要,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会产生较为夸张的效果,容易降低观众的感受。未来,我国的歌剧表演应当进一步结合相关元素,体现歌剧表演的魅力。

二、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开始逐渐多样化。然而,在众多的表演艺术形式中,歌剧表演艺术属于较为完整的审美艺术之一。歌剧是戏剧、音乐、舞蹈、诗歌、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融合,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与普通的艺术差别较大。[2]歌剧所包含的内容之多,是其他表演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作为声乐的皇冠明珠,歌剧处于艺术世界的顶端,其传达思想较为复杂,能够有效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等重大问题。同时,由于本身的艺术特性,其能够较为简单地被大众所感知,具有传播普及性。歌剧本身属于歌与戏的融合,但融合的过程不是将二者进行简单的结合,而是深入整合二者的相关元素,实现新的艺术形式。第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歌剧出现在16世纪,属于古希腊戏剧。随着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其影响力开始逐步提升。歌剧这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17世纪以前主要局限于欧洲大陆范围内,直到18世纪末期,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歌剧开始在其他国家出现。[3]因此,歌剧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随着时间的演变,相关从业人员开始对歌剧艺术进行创新,随后逐渐出现了新的舞台形式。19世纪,美声风格歌剧开始出现,同一时期,法国歌剧也发展成熟,甚至出现了一种大型歌剧形式,迅速在法国内部开始流行。在20世纪初期,歌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曲家,创作了不计其数的歌剧作品。同时,俄罗斯等国的民族音乐学院发展迅速,开始创作出能够与西欧国家相媲美的歌剧作品。由于歌剧传播的广泛性,不同国家开始发展风格各异的歌剧形式,反映了大量的社会现象。例如意大利在歌剧创作中普遍追求现实主义,内容均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在进入21世纪后,歌剧开始融入大量全新元素,为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逐渐多元化。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相关人士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有效展现歌剧艺术魅力。利用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进一步扩张歌剧艺术的影响力,使爱好者群体增多。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歌剧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部分,未来相关发展还将进一步深化,有效提升艺术形式本身的传播效果。[4]

三、歌剧表演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一)加强对舞台表现形式的安排

歌剧艺术形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之间发生的戏剧性冲突以及相关情节排列等,当表演的人物在舞台上出现时,观众首先会注意到其动作以及神态,从而得知相关内容给予自身的感受。因此,歌剧演员需要在表演过程中注重内外兼修,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对表演技巧的掌控程度,达到展现生动人物形象的效果。同时,歌剧创作人员在进行场景人物的塑造时,应从人物的造型和本身性格分类这两方面进行。[5]所谓人物风格,即歌剧演员在舞台上的风格、服装表现效果,以及进行表演时的形态。在创造人物风格时,要符合剧本的要求,并严格按照剧本中设置的情况进行创作。通常观众对人物设计的表演感受主要来自舞台中演员的肢体动作特征,以及对脸部表情神态的细节观察。在舞台下方的观众能够通过观察舞台上表演者的身高、体重、仪态加深对歌剧内容的感受与体验,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歌剧人物地位的了解。同时,演员的服装以及道具,也会影响观众的体验,能够引导他们理解角色本身行动的合理性,加深对情节的感受体验。通常情况下,歌剧表演中会有固定的性格人物,其目的是帮助观众快速区分人物立场,并根据实际人物分类建立初步的情节结构。例如我国歌剧艺术形式中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分类,通常情况下,扮演正面人物的演员应该使用比较成熟稳重的声音,而负面人物则需要压低声音,用沙哑的语气。同时,在我国戏剧表演过程中,会通过将人物区分为生旦净丑等类别,有效完成立场的预设操作,帮助观众理解情节内容,引导其分析人物性格,从而进行良好的审美体验。

(二)提升表演形象塑造效果

在进行歌剧艺术形象创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反映出相关表演人物面对情节冲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同时,为了在艺术表现中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相关创作人员应当指导其利用细微的肢体动作暗示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例如,为了突出歌剧《江姐》中主人公的忍耐和冷静,设计人员需要引导演员利用肢体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6]在江姐看到丈夫被杀害,头颅被敌人残忍挂起,以及被敌人进行严刑逼供等情节时,为加深观众的感受体验,演员还需要将表情神态与肢体动作相结合,逐渐渗透人物特征。如果演员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技巧,观众便能够快速感受到歌剧中的人物特点,并实现沉浸式代入,有效提升歌剧本身的传播效果。同时,精神气质也属于艺术形象创作中的关键部分,歌剧指导人员可以通过引导演员的相关表现,实现对人物气质的代表性传播。精神气质本身会因单独个体的性格特点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但心理特质本身的表现较为广泛。即使性格本身差异较大,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表演进行舞台传达,从而形成正确的台风。由于表演者可以利用歌唱和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增加表演的传达效果,因此观众能够快速了解人物的心理特质,实现对情节的深入分析。[7]例如在《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能够代表大量受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孩子。为传达喜儿的心理特征,演员应当采用独特的唱法,并结合动作特征,对观众传达情节所需要表现的相关元素。在《我要活》这个舞台剧中,女演员可以采用接近极限的尖式唱法,完美体现喜儿本身遭受不公迫害的形象刻画,给观众带来人物内心抱怨和不满的情感体验,实现深层次传达的效果。

(三)加强人物模仿能力

由于歌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固定性的特征,因此,台下的观众能够通过近距离观察,代入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号和身份。每一个人物在歌剧中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情节暗示作用,有效体现出歌剧演出的主题,实现传播效果。文化符号的呈现通常较为困难,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利用相关道具,实现特殊文化象征,加强传播效果。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通常是某一身份的化身,被赋予了文化认同的特征,因此,其必须对所扮演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然后利用身份特点进行研究和模仿,实现个性化创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以及表演人员需要利用多种方式,结合舞台中的情节安排以及道具形式,加强相关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实现总体歌剧表演质量的提升。人物形象的传达与舞台表演本身息息相关,未来歌剧表演应当进一步深入分析相关环节,加强总体的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珠峰.人物形象塑造在歌剧表演艺术中的探讨[J].艺术评鉴, 2016(17):8-10.

[2]苏磊.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J].戏剧之家, 2016(19):49-49.

[3]丁淑月.探究歌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J].榆林学院学报, 2016, 26(005):96-99.

[4]曲浩彤.浅析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塑造[J].北方音乐, 2018(13):83-83.

[5]童佳.歌剧《西施》中三位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经典唱段的演唱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王祯祺.探讨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分析[J].艺术品鉴,2017(08):389.

[7]朱琳.试论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塑造[J].艺术科技, 2017, 000(010):141-141.

(作者简介:袁彤,女,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袁彤

第二篇:小妞电影女性人物形象呈现模式分析

【作者简介】周圣崴,男,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学研究。

【基金项目】 小妞电影是以年轻女性为主角,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反映现代女性所关注的生活和情感问题,关注现代女性自我成长经历的浪漫爱情喜剧。在小妞电影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相似的模式化特征,主要可归为“灰姑娘”、“潘多拉”与“花木兰”这三种模式。

一、“灰姑娘”——在成长中收获爱情

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角色相较于传统灰姑娘故事中的人物原型而言,具备以下几点相似与变异之处:

(一)传统灰姑娘突出表现了女性善良单纯的品德,小妞电影中的女主角继承了这一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女性自我表达的诉求。传统灰姑娘获得自信的方式是外在的,是通过穿上仙女施舍给她的漂亮衣服与水晶鞋和王子共舞而体现出来的;而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形象获得自信的方式则是内在的,是通过发现自我后内心变得强大而体现出来的。比如《非常完美》中苏菲在影片一开始便陷入到和前男友失恋之后的痛苦境地,幻想自己被千万只臭虫啃食殆尽,最终通过发现自己的绘画才能而变成一个自信成熟的漫画家。

(二)传统灰姑娘的性格从始至终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她一开始就是一个善良的、通情达理的“圣母”形象,当她最终获得王子青睐成为公主之后,她仍然保持着原初个性。而小妞电影中的灰姑娘形象会具备人物弧光,她们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努力和反思,意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情感问题,并努力改变现状,才能获得“王子”的青睐。正如《非常完美》中苏菲所言:“女人只有找到了自我,才能找到真爱”。

传统灰姑娘故事在叙事结构上最明显的特征便是“身份置换”与“命途陡转”,即从最初卑微的奴仆,换装参加舞会获得王子垂青后成为公主,灰姑娘的身份与命运在一夜之间峰回路转。两个特征同时满足了女性对爱情的期待和对财富的幻想,而变身公主的陡转情节似乎也迎合了现代人一夜暴富的财富欲求。小妞电影在塑造女主角形象上也套用了此种叙事结构,但其加入了女主角的个人成长经历,对传统灰姑娘故事中“女性只有默默等待才能获得爱情”这一被动模式做了调整,强调“女性只有完成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才能获得爱情”。

二、“潘多拉”—— 被惩罚的欲望对象

小妞电影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女性形象便是那些性感妖娆、心狠手辣却又独当一面的女情敌或女闺蜜们,其人物原型即“潘多拉”。在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Pandora)是宙斯为惩罚普罗米修斯而用土和水所造的能够激发所有男人原始本能欲望的美艳处女。潘多拉这一神话原型的典型特征是女性美与灾难情结,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在具备以上这两点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语境也发生了变异:

(一)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往往与金钱、名利、地位等商品标签紧密相连,她们通过各种视觉媒介呈现在影片中,体现出较强的消费性和娱乐性。例如《非常完美》中创作者大量使用电影、广告、MV等视觉媒介来呈现王菁菁,将其与奢侈品绑在一起,甚至安排了一场颇有讽刺意味的戏:王菁菁逼迫睡在沙发上的男友一同观看电视机中的自己,男友却因困倦而拒绝。充满诱惑力的女性身体就像吸引消费者的商品和渗透在大众生活中的媒介一样既让人难以抵挡,又让人心生厌倦。

(二)小妞电影中的潘多拉形象似乎在一开始能掌控自己的身体和命运,可最终却会被男人抛弃或规训,她们既是欲望的主体,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内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却又是欲望的客体,最终会遭到被男人抛弃的惩罚。《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文佳佳在影片一开始是一个挥金如土的势利女人,却在西雅图遇见了命中注定的男人,最终被真爱规训为贤妻良母。小妞电影中潘多拉形象的命运只有两种,第一种是被男人抛弃走向毁灭,第二种是被男人规训得到救赎,这两种命运都是对潘多拉形象“获得掌控身体主动权”的反讽。

三、“花木兰”—— 女性身份认同焦虑

戴锦华在《雾中风景》中认为“花木兰式境遇”是当代中国女性共同面临的性别、自我的困境。[1]大多数小妞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往往体现了女性的身份认同焦虑,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小妞电影的花木兰形象具有暴力色彩,并通过戏谑幽默的叙述口吻所表述。《非常完美》中李莉在商场选衣服的时候发现丈夫和另一个女人在调情,二话不说对丈夫劈头盖脸一顿痛打,而当她和端酒侍者一见钟情后,她便一反常态变得极为贤淑。正如吴菁所言:“女英雄具有消费文化的典型特征,色情与暴力元素被合法地组织进影像文本之中……女性在故事的结尾一般会出现某种转变,回复或者有希望回复到一个更能为男权秩序所能接受的位置。”[2]与此同时,创作者采用令观众感到幽默的女性暴力呈现方式,也是小妞电影在言说策略上所做的调整。

(二)小妞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性格非常强势,她们常常借忘我工作来回避情感问题,却在不知不觉中引发更严重的焦虑情绪,陷入事业和家庭之间的两难处境中难以脱身。例如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男主角Frank的前妻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女性,她希望自己既能操控家庭关系,也能在事业上占据主导地位,却最终既瓦解了夫妻关系,也丧失了女儿的信任。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特例,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周逸,她既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也是家庭中的贤内助,她也是一名同性恋。创作者将这样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并积极适应家庭与社会角色的花木兰形象设定为非主流的性少数人群,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暗示当今社会绝大多数“花木兰”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电影理论周圣崴:小妞电影女性人物形象呈现模式分析四、三种女性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三种主要女性形象并非割裂存在,她们在小妞电影中常常以不同方式组合,在其中一种呈现模式的基础上,融合另外一种或两种,形成新的女性形象。女主角在影片开始时可能是一个身份认同焦虑的“花木兰”,或是一个寻找情感归宿的“潘多拉”,或是一个渴望获得认可的“灰姑娘”,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弧光的达成,最后将成长为一个爱情与事业双赢的女强人形象,即“灰姑娘”与“花木兰”的结合体。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女主角文佳佳在影片开始时是一个用暴躁、财富与性魅力来掩饰孤独内心的“潘多拉”,在遇上“白马王子”Frank后逐渐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求,于是离开了代表财富和地位的“老钟”,通过自己开网店创业站稳脚跟后,最终在帝国大厦的塔顶与Frank结合。

与此同时,三种呈现模式在小妞电影中所占比重也不尽相同。潘多拉形象广泛出现在所有小妞电影中,同样占相当大比重的还有花木兰形象,小妞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性感、泼辣而又干练的女强人们,无一不折射出这两种人物原型的影子。“灰姑娘”作为一个从始至终的框架性形象,她往往会接受“潘多拉”和“花木兰”的渗透,形成一个拥有“身份陡转”和“愿望达成”两项基本叙事功能的复合形象。

虽然潘多拉形象在小妞电影中出现频次最高,但当女主角在完成自我蜕变时,“潘多拉”却被剔除在外。因此,创作者对这三种女性呈现模式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有其倾向性:一方面,泛化的潘多拉形象不仅体现了创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谱系,同时观众也能从行走在道德边缘的潘多拉形象中想象性地获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身体与消费快感。另一方面,在最终的“灰姑娘”与“花木兰”结合体中,“潘多拉”却被边缘化了,充分体现了传统女性道德评判约束(灰姑娘)与新时代女性寻求自我独立(花木兰)的共谋趋势,寄托着创作者对现代女性实现爱情与事业双赢的强烈渴望,但被边缘化的“潘多拉”却流露出创作者对“潘多拉”道德边界的模糊性所持有的隐忧态度。

综上所述,小妞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基本可以归为“灰姑娘”、“潘多拉”与“花木兰”三大类。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笔者预测未来小妞电影在价值立场上最终认可的人物形象将从“灰姑娘”与“花木兰”的结合体扩展为“灰姑娘”、“花木兰”与“潘多拉”相互交融的综合形象。“潘多拉”的危险性和灾难情结将随着消费文化向大众日常生活不断渗透而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形象特征。小妞电影中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女性形象也将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8.

[2]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当代中国影视流行剧中的女性呈现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17.

作者:周圣崴

第三篇:电影人物形象设计的唯美和完美分析

摘 要:在电影艺术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会直观地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内心感受和观感体验。对于电影人物形象的设计,唯美和完美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应该遵循我国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进行设计,让电影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能够真实传神地传达相应的思想。该文就电影人物形象设计的唯美和完美之间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影人物 形象设计 唯美和完美

现在的社会发展处于较高的层次,人们已经脱离了只追求物质生活的状态。当人们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对艺术进行追求。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不断进行改进,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现在人们对于电影的追求不单只是内容的追求,更会关注电影人物的塑造。就人物的塑造是唯美还是完美,需要进行一定的把握,准备将好的思想传达给观众,引导健康的心理发展。

1 目前的情况

现在电影已经抛弃传统靠情节来打动人们心理的方式。人们对电影追求的是高质量的艺术展示。电影的相关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当前的知识进行表演,展示相应的技能,让观众们通过对电影的观看,对生活更加热爱。基于这个需求,人美对电影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这个需求,电影人要不断地进行刻苦学习,用心塑造出各类的人物形象,拍摄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的表演方法,不仅使得人们对美的追求得以实现,并使得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电影人的能力培养,拍摄高水平的电影,刻画真实的人物是现在人们最大的要求。

2 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

电影人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类要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艺术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电影的要求也是愈加严格。在观看电影剧情的同时,人们还对电影人物的刻画、画面的情况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人物设计的时候,要以人为本,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将当前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融入到电影中,通过电影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感受正能量,从而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然而,单纯地对人物角色进行塑造,忽略观众对唯美事物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观众对这个电影的喜爱。因此,要两者进行兼顾,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进行良好的塑造的同时,加入更多唯美的元素,让观众从不同方位感受作品的优秀,从而增加对作品的好感、对人物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打造好的电影作品给观众。在作品播放的同时,进行美好事物的传播,改变观众对事物进行唯美的追求,以电影人物为参考,实现人生的反思,对人物、故事进行观察,了解电影所表达的精神,从而提升对真善美的追求[1]。

这几年古装剧的收视率比较高,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人们在观看动人的剧情的同时,还接收到其中唯美的理念。我国历史悠久,在拍摄历史电影的同时,要秉着尊重历史的原则,让人们通过电影感受历史时刻的不同的美。电影需要采用科学、艺术的手段,将其唯美的时刻展现出来,传递给观众。

所有的电影题材的根源是生活。所有的美好事物的展示都是以生活为基础,为了更好地粉饰生活的美。因此,唯美受到人们的热捧。

通过对电影人物的塑造,所有的画面都是为了追求唯美,忽视了电影人物的实际情况,缺乏真实性,对历史不够尊重。这种唯美的追求是不符合实际的,是虚假的。部分电影的角色完全没有任何唯美的装饰成分。但好的角色塑造,是对角色人物性格、内心的把握、塑造,是让人们接受这个人物的过程。其角色的塑造是完美的,更是受到观众的追捧。因此,过度地追求唯美,是本末倒置的。艺术的完美是源于真实的生活[2]。

3 如何兼顧唯美和完美

在电影的人物定妆中,造型师要按照情节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相关的背景、风格等进行设定,把人物塑造出相应的特征,使其符合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特殊外在形象。造型师对故事背景的理解以及对角色的认识影响着其塑造的形象特征。因此,造型师要深刻理解导演的核心思想,并根据表演者的自身素质,进行相关人物的塑造。而人物塑造的时候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应有的情况进行。要使得这个角色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并且塑造的角色是观众能够接受的。另外,对于外部装饰的装扮,要结合历史、民族等特点进行装扮,让人物基于真实历史条件下有着其相应的个性。整体的定妆必须要掌握在一定的尺度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是浮夸的手法。范围内的作品,从艺术表现角度来看是完美的。这样,既实现了艺术的完美,也满足了观众对唯美的追求。

人物的装束也能表达出非常多的信息。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化,视觉效果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第一手段。通过对外貌、服饰等进行判断,人们可以直观地认识到相关角色的基础特征。因此,对于装束进行适当的装扮,能够使角色在外在语言上有不一样的表现。比如对头部进行装饰、对手腕进行装饰,能够对人物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表述。这也是人物完美塑造的重要一部分[3]。

电影汇总,角色的外在形象和衣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物的性格、背景进行说明,也能够对观众进行阐述。

观众的审美,往往是对自我、美化自我的心理作用。饰品能够在这个方面进行很好的补充,满足人们对美的喜爱。特别是女性,对饰品更是喜欢。自古以来,女性都会用各种饰品对自己进行装扮,从而展示自身的美。因此,通过对饰品的使用能够提升对角色唯美的塑造。

4 人物的伪装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装束是很重要的部分。不同的颜色实用的同时,还能增加其美的传达。从审美角度来看,能够通过装束的美化,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从使用角度来看,它们够达到实际的用途要求。如:衣服的颜色一般要有一定的对比性。对颜色可以找鲜艳的颜色,来表现这个人的性格是活泼的。而选用较暗的颜色表达这个人的性格是比较阴沉的。按照色彩色调来说,夏天的颜色比较轻快,感觉比较清凉。而冬天的颜色比较柔软和厚重,感觉起来就比较温暖[4]。

颜色在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其特别的地方。部分角色在特殊的场景下,表演者的年纪、性别以及体型都影响着人物的最终塑造效果。这需要根据人物的特色进行颜色装扮,从而达到对角色塑造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鲜艳的颜色女人装扮比较合适。而性格比较外向的人,更喜欢穿着色彩活泼的衣服。比较胖的人可以穿着比较宽大的衣服,而瘦小的人衣服的顏色可以进行适当调整,让人看起来更加精神。

对于颜色的搭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历史背景都有着区别。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服装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着人们对颜色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物塑造的时候,如果违背当时的社会背景,给大部分人选择五颜六色的衣服,是对历史背景的不理解,是将错误的信息进行传达。因此,还结合当时的特色背景进行人物装扮。

而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快,人们的生活更加开放。人们对装束的选择也更加大胆。特别是女性,在颜色选择的时候,会根据每个人的职业、性格不同进行不同的颜色选择。有的是代表人物的性格,有的透露人物的职业,有的透露人物的心情等。所以,对于装饰的颜色选择,对于人物的塑造有非常大的影响。

5 结语

当前的电影人物塑造,在电影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观众对于人物的追求,趋于唯美和完美之间。如何做到完美情况下兼顾唯美,需要表演者不断进行自我修养的提升、技巧的磨练,从而对相应的角色进行塑造,以达到角色的塑造符合观众的追求,并将美好的事物对观众进行传统,让观众更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韵.中国当代魔幻武侠电影服饰造型特点及意蕴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 周营.新时期以来华语电影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类型及其流变[D].吉林大学,2014.

[3] 热比亚·哈帕尔(Rabiya Haper).新疆哈萨克族题材电影研究[D].重庆大学,2017.

[4] 黄珊.论美国魔幻电影与中国武侠电影的相互影响及合流[D].成都理工大学,2015.

作者:易慎

上一篇:机械制造毕业论文下一篇:工厂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