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前提下,基于发挥优秀学生在同龄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的体现思政教育作用的考量,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维度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小组工作方法,在西部某大学中招募正在担任或者有意成为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开展主题小组活动,通过对其认知、行为的介入,从而探讨分析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论文 篇1:

浅析小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摘 要: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将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的方式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形势下育人模式的有益探索。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厘清入手,分析小组工作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它们之间在服务对象、目的及功能等方面有共通性,相互之间有许多理念值得借鉴。这两个看似不同学科领域的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

一、小组、小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所指小组不是指几个人的简单组合,相互之间没有发生任何关系。如一群人同坐一辆公交车,到站后各自下车。虽然是这群人在一起,但他们彼此之间没有发生任何关系,不能构成小组。而如果公交车在行进过程中发生事故,大家在一起有10个小时的抢险经历,彼此互助、合作,共同面对危险,最终度过难关,这个群体就可以称为一个小组了。因为在公交车发生事故后,本来毫不相关的人群之间发生了互动关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度过难关,为完成目标又分工协作,有团队的认同感。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小组工作定义如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成员扮演一定的角色;感到有整体意识,而这个整体将会维持一段时间;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有控制成员相互影响的明确规范或规则。“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群体中的人们一道工作,基本目的是通过界定人们的基本需要,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实现个人、群体、社区希望或预期的目标,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系列教育活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网络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二、小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研究

小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之间却并非如隔鸿沟、毫无关联。相反,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可融性。小组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方法,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但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也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1、小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性

本文所指的共通性是指通行于或适用于小组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或者特性。换句话说这些功能或特性是二者共同存在的,发挥的作用和达到的目标也基本相同。

首先,二者的服务对象相同,都是做人的工作。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从产生之初就确立了服务个人、团体、社区或社会群体的目标。它的服务群体非常广泛,如儿童、妇女、老年人、贫困家庭、有心理问题人群及社区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日益普及,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持续增多,服务内容日趋多样,服务手段更加丰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小组活动就属于学校小组工作的范畴。显而易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交流思想、锻炼行为、规范制度、提升素质。活动的目的正是寓于此之中,如果离开了人这个主体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说,人是二者的核心和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小组活动从根本上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之成为思想高尚、行为规范的人,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一种教育实践,无论其主体还是其客体都是“人”,大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第二,它们的目的相似,都是改变或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或行为水平。小组工作的理念是“助人自助”,即通过小组活动使成员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得到改变(这种改变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发展的),以此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则需要对大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不断的修正,帮助他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顺利前行。与其它小组活动一样,大学生小组活动的理念也是“助人自助”。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所得到的思想、行为等的改变不是被动进行的,而是他们在活动中自觉体验或感悟到的。

第三,功能相同,都具有教育功能。小组活动不是任意进行的,它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虽然并非都属教育范畴,但大多具有教育功能。小组的过程是一个通过组员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来达到他们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参加小组活动的人往往是那些面临同样问题,具有同样需求或某一社会群体的人,如留守儿童、网络成瘾者、老年社区等。在小组活动中可以促使组员获得正确的观念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具有显而易见的教育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更是毋庸多说的,大学的核心理念是“育人”,不但要使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更要有高尚的人格情操。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时,教育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2、小组工作中值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鉴的思想

小组工作中有很多值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地方,如果运用得当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第一,用小组工作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小组活动将具有相同问题或共同需求的学生集中到一起,通过专业的方法促进大学生的转变与提高。这种一对多的模式,比较传统一对一或多对多的模式效率将大大提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有效的缓解因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导致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足的压力。

第二,在小组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别人与自己面临问题的相似性,可以减少自卑、孤独、恐惧的感受,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同一个小组里,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后,当大学生惊讶的发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别人也同样具有时,他们之前因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困扰会大大降低。当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后,就可以相互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新生入学适应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网瘾学生中使用小组方法对他们进行帮扶,能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效果良好。

第三,学生可以体验到资源组合与观点的多样化,彼此启发,相互影响。在小组中面对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使用不同的资源。经过探讨他们可以找到最优的资源整合与问题解决方案。大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观点的多样化可以更加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这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四,小组成员之间、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和谐相处,有利于更好的共情。在小组中最基本的行为原则是平等真诚。这首先需要指导老师或组织者放下架子,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无论是小组成员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需要自由、平等、真诚的氛围下交流,敞开心扉来分享,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感受,心平气和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宽容、理解和接纳。将共情的理念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取代简单粗暴的命令式、灌输式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五,学生可以感受到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体验。人总是生活在情境中。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无源产生的,它总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背景下。小组活动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对这些情境进行模拟,复制出类似真实的社会环境,为成员提供动态的生活经验和行为认知。如:在协调宿舍成员关系的教育中,可以模拟一个宿舍内同学发生矛盾的场景。让组员观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组织者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三、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应用的领域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运用的小组活动种类很多,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应用的方面比较多。可以用在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教育;可以用在人际关系协调训练中,帮助大学生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可以用于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用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可以用于危机干预,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及时对心理创伤学生进行疏导。除此以外,还可以在如戒除大学生网瘾、安全教育、违纪学生教育、贫困生管理、诚信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运用。如果运用得当,小组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有裨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See R.A.Skidmore,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p.76,Lodon:

Prentice Hall,1991.

[2]刘梦.小组工作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Sarah Edison Knapp/Arthur E.Jongsma,Jr.学校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指导计划[M].周司丽,余蓉蓉,潘子彦,刘琳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冯博雅.“成长小组”与同辈互助——解决新生适应问题的学校小组工作模式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刘崇俊,隋树霞.论小组工作在大学生辅导中的专业优势[J].福建论坛,2008,(8).

[6]黄川栗.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小组工作方法探讨[J].社会工作,2008,(4).

[7]杨海艳.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

[8]徐自成.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0.

作者简介:徐自成(1979.6-),男,山东沂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李政伦(1983.2-),男,陕西汉中人,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徐自成 李政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论文 篇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前提下,基于发挥优秀学生在同龄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的体现思政教育作用的考量,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维度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小组工作方法,在西部某大学中招募正在担任或者有意成为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开展主题小组活动,通过对其认知、行为的介入,从而探讨分析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在世界、价值观及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才。”[1]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发达、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不同意识形态交融的现状,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和压力。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实际情况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人意的地方,如高校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较慢;教育主要任务由马克思主义学科相关的老师承担,学校、家庭及社区共同合力的局面尚未形成;思政相關师资匮乏,人员配备不足;教育手段单一,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不高,教育实效性不高[2]。当然也有许多学界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教育方式的新思路、新方式,从宏观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繁荣发展、加强本专业的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3];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学科的趣味性、实效性;也有从新媒体时代的新情况出发,提出应用网络等方式加强教育[4]。

一、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乏

人文关怀是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主要意思是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关怀人,注重对人多层次、多角度需求的关怀、满足。本文认为人文关怀是相对于物质关怀而言,更加注重精神、发自内心的关怀、照顾。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研判,本文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数据统计结果(在西部某大学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200份,有效率100%),在“您与思想政治课老师的关系?”调查对象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关系“冷淡,几乎从来不交流”和“一般,偶尔有交流”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分别为18%、40%),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界限分明。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仅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层面交流,老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后基本没有时间交流,双方之间关系较为疏远。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往往是一名老师面对少则几十多则上百的学生,由于学生过多,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同学的感受,将知识传输有效覆盖到每一位同学。人文关怀的缺乏成为很多同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重要性和情感认同度较低。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老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面有了许多改进。大量图片、视频等新鲜元素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较大的丰富和多元了原本枯燥单一的教学手段,但是需要清醒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趣味性不强,模式老化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一是教学手段以宣讲为主。在具体知识的输出中,老师通常以单纯的讲授为主,学生和老师互动性不强;二是教学教材的完美化。在思政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来源于教材。实际情况中会有千万种变化,很容易导致教材的理想化和形式化,难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用性不强和灵活度不高的特点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小组工作理念及模式创新性分析

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相比个案工作与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的优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契合青少年的成长特性。相比个案工作,大学生明显更喜欢小组工作的专业介入,个案辅导对学生而言有较大压力,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不完善,社会工作介入思政教育相关问题的路径也较为狭窄,因此,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社会工作介入还以主动介入为主,小组工作的小组成员基本上都是朋辈群体,易于被接受。第二,活动实施更易开展。相比社区工作,小组工作在开展、进行、过程控制等环节没有社区工作那么耗时耗力。小组工作的开展周期短、成本小、实践效果明显,更有利于社会工作者介入。第三,成效最好。实践证明,社会工作在高中生相关问题的介入中,小组工作发展最快、取得的成果最多、可借鉴的文献最广、最有可能介入[5]。第四,趣味性强。小组游戏、团体活动、榜样示范是小组活动的常见方法,趣味性强,可以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维度出发,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小组工作方法,在西部某大学开展以“Teen生我材——青年领袖”为主题的成长小组,通过对其认知、行为改变过程,最终效果等方面的探讨分析,为小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进行初步探索。

二、小组工作实务探究

小组工作的开展严格遵循社会工作价值观、伦理守则、操作规范,力求科学有效的开展活动,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主题的选择

基于发挥优秀学生传帮带作用的考虑。大学生处在一个团体中,周围环境及其他人的行为态度对其性格和认知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在思想、行为等方面有着较大影响力、号召力的同龄人会给所处的群体带来巨大的影响。青年领袖是处于青年年龄阶段的杰出领导者,领导力量更来自人格、知识、智慧等非权力影响力,独特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对青年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力、效仿力,具有偶像性[6]。基于培养优秀的学生领导者,从而在同龄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的发挥思政教育作及影响的考虑。因此,有意愿、有可能成为青年领袖的学生成为本次小组活动的目标人群。

基于問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研判。62.0%的人希望在大学得到高效的办事能力,谈一场恋爱(51.5%)、健康的身心品质(31.5%)及良好的组织沟通技巧(28.0%)也是受访者在大学生涯中希望得到的能力,但是思政课堂中能够带来的相关帮助却不是很大,鉴于一个人身心是否健康、能力高低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强相关性,需要其他力量的介入,小组活动的开展选择以提高能力、锤炼青年领袖为主题,更好的发挥青年领袖的传帮带作用,以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形成以点带面、标杆引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人员的招募

在组员的招募方面,遵循自愿原则,鼓励有意愿及有信心成为“青年领袖”的同学或社团负责人参加,前期通过网络、宣传单等方式告知小组活动具体活动信息,共收到20份自愿报名参加活动的申请,经过筛选最后有13名同学参加了活动。小组活动的目的是在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介入下,参加者对自身的性格特征和领导类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知道如何去提升自我的领导能力和技巧、更好的适应自身在学习及社团方面的情况。

(三)需求评估及理论的选择

小组活动在开展前,社会工作者首先对组员的具体需求进行了评估。需求评估的过程以问卷调查形式展开,综合访谈的结果,设计出了一份与组员需求较为适应的策划。本次小组活动共有六节内容,每周三开展一次。所运用的是小组方法中的发展性模式,通过运用发展的眼光聚焦个人综合能力的跃升,发掘出个人的潜能,强调个人有潜能做到自我评价、自我调适及自我实现,让组员通过小组活动发掘自己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等。此外,运用角色理论,在小组的进行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技巧,缓解有意愿或者已经成为干部的学生可能出现的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等问题,让每个成员体验领袖角色,更加了解青年领袖所需的能力和品质。另外,运用自我效能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方法,提升组员信心,正确判断自己成为领袖的优缺点,明确适合自己可能成为的领袖类型,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更好地扮演青年领袖的角色,并能在团体中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进而提升自我,利用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加快每个成员能力的提升。

(四)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本次小组活动共有五节,每一节有着不同的主题与目标,沿着“初步了解——能力提升——素质拓展——实践检验”的整体思路进行。在具体介入过程中,注重强调组员的自我能动性,引导激励其积极参与活动,展现自我的形象。在第一节活动开展中,整体氛围较为安静,但部分组员积极主动进行配合,展现出相应的积极性,极大的带动了组员的热情。在第二、三和四节中,分别围绕着不同的目标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了主题培养,组员在活动中兴趣高昂,自信心、交际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完善。最后一节活动中,工作人员将活动权限大胆的交予组员,组员根据活动主题安排相应的活动,极大的考验了组员的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组员顺利的选出了负责人、安排了较为详细科学的活动、应急预案等,对前几次活动成效进行了全面检验。

三、小组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

为检测小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科学性,课题组选择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对其活动效果进行了评估。

在组员自我感知方面,收获与压力成为较多数人共同的感受。“刚开始参加这个小组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态度,认为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通过大道理教我们怎么去做。没有想到会是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我能够全程全身心投入其中”(组员ZL)。“参加这个让我感觉很有压力,在这个平台上遇到了许多优秀的人,同时通过活动也让我知道了当一名优秀的青年领袖需要哪些能力,这个活动可以让我明晰今后的努力方向”(组员HY)。

从调查表来看超过一半(69.2%)的组员认为小组活动有收获。

同时,根据组员的反馈情况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反思来看,本次小组活动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来看,第一节“活动开展过程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对主体的契合度不强,在一些具体环节中社会工作者由于经验不足,使效果不太满意”、“个别环节活动时间比较长,有些组员显得不耐烦”、“社会工作理念及技巧的应用不熟练,需要进一步提升”等。从组员反馈表来看,有较多组员认为活动开展的频率较低,实际效果低于预期。

四、结语

综合来看,小组活动的开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发展性模式的应用,明显的提升了活动参与者的热情、能力,为其今后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从而间接的发挥优秀青年的榜样作用,推动青年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充分的体现高校的育人功能。与此同时,本文的创新性在于,从青年领袖在群体中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出发,通过对青年领袖综合素质的提升、完善来引领带动广大学生的进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育人新思路、新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成才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2).

〔2〕刘建军,王易,张雷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3〕艾四林,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笔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

〔4〕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

〔5〕刘洪.介入教育的新角色——学校社会I:作[J].科技创新,2008,(15):231-232.

〔6〕石国亮,廖燕琳.青年领袖及其理论阐释[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作者:艾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论文 篇3:

言语行为理论下《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

摘  要:《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南希是《雾都孤儿》中推动故事情节的重要角色之一。本文试图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通过对《雾都孤儿》中人物对话的分析,从而对南希性格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雾都孤儿》所蕴含的主题。

关键词:《雾都孤儿》;言语行为理论;南希人物形象

作者簡介:李晓轩(1997-),女,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杨斯淮(1988-),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等享誉世界的小说。他的一生享有空前的声望,并被二十世纪的评论家和学者公认为文学天才。他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经久不衰,其中《雾都孤儿》更是被翻拍出多个版本的电影,其中人物深入人心。《雾都孤儿》讲述了一个从小没见过父母孩子——奥利弗的故事。奥利弗不堪忍受主人家的侮辱,逃跑到伦敦后又陷入了贼窝中。小说中南希在推动情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是蒙克斯和费金诱捕奥利弗阴谋的信息来源。南希为了救奥利弗,选择背叛费金和赛克斯,尽管她并没有泄露男友塞克斯的藏身之处,但仍旧被其杀害。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它是对语言交际本质的一种哲学解释。奥斯汀认为,语言研究不应该只关注词语和句子,而应该关注词语和句子所表现出的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由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种行为组成。言内行为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人的意思或交际意图,也称为言外之意。言后行为是指行为的意图被说话人理解后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言语用来执行的言语行为分为五个主要类别,即代表、指示、感言、表达和宣言。直接言语行为是指那些通常以行为动词为标志的言外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为了进行另一种言语行为而进行的一种言语行为。通过对人物对话中的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展现南希的性格、出身和命运。本文试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分析,对南希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一、聪明机智

南希五岁时当了小偷。为了生存,南希在黑暗中挣扎着长大。她不得不和周围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十二年来,她从未被警察抓到过,这足以证明她的聪明。小说第13章中,奥利弗被警察抓住了。一想到奥利弗很有可能会出卖他们,贼窝中每个人都很沮丧,于是他们决定派人去问问奥利弗在哪里。但很明显,他们中没有人想到警察局去。于是他们最终决定派南希前去打探,因为她是附近的新面孔,警察还不认识她。南希虽然很不情愿,但在比尔的劝说威胁下,她最终还是同意了。费金说:“你说呢,南希?”他的言内行为是询问南希如何处理奥利弗可能的背叛,言外行为却是指令。费金要南希到警察局去打听奥利弗的情况。南希明白了费金的间接言语行为的意思,回答费金说,把这里的任何人送到警察局去都是不明智的。南希的言外行为是她拒绝成为那个被派来询问奥利弗信息的人。由于赛克斯的威胁,她终于同意了。南希和路人之间的对话也可以看出她的智慧。

“哦,不,不,没关系,”年轻女人抓住奥立弗的手说。我现在好多了。快回家,你这个残忍的孩子!来了!怎么了,女士?一个女人问。“噢,夫人,”那年轻的女人回答说,“大约一个月以前,他从他父母那儿逃走了。他父母都是勤劳体面的人。加入了一群小偷和坏人;几乎伤了他母亲的心。”

这段对话是第十五章中南希和路人之间的一段对话。南希还穿着她的“体面的姐姐”服装,一看到奥利弗,她就开始为他哭,假装他是一个月前离家出走的小弟弟。她的说服力足以让他们周围的街道上的每个人都开始责骂奥利弗是个坏孩子,责骂他跑去加入小偷的行列,这样让他的家人担心。读者们知道南希在演戏。然而,她与路人的交谈几乎没有言外行为。虽然她运用的是直接言语行为,但言后行为正是南希想要达到的目的:让大家相信奥利弗只是想说谎,因为他是个惯犯,想回到他的贼窝里去。南希对路人说的话,不仅显示了她的聪明,也暴露了南希屈服于黑暗势力的一面。

二、对爱的渴望

在《雾都孤儿》中,南希是强盗头子赛克斯的情妇。作者提到南希和赛克斯是别有用心的。N和S是磁针的两极。它暗示着两个人是矛盾的不可调和的统一体,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但在本质上,一个是爱的象征,另一个则是暴政的同义词。

在第十六章有一段南希和赛克斯之间的对话。他们带着奥利弗走到纽盖特监狱旁,南希看到监狱里的年轻人不禁感叹“多么帅气的小伙子们!”。言内行为是称赞那些年轻人,但言外行为是同情他们。她可能有认识的人在里面被判死刑。赛克斯嫉妒她对监狱里那些家伙的同情,说那里的人反正都已经死了。南希告诉他,如果是他在那里等待处决,她就会在这地方转一圈又一圈,永远不离开。南希想要浪漫,这是言语行为的语用意义,但这不是赛克斯并没有理解南希的言外之意。他说,他想让她做的是带给他一个锉刀和一根绳子,这样他可以逃跑。看来南希所说的言后行为没有达到她的目的。

南希是《雾都孤儿》中典型的下层社会女性。她会沉迷于爱情,也会被爱情束缚。她愿意为她的情人赛克斯付出一切。南希很清楚赛克斯没有给予她同等的爱,但她仍然爱着他。

“比尔,”姑娘叫了起来,努力把头靠在他的胸前,“这位先生和那位可爱的女士今天晚上告诉我,在异国他乡有一个家,我可以在孤独与安宁中度过我的日子。让我再见到他们,跪下来请求他们对你表现出同样的怜悯和仁慈吧;让我们两人都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在遥远的地方过一种更好的生活,忘掉我们过去是怎样生活的,除了祈祷,永远不再见面。后悔从不嫌晚。他们是这么告诉我的——我现在有感觉了——但是我们需要时间——一点,一点时间!”

上段对话出自第47章,费金告诉塞克斯南希背叛了他们。赛克斯跑回家,冲进房间。他告诉南希她被监视了,她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偷听。南希知道事情败露了,她请求塞克斯饶了她一命,因为她并没有供出塞克斯。她告诉塞克斯他们可以一起离开伦敦,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建立新的家庭。这是她所说的言内行为,而言外行为是表达她对他的忠诚和爱。然而,言语的言后行为是塞克斯并没有相信她,也没有放弃现在犯罪生活的打算,最终他杀害了南希。

三、善良正直

南希和小偷们一起生活了近十年,但她仍然保持着心中的善良。奥利弗的出现更引起了她的良知。出于个人的不幸,她不会让奥利弗重蹈她的覆辙。事实上,正是南希将奥利弗从小偷的魔窟中解救出来,使他免于陷入城市的黑暗之中。

“客气点!”姑娘叫道,她的愤怒让人看了害怕。“客气点,你这恶棍!是的,你应该从我这里得到这些。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为你偷过东西,那时我的年龄还不到他的一半!”她指着奥利弗。“我做这一行,做这一行已经十二年了。你不知道吗?说出来!你不知道吗?”

“好了,好了,”老犹太回答说,试图平定局势。“如果你有,那也是你的生活!”

“啊,是!”姑娘回答说。不是说话,而是用一种连续的、强烈的尖叫把话说出来。“这是我的生活;又冷又湿又脏的街道就是我的家;你就是很久以前把我赶到他们那儿去的那个坏蛋,把我困在那儿,日日夜夜,日日夜夜,直到我死去!”

这段对话选自第16章。奥利弗试图逃离贼窝,但他被费金和两个男孩拖了回来。费金正要打他,南希跑上前去阻止他。她把费金的棍子扔进了火里。她为奥利弗辩护,保护他不受费金的虐待。费金向赛克斯求助,想让她平静下来。南希讲话的言内行为是抱怨她悲惨的童年。言外行为可以解释为唤起人们对奥利弗的同情。她的目的是阻止费金殴打奥利弗,而她话语的言后行为和她预期的一样。

四、总结

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南希的多重形象。南希是小说中一个复杂、富有同情心且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她是贼窝中少数几个愿意保持良知的人之一。这种性格的来源是她潜在的母性特征。奥利弗第一次走进那个小房间时,还是个孩子。南希会受到母性因素的影响,出于善意本能地保护奥利弗。南希小時候就受费金的控制。长大后,赛克斯成了她生命中的独裁者。她所能做的就是永远听从他们的安排。她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未来。因此,在她被控制的生活中,南希有了对生活的判断力,并凭借自己的意志拯救了奥利弗。南希是一个小人物,却也是狄更斯所塑造的最符合人性的人物之一。

参考文献:

[1]Ackroyd,Peter. Dickens[M]. London: Sinclar-Stevenson,1990.

[2]Dickens,Charles. Oliver Twist[M]. Nanjing: Yilin Press,2012.

[3]陈海庆,张绍杰. 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6): 420-426+481.

[4]廉运杰,万平. 英汉文体学对比研究[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李晓轩 杨斯淮

上一篇:高等教育重构下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