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纠纷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9

[摘要]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关乎其发展的根本,而且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甚至国家的粮食安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农产品贸易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链不完整,配套体系不完善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需要积极应对以改善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产品贸易纠纷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产品贸易纠纷农业经济论文 篇1:

美国农业迈向保险时代

美国总统奥巴马2月7日提出“美国乡村制造”倡议,这表明美国已准备通过一系列行政力量,进一步扩大农业出口。当天,奥巴马在视察密歇根州立大学时签署的美国2014?2018财年农业法案,正是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力。这项拖延两年方才出台的新农业法案,为美国未来5年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法案除规定联邦政府每年的农业开支预算约1000亿美元之外,还在农业政策方面进行了最大的调整——取消了实施近18年、每年耗资近50亿美元的农业直接补贴,同时扩大农业保险项目覆盖范围和补贴额度,以突出保险在防范农业生产风险中的作用。

“新法案意味着美国的农业发展由直接补贴时代,向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不同农业保险的时代转变。”美国国家农作物保险服务协会总裁汤姆·扎卡里亚斯说。

取消当前执行的农业直接补贴,是因为该补贴只依据最初确定的历史种植面积,但随着时间变迁,即便现在没地可种,也能依此条例获得补贴,而且直接补贴更容易引起贸易纠纷。

新法案不仅改变了“吃空饷”的情况,还“可保障农民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者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获得补偿”,奥巴马说。

比如新增的农业风险保险,当参保农民的农产品价格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14%时,将开始获得补偿。保险赔付不设上限,保证农民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依然能获得往年平均水平86%的收益。参与该保险的农民只需承担35%的保费,剩余的65%由政府承担。

不过,新增的保险品种和更大的灵活性也给美国农民提出了新挑战。比如,新法对美国奶业差价保险划分为9档,每一档的保费都不一样,而且该保险还依据牛奶产量作了区分,产量超过400万磅牛奶的生产商需要支付更多保费。

“对于新农业法,生产商需要做更多功课,才能选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险项目。”密苏里大学农业经济学家斯科特·布朗说。

之所以革新农业保险,是为了更好促进农业发展,并以此作为美国未来农业政策的着力点——扩大农业出口的基础。

白宫声明称,未来9个月,美国农业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进出口银行以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出口,包括举办“美国乡村制造”地区论坛和“美国乡村投资”会议,为农业部负责乡村发展的雇员提供促进农业出口相关的培训,利用网上平台为乡村企业提供促进出口和投资等信息。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2013年是美国历史上农业出口最为强劲的5年,总出口额超过6570亿美元。2013年美国农业出口额达到144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的购买占18%,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

在经济学家看来,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此次加强农业保险的举措,其政策外溢效果不可小看,可能引发新的国际贸易争端。因为美国政府提供的农业保障,是世界上大部分农民所无法享受到的。

“如此保障下,美国农民会生产更多、出口更多,最终带来世界农产品价格下跌,这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利,可能引发新的贸易争端。”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问题中心主任弗兰克·巴克教授如是说。

作者:郑启航·华盛顿

农产品贸易纠纷农业经济论文 篇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摘要]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关乎其发展的根本,而且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甚至国家的粮食安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的发展现状,提出农产品贸易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链不完整,配套体系不完善以及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需要积极应对以改善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现状。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河南省农产品贸易;贸易现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818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各个方面对外联系加强,河南省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农产品贸易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据统计,2014年河南出口食品农产品2093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1经济全球化下,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2014年,河南省获得洛阳市洛龙区牡丹芍药种苗花卉、汤阴县鸡肉、温县四大怀药等8个食品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建成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河南省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增长到了14个。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河南省的第一产业2013年的产值405898亿元,为全国第一产业总产值的71%,在河南省内,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却仅为59%,不及第二产业贡献率的1/9,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长期以来不足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2%,农产品出口仍存在薄弱环节,农产品出口现状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同步等严峻的现实。

2河南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随着国内外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河南省的农产品贸易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出口市场力求多元化

2014年,在河南省出口的2093亿美元的食品农产品中,出口东盟745亿美元,超过全省食品农产品贸易额的35%。本着力求市场多元化的原则,河南省还在大力同日本、韩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关系,并努力开发欧盟、拉美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2)产品出口结构日趋改善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由品种比较单一逐渐发展为出口包括蔬菜水果制品、熟肉制品、食品添加剂、动物鬃毛类、木材类、保鲜蔬菜类、粮食制品、罐头等结构丰富的农产品。

(3)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稳步发展

2015年河南省提出启动沿黄区域绿色奶牛发展专项规划,支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持续建设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现代畜牧产业化集群,打造高效农产品基地布局。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连年增长,并屡创历史新高,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河南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存量还很小,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相对突出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更加重视“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安全问题也更加引起公众的关注。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自身品质不高,这方面受到产品品种,天气、气候条件,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但不影响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则为产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不法分子售假卖假牟取暴利等方面。

32特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不明显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发挥产品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最佳选择,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然而河南省的特色农业发展程度仍然比较低,特色农业区域少,知名度相对较小,有待进一步开发。

33绿色贸易壁垒

国际上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具有统一的规定,但是由于各国生态环境不同,农药的生产、使用水平也有所差异,各个国家的饮食习惯都非常的不同,各国为了本国的贸易利益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农药残留标准,无形之中成为了我省农产品贸易中的一个绿色贸易壁垒。

34农产品出口加工产业链较短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河南省现有三全、思念、双汇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适当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也对河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是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偏小,缺乏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深加工,造成效益低下,竞争力弱的问题。

35农产品配套体系建设落后

造成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受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配套体系建设落后,配套体系的落后直接导致贸易纠纷增加和企业的市场份额被挤压。配套体系包括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出口服务体系:

(1)技术标准体系

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滞后造成农产品生产不够专业化和标准化,直接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不高或者不符合发达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是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受阻的一个关键因素。

(2)出口服务体系

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药物残留检测检验体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和农产品外贸信息不畅通也会导致不必要的贸易纠纷的增多和企业对市场预估不足等不利于企业对外贸易的情况发生。

河南省的农产品贸易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与其他农产品贸易强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河南省应加快农产品产业结构和贸易政策的调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品生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知名度,逐步加快发展速度,迎头赶上,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玉莲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24-19726

[2]王元福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的河南农业发展战略探析[J].中国商贸,2014,3(7):200-202

[3]梁岩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4]薛选登河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2

作者:张宇星

农产品贸易纠纷农业经济论文 篇3:

关于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研究

摘 要:进一步扩大吉林省的农产品出口,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出口大省。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

农产品是吉林省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自2000年以来,农产品出口额在全省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保持在30%左右。在全国也处于重要位置,出口排序一般列第7~9位之间。2005年,全省累计出口24.7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8.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5.6%;2006年,全省累计出口30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8.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8.4%;2007年上半年,农产品出口4.9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占全省出口总额17.6亿美元的28.0%(剔除玉米和乙醇,其它农产品出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净增0.7亿美元)。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是最主要市场。200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5亿美元,其中出口亚洲地区4亿多美元,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值的83%;2005年,农产品出口8.8亿美元,其中出口亚洲地区7.5亿美元,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值的85%;2006年,农产品出口8.5亿美元,其中出口亚洲地区5亿美元。占当年农产品出口总值的60%。这期间,虽然亚洲市场份额出现一定降幅,但欧洲、北美的市场份额却有明显增长,出口市场结构更趋合理。目前和今后,亚洲市场仍将是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市场,但份额会有所下降,同时,欧美市场将继续其良好的上升势头。所以,一方面要重点巩固和维护亚洲市场,保持初级农产品对亚洲出口的适量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大欧美市场开发力度,努力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

吉林省每年出口的农产品品种有300多个。从出口品种结构看,经历了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发展的过程。2004年以前。初级产品在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5%;2006年,随着深加工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在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60%。从出口企业情况看,在全省3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大体相当。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额占比逐步加大,农产品出口主体力量“三军并进”的局面已基本形成。2002年,在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分别占86%、12%、2%;2004年,这一比例为52%、35%、13%;2006,这一比例为24%、37%、39%。可见,近年来,民营企业农产品出口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农产品收购和出口。农产品出口季节性强,收购季节需要大量流动资金。而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流动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我国出口绿豆中,产自吉林白城的约占70%,由于缺乏收购资金,其中只有28%由吉林省企业自营出口,其余72%均被外省收购出口,仅绿豆一项,就使吉林省每年减少1.5亿美元左右的出口份额。受多种条件制约,白城地区80多户绿豆加工出口企业基本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这是导致吉林省绿豆自营出口比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吉林省政府每年都召开农产品出口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农产品出口领导体系基本形成,信息交流机制初步建立,省、市间部门与企业间的工作合力明显增强,推动农产品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对比外省经验,吉林省在农产品出口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方面还存在缺欠,对涉及农产品出口重大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扶持特别是资金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吉林省在外贸发展基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金”中有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出口。但资金支持的规模和范围尚难满足农产品出口发展的需要。另外,在争取玉米、大米出口配额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以充分发挥吉林省优势农产品对出口的拉动作用。

(三)农产品出口的生产体系尚不健全,名优出,o品牌少。吉林省除“德大”、“皓月”等少数大型出口企业是以“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经营外,大多数出口企业基本处于松散零星收购加工出口状态。由于出口集约化程度低,收购出口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等都很不稳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企业对贸易壁垒、贸易纠纷、反倾销应诉等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另外,除“德大鸡肉”、“皓月牛肉”等少数出口品种有自己的品牌外,大多数农产品都是以国外品牌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国外进口商只须进行简单的重新包装,就赚取超值的品牌差价。如吉林省人参的药物成份高于韩国高丽参,但由于品牌不亮,国际市场价格始终低于韩国高丽参。而韩国商人将我红参改换包装,印上韩国高丽参商标后,卖价则提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四)农产品出口结构有待改善。近年来,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玉米、鸡肉、玉米深加工三项大宗产品的比重平均占76%,其他品种所占份额明显偏少。如吉林省肉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第一,但2005年和2006年的肉畜产品出口额只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亟待改善。

(五)农产品出口基地规模小,龙头出口基地尚未形成,近几年,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培育与建设,各级政府、各部门围绕重点出口加工生产企业,采取多项措施,努力培育肉牛、肉鸡、杂粮等加工出口基地。2003年“农产品出口重点县(基地县)(市)”的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农产品出口和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吉林省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基础相对薄弱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尚处在培育阶段,多数出口基地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特别是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农产品出口基地尚未形成。

(六)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去年以来,韩国、欧盟相继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提高了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日本实施了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肯定列表制

度》。受《肯定列表制度》影响,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吉林省对日农产品出口全面受挫。同时,以减少国际农业保护为主要出发点的WTO多哈回合谈判也已全面中止,这预示着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面临进一步升级,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环境将更加复杂。

(七)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对玉米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造成较大冲击。国家取消玉米出口补贴,并且出口配额不足,给玉米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由于国家取消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和国际市场乙醇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外市场乙醇价格出现倒挂,“吉安生化”等吉林省的主要乙醇出口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出口出现较大下滑。

(八)人民币升值压缩了出口农产品的利润空间。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突破7.6关口并继续坚挺。由于人民币升值,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利润水平普遍下降,对农产品出口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

三、推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建议

(一)完善多层次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吉林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促进农产品出口的一系列方针,借鉴国内外支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农产品出口政策体系,建立农产品出口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保障机制。重点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宣传推介、海外注册或认证、品牌建设、出口信用保险、反倾销应诉等方面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二是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的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在国家对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补贴40%的基础上,加大省财政补贴幅度,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加强出口风险管理,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根据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每隔几年对农产品出口基地进行一次动态调整,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资金投向,重点推动出口规模较大、特色出口产品较多和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突出、对全省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作用较大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快发展。

(二)优化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一是根据高端市场需求变化,在继续保持玉米、大米、杂粮杂豆、畜禽等传统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扶持玉米深加工出口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蔬菜、花卉和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形成传统产业、重点产业与新兴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出口格局。二是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努力培育名牌出口产品,切实转变农产品外贸增长方式。三是鼓励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生物肥、生物农药等产品。

(三)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是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有效措施。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切实提高吉林省出口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探索建立动态、滚动式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并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和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严格查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违法行为,完善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自检自控体系,支持企业申请国内外有关标准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推广出口农产品的良好操作规范。

(四)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培育2家出口过亿美元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0家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进行扩张,延长产业链;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对出口龙头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海外注册、认证、技术改造等给予重点支持。

(五)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流动资金困难。一是协调金融机构放宽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贷款条件,建议财政部门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给予适当的贴息支持,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技改等长期性资金需求,协调金融机构加大放贷力度。二是利用“外贸发展基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金”,对出口增长较大的企业给予项目支持。在“外贸发展基金”的使用上,按照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例,划出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出口。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金”的使用上,建议按照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例,划出相应的份额,专项支持农产品出口,并放宽申报项目的审核权。

(六)进一步加大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领域利用外资力度。加大力度吸引农业跨国投资,借助农产品跨国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市场渠道优化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大力吸引外资与省内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实现农产品加工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积极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原则,推广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培训和造就一支掌握出口农产品安全质量生产操作规范的企业和技术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增强吉林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八)进一步推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农产品国际市场开发多元化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发挥资源和产品优势,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发新兴市场,逐步形成优势互补,适合吉林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国际市场体系。近期主要应壮大“种养殖、加工、出口”一线主体力量,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巩固传统市场,不断提高在日本、欧盟、美国等农产品出口高端市场的份额。同时,通过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中长期市场开发,重点是分国别、分品种、分档次地加大对周边市场的开发力度,构建具有快速反应和调整能力的国际营销网络。

(九)加强对农产品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全面推进农产品出口。学习外省先进经验,成立全省农产品出口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协调全省农产品出口工作。二是省、市、县三级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工作,把促进农产品出口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大力度,全力推进。三是建立和完善各级行业协调服务组织。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人参、子仁、杂粮杂豆、绿色稻米、玉米深加工产品等大宗出口品种,要适时成立相应的行业组织,加强贸易协调、信息服务、市场开拓、资源整合,特别是应以行业组织的形式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责任编辑:闫春英)

作者简介:马 明(1958-),男,辽宁辽中人,吉林省商务厅厅长。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作者:马 明

上一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