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论是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来讲,还是对祖国未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通过各种策略方法的科学运用,引导小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也能够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不要折断他们的双翅

随着务工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成为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与城市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也必须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农民工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受教育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甚至接受教育的权益往往也容易被忽视。因此,关注和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既是对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放宽借读条件,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专程赴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打工子弟小学,看望了在那里上学的农民工子女,并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工作的关心与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再次强调了对流动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性。去年3月,国家又做出规定,从当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这一切都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入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从而让农民工子女与本地的孩子们共同学习、生活,在学习中开展“平等教育”,尽可能让学生融为一体,接受同等正规的教育。

公平公正对待,让农民工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农民工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外来学生感到他们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方面的差异,但教师是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教师满足他们的自尊心需要,与他们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注重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努力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等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使他们与城市儿童一起茁壮成长。

正视学习问题,逐步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农民工子女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农民工子女大都来自贫困落后地区,他们所学的教材与发达地区的教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不停地转学,使孩子们不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2)家庭教育不力。由于父母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就算有空闲,也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孩子进行辅导。(3)家庭学习条件不好。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办,弟妹的事要大帮小,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做。因此,放学回家后没有学习的条件、环境、氛围。因此,教师平时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的现象,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针对他们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可印发一些关于如何做作业的资料,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养成农民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农民工子女大多从农村中来,行为习惯较差,因此,他们也存在着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饭前不洗手、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等明显的缺点,这些行为习惯仅靠学校开设几节思想道德课是很难改变的。如何让他们尽快地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呢?学校少先队和班级可开展“仪表、卫生、纪律、礼貌、两操”五项日常行为规范评比竞赛,每天检查,每周小结,并为获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要想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必须做到:给孩子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墙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作者:马 坚 马爱萍

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

【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论是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来讲,还是对祖国未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通过各种策略方法的科学运用,引导小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也能够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策略探究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降低,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了解传统文化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一些优秀传统也逐渐被教师所忽视,这不仅会影响到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小学生的教育培养,因此,在小学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加强优秀思想、传统的渗透,不断优化教育成果。

一、将情感视为切入点

情感表达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在教育中,教师应加强生活情感、传统文化所表达情感的密切联系,以此来真正实现学生思想情感的迁移。比如,小学语文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其中很多写作素材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生活中一系列所见所闻的记录。整篇文章就是对作文生活的感悟、当时社会感受的呈现。但小学教材中也有一些现代文章,并非是当下作者所写,所以写作时间与现代通常都会存在一定差距,现在加上社会、文化背景上存在的差异,学生很难获得透彻理解,對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眼光去看待其文章内容,以此来准确把握其文章背后想要表达的意境,对内容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做出透彻理解[1]。

二、实施层次性的鼓励教学

小学生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此背景下,教师若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仅会给后进生的学习、探究带来一定冲击与挫败感,也不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对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心里,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层次,然后每次布置学习任务时,都布置两类或是三类难度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选择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与鼓励,如,针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也能够积极鼓励其独立或是小组合作来完成难度较大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给予恰当启发。而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应在其学习、巩固基础知识过程中给予及时表扬,促进其学习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以此来引导更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创造良好条件[2]。

三、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知识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来讲,除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之外,教师认识、素养的高低对教育水平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还要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促进自身民族文化知识、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对于教师队伍,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作出科学调整,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培养方向上,积极引进拥有丰富多元化民族文化教学经验的人才,让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更好的为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而对于现职教师,学校也要利用节假日,引导其积极深入文化团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通过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全面提升知识能力[3]。

此外,教学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拓展也要给予足够重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积极引用自己学习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与方式,以此来引导学生积累更多先进、新颖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性的全面提升,也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渗透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四、融入多元化评价方式

传统文化内容具有较为显著的灵活性,可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对此,在教育教学革新发展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突破单一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施,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应给予综合评价,将日常课堂表现合理融入到学生评价,以此来通过最终评价,将学生对相关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掌握程度,更全面、系统的展示出来。

比如:在开展民族舞蹈、歌曲的教学活动中,在实施过程评价中,教师就要对学生主动表演因素做出综合考虑,因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重视传统文化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够积极主动地上台表演,教师就要给予积极评价,这样不仅有助于立体评价的实现,也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获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民族想要强大、发展起来,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此,在小学教育中,应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充分体现其教育意义,以此来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小学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伟. 关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探析[J]. 亚太教育,2016,(04):296.

[2]蔡清林. 在坚守中绽放自己——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生励志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华人时刊(校长),2015,(11):84-85.

[3]田夏彪.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因应探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11):14-17.

作者:钟文锋

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 要]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与时俱进是其主要特征;强调实践是其基本特点。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们应以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其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环节;维护农民的整体阶级利益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保证;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 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农村发展实际和中国农民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成熟的科学体系。综观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人为本是核心理念。毛泽东深知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奴役,无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因此毛泽东强调注重对农民群众进行全面的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基础文化、从科学知识到职业技术培训,都是农民群众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教育要以农民的自觉自愿为前提,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以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出发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

2.与时俱进是主要特征。毛泽东认为对农民教育要结合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展开。在革命初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农民阶级的调查分析认为,中国农民虽然革命意识强烈但非常盲目,主张要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其觉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重视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围绕实现民主建国的政治纲领向农民灌输民主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转向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这说明毛泽东非常具有时代眼光,这也是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所在。

3.强调实践是基本特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征,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很好的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基本思想,其本身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将调查研究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一环,他之所以能对农民问题认识如此深刻,离不开他从事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主张的在革命时期以提高农民思想觉悟和文化知识为主,在建设时期强调培养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这充分体现了他从革命和建设实践出发的基本观点。

二、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中国加速前进的瓶颈。党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出发,高度重视新时期的三农问题,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同时,在此次会议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由此可见,培育新型农民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心任务之一。回望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其许多科学论断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环节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结合中国国情与革命实践的具体,指出中国的农民阶级由于长期处于被剥削和被奴役的地位,具有极强的反抗意识和革命积极性,但由于农民阶级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故其思想狭隘,自由散漫、保守落后等小农意识较为突出。对此,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特别指出无产阶级对农民的思想领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强调应“不断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认为这是共产党做好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动的大转型时期,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离不开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农民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今天的中国农民早已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了,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综合技能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从总体来看,在农民群众中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民主政治意识低下,道德素质滑坡等负面现象,某些生活陋习还在一些地区存在着。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新时期农民的教育问题。首先,应利用有效途径针对农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他们自觉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大潮当中。其次,应在农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利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教育他们从小我利益跳出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批判腐朽落后的旧风俗,倡导树立农村新风尚。再次,要对农民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普及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让他们懂法知法,从而外化为自觉依法办事的良好公民行为;要在农村广泛开展村民自治活动,通过健全村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农民认清自己是自治主体,有效行使手中的自治权利。

2.维护农民的整体阶级利益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保证

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是贯穿于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主线。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非常强调这一点。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为指导,通过大量调查,认为中国革命需要广大农民支持,但只有这一点是不够的,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在建设时期他也告诫全党不要把农民挖得很苦。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土地是其最大的核心利益。因此,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十分注重研究土地政策,让农民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

今天,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仍需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土地被规划到城市发展蓝图中,同时,由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导致部分土地无人耕种现象凸显。面对这些新情况,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的土地利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按照毛泽东“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思想,我们要根据新时期客观情况的变化变革相应的土地制度。现在采取的土地流转政策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已经建立起来的土地流转制度由于还不完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反而可能会损害部分农民的利益,但只要我们从农民利益为本的原则出发,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就一定能够发挥这项制度的优越性,更好的保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给农民群众平等的受教育权,这也是毛泽东颇为关注的农民利益问题。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就指出新政权应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免费的普及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然强调要保证农村群众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他指出“中学办在农村是先进经验,农民子弟可以就近上学”“在农村,教育要强调普及,不要强调提高,不要过分强调质量”。正是毛泽东这种农民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使得我国千百年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的状态得以改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

如今,党中央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的教育呈现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公的现象是一个客观存在,农村学生有人上不起学,有人即便能上学,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很薄弱,导致农村学生的升学率极低。有的地区甚至连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教育了。教育不公是导致我国城乡差距拉大的现实原因之一,这不仅违背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原则,也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相符,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国家已经在逐步调整教育政策,根据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指导思想,相继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若干指导性意见。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毛泽东保护农民受教育权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在旧中国,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之下,根本无法享有受教育权利,故中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毛泽东正是认识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大意义,所以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大力倡导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活动。革命时期他在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在农村开设扫盲班,并亲自编写教学内容,给农民当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他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其上升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长期要坚持的一项政策。毛泽东在强调农村文化教育的同时,认为农民光有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真正实现解放,还必须非常重视农民的农业技能技术教育。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还有文化教育规划,……办小学,办适合农村需要的中学,中学里面增加一点农业课程,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了解到山西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即今运城市盐湖区)西张耿村农业社为帮助社员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在党、团支部支持下,成立农村技术夜校的情况时指出:“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的乡,都应当办起来,……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技术夜校的教员,可以就地选拔,并且要提倡边教边学。”这些观点对改变农民愚昧落后思想、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三农问题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毛泽东关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思想并未过时,相反,他对我们今天的实践工作仍有着现实指导性。我们应该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这是培育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良好科技素养、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奠定良好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列宁曾经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队伍的素质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近年来,中央也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定程度上为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我国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未得到有效改善,所以建立良好的基础教育体制机制,使教育资源更多的向农村倾斜仍是当务之急。如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支教活动选拔优秀教育人才到农村帮扶带出一批业务素质过关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并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以防止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等。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农民提高科技素质,转变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促使农民实现转型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投资模式为基础,在农村广泛开设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定向合作,常年聘请农业技术人才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向农民传授新技术,以引导农民增强科学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种田能力。同时,也可以考虑在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入一些农业技能培训课程,使农村中小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为培育新型农民储备后备人才。

4.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措施

毛泽东历来重视对农民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在教育形式上他主张首先要联系群众实际需要,把教育与生产生活的实际接合起来。他在1944年《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指出:“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就是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在教育方法上,要采取老百姓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毛泽东提出要运用生动的、通俗的启发式教育方法给群众讲述深刻的革命道理,通过树立典型事件和榜样人物激发群众提高觉悟,这为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革命观,自觉投身到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中建功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农民群众居住分散,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培育新型农民应以毛泽东农民教育方法为指导,从我国农村的现实发展状况出发,因时、因地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农民教育形式和方法。

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农村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创办农民职业学校,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办不同的专业,从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综合技能;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可以采取政府或社会资金帮扶的形式,在保证基础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下,聘请农业技术人才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意识。

在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兴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让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有条件享有同质文化资源。同时利用地方曲艺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创作作品来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加深农民对党的理论政策的理解,坚定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可以通过宣传道德楷模树立先进典型的方式,在农村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农民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思想意识,使之转化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民。○

责任编辑 万 强

作者:李卉

上一篇:高职思政教育职业核心能力论文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传统机电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