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通过实践,利用混合学习模式与传统培训模式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发现混合学习模式的培训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培训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1: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研究

摘 要:笔者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样本,对全校所有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项目,以期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师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普遍提高。然而处于信息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我们于2017年9月对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探索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策略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基于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的校本实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设计采用结构型和非结构型相结合的方法,以单选和多选为主,另设置一个主观题,共23道题。问卷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教师的基本信息;二是教师信息素养及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三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求情况调查。此次调查样本选取全院所有教师,通过学校OA办公系统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168份,回收率为48%,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1. 教师整体使用工具熟练程度分析

把教师使用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按4、3、2、1分级量化,分数越高表示教师掌握此项工具或软件的情况越熟练。根据本问卷的设计,平均分小于3,表示教师掌握该工具或软件的熟练程度为“一般”甚至“不会”。问卷中涉及的八个具体工具或软件的均值如下:有4项均值大于3,有3项均值介于2和3之间,有1项均值小于2。这表明教师对各种具体工具的熟练程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对“动画制作类软件”的使用,大多数教师介于“不熟练”和“不会”之间,而对“Word、PowerPoint、清华在线教学平台、Excel”这四种工具的使用则相对熟悉。

2. 各年龄段教师对工具熟练程度分析

依据以上教师对各种工具存在的整体差异,进一步分析教师年龄与软件熟练程度的关系,统计分析显示:在“Word、PPT、Excel、思维导图”这几款软件的使用上,教师年龄越小,对软件的掌握越熟练。因回收的问卷中50岁及以上教师样本较少,因此对各项数据均值计算误差较大,暂且忽略不计。

3. 不同系部教师对软件熟练程度分析

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常用办公软件都非常熟悉,但对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水平有待提高。此外,信息管理系教師不管是对日常办公软件,或是对多媒体制作类软件,都体现出较高的操作水平,并且倾向于使用更加专业的多媒体制作软件。

三、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求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对培训内容按需要程度的强弱排序依次是:动画制作、思维导图及教育应用、音视频录制与编辑、图像处理、常用办公软件。此外,调查还发现所有样本中有近60%的教师没有微课制作经验,因此在微课设计和制作方面亟待加强。从整体上看,该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培训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课件制作,而是开始转向适应新型教学方式的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

本次问卷调查回收结果显示,有93.45%的教师愿意参加信息技术培训,说明高职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需求。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在优化教学过程、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具有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新技术的主观愿望。

四、思考与建议

首先,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具有切合实际的培训目标。培训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师主动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其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具有实用的培训内容。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不应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而是应该基于理论和技能相结合,综合教师的教育技术实际水平等因素,多方面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最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个体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丁卫泽,吴延慧.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3).

作者:王淑娟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2: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同培训模式实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实践,利用混合学习模式与传统培训模式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发现混合学习模式的培训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培训模式。

关键词: 混合学习原理 传统培训模式 教育技术能力 实施效果

1.混合学习原理

美国柯蒂斯邦克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培训的具体实施

2.1培训的背景和内容

培训由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牵头开展,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硬件设施卓越,性能稳定,教学环境十分理想。此次培训分两个班进行,教师均来自我院各个教学分院的一线教学岗位,完全本着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采用准实验研究。一个班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另一个班采用混合学习的校本培训模式,培训的目的是对不同培训模式的效果进行验证。所有教师基本上具备简单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本次培训内容分为5个模块: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原理及使用。

2.2培训的实施

在取得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开办了本院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班,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共有58位来自各个教学分院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报名参加,为了了解不同培训方式的效果,我们将58名教师分成2个班进行培训,培训的时间为2012年3月1日至3月31日,主要利用周末或晚上进行:(1)1班为29人,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培训面授课时为40课时;(2)2班为29人,采用基于混合学习的校本培训模式,培训课时为40课时,面授时增加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和操作培训,目的是让教师们掌握通过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学会通过使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

2.3培训内容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5个模块。

3.培训的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不同培训方式的效果,特别是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校本培训的效果,在培训快结束时,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来对应用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岗模式,增强开展培训工作效果。

3.1问卷调查

在培训快要结束时,我们通过发放培训效果调查问卷对参加培训的老师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便了解培训的效果,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调查主要从这么几方面展开:对培训的认可度;对培训的组织、过程实施的满意程度;对采用的培训模式的满意程度;对培训环境的满意程度;对培训内容的满意程度;培训的效果如何。

1班共发放调查问卷29份,回收28份,回收率96.55%,有效問卷28份,有效率为100%;

2班共发放调查问卷29份,回收2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100%。

(1)对培训的认可程度

l班中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学员(35.7%)对此次培训比较满意,认为此次培训效果一般的比例高达57.2%,还有7.1%的学员认为此次培训的效果不好。

2班中绝大多数学员(82.8%)对此次培训比较满意,对这种培训方式给予肯定,认为此次培训与以往参加的培训相比,“形式新颖、灵活,效果好”,其中有部分学员(10.3%)认为效果一般,还需要进步改进,只有6.9%的学员认为培训效果不太好,如表1所示。

表1 学员对培训效果的认可度

(2)对培训的管理与服务满意度

在对本次培训的管理、教学与支持服务质量的满意调查中,1班中只有57.1%的学员表示满意,有39.3%的学员表示一般,还有3.6%的学员表示不太好;2班满意率则高达86.2%,还有13.8%的学员表示一般,如表2所示。

表2 学员对培训的管理与服务满意度情况

(3)对培训形式的满意度

在对本次培训形式的满意度调查中,1班中只有46.4%的学员表示满意,有42.9%的学员表示一般,还有10.7%的学员表示不太好;2班满意率则高达82.8%,还有17.2%的学员表示一般,如表3所示。

表3 学员对培训形式满意度情况

(4)对培训收获的认可度

通过此次培训,两个班的学员普遍认为自己教育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所占比例分别为78.6%和79.3%。认为提高最多的是计算机的操作与网络应用水平,其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对教学理念方面的影响等(如表4所示)。

表4 学员通过培训各方面的提高情况

(5)对问卷调查的反思

从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通过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们的教育育技术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说明开展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具有较大的意义。从学员在各种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统计数据来看,软件操作及网络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教学理念方面的提高幅度最大,而传统的校本培训与混合学习的校本培训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方面的差别较大,这说明混合学习的校本培训的综合效果是要明显好于传统方式的校本培训的。

3.2准实验研究

(1)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量表

根据教育部2000年7月拟定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2004年6月由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负责编写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中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目标,结合本文制定的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我们制作了《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量表》,用以分析采用不同培训策略对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影响。

表5 高职教师教育技術能力评价量表

(2)数据分析

2012年3月,在培训期间对参加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2个班进行了测量,其结果分别如下。

1班、2班教师培训前后教育技术能力的变化。

表6 1、2班培训前后的数据对比

上面的数据表明,采用混合学习的校本培训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方式进行的培训。

4.实践中的总结与反思

4.1实践中的评价

通过采用两种不同培训方式对两个班的培训效果分析综合来看,学员们对混合学习的校本培训策略是比较认同的,对培训的内容设计比较接受,对培训的应用效果感到满意。通过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模式,表明我们提出的基于混合学习的校本培训策略是适合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

另外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交互、教学内容及教学时空等方面,混合学习方式要优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平台的交互性还有待加强,平台和过程模式的设计还未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在混合学习方式的实施中,教师的教授策略、课程管理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对混合学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种学习模式也给学员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4.2实践中的反思

通过对培训实施过程的观察、访谈与反思,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1)教学组织方式问题。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组织难度大于面授教师培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组织包括面授和在线学习两个方面,如何保证学员按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是混合学习成功的关键。

(2)网络学习方式问题。在线学习方面,由于学员从较为依赖教师面授讲解的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在线学习,学员的观念和学习方法都需要转变。学员可能不了解网络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意图,缺乏在线学习、协作学习的技能,不懂得如何提问、发起话题等,因此课程必须组织好第一次的面授活动,让学员掌握必需的网络学习技能。

(3)培训内容的设计。通过培训实践,不断完善培训内容,使受训教师得到最前沿、最适合需求的培训内容,是使整个培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一成不变的培训内容不利于以后培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缪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养及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3]张震.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的研究[J].职业,2012(2).

[4]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5]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

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122284)。

作者:曾勇民 刘欣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 篇3: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素养,以提高高职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关键问题之所在。本文运用自编的问卷,就浙江省五个不同地区的五所高职院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硬软件条件、拥有理论知识情况、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影响使用的因素、需培训的内容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探讨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现状,并就如何培养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从职后培训方面做了重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带来了深刻变革。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有这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高职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与之有较大的差距。在前一个发展时期,高职教育基本完成了以新校区建设为特征的大建设和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发展任务,下一个阶段应该进入以内涵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时期。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并进一步说明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职高专教育中要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职院校在这几年的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认识不到位;技能生疏,只考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率而忽略使用的有效性;教学软件缺乏,设备使用率不高;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贫富不均”;教学任务重,未能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系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等等因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面还不是很广,使高职教育现代化工程步履维艰,成效不明显。因此,加强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提高高职教师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和水平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中国教育技术素养标准(LSETC)提出,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一)高职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素养

意识是一切行为的先决条件,要让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教育技术技能,必须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中教育技术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职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首先,应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AECT’94定义)。教育技术不是普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而是指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教学的设计与开发,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高职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运用它。其次,应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还应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教育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再次,应具备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现代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让高职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的使用教育技术,并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职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技能素养

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手段、方法、技能,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进行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就是教育技术技能素养。

首先,高职教师应能够掌握教学媒体设备的使用。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有很多,常用的媒体主要有,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高职教师要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常用教学媒体,熟悉它们的结构、性能、使用注意事项,进而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方法,在教学中遇到故障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其次,教师应熟练掌握应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出能有效提高教学的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常用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有,Flash、Authorware、PPT等。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软件都精通,至少有一个是自己的强项,还要熟悉常规应用软件Photoshop、Dreamweaver等的操作使用。这些软件都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再次,高职教师还应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巨型资源库,进行学习资源的搜集与扩充。建立一定的学科专业网站,或是网络课程、远程教学习系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现状

(一)问卷调查对象及取样方法

问卷调查对象:浙江省五个不同地区各取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

取样方法:随机抽样法。

(二)问卷调查情况

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问卷351份,有效问卷312份,即回收率为87.8%,问卷有效率为88.9%。

(三)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与分析

根据研究的目的,我们集中调查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高职教师掌握相关的现代教学技术理论情况;(2)高职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硬件的操作和软件制作情况;(3)现代教学媒体在高职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4)影响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使用的因素分析;(5)高职教师认为目前最需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

1.高职教师掌握相关的现代教学技术理论情况,见表2-1。

从表中可看出:85%左右的高职教师视听教学理论和学与教理论基础是有的;而传播教学理论理论基础只有65%左右,这明显低于前者。

2.高职教师对现代教育媒体硬件的操作和软件制作情况。虽然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为新办学校,常规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教学中运用比较少,但为调查完整期间,仍然以常规媒体、计算机、网络这三项为调查研究内容,见表2-2。

教师操作媒体设备水平和设计、制作教材能力的高低,对其有效、方便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如果教师能熟练操作硬件设备又具备制作教材能力,他可以随时根据需要编制或改编成适合自己风格的教育技术教材,而不是到处寻找和迁就于原有的教育技术教材。从表中数据显示:对于常规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能熟练操作人数分别只占总数的69.48%、76.92%和47.76%;能自行设计计算机教学、网络及远程教学软件的教师只占总数的84.29%和3.85%,多数的教师能自行设计制作计算机教学软件(PPT为主),绝大部分教师开发网络辅助教学软件的能力较差,不能独立开发。说明高职教师操作计算机网络及远程教学媒体硬件能力和编制计算机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材的整体能力需要提高。

3.现代教学媒体在高职的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见表2-3。

从表中可知,经常使用常规媒体、网络远程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5.13%和6.09%。但从后半部分表中可知,教师们均认可这些媒体在教学中的效果(认为有帮助和很有帮助的分别为99.68%、99.04%、98.72%)。这说明:高职教师对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效果是认可的,但实际运用中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存在偏用现象;且总的使用频率都不高,甚至有的很低。

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将决定他的价值取向及其工作的努力程度。同样,一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或者说认可程度,将对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努力程度及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从表2-3和表2-4都可看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必要的(高职院校常规媒体比较少,对常规媒体教学认可度较低,可以理解),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说明高职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是持肯定态度的。

4.影响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使用的因素分析(多项选择),见表2-5。

从表中可见,影响高职教师使用常规媒体、计算机、网络媒体的诸因素中,缺少使用媒体的教学环境和相应或配套的软件教材、自己又不会制作是主要因素。

总之,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认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是重要的,认可程度也是比较高的。但是,我们通过对高职教师使用频率、媒体操作水平以及教材的设计、制作情况的调查,反映出他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整体频率和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在信息浪潮扑面而来、素质教育全面铺开的历史时期,探索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使其整体能力全面提高是十分有意义的。

5.目前高职在职教师最需要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是(按需要程度的顺序填写若干项):回答人数为226人,见表2-6。

四、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根据调查情况和高职教师的来源特点,我们建议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以提高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一)制定培训规划和内容

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一个工程,必须系统、科学地规划。学校只有在调查摸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细致、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按培训计划系统地进行培训,才能够达到培训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从表2-6中可见:高职教师最需要培训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是计算机课件的制作和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术,这两项技术不掌握,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开展;再依次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常规媒体设备的操作技术。

因此,根据高职院校现代教育媒体的实际情况,高职教师的培训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观望等待,应积极稳妥地进行。首先应根据学校拥有的现代教育媒体,学以致用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相关内容的培训。根据计算机、网络普及而计算机课件的制作和网络操作技术却是高职教师的弱项的实际,决定了培训中要加强这一项内容。并把这一项的培训内容定位在培养教师运用最常见的、最实用的工具性系统软件上;学会运用PPT或Authorware等多媒体软件制作简单的积件式课件;学习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学会在网上获取教育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等技术。重在体现“面向教学”和“应用教学”的特点,突出实用性,以提高高职教师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次应对高职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和教育技术理论、观念的培训,让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教学和教育技术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教学和教育技术理论和观念。建构主义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基础理论,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这是必须掌握的。还应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学习教学设计理论,实践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还有助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

另外,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应分层进行,我们应依照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培训,学习的内容可以不一样。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和年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可深一点,对基础差的教师和年龄大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可浅一些,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教师掌握情况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换言之,培训的内容要分层并不断地更新。

(二)选择培训方式之一:校本培训

1.校本培训的内涵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在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与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设计和开展的旨在满足院校需要及教师需求的培训活动。它有以下特点:

(1)计划性。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发展计划性的培训方式,培训活动是为了院校发展规划和教师各方面发展需要而策划,通过分析院校、教师个人需要而设计活动,并且每年总结交流和改进。

(2)针对性。校本培训针对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特殊问题,以院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它与一所院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填补了培训内容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因此教师有较强的动机投入感。

(3)系统性。校本培训是一个连续、有系统规划的培训方式,培训被纳入全年院校规划内,逐步推行,且内容系统连贯。

(4)灵活性。校本培训的灵活性首先体现在时间的确定上。它作为院校工作的一部分,虽然要由具体的工作日程规范其运行,但可以依据院校具体工作的变动制宜,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其次,校本培训内容也具有应变性。未来对现在来说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校本培训的内容要针对院校实际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这一情况是难以全面预测的,因而培训的内容可以随院校的实际而定,并不排除一些内容临时性地进入培训进程。再次,校本培训形式灵活,可以以不同的形式灵活地进行,实现培训活动多元化,如研讨会、课堂研究、技能比武等。

(5)全体性。校本培训的对象可以是全体教师,可以达到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能力不同程度提高的目的。

总之,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所在的院校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院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2.校本培训的实施

如何以“校”为“本”对高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训。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确定内容。院校要在办学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分期、分层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2)联系实际,选用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国内外具体培训的形式很多,在这里列举几种以供借鉴:

①专家指导式:指配本院校师资培训联系人,定期收集本校教师提出的信息,与教师培训机构沟通,师训机构指派专家协助开展专题培训、研究;或由师训机构定期在院校开展专题研讨;或由院校向培训机构聘请顾问。

②优秀教师帮带式:吸收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高的本校教师担任专职培训人员,与师训机构共同设计计划,开展专题培训、研究。

③校校合作式;设立教育技术中心院校,为邻近院校提供各种进修服务;或院校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④教育技术辅助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为高职教师提供良好的进修机会和条件。

(3)搞好考核,要求人人出成果。这里的考核是指院校对现代教育技术每一项培训内容的整体评价,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要强调实效性,考核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培训的目的而展开,考试内容上根据对教师掌握知识的不同要求,分别制定出不同难度的试题,那种全部达标的“大锅饭”,既劳民伤财,又没有好的收效,只是助长了弄虚作假的风气,而教育应该是务实的,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可能在教育教学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才可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实施校本培训过程中需注意的是,首先要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参考其它国家、学校的做法,选择具体形式。并且要本着转变教育观念,扩充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培训,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标。其次,对教师的培训教学也着眼在教方法、讲思路上,因为教师们掌握了基本方法和思路后就可以在具体工作中边实践边自学。

(三)选择培训方式之二:远程培训

1.远程培训的内涵

所谓远程培训就是指培训者与受训者空间上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继续教育形式。这种培训方式有三种模式:教学光盘播放模式、卫星教学收视模式、计算机网络浏览模式等。各发达国家除了传统的面授培训方法外,更多的也是开发现代化的远程培训,一个现代化的开放性学习网络正在形成之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设备均基本拥有,但校内教育资源尤其优秀教育资源尚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或将会成为教师培训主要的培训模式(简称网培)。

远程培训的优点:

(1)优秀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借助软件的交流及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和速度快的特点,打破了区域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全球范围内高效率的共享。通过远程教师培训,不仅可以让受训者获得各种最新最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料,更为关键的是无论受训者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直接听取教育教学专家、优秀学科教师的课堂讲授,并可以与他们直接对话以探讨问题,使我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拥有新的、一流的资源。

(2)学习时间灵活,解决教师工学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学校选送培训和前述的校本培训一般是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为期数天的培训,这势必影响到教师们的日常工作。远程学习的一个特点是异地、异步,这个特点能让受训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灵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这样,远程学习允许受训者将培训学习的内容化整为零,由此很好地解决教师工作和学习两者不能兼顾的矛盾,为教师们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的平台。

(3)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远程培训不需将受训者集中,因此,受训者在学习时,免去了奔波之苦。有人统计过,选送培训真正花费在培训上的费用,其中的50%以上是用于支付差旅之用的。利用远程培训的方式,免去了差旅费用支出,从而降低培训的费用。同时远程培训允许受训者自控学习进度,允许受训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时间,使受训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实现提高远程培训效果的目的。

2.远程培训的实施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远程培训的实施。

(1)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设一个可靠的、高速的远程教育培训网(平台),在院校与个人、院校与院校、院校与培训中心等等之间实现联网,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2)要积极开发和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远程现实技术,制作更多的高水平的教学培训软件、数据库、教材库和模拟训练系统。使在职教师能借助教学培训软件、数据库、教材库进行学习,能借助模拟训练系统提供的平台,在网上开展专项问题的研讨和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模拟训练。使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培训变得更灵活、更方便、更充分。

(3)院校在组织远程培训时也必须同校本培训一样,根据本校和教师的需要制定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规划,确定好分阶段、分层次培训内容,组织、指导好教师开展远程学习和训练,并做好培训的考核工作。使每位教师都能达到不同时期、不同要求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目的。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是对传统的选送培训方式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它并不否定大学或其它师资培训机构传统的选送培训方式的作用,而是从另一种视角上探讨师资培训的方向,促使师资培训更加科学。但要使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在高职院校真正发挥其理想的作用,还是要有一个创造性地实施过程的。首先,校本培训项目的确定、课程的开发和整合、指导检查、督促总结评估是一项繁重与庞大的管理系统课题;同时如何有效地进行远程培训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毕竟远程教学与课堂教学在管理、教学、技术、研究等层面上都有根本的不同,要进行远程培训,我们还必须探讨以下的主题:远程课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和远程学习团体的建立;远程培训如何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远程培训的评价和评估等等,这些也是各国远程培训领域需要探讨的问题。其次,开发优质的网上培训资源,让优质的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课程有效地传递到高职院校,并让高职教师方便和广泛地使用,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能解决的事。因此,目前还是需要几种培训方式配合,使之功能互补,共同实现高效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珠珠.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J].教育研究,2006,3.

[2]杨小佩,等.浅析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DB/OL].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news/details?uuid=2aba9f6b-130a-1000-8246-f9bd00bff4d1,2011,6,21.

[3]谢桂英.浅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J].科技教育,2010(19).

[4]周纪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6).

[5]刘学群.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6]张斌贤.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12).

[7]贺丽娜等.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5(2).

本文属2011年校科研课题、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方卫华(1965-),男,副教授,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严州学院院长。

作者:方卫华

上一篇:项目管理模式探讨论文下一篇:妇幼保健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