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化教学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5

[摘要]造成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就业教育的不足、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职业发展受困等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情景化教学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景化教学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再创一个高峰,严峻的就业形势,90后毕业生突显的个性特点,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更有效地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针对专业特点,行业优势,分类培养,分层指导,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和任务。文章剖析了当前高校开设就业指导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推动、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生涯 问题 对策

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预计将突破700万人,较2011年增加40万人。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集中出现了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毕业生的层次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面对这些矛盾和严峻的形势,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地分析,全面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因此,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和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意义重大。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及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做好就业工作更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目前,以市场导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双项选择的就业机制已经形成,大大强化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和选择权利,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许多困惑。例如,有的学生没有立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有的学生不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择业时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的學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方法,不能正常择业。事实证明,毕业生就业的成功,需要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应对市场的能力和策略,因而,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渴求日趋强烈。针对大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也成为了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缺乏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理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应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还停留在接待用人单位、安排招聘会、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一些简单、基础工作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目前,绝大部分学校都能按2007年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开设就业指导课,除几所国家重点院校在此课程教学研究上取得成绩外,多数院校还未达到要求,其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1.教学课时少。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一般高校将就业指导集中设置在大三学年的下学期,有的甚至设至在大四学年上学期,而且课时远远达不到最低要求,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创业教育等重要内容在学生即将离校步入社会,发生角色转变前讲授似乎为时已晚。

2.教学内容缺失。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三个主要环节。由于受开设时间和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往往被压缩、删减,实践环节被取消,学校只给学生讲授“就业指导”部分,内容也多以就业政策、就业技巧为主,其他重要内容常以“职业生涯大赛”、“考研辅导”、“专家讲座”等形式代替。同时,在对教材的使用上也不规范。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就必须要有系统的、科学的就业指导教材作保证。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统一的教材,上课教师自己从网上下载一些文章、统计数据等材料去授课,致使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材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材。

3.教学形式单一。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层次偏低,教学模式落后,多采用团体辅导、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不能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专业、更细化、更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三)高校缺乏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最终要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来完成。新形势下,就业指导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较晚,专业教师缺乏。目前,高校从事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基层学生工作部门和政务部门,多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极少。部分教师仅仅接受一两次有关培训,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从就业指导的专业角度来说,这些教师缺少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知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从事就业指导课应有的水平。由于兼职教师平时要忙于自己本职工作,无暇提高就业指导课业务水平,备课时间有限,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偏重理论指导,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基层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又直接导致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四)大学生忽视就业指导课

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质量不高、教学目的不明确等因素,直接导致了青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轻视,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习重点依旧是放在专业课学习、外语学习、计算机学习上。很多学生始终把就业指导课认为是思想政治课、形势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堂变成了“自习课”,成为逃课的首选目标。

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思想,某些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导向,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社会腐败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例如,就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往往要通过“托关系、走门子”才能就业;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只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等等,都会使学生轻视就业指导在大学期间及对其职业未来发展的作用。

三、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2007年底教育部制订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又进一步明确课程了就业指导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要求各高等学校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因此高校要真正把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保证就业指导课学时,保障教学条件、教学师资,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育。

(二)规范教学内容,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的首要目的是服务学生,最终目的是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人才。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学科交叉性特别明显的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等多门学科知识。所以,就业指导课应该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基本素质要求的角度,“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特点,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严格实施,努力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第一,就业指导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大一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如,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其一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其二使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在大二年级进行创业教育,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其一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其二,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自身不足,促进注重综合能力的学习。大三年级进行择业前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技巧、进行诚信教育等。大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择业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解决心理突发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同时,在各教学时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志在四方,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为祖国和社会作贡献的远大抱负,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建设,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引进优秀人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应只有就业指导机构、基层学生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等,还要根据就业指导课内容的丰富性,引进一批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专业教师充实到其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师资培训方案,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研讨会,或聘请专家来校讲座等,强化综合业务能力,同时制定考核制度,定期考核,积极促进指导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在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中设立专业的研究室,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同时,深入、细致地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水平。第三,充分调动非专业人员,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首先、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好专业课的同时,应基于专业背景,向学生介绍该类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现状和主要问题;阐述可选择的主要择业去向,重点介绍职业和岗位的概况、前景及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求职就业。其次、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单位用人信息,推薦学生实习、就业。专业教学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在基础理论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第四,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是必须打破固有的就业指导课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提高学生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使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职业测评,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既有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转变态度和观念,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必须要全面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知识经济,2009(1)

2.刘国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与发展创新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9(4)

3.周妍.浅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9)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就业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作者:徐东昊

情景化教学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探微

[摘要] 造成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就业教育的不足、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职业发展受困等问题。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核心的力量,高校应该从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强化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加强实践性教学以及大学生职前教育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就业能力 培养途径

高等师范学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获取来源有很多,包括家庭教育的熏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通过书籍、网络等等。但是,起着主要作用的还是高校教育,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中已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并通过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和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反馈,不断修正现有的招生计划和教学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高校是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跳板,其进入职场后的弹跳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校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就业能力的含义

随着大学生的逐年扩招,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并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进一步指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在校的成绩,还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或叫生存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

以上观点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就业能力是和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不应仅仅局限于寻找工作时的综合能力。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随着环境变化而相应提高的综合素质能力,毕业初期表现为获得工作并保持工作的能力,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不断适应并加以改进。所以,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般具有以下意义:与大学生的工作职业相关,表现为求职过程中得到认可并能够胜任工作;面向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及环境,是可动态发展的能力素质;具有可培养性,经过外界环境的影响及主观上的努力可以获得并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不能由一个层面来决定。那种认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全权承担的观念是片面的,不是所有的技能都能在学校中获得。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个人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全力合作,才能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成就。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甚至低下,是由各项因素综合决定的。下面主要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就业教育的不足

尽管很多高校也开展就业教育,但对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严重滞后,多数学校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好的师资配备,没有课时保证,教学方法单调,有的学校到即将毕业时才进行就业指导,也仅仅是几场讲座,而就业指导中心仅仅是提供就业信息而已,没有在对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的打造上下功夫。就业指导根本没有帮助毕业生做好思想上、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更没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以增强自我适应、自我调适和再生能力的需要。对就业教育的忽视,削弱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在学校学的东西缺少应用性,大多数的应届师范毕业生在实习时都有遇到了“学”与“用”无法结合的问题。

2.学生个人培养意识淡薄

大学生个人作为就業的主体,应该具有积极主动性,努力具备就业能力。但是现实中,由于时代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浑浑噩噩。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荒废学业。整个学期只上几节课是常事,最后往往导致学习成绩不能过关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老老实实的上课,但是没有形成提高自己就业能力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及缺乏实践能力等方面。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第一,要尝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如语言表达技能:通过发放录音磁带和录音训练教学来培养,通过培训班学习和一帮一的活动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方言,尽量学习掌握流利的普通话。第二,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应用技术,学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学会用现代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处理教材内容。第三,利用录像设备和微格教室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课程中,教师采用录像分段,引导师范生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观看,教学情境有实习教师、不同经验教师以及自己教学实习的录像,分析录像中教师的能力表现,尤其分析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正、掌握技能,这个技能形成阶段大概占用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通过这些辅助手段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能力,重视自身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在训练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大力的提高了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

2.树立多渠道就业的观念

在当前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应届师范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很难积累足够的实践教学经验,想一步找到满意的岗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师范大学生初次就业不要对学校层次太挑剔,先落实单位是务实的做法,把初次就业获得的经验变为二次择业的有力筹码。

师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就业大众化的趋势,转变单一流向的计划性师范教育就业观念,跳出只在本地就业、只在教育系统就业的圈子,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正确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因素,正确认识学业、专业和职业的关系,科学制订择业目标。在制订择业目标时要注重目标的多样化,并围绕社会实际对择业目标不断地进行评估、反馈和调整,使自己的职业目标具有可行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争取获得一定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多渠道就业做好准备。

3.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对象的转变主要是从过去的单纯地针对毕业生转变为针对全体在校学生。学校必须从学生刚进入大学时起,就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对其进行职业指导,在几年的培养过程中一直贯彻这一原则,通过调研、实习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接触社会,并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进一步理解所学方向的就业前景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与就业方向不相适应地方。

就业指导工作职能转变的基本任务是把就业指导工作从过去单纯的服务性职能发展为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择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服务等多项职能。思想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起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使学生树立起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干番事业的就业理念。心理辅导的目的是舒缓学生的就业思想压力,排解其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促学生的全面发展。择业指导的目的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向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政策与就业信息,在毕业生业过程中提供双向选择面试、档案管理等服务。

4.加强实践性教学

高等师范学校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宏观上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的情况及其所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进行实践教学比例分配时,应根据专和开设科目的特点,灵活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制定科学的实践原则规范实践教学。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对人才要求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传统实践课程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中心,制定出准确、科学与务实的指导实践的原则,如社会参与原则、综合知识培训原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动态性原则、超前性与实践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强调了实践教学的特色,积极允许社会、单位参与教学的设计管理,加强与中小学校、培训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联系,实现课程的最佳组合与整体化。

通过多种形式有组织地实施实践教学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点,同时也避免了实践教学形式化。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演练。如实行情景模拟。针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从切身演练中取得经验,锻炼能力,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入讨论以及亲身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实践,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教师角色,适应角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5.加强大学生职前教育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主要是通过学校来进行培养的,采用的是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的教育模式。这一段时间主要在校学习,而大学毕业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教育职业。由于在校学生条件所限,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也不足,无法很快适应职业人的要求,部分学生的就业单位反映,学校的专业教育与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基本上都是理论较强,实践能力较弱。

因而,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前培训,是师范学生就业前的重要环节。从毕业生到成为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补充的东西很多,正式进入教师工作岗位后,学生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作战略决策。职前培训内容主要是“职业思考与规划”、“行业单位分析”、“求职技巧与心态”等。实施职前培训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单位环境,成为受广大学校欢迎的人才。

6.增强实践培养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掌握工作场合需要的技术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直接和社会各层次、各类型、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如何分工协作、学习如何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为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国高校老师在上课前,就把讨论的主要内容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结合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然后,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出很多时间让学生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要让他们获取某一学科的知识,又要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这样,很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就会很容易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突破工作上的难关,取得杰出的工作成绩。同时,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討论中去。学生可以不举手就打断教师的讲授或谈话,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而教师必须耐心地听取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指出这种观点的不足,提供学生参考的答案,整个教学的过程成为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这样不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可以有很强的竞争力。

另外,学生应该自我构建就业能力培养方案,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学生应依据自己的人才素质测评报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从专业、就业、职业等方面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个人应该“及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学习”。

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也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模型,高校则是这个模型中的中坚力量,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转变落后的办学理念,加快改革进程,为培养有较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玉辉,王恒根.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2]黄琨,张坚.浅议发达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

[3]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1):30-32.

作者:许文刚

情景化教学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大学生就业择业受挫及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新时期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以及就业市场不成熟和就业观念落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新观念,通过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择业

[作者简介]文丰安(1973- ),男,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方向研究。(重庆 400067)

目前职场求职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挖空心思、想尽各种办法去求职,但是,很多时候都非常盲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职场认识和自身认识不足,没有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容易受到挫折。

一、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挫折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和择业机会,同时也在择业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就业择业挫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包括择业挫折情境、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认识三个方面的涵义,三者中择业挫折认识,即对择业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最为重要。一般来说,择业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择业挫折反应可能越强烈,但它们并不总是成正比,有时择业挫折反应会大于实际的择业挫折情境,有时即便没有择业挫折情境的发生,而仅仅由于择业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择业时由于知识缺乏、能力缺乏、经验缺乏、物资缺乏而产生的缺乏挫折;另一种是由于在择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而产生的阻碍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物质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社会性的。

导致大学生择业受挫的原因是复杂的,一般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分析和把握。

从客观因素上来讲,首先,大学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就业竞争激烈,难免出现择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再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不正之风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动摇,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嬗变,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中的挫折问题。

从主观因素上来讲,首先,一个人择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较差者自然在择业中受挫。当然,在择业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再次,择业动机冲突引起择业挫折。大学生择业有时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出现难以取舍的冲突,即双趋冲突;有时又面临“二者必居其一”,出现双避冲突。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如果择业挫折太大,太频繁,越过大学生的耐受能力且不能正确对待,则有可能引起择业心理困惑或障碍。择业挫折属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其有利的方面,它会引导大学生对择业的认知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就业。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难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如下:

(一)用人單位的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不愿招聘女大学生。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二)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第三,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身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三)高校的误区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对教育内容及方法,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条件,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新变化

新时期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不少新变化。首先,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的竞争。我国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人才短期培训,还与国内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加了不少竞争对手。其次,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专业。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的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第三,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较了解,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三、大学生就业择业难的应对策略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二)大学生的对策

1.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大学生对择业挫折所持的看法,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有的大学生怕就业,怕失败,对挫折不理解,认为不该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过分片面化;有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夸大化,想象得非常可怕,无法挽回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受挫后,要保持冷静、理智,树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性质及严重程度,然后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可行性,最后付诸实施。

2.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当,可以减轻情绪上的痛苦,从而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提倡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当然,不论何种方式都要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来准确把握,适时适度地运用。

3.强化社会支持意识,克服封闭性应对。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多采用封闭式应对方式,而较少寻找社会支持,这可能与大学生自尊心较强有关,也可能与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具有不可公开性有关。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等。在同样的就业挫折情景下,社会支持较多的大学生,受到的挫折伤害小,解决问题的策略多、速度快。社会支持是择业过程中有效增强挫折承受力的又一有力武器。当然,社会支持不是“拉关系”,搞“不正之风”,而是在择业受挫过程中的关怀、爱护、帮助、信任和指导,不能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而忽视甚至完全否定社会支持。

4.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之所以有时应对效率不佳,与他们建立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有关。毕业大学生,应全面评价自己,冷静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充分体现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使自己的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做到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勇气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尽办法去争取。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要善于抓住机遇。

(三)高校的对策

首先,應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四)社会及政府的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又有利于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第三,鼓励大学毕业生出国进一步深造。当前可以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生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四,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第五,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利,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曾峥,孙小华.当代大学生成才教育的理论与探索[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郝其宏.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矛盾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5).

[4]侯捷.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6).

作者:文丰安

上一篇:电力无线通信技术运用论文下一篇: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