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化教学的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从中文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围绕该体系研制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管理制度和多位一体的管理系统。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开启智慧为一体,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情景化教学的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情景化教学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1:

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诗词鉴赏

摘要:高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鉴赏阅读提出并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诸多高校语文教学理念的应用,使得古板的灌输式文学诗词鉴赏教学无法达到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境界。在这一环境背景下,本文笔者就如何进行文学诗词教学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词 鉴赏 大学语文

引言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教学重点,这些经典作品是以古汉语语言为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古典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应以诗词文本赏析为主,避免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目前,语文课堂广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这种形式超过内容的模式喧宾夺主,淡化了语文诗词教学内容。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课堂上,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才能成为自己的,这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的文学诗词教学要体现并达到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避免授课形式的过分花样化,在基于古典诗词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上,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选择,认真思考,探索创新。以下笔者就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诗词鉴赏教学来具体分析。

一、语文课前预习:知诗人,解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对文学诗词创作的一种概括。中国古典诗词创作通常是将自然风光、四季交替与明月阴晴圆缺或周边人事的悲欢离合巧妙糅合,构筑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因此,在高校语文文学诗词鉴赏课程中,学生在课前要对诗人所处的创作时代、人生经历、诗词精神内涵等“创作背景”有所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一是要在课前查询预习,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与创作经历。在语文课前,让大学生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了解诗人,通过收集整理作品的背景,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诗词意境的理解和对整体感情基调的领悟。二是了解文学诗词的创作背景,解诗题:从《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都是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所处事情中等情况下因触动内心情感而创作的文学诗词。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的赏析中,授课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人相聚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千古名篇佳作。如此,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

二、文学诗词鉴赏要求:抓字眼,明诗意

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其独特的特质,作者利用前后字词内容的“对仗” “平仄”“押韵”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变并突出了汉语的表现力。文学诗词的前后呼应与内容升华,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为作品带来诗句的形式建筑美和深刻的内涵。而前后语句的押韵与平仄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带来诗词的音乐律感之美。

古代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利用词序的倒置、语句的浓缩、前后成分的省略等手法,这成为今天大学生赏析文学诗词的障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称“换、留、扩、补”四个关键点来对赏析的佳作进行解字析句、排除难点疑点,从而达到明意和扫除赏析障碍的目的。1.在赏析文学诗词时,更换一些古今用法、意义存在差异的字词,把这些字词更换为另一个词称之为“换”。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古今意义差异较大。但更换的词语通常不及原文中的词语传神,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换为“到、过、来、回”等字,与原文比照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蕴。2.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赏析文学诗词时理解文学作品要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词语等称之为“留”。例如:在诗仙李白名作《赠汪伦》中的地名“桃花潭”、 人名“汪伦”和古今通用的名词“岸上”“声”等词语,在解析全文时候中要有所保留。3.把古典诗词中浓缩的词语,按照今译展开称之为“扩”。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扩展为今译: 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老渔翁,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4.对古典诗词进行补充,来增添诗词中留白成分称之为“补”。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诗词中省略了人物是谁问和问的内容,在对诗词赏析时要给予补充使之意思完整。高校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学诗词通常是篇章构思新颖、主题立意高远、语言底蕴深厚的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来引导学生在剖析其语言中品味赏析。

三、品读文学诗词:想意境,悟诗情

古典文学诗词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句,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自然场景、生活场景或表达个人所思所感的情景相融而成的文学境界。文学诗词语句精美的标准是看其内容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境界,优秀的文学诗词在字里行间中满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字句珠玑所传达的感情表达的总是淋漓尽致。文学理论类学者把“意境”作为衡量文学诗词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美也是基于通过优美的字词搭配来表达。因此,高效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难点是对诗词的深层感悟。宋代诗人陆游曾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句诗道出了文学诗词鉴赏的真谛——“诗贵悟”。由于优秀的古代诗词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对于读者的感染力非常强,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对诗中意境的想象与感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要求,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使语文文学诗词鉴赏教学丰富起来,通过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赏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首诗中并没有描绘很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但因在诗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空旷时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中透露了诗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令我们久久回味。

文学诗词鉴赏中意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以文学诗词中与“秋雨”相关的作品进行说明:伴随着斗转星移与四季交替,走过风花雪月的时空,那些风雨相伴的日子中,触动了诗人细腻多感的心田,吟咏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今天,让我们品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流年,感受那时那地作者独特的思绪与感悟。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风格萧散疏朗,清丽婉约,传达出浓郁的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诗人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写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夜的雨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四季的年轮中,秋夜的雨就如同人生的中年后阶段,经历了沧桑,有着人生浮沉后的沧桑之感,然而更多的是岁月洗礼后的沉静。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描绘了秋雨的场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春天的雨浪漫,夏日的雨倾盆,而秋日的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地融入诗人的心田。秋雨对于历尽坎坷的人而言,更多的还是惆怅和哀伤。有时候反而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王维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多带有一丝感悟与禅意,在佳作《秋夜独坐》中描写了秋夜的雨,诗人在雨天的孤寂场景中忘怀得失,在灯下心静如镜,悠然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果落地、虫鸣山岩的声音夹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山林中一首优美动听的小夜曲。此外,宋代诗人文同的《北斋雨后》描写了秋雨之后的美妙场景,“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在他们的笔下,秋季的雨天是空旷的、静谧的,带有浓浓的安闲而疏淡的情感,就像生命的自由境界,随遇而安般的自然适意,在宁静淡远之中透出生机勃勃。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诗人李商隐以《锦瑟》为意境的代表作也值得我们反复细细品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诗词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怀情思,可算是韵味之致的典型佳作。因此,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结语

对于高校语文中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和作品中所升华的精神意境之美的作用,让大学生在赏析佳作的同时提升个人文学修养。这是高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是文学诗词鉴赏教学的“文学属性”所决定的,使得它能够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发挥自身优势,更能够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诗人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文学诗词的生命。古代诗人作诗时的心态与感受我们现代人无法确知,所以语文教师对文学诗词的情感意境与内涵应主张多元化的认知,不仅汲取了古诗营养,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促使学生在品读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语

参考文献

[1]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潘树广.古代文学研究导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郭绍虞.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6]蒋平,李玉山.见仁见智:古诗鉴赏教学的个性化[J].语文建设,2006(02).

作者:贺东辉

情景化教学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2:

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从中文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围绕该体系研制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管理制度和多位一体的管理系统。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开启智慧为一体,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

关键词:中文专业;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体验训练;立体施教

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呼唤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对我们人文基础学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过去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基本上属于知识传授型培养模式,往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纯依靠课堂讲授。在教学方式上,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得多,主动学得少;死记硬背多,积极思考少;实践训练少,消化吸收更少。在课程构成上,通论性、概述性、通史性课程多,原典性、实践性课程少。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灌输知识,忽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往往长于知识的记忆,大多缺乏思辨的习惯、质疑的意识、运用的能力、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显然不适合当今人才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武汉大学文学院从改革培养模式入手,打破过去主要依靠课堂讲授的单一培养方式,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的综合培养,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和启迪智慧为一体。其中措施之一,就是压缩课堂讲授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文专业实践教学到底该怎么做?没有现成的做法可资借鉴。过去一般都是让学生做做作业、搞社会调查、开展演讲竞赛等一般性活动而已,但做法简单、零散,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统筹,尤其忽视与相关环节的协调、衔接和贯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我们于2005年酝酿建立实践教学中心,来系统设计、全面管理和具体实施实践教学工作,着力构建系统、科学的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大胆尝试,开辟了中文学科实践教学的新途径。2010年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荣获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我们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框架、内容和主要做法如下。

一、确立了“一体双翼,多层并举,学生自主,立体施教”的实践教学新理念

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怎样才叫实践?这首先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中文专业学生的实践,就是要“三动”:动口、动手、动脑。这不同于理工科和应用性文科一般性的“实验教学”。要让学生“三动”,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动”的方式、条件和动力。因此,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就是紧贴中文专业特点和时代需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密切结合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的资源、条件和指导,辅以必要的实验室教学,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增长智慧,全面成长。其关键是推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因此,我们提出的实践教学理念是:一体双翼、多层并举、学生自主、立体施教。

所谓一体双翼,就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管齐下,相互配合,有机互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以改变只重理论教学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局面。

所谓多层并举,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而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项目,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力避实践教学简单化和无序性。

所谓学生自主,就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大力推行自主学习,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同学互助”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学习和训练。促使教师由单纯地讲转向讲训并用、指导启发为主;促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学、能动地练和深入地思辨。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体悟和内化得到不断提高。

所谓立体施教,就是将课外与课内配合,校外与校内互补,传授与训练结合,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助,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培养体系,对学生实行全面培养。

总的目标就是努力打破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拓展教学空间,搭建多维平台,着力构建一个以素质提高和能力训练为主导,以培养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融传授知识、培养素质、训练能力、开启智慧为一体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把实践教学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结合课堂教学来整体设计实践环节,整合课堂之外的各种学习活动于一体,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初步构建了一个理念先进、系统完整、功能多样、资源丰富、实施方便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体验训练。目标就是提高素质和能力。这个体系由六大模块构成:

(1)课程实践。针对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听的问题,要求教师减少讲授时间,增加“课程实践”环节。也就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研讨性、训练性、互动性项目,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和训练,努力构建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古代文学课为例:老师在讲授先秦文学时,要求学生动手广泛查找资料,为经典作品做“集注”,并自写按语。这种方法,既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弄懂了原著,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培养了研究能力。

再就是强化各门课程的“研究”色彩,着力开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学术前沿,把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促使学生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学术前沿,而且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和已有的结论进行“回放式”论证阐述,以强化学生研究意识,训练学生思辨思维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摸索研究的路子。

(2)实践课程。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需要出发,设计了一些基本的实践性课程,如同理工科单独开设的实验课,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有些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心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比如“写作”、“演讲与口才”等。我们还重点推出了“语言文学名著研读”系列课程。这类课程不同于一般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有助于阅读理解的相关材料,提出一些引导性的意见,尽量多给一些启发,少给一点成说。其目的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原典,共同研讨,自己咀嚼,自己品味,自己感悟,从而锻炼自我钻研能力,养成思辨习惯,培养扎实学风,打牢专业基础,熏陶思想品格,提高综合素质。有的课程更是别开生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例如“中国现代话剧名作研读”课程,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鉴赏、品味话剧名作,而且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并邀请师生观摩和评议。

(3)活动与项目。结合专业学习和能力训练,专门为学生课外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①增设“课外写作实践”项目。为低年级学生每人指派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期间,坚持课外撰写文章,由指导教师批阅并具体指导学生修改。每生每学期完成2~3篇,两学年共完成10篇,由指导教师综合考核,记载成绩。这样就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日常化、制度化了,落到了实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②组建“专业研习小组”。 具体做法是:根据所开课程,在学生中组建若干“专业研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指派一位学有专长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参加其中一至两个小组。小组不定期开展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疑问切磋、专题研讨、信息交流、读书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通过这些学生自主的不拘一格的开放式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③成立专业性学生社团。如浪淘石文学社(全国高校十大文学社团之一)、青骑士剧社、科幻协会、拓荒者电影协会和凡人文学社等,教师参与指导,有组织地开展大量的活动。④主办多类型的学生刊物。如学术刊物《珞珈人文》、《文言》,文学刊物《浪淘石》、《星光》、《凡人》,院报《珞珈文镜》。这些刊物基本上都定期出版,从社长到主编和编辑,全由学生自己担任,老师参与指导,让学生得到全面而充分的锻炼。⑤举办各种学习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每年一度的 “樱雨春风”春季文化节活动,金秋艺术节,“红金龙”杯古典诗词吟诵会,“笔写青春”征文比赛,“长江文艺”古典诗词知识竞赛等。⑥举办系列学术讲座。⑦学生互访。为了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不同高校的特点,吸收不同高校的优长,我们先后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组织本科生互访,交流学习生活情况、相互随堂听课、举办学术论坛等。⑧设计专项训练项目,供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心训练。如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研究能力训练、课件制作训练等,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4)社会实践。以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提高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支教扫盲、文化宣传、科学普及、科研攻关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组织10余支小分队,深入全国各省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5)专业实习。根据不同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人文科学实验班)的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式上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为此,学院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功能各异的专业实习基地。

(6)毕业论文。我们把毕业论文写作当作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实践项目,通过强化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来发挥毕业论文工作的综合作用,注重学生的选题研讨、资料搜集加工方式方法的训练、理论运用能力的训练、写作技能的指导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我们在进行这些板块及项目的设计时,比较注重其层次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类型,各自承载不同的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其一,专业基础性实践。这类项目主要是结合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利用实践教学中心的资源完成训练型的课程作业、延伸研读有关原著和研究文献,以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消化所学内容,思考一些问题,训练专业能力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综合应用性实践。根据中文专业特点,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思”能力出发,开展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例如开设名著研读系列课程、成立专业研习小组、举办读书会、开展影视评论活动、举办辩论赛、进行写作实践训练、撰写学年论文、举办古典诗词吟诵会、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社团活动等。

其三,创新拓展性实践。指导学生关注学术动态、研究专业问题、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文艺创作、进行创意设计(如汉语国际教育资源建设创意大赛)等。重点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思辨精神和研究能力。

三、研制了海量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训练资源

由于我们构建的是以推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体验训练为核心的“大实验”教学体系,必须要有大量的学习训练资源相配套。然而与此相适应的学习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不多,因此研发配套的资源是当务之急。这几年我们花大力气调动全院教师来设计研制,并且投入了大量经费设立专门的研发项目予以支持。通过自主研发、购买和联系共享等方式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已经建成的学习资源包括以下六大类:

(1)课程资源。针对各门主干课程开发了数字化的系列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训练,以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录音录像、习题与训练项目、试题库、专题文摘、参考资料、电子教材等。

(2)专项训练资源与工具。为了改变学生仅仅借助教材和课堂笔记来完成作业的传统做法,我们设计了一些让学生必须借助实践教学中心资源、通过自己查阅大量资料和处理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和训练项目,使学生真正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例如思考性作业、文献摘要或综述、语料统计与分析、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写作训练等所需要的资料与工具。

(3)研究型资源。包括语料库、专题研究资料、学术信息等。

(4)文献资源。包括数字化的语言、文学、文化文献,工具书等。

(5)音像影视资源。包括根据中外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专家学者讲演的录音录像等。

(6)实物教具。如古文字样品、纸制教材、教学资料等。

(7)自主型创新性学习教材。为了把我们的教学改革思想充分地贯彻到具体的教学之中,我们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研究、设计、编纂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基础课系列教材共10种。本系列教材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设计,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研究,帮助学生拓展,强化学生训练,激发学生创新,着力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材的综合功能。体例上包括基础知识、研讨平台(问题概述、资料选辑)、导学与训练(关键术语、思考题、实践训练)、拓展指南(重点文献资料介绍、其他重要文献资料目录与线索)等,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此前还组织编纂了《语言文学名著研读系列教材》。该教材旨在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发现问题,论证问题,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上述资源大都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点。其中数字化资源全部都装入了自主学习中心局域网。学生既可以参考教师的指导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自我训练和检测,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学习疑难,研究学术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四、搭建了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

过去,文学院基本上没有用于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要实施立体化的实践教学,配套的硬件环境必不可少。我们所确定的硬件建设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室,而是符合中文专业特点、与我们所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为此,我们提出打造自主型、体验式、情景化的学习平台和环境。即一切建设都围绕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进行亲身体验和情景感受来进行,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训练、自我展示和自我表达的多维平台。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以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为主体的理念先进、资源丰富、功能多样、设备良好的实践教学大平台。该平台主要有如下组成部分:

(1)局域网络系统和学习资源库。局域网以我们自主建设的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支撑,连通实践教学中心各实验室、训练室、自主学习中心,已开通,供学生全天候免费使用,并在不断充实完善。局域网的主页包括如下板块:中心概览、最新动态、学术前沿、训练项目、课程学习、研究平台、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互动空间、专家讲堂以及文献库等。

(2)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开辟专门的场地,成规模地配置网络终端,专门为学生利用实践教学中心内外的数字化资源提供场地和设备。

(3)语言实验室。主要供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学习、训练和研究使用。

(4)多功能演练厅。可用于演讲、辩论、表演、竞赛、教学等方面的训练、录制、编辑,也可以用于影视音像演播等。

(5)教学资源陈列室。展示实物教具、纸质资源等。

(6)学习资源制作室。用于研究开发和学生制作各种学习资源。

(7)学生活动室。供学生研讨交流使用,并可播放

影视音像。

(8)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外正式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7个。

五、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根据不同的实践环节和项目,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和考核办法。把必修规定与自主选择相结合、过程管理和效果检测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考评相结合,并把有的实践课程和项目直接在培养方案中做了明确规定。例如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人文班和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必修项目“能力训练”是这样要求的:“学生平时课外必须参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第七学期接受学院考核。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或其他有一定分量的文章;院级以上科研立项的研究成果;得到有关单位或组织认可的调研报告等成果(实习报告除外);其他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或获得的校级及以上的表彰与奖励(学校颁发的普通奖学金除外)。”

我们认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引导、督促、激励学生参加实践,因此并不要求考核方式千篇一律,可以灵活多样,但都有相应的要求和制度,以确保考核的科学、准确和公平公正。

同时我们还健全了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以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六、建立了多位一体的组织管理系统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我们建立了专兼结合、集中统一、齐抓共管的组织系统和教师队伍,以具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督促考核实践教学工作。具体格局是:院长统筹,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配合,行政副院长负责硬件支持;实践教学中心负责统一设计、组织、协调和管理;教学秘书、辅导员配合;教师结合课程实施和指导,研究生助教辅导。这种全方位的管理实施体系,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有效落实。

[本项研究是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的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赵世举 赫琳

情景化教学的古代文学论文 篇3: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法新探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用“问题导向”激发兴趣、“诗词诵读”体会情感、“诗词编创点评”感受活力、“诗词竞赛”展示风采等多维度古诗词教学法,能突破传统教学弊端,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大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法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美。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明清诗词,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典诗词传达的丰富情感,也能体会到优美的旋律,情景交融、回味无穷的意境美,古典诗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典诗词是普通高校通识课《大学语文》讲授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古典诗词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学中的一座宝库,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学生容易对古典诗词产生审美疲劳。古典诗词一直伴随着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小学教材中选录了大量的古诗词。但中小学阶段多围绕着应试教育,对古典诗词更多强调的是背诵记忆。背诵记忆固然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但理解、鉴赏、感悟生发,从内心深处喜爱古典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模式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多停留在初高中的认知层面,当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再次遇到古诗词时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不愿意温故知新。即使遇到从未接触过的古诗词也往往表现出为难情绪。另一方面,当下流行文化、叙事文学和各种短视频的流行,年轻人多偏爱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叙事性较强的影视剧或网络小说,对抒情类的古典诗词缺少关注。

面对以上挑战,显然仅通过传统教学中的讲解与鉴赏不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充分领悟古典诗词的意蕴和文化魅力;更不能适应当下文化发展的趋势,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感悟古诗词,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古典诗词“活”起来,对《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古典诗词教学进行改革十分必要。本人结合多年《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从“问题导向”激发兴趣、“诗词诵读”体会情感、“诗词编创点评”感受活力、“诗词竞赛”展示风采等多维度展开古诗词教学,下面具体展开论述。

首先,“问题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当学生面对一首与当下语言和时代环境有距离的古典诗词时,会表现出为难情绪。如果老师能结合古典诗词抛出若干个有趣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关注和思考,就能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例如学习《诗经·周南·桃夭》提出:“这首诗古人会在什么情境下演唱?”、“桃之夭夭”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逃之夭夭”有什么联系吗?这些问题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诗歌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与当下语言文化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白古典诗词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文化长河中发展的重要一环。

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或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问题很有可能多集中在语义层面,不要认为这个很肤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1]。充分理解古诗词的语义层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不管问题的难易,深浅,都要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古典诗词。

再比如学习《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重”的读音及其理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句与离别之关系?“浮云蔽白日”的“浮云”、“白日”是什么意思等等。教师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重”字引导学生理解叠词在古诗中的运用;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引导学生理解“比兴”手法的运用;从“浮云蔽白日”看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总之,无论学生抛出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完成对古诗词整体内容的理解。

但是教师也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问题层面,要抛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去拓宽、拓深学生的视野。如在这首诗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典诗词中常用的离别意象有哪些?古典诗词中包含的离别情绪有哪些?古典诗词写离别的特点是什么?围绕以上问题讨论与讲解,学生既能把握古诗的思想艺术,又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以点带面地了解了古诗词中离别主题的书写。

问题导向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习,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動性。

其次,“诗词诵读”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诵读”是一种身心的情感体验过程,是学生亲密接触和领悟古诗词,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的最佳方式。在诵读中深刻的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审视自己的情感。诵读前,背景音乐的选择,道具的运用,语调、语速节奏的把握等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2]如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教学中,让学生选择离别诗歌的背景音乐,思考每一句的节奏和语调,以及道具的运用等。通过以上环节,让诗词诵读成为一场主客体的交流,让诵读变成一次与古诗词的约会和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古人之离别与今人之离别的异同,从而明白“离别”是人类情感的共象,又因为时代环境的变迁,不同时代的离别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内涵。

总之,在整个诵读过程中,学生伴随着再思考与再理解的过程,对诗词的理解从语义层、意蕴层上升到文化层面,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

再次,“诗词编创点评”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古典诗词是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抒发,即使再优秀的古诗词也是他人之酒杯。现代人有着许多不同于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怎样借古人之酒杯浇今人之块垒,也是当下古典诗词学习的意义之所在。对古典诗词进行现代“改编”,进行仿写、改写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改编可以根据不同的诗词内容,形式灵活多样,如改编成现代诗文、舞台剧,也可以配乐演唱等等。这些改编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对古诗词的理解有着进一步的深化,下面结合课堂案例进行论述。

如在讲授《诗经·王风·采葛》时,全诗如下: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课堂上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思考《诗经》中的植物描写及其意义、诗经中的“时间”意识等:然后选取相关音乐为背景让学生诵读全诗,在诵读中感受《诗经》中的爱情书写特点。接着布置“编创”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改写。这里引用课堂实践中一位学生改编的作品举证:

《葛思》

素手采葛,莞尔一笑,三月已成过往;

纤手采萧,回眸一笑,三秋白驹过隙;

柔手采蒿,相逢一笑,刹那间天荒地老。

显然,这首诗基本上沿用了原诗的基本情感和框架结构,但情感抒发的方式和情感强度等方面又包含着现代性。在学生完成改编后,可以根据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改编的诗歌与原诗有着怎样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古典诗词的抒情模式和情感抒发特点与现代诗之间的差异,从而更进一步理解《诗经》的写作特点。在充分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改编,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把古典诗词改编成具有一定情景、情节的小小说和舞台剧。古典诗词不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且许多诗词带有一定的情景性。如《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根据这首诗学生创作成舞台剧《新嫁娘》,在原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创设具体的布景和一定的人物对话和情节,使一首简单的小诗变成了一幕多姿多彩的生活剧。因为篇幅所限不在这里上传学生改编的作品。

古诗词还可以编创成短小的音视频。古典诗词本身具有较强的音乐美,对古典诗词进行现代流行歌曲的改编在音乐方面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先秦时期的《诗经》本身就是与乐舞相结合的;汉乐府也是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歌谣;唐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在唐代已经被乐工和歌女们编唱出来,“旗亭赌唱”的故事充分说明唐诗被编创成歌曲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风尚。后来的宋词更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袁行霈先生指出:“唐五代北宋的词,基本上可以称为当时的流行歌曲。”[3]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音乐化的编演,不仅有利于唤醒和体验古诗词的原貌,更是对古典诗词的现代演绎。当下有许多中国风式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很多本身就受到古典诗词的影响和启发,如:《东风破》、《菊花台》、《发如雪》等等。还有许多创词人如陈涛、黄安、香港的黄霑等都擅长化用古诗词。中央一套推出的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是让古典诗词与音乐、舞台等多媒体元素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类节目。该节目对古典诗词精心打造,并请优秀歌手和艺术家改编、创作、演唱,收视率居高不下。这种融古典与现代為一体的诗词编唱深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许多研究者也认可这种改编“使流行歌词既保歌的明白晓畅,又添诗的含蓄隽永;既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与品格,又带有现代人的精神与气质;既蕴含古典的语言内蕴,又存在当代的音乐形式。” [4]实践证明这种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的编创让古典诗词穿过历史的尘埃走向现代人,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学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当下性改编与创作,利用音乐或短视频等现代元素进行古诗词编创。本人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讲解宋词时,对宋词进行语义层、意蕴层的讲解、讨论后,要求学生改写,最后让学生对自己改写的作品进行编演,创作出集音乐、视频、文字或舞蹈(根据个人特长)相融合的艺术作品,进行表演呈现。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编演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超高的热情,提交的自制视频整体质量不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古诗词音视频编演不仅让《大学语文》课堂活起来,生动起来,也让古典诗词与学生当下的文化消费结合起来,让古典诗词更自然的走到学生的心中。

最后,“诗词竞赛”展现学生文化风采。积极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古诗词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和进步,开展诗词大赛对于学习古典诗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这些年的热播,掀起了诵读古诗词的文化热潮,把古典诗词与竞赛相结合的综艺节目也越来越多,大众对古典诗词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大学语文》课外活动也需要来点竞赛活动,结合“诗词诵读”、“诗词改编”开展综合性的诗词实践活动也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诗词大赛,借鉴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的某些题型和竞赛环节,如“九宫格”、“飞花令”、“诗词常识问答”等,也可以创制出有着明显的校园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如团体赛和诗词编演展示以及评选“校园诗词之星”等。这种竞赛性的诗词活动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优势。首先,它具有展示性,能激发学生把诗词内在修养变为一种外在的精神张扬,通过评选“诗词之星”,让更多热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在当下找到学习的力量和方向。其次,它具有群体性,共同答题,角逐竞赛,能让潮气蓬勃的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变古典诗词的“孤独修行”为一场集体的“诗词切磋”,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堂上的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围绕着“问题导向”激发兴趣、“诗词诵读”体会情感、“诗词编创点评”感受活力、“诗词竞赛”展示风采等多个环节和步骤进行古诗词多维度教学的尝试与探索。突破传统教学中单一的课堂讲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精神和创新精神。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通过年轻人喜爱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采用情景剧的方式演绎文物或经典作品,收到许多好评。《经典咏流传》同样也是创新性地运用现代音乐和舞台技术传承古典诗词,收到了好评。这些成功的探索证明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中国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学长河中的一座“文学宝藏”,在大学课堂上的教学也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探索。以上进行的《大学语文》课堂探索融讲授、讨论、诵读、改编、演唱、竞赛等多种实践方式相结合,拉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让古典诗词“动”起来,“活”起来。对传承和发扬古典诗词,古典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一定的探索意义和价值。

当然以上教学实践的探索还需要在具体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同时《大学语文》教学中其他知识单元如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说的教学方法是否可以借鉴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文芳.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D].东华理工大学,2013.

[2]马珺.“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朱志荣.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J].文学评论,2007(05):143-148.

[4]杨力.用音乐架起理解的桥梁——古诗词改编为流行歌曲歌词的几种方式[J],飞天2010(10):117-118.

[5]沈志斌.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6(03):73-75.

[6]杨利英.《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现象探[J].新闻战线,2016(8x):111-112.

注 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95.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九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207.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79.

[4]文芳.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D].东华理工大学,2013.

课题:本文系2021年武汉传媒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XJKS212Z)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作者:白云玲

上一篇:高校合作教学与舞蹈教学论文下一篇:畜牧养殖规范化科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