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民工化

2022-06-27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民工化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范文

大学生与民工就业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报记者 汪瑞林 通讯员 黄伟周娅

CFP供图

引子 义乌人才市场招工场景 CFP供图

别样的“虎头”就业行情

就业乃民生之本, 时刻牵动人心, 就算过大年也不例外。

虎年伊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在1200万左右。人保部门特别提醒高校毕业生,虽然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特点,新增就业还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国企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职工再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此分流出来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冲击。这则消息让很多毕业生倒吸一口凉气。春节没过完,他们就开始往来奔波,参加各地的新春招聘会。

风云突变。从大年初

四、初五开始, “珠三角缺工200万”、“深圳春节后缺工80万”、“广州春节后缺工20万”,诸如此类的消息开始充斥网络和报端, 有关“民工荒” 的话题急速升温。在广州火车站, 大量招工企业打着横幅等在火车站外,其中不乏格兰仕这样的知名企业; 在义乌人才市场,一眼望去,招工的比求职的还多; 一些企业老板向工人承诺: 最低薪酬1800元,提供四人一间的住房和夫妻房, 房间配备电视、洗衣机……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一边是民工成了“香饽饽”;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在现实压力和舆论引导下一再降低期望值,一边是企业老板为民工加薪、提高福利待遇,部分企业民工的待遇超过了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起薪。面对这种现象,许多人不解:大学生与民工同为求职者, 用人单位缘何厚此薄彼?大学生真的竞争不过民工吗?大学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到底有多大?如何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 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和通讯员历时近一月进行了采访调查。

民工“俏” 过大学生:

现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角逐

●民企用人崇尚“拿来就用”, 这对实践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很不利。 ●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 聘用民工成本相对低廉。 ●新《劳动合同法》使部分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更为谨慎。

2月27日,南京虎年首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江苏省人才市场和南京人才大厦同时举行,10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2万多个岗位,尽管这比去年新春首场综合招聘会多了近七成,还是难以满足4万进场求职者的需求。记者注意到,入场求职者不少,但用人单位仍抱怨“招人难”。从事中央空调安装维护的南京朗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介绍,节后订单快速增长,今年员工数量计划翻一番。“家居顾问、营销、会计等岗位都缺人,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位负责人介绍,这个看似不高的门槛,一上午下来,只收到十来份简历,“看的多,真正坐下来谈的少,符合我们要求的就更少了。” 对此,南京市人才市场副主任张军分析,节后用人单位已不再将储备人才作为招聘重点,而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招到能立刻上岗的人。与以前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导不同,民营企业成为用人大户,以南京人才市场虎年首场招聘会为例,民企占到79%。同时,过去国有企事业单位“传帮带” 的老传统在多数民企行不通,“拿来就用” 成为主流,这对无经验或经验较少的高校毕业生很不利。宁波市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服装外贸的企业,公司总经理陈益军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50人,民工超过60%, 尽管用工数量不算多,但今年也缺工近40%。记者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到该公司,主要从事外贸销售工作。尽管随着经济好转、订单增加, 人手变紧了,但陈益军并不敢轻易招聘大学毕业生, “上手较慢,动手能力弱,两到三年才能成熟,最主要是心很难安定下来”。记者了解到,现在公司的这批大学生还是2006年招聘的。苏州市人才市场负责人介绍,民工和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差异较大,这是目前民工“香”过大学生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说,民工对福利、发展空间等要求较低,在城市打工挣钱后回到农村,但大学毕业生不仅考虑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如此一来,大学生挑选工作时会更加在意福利待遇。采访中,有广东企业主表示,宁愿花两三千元月薪招熟手民工,也不愿花高价培养没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当前,民工就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型企业,以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并未执行新《劳动合同法》。“招聘民工,哪有什么„五险一金‟,招聘解聘都很方便,但大学生维权意识强,要求多着呢。”江苏扬州市一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老总说,“在两者都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相比较还是招民工成本更低,更方便。哪怕是大型企业,也因《劳动合同法》的约束,招聘毕业生时变得更为谨慎。”

全面比较细算账:

毕业生与民工待遇差别几何

●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与民工差别不大。但研发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大学毕业生薪酬明显高于民工。 ● 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待遇要高于民工。

最近,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碰到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应届毕业生吴倩,她应聘的是南京豹王越泰汽配有限公司的出纳岗位,起薪不到1500元。这一待遇低于春节后很多用人单位对民工承诺的薪资。苏州人才市场负责人表示,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生产、销售等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确实与民工差别不大。

社会上一些人称“大学生待遇还不如民工”,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深入采访了三家公司,在此给大家算一笔明细账。 江苏喜马拉雅户外用品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帐篷、睡袋和休闲椅等户外休闲用品的企业,去年由出口转内销,生产效益企稳回升,用人需求大增。公司董事长张琪介绍,常州和连云港两个生产厂区的工人主要来源于民工,民工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要求比较简单:技术熟练,18周岁以上。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民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包括:年底奖金、旺季奖金、来回车票报销和有关社会保险等,工作3至5年的员工每月可拿到4000元。随着民工走俏,公司增加了福利项目,设了全勤奖等,希望用待遇留住工人。公司普通员工的月薪在2300至2400元,加上福利,一年工资在3 万元以上。

以前多次遇到应届毕业生跳槽的张琪,这两年不太愿意招应届生了。不过今年因为业务需要,最近他们还是在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网上发布了招聘毕业生的信息,计划招聘30人,主要从事技术研发、销售、生产管理等工作。该公司给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是:提供免费住宿;第一年有基本工资、学历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工龄工资等,以技术部员工为例,试用期2个月,每月基本工资1200元,试用期结束后定岗为二级技术助理,每月1500 元;工作第二年定岗为一级技术助理,每月2500元;如果在企业干到第三年,晋升为独立技术员,月薪3000元左右,还能拿到业务提成。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待遇要高于民工。

江苏远东纸业公司董事长冯元松认为,大企业喜欢通过校园招聘选用应届毕业生,中小企业则更乐意招聘有2至3年工作经验的毕业生。随着一线工人用工成本加大,冯远松正准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数量。尽管今年不招毕业生,冯元松还是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员工的待遇:大学毕业生从事外贸销售工作,本科生基本月薪为1500元,专科生1200元左右,普通工人1000元左右,另有绩效考核奖惩和福利项目。

云蛟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益军认为,员工的薪酬应依据其对企业的贡献而定,公司不会因为你的学历高而多付给你报酬。他介绍,该公司民工实行计件工资,熟练工可以拿到3000元,厂里安排住宿,每人每月只需交30元水电费。大学生从事外贸跟单工作,薪酬待遇与业绩挂钩,做得好高于民工,做得不好也可能比民工拿得少。

记者在南京人才市场了解到,大学毕业生与民工起薪的差别因岗位而异,一般来说,销售、生产等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岗位,平均起薪在1500元,这与农民工起薪确实差不多,但研发等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起薪多在3000 元上下,明显高出民工许多。

客观分析“趋同现象”: 就业大众化不等同于低收入

●“趋同” 描述的是一种发展动向,不代表现在水平相当,目前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总体水平肯定高于民工。

●不能拿大学毕业生起薪和个别民工的工资直接比较,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今后。

采访中,多位用人单位负责人及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说大学生待遇不如民工,是以偏概全、片面偏激的说法,多少带有情绪化宣泄的成分,不过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和民工薪资待遇确实出现“趋同”的现象,在一个阶段内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是短期现象还是将成为常态?

苏州某电脑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吴先生认为,首先,“趋同”表示的是一种发展动向,不代表现在水平相当,目前高校毕业生薪酬待遇总体水平肯定高于民工。人保部最新调查显示,截至3月中旬,部分地区和行业的“民工荒”已有所缓解,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水平较好的企业基本不缺工。由此可见,月薪1800元左右是民工就业供需达到均衡的水平。而北京大学一项大型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331元,明显高于民工薪资平均值。

其次,两者收入本身也不具备可比性。民工就业以中小私企为主,尽管国家多次要求企业给员工购买医疗和养老保险,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并未提供。而大学毕业生则享有较为优越的福利和各种保障。以同样月薪1500 元为例,拥有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的大学生税前实际收入为3000元左右。这样虽然看起来月薪相差不大,但实际待遇却有较大差距。

张琪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和技能近乎空白,而与之同龄的民工则至少有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验和技能积累,有的甚至已成为某一领域的实用技术专家。“零经验”的学徒和某一领域的老技工,薪酬自然不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民工的工资均处于千元档,青年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还略高于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薪酬待遇提升的空间和速度远高于民工。

日前,南京市人才市场举办大型综合性招聘会,近千家用人单位提供约15000个需求岗位,众多求职者冒着雨雪免费入场应聘,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CFP供图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二者待遇“趋同”的原因。他认为,传统的就业观念、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东西部差距、社会保障的差异,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基层等人才匮乏地区和行业就业,造成许多热门岗位求职者供过于求,招聘方给出的工资自然不会太高。而另一方面,去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低迷,出口下滑,部分民工回乡,而近期企业订单增加,用工量大增,民工工资相应地有了一定幅度的上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居于教育水平中间层次的技术工人由于数量较少而成为稀缺资源,也造成技术性民工工资水涨船高。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导致二者薪资待遇向中间靠拢。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就业的大众化。“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进程,原先那种供不应求、让人羡慕的精英式就业已经一去不复返,必然会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社会需要的蓝领工作。”周洪宇说。

“就业大众化并不意味着低收入。”周洪宇认为,从长远看,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这符合统计学规律,国内外皆如此。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凭借其知识全面、可塑性强等特点,必将成为未来中高收入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社会和企业应立足长远发展,积极吸纳人才,最能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还是高知识人才。

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小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能拿大学生起薪和个别民工的工资直接比较,因为大学毕业生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今后,入职后经过培训才能渐渐体现出来,相信大学生的价值会渐渐显露。

“民工荒” 倒逼待遇提升: 大学毕业生求职不宜“慢慢挑”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毕业生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二者求职策略不可简单仿效。

●毕业生应抓紧时间敲定工作, 过了招聘旺季, 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

民工荒”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结果,是对过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的修正。民工通过放弃低收入工作或消极应聘等方式,倒逼用工单位提高薪资福利待遇,从目前状况看,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某媒体与中山大学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工厂的薪资待遇普遍提高了10%—20%。

得益于经济企稳回升,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得益于“民工荒”,今年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长,薪资待遇也有所提高。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王强介绍,与去年相比,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增加了30%-40%。

薪水看涨,也成为节后毕业生招聘市场最大的亮色。但记者也发现,看涨的薪水让不少求职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找工作,而是放慢了脚步,准备“慢慢挑”。一些毕业生甚至认为,当前许多毕业生起薪很低,民工可以用暂时放弃工作或消极应聘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我们是否也可以仿效?

对于这种想法,记者采访过的几位专家均表示不赞同。他们都认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工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厂订单的多少,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毕业生的供需状况相对确定,较长一个时期内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毕业生荒” 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消极应聘只会丧失机会。另外,高校毕业生对应的就业单位类型比民工要宽泛得多,二者的就业在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求职策略亦不可简单仿效。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晓军说,有些企业年前一部分人跳槽走了,年后新订单来了,要马上开工,用人单位这时候招人的心情很急迫。他提醒毕业生对这种迫切需求要区分对待,企业缺的是紧缺专业、优秀人才或者技术熟手,对于没有工作经验、专业供应过剩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好还是抓紧时间敲定工作,切莫错过时机,过了这个招聘旺季,就不会有这么多机会了。 两难尴尬破解之道:

产业转型错位就业强化技能

●“民工荒” 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实质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上的问题。 ●生应该做好生涯规划, 重视错位竞争, 走出文凭崇拜的误区。 ●“民工荒” 再次昭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民工荒”,二者并存的尴尬局面,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思考。

“2020年高校毛入学率达40%。”这是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在大众化阶段,一般又将毛入学率达到15%—35%时称为“前大众化”阶段,达到36%—50%时称“后大众化”阶段。在部分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0%,正在步入“后大众化”阶段。

迈入新阶段,面对新问题,需要新思路。

全国人大代表周宏宇认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说明就业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单纯是教育部门一己之力所能解决。“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悖论,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上的问题。传统的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长方式急需改变,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警示我们要合理均衡地分布地区产业要素,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体系。”周洪宇说。

美国芝加哥大学工业经济学博士贡毅认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相伴而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民工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大学生分布于相对中高端的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相当于“制造业白领”。如果企业只是盯着“制造”,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就会聚焦在“一线工人”上。目前中国加工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出口依存度较高、靠订单存活,还处于靠赚资源和劳动力差价生存的阶段,对于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吸纳能力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则在博客上撰文指出,中国应借鉴制造业大国日本的经验,大力发展“制造业白领”,一箭双雕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结构性缺工的问题。据他估算,“制造业白领” 潜藏着3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

学生应该做好生涯规划,重视错位竞争。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示,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中不溜”的初中、高中学生来说,及早选择中职或高职的就学方向,练就一技之长,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显示出很强的专项竞争力。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生及家长应走出文凭崇拜的误区,根据个体情况因人就学。

随着高教大众化走向深入,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应特别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高能人才”。“民工荒”再次昭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在刚闭幕的全国“两会” 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共识,物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产业振兴规划已经或即将出台。教育部已在第一时间发文,鼓励高校积极申报开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

有人说,上学时拿了一袋子钱换了一袋子书,毕业了一袋子书海换不来一个麻袋。这我们就有疑问了,难道当今社会知识不值钱了吗?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且工资低,反倒是农民工就业易,且工资比大学生还高?就此,笔者说说自己的看法。

大学生就业难和工资低的原因有:

1,从2003~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人数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1万。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太过普遍。教育已呈现出一种全民教育的势态,这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不值钱,这是市场价值规律决定的。

2,全民教育,或者大众教育不仅仅从人数上导致教育资源的紧缺,各个高校都是在超负荷运作,特别是对二线、乃至三线城市所在高校资金补贴少,西部地区更是高校少。全国211学校高校有110所,西北只有13所,且有8所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各有1所,新疆2所。东西部教育投资比列严重失调,这更加重了西部教育负担:根据国家要求,较高的升学率。无疑,这样,高校压力大,资源紧缺。所以,正常情况下,这样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是否可以真正的具备相应的实力与素质,这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3,刚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虽然有较强的知识底蕴,较强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毕竟工作经验、工作能力较少。工作,就是为了产生效益。所谓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毕业生到底有没有能力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转化为多少生产力,这个,还有待商榷。

农民工就业易和工资较高原因:

1,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当然,有些地方依旧贫穷。大多数地方的农作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农民在家务农也有了可观的收入。如甘肃定西的马铃薯,河南的小麦,内蒙古的牛羊等等,这些都形成了新的收入来源。还有现在兴起的第三业——旅游业,在景区傍边的农户就可以做导游,开餐厅、农家乐等。这些新的收入来源的兴起,也使农民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家未必不可以赚钱,赚钱也未必比进城打工少。这就减少了农民工的数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就促成了供少于求,是买方市场。

2,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子女都用“知识改变命运”了,这也使得农民工“后继无人”,依靠那些原有的农民工,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更加剧了供求关系。

3,农民工干的活一般具有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高,危险系数大,劳动环境差,上升空间小的特点。这些特点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工工资较高。

4,社会发展快,各地建设需工量大。

综上所述,农民工比刚出来的高校大学生工资高是应该的。哪怕是刚进工厂的农民工也比刚进工厂的高校大学生所对公司创造出的效益要高。因为,劳动可以在别人的指导下马上转化为生产力,而刚走进工厂的高校大学生却一时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高校大学生凭借着容易接受新事物快,能够很快将理论结合实践。所以,大学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当下,而在于将来。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则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在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呈现出农民工“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两难”并存的格局。所以,应统筹考虑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进工厂、下车间,不仅能有效缓解每年出现的“招工难”问题,还能大大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同时还有利于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好办法。

一、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

自2004年起,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用工荒”现象。此后,“用工荒”现象逐渐蔓延,如今连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比如根据广东省人保厅估计,2011年春节前后广东“缺工”总量在100万左右,相当于用工量的3%至4%。而在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安徽、河南等地,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

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农民工“招工难”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出现。这跟我国产业工人的流动性较大有关。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队伍的“主力军”。但是,受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务工城市“落地生根”。 由于就业不稳定,他们的职业流动性也很高。我们测算的结果表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要远远大于城镇居民,其职业转换率大约为城镇居民的5.7倍。其中男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个农民工的年流动次数达到1.07次,即平均每年都要转换一次工作。

从行业类型来看,目前各地出现的“用工荒”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不仅缺技术工人,普通工人也陷入“招工难”的境地。

“招工难”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比如由于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了农民工走向城镇的“推力”,而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劳动权益保障的缺失又加大了促使农民工回乡的“拉力”。此外,产业结构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另一方面,与农民工“招工难”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量在660万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将达近700万人。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些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大约有30%约200余万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就面临着失业。

事实上,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率比农民工还要高,这已成为就业领域的一道“奇观”。我们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资料计算了青年失业率。2005年,全国16-24岁青年劳动力失业率为7.0%,其中城市青年失业率为10.6%,农村青年为4.2%,前者是后者的两倍以上。即使是在城镇失业人群内部,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似乎也不显著。比如在2008年全部城镇失业

人员中,有16.8%的失业者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这个比例几乎比小学及以下的失业者(占6.7%)高出10个百分点。

这样,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是农民工“招工难”现象年年出现,另一方面却是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局

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队伍是我国产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以普遍廉价、低技能而且稳定性差的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是我国产业竞争力不强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4%。也就是说,近90%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农民工素质较低,制约了生产技术水平的应用和提高,降低了产品质量,减少了产品的附加值,使我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水平长时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而难以向上提升。根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不到2%。即使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500强,2008年平均资产利润率也只有5.7%。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难以形成一支人员基本稳定的产业队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由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专业性人力资本不但是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源泉,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工人收入水平的决定因素。频繁地换人换岗显然不利于产业工人人力资本的提升,不利于他们工作经验的积累,不利于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创新。其结果,就形成了“产业队伍不稳——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竞争力弱——利润水平低——工人工资低——产业队伍不稳”的低水平循环“陷阱”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竞争力报告》指出,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一,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但更能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指数值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由此可见,缺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成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大障碍。

三、鼓励大学生大量进入产业队伍的条件已经成熟

经过十多年大学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实现了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在身份上从过去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而大学生在数量上的相对过剩,不但可以在数量上对接农民工出现的“招工难”,也可以在质量上大大提高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事实上,现在鼓励大学生进入制造业、弥补和提升制造业用工质量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是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高素质工人队伍。目前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尽快提高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是一项必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在未来的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加快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强调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现代产业转变。而这种转型能否成功,根本上还是要取决于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高素质人才队伍中的主要代表,将大量大学毕业生引入产业工人队伍,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和结构,提升整个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工资趋同化为大学生大规模进入产业工人队伍准备了条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对2003年、2005年和2008年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但农民工的月工资近年来由700元左右跃升至约1200元。而全国总工会的最新调查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月薪已经超过了1700元,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工资相差无几,有些工种大学生的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

工资水平的拉近为大学生进工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大大增添了雇主雇用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力的积极性。而这又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准备了更多的人力资本。不仅如此,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一般要远高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生产的波动性和员工的招聘成本,最终形成一支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

三是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为鼓励大学生“进工厂”准备了政策支持和实践经验。早在1997年3月24日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中就明确提出:国家应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

此后随着大学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去,并相应地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和具体的实践为鼓励大学生“进工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是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为鼓励大学生“进工厂”准备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条件。近些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8万亿元。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就业资金投入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在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超过了400亿元,重点放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方面。

第四篇:北京大学生村官:申论热点之促进农民工就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大潮涌起,一大批世代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放下锄头镰刀,走出田园乡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一个新型群体——农民工。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指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农民工在默默无闻地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展现出宝贵的精神品质,形成了农民工精神。他们在城市建设中,遵纪守法,为社会热情服务;吃苦耐劳,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品德高尚,涌现出很多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阜阳农民工之歌》唱道:“把穷苦和梦想装进行囊,把脱贫和致富寄托远方,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城市,把财富和希望带回家乡。在城市,铸造的是辉煌;回家乡,撑起的是脊梁。”这不仅是农民工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农民工精神的生动诠释。概括起来,农民工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信念坚定,敢闯敢试。广大农民勤劳淳朴而又向往现代文明,他们对党的政策充分信任,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期待着早日脱贫致富。因此,他们放下包袱,更新观念,大胆地走出农村。他们发扬敢闯敢试精神,鼓足自强和拼搏的干劲,发奋图强、不等不靠,在工作起点比较低、生活条件很艰苦的条件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农民工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怕苦、重、脏、累、险,为城市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刚进城时,他们是生活上的穷人、技术上的粗人、文化上的“盲”人,但他们没有被这些所击倒,而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和风雨洗礼,不仅换了“脑子”、找了路子、赚了票子,而且充实了自己、赢得了尊重。这种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充分体现了农民工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北京大学生村官http://bj.offcn.com/html/cunguan/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蓝领化 整整一代人的挑战

高考刚过,大学的毕业季已达到高潮。近几年每年的这一时期,围绕着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可谓充斥着街头巷尾、报纸网络。无论是奋战多年的学生,还是恨不得自己亲自上的老师和家长,以及政府、企业都密切关注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如果抱以传统观念,由教育专家、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主持的一项研究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深感失望。

按照胡瑞文所主持的《基于事业统计和人口普查的教育结构与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0年,中国预计将新增9400万大学毕业生,由于同期市场提供的白领岗位只有4600万,预计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将入职蓝领行业。尽管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不断低端化,已经产生出“蚁族”这样的阶层,但从未来趋势的角度看,如果发生过半大学生入职蓝领的现象,势必将让许多含辛茹苦甚至倾其所有供养一个大学生的父母为之惊愕。

然而,不管未来的情形多么糟糕,我们终究要回归现实。沉浸在过去把大学生等同于天之骄子的梦境中,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意义。要知道,未来可预期的趋势是中国庞大的就业市场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原本符合大学生口味的“白领岗位”,而相应的,在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和新型农民领域,则将新增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对此,胡瑞文团队所撰写的报告也指出,新增的这些蓝领岗位也将弥补白领岗位的不足,成为未来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突然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扩招改革,并未细致考虑同期中国经济的结构乃至就业市场结构的走向。学者吴向宏曾经分析道,鉴于中国长期秉持低汇率政策,以加大出口额的增长,便使得经济资源纷纷流向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确在数年间成长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但由此也压制了国内本土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这就直接导致现有的产业结构更青睐高级的蓝领技工,而非被称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生。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金融体系频频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干预,使得资源错配进一步加剧。以地方政府创收的方式为例,各个城市之所以热衷于上马房地产,主要在于此法可以快速回收土地出让金。而为了撑起房地产市场,政府便要求银行贷款向开发商倾斜,而不是向能够创造更多白领岗位的知识型企业倾斜。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何学历不高的包工头和售楼小姐可以在收入上轻易压过寒窗苦读十多年的大学生。

一个国家就业市场的结构必然与其产业结构的分布息息相关。1997年启动的高校产业化改革,人为地实现了中国大学生数量翻番的目标,即从2001年的114万上升到2013年的700万。而同期中国经济的结构依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符合大学毕业生预期的就业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大学扩招的速度。这就使得“上大学找不到工作”成为高校扩招所制造出来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这一部分人不上大学,而是直接工作,他们的预期将不会是“白领”,所谓就业难的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 经历了数年大学生就业难之后,很多大学生都放弃了“白领梦”,转而安心成为一个蓝领。这其中既有政府的倡导,也有就业人群自我的调适,更有市场企业所发出的种种信号。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人工价格势必不断上涨,蓝领并不是过去印象中辛苦低薪的职业,而可能成为一个中等收入群体。更何况,随着更多大学生的加入,蓝领的形象也将得到提升,蓝领的职业道路也将更加宽阔。更是基于这一点,大学生未来就业的蓝领化问题,或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来源:南方都市报

上一篇:大学会计自我鉴定下一篇:大学生创业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