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高校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建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构建的主要理论架构是讲授式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实践教学理论的开放与推进、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探索与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情景教学高校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情景教学高校地理教学论文 篇1:

解析高校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摘 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兴趣也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对许多地区的各种奇异地貌以及现象,地理课程是人们在学生时期对地球知识进行系统性了解的主要途径。同时由于教学改革创新需要,当前教育界不断提出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而在当下的教学模式中,情景教学无疑是较为流行并适用于地理教学的一种方式。其从地理教学的现状入手,能够有效地体现出情景教学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情景教学;应用策略;高校

地理学科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层面广且复杂,在高校教学中对这一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显得过于单一,且教学方式也会相对枯燥,难以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兴趣,甚至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教师灵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时引入或者传授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并且生动具体化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使学生的心理机能以及对知识的学习潜力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 这种教学方式直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从而提高。

传统的地理课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普遍采用“成体系”的知识传授、讲解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但是其在根本上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难以使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而情景教学法通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它主要是以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与想象力为基础,通过教师对情景的巧妙设计来推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情景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所构建的教学情景在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而形成一种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要适当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地理知识的情景当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发挥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说,情景教学法对于高校地理教学是较为重要的。

二、当前高校地理教学的问题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地理教学方式也呈现出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当前阶段,高校的地理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地理教学方式普遍采用教师口述,或者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图形绘制,最多会采用挂图展示的方式。且这些方式在课堂教学上不仅会严重浪费教学的时间,还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高,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在进行绘图时,无法保证图的标准性与精确性,而挂图的方式其字体较小,在教学时学生无法清楚地了解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二)课本知识存在滞后性

当前多数高校的地理教材中采用的素材大多是十多年前的,这些知识使地理教材的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教学中无法做到将地理知识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机结合,使现代大学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此外,当前的地理教材,尤其是其中的各项数据较为老旧,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的《世界地理》教材,是当前多数高等院校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材,这本教材中的有些数据是在2000年,甚至是上个世纪采集的,已经相对过时了,无法适用于当今教学的改变,这样多数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对数据进行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三)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地理课是一门跨越了文理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较为重视实践教学,但当前多数高校在进行地理知识教学时,往往会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程成为了一项可有可无的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之前的地理课程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地理教学影响较大,同时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地理课程应当让学生具有更多的野外实践机会,才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并了解其背后的意义与重要性。

三、高校地理课情景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高校地理课教学的重要性,提高高校地理课教学的质量,教育界专业人士开始不断尝试将新的教学理念与观点加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而情景教学是研究中较为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地理课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采用过程中依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效是进行地理课情景教学中保证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关键,但是教学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在情景教学设计时,要注重知识点的构成,并且需要在其中形成一定的框架,通过对知识的选择来适当地构建教学情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景教学的取材需要贴近生活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当中,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感性体验为载体,通过对教学情景地有效设定来使学生亲身体验,促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以及知识点进行了解并灵活掌握。而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情景的构建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性,使其能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连接,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代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问题情景的构建需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在进行问题情景设计时,需要保证其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即能够贴近学生的兴趣,并且具有强烈的探究性。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将精力放到学习上,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情景教学应当因材施教

在进行高效的地理课情景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对其难度进行综合考量,使其具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学生之间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各有不同,各自认知的水平也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进行因材施教。否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使情景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四、高校地理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应用策略

在高校的地理教学当中想要合理地应用情景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便是做好情景的设置,其中具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地理情景教学中融入新闻场景

探究式的教学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所以在进行情景教学时教师应当合理地设置问题,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疑问或者兴趣,便会集中精力去思考解疑,从而激发其学习的能动力,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在当今教育界,情景教学法已成为最受追捧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巧妙设置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抛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恰当地引领学生进入到设置的情景当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适当地设置情景问题能够有效地在课堂上制造悬念,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进入到课堂情景教学当中,并在课堂教学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进行“海洋环境”教学时,可以借用“马航MH370”事故,以一个问题为导入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让学生们对飞机的航线以及当时地区的气候环境等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问题的讨论当中,并且在讨论中获取到需要学习的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地理情景教学中适当融入角色情景

在进行高校地理情景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模拟实践平台,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发现,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完成对问题的发现、提出,进而能够对问题做出有效地分析。

比如,在进行“世界地标性建筑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标志物,而后进行分组探究,从学生扮演的建筑物特征来描述其所代表的地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在高校地理情景教学中融入实际生活场景

地理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作用,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知识,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着重将实际的生活与地理课堂教学情景相互联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适当营造出日常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情景,给予学生亲切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此来鼓励、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领悟到地理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经济发展中因地制宜的地理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询问学生对当前国家发展的了解,比如,南北方的农业生产差异,然后围绕着南北方农作物特点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开阔视野,也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高校地理教学的质量。

五、结束语

地理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由于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不断探索,地球的奥秘不断呈现在人们眼前。对于地理课教学来说,当前的情景教学法在高校地理课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能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当前情景教学存在的问题依然需要不断完善,进而为高校的地理教学开拓全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赵芳,刘俊杰,于海芳.高校地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4).

[2]李洪影,田红旭,张洪洋,吴雯雯.基于问卷调查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56).

[3]朱连奇,朱文博,时振钦,张广花.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5).

[4]李慧媛.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9,(6).

[5]蔺雪芹,申玉铭,余丹林.中美高校世界地理教学比较及其经验借鉴[J].地理教学,2018,(23).

[6]戴国富,周纤.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三板”技能培养研究[J].智库时代,2018,(41).

[7]常振楠.高校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思考[J].智能城市,2018,(9).

作者:李慧媛

情景教学高校地理教学论文 篇2: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现

[摘要] 建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构建的主要理论架构是讲授式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实践教学理论的开放与推进、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探索与完善。创新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实现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力量之源。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承载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从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启动,到高校本科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中国高校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方面,还是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远远滞后于其他方面的改革,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如何建构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目前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实践命题。为此,笔者就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现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建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目前,制约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建构的因素较多,但最根本性的因素是对建构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身处一线的教师及其管理者创新意识的淡薄和能动性、创造性的缺乏。事实上,创新教学方法、建构创新体系无论从国家层面、高校层面,还是从人才培养层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建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世界发达国家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创新型人才与科学技术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开始转变教学思想,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2]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确立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诱导者”,学生也由“接受者”变为“探索者”;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得灵活多样,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介绍该学科的现状、存在的相关争议及其发展趋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这种问题式、探究性学习已成为美国高校特别是研究性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3]以“学术自由、高度自治”著称的英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后期开始探索“能力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该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性,并将这种学习能力培养与未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教育的枷锁。与此同时,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积极推行和实践“探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4]由此可见,创新教学方法、建构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全球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建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应对世界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高校无论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是科研成果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十一五”期间,高校研发人员总量由2006年的26万人增长至2010年的32万人,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高校分别占增选数的56%和41%;2013年,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9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46项的687%。[5]高校科技成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支撑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加之学生长期受“听话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束缚,从而抑制了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据统计,虽然中国人才总规模已近6千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却十分短缺,如在目前158 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中,领导层的中国科学家仅占226%。[6]118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经济增长已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亟须高校创新教学方法体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三)建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这一目标体现着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在此目标引领下,目前,中国高校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专业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以教师为本、以书本为本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也由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普遍存在,学生被置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在学习动机、知识基础、个性禀赋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施教。如果只着眼于学生整体而不顾及学生个体,只考虑知识的机械学习而不重视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而且还会扼杀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愿望。由此可见,创新教学方法、建构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理论架构

教学方法的采用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素养、教学内容和具体教育目标。但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建立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体系。

(一)讲授式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完善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如此。目前,人们之所以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谴责和批判不绝于耳,一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地放大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憾与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机械地而不是灵活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形成了以教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生硬教学模式所导致。因此,不能一概否定讲授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否则,就无法解释这种伴随着大学而产生和发展的教学方法何以不断延续且长盛不衰,也就无法解释这种教学方法何以在目前高校中仍然被普遍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讲授式教学方法具有成本低、耗时少、效率高的优势,它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从教的视角看,讲授式教学方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其原因在于知识的传递都需要“讲”,这种“讲”或是一种阐释,或是一种启发,或是一种引导,可以说,教学活动就是建立在“讲”的基础之上的;从学的视角看,讲授式教学方法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只有学会听“讲”、学会接受,学生才会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因此,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建构应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基础。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是一种注入式的、填鸭式的,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也不一定是把知识简单地传递和注入给学生,而是教师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7]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需要教师对这种方法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比如在教学之前,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也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归纳和演绎、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生疑、在疑问中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理论的开放与推进

知识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离开实践的知识是没有生命价值的。高校实践教学的内涵就是把实践的基本要素运用于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探索性活动之中。[6]119实践教学对学生而言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看,它是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道德层面看,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8]从社会层面看,它可以开阔学生的心胸与视野,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热爱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

目前,由于高校办学定位不清、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或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理论上讲,应包括条件、课程、管理、评价等子系统,[9]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较为丰富的内容。如,条件系统包括师资队伍和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条件,以及目标定位、实践教学环境等软条件;课程系统包括实训、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综合设计、创新创业等;管理系统包括管理队伍、管理制度等;评价系统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这四个子系统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的内涵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内涵,不再是单纯地指向理工科教学中的实验或者实践环节,而是学生亲身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从时间维度上看,各种实践活动是根据教学需求、教学规律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比如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探索性的综合实验,以及认识学习和课程设计等;从现实空间维度看,它包括课堂内的研讨教学、校园内的社团活动、校园外的创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从虚拟空间维度看,它又可以分为虚拟实验、过程仿真和虚拟设计,以及利用互联网开展社会调查和校际间联合研究等。为此,高校应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着力建构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增加探索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探索与完善

研究性学习即指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比如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者的辅助性的建构理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性教育理论,以及强调调动与服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等,这是为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提供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事实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都在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德国的柏林大学积极推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科研作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使二者在互动中进行无穷无尽的探究;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把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采用实验法、讲座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国的北京大学也于20世纪之初就把培养“学问家之人格”作为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目前,随着大学的功能由最初单一的教学发展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也由讲授、背诵变为现在的讨论和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观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其共同的特征是:其一,具有互动性特征,教师不再居于主体地位,而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在于引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获取知识;其二,具有开放性特征,倡导开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探究过程;其三,具有问题性特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其四,具有体验性特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方法自觉不自觉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类似科研的仿真系统,在此过程中,学生开始质疑书本知识,敢于挑战权威,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强化。同时,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和教学理念,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将来的工作适应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动力之源在于问题,其探究过程既有对结论的验证也有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既有理论思辨性又有实践应用性,学生在此过程中无形之中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虽然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发达国家的高校兴起时间不长,在中国高校也只是刚刚起步,但其所彰显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师生互动探索求知的精神、以学为重的教学品质,决定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灵魂与核心。[6]119因此,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建构应以研究性教学理论为核心,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实现途径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宏观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课题;不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也是教育模式的创造性探索。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需要国家与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同时激活、发挥市场作用,不断优化整合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需要高校从理念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一般意义而言,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实现关键在“人”,在于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共同作用。为此,笔者着重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创新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能否建构和实现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高校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高校管理者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主观地分离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事实上,教学与科研从根本上是统一的,教学和科研是一种互动关系、相长关系。因此,高校管理者应重视教学尤其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应持续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一方面,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并实行灵活的管理制度,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由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都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技能,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较为欠缺,因此,高校应把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采用讲座、理论学习、教学实训等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同时还应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交流教学心得、传授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灵活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以及结合实际创新教学的方法,使之更好地适应讲台、适应学生、适应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其次,应建立完善必要的激励机制。在政策引导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聘制度,提高教学在教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在职务晋升方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评价的“门槛”;在物质激励方面,大幅度提高教师的课时津贴,加大对教学优秀的教师的奖掖力度,从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重教之风、教改之风、创新之风,激励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再次,应积极推广应用教学方法创新成果。准确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对其他高校创新的一些教学方法,通过培训、研讨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学习;对本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教学方法和创新成果,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引导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和实践,并在运用和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以及创新成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成果。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能否建构和实现,或者建构和实现的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钱伟长教授曾指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10]47。高校教师应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科研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把教学作为一种使命,在学习中探索,在实践中磨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一,应着重提升知识素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教师。”[11]这里所强调的是高校教师应具有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如果缺乏渊博的知识,教师便难以胜任科研工作;而胜任科研工作,必然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及自觉更新和创新知识体系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工作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促进自己加快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学活动更强调面向理论,更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以及教学内容的成熟性;而科研工作往往是面对新问题的活动,既需要研究者不断提出问题,又需要提出的问题有难度、有新意,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能又发现新的问题。科学研究往往是解决不系统的、不成熟的问题,而问题是否能够完全解决也是不可预知的。因此,

教师应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注意跟踪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并突破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边界,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二,应着重提升人文素养。如果说教学方法是一种外在表现,那么决定教学方法创新成果的内在因素主要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师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教学实践,才能更加自觉地创新教学方法,更为主动地去引导学生、激励学生。高校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学生,以严谨求实的作风对待科研,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对待教学,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引领学生在未知的领域不断探索,为学生解疑、释惑,从而促进教学相长、知行统一。

其三,应着重提升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个在长期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逐步提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所从事的专业课程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符合本专业课程教学规律、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教与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也是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是否科学、是否有效,最终要由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状况来检验。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构成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两个主要方面,[12]但有效的“教”不等于有效的“学”,因为学习的质量是建立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基础之上的,建构和实现教学方法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钱伟长教授指出:“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必须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通过几年的学习,培养成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10]49因此,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方面,高校应深化考评激励机制改革,切实把学生从目前常见的“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懒惰低效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考试方面,应着力改变单纯以分数作为评定标准的奖励制度,通过增加科研论文评分比例、搭建展示学生创新成果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等形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创造者;在评价方式上,应把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切实改变传统的以学习结果为根据的终结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分析等,激励学生学会质疑、敢于批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攻关,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强化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应注意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意愿,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和方法,共同研究和探讨相关课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使学生具备终身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建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体系既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增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高校应结合各自具体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教育目标等,探索建构以讲授式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品质的教学方法创新体系,并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途径,激励引导教师和学生自觉把教学方法创新体系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使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15).

[2] 王一兵.八十年代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述评[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9.

[3]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10):6062.

[4] 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 教学研究,2008(1):5861.

[5] 高靓,万玉凤. 2013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中高校获奖项目超过2/3[N].中国教育报,20140111(01).

[6] 曾振平,沈振锋.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7]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6177.

[8] 史静寰.加强实践教育: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59.

[9] 李录平,张拥华. 高等学校实践教育多维度理念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8386.

[10] 邢红军.论钱伟长的教学观及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J].教学研究,2006(6).

[11] 赵卫平.雅斯贝尔斯高等教育思想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7177.

[12]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责任编辑:赵玲]

作者:栾著

情景教学高校地理教学论文 篇3:

试论高校地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及教育教学的要求越发之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地理教学引用了多元智能理论,分别为自我认知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文化智能、音乐艺术智能、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与空间智能。这种多元化智能理论在心理学界及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教学领域各门学科在素质教育口号的影响下,创新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本文就高校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作出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地理教学;多元化智能;方法;学生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及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及核心。故在高校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发展差异,深入的探索与分析多元化智能理论,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其中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及教学手段,能为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增添课堂的生动性及趣味性,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

一、创设多元化的地理教学情境

创设多元化的地理教学情境,是高校地理教师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首要基础。可通过以下方式:第一,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在平等和谐且互帮互助的教学环境与气氛下,学生才能勇于、敢于表达自己的认知与见解,乐意听从地理教师与其他同学的意见,才会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及学习热情,进而可以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1]。与此同时,地理教师在营造教学情境时,需综合运用合理性的语言及行为动作,包括激励型、引导型与自信型,向学生积极传达正面及准确的信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及看法,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平等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学习环境中。第二,创建展现学生能力的平台。地理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抽取5-8分钟时间开展多样化的情景教学方式,并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展开地理学习[2],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第三,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方式有:使用地图、地球仪、新闻照片、地理模型、实际绘图、VCR或者视频等辅助工具;利用填图、立体模型等手段,将教学空间进一步智能化;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归纳推理、图标分类比较、判断地理数据等学习任务,使得逻辑-数学智能情境化;充分演示创意性的身体动作,结合地理游戏、实际操作或者地理短剧表演等活动形式,使得学生的运动智能化;适当播放可营造地理教学氛围的音乐、视频、相声及诗词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智能;讲解地理相关的新闻、历史、故事或者神话传说,并结合亲自实验与经历的地理体验,激发学生的语言文化智能[3];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地理学习实际考察,使其仔细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并寻找出大自然的循环运动及生长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抽象的、理论性较强的地理概念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情景设计,充分突出地理学习的主体核心;在选择出学生最合适的情境类型后应对其进行合理性与优化性地整合,并精心利用文字资料、地理图片及语音信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及发展需求。

二、运用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评价

地理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能够增强学生进行地理活动的目的性,使学生更加理解地理活动的开展主题,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地理活动的体验,从而有效发挥出地理评价的导向功能[4]。为了全面及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个性及主动性,教师在运用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评价时应注意,第一,使用评价的多元化角度。当地理教师进行评价时,应按照学生的不同性格差异及发展特点,利用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地理学习效果等。如在评价地理专题成果时,教师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评价,个体智能的特性、把握及分析判断地理技能与概念知识、分析地理实验作品的整体质量、展示实验作品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使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第二,注意评价的时间与效应。当地理实验作品完成及地理活动开展完后,教师应立即组织教学评价,使多元化评价能够发挥出教育的最优价值与性能。如学生在展示完地理学习活动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前的几分钟,根据学生的表现能力、情感态度及地理把握能力进行评价与指导,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信息反馈方式逐步调整好学习方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达到全面发展[5]。第三,结合激励型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在进行多元化评价与指导时,应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的学习态度,针对表现能力强、作业具有个性特色的学生要使用鼓励性及表扬性的语言,反之针对表现能力较差、作业较为普通的学生可以逐步降低讲解地理知识的要求,并根据其优缺点进行激励与引导,使其扬长避短[6]。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创建展示的平台,使用激励型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并保持学习的兴趣及热情,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最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地理。

三、结合多元化的地理交流合作

在高校地理学习中,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机会来探究地理知识,并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及图书馆资源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自身向多元化智能的方向发展。故要求高校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及个性特色来设计小组合作、团队探讨等交流合作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助地完成地理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感情。学生在进行地理交流与讨论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空间智能与自我认知智能,并促进语言文化智能的发展,最终实现自我认知智能的目标。其次要求地理教授要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针对课堂上有自我见解的地理结论进行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以正面及向上的心态来评价自身学习地理的过程,以开放、包容的情感态度去看待自己,如此才能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精神风貌,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就如何在高校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提出了三方面的策略。即创设多元化的地理教学情境、运用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评价及结合多元化的地理交流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扩大地理知识面,最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及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谭小娜.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兼谈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10,09:18-19+23.

[2]黎世輝.如何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挖掘高校学生体育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3,04:182-183.

[3]罗文广,陈文辉,胡波,蓝红莉,曾文波.电气信息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5:137-141.

[4]杨琴,吕伟,苏其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武术教学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66-67+71.

[5]周俊卿,温树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校会计双语差异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2011,13:48-49.

[6]李文璐,王玮婧.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高教论坛,2013,10:77-80.

作者:田婷

上一篇:高考历史命题突破思维论文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