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探讨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群建设。对大类招生的意义、专业群组建原则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进行阐述,实施系列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 篇1:

“1+X”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幼儿教育作为人类一生当中最早的,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幼儿教育不管是在投资上,还是在重视程度上,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特别是伴随着现当代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家长在与国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对比以及研究上,开始转变原有传统的教育方式,对整个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1+X”制度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技能等级考核,搭建“书证融通”平台,为学前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这无疑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多学技能、学好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对整个教师专业提升、不断学习创新的极大挑战。由此,以“‘1+X’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与思考”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希望通过研究,不断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的教学质量,促进其快速发展。

[关    键   词]  “1+X”;中职学前教育;母婴护理技能;教育教学实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于2019年1月24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是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整个会议中,所强调的“1+X”证书制度构建了全新的制度标准,为进一步提升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也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了更明确的发展和前进方向。

一、中职学前教育中“1+X”证书制度的主要含义

为了进一步贯彻全国课程教育教学大会精神,更好地落实“职教20条”中的要求,更深一步地完善职业课程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有效结合,教育部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启动“1+X”这一证书的试点工作。

在“1+X”证书中,“1”主要指的是学历证书,“X”则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当中,“1+X”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拿到学历证书,而且还需要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将“1”和“X”结合,使其相互补充,实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初衷,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高质量的就业打开了一条宽广的道路[1]。

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考核方式以及考量手段,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上,融入与其相关联的“X”——母婴护理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使学生贯通了0至6岁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儿至幼儿期的相关知识,为其未来从事母婴护理师或保育员、幼儿教师多项岗位奠定了基础,获得了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可,拓展了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的本领。

简单来说,通过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中融入“1+X”制度作为试点工作,并且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对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得到社会的认可。由此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全面提升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进而实现“弯道超车”。进一步落实好、试点好这一工作,借助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进一步提升培养人才的“含金量”[2]。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中融入“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一)能够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就目前来看,伴随着现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高素质的家长在针对幼儿教育问题上也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因此,对于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考核,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其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加科学、专业的技能,塑造更加健康的身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3]。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在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能水平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当中,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学习,而要与生活实际、真实岗位需求、专业技能相结合;也不再是沿袭传统的经验以及陈旧的理念,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提升其综合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能够更加科学地做好母婴日常生活的护理、照料、特殊问题的处理,管理好母婴生活,为所服务的家庭送去温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当中,所培养出来的中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进而才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获得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与此同时,“1+X”证书不仅仅需要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备专业化的技能水平。

(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性技能人才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毕业之后所工作的场所大部分都会集中在一些幼儿园,而同时获得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证书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进入家政公司、早教机构甚至培训机构等工作,就业的范围更广阔。当然这就要求学前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组织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能力、组织不同的文艺汇演的能力等,还需要其为母婴提供更加合理的保育活动等。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还需要保教结合,二者并重[4]。然而,就目前这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实操水平表现上大多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将“1+X”证书制度有效地进行运用,则能够更有效地为中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学習母婴护理技能提供更全面的教学和实训的机会,达到学前教育最终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拥有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能够通过自身丰富的理论与专业的技能胜任实际岗位的各项工作,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三、“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母婴护理技能教学实践主要策略

依托“1+X”证书制度的发展背景,母婴护理技能等级证书已经逐渐成为中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所必须要选择的专业技能型证书。但是,在实际教学的实践和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教师专业性不强等原因,也有许多专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追求学生是否能通过考试、是否能顺利获得证书,在授课过程当中偏重于加强学生对题目的解答,而在规范化、科学化的技能操作上却没能够引起重视。因此,大部分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虽然已经获得了技能等级证书,但是依旧没能够具备更加专业化的实操技能,“考”与“用”之间有脱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院校也意识到弊端,采取了实操性和演练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5]。

当然,母婴护理职业等级证书的获得是学前教育专业实现“书证融通”的渠道之一,还有学校采用其他方式,也在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思路。例如,在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还开设了有关小钟琴教师资格证的相关培训,作为对中职学前教育展开幼教阶段五大领域中的一门艺术类的课程,对小钟琴的技能表现来说,主要则是创新音乐启蒙课程,这一方案则主要将教育部有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课程教学的大纲,尊重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将趣味性、指示性、音乐性以及技能性充分融为一体的特殊综合课程内容。对小钟琴而言,携带方便而且简单,容易学习,并且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是现如今最适合在幼儿园或者是一些低年级开展的一门学科。除此之外,在全国的幼儿教育行业中,能够达到合格驾驭课程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缺口依旧很大。小钟琴教师资格证考试,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加特长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专业人才;持证上岗也会进一步拓宽学员的就业渠道,让学员们在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培训之中,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组织管理大型活动的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和考核,将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此种模式不仅使校方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更为社会输送了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能人才。理论与实践两手都要抓,不可偏废,需要将两者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专业型人才。建设好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中融入更多、更广的实用型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出路。

因此,“1+X”证书制度的推行,将有力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整体发展状况的改变,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促进专业教师夯实自己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专业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1+X”背景之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入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学习内容,能够在增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多种专业技能,从而促使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能够适应不同的专业岗位需求,获得更好的发展。

參考文献:

[1]陈梓菲.信息化教学设计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8).

[2]霍巧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教育新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

[3]周淑群,李藐.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学前教育“1+X”联动帮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6(27).

[4]吴月.微格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7(4).

[5]郑林昕.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J].职教研究,2016(15).

编辑 郑晓燕

作者:王芳

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 篇2:

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探讨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群建设。对大类招生的意义、专业群组建原则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进行阐述,实施系列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大类招生;护理专业群;专业分流;教育教学改革

一、高校大类招生的背景和意义

大类招生的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等学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经过1~2年(高职1年,本科1.5-2年)的基础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高校本科大类招生已越来越普遍,高职院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学校日益增多,如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在水利工程、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实施按“大类专业合并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则在护理类、康复治疗类专业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

在护理类专业中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对提升护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1)使生源质量更加平衡,所谓冷门专业的报考率将得到提升,使护理类各个专业生源更加平衡。(2)有利于促进高职护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增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学生可相对自主选择专业,促进护理专业类(专业群)内部专业间的竞争,增强办学活力;四是经过通识教育后,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加明晰,增强专业选择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群的组建原则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高职院校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进行专业群建设和发展模式。以作者所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群为例,介绍专业群的组建原则。

(一)资源共享原则

护理专业群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教学课程资源、师资团队和实训基地等。以课程资源为例,护理专业群实行“平台+模块”的方式,“平台”课指护理、护理(ICU)、助产专业三个专业共同开设的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体现宽口径、厚基础;“模块”课主要指各专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照“高层互选、中层分立、底层共享”构建课程体系,达到资源共享。

(二)内涵发展原则

护理专业群主要圍绕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课程体系重构、“双师结构”团队的建设、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国际合作交流、专业群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来建设,从而实现护理专业群的要素协同创新和整体内涵发展。

三、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

以作者所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群(包括护理、护理(ICU)、助产、呼吸治疗技术)为例,探讨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

(一)实施专业分流

1.分流工作准备

实施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群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应以学生为本,坚持尊重个性发展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专业分流前,应做好专业介绍、学生座谈会、组织各类参观学习等有关准备工作。

2.分流方案制定

由学校成立护理专业群分流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学生、招生就业等学校职能处室和护理学院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制定大类招生专业的分流原则和实施方案,负责大类招生政策宣传和学生申诉,同时对专业分流进行指导,包括对综合测评、专业录取等进行全程监控。

护理专业群分流方案包括以下内容:专业分流依据确定;组织专业分流考试并进行成绩排名;专业分流结果公布。

3.分流工作实施

(1)准备。组织对大类招生学生进行专业意向摸底调查,结合各专业教学条件和学校专业总体布局规划,确定各专业(方向)招收计划人数。

(2)宣传。包括媒体宣传、会议发动等宣讲形式,进行各专业就业介绍和分流政策解读。

(3)志愿填报。组织学生填报专业分流志愿。

(4)测评。学生入学后第一、二学期所学课程的成绩作为综合测评成绩,采用加权计系数计算,按综合测评成绩进行测评结果排序,并进行公示。

(5)录取。按照分流方案和测评办法进行专业录取,完成专业分流录取工作。当出现申请人数超出专业计划人数时,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6)公布。对专业分流结果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分流结果并进行公布。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专业群内专业的教学资源,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1)对《人体结构与功能》《医学免疫与病原生物》《护理学导论》《病理》等通识教育课程加大改革力度,按护理专业群技术发展因材施教,逐步实现通识教育的专业化。(2)改革专业课程,增加小班教学模式,以理实一体和项目化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突出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对技术技能的迁移能力。引入加拿大老年护理、国际护理等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教育的通识化。(3)专业教育实现对通识教育的深化,通识课程成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有效延伸,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大类招生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分和技能竞赛学分,把创新创业课程和技能竞赛训练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建设创新创业、专项技能竞赛有关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和微型课程,四类课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技能竞赛成绩,计入学分。

(三)教学管理改革

1.行动纲领

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作为护理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纲领。

2.全面学分制

大类招生的学生,实施全面学分制,根据学生基础、兴趣、能力的不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指导学生自主选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原来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计划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实行弹性管理制度,制订学生选课办法,护理专业群学生可以申请更换不满意的课程。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弹性教学管理,促进护理、护理(ICU)、助产、呼吸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3.重视实践和创新

学生参加的护理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和开展的社会实践(如面向社区和铁路单位开展的义诊服务)等活动,经护理学院审核,学校教务处审定后折算学分,记入个人学分。同时,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制订激励措施,积极组织专业群师资力量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如面向医疗护理机构开放院内实训基地,为河南省医院及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各集团公司进行站车救护员培训。

(四)学生管理改革

1.优化学生管理制度

专业群学生一年级,由学校选配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同时每班选择1名由高年级学生干部担任助理班主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专业大类问题的咨询反馈等工作;二、三年级学生,分专业配备专业导师,专业导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主要职责为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兼职负责学生纪律管理。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契合“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学生管理工作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设立社团专项活动经费,选配优秀教师进行社团活动指导,每个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可申请加入1~2个专业类或人文艺术类社团,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融合发展,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3.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充分利用钉钉、QQ、微信等新媒体做好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送和考勤制度,提高学生日常管理效率;通过信息网络及时传达专业群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和管理动态,对“最美护士”等优秀学生案例、“512传光授帽”等大型活动进行大力宣传报导,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人生观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让增长知识技能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四、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对护理专业群大类招生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前后招生报考数据和人才培养成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护理(ICU)、助产、呼吸治疗技术专业的报考率由原来实施大类招生前的76%、18%、32%提高到大类招生后的89%,新生报到率分别由原来的86%、72%、76%提高到93%,生源质量趋向平衡,促进了各专业的均衡发展;同时对专业分流后的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也显著增强。

高职护理专业群实施大类招生模式下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1月,专业群通识课程医学免疫与病原生物获批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共获批111门);2019年7月,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认定结果,护理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获批国际护理专业国际赛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课程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培训认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光华国际护理教育联盟会员单位。近3年,护理专业群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18个,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高职护理专业群基于“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对培养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复合型护理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培养成效反馈,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及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护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云玉丹.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

[2]颜兵兵,姜永成,殷宝麟.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J].高教论坛,2014(9).

[3]王胜利.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

[4]梁明亮,胡殿宇,苏东民.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9(11).

编辑 冯永霞

作者:倪居 梁明亮 林爱琴

实践教学下护理教育论文 篇3:

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

摘  要: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应用型医科院校为例,分析了思修课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等发布的改进、創新思政课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提出了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并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具体设计。

关键词: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

高校是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主线,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践行职业理想,并身体力行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型医科院校医学生是未来的一线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学校应牢牢抓住思修课教学主阵地,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学精神一代代传承,引导学生坚守一线,树立崇高的医学信仰,致力于中国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一、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现状

相关部门颁布的诸多思政课教学指导文件多次提到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例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1]中要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很多学校均构建了思修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建立,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丰富

应用型医科院校重在“应用”二字[3],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医科专业人才,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最广大的城乡居民,他们研究的是最常见的疾病。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高校应该关注“应用”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应用型医科院校的思修课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校定位与教学建设相匹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思考人生、思考专业、思考职业、思考社会的能力。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涉及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就课内实践而言,实践教学活动有主题演讲、课前时事热点分享、医学专家进课堂等,侧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校内实践而言,实践教学活动有微电影视频大赛、医院志愿者服务、中国精神分享等,侧重培养职业道德。就社会实践而言,实践教学活动有校外实践基地培育、红色文化基地探访、医院社会调查等,侧重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层次立体,拓展了思修课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方式,值得肯定。

(二)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分散,未形成紧密的联系

然而,思修课实践教学活动运行几年之后,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第一,实践教学内容与校园其他活动“撞车”,如演讲比赛、红色文化基地探访等活动,其他思政课、校团委、党校经常会组织相同或类似的活动,容易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产生审美疲劳。

第二,活动形式分散,各实践教学活动之间未形成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问题,虽然参加了多次实践活动,但是没有深入理解活动的意义,没有深刻理解实践活动的本质。

第三,活动成果呈现不充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之后,没有及时固化参与过程,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形成可传承、可展示的教学成果。

实践教学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实践教学活动所出现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时,认知肤浅、被动参与、浅尝辄止、感触不深,缺乏参与的热情,直接影响了思修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

二、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是以思修课教学内容为基础,紧密结合时事政治,针对医科专业学生特点,将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统筹规划,变被动参加为主动参与,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是提升思修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在此指导意见下,提高思修课实践教学实效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教学,能够聚焦思修课教学专题,更好地实现思修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专题知识的理解,最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另一方面,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教学前后呼应,前一项实践教学成果是后一项实践教学的基础,这样容易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有利于实践教学方案专题设计

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理论教学的重要改革之一是开展专题式教学,将思修课章节内容整合为若干专题,重点强化医科专业学生的责任感,注重学生的医生职业道德培养以及医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能够将分散于各章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理论教学专题进行整合。整合之后,思修课实践教学活动按专题开展,能够更加突出教学主线以及教学重点。

(三)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突破了实践教学分散教学的局限性

思修课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一致性,根据现行的思修课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某个阶段,呈现分散性特点。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能够使分散教学连贯化,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实践教学目标,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使师生产生全局感。一体化设计突破了分散教学的局限性,更有利于固化实践教学成果,保持实践教学传承,推进实践教学创新。

三、应用型医科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实施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要求“创新思政课教学研究工作,聚焦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攻坚项目,形成一批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4]2020年,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在《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指出,要“实施魅力课堂打造计划,打造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思政课金课”。根据这些教学指导文件,推进思修课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上在于解决教学重点问题,形式上在于挖掘互动性教学方法,效果上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一)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应用型医学院校特点设计主题

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思修课教材共分七部分,包括绪论、人生的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板块、道德板块和法治板块三条主线。实践教学应当根据这三大板块设计主题,进行一体化设计。

拍摄微视频与志愿者服务,是应用型医科院校经常在道德板块使用的实践教学活动,本研究以此为例,具体展开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撰写剧本、拍摄微视频,体现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思考,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在一体化设计中,教师可将国家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中国”战略作为指导,以“健康”为主线,设定不同的主题,如垃圾分类、科学护眼、合理饮食、意外事件自救等,指导学生进行公益微视频拍摄。将公益微视频应用于志愿者服务中,从被动服务转换为主动服务,在与患者的沟通中,体会患者心情,培育医患共情。经过一体化设计,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微视频展现大学生的原创力、洞察力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发现并传递思想的美、道德的美,引领青年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成人、成才;另一方面,可通过志愿者服务,将学生自己拍摄的微视频展示给患者,使微视频的拍摄更有意义,在无形中提高医学生对专业认同、职业使命的认识,体验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和健康使命。

(二)结合时代背景,将“创新”理念融入课本内容

思修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教学素材中有时代元素,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每一个能够聚焦大众视野的热点事件,无一不蕴含着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在课堂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情与法,同时还要在实践教学中紧扣时代背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弘扬正能量,显示时代青年特有的风貌。

以2021年全国开展的党史教育为例,本研究将具体展开讨论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如何将时代元素与课本内容相连结。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思修课可开展研党史、寻党址、学先进、树理想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按照“现场感受、主体创作、场景再现”等实现路径,将理想信念、革命道德、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教育等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

1.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青年时代是信仰形成的黄金时代,是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之一,也是形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在青年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思修课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党史的基础上,举办“医学青年与信仰”演讲比赛。

2. 中国共产党曾涌现一系列伟大精神。例如在建党初期,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在革命战争中急需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制定卫生工作方针和法规政策,建立医疗卫生管理机构、红军医院和医务学校,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开创了我国红色医疗卫生事业,形成了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为主要特质的红医精神。为配合理论学习,学校可举办“学史崇德,传承红医精神”故事分享会。

3. 2021年4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5],其中指出“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树立,法治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思修课实践教学可结合党史教育,将弘扬法律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法治观念入脑入心。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为例,学校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主线,包括鲁迅纪念馆(传承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共一大会址和毛泽东故居(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保护人民健康)、上海周公馆(周恩来法律思想)、龙华烈士陵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学生可参观走访红色文化景點、物件和人物的故事之后,在任课教师指导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查阅图书、影像资料,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蕴含的法律故事,树立宪法权威,形成图文并茂的实践报告。

以上实践教学活动涉及思修课三大教学板块,以党史教育以及“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主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立体有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在党史学习中帮助医科专业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引导学生成长为能担当时代大任的青年。

基金项目:上海健康医学院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基础课‘医患共情’实践教学活动一体化设计”;上海健康医学院文明品牌项目“走读医院,公益宣传,关爱残障人士”。

作者简介:付卓婧(1980—),女,博士,上海健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思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05-03-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503/t2005030 2_80414.html.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19- 08-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 余国江.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初探[J]. 江苏高教,2014(05):98-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上海高校汇聚一流学科力量支撑起新时代思政课发展“中国系列”课形成跨学段育人合力[EB/OL]. (2020-03-18). http://www.moe.gov.cn/s78/A13/moe_773/202003/t20200319_432792.html.

[5] 新华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 (2021-04-15). http://www. gov.cn/zhengce/2021-04/05/content_5597861.htm.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付卓婧

上一篇:安全防护的网络工程论文下一篇:钢箱梁施工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