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下护理专业论文

2022-05-01

摘要:简要论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作了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双师型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病理生理学教学下护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病理生理学教学下护理专业论文 篇1: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探索实践

[摘           要]  以护理专业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围绕培养目标,初步探索在药理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根据药理学课程的特点挖掘教材德育元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德育的统一,从而达到全面、立体、创新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关    键   词]  岗位胜任力;药理学;课程思政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以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为基础,为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及科学思维方法。它既是联系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最终满足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要求[1]。护理岗位胜任力通常分为基准性胜任力及鉴别性胜任力[2]。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如何培养有较强岗位胜任力的,既能满足岗位工作需要,又能保证护理工作中优势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3]。本研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在护理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取得较好的成效。本研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在护理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岗位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概念最早于1973年提出,是指在某一工作岗位中,能将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及由此产生的指向绩效是可以被测量或计数的,是区分一般与优秀绩效的个体特征。胜任力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个体特征,它表明人所拥有的特质属性,个体的知识、技能及内在动力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够预测工作中的行为;二是行为特征,包括在特定情景下个体对知识、技能及动机的灵活运用;三是情景条件,胜任力一定是在工作情景中表现出来的,要求將胜任力放在人—岗位—环境的框架中[4]。

护理专业岗位胜任力主要是指护士职业行为中所具备的能区别绩效卓越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工作岗位知识、技能及内在动机的特质和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护理人才岗位胜任力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高端护理人才岗位胜任力要素除了护理专业知识、全科医学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领域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价值观[5]。

二、药理学课程的特点

药理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科学习基础,为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做好铺垫[6]。在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中,药理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与护理学专业相关的药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及职业使命感;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等[7]。

与护理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药理学课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学科特点鲜明,课程内容不仅涉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还涉及诊断学、内科学等临床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第二,药理学的教学重点内容与临床医疗和护理紧密结合,比如,课程中很多知识点涉及医患关系、用药安全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药理学课程的途径

我校药理学课程于2018年开始尝试围绕护理人才岗位胜任力及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在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基于问题的学习及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基础上,将思政元素也融入课程中。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从事护理学相关工作及医学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对于专业教师,转变思想是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开阔视野,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德育能力。

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从细微处发现德育元素。课程导入是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性质及课程考核标准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教师不仅要介绍学科的性质、内容及学习目标等,而且要介绍课程的思政目标。药理学绪论部分的讲授,是做好课程思政的第一步。比如,使用案例讲授药理学发展史的部分,一方面通过介绍我国药理学发展过程,让学生认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学生产生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药理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在药理学专业内容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理论,也是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环节。比如,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中,通过案例说明皮试在预防青霉素导致过敏性休克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医疗机构不按照护理流程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警示学生在用药护理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在心血管系统药理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介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前沿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前沿,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在讲授化学治疗药物时,以抗生素滥用案例引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不良反应,在案例中也增加了医患交流环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人文素养[8]。

其次,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保障药理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关键步骤。在专业课程思政中,不能将思政与教学割裂开,课程思政既需要精心设计,又要巧于融通,形成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授课中既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又要创新授课形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易于接受思政,以达到课程思政效果。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一是要抓好课前预习,在每次上课前,将讲义、案例思考题及与思政相关的新闻等通过“雨课堂”等辅助教学工具发给学生,引导做好课前准备。二是抓好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雨课堂”发给学生的案例及思政材料,提出本次课程的讨论问题,随后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内容,而且需要引导学生以专业课知识和思政元素为核心讨论,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采用合適的考核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课程思政效果和质量。一方面进行了网络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反馈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及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试卷上出现案例分析题,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人文素养。

四、药理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虽然我们在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取得一些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平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足,导致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应该是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只有在教学中真正了解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与班级专业导师及班级辅导员多沟通,同时也要与学生多沟通。另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融入德育元素也是任课教师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学习相关思想政治课程,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有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理论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

五、结论

课程思政是药理学课程的一种教学尝试。以往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已经这么做了,只是没有理论化、系统化。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改革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专业课教师只要坚定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实现与德育融合统一,必然会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成功道路。

参考文献:

[1]付彦君,张秋华,刘兵,等.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0):776-778.

[2]董丽芳,叶国英,董燕艳,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115-116.

[3]张瑞琴,李胜萍.高职护生岗位胜任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教育,2019,37(6):104-106.

[4]Spencer LM,Spencer SM.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John Wiley Sons,Inc,1993:222-226.

[5]谢晓云,彭忠英,崔小妹,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8):129-131.

[6]杨春光,金威.护理药理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08(28):82-83.

[7]王灿,李根林.护理专业药理学授课技巧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46):304-305.

[8]刘亚敏,方晓艳,吴宿慧,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药理学教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5):179-181.

◎编辑 郑晓燕

作者:杨春光 李春实 罗学娅 张学梅 杨勇

病理生理学教学下护理专业论文 篇2:

浅谈卫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简要论述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作了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双师型人才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卫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就是指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卫生高职院校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1.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操作技能培训上,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上。“双师型”护理专业教师不仅仅应掌握专业技术,还应具备能将技术分解、再现给学生的能力。不仅仅要指导学生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还应对学生护理实验、实习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与医生合作,遵循医嘱,制订护理计划。学生这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非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实难胜任。

2.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娴熟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够很好地完成护理学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二、目前我校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 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

我校护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理论功底较扎实,但临床经验缺乏,大多按照“学院型”模式授课,理论与临床容易脱节,不能突出护理专业“实用型”的特点。

2. 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长期的临床实践,养成了临床护士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作风,培养了人际沟通、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只有来自一线的护理人员才能在教学中从实用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培养,缩短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但同时也存在着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他们在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对于医疗专业毕业的教师,临床医学知识系统,但缺乏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思路,缺乏护理教育理念正确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难全程贯穿整体护理的思想。

3. 高学历和“双师型”两者尚未互相融合

在人才引进上,学校往往先考虑的是博士、硕士,而忽略了对“双师型”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对已引进的博士和硕士,只强调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忽略了“双师型”的要求。

4. 从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也存在弊端

从医院聘请的兼职教师,人员不稳定,难以保持教学的连续性;对学生缺乏深入了解,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对兼职教师缺乏考核,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5. 缺乏实践的场所和时间

由于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我校新生逐年大量增加,但与专业配套的实习实践器材、场地严重缺乏,教师在校无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我校教师编制紧,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到临床一线进行较长时间的锻炼。学校每两年要求专任教师至少下临床锻炼一个月,但仅仅靠寒暑假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临床实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

6. 医院实践制度尚未建立

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教师要经常化、制度化的到对口医院上班,只有在临床一线动手,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校教师到相关医疗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目前还没有形成制度,有制度的也是形同虚设。

三、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 增加教师数量,重视教师来源,合理调整教师结构

教育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使医学院校既可以从高校中择优录用毕业生,也可从医院中调入具有较高护理技术的骨干,扩充护理教师编制,合理调整师生比,增加教师数量,为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到医院实践提供时间保证。

2. 建立一批临床教学实训基地,建立院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下,为学校建立一批临床教学实训基地,建立院校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确立附属医院,方便专业教师进社区、进医院、进病房实践

3. 建立制度化的专业教师到对口医院培训和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使护理专业教师能定期到相关医院临床一线上班

如要求专业教师进社区、进医院每年不少于3个月,或长期以临床工作为主,专业教师之间轮流承担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他们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4. 加强学科专业继续教育

讲授护理专业课的新教师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医学基础理论的培训,可根据新教师的专业方向,有重点地选择医学基础课程 (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等)和专业课程进行考核,为他们今后从事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学会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熟练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5. 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参加在职研究生班学习,是获取新理论、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学习,能使中青年教师拓宽知识面,萃取精华,更新知识。

6.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教育部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活动

可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疗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7.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激励机制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黎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职业,2008(11).

[2]郭艳,运怀英.高职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3]陈吉刚.浅议卫生职业院校双师型人才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2008(18).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韦素丽

病理生理学教学下护理专业论文 篇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摘  要:医学发展迈入新的征程,临床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全面开展和医学理念的快速转变,都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对护理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育工作者应明确了解创建具备高效性与时代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职业发展重要的作用。由此,教育工作者需精准定位护理专业教学目标,并能构建网络化、层次化教学流程,确保学生综合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同时,教师需全面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思想成长、业务提升、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由此,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  护理专业  教学方法  改革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从个体出发关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护理专业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方面,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护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给予高度重视,并能够充分借鉴与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教学特征,制订一套更具特色的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从而为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学习平台与学习空间,确保他们掌握与了解专业知识与文化过程中,能够对该行业建立更强烈的认同感,促使学生未来能够充满热情地投入医学护理行业中,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与帮助。

1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改革必要性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护理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仍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利用理论教育、操作演示、临床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虽展现出一定的教学成效,但因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会导致学生思想受到束缚。同时,高职院校更多情况下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往往会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以及他们实践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与目前现实社会岗位需求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为学生未来就业带来一定阻碍与困难。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特征,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既要满足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需求,还需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需求。但显然目前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积极性,不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开发他们的思维。教育工作者需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制订具有趣味性与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2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改革具体策略

2.1 精准定位护理专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在对护理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结合市场实际岗位需求标准,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教育工作者应从更多的角度、更高层面,重新反思与审视目前的教学情况。教师需明确护理专业教学宗旨,是能够培养出具备夯实理论基础、超高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突破传统护理教学方法的局限,依托于原有课程框架,能够构建一套更具有实效性的护理专业教学体系。同时,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科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护理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不断丰富护理专业教学范畴的同时,应能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例如,可結合护理专业特征,开设特色医学英语教学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等。从而令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吸收与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层次与能力结构,逐渐建立更加先进的职业理念,从单纯的护理扩大到对健康的维持与促进,从个人身体感受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就医体验。基于此,培养出具备高度职业素养的护理人才。

2.2 构建网络化、层次化教学的流程

高职院校应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创建更具有特色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模式,并能逐渐形成具有网络化、层次化特征的教学流程。教育工作者应对护理专业知识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切实发挥教学大纲、专业课本优势,并结合网络信息资源,制订更加丰富与实用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素材,制作更能够迎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视频课件,引导学生基于線上信息化学习平台,提前对护理专业知识进行预习。由此,不仅可拓展教学渠道,为学生创建更加科学的学习平台,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全面提升他们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基于网络化教学,通过创新颠覆教学流程,可有效节省教学时间。并能通过线上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这样更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获得能力提升。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应能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与学习感受,并针对学生学习问题,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与教育。教师可通过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护理知识展开讨论与研究。教师通过科学分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氛围中。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愉悦的、轻松的学习体验。

2.3 全面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高职护理专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与系统性,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这对于他们未来就业与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始终贯穿于护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中。向学生系统化传授理论知识、强化其专业技能过程中,应更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在整个护理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服务意识。而这里所强调的服务意识,既要满足服务对象的就医需求,还需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建立更大的人生格局,更深层次地考虑医患关系,并能结合自身专业特征,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基于此,教师在制订护理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巧妙渗透职业教育。例如,在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护理技巧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渗透热情服务患者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强调深切感受患者的就医体验。在对服务对象开展护理行为时,应做到热情服务、细心解答,帮助患者排除心理压力与困惑。教师基于这样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同时,教师应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在不断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强化他们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引导他们对护理行业建立更全面的认识,使他们真正了解医学护理专业的重要意义与辛苦,确保学生未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3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并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创建更具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并能够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流程,确保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中,能够在多方面获得成长,从而确保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韦丽华,张锋雷.护理专业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以实验性肺水肿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0):121-123.

[2] 高健秋.护理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做法与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252-253.

[3] 卫刚,盛程,渠忠海.教学方法改革在《解剖学基础》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中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35.

[4] 梁娜.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4):242.

[5] 成丽萍.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6] 耿莎莎.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 王雪银,赵昆朋.高职护理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7(5):667-669.

[8] 庞楠楠.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方法及现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8):12-13.

[9] 齐敏佳,吴洪海.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37(4):329-331.

作者:肖绍琼

上一篇:遏制环境污染资源无度开发论文下一篇:综合分析企业诚信经营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