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研究性学习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数学实践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展开探讨,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实际数学问题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

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反思能力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反思能力

一、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近些年来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反思性学习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反思来找出自己学习中的弱点和缺点,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反思性学习的关键是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探究来建立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解答方式,使得学生对相关的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力,并且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有策略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活动,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新课标”中,“反思”被赋予了较高的重视程度。在新课改中,我们的教育目标向着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和探索性人才出发,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任务。

二、学生进行反思的过程以及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反思的过程

(1)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之上,关注与教学相关的特定问题,并且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出发,积极地搜索相关的资料。首先要通过自身的反思来发现问题,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并且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针对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进行发现和探讨,从而扩充自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2)分析问题。通过反思发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前一阶段收集的相关资料来分析问题的具体状况,以自己的思想配合搜集的资料,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问题的详细分析,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明白之处,为下一步打下基础。

(3)假设问题。通过分析,已经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时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假设,结合搜集的资料来假设问题的正确性。

(4)验证假设。验证假设是自己对问题的深化认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验证自己假设问题的正确与否,如果遇到特别困难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或者他人的帮助。

(5)将探索发现运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当假设被验证之后,学生往往对问题也有了较为深刻地了解和认知,这时学生就已经具备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意识分析的能力。并且这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探索而得到的结果,能够更深入更深刻的了解问题,从而完成对问题的深化认识过程,将问题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

2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教学现状

由于反思教学是近些年来刚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在实践中运用的效果并不是太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不注重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并不能较好地利用反思来提高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把握,最终导致学生不能融会贯通相关知识,从而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成绩。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投入各科之间的精力应该平衡,然而对于那些不善于反思的学生来讲,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占用学生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反思过程的培养,积极地教授给学生反思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才能更好地运用反思这一工具来提升自身对问题的认识。教师还要从自身做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反思式教学来加强学生对反思的运用。

2在解题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的反思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解题来锻炼。因为数学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解题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巩固,而在知识的巩固过程当中,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所以要充分利用解题来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解题过程同样也是四个部分,了解题目、制订解题计划、实施解题计划、回顾。其中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对问题进行反思,这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相同。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解题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习过程的反思,是对相关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解题的反思,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反思的效果。

3在课堂小结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一般都会在课堂小结上对本课时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是让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机会。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的重视课堂小结的设计,通过学生自己的概括和总结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比如设置一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第一,我们这堂课主要讲了什么。第二,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有什么疑问。第三,对于有疑问的内容,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

4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发散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发散性思维来寻找解题思路。因为反思同样需要举一反三,通过反思来寻找自身的不足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总 结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反思能力的培养通常被教师忽略,因此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实际解题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探索和求知中锻炼自己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反思能力的目的。

作者:杨文涛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2: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研究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摘要】研究性学习可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数学实践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展开探讨,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实际数学问题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实践

1研究性学习的科学内涵

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基于教师指导,学生由自然界、实践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之中进行数学相关研究专题的科学选取,并主体基于探究实践方式进行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新时期实践教学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基于基础课程教学之上,广大教师全面鼓励学生科学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主动探究精神的学习交流活动。积极实施研究性教学可科学更新学生被动学习模式,令其由传统训练性、接受性学习逐步发展为研究性学习,克服重知识传授、忽略实践训练不良教育弊端,进而科学激发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热情,塑造其进取求知精神,并全面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科学融入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核心在于全面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欲望提升了,才会树立积极探索精神,并主动调动思维,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应用激疑、讨论、引趣、悬念等实践方式,令课堂气氛全面活跃,并引导学生摆脱思维束缚,产生强烈学习热情。在新课讲授进程中,应科学依据数学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带着悬念产生了解决问题欲望,为研究性学习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来讲研究性数学学习主体围绕需解决各类数学问题展开,引入学生直接进行参与研究,并最终确保问题的良好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实践过程从本质上来讲便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旦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接触新公式与定理阶段便是面临新的数学问题。而不少课本内容、公式、定理推导证明本身便是良好的研究性数学学习材料,例如正弦、三角函数、余弦推导诱导公式、研究直线斜率与倾斜角、抛物线与直线关系位置等。因此我们可基于公设或数学定理为科学依据适当设计问题情景,令学生基于此项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探究,不断通过自身积极努力良好地发掘一般问题数学规律,并逐步取得阶段性成功进而真正体味研究性学习带来的乐趣。

3合理利用数学问题逐步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应良好地打造成问题中心,将日常生活中各类常见问题合理引入教学课堂展开深入研究,令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真正成为辨析讨论的良好场所与展示问题的核心平台。要想培养学生提升研究性学习实践能力,就应从其善于解决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培养入手,数学实践教学进程中倘若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传授知识的学习,则其大脑思维便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而学到的知识往往更加扎实深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合理融入研究性学习方法思想于全过程教学中,结合数学教材科技、经济、教育、政治与文化实际问题良好引入学生研究性创新自主课题,提升其研究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特长个性发展,并掌握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技巧方式。同时高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各类教材学习内容展开反思、积极谈论,塑造问题意识、形成质疑精神,并自觉地将数学问题合理专题化,提升综合解决问题与研究性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应逐步渗透引入研究性学习于数学应用题中,例如,培养学生科学借助数列知识处理分期付款、购房问题,利用函数最值求解方式创设最佳方案,进而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中各类实际数学问题的研究,令其感到该类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学以致用,体味到真正的乐趣。开放数学题可充分体现研究方法思维,映射形成数学问题过程及实际解答对象状态,有利于教师开展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因此高中教师应科学利用开放数学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与灵活性思维,令其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成功感。

4引入研究性学习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良好的社会实践是获取价值化信息与重要研究素材的科学渠道,学生可通过了解、观察社会事物,通过亲身参与把握第一手资料,利用已有知识合理解决实践问题。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师应科学注重生活实际与科学、社会与理论的良好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发掘环境问题、各类当代生活所需的现代科技以及社会发展重大相关问题。令学生通过科学地关注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可引导学生展开银行利税、存款利息的常识性调查研究。首先可辅助学生进行研究调查专题的制定,令其由课外书籍、教科书及网络系统中自主查询相关信息内容,并根据自身需求分组深入农业、建设银行、国税、信用社与地税部门中广泛搜集原始数据,通过整理分析,创建数学模型。在这样一种研究性学习进程中学生可充分展示其创新能力与积极性,体味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快乐,进而提升综合学习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结 语

总之,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科学内涵与优势特征,高中数学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科学引入研究性学习,基于数学问题辅助研究性学习,促进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融合,才能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的良好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梦琪。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2010(5)。

[2]李丽娟。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教学研究,2011(5)。

作者:樊亚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3: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探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探讨

教学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主要体现在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通过一个过程来向学生展示数学的意义,通过一个过程,让学生享受过程推理的乐趣,享受从探索到发现再到收获的乐趣.笔者认为,有效的过程教学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教学的连续性和关联性,二是教学的实践性.

一、注重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关联性

教学的连续性和关联性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讨过程比结论更为重要,教师必须要重视展现教学的过程,保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也就是要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反思,在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这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让整个教学过程产生环环相扣的作用,力求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系教师的教学策略和目的.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课堂教学内容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根据椭圆性质的研究经验,会很快想到运用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方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因此,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1.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先自己独立研究;

2.每名学生把各自的研究结果在组内交流;

3.请小组代表在全班发布本组研究成果(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对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经过上面的研究,学生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注意到双曲线的渐近线,因此,笔者承上启下,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清楚地看到双曲线的两支向左、右上方及左、右下方无限延伸,那能不能用数学语言较为确切地刻画这种延伸的发展趋势呢?比如说在延伸过程中和哪条直线可以无限接近?请同学们先讨论解决,再对照课本确认.”在笔者的这一问题下,学生分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初步掌握了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方程.

第三步,笔者接着提出如下问题:“双曲线和椭圆虽然都是圆锥曲线,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请从性质的角度,说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双曲线和椭圆各自的几何性.

第四步,请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围绕双曲线的性质,在黑板上每人设置一道练习题,然后由另一组组长推选该组五名学生上黑板解题,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完成.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论证,内容细分为评价题解的正确与否、题目设计的优劣、改进设计方案等.

二、猜想、实践,注重想象和验证的过程教学

我们说要重视过程教学,并不是只重视教师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思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能够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完成课堂的学习.具体落实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两个步骤,即猜想和验证.所谓猜想,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想象和理论上的推理.比如说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中,笔者就根据自己的经验,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步:分析实例,猜想定理

问题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棱BB1与底面ABCD垂直,观察BB1与底面ABCD内直线AB,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由此你认为保证BB1⊥底面ABCD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怎么样才可以把一张长方形贺卡直立于桌面?

问题3:根据上面的两个实例,同学们能猜想出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的方法吗?

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结合案例,让学生最终提出猜想: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第二步:动手实验,确认定理.

对定理的认识,需要从猜想到验证,才能正确地把握其中的内涵,才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正确地使用这一定理,为解题服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定理和概念等类似的教学中,需要引入一定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增强记忆深度.如笔者就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个简单的折纸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进行观察,同时进行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问题1: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

问题2: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发生变化了吗?(即AD⊥CD,AD⊥BD还成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在折纸验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教师在这个时候,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两种情况进行交流,探索和思考“不垂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而正确地推导出垂直的必要条件,即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动态演示模拟试验,然后按照“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定理和实验进行相应的推理,最终顺利地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三、结 语

任何发现都需要经过一个探索的过程,任何收获都需要经过一段努力的过程,高中学生要想在数学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就需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在推理和猜想、实践的过程中,验证相关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并从中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任鹏鹏

上一篇:网球文化差异论文下一篇:物理力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