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应用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应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问题。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此,提出了几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篇:高中数学应用论文

高中数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应用研究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可以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在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中,结合教育技术工具渗透数学史的教学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笔者在文章中对高中数学渗透数学史的教学理念和原则进行了研究,并且分析了渗透数学史的有效策略,以此为数学史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史;策略

一、 引言

在我国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上存在着一种尴尬的现象:教师想要教,但是教不会;而学生想要学,但是学不会。造成这种局面有着多重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中数学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其实,在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数学史中可以借鉴的内容,有意识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从厌倦数学转变成喜爱数学,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以此来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数学兴趣的目的。

二、 高中数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只有教学理念足够先进、有效,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数学史作为数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历史经历,其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兴趣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培养数学兴趣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本质所在,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数学技巧,促使学生可以从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成主动探索的状态。由于高中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导致了其学习过程比较枯燥、比较乏味,学生往往会望而却步。但是学生往往会迫于来自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强迫自己去生硬地理解、被动地学习。从表面上看,他们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保持着一种良好的态度,但其实他们内心原有的数学积极性已经被逐渐消磨掉。而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兴趣并不浓厚。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史渗透到其中,培养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爱数学。

(二)培养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规律是从个别特殊的习题再到常见一般的习题的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在讲解新的数学知识时要从真实存在的事例入手,使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和学习数学知识,以此得到最终的一般性结论,最后才能将该结论熟练地运用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中。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史渗透在其中,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这种数学思维。学生单单只靠高中数学教材,了解不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而数学史就可以促进学生深刻领悟数学知识所蕴含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此外,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通常会先直接看到教材中的既定理论,此时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直接形成印象,使得学生在之后的探索与论证过程中产生懈怠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知识,并不需要再进行探索,从而导致思维锻炼的缺失。而数学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实现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推动数学思维的产生。

(三)培养科学精神

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数学观是影响其本身数学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学习高中数学课程的过程不只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化与数学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是他们本身数学态度、信念等的形成过程,而这对他们下一步的学习,甚至是整个人生都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数学史本身就是昭示数学知识起源和发展的一门科学,里面蕴含了从古至今众多数学家的心血,并记录了数学家在探索真知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史渗透在其中,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高中数学这门学科,促使他们逐渐形成更加科学的数学观。

三、 高中数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原则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中渗透数学史,要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内容,有原则、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否则便会“多余”,不仅消耗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没有产生教育价值。以下是具体的高中数学渗透数学史的原则:

(一)有效适用性原则

高中数学教师将数学史渗透在实际的教学中,其主要教学目的不只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到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以及真正意义,使他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是如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史的实际过程中要遵循有效适用性原则,让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课程不仅仅只是数字之间的简单运算,其与现实生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如何将数学知识有效地作用在生活中,让学习变得更加简便与高效,这也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二)趣味启发性原则

当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之后,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发展他们自身的数学学习潜能。总体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他们自身的数学兴趣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具备足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够进行主动的探索与学习,否则被动的学习状态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并不能发挥出数学知识的真正功能。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史的实际过程中要遵循趣味启发性原则,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科学准确性原则

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所以,其内容必须保证准确无误,决不能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其未来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史的实际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准确性原则,在向学生渗透数学史之前,一定要查证该史料是否正确,再在课堂中进行渗透,使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正確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此外,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严谨、科学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四、 高中数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其质量好与坏直接决定了教师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的成效好坏。教师想要将数学史有效地渗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将数学史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然后再选择正确、适宜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了解数学史,积极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设数学史教学情景

高中数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其中的知识点学习难度也较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出较大的学习压力,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就会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下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渗透数学史,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其中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从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产生过程入手,使数学史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課堂中。而由于数学史的融入,学生就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那些难度较大且抽象的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更加喜爱高中数学这门学科,他们的数学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函数”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从函数概念入手,向学生讲解其概念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到函数概念一开始是一个变数和常数组成的式子。接着,教师可以在过渡到函数逐渐演变成运动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其描述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教师可以接着刚刚所讲解的内容,过渡到现有的数学教材上函数的概念。最后,教师可以再次带领学生将刚刚所讲解的函数概念演变过程复习一遍,让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还可以巩固学生的函数知识体系。

与此同时,高中数学课堂此时变成了函数知识的发展史,学生在其发展的历程中进行学习与探究,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函数,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所以,高中数学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函数的演变过程来对学生渗透数学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函数的学习难度,激发出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抽象的函数概念。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懂得利用数学史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

(二)合理利用数学史资源

目前并没有成型的数学史资料可以与高中数学教材相匹配,来供学生阅读和参考,但是在教材上都带有一定的阅读材料,并且这些材料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一些数学史或者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数学史资源来向学生进行渗透。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阅读材料中的内容,或者是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在网络上为学生搜索一些数学史相关资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数学史资源按照教材章节内容进行统计与整理,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数学史教材辅助资料,然后将其分享给学生,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

比如,在学习“三视图”的时候,首先,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为学生介绍和讲解画法,让学生感受在某一平面上画出的空间图形。其次,教师可以再次深入讲解,让学生领悟到其在平面上画出空间几何体各部分的大小和位置是一门学科。然后,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介绍蒙日,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做下的巨大贡献。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搜索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数学史资源,或者是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史资源,以此促进学生自主拓宽自身的数学知识视野。

高中数学教师通过为学生普及画法几何对他们渗透数学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只是拘泥于数学教材的具体内容,以此积极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来学习这部分数学内容,这样就可以为他们之后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知识保障。

总之,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既可以将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发展史进行讲解,也可以将生活中的数学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有一个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开展数学史课外活动

由于现有的教学资源不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渗透数学史还是很有限。这时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数学史课外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内化数学史的形式。教师可以举行以数学史为主题的社团课,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收集数学史资料,开设数学史座谈会等。这样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史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感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搜集数学史资料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其中的乐趣,以此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数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成立数学史的兴趣小组,定期让学生进行小组内与小组间的分享活动,让每位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数学史,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视野。

比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结合成数学兴趣小组,并且开设以“二项式定理”为主题的座谈会,让各个小组共同合作,搜索一些与其有关的数学史资源。其次,教师就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互相分享、互相交流。有的小组可能就会说:“我们小组在网上搜索了‘杨辉与杨辉三角’,我们认为其与二项式定理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时,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所分享的内容,并对其做出一定的判断。然后,教师就可以接着这个小组的搜索结果继续讲解,将该小组的回答中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改正,以此来让学生可以更加正确地记忆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史座谈会,这不但可以让高中数学的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悦,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而且还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以此促使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收获到数学知识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已经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从不同的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渗透,使他们可以通过数学史来正确认识其中的数学知识以及发展历程,以此促使他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为他们之后的数学学习和进步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瑾楠.高中数学素质教育对数学史的借鉴[J].科技资讯,2017,15(34):218-219.

[2]牛伟强,张天群,汪家录.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态度和信念调查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7(5):10-12.

[3]刘长青.数学史难于融入高中数学课堂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4):237.

[4]史红燕.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料呈现与融入模式: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教材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7,28(1):112-116.

作者简介:

陈联沁,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陈桂芬,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

作者:陈联沁 陈桂芬

第二篇: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当前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问题。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基于此,提出了几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应用意识;情境;教材实例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它要求学生学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语言去表达、交流,进而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才能彰显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更乐于去探究数学。下面就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途径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情境的创设应基于学生生活背景之上,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引入,如此引入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具体意义,就更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新课开始时,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的弊端,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新奇不绝的学习情境中,从而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若渴的状态中,促使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不断强化。导入的方法很多,如:

1.趣题导入

挖掘数学知识中的趣味因素进行引入,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我这样引入:宴会上,小张和小李两人用“V”字酒杯喝酒,小张一共喝了8个半杯,小李只喝了一杯,但是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喝得多,那么究竟谁喝得多呢?這一带有幽默性的例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开始议论,说法不一。此时我告诉学生:“他们两人喝的酒是一样多的。”此结论一出,学生顿觉意外,而且迫切地想知道原因。至此,新课的引入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2.操作导入

让学生实际操作,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三垂线定理”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放在桌面内,另一直角边与桌面垂直,接下来再把一个直尺放在桌面内,并过三角板的一锐角顶点(在桌面内)且与桌面内的直角边垂直。然而在让学生观察直尺与三角板斜边所成的角度时,出现了争论,有说45°的,有说90°的,此时我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都用45°的三角板直接度量直尺与三角板斜边所成的角。学生经过实际度量,最终达成一致(90°)。至此,通过动手实验,学生概括并证明了三垂线定理。这样的引入学生更乐于参加,也更能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发现真理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如悬念导入、游戏导读、故事导入等等,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地导入,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让学生重新经历一次发现探索的过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数学概念都是从客观世界中直接抽象出来的,在概念教学时可以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学习“椭圆定义”时,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块纸板、一根细绳、两枚图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总结椭圆的概念。如此学法,更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可以对定义中2a>2c这一条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挖掘教材实例,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1.给纯数学问题加实际背景

对数学中抽象理论、抽象结论的理解往往离不开现实背景的支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善于去发掘、构造问题的现实背景,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已知a,b,m∈R,且a

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促使迁移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可以促使学生去猜想、尝试,探索其结论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迁移,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习题,通过一题多变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能单纯地谈应用,而要把数学应用知识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相融合,并充分结合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浅入深,逐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庆伟.应用意识,数学课堂永远的“魂”[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13).

[2]刘世立.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6).

编辑 赵飞飞

作者:郑旻旻

第三篇:高中数学应用问题教学初探

1 前言

新课程强调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要大力加强,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在相关学科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

2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

1)各章序言都编排有趣的生活问题,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在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都恰当地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2)新教材在课堂练习、课后习题、复习题中增加大量的应用问题,涉及增长率、物理、化学、储蓄等各个方面,贴近生活,融知识性、应用性于一体。3)在课后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实践

3.1 指导阅读章头序言,留下悬念

对于章头序言,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使学生稍微碰壁,留下解题悬念,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2 重视例题示范,练习题、复习题巩固

例题具有示范性,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重在分析题目各个量的关系,在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还原实际问题等环节都应做出示范。讲解要用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练习题位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后面,建模导向性强,教师只需稍作指导;复习题综合性强,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还要利用批改作业的机会,弥补数学语言转化、解题过程的不足。

3.3 课外阅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对于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适当提出阅读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但往往由于这类题目文字叙述长,数学背景陌生,涉及面又广,因而对部分学生来讲,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一个困难。要解决这一困难,至关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消除畏难心理,克服语言障碍。有些应用问题文字叙述长,数学情景陌生,学生有畏难心理,甚至连题目都不“敢”去看。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树立读题的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排除语言障碍,必须做好读题和翻译工作。读题是翻译的基础,读题分粗读和细读。粗读要初步了解题目中讲的是什么事情,要求的结果是什么;细读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弄清题中的已知、未知事项。很多情况下,可将应用问题翻译成图表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数量关系。此外在每次考试尽可能地考查一道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应用问题,以便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解答应用题的信心。

2)引导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建模的过程就是将实际问题引入符号,抽象概括转化成数学语言的过程。一般来说,可采用下列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一是双向推理列式,利用已知条件顺向推理,运用所求结果进行逆向搜索;二是借助常用模型直接列式,如平均增长率的问题可建立指、对数函数模型,拱桥、炮弹发射问题可建立二次方程模型,测量问题可建立解三角形模型,计数问题可建立排列组合问题,机会大小问题可建立概率模型,优化问题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等等。一道实际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建模方法,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也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

3)注重运算正确,抓好规范书写。重列式不注重运算,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对复杂的算式缺乏信心,对简单的算式粗心马虎,这无疑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就要究其原因在哪里?千万不要责怪学生,还得从自身找原因,思想上重视没有?平时有没有养成良好的示范习惯?教师要精心研究算法,培养学生合理运算的能力,模范板书,并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书写规范,条理清楚,养成思维严谨的习惯。

书写规范:一是解题过程要规范,解证、建模、解模、回答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书写,条理清楚;二是符号书写要规范,运算符号、关系符号、代数符号、几何符号、三角符号等的书写必须规范、准确无误;三是文字书写要规范,书写工整、完整地表述解题过程。规范的书写不仅能准确地输出信息,更能培养学生学习认真、做事精细的良好品质。高中数学新课程注重突出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法,注重过程,引导学生不断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课堂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一中)

作者:许振峰

上一篇:新型国际关系论文下一篇:成本管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