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品牌塑造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受众观看视频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选择,电视收视面临极大冲击。本文在对河南大学199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校本科生问卷调查基础上,发现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观看视频节目的主要渠道。网络和手机视频平台受众较为分散,娱乐类节目最受大学生欢迎,网络原创栏目影响力正在形成。面对大学生网络视频收视转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视栏目品牌塑造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栏目品牌塑造研究论文 篇1:

论主持人定位与电视栏目品牌塑造的统一

摘要:在大众传媒业激烈竞争的今天,电视台为了吸引受众,纷纷开始塑造属于自己特色的“品牌”栏目。而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媒体中占有先入为主的地位,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纵观当前几档好的品牌栏目,可以发现他们在主持人的定位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对电视栏目品牌的塑造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主持人定位与电视栏目品牌塑造之间的关系,并且论述了主持人定位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上共同说明了两者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主持人;定位;电视栏目;品牌

一、主持人定位与电视栏目品牌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是一个电视栏目最主要的元素之一,一些具有知名度的电视栏目往往就是因为主持人的精彩串联而使观众对节目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湖南卫视2006年全新改版的《快乐大本营》就是以 “全民娱乐”为品牌,从各个方面对主持人进行符合娱乐品牌的定位,从而使之成了国内第一档“王牌娱乐栏目”。在电视谈话栏目《鲁豫有约》中,主持人陈鲁豫首次以一种知性、亲和的形象和嘉宾进行交流,塑造了“说出你的故事”聊天式的访谈栏目品牌。还有中央六套的品牌栏目《中国电影报道》,主持人经纬甜美、清新的风格加上她流畅、标准的播音使该栏目一改先前新闻播报栏目的死板,塑造了既庄重又娱乐的影视新闻播报栏目品牌。这些电视栏目之所以能够形成品牌,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栏目依据品牌需要对主持人进行准确的定位。

其实,“主持人定位”是一个十分综合的概念,它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角色必须与栏目的性质、风格相契合,它对主持人是从多个方面进行要求的。而“电视栏目品牌”则是电视台在竞争收视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策略——通过观众对于某个栏目的品牌认同进而达到提高栏目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提升电视台媒体形象的目的。

实际上,主持人就像是栏目的一个窗口,观众通过这个窗口来了解节目,如果窗口的作用达到了效果(即拥有准确的主持人定位),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电视栏目的品牌塑造。因此,准确的主持人定位是塑造电视栏目品牌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电视栏目品牌的塑造也需要主持人的契合,主持人定位与塑造电视栏目品牌两者之间是统一的。

二、主持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定位以帮助电视栏目品牌的成功塑造

随着广播、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很多节目都会把主持作为重点来包装和培养,因为他们深知主持人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然而,培养适合栏目特色的优秀节目主持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主持人的定位问题。近年来,电视银屏上也出现了很多主持新秀,比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栏目的主持人杜海涛和吴昕,央视六套《中国电影报道》的节目主持人经纬,还有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的主持人朱丹和华少等等。他们虽然没有丰厚的主持经验,但是栏目根据自身的品牌需要以及主持人的自身特质,帮助主持人找到了准确、合适的定位,于是便达到了栏目家喻户晓,主持人一炮走红的互利双赢效果。根据这些经典的成功例证,我们不妨可以总结出品牌栏目对于主持人定位的要求。

(一)主持人形象定位要与电视栏目品牌相统一

主持人在节目中并不是个体的代表,而是作为其栏目的标志,更是代表一种文化理念。为栏目的整体形象定位服务,与栏目的诉求水乳交融,烘托出栏目的宗旨。

首先,主持风格要与栏目性质相契合。不同性质的栏目需要主持人表现不同的风格,例如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就应该是庄重、严谨的,综艺娱乐类栏目的主持人就需要具备幽默、灵活、时尚的元素,而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就需要体现其亲和、知性的一面。如果不考虑栏目性质,而任意选用不适合栏目风格的主持人,即便是明星主持也会给节目带来弄巧成拙的效果。例如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就首次任用了白岩松作为主持人,但是一向习惯了主持新闻栏目的白岩松,在主持春晚的时候就明显与晚会的整体格调不相合宜,一夜之间便引起全国观众的一片争议。相反,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栏目中的节目主持人杜海涛虽然没有帅气的外形,就连普通话都说得不是很标准,但是因为栏目主打的是娱乐品牌,所以海涛灵活的反应能力和幽默的语言十分符合栏目的需要,海涛也借《快乐大本营》的娱乐王牌地位从此声名鹊起,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主持人造型的设计应该体现栏目品牌所突出的精神特质。主持人的造型可以说是一个栏目包装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视觉感受,从而间接作用于观众对栏目的印象。可以说主持人的造型是一个栏目的外衣,只有量体裁衣才能突出栏目特点,与内容相得异彩。在《中国电影报道》中,对比主持人经纬这近三年的表现,可以清晰的看到主持人形象的变化过程:从一个略显青涩的大学生形象到现在的职业丽人。这个过程中主持人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并且现在的造型与栏目的形式更加贴切:发型由半长发改为现在的齐耳短发,使她的形象由青春活力变为现在的干净历练。服装的穿着也越显自然和适当,衣服的颜色和款式方面不像原来只突出时尚和活力,现在的服装颜色则既凸显了她的青春又注意与她的肤色和发型风格相协调,同时更突出了新闻的职业性。这些主持人形象细节的变化,使得观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有更为明丽、清亮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加深了观众对栏目的整体的印象。

再次,主持人的语言要灵活机智,语音语调要符合栏目品牌的特点。以前,国内的主持人都只是在做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传声筒,而如今栏目的品牌发展需要也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语言的魅力拉近节目和观众的距离,还必须具备灵活应对节目现场突发状况的能力。2006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经过改版以后,栏目更加轻松、活泼,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主持人幽默、诙谐的语言的特点。主持人如果在节目中出错,并不是采取躲避或更正的措施,而是其它的主持人以出错点为诱饵,引出笑料,从而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例如有一期节目张含韵作为嘉宾,当中一段对白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何炅问张含韵:“你最想和谁有合作的机会?”

张含韵边思考边说:“我喜欢有才的人。”

何炅:“哦,那应该是我吧?”

张含韵:“啊?(夸张)不是啊!”

何炅显得很没面子,脸上佯装很恼怒的表情,并且在张含韵面前大摇大摆拂袖而去,此时张含韵说了一句:“何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谢娜马上走到张含韵的身边:“没关系,我们都要感谢你,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没办法把他从《快乐大本营》气走,今天你做到了,我们太高兴了。”现场立刻哄堂大笑。

现场的音符往往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将舞台上出现的一些“小状况”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这不但体现了主持人的机敏,也让观众对主持人有了更为亲近的感觉。

(二)主持人角色定位要与电视栏目品牌相统一

主持人进入传播系统后, 虽然是以个人的形式被传媒推向受众的, 但是在受众面前的他们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 而是有了相当丰富的角色性。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 虽然应该有个性化、属于自我的东西,但是更应该要明白自己在节目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是不可以不顾节目特点和媒体要求去任意挥洒个性的。因为主持人并不是游离于节目之外的自然人, 他是一个特定传播过程的符号载体,受众通过他获得的是对整个节目的认识和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 主持人应具有媒体代言人和节目形象代表的角色性质。

电视栏目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定位的结果。那么,做为这种“品牌”标志性人物的主持人,角色定位自然对于栏目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著名的人物访谈栏目《鲁豫有约》中,节目主持人陈鲁豫对于自己在栏目中的角色定位就做得恰到好处。她跟嘉宾在交谈的时候就总是很认真地倾听,并没有刻意地诱导嘉宾去说什么,也没有故意抢话去表现自己。她就是做到了正确的角色定位:作为一档人物访谈栏目,观众想听想看的是嘉宾的故事,而他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就是代表了观众,一名忠实的“粉丝”和亲切的朋友,去倾听嘉宾的诉说,带着好奇和疑问去采访。《鲁豫有约》栏目也正是由于主持人陈鲁豫的完美表现而成为了如今国内最热门的人物访谈节目,塑造了聊天模式的谈话栏目品牌。因此,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正是一种甘当“绿叶”的精神体现,这也是栏目品牌战略的需要。

三、主持人在遵循电视栏目品牌定位的同时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个电视栏目要想塑造自己的品牌,对于主持人定位的要求其实不仅仅是在形象和角色上,同时也要注意很多细节上的问题:

(一)主持人在表现节目品牌元素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特点树立独特的主持风格

虽然主持人在风格定位上要符合栏目的风格这是共性上的要求,同时在个性特征方面,主持人也应当尽量在栏目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魅力,这也是形成栏目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点。如果栏目中的主持人没有差异化的特点表现出来,则很难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而这种特点就是不同的主持人所各自具备的独特性,也是吸引观众注意的“磁场”。

这方面,凤凰卫视就做得非常成功。许多家喻户晓的栏目都与其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特点有着紧密的关联,比如《小莉看时事中》吴小莉的机敏,《铿锵三人行》中窦文涛的幽默,以及《杨澜工作室》中主持人杨澜的典雅等等。

(二)主持人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养以帮助电视栏目在树立品牌的同时提升节目的内涵

如今电视事业正迅猛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以及对节目主持人的期望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外在的形象只是主持人形象包装的一部分,作为媒体极为重要的公众形象,主持人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使主持的节目能使观众喜欢并在观众中产生久远的影响。当然,“内在”素养的修炼除了加强导向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言行之外,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也是其中重要一环。主持人应不断为自己充电,以适应节目发展的需要。2007年湖南卫视的《名声大震》节目中,女主持人几次更换,最终确定陈鲁豫,就是因为看中了她熟练运用英语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雯.试论主持人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

[2] 于皓.浅谈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J].中国广播,2008(9).

[3] 蒋丽芬.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包装与品牌维护[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作者:陈砚颖

电视栏目品牌塑造研究论文 篇2:

大学生网络视频收视转向调查及其对电视业的启示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受众观看视频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选择,电视收视面临极大冲击。本文在对河南大学199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校本科生问卷调查基础上,发现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观看视频节目的主要渠道。网络和手机视频平台受众较为分散,娱乐类节目最受大学生欢迎,网络原创栏目影响力正在形成。面对大学生网络视频收视转向。传统电视在网络时代应“坚持内容为王,融入娱乐元素”,“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栏目”,从“以节目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改变内容播出模式,实现全媒体传播”。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视频 收视转向 电视业 媒体融合

目前,我国“电视开机率下降,网络视频用户增加”的现象日益明显。据艾瑞咨询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受到个人电脑、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冲击,北京地区的电视机开机率已从2009年的70%降为2012年的30%。也就是说,2012年,北京地区所有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打开电视机看电视的比例只占三分之一。相比之下,通过网络渠道观看视频的受众却越来越多。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到3.72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4653万人,增长率为14.3%;网民中上网收看视频的用户比例达到65.9%;视频网站影视剧内容更加丰富,台网联动更加密切,部分网站自制优质内容已经能够输出到电视频道。从这份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互联网视频正在利用“海量”信息的特点,逐渐打造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视频“数据库”,这样一个可供网民自行点播的节目资源库,彻底改变了传统电视的传播特性,正在重新塑造受众自主收视的影视节目消费模式。

笔者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收视群体的视频节目观赏行为习惯和接触渠道进行了问卷调查,期望对探讨电视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这次调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河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校本科生为样本,发并回收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48%。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已经修习了部分影视专业的课程,媒介素养较高,对于视频节目的收视和关注程度也比较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也有利于调查研究的开展。

一、大学生网络视频收视转向的现实状况

(一)电脑是大学生观看视频节目的主要渠道

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样本中95.83%的大学生通过“电脑”观看视频节目,选择使用“手机”观看视频的占30.21%,选择“电视机”的只有17.19%,其中,有的选择了两种及以上的途径;网络视频的收视转向非常明显:电脑是大学生观看视频节目的主要渠道。

在“手机”、“电脑”、“电视机”、“电影院”这四个视频接触的选项中,样本中大学生“经常使用”电脑的描述占91.67%,

“经常使用”手机的占26.04%,多于电视机(16.67%)和电影院(15.10%)的比例。

由此可见,电视对于大学生收视群体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不及电脑,甚至不敌手机。当然,其中也有学生宿舍没有电视机设备的客观原因,但一提及视频节目的观看,大学生的第一反应还是网络收视。整体而言,大学生受众在渐渐离开电视机,电脑已经成为他们观看视频节目最为重要的选择。

(二)网络和手机视频应用软件百花争艳

调查样本中,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视频应用软件依次是:“PPS”(36.46%)、“快播”(36.46%)、“暴风影音”(36.18%)、“迅雷看看”(36.18%)、“PPTV”(32.16%)、“其他”(36.18%,涉及百度影音、风行等15款软件)。大学生经常登陆的视频网站依次是:“优酷”(77.08%)、“奇艺”

(57.29%)、“土豆”(47.92%)、“乐视”(20.83%)、“CNTV”(11.46%)。“其他”(22.39%,涉及搜狐视频、新浪视频等18个视频网站)。

在回答开放式问题“你用手机观看视频时所使用的应用软件或视频网站有哪些?”时,大学生“最喜欢的手机视频软件”涉及“优酷”、“快播”、“哔哩哔哩”、“音悦台”等30款软件。其中,优酷(26.56%)、PPS(20.31%)、PPTV(19.27%)位列前三。在提到的30款软件中,有22款软件选择人数在5人及以下。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喜爱的手机视频网站”涉及优酷、奇艺、百度视频等22个网站;其中,优酷(45.83%)、奇艺网(17.19%)、土豆网(13.02%)列前三名;提到的22个网站中,有16个网站选择人数在5人及以下。

由此可见,大学生通过电脑网络或手机终端观看视频时。优酷、土豆、奇艺、迅雷、暴风、PPS、PPTV等应用软件或网站平台占有大部分客户,但没有“一家独大”的情况发生。在视频网站中,百度、乐视、搜狐、腾讯、风行、CNTV等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视频分享网站哔哩哔哩和专注于高清NIV在线欣赏与传播的音悦台等新兴的特色网站也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整体而言,网络和手机视频应用软件和网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况,大学生受众的应用分布较为散乱,平台间份额不一、竞争激烈。

(三)娱乐类节目吸引力最大,网络原创栏目崭露头角

调查样本对于“纪录片”、“微电影”、“电视剧”、“电影”、“娱乐类节目”、“新闻类节目”、“教育类节目”、“广告类节目”的喜爱程度各有不同。本调查以里克特5级量表计算(即对“特别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和“特别不喜欢”分别赋值5、4、3、2、1)。“电影”的平均值为4.3594,“娱乐类节目”为3.7604。“微电影”为3.5104,“电视剧”为3.4375,“新闻类节目”为3.2708,“纪录片”为3.1510,“教育类节目”为2.9115,“广告类节目”为2.5625。可见,电影和娱乐类节目最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其次是微电影和电视剧,大学生对新闻类节目和纪录片的态度较为中立,教育类节目和广告类节目受到大学生们的排斥。

大学生们在填写“我最喜爱的电视栏目”这个开放式的问题时,写下的电视栏目有106个之多,其中89个电视栏目喜爱者都只有5人及以下。《快乐大本营》(27.60%)、《天天向上》(22.92%)、《我是歌手》(14.58%)、《非诚勿扰》(11.46%)、《中国好声音》(7.29%)等湖南、江苏、浙江的卫视娱乐节目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栏目。

对于“我最喜爱的网络原创栏目”这个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大部分都是空白;在填答的问卷中,被提及的网络原创栏目共有48个;其中,《大鹏嘚啵嘚》(9.38%)、《晓说》(8.33%)、《56微播江湖》(4.69%)、《十万个冷笑话》(3.65%)、《屌丝男士》(3.65%)、《综艺大嘴巴》(3.65%)等节目排在前六位。可见,网络原创栏目的品牌影响力正在形成之中,不如电视栏目品牌影响力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原创栏目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大学生受众的认可。

二、大学生网络视频收视转向调查对电视业的启示

从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其一,通过电脑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受众观看视频节目的主要方式;其二,网络和手机视频平台受众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应用软件或视频网站“一家独大”的格局;其三,娱乐类节目最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其四,网络原创栏目的影响力正在形成。这些结论对电视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坚持内容为王。融入娱乐元素

无论是网络收视,还是手机收视,互联网和手机提供的主要是视频受众接触视频的渠道,即使在广泛运用视听新媒体的大学生群体中,赢得视频收视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内容。如何有效生产更具吸引力的视频内容,是电视业在网络时代发展的立身之本。电视业在内容生产上具有强大的传统优势,目前高端节目生产与制作,仍是电视业未来发展的利器,坚持内容为王,是电视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同时,从对大学生视频内容收视行为习惯的调查结果来看,教育类节目、纪录片等较为严肃和说教性较强的节目容易引起受众排斥;综艺娱乐节目、电视剧等含有较多娱乐元素的节目较受大学生群体欢迎。因此,在各类节目中,娱乐元素的融入必不可少,但同时也应注意尺度,避免过分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现象的发生。

(二)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栏目

目前,网络原创栏目影响力仍然不及知名电视栏目。电视栏目品牌塑造和营销传播不容忽视。在大学生网络视频收视转向的同时,很大一部分收视份额都由湖南、浙江、江苏等省级卫视的强势栏目占据,显示出电视品牌栏目的巨大力量。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电视业作为节目内容提供商,要想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内容为王,品牌制胜”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电视节目营销传播,在客观上需要借助电视台的既有品牌价值和内容资源,对传统电视节目进行二次加工、包装,汇集优势资源,在全媒体环境中进行立体营销传播,形成以电视品牌在视听新媒体环境中的号召力,实现倍增效应。

电视节目生产方面,创新是不变的追求。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设计与生产还是一个短板,需要加强原创品牌栏目的打造。

(三)从“以节目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

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多,受众与媒介的地位也正在发生变化。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你播我看”的被动接收方式。一方面,受众就是上帝,在用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进行优胜劣汰的“投票”;另一方面,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受众通过不同的平台,积极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制作、传播中来。

在这样的趋势下,传播者再也不能将受众看作单一的接受者,受众的期待、需求、喜好、观看习惯等成为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播出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同时,还应该根据受众的年龄、地域等因素进行受众类型的细分,区别化、个性化地进行节目设置,将受众的反馈信息列为节目内容调整的重要参考。

(四)改变播出模式,实现全媒体传播

传统电视内容的播出模式是线性的模式,不能随时点播、回看,受众只能在电视机前苦苦等待节目播出。但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随时随地观看、回看、点播、预约等方便的观看模式,受众呈现出“碎片化”的宏观特征,传统的线性内容播出模式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

本次调查问卷分析表明,电视栏目的内容和品牌优势较为明显,而网络、手机等终端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较为明显。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三网融合”“三屏融合”是大势所趋,电视业应充分利用其内容生产制作的积累优势,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与其他媒体平台的对接与合作,实现全媒体传播。这种全媒体式融合,不能只局限于形式和技术,更要从整个思维方式和服务模式上实现转型与融合。

作者:高红波,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

李杜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戏剧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吴瑕

作者:高红波 李杜若

电视栏目品牌塑造研究论文 篇3:

纪录片:“上星”后的作为

上海纪实频道获批“上星”,此乃上海文化的重大事件。这是中国第一家地方台纪录片专业频道成为覆盖全国的纪实频道,从中可见“纪录片重镇”的实力。当然,上星仪式的“盛宴”过后,喜上眉梢很快将被愁锁眉头替代,因为从此之后,无论是对节目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将提出更高要求。这就构成新的挑战:比如内容定位上“地域特色”与“神州视野”如何平衡融合,比如经营方式上“国营强势”与“民营优势”如何扬长避短……总之,围绕“打造华语纪录片领先品牌”之目标,有一系列课题需要解答。

好在咱们的传统还比较丰厚。想当初,一档名为《纪录片编辑室》的革命性电视栏目风靡一时,《毛毛告状》《重逢的日子》《德兴坊》《十字街头》《壮行罗布泊》《大动迁》《回到祖先的土地》《沈漱舟的家》……这些“普通人第一次成为主角”的电视片一改人们的收视习惯,强烈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神经,《纪录片编辑室》的收视率一路飙升,居高不下,最高时竟达到36%,雄踞上海所有电视节目收视率首位。更值得一提的是,其“连锁效应”甚至波及到了央视,在《纪录片编辑室》创办的1993年,已故著名央视纪录片主策划人陈虻前来参加研讨会,回去后就把“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栏目改成九分半钟的纪录片栏目,并给它定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宗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会曾经表彰了四位对纪录片有特殊贡献的人物,其中一位就是上海纪录片的领军人物刘景锜,表彰他带领编辑室团队给转型期的中国纪录片以深远的影响。

之所以要“回视传统”,是因为在《纪录片编辑室》的鼎盛时期,有一批“上海纪录片人”热爱厚土、吃苦耐劳、怀有理想、沉思睿智。无论我们未来要去哪里,“出发的地方”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倘要重树这个品牌,绕不开“延续传统”这个命题。“老纪录片人”留下了一批具有美学追求,有温度、接地气、有思考、有深度的作品,他们用纪录片的真实力量,记录城市并推进城市进步,为城市留下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视听档案。那么未来呢?我们有没有可能继续留下这样的历史印迹——只要提到某个时代,就有几部纪录片成为“翻不过去的记录”?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而如何记录真实,达成真实,用小真实显现大真实,其间的乾坤,有无数的精英可展示无限的可能。真实的力量无可限量,刘景锜说得好:“优秀的纪录片是有温度色彩的,是立体的,能够使一个无动于衷的人激动起来,使一个狂躁的人安静下来、思索一些东西,这就是优秀纪录片能够得人心的地方。”真实的纪录片往往胜过虚构的故事片,即便是“美丽的瑕疵”都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纪录片不但有“现实价值”——让观众看到熟悉的陌生,了解同时代人的生存状态;还有“历史价值”——它还是国家、社会、家庭的历史相册。无论怎样高估纪录片的意义,都不为过。

“上星”之后,纪实频道如何丰富其数据库、版权库、选题库、人才库,如何凝聚新老人才,如何提升节目纵深感,如何加强营销和品牌塑造,這些问题无疑都要考虑。但我们更为关心的是,“纪录片人”是否具有大情怀、大理想;是否对脚下的这座城市爱得深沉,“眼里常含眼泪”;是否具有全球视野、普世胸襟……作为真正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亮出几张真正的“文化名片”,而“既是源头又是码头”的文化选项,我们并不多。因此作为“纪录片重镇”,似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文化名片”之重任。“上星”后如何作为,我们拭目以待。

本刊编辑部

上一篇:柔性制造技术现状研究论文下一篇:晚发性佝偻病儿科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