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多为转述或评价,尤其在国内,基本上是翻译其著作,转述其思想,但对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借鉴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研究梳理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的一些道德问题,分析其德性思想对我国德性建设的意义,讨论当下中国应该如何重建德性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 篇1:

简论洛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目的

摘要: 唯物主义经验论是洛克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洛克反对天赋观念,在教育观上明确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绅士教育理论是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出发,旨在培养资产阶级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平等、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洛克的教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和政治学思想是密切关联的。

关键词: 洛克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政治思想 培养目的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所生活的年代,英国发生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正式在英国得到确立。洛克在政治上拥护由大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哲学观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教育思想受蒙田、弥尔顿等人的实利主义思想影响,要求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系统地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洛克的教育思想正是其哲学和政治学思想的合理延伸。

一、哲学思想为教育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中,研究了观念的来源和性质、观念的种类、观念同外物的关系,系统地论证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经验的唯物主义原则,成为继培根、霍布斯之后,英国经验论派的杰出代表。他的哲学思想为其教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反对天赋观念

洛克将天赋观念理解为“理解中有一些天赋的原则,一些原初的观念,如同记号仿佛印在人们的头脑中,这些观念是灵魂最初存在时接受的,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①当时的社会流行着一种“普遍同意”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因为所有的人都同意某种思辩和实践原则的有效性,所以就可以得出这些原则最初是印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如同天生的机能一样。人们用“普遍同意”理论来论证天赋观念。洛克反对这些观点,首先,他认为即使人们都同意某些原则,也不能证明这些原则是天赋的,因为我们还可以给这种普遍的同意以别的解释,天赋观念的假设是多余的;其次,关于天赋观念的论证也是无价值的,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关于任何原则的普遍同意,比如孩子和白痴对一些普遍原则是全然不知的。

洛克还驳斥了天赋观念者的辩解——“潜在”说,即认为一些天赋观念潜在于人们的心中,儿童尽管开始并不知道,但等他学会运用理性时可以将其发现。对此,洛克指出,如果说人的心灵具有天赋观念而不理解它,这是很荒诞的。因为我们说心灵具有某些观念就是说它们为心灵所理解,或说这个观念“在理解中”。如果在理解中的观念而不理解,这无疑是说这个观念既在理解中又不在理解中,因而是互相矛盾的。

洛克还进一步驳斥了天赋观念论者的理论前提——上帝观念是天赋的。洛克指出上帝观念并非人人都有,比如一些儿童、无神论者,还有一些新近发现的民族。

基于对天赋观念的反对,洛克主张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儿童就像“一张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的”。

(二)经验论

洛克在批判了天赋观念以后,便着手解决观念和知识的起源问题。洛克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提出了“白板说”。他断言,人的心灵像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洛克认为:“它们都是从‘经验’中来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而且导源于经验的。”②一切知识源于后天经验的原则是洛克认识论的关键,是贯穿《人类理解论》的一条主线。

在“白板说”的基础之上,洛克进一步指出:“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长久的影响。”③这是洛克关于教育的基本主张,充分显示了洛克极为强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是教育塑造了现实社会中的人。

洛克还从经验论出发重视训练的作用,成为继蒙台涅之后倡导训练主义最积极的教育家。洛克认为干练的事业家,必须先受到身体、道德、智力等多方面的训练。洛克主张不让孩子去记许多规则和教条,他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叫孩子反复去做,直到做好为止。这样的练习可以在孩子身上形成好的习惯,效果是永久性的。

1.两种经验——感觉和反省。

何谓“经验”,洛克认为是指人对外物的观察或者自身心灵活动的观察。根据观念的来源其分为两种:一是对外物作用的感觉,如我们得到关于外物的形状、运动、色、声、味等一切可感性质的观念;二是对内心活动的反省,如我们对于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理、认识、意愿等各种心理活动的观念。

2.两种观念——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洛克认为,观念分为两种: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是由对象和某一单纯现象所引起的,是在内容上不能再分的观念,如:红、白、冷、硬、软等。其特点是人的心灵在接受这些观念时是完全被动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是复杂观念的材料和元素,是通过感官和反省得到的。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观念不限于作单纯的观察和反省,他可以主动把感觉和反省的材料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思想,每一个都视作一种事物,并给予一种名称,就如“美、感激、人、军队、宇宙等等”。④

洛克在谈到教育孩子的方法的时候指出,教导孩子要从最简单的地方说起,从简单的观念到复杂的观念。一次教得越少越好,等他完全掌握了所教的东西,再去教新的东西,即最初可以给他一个简单的概念,等他正确掌握了这个概念,再挑一个简单的概念加上去。这样一步步教,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不断进步。

(三)知识理论

所谓知识就是理智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亦即对于两个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因此,我们的知识只与我们的观念有关,观念是知识的对象。洛克对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的等级、知识的实在性和范围进行了深入的考察。

知识是对于观念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而观念之间的关系有四类,这就是“同和异”、“关系”、“共存和必然联系”、“实在的存在”。理智就是根据上述四种关系来组合知识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不同,知识的清晰程度亦有所区别,这就形成了知识的等级。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直观的知识、证明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直观的知识是指人的心灵不借助别的观念做媒介,不用插入其他观念,单凭直觉就能直接觉察到两个观念的契合或不契合。洛克认为直觉知识是最清楚、最可靠的知识。第二等级是证明的知识,它是依靠中间观念来证明或推论两个个别观念之间的符合和不符合。第三等级是感觉知识,它是关于外界特殊事物的感性知识,它只具有或然性。

在这里,洛克认为关于特殊存在物的感性知识没有直觉知识和证明的知识可靠,知识的可靠度在于主观上的清楚明白。

洛克在培养绅士的必修课中提倡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他认为父母应该利用实物向孩子讲述有趣的故事,它们涉及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领域。这充分说明了洛克对于直觉知识的重视。他还主张孩子同时学历史和地理,这是对于证明的知识的把握,有了历史和地理学的辅佐,孩子就可以把人和事件按时间和国别对应好。

二、政治思想为教育设定培养目的

洛克的政治学说为1688年的“光荣革命”中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作了预言和论证。洛克的主要政治理论著作是《政府论》两篇,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他希望该书能够“确证我们的伟大的复位者,我们现在的威廉国王的王权,并使他成功行使人们同意的权利”。⑤该书的上篇主要是批判菲尔默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观点,下篇则全面阐述了洛克本人的政治学说。洛克依据资产阶级人性论,运用自然法理论,在其《政府论》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国家学说。当时刚刚执政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保护其政权,在教育上要求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理想中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还要言谈举止符合上流社会的要求,意志坚定,体格强壮,是一种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洛克看到了这种趋势,在其教育思想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即“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所谓绅士,就是一种有德性、有学问、有能力、有礼貌的人。此外,洛克政治理论中的理性、民主、自由等观念,在其教育思想中也有体现。

(一)论自然状态

洛克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人人平等地享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自然权利”,这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里,自然法起着支配作用。洛克说:“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都不能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⑥但这种状态是不能长期存在下去的,主要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公正的法律,缺乏公共的裁判者和执行判决的机构。这时有些人就会出于偏私或无知,侵犯别人的权利,导致冲突发生,甚至战争。这种恐惧和危险使人们愿意放弃自然状态,同别人联合起来进入社会状态。

在教育中洛克指出:“一切道德观念都注重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个人应该能节制嗜欲。”也就是说人需要顺从理性的最适当的指导,不为自己生理的倾向所牵制。他主张在孩子精神刚开始成长,最弱小的时候,就让他习惯服从理智的约束,只给孩子符合他实际需要的东西,而不是让他要什么有什么,节制他的欲望。从小能够服从理智和规范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有成熟的理智。

(二)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如何脱离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呢?洛克认为其唯一的途径就是同其他人订立契约,达成协议,联合为一个共同体,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交由被指定的人行使或按照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人们自愿放弃一些权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安全、财产和自由,把判定是非的权利、担当保护的职责交给国家或一个公共立法机构。这样,国家就产生了。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中,他指出人们在成立政府,放弃自然权利时,只交出一部分权利,还保留着生命财产和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统治者是参加订立契约的一方,是从订约的人们中推选出来的,因此要遵守契约。如果统治者不能履行契约,不能保障大家的权益时,人们有权反对他,甚至推翻他,另立新的统治者。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导致了民主政治的结论,但是是为当时的现实服务的。

洛克的民主思想也体现在教育中,洛克指出在文明与民主的家庭中,谁说得有道理就按谁的办,而不是家长的独断专行。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就不会无理取闹,家庭关系也会和谐温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才智的发挥。在民主的家庭中,家长会把正面负面的榜样指给孩子看,并给孩子说理,说明为什么这是美好的,那是丑恶的,鼓励他模仿美好的,阻止他模仿丑恶的。

洛克还提倡和孩子建立平等互爱的关系,在孩子渐渐成长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亲切地谈心,甚至可以在他所了解的范围内,就一些事情征求他的意见。在沟通过程中,父母要饶有兴趣地去听孩子的感受、疑惑、喜乐和哀愁,并与他一起讨论,着重对事态发展进行一些利害分析,鼓励他自己面对和解决,这样孩子会更信赖父母。

(三)三权分立说

洛克认为要真正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必须实行法治,实行分权。为此,他提出了“三权分立”说,成为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分权学说的主要代表者。“三权”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立”则是指上述三权必须分开,由不同的人掌握。立法权地位最高,执行权和外交权是从属于它的。洛克根据立法权的归属区分三种政体形式,即民主制、寡头制和君主制。他反对君主专制,对其它两种也不满意。他主张一种复合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体形式下,立法权归议会掌握,行政权和外交权交给君主,这种实行分权原则的国家制度就是洛克推崇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洛克概括了17世纪欧洲,特别是英国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发展,制定了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社会国家学说体系,他提出了“天赋人权”、“理性”、“自由”、“分权”等基本原则,使他成为西方自由主义之父,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伟大先驱,对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法国革命时期的自由思想正是从英国输入法国的。洛克是这种自由思想的始祖。”⑧

注释:

①洛克.人类理解论.第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②洛克.人类理解论.第6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③洛克.教育漫话.第13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④洛克.人类理解论.第13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⑤洛克.政府论两篇(上篇).第209页,商务印书馆,1989.

⑥洛克.政府论两篇(下篇).第6页,商务印书馆,1989.

⑦西方哲学史新编.第352页,人民出版社,2005.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249页,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2006级高等教育学硕士)

作者:吴珠丽

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 篇2:

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多为转述或评价,尤其在国内,基本上是翻译其著作,转述其思想,但对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借鉴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研究梳理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的一些道德问题,分析其德性思想对我国德性建设的意义,讨论当下中国应该如何重建德性问题。

[关键词]麦金太尔;德性伦理;道德建设

一、德性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麦金太尔从现代社会道德无序状况的批判性分析出发,对于整个现代性的伦理话语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与反省。麦金太尔的理论论证有力,对美德生活的强调,有力推动着当代伦理学从元伦理学向实践伦理学的转变,使其不仅成为“当代伦理学研究的转折点”,也成为近20年来伦理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麦金太尔全面阐述了其在亚里士多德传统意义上的德性理论,指出西方社会自古希腊到近代的整个历史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德性传统伦理话语的理论基础,他还提供了研究伦理学的新方法,尝试用一种历史叙事而不是诉诸于人的理性分析来探讨伦理学,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给伦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范式。

基于麦金太尔对西方现代道德现状所作的历史的深刻的分析,也基于我国道德现状的思考,笔者认为研究德性和德性伦理,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一)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近20多年来,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术界的重点讨论问题之一。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研究超出了伦理学学科本身的范围,引起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级不同学科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对话。第二,随着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麦金太尔思想的局限性。

1.对德性伦理的研究

1981年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出版可以说是现代德性伦理研究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作者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传统的基础上,对启蒙运动以来以功利和权利概念为中心的现代西方规范伦理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要求重建德性伦理,重树德性伦理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主导性地位。

1984年,美国学者迈伦德尔出版《德性的理论与实践》,以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关于德性伦理的论述为根据,追溯了柏拉图等西方思想家的德性伦理思想,阐释了当代道德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德性伦理在当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1997年,美国学者斯达特曼编辑出版《德性伦理学》,全书由16篇论文构成,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现代德性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是迄今为止一部较为系统的“现代德性伦理学”著作。麦金太尔的《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为什么人需要德性》,认为成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推理者,只是人在生命的某些阶段,由于人类生命的脆弱以及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无能,人在相当长的生命时间里是依赖性的存在者。因此,在非算计性给予和接受的关系中,人既需要独立性的德性,也需要依赖性的德性。

2.对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的研究

罗纳德·安内特认为,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对近几十年来的哲学对话具有重要贡献,为我们指出了情感主义的局限和道德危机的核心。

墨菲收集了不同领域学者对麦氏思想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涉列了麦金太尔对现代性在不同方面的批判,对麦氏思想给予积极肯定。

3.对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的批评

威廉·K·弗兰克纳认为,麦金太尔没有把历史和哲学区分开来,他认为历史的探究能够确立哲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所谓的为道德合理性论证的现代努力已经失败且必然失败的断言,只能由分析哲学家而非某种历史来确定。

塞缪尔·谢弗勒指出,麦金太尔从美德与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推出“伟大的棋手不可能是邪恶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罗伯特·瓦西布罗特认为,麦金太尔的理论不可避免地隐含着某种形式的相对主义。因为,麦金太尔是基于善的追求而人类对善的界定则又不相雷同。互竞的美的传统的存在是不可相容的。

(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1981年麦金太尔发表《德性之后》,国内学界对他的思想也进行了比较充分地研究和讨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麦金太尔的部分思想进行复述或重述,在此基础上对麦金太尔思想进行评价。龚群翻译了麦金太尔两本重要的著作,即《伦理学简史》、《德性之后》,对于麦金太尔所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二是积极主动地和麦金太尔展开学术对话,对于麦金太尔所提出的问题和价值判断发表自己的看法。

1.对麦金太尔思想的介绍

对麦金太尔思想作全面介绍的有高国希所著的《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该书客观地评述了麦金太尔的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并探讨了麦金太尔在西方伦理学和哲学中的地位。

江立成和赵敦华在《当代美国的社会正义理论刍议》一文,将麦金太尔置于后现代主义政治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指出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反映了超越现代主义政治的要求,但与美国实用主义态度和欧洲后现代主义的游戏精神之间具有明显差异。万俊仁在《“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之间和之外》一文中论述“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二者之间关系,对麦金太尔美德伦理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概括。万俊仁在《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一书中,对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两书的核心思想作了准确恰当的综述。

姚大志在《亚里士多德还是尼采——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一文中,分析了麦金太尔对启蒙筹划必定失败的论证,认为麦金太尔所指出的摆脱现代道德困境的出路既不是现代的,也不是后现代的,而是前现代的。寇东亮在《德性优先于权利——对社群主义伦理的一种解读》一文中,在与自由主义自我观对照的基础上,阐释了麦金太尔的自我观。麦氏认为,自我认同是依赖于共同体的,如果自我没有在社会关系中的某种独特位置,他就什么也不是,或至少是一个陌生人或被放逐者,因此,共同体优先于个人。

2.对麦金太尔思想的评价

王今一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摄义》一文中对麦金太尔主要思想进行评述,认为麦金太尔要把伦理学的探究路向转回到亚里士多德传统无异于新儒家希冀有“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做法,让人感到有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勉强。

徐向东在《相对主义、传统与普遍伦理》中认为,麦金太尔基于传统合理性的美德论证已造成诸多困境,至少在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麦氏的态度十分暧昧。徐向东认为,美德最好被理解为人们在某些共同的基本经验领域中能够敏感而恰当地行动,以便过上好的生活的一种能力,亦即把某些普遍的道德真理敏感而恰当地运用于具体环境中的“实践智慧”。陈真在《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一书中,对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思想作了介绍,认为麦氏否认了美德对历史的相对独立性,影响了对道德概念的准确把握。

三、德性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麦金太尔德性的研究,弄清麦金太尔如何提出德性论,他所讲的德性究竟是什么,有何特性及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借以反思我国的道德现状,我们如何在传统基础上重新建构德性理论,进行道德评价;如何能将其外化为人们共同认可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并在实践中发挥其真正的功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德性伦理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在西方,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社群主义反思西方传统伦理思想,对功利论、义务论和新契约论等伦理学思想进行批评,力图恢复古典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传统,建构现代美德伦理学。在国内,伦理学界一直围绕着当代中国“道德危机”和“道德重建”以及“以德治国”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麦金太尔德性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德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前国际伦理学界的前沿动态,使我国德性伦理研究与国际接轨,进行不同文化间的思想交流与对话。

目前,不管是西方还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秩序混乱与无序的问题,由于缺乏支持并且能够体现人性的道德规范,道德教育流于形式,道德规则变成了空洞的说教。个体行为的选择以及是非判断的标准也只是情感主义的、功利主义的。想要唤起人类的良知,就得进行德性的批判性反思和对传统德性的现代重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者:马冰玉

心理契约思想的政治学论文 篇3:

构筑人文关怀 践行现代园本管理

摘 要:人文关怀是幼儿园现代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在幼儿园践行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发挥教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主人翁地位。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还能让全体员工全面了解幼儿园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并在园内实践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幼儿园;人文关怀;幼儿教师

早在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发出“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呼唤。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苏联教育家提出了“教育人格化”的要求。从世纪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世纪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诠释着教育的人文关怀底蕴,体现了教育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把人文关怀应用于幼儿园管理,以求在幼儿园现代管理实践中能发挥其“人文关怀”之功效。

一、幼儿园人文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目标定位

人文,它是相对自然而言的,泛指人类社会的文化,包括思想情操、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反映在幼儿教师的身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激发一个人的智慧和潜能,是解决困难、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内在力量。二是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对于教师良好的人格内涵,有专家概括为三点:1.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格倾向系统,即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形成对于知识、道德、审美和人生具有知识意义的价值观;2.适应受教育者需要乃至整个教育工作所需要的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敬业、合作、民主、平易近人、兴趣广泛、活泼开朗、坦率真诚等;3.能促进自我发展的调控系统,如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有力的自我约束机制等。三是崇高的师德形象。即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做到关心和爱护幼儿。

我们要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加强以教师为本的人文管理。即以尊重教师人格为基点,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创造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要促进幼儿园的组织文化建设,将良好的人文关系拓展到园所的组织文化建设中,不断促进良好组织文化的形成。在利益分配方面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使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接受工作,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要让更多的教师体验到自我发展的潜力,意识到自我能力的价值,实现“奋斗乐趣的完美统一”。

二、以人文关怀践行现代园本管理措施

1.以德治园,构建和谐育人团队

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人的思想关怀。正如罗吉尔·培根所说:“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使人了解科学的真理。”幼儿园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德治园,树立“教人先教己”的师德观并运用于幼儿园的管理之中,建立起一支“和谐、求真、务实、进取”的育人团队。

(1)加强领导团队的学习。管理者必须先学做人才有资格从事管理。例如,园长是幼儿园的核心和灵魂,如何体现园长在管理中的作用,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作为园长,只有不断学习法规法律和现代管理知识,树立对教育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开拓进取,做教职工的典范,才能发挥人格魅力在管理中的作用。

(2)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学习,培养教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教职工积极向上,树立“爱岗敬业、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觉悟、品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尊重教师个性,鼓励自主发展。例如,鼓励教师制定每学年的个人发展计划,收集自己喜爱的师德箴言。把它们作为自己奋斗进取的目标,并不断转化为个人成熟的精神追求,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3)制定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制度。规章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幼儿园确保每个教职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序开展而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为了增进幼儿园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幼儿园可在制定制度职责前,先深入教职工,在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后,制订出初步方案;再组织教职工讨论、修订、学习,汇编成册,并印发人手一本。整个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强调突出教职工的“决策参与者”角色。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意识,而且使教职工乐于接受和积极实施各项管理制度。从管理的效果来看。这一过程规范了幼儿园的办事程序和教职工的行为规范,使教职工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并有所作为,从而使整个幼儿园工作得以高效地开展。

2.以情感管理,体现园本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对人的心灵的关怀。正如西欧中世纪思想家波其武(Boethius)所说:“爱,维持了人与人之间神圣的契约。”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情感管理为重点,注重从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着手,以关爱为本,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到教职工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拉近与教职工心灵间的距离。

(1)倾听教职工的心声。管理者要深入一线。真诚地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观察她们平时的行为,倾听她们的心声,了解她们的困惑,发现她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指责,多服务、少埋怨。

(2)加强管理艺术。管理者不仅注意利用自身的个性、才能和人格魅力唤起教师的亲近感,而且利用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艺术巧妙地将自己的管理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通过有效的言语沟通方式,消除管理的障碍,拉近与教职工的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在交往和沟通中,整个幼儿园逐步形成了“人本和谐、诚信关爱、奉献进取”的良好园风。

(3)营造幼儿园良好的人际氛围。在管理过程中,建议提倡有事当面说,有意见当面提,有问题共同解决的工作方式,促进了幼儿园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同时,通过譬如每周的行政会议和教师会议、每月班级会议和教职工会议,为教职工提供了一个舒心的便于沟通的工作环境,形成相互信赖、团结协助、和谐相处的人际氛围,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密切了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在创建文明校园或晋升幼儿园等级的过程中,从环境布置到班级管理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让全园教职工上下一致、不分你我、齐心协力,达到各项工作合作融洽、协调统一的良好局面。

3.以人为本,满足教职工自主发展

人文关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体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园教职工素质的提高。在幼儿园管理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积极为教职工搭建成长的平台,满足教职工自主发展的需要,增强她们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她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注重差异化发展,有效张扬个性。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理解教师的个性特点,用其之长,容其所短,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每一位教师获得更好的有个性的发展。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把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采取公布幼儿园所设岗位、个人填意愿、竞争择优上岗的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此基础上,全面制定推选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使各项岗位职责和工作检查细则构成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工作特点,制定考核量化的制度,把考核的具体量化与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相结合,进行动态的量化管理。依据考核结果,适时调整教师岗位,以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一位教职工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工作。

(2)善于捕捉成功点,激发工作热情。一个幼园的成功,实际上是每位职工成功的总和。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寻找每一教师的成功点。例如:对新来的年轻教师,明确出“一年站稳讲台、三年基本过关、五年确保成才”的阶段性目标,激发他们快成长、早成长。满足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的愿望,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有关的专业培训,在时间和物质上给予保证开展师德演讲比赛,保育员技能比武,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计算机等级培训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公开课、观摩课,让大家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成果,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积极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并不矛盾。幼儿园对园舍环境、卫生保健、膳食质量、幼儿接送、设备使用以及教师的业绩考核等应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检查、评价制度,并认真落实执行,使制度管理名副其实、优质高效,真正为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充当坚强的后盾。以制度管人,对事不对人,在完善制度后逐渐形成长效机制,定期对教职工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成绩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和综合评价,并与奖惩制度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优秀教师有成就感、平庸教师有压力感、不称职的教师有危机感,充分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力,在平等的竞争中实现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

4.任人唯贤,实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人、财、物是管理中的三个因素,其中“人”又是核心因素,因此,如何管好、用好人是幼儿园管理的首要任务。

(1)任人唯贤,人尽其能。幼儿园是由不同层次的人才组成。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至关重要的是领导要任人唯贤,使之尽其才。如:选择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年富力强又有开拓精神的年轻教师为保教主任,既符合幼儿园年轻教师多的特点,又保证了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选择工作兢兢业业、不厌其烦又大公无私的人做保管员等。保证各职能部门的畅通无阻,杜绝工作中的隐患。

(2)物尽其用,财尽其力。加强制度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使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心布置,避免浪费,注意因地制宜,经常反馈,严格调控,使物力、财力避免截流、散失,提高管理效益。

(3)拓宽渠道,争取外援。我们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资助。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广泛建立与企业的支持与协助关系,扩大对外宣传,提高园的社会知名度,幼儿园管理不能停留在完成教学计划、保证幼儿安全等常规的管理水平上,还要考虑如何宣扬自己,如何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声誉,如何与各姐妹园友好来往,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发展。

三、以独特的幼儿园文化践行园本管理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培养和教育幼儿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影响教师思想、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力量。幼儿园的管理者应有文化意识。通过文化建设,把教职工团结成一个精神振奋、全心全意为幼儿园总目标努力服务的团队。而幼儿园的团队精神更多地体现在班组内的合作和分享。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活动,如全园性的节日娱乐活动、教职工亲子活动,教师们自主结合的学习小组、在业务上相互交流的合作伙伴活动、由园下拨经费和组员自筹经费相结合的班组合作活动。在团队活动中,教师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合作的重要性,将“温馨、和睦,充满友情;合作、竞争、富有生机”的氛围充溢着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班组文化活动开展轰轰烈烈、富有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精神生活,增进了组员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班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综上所述,根据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如果我们始终围绕“以工作为核心,以提高效率为重点,以优化人力资源为关键,以目标的达成为根本”,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幼儿园管理的质量,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耕青.构筑人文环境践行人本管理.福建教学研究,2008(12).

[2]宁征.加强人文关怀凝聚团队精神.事业发展与管理,2006(10).

[3]姚仰冰.幼儿园人本管理需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师道,2009(12).

[4]姜素梅.试论人本管理原则在幼教管理中的应用.管理观察,2009(12).

[5]方银荣.以人为本 规范管理.宁夏教育,2008(9).

[6]刘映云,赵冬礼.抓人心 促管理 求发展.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5).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幼儿园)

作者:韩娟

上一篇:传统美术色彩平面设计论文下一篇:传统民间艺术包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