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原则

2022-09-11

心理相容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心理相容, 是指一个团体或群体中的成员心理协调一致, 或指两个人在言谈举止、思想观点、个性品格、风度气质方面能为对方心理上所接受, 至少在一个具体方面被对方所认可。也就是说,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言行会引起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肯定反应, 如同意、满意、高兴、融洽等, 这就是心理相容。相反,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总是首先引起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的否定反应, 如不接受、不愉快、不满、反对、厌恶等, 那就是心理不相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相容, 是指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心理上的和谐一致, 情感上的交流融洽, 互相尊重信任。它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倘若教育者与接受者彼此理解, 相互依赖, 那么, 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常常较容易为接受者所理解并接受, 而接受者为教育者所理解和关心也会使教育者的要求更加实事求是。相反, 如果教育者对接受者抱有成见, 态度生硬, 而接受者对教育者也持怀疑态度和不信任感, 那么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便不能顺利进行。

1 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相容的作用

1.1 有利于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互吸引, 相互尊重, 相互信任, 相互支持, 并推动工作不断发展

1.2 有利于群体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心理相容可以为群体成员 (包括教育者与接受者) 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为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健康乐观的心理气氛。在这种气氛下, 人们之间关系融洽, 畅所欲言, 不会受到不正常的心理的干扰, 从而大大减少相互猜疑、歧视、攻击等多种矛盾, 提高工作效率。

1.3 有利于消除青年的心理逆变

青年正处在性格形成阶段, 自我抑制能力较弱, 常常会因为社会、领导、长辈、同志对他们不理解、不信任, 或严厉批评, 或关心不够等, 也可能因为青年本身对社会、领导、环境的不满, 产生一种消极的对抗情绪, 从而造成青年在情感上的心理逆变, 即“你不要我这样做, 我偏要这样做”。这种情感上的心理逆变, 是个体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方面表现出的反常现象。而要消除青年的心理逆变, 必须以情入理, 并把这种情体现在对青年的关心、爱护、信任、尊重上, 达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相容, 从而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实现心理相容的条件

2.1 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之间的利益一致

与否

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本来并无根本的利益冲突, 但有时也难免发生局部利益的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其一, 接受者没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从而与教育者所表达的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相异;其二, 教育者在教育他人的时候, 自身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接受者对教育者的这种言行不一致现象持反感态度而产生冲突;其三, 教育者在调节双方利益冲突的过程中行为失当, 好心办不成好事。如果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与接受者能共同认识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努力克服由于局部利益所引起的冲突, 那么心理相容便容易形成, 反之, 双方之间便难以实现心理相容。

2.2 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观点、信念一

致会加强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心理相容, 而两者的分歧, 则会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甚至破裂

人们一般容易接受和喜欢与自己持一致或相似观点的人。教育者与接受者双方在观念、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或相似的认同, 会使彼此感到“志同道合, 情趣相投”, 双方在心理上就容易接近和相容。反之, 双方在心理上就不容易和谐相容。

诚然, 对教育者来说, 如果他与接受者的观念、信念、价值观完全一致或基本相似, 他也就无所谓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那么, 如果当双方在观念、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不一致情况时, 教育者如何使接受者接受自己的教育要求呢?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引导接受者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而不是诉诸口头教育。大量事实证明, 接受者通过参加教育者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 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观念、价值态度, 同时, 接受者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并参与形成观点, 要比他们被动的从教育者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的多。这样, 使接受者与教育者心理距离容易缩小, 至少会产生相互谅解的结果。

2.3 缺乏相互了解是形成心理相容的重要障碍

因此, 接受者与教育者之间需要经常接触, 增进了解。

2.4 个人品格上的缺陷也会导致双方心理上的不相容

如心胸狭窄, 多疑, 任性, 尖酸刻薄, 孤僻高傲等品质中的缺陷。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要不断完善个人品格, 使接受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信, 双方在心理上相容, 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 运用心理相容原则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

第一, 情感共鸣。在双方谈话的开始, 应该先谈一些共同语言较多的话题, 形成初步的心理接触, 使谈话顺利开展。同时在谈话中要就近转移, 慢慢加深谈话的中心内容, 加深思想深度, 由语言、思想到感情的相通, 最后, 使情感共鸣, 达到心理相容。第二, 以诚相见。对待教育对象的态度要心胸坦荡, 以诚相见。无论是领导者, 还是长辈、同事, 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 无论是批评, 还是鼓励, 都要情真意切, 发自肺腑, 用纯真的感情去感染、鼓励对方, 用坦露胸襟的语言去叩开对方的心扉, 达到感情的交流。第三、平等相待。教育者在做思想工作时, 一定要克服自以为是, 高人一等的“超人”毛病, 要以普通群众、朋友、亲人的身份出现在教育对象面前, 这样别人才愿和你接触, 有心里话才会讲出来。

3.2 提高教育者的人际吸引力

良好的人际吸引力要求教育者:第一, 良好的人格魅力。作为教育者, 对接受者首先对其印象上应有一个较高的评价, 这样有利于接受者更容易的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因此, 就要求教育者是有较广泛的知识素养, 较高的智力水平, 较得体的外形特征。第二, 深刻的理解力和细微的观察力。教育者对接受者有较深刻的了解和对接受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的观察、掌握是达到心理相容的前提, 这就是要求我们对接受对象的情况认真了解, 基本掌握, 为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做好准备。

3.3 掌握谈话的技巧

教育者在与接受者达到心理共鸣的前提必须是其交流的顺畅。因此, 教育者在传授教育内容时, 应掌握充分的谈话技巧, 使接受者善于理解, 产生兴趣并容易接受。

3.4 培养自我抑制和耐心等待的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往往反复性较大。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冷静分析, 沉着处理, 不要急于求成, 以免激化矛盾, 前功尽弃。从感情的消极作用讲, 很多时候, 人们的情感超过理智、激动的情感迸发时, 往往会导致人的失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双方在矛盾交锋时, 教育者要注意防止由失态和冲突增加双方的隔阂, 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 教育者要善于用自我抑制法去达到情感相容。

总之, 坚持运用心理相容原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较为容易造成一种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融洽和谐的气氛, 从而消除接受者心理上的隔阂、情感上的障碍, 使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心心相印, 进而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心理相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它有利于教育者与接受者相互吸引, 有利于群体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 有利于消除青年的心理逆变。

关键词:心理相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接受者

上一篇:七氟烷在小儿诱导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下一篇:浅论几种有关生育权主体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