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

2022-09-12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大众化,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个体家庭经济收入的差异, 致使在高校中出现了贫困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校地处贵州, 少数民族种类多, 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或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少数民族贫困生的生存处境由于自身经济的窘迫和艰难, 导致部分少数民族贫困生思想和心理上呈现消极、悲观、自卑、敏感, 甚至于愤世嫉俗的负面倾向。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已成为目前我校发展工作中的难点,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尤其是要理性认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问题涉及到国家少数民族政策, 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 积极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 加强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十分重要。

1 我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及思想状况

2007年对中西部10省17所高校的9641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1], 中西部高校贫困生的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 其中88.3%来自农村。贫困生的补助金、勤工助学岗、助学贷款三项收入平均占贫困生总收入的33%, 需要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有90%, 但仅46%的贫困生能够获得助学贷款。我校位于贵州遵义,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贫困生来源本省农村, 他们的家庭月收入低于中西部高校贫困生, 故生活状况更为困难, 尤其特困生的比例相对要高, 约为8.2%。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少数民族贫困生”一词感到精神压力很大, 在努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同时, 还要承担因经济困难所致的生活压力及沉重的心理压力。大部分少数民族贫困生能够正视贫困, 以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处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但有部分少数民族贫困生却不能正确地认识贫困, 在心理和思想上存在误区, 甚至导致心里、人生观的扭曲, 致物质和精神境界陷入双重的贫困境地。他们在心理方面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1 自卑心理

据我们调查我校2005级少数民族贫困生, 其中有16.4%有较为明显的自卑感。他们不想让别人多知道自己家庭经济窘境, 怕别人看不起自己, 总是把压力深藏在内心深处, 有困难也不会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 对学习、集体活动也没有兴趣。由于自卑使他们自信心不足, 逐渐导致自我封闭, 不愿甚至不敢与人交往。有些少数民族贫困生想在学习中寻找自尊, 可是一旦受到挫折更加郁闷和心烦, 他们的情感比别人更容易受伤害。还有些学习成绩较差的贫困生, 更感到处处不如别人, 他们得不到奖学金, 每到期末还要因为考试不及格要交补考费、重修费。这部分人的不满、自责的情绪很强烈, 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忧虑、茫然和失望, 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

1.2 敏感

敏感心理在我校少数民族贫困生中非常普遍。由于经济困难, 对与钱有关的事情非常敏感, 出于自尊的需要常常处于多心状态, 有时同学之间或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 都会令他们觉得若有所指, 对于别人的真诚关怀, 常被看作是一种施舍, 认为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贫困的现实与虚荣的心理促成了矛盾, 增添了许多烦恼, 又使其心理变得脆弱而易受挫折。

1.3 逆反心理

有部分少数民族贫困生在校园的现实生活中, 由于经济上的困境及生活上多次受挫感受深刻, 他们把困境归罪于社会的不公正, 或投错了胎, 自认为命不如人, 加上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少, 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常常主观臆断而偏激片面, 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逆反心理后, 他们对一切正面的教育和开导不信任, 认为是骗人的, 专拣好的说。对学校、老师、家长的要求对着干, 以发泄心中的不快。

1.4 厌烦心理

经济上的困境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同时也压抑了他们能力的发挥。很多集体活动, 因为经济困难他们不得不放弃, 许多潜能得不到发挥和发展。尤其是言语表达、社交等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久而久之, 导致情绪低落, 甚至对许多事物产生厌烦心理。有些少数民族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 认为贫困丢人, 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心境压抑而丧失自信。

2 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2]

贫困生问题在各高校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 关心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师生共同承担的责任。由于少数民族贫困生经济上的具体困难, 加上他们之间多数人相对自我封闭的心态, 他们更渴望被人理解、与人交流。空洞的道理或说教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 反而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针对性的减轻或解决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必需双管齐下, 缺一不可。

2.1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除心理压力

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 全面了解少数民族贫困生的个人和家庭情况, 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基础上注意并掌握与他们交流的技巧很重要。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走近他们, 做他们的朋友,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学生会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 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使少数民族贫困生和其他同学之间形成团结融洽的关系, 让他们更多感受到同学和学校的温暖。要在平时的交谈中潜移默化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认识当前的困难和将来的发展, 用事实使他们明白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挫折给人们带来痛苦, 烦恼甚至是绝望, 但挫折也能使人们在历经磨炼中变得坚韧而更加成熟。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尊重和信任的环境, 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消除或缓解他们心理压力的重要措施。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另一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特长,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开设心理讲座。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同学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 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 个别辅导。对于心理反应较重的少数民族贫困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 疏导他们的心理矛盾和情绪, 辅导他们的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能力, 帮助他们分析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 帮助他们面对环境和压力, 强化自尊、自信的意识, 发展自我。

(3) 树立优秀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典型通过优秀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自身发展经历, 结合他们之间有着许多类似的家庭和个人的情况, 启发他们以自强自立的精神,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2.2 多途径解决少数民族贫困生实际的经济困难

呼吁政府要加大专款用于这部分学生的贷学金和困难补助。学校要组织好、利用好专项资金, 还要为这些同学创造自我解困的条件。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资助要务实, 不要搞花架子。年轻人自尊心强, 注意不要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心理压力和自卑心理,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助长他们产生“等、要、靠”的依赖思想。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少数民族贫困生档案。每年新生入校后, 辅导员通过查看学生档案及学生家庭状况调查表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 确定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贫困生的人数和名单。每学年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 调查他们的奖学金评定、操行评定、社会实践、补考、勤工助学岗位及资助等情况, 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心里和家庭情况变化, 建立电子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

(2) 完善资助体系。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落实好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奖学金等政策。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工作, 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 是搞好勤工助学工作的关键。据我们的体会, 我校办学经费投入本来就捉襟见肘, 更需要拓宽经费筹集渠道, 尽可能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捐资助学, 如各种教育基金会、企业、已毕业较有成就校友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捐助。

(3) 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 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 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开展勤工助学不仅能资助贫困生,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助, 培养了贫困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锻炼了品格毅力, 提高了综合素质。勤工助学还能促进学生走向社会、了解和认识社会。实践证明,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和心理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涉及到国家少数民族政策, 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本文探索和研究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强调思想教育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同时解决他们在经济上的压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等不同的教育途径积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贫困, 以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 屈智勇, 张秀兰, 王东明.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10) :88.

[2] 杨东霞.浅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4.

[3] 马莹, 杨海霞, 周洪波.浅谈高等学校的勤工助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111.

上一篇:重庆市中梁山煤电气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交流学习的感悟下一篇:经营管理考核对水库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