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心理障碍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文章根据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从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入手,分析了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阐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内涵和价值,指出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机制是提高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思想政治课心理障碍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思想政治课心理障碍教学论文 篇1:

简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三个“结合”

摘 要: 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本文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的三个“结合”,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学手段方法结合着手分析,深刻挖掘三个“结合”的方法和策略,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个“结合”

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1]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思想多变性、个性差异化也不断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机制已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理论课德育的实效性,坚持三个“结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是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的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不把社会实践的思想成果升华到理论高度就难以形成信念,而脱离实际的理论教育又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2]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可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社区等,更多地了解国情、民情、省情、地情,亲眼看一看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长知识、受教育、增才能、作贡献,形成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高校应根据新的课程设置目标,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力度。

第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思想。如果说课堂讲授是以掌握系统知识为目标的话,实践环节就重在启发、开导和感染,让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活动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气氛中耳濡目染,通过切身体验,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事,了解社会、了解自然。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把获得的具体知识内化、升华为一种做人处事的基本态度,成为人的品格、精神、素质和能力。

第二,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规定实践课时,设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的专项经费,形成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有效地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各门课程分别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实践形式做出科学选择。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做好实践教学的开发、设计和组织,广泛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一部分大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指导员,以确保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

第三,丰富实践环节的内涵,探索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实践是促使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外显为能力的主渠道。实践的内涵很广,不仅包括生产劳动、工作实习,还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研活动、写作练习、文艺活动、参观访问及学生社团组织的服务工作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结合每门课程特点,探索适合本门课程的实践形式。目前,尽管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也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教学,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形式单一、时间短,社会实践仍流于形式,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浮于表面。因此,要探索有效的活动形式进行社会实践,如深入工厂、社区、学校、贫困乡村、城乡市场进行调查;深入市、县、乡等各级单位进行参观考察、个别访问、走访座谈。通过调查研究,把握现实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把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切忌停留在表面,切忌照搬照抄。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强调理论性,又要强调实践性;既要强调认识性,又要强调活动性;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修养,又要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比较,逐步培养建立健康的思想感情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

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人施加影响,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是统一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来实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学生处在思想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不仅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容易受到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研究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省区的学生,弄清他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再按照教学要求、计划,确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科学的理论说明并解决这些问题,努力使思想理论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当前一些学生心理负担重,渴望得到帮助,解答疑惑。他们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加强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宣泄、平衡自己的心理烦恼和困惑。部分学生一旦发现“自我”得不到同学、老师、集体的认可,就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甚至一蹶不振。可以肯定,他们在学习、人际交流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些问题还可以进行跨学校、跨学科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

第三,建立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时,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实践活动,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课堂教学,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问题,开展一些情景模拟、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的活动,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开展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内容与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和改进,要增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关键。[4]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敏捷,但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团结合作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不足、心理素质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欠缺等,这些特点的存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紧紧抓住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按照新的课程设置目标选择恰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三贴近”。要真正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必须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想做到“三贴近”,就要从思想上热爱学生,从行动上接近学生,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寝室,体验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跟踪把握,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提供客观依据。要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达到预期目标,还必须改变以往只顾教书,不顾育人的教风,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新思想,坚持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旧作风,树立师生平等的新理念,采用与学生平等讨论,共同研究的新教法,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心灵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深同学师生的感情,消除逆反心理,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四个“结合”。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一些教师还坚守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思想,仍抱定“一本教材,一篇讲稿,几支粉笔一堂课”的传统教学手段。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动态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根据新的课程设置目标,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教材与各种教学资源相结合,二是教材与学生相结合,三是教材与社会现实热点、难点、疑点相结合,四是理论备课与实践备课相结合。

第三,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教学的关系,抓好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之渗透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与教学相脱离,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既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不利于教师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教学有机结合,能促进教师成长,学生成才,使思想政治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纠正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纠正教育教学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觉悟;重成才、轻人才”的现象。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与新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探索新方法,切实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实践,真正做好“三个结合”,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向常水.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应抓好四大关键[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8).

[2]王萌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创新[J].学理论,2010,(07).

[3]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昌吉学院学报,2008,(04).

[4]韩欢.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36).

作者:张利

思想政治课心理障碍教学论文 篇2:

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根据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从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入手,分析了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阐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内涵和价值,指出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机制是提高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师生互动

[作者简介]侯继虎(1974- ),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学。(江苏 淮安 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子课题“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JD710034)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当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抽象,理论深刻,较为枯燥乏味,加之教育者常把自己定位在传授者的身份上,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尤为突出。笔者拟结合自身多年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分析当代理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原因,进而阐明当代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其价值,力图探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某些新思路和模式。

一、当代理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思维严谨,工科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也较强,但对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表现出轻视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开小差者比比皆是。笔者认为,产生此种反常现象实与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理工科院校的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就业无关的人文知识缺乏兴趣,常常把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看成是不必要的。这种功利的倾向造成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如有些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对艺术作品、音乐、美术的认识和理解几乎是个盲点。

2.挫折承受能力低,心理素质差。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低,心理素质也很差。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和合理解决,就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部分大学生会产生焦虑、强迫、神经衰弱、抑郁和情感危机等心理问题和障碍,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心理和精神疾病。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而精神疾病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①

3.思想消极,人文精神缺失。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思想消极,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造成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有些大学生奉献精神差,考虑个人利益多,自我中心的倾向明显,毫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情淡漠,还没有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

当代我国理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也直接影响到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摆脱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困境,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以往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也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自古就有,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现代研究表明,普通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后者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善于发现新问题,再及时解决新问题。②当前要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做到:

1.精心提问,提倡师生平等交流,这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提问是打开教学艺术殿堂的钥匙,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老师要围绕教材中心问题,课前提问课后留问,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也可以提问,通过教师学生的对话交流,师生可以共同讨论、互相补充,以达到教学相长。

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做到准确严密而富于启发性,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或以疑问和设问,或以故事引问等为开头。针对理工科院校学生喜欢思考,善于严谨论证的特点,可以根据他们的所长和专业,从不同的角度,找寻他们可以产生共鸣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老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如果在教学中生硬地提问学生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以及他们的特征和关系等,学生常常感觉茫然。即使把抽象的概念强行地灌输给他们,强迫学生认可、接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可是学生们内心里却往往接受不了,往往造成教学的失败。如果改变教学模式,引入师生互动模式,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如果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们认真准备,让学生们准备资料来讨论自身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我们怎么去实现自身的理想?如何解决伟大理想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上课讲授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上讲台畅谈自己的理想,自由发挥。如有的学生把大学期间过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作为自己的理想,还有的把考上研究生,找份好工作等等作为自己的理想,或者是眼前的想法、目标等。通过比较、分析,同学们深刻地领会了理想的超越性、现实可能性、实践性和差异性等特征,也牢牢掌握了理想的概念,最后由老师总结和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方式,学生们带着似懂非懂的问题思考着进入课堂,注意力集中;揣着含混不清的问题思索着离开教室,心有悬念;回到寝室经常是挑灯夜战,激烈辩论,学生的求知的欲望会被大大激发出来。随后学生的到课的状况会愈来愈好,听课的效率亦愈来愈高,教学互动酣畅,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不喜欢的课程可能变成感兴趣的课程,一种良性的教学秩序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的课堂也会开始出现。

2.“情”“理”交融,以“情”感人,这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特色。随着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师生互动中“情”“理”交融更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情”即情感情境。情感是人们在表达思想、表白观点时展现出的真情实感;情境指的是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健康的情感友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境育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理”即“理性”“道理”,以理性的态度,思考分析,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方式来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态度,达到以理服人的教学效果。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曾用“平等者中的首席”来说明教师的作用,即“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③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课堂上更要注重以情感作为载体进行交互影响,由此可以带来教学中的心灵激荡、思想碰撞、生命体验的过程。但少数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特色,仅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通过简单信息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认为课堂上多提问就是加强师生互动。这样往往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为问而问,很多问题没有价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可见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师生的情感互动,师生双方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认同和肯定,才有师生双方精神的汇合,从而激发学生对崇高的价值思想的追求。教师在叙述时一定要有比较浓厚的情感色彩,这样就会逐步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深入思考,教师最后对知识加以总结、升华。

3.“声”“形”结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互动教学,这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声”指语言声音,“形”指形象、形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互动教学的声形结合是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实物、直观教具,或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参观、观摩、视频录像等的活动,它是一种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和直接感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科学性、理论性、抽象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讲授内容制作成各种实物、模型或挂图,就可使讲授的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教与学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互动。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道德的概念时,可以选取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的电视片段,让学生感受道德模范获奖者的感人事迹。在讲授见义勇为模范时,可以播放全国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晚会中的江苏常州金坛城南小学殷雪梅老师舍身救了6个小学生的事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感动。这种“声”“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和枯燥知识的趣味化,还能够扩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大大提高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尤其是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注重视听结合更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由于他们的人文基础薄弱,功底较差,所掌握的人文知识、信息较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主题适时播放一些教学辅助篇,穿插播放电视系列教育片,通过声形结合往往能够吸引学生,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听课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利用网络进行师生互动,使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他们已不再简单地接受老师所讲解的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网络上选择符合其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教师应在坚持传统教育引导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便捷、互动的优势,通过建立网站,进行网上讨论,定时开展网上时政讲座、网络文化节等活动,让大学生接触日益多元的传媒信息。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价值分析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在一个充满情感互动的情境中进行双向的、积极的情感与知识交流过程。

1.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促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人格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明显,这种影响是通过外在的情绪来实现的。教师如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彻“情”“理”交融的师生互动原则,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形成师生相互融洽和信任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心境,对现实和未来充满着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取得大半的成功。同时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推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抵触性障碍,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养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心情舒畅,对教师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学生的健康人格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

2.有利于推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并非是“纯说理”的机械过程,而是融认知活动、价值导向与情感活动为一体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和调节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挥。如果学生能经常处于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能大大被激发,思维就会变得很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就达到感知、记忆、思维的最优化。因此,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不仅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师生在教学上互动参与,再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难以保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能增强教育的感染性,增进理工科高等院校师生的人际关系。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仅传递着教育知识和情感信息,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流着彼此间的人际情感,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形成了通畅的交流渠道,会引起共鸣,为课堂创造轻松和愉快的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师生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现代的教育手段怎么先进,教学方法怎么灵活,它都是没有生命且缺乏人性化的,它无法顾及受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心理体验,仅有机械的反馈功能。只有依靠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断进取的信心,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语

总之,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机制是提高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王恬.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J].新西部,2009(6):158.

②朱瑞华.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树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理念[J].大理学院学报,2007(11):77.

③(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作者:侯继虎

思想政治课心理障碍教学论文 篇3: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分析与化解

摘 要: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及最大价值。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产生教与学的心理郁结,需要加以克服和化解。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 心理分析 化解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过去强调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新的课程标准在其每一细节中都渗透出对学生的生命的关怀”[1]。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研究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以及教育的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甚至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程序等方面,加深学生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然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忽视。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取得最大价值,获得高效益。反之,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当下,令人忧思的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师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产生教与学的心理郁结,需要加以克服和化解。

一、唯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出现教学过程的形态片面性

郁结之一: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的教学,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负责任教师”,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在组织教学上仅倾斜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认为考分成绩高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大多关心学生作业与成绩等方面。

分析和化解:《思想政治课教学课标》(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是整体性的、多方向的和深层次的。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又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1]唯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反映出教师教学心态的偏颇,教师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势必同教育心理学相违,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也同自身教学目的相反。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说教与讲解、考试与考核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标》理论上的内容,不利于《课标》在教学实践中的真正落实,很难达到思想政治课要达到的效果。

这一郁结的化解,就是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这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客观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低标准和单一性,就自然地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束缚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就会阻碍学生个性心理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思想政治课只突出理论和政策的说教,致力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具有多重任务、多种社会作用和功能的思想政治课来说,要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上都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清醒认识唯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出现教学过程的形态片面性的心理危害性,用“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二、师生教与学中的认知障碍,存在的逆反心理状态

郁结之二:师生在思想政治课教与学中,因为认知障碍,存在着逆反心理状态。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与学生已有的观点相距太远,甚至对立,因而排斥教育信息。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思想政治教师之中,而且在学生中也存在。

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思想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甚至是对自身职业、专业的不顺心等。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教师简单古板教学的反感;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以及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等。

分析和化解:师生存在逆反心理将严重制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和成功的取得。因而,就要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成为思想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立志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事业,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情感吸引学生。赞科夫说得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3]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信、可亲、可近,有收获、有作用、有兴趣;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

心理学认为,学生接触到与自己认知结构不一致的教育信息时,在心理上有三种反应:首先是对教育信息抵制、疏远与拒绝;其次是对比教育信息与自己相符合的观点,曲解和异化;三是接受教育信息,改变认知结构。前两种反应主要是学生已有的观念与教育观点相距甚远所致。因而,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现实观点、态度,不能急功近利,奢望一步到位达到当堂课的教育目的,而应把学习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一郁结的化解,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从而缩短学生与思想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发展。

三、对思想政治课教化作用的情绪障碍,产生的消极性

郁结之三: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冷漠无味的教化语言的反感,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由于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教师多采取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许多学生即使学了也是死记硬背,教师画条条框框,学生背条条框框,教学效果较差,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目的。

分析和化解: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障碍是由学生的特定态度所形成的动力定型造成的,而动力定型又受当前刺激的影响而变化发展。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输入教育信息刺激时,如果教育信息不符合学生的动力定型,就会发生情绪冲突,产生情绪障碍,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无法纳入动力定型系统;如果教育信息符合学生的动力定型时,引起学生满足或愉快的情绪,就纳入动力定型并形成新的动力定型。与此同时,动力定型也有其稳固性的特点,当教育信息对学生动力定性进行撞击,要求改变原来的观点态度时,也可能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产生情绪障碍。学生情绪障碍产生后,就會变得非理性的顽固和定势,往往对教师的说教不顾,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政治思想和政策传授的热情,对科学理论、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和驾驭水平等,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4]。

这种消极性导致教师上起课来没激情,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起课来不积极,学习欲望低落,教学效果差。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躁,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一郁结的化解,要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列宁同志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思想政治课堂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热情饱满地投入教学,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产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等积极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

四、教师教学的单项信息输导,导致师生关系不平衡

郁结之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体现,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一言堂和单向性信息输导。这种单向性突出地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听不进学生有益的、独立的、新颖的观点看法和思想认识。教师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采用教学的单项信息输导,导致师生关系不平衡,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淹没了活跃的学生的思想和聪明才智。

分析和化解:在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在真理面前只有顶礼膜拜;教师是权威,顺从是学生的天职;教师在上,学生在下。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6]”。

这种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师的威压下,学生只能一切惟权威是从,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独立的思想,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身心受到极大的束缚,难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它使师生关系异化为“猫鼠关系”。一些不服从管教的学生,千方百计避开教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再次,有的教师把自己当作知识和真理的化身,坐在权威的座椅上,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容易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这一郁结的化解,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教师的单项输导教学,导致师生关系不平衡,已经成了课程改革的桎梏。不改变这种关系,课程改革就难于顺利进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建立开放、民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走近学生。良好的师生情感应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要求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個体差异,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7]。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误区和心理郁结值得人们深刻反思。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于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化解心理郁结,“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得到升华,这样,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于2004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3][苏]赞科夫著.教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01.

[4]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1.

[5]列宁.论国民教育[M].转引《读书》,1958,(17).

[6]边玉芳.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5-1.

[7]郑富兴,范增钍.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8]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01.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0年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中文理不分科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模式创新”(项目编号:2010ck456),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校本培训现状分析及其培训模式的研究”(JG07249)和“淮南市校本培训现状分析及其培训模式的研究”(2007wkp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李恒中 龚宝成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系统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心理素质下思想品德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