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实质试析论文

2022-07-03

资产证券化实质试析论文 篇1:

论券商资产管理产品信托法律关系定位

摘 要: 我国券商的资管业务经过创新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市场规模急速扩大。但是券商的资管业务由于法律性质定位不准、监管依据的法律层级较低,造成了监管套利、乱象丛生的情况。在遇到法律纠纷时,司法实践上也因没有统一标准而对同一性质的案件作出或为委托代理关系,或为信托关系的判决,影响了判决的公正性与平衡性。但是,券商的资管业务在性质上具备信托关系的特点,而且将其按功能纳入信托关系监管有利于消除监管套利的灰色地带。为此,我们可采取统一监管标准、规范从事资管业务券商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制定《信托业法》等措施重新定位券商资产管理产品信托法律关系的性质。

关键词: 券商;资产管理;产品信托;信托法律关系;定位

1. 券商资产管理产品法律性质模糊导致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与世界的接轨,理财产品在我国迎来了大发展,这也为证券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机遇。2005年,广发证券和光大证券分别发布了各自的理财产品,标志着券商的资管项目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止目前资产规模已超万亿的规模。但是,客观地讲,由于信托法律体系的缺失以及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的制度,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监管套利的现象司空见惯、各类理财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等乱象严重制约了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券商发行产品应视作信托法律关系,但是却规避了信托法律规定的牌照的有关规定,实现了无风险的监管套利行为,券商的权利与义务不平衡、不对等。这给资管产品受托人带来了不对称的风险,券商不能履行承诺和约定义务造成受托人损失的事情屡有发生。同时,同类理财产品因为发行方为券商和信托公司而造成天壤之别的受益情况,形成了实质上的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这造成了信托业发展的失序状态。

2. 券商资产管理产品信托法律关系分析

2.1 信托受托人与证券公司的法律关系

根据各国信托法律的通行做法,担任信托受托人的主体范围并不仅仅限制于信托公司。实际上,只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且具有经济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均可担任这一法律关系主体。从法律实践的实际效果上看,我国从事资管产品经营活动的各类证券公司承担了信托受托人的法律主体角色。但是,在法律规定上对这一点并不明确,管辖的法律也为层级较低的证监会出台的行政法规《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法律关系定位为委托代理关系。

从我国法律规定的委托人、受托人与收益人的三方信托法律关系来考察,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符合信托的信任、谨慎与消极等三大衡量标准。由于市场剧烈竞争、消费者与证券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地位不对称等多重原因,证券公司实际上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在这种情形下,以层级更高的信托法律对券商的资管业务行为加以严格约束,不仅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形成,也更利于对广大投资人的保护力度和规范券商的资产管理经营行为。

2.2 券商资产管理的类型化分析

券商资产管理形式多样,但以客户分类,有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代客理财”)、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三项,其中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面对的客户具有不特定性,是“一对多”的形式,后两种为“一对一”的形式。

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是由券商(受托人)以自身行为主动调研项目、发起资管行为的主动型资管行为,通常会对接银行、政府等的融投资渠道,并以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展开。但是由于券商的这项金融理财活动没有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得到明确的界定,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司法纠纷与诉讼呈现攀升之势,不同法院在审批相关案件时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件作出了或是委托代理,或是信托的不同认定,造成了司法实践上的极大困扰。

委托代理关系与信托关系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上有着悬殊的差异,如果在券商的资管业务中以委托代理关系取代实质上的信托关系,这实际上减免了券商(受托人)本应履行的法律义务,造成了对投资人(委托人)保护不充分的情况,从长远看也不利于金融理财的行业发展。从投资人方面讲,目前我国券商开展的资管项目缩略了投资人对资管计划的进展施加实质影响力的机会和可能,从而使自益权利变成了他益权利。从从事资管业务的券商(受托人)与托管银行、项目方等第三方交往中说展现出的谨慎、勤勉与忠实等特征观察,受托人的行为也完全符合信托的各项要求。

2.3 监管套利及其解决

监管套利的原因在于市场参与者利用制度性的缺陷和不协调而降低自身成本或谋取利益。首先,监管套利源自于不同的市场监管者所采取的监管措施。比如我国央行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采用了世界上最新最严厉的巴塞尔III的资本监管标准,收缩银根,提高了对银行业的资本要求;而证监会以放松行業监管的方式鼓励各种形式的业务创新,从而形成了不同行业监管制度之间的差异。这为监管套利创造了条件。第二,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的高门槛水平,抑制了行业竞争的匮乏,先进入的机构凭借市场优势与资源不断强化自身地位,造成了监管的难度。

3. 完善当前券商资产管理市场秩序的措施

3.1 信托监管标准的一体化与统一

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看,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我国仍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因此,当务之急是重新界定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属性,明确其为信托关系,以消除监管套利的灰色地带。同时,市场监管者还可以建立起协调合作的监管机制,改变以往以行业特定金融机构的监管转变为以产品属性与功能为指向的监管形式并以相应的法律制度予以配套。

3.2 证券公司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为了更好地保障投资人的权益,监管机构应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在资管业务中的义务,对受托资金进行分级管理。与此同时,将券商资管业务纳入信托管理的范围,明确规定证券公司有义务向投资者告知产品的信托属性以及潜在的风险,并且禁止券商以自购劣后级产品等形式承担保底义务。

3.3 尽早出台《信托业法》

随着市场的发展,我国将出现越来越多的营利或非营利的信托关系,信托业务主体将大量增加和拓展,像券商的资管业务这样的类信托业务也会层出不穷。为此,我国立法机构应根据国情制定《信托业法》,扩大对信托关系的监管范围,减少监管套利的发生,形成与既有的《信托法》的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的态势。

4. 结语

总之,鉴于券商资产管理产品法律性质界定模糊造成的困扰,我们应着眼于其信托关系的实质,尽快从统一监管标准、规范从事资管业务券商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以及制定《信托业法》等措施,消除监管套利的灰色地带,以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庶.试论信托财产的确定[J].法律适用,2014(07):74-80.

[2]胡伟.反思与完善:资产收益权信托之检视——兼析安信信托“昆山纯高”案[J].华北金融,2013(08):15-19.

[3]雷俊杰. 资产收益权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

作者:陈炯旭

资产证券化实质试析论文 篇2:

国内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摘 要:针对我国房地产业整体资产负债率过高、融资模式单一的现实状况,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为目的,选取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对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方式提出具体建议,以期避免国内房地产企业过度使用资金杠杆,规避潜在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资本结构;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问题;优化途径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我国房地产业告别了十年的黄金时期,也进入了其行业发展新常态,面临投资增速放缓、库存居高不下、房价转势下降、市场分化突出的不利局面。面对着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房地产业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从资本结构上看,国内房地产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普遍明显不足,大部分企业存在着资本结构不合理、对银行贷款融资依存度高、短期借款融资比重大、偿债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房地产业如何在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如何生存发展、如何降低行业风险、优化资本结构并保持较好成长态势是房地产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国内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房地产业在经历长达十年的井喷式增长期后,行业增长势头趋缓,楼市逐渐降温,发展增速放慢。以2014年房地产行业数据为例,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均值为447.88亿元,同比上升23.42%;净资产均值为127.76亿元,同比上升24.45%;房地产主营业务收入均值为95.75亿元,同比上升3.98%;营业利润均值19.85亿元,同比上升9.77%。尽管2014年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各项关键性财务指标仍呈现上升趋势,但从增速上看,除净资产均值外,其余三项指标增速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5年,全国整体楼市销售业绩在国家相关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市場行情逐步回暖。1—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35 9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2%;商品房销售额达到24 409亿元,同比增长3.1%。

总体来看,房地产行业整体销售业绩增幅收窄,尽管上市公司规模仍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但国内房地产开发整体投资增速下行趋势已成必然,各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增速已经步入下降通道。

二、国内房地产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企业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同企业总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通常用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来表示。企业资产负债率越低,则财务风险越小,债权人资本保障程度越高,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偿债压力和财务风险。就资本结构而言,国内房地产行业内部充斥着资本结构失衡、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一)资本结构失衡,整体资产负债率偏高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上市公司有132家资产负债率高于70%,其中23家属于房地产行业,这23家公司中甚至有12家的负债率超过80%,即便是行业龙头万科A和新城控股的负债率也分别达到80.6%和82.81%。2016年国内房地产行业整体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9.72%,直逼80%关口。目前,国际上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通行标准为50%,由于国内市场差异,国内房地产业平均负债率的正常范围也在60%~70%之间。可见,国内房地产业资产负债率整体过高,且上涨势头不减,财务风险日益加大。

国内房地产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房地产业本身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杠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房地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尤其是前期投入阶段对资金需求量大、流转周期长,而鉴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过少,股权融资、自筹资金等方式又存在一定局限性,相对而言,企业更倾向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资金筹措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正是企业对债务融资方式的偏好和依赖,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杠杆,从而导致负债率整体偏高,其潜在的金融负债风险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二)融资渠道单一,对银行贷款依存度高

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由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主要是定金和预收款)三个部分构成。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总体资金投入需求量大,其自有资金相对不足,主要资金投入源于银行贷款。根据央行和银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房地产企业的55%资金直接来源于银行系统,而房地产业的自筹资金基本上来源于商品房销售收入,绝大部分购房者采用银行按揭贷款方式支付总房款,若按首付30%计算,则企业自筹资金中的70%同样来自银行贷款;其他资金包括购房定金、预收款和建筑施工方的工程垫付款等,而施工承包商垫付款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这实质上构成了房地产业的间接银行信贷。通过以上分析,保守估计国内房地产业直接或间接通过银行贷款方式所筹措资金已占企业融资总额的七成以上。可见,国内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明显过高,财务杠杆过大。一旦房地产行业发生经济波动,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将直接传导给银行,导致金融风险爆发,进而影响国家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我国房地产业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以及单一的融资模式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杠杆和经营风险,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资本结构优化进程。因此,当前国内房地产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促使其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下降至合理区间,拓宽融资渠道,从而优化自身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三、资本结构优化具体途径和方式

(一)降低资产负债率,合理控制负债规模,优化资本结构

根据我国房地产行业负债为主的融资特点,应把降低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切入点。前文所示,国内房地产企业财务杠杆过大的问题非常突出。正常情况下,对于成长迅速、盈利空间较大的企业而言,适度的财务杠杆能够增加资本投入,激活企业的创造能力,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盈利能力。同时,适债务利息可以抵税,有助于企业减轻税负。但财务杠杆在帮助企业增加盈利的同时,也在累积风险。高负债产生的利息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过度增加财务费用,吞噬税前利润,一旦投资项目无法实现预期盈利甚至亏损,财务杠杆会成倍放大财务风险,导致资金链濒临断裂,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目前,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整体资本负债率已接近80%,资金链条过于紧张,偿债压力大,将资产负债率降至合理区间将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进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增强长期偿债能力,合理调整融资结构,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国内房地产企业债务结构普遍以中短期负债为主,长期负债比例较低。“短为主、长为辅”的债务结构要求企业要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但短期偿债能力的强弱并不能代表企业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也无法衡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短期负债比例偏高,企业财务风险增加的同时,短期偿债压力骤增,一旦资金不足,企业会被迫做出非理性决策,以高息借贷方式筹措资金,填补短期债务漏洞,而这些短期行为对企业长期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长期负债利率相对较低,提高长期负债比例,将有助于减轻企业债务利息负担,促进企业不断增强自身持续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创造能力。企业只有持续产生稳定可靠的现金流,才能增强长期偿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降低企业投资经营风险。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结构不合理,长期融资比例偏低,其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企业融资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因此,要解决融资结构失衡问题,应当采取信托融资、房地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展融资空间,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1.信托融资,一般是指信托公司针对有较好盈利空间的房地产投資项目提供信托贷款或直接参与信托投资的融资方式。相对银行贷款而言,信托融资优势在于融资成本低,财务费用少,融资期限弹性大,可以在不提高资产负债率的情况下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2.房地产证券化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流方向,可以促使房地产行业经营管理更专业、资源配置更合理,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上市融资。房地产企业通过上市可以迅速筹集巨额股权资金并作为注册资本长期使用,并无偿债压力,同时还可以达到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的效果。

(三)加速行业资源整合,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实现规模产出效应

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个体经营规模所限,除银行贷款融资外,大多数企业还无法满足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等外部融资方式的条件。因此,扩大房地产企业经营规模是打破其他外部融资方式限制条件、开辟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

1.房地产企业若想染指大型开发项目,整体实力必须过硬,要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和行业资质,同等市场机遇面前小规模企业往往被忽略,所以要着重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市场影响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经营规模化。

2.小规模企业融资相对困难,限制较多,融资规模有限,以中短期资金为主,而大规模企业则更容易获得资金的支持。因此,扩大企业规模就要加大行业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减少企业数量,提升经营规模,实现房地产行业整体规模化发展。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房地产业尚处在发展阶段,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偏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单一,对于银行贷款有严重的依赖性,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房地产行业正常发展。因此,合理控制企业资产负债率,改善内外融资结构,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成为房地产业实现资本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合理的资本结构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对行业整体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远慧,郝宇欣.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效应[J].会计研究,2007,(10):181-198.

[2] 陈维云,张宗益.对资本结构财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47-55.

[3] 刘智景.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9.

[4] 晏艳阳,刘振坤.股权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假定与实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2):42-45.

[5] 2015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报告[R].2015.[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高波

资产证券化实质试析论文 篇3:

石油企业清欠现状分析研究

【摘 要】资金是企業正常运转的“血液”,资金长期供应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生存发展。就当前而言,石油企业的清欠工作,主要存在部分应收款项不能及时到位,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占用,直接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变弱,企业经营风险加大,资金管理压力变大。在本文之中,笔者从石油企业清欠现状入手,对于企业清欠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石油企业;企业清欠;现状;对策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资金长期供应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生存发展。就当前而言,石油企业的清欠工作,主要存在部分应收款项不能及时到位,企业大量流动资金被占用,直接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变弱,企业经营风险加大,资金管理压力变大。因此,清欠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石油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一、石油企业清欠现状分析

1.建设资金不到位,缺口现象十分严重

除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控制机制不完善之外,具体到企业建设过程之中,不注重实际调查,不考虑自身财力情况,大力建设,致使部分下属单位项目建设匆匆上马,从而出现建设资金不到位的先天不足,一方面使得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受到制约,还会严重影响到相关企业的经济利益。

2.企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国家经济体制处于改革之中,部分石油企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之中钻空子,加之企业部分职员素质低下,专业知识缺乏,非常容易在签订经济合同过程之中造成失误,产生漏洞,直接影响到应收款项的清欠工作。除此之外,部分石油企业人为因素影响严重,趁着企业清理债权、债务之际,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攫取国家财产,故意过钱或者延长还款期限,直接导致国家财产受到损失。

3.企业相互间拖欠资金非常普遍

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加之部分企业不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整个市场经济秩序尚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导致部分企业责任人头脑中不同程度存在“欠债不还”现象,自己拖别人债券资金,相互仿效拖欠赖账现象非常严重,直接导致应收款项一年高于一年。

二、石油企业清欠问题对策

笔者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发现,国内企业拖欠情况大都在一年以上。国内石油企业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市场经济周期性非常普遍。部分石油企业应该在当前石油市场好转的大形势之下,研究制定完善的清欠策略。例如,早些年,山西省晋商国际有限公司就逐渐发展为专业化的应收账款代理商,得到部分企业以及政府的高度好评,对于石油企业解决清欠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1.经济手段

清欠问题属于经济问题,实质上也是属于企业如何强大自身,加强建设的重要问题,在笔者看来,石油企业只有首先做到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占据到主动地位,拖欠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提高企业自身内部管理同样属于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企业应该扬长避短,准确分析自身优势,断绝短时行为。除此之外,企业内部同样要将债券回收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实现相关奖罚政策,使清欠问题在正常经营过程之中消解。

其次,石油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卖方”市场并未形成,完全杜绝清欠问题几乎不可能。因此,对于正常的拖欠问题已经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例如,双方争议不大的,可以尽快落实、调查清楚,消除争议,或者分批分期收回债券,或者要求对方进行资产抵押;对于双方争议较大的,经济手段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可以采取行政手段或者法律手段来进行解决。

2.行政手段

从国外清欠方式来看,行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干预到企业的正常市场行为,但在目前仍然算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清欠过程之中,石油企业的上级主管机关可以配合客户向其主管机关申请资金,或是出面担保,向银行贷款,同时也可以采取行政手段,与债务人相关负责机构进行沟通。不过,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仅仅处于次要地位,企业还应该发挥自己优势,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缓解拖欠情况,一味利用行政手段,将会直接制约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3.法律手段

石油企业清欠问题大部分源于部分用户的恶意拖欠,这同时也是导致石油企业资金清欠的重要原因。前些年,石油市场供大于求,部分用户利用石油企业急于销售的心理,越积越多,最终造成拖欠不还现象。从国家法律上面而言,债务的期限性非常明显,这与其他义务不同。债务人不可能无限制受到债务约束,同时债权人也无法随时随地的毫无约束的像债务人主张权利。在这方面,国内法学界还存在争议。当石油企业应该利用现代传媒,巧妙取证,解决法律诉讼时效问题。

除此之外,在企业经营理念过程之中,应该利用现代市场经济体条件,贯彻先款后货的营销理念,避免应收账款形成,在良好的经营过程之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论

企业清欠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一直存在,国家以及企业曾多次要求企业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但都没有彻底解决。在笔者看来,单纯依靠企业完全不行,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做起,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对于工程招标、市场准入、工程支付、工程担保等等进行严格规范,才能够彻底杜绝企业资金拖欠问题。

参考文献:

[1]闰培金,王成.企业财务内控精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

[2]韩晓晨,夏建雄.我国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6,9

[3]李莉.我国应收账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J].审计与理财,2006,4

[4]谢获宝,左远雄.试析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证券化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

作者:王冬梅

上一篇: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